CN11632537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5373A
CN116325373A CN202180054347.2A CN202180054347A CN116325373A CN 116325373 A CN116325373 A CN 116325373A CN 202180054347 A CN202180054347 A CN 202180054347A CN 116325373 A CN116325373 A CN 1163253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rrection
lock arm
pai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43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村哲矢
野崎新史
齐藤大亮
中村英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25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53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良好地矫正锁定臂的位置。连接器(1)具备:第1壳体(10);阴端子零件(27),其从后方插入第1壳体(10);第2壳体(50),其供第1壳体(10)嵌合;锁定臂(22),其设置于第1壳体(10)且与第2壳体(50)卡止,能够向将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除锁定而使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能够脱离的解锁位置移位;以及矫正部(74),其配置成在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的嵌合状态下与锁定臂(22)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在阴侧连接器设置有具有锁定用凸部的锁定臂。阴侧连接器的锁定用凸部与在阳侧连接器的锁定用凹部形成的垂直面卡止。由此,保持阴侧连接器与阳侧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4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692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锁定臂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通过结合部而与阴侧壳体连结。锁定臂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不与阴侧壳体连结,而在与阴侧壳体之间形成空隙。因此,阴侧壳体例如在输送工序等中,如果长时间持续在锁定臂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施加有外力的状态,那么锁定臂有可能变形而维持与阴侧壳体接近的状态。这样,锁定臂已经变形的阴侧连接器即便与阳侧连接器嵌合,锁定用凸部与锁定用凹部的垂直面的卡止也可能容易脱离。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良好地矫正已经变形的锁定臂的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
端子零件,其从后方插入所述第1壳体;
第2壳体,其供所述第1壳体嵌合;
锁定臂,其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并且与所述第2壳体卡止,能够向将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除所述锁定而使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能够脱离的解锁位置移位;和
矫正部,其配置成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与所述锁定臂中的所述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良好地矫正锁定臂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斜上方观察在实施方式1的第1壳体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在实施方式1的第1壳体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在实施方式1的第1壳体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第1壳体与第2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从前斜上方观察的在实施方式2的第1壳体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安装有阴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件的第1壳体与第2壳体的嵌合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并列记载并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
(1)第1壳体;端子零件,其从后方插入第1壳体;第2壳体,其供第1壳体嵌合;锁定臂,其设置于第1壳体并且与第2壳体卡止,能够向将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除锁定而使第1壳体与第2壳体能够脱离的解锁位置移位;和矫正部,其配置成在嵌合状态下与锁定臂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根据该结构,即使锁定臂已成为移位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也能通过矫正部将锁定臂矫正到锁定位置。
(2)优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矫正部设置于使端子零件成为防脱状态的止动件。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矫正部设置于止动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3)优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锁定臂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嵌合状态下与第2壳体卡止的凸部,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前侧连结部、以及设置于后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侧连结部这3处与第1壳体连结,止动件从后方安装于第1壳体,在止动件使端子零件成为防脱状态时,矫正部的顶端比凸部位于后方。根据该结构,矫正部能够一边矫正锁定臂的位置一边容许设置有锁定臂的凸部的区域向解锁位置移位,因此能够使嵌合状态的壳体彼此脱离。
(4)优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矫正部配置于止动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止动件具有:一对卡止部,所述一对卡止部各自与第1壳体的左右两侧卡止而保持防脱状态;和一对移动限制部,所述一对移动限制部配置成比一对卡止部靠左右方向中央并且夹着矫正部,限制矫正部向后方移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卡止部与第1壳体卡止的状态下端子零件被向后方拉动,也能通过移动限制部保持将配置于止动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矫正部,配置成与锁定臂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的状态,能够确保将锁定臂保持在已矫正到锁定位置的状态。
(5)优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矫正部设置于第2壳体,锁定臂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嵌合状态下与第2壳体卡止的凸部,矫正部的顶端是在嵌合状态下仅与未形成凸部的区域对应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矫正部能够一边将锁定臂的位置矫正到锁定位置,一边容许设置有锁定臂的凸部的区域向解锁位置移位,因此能够使嵌合状态的壳体彼此脱离。
(6)优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锁定臂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前侧连结部与第1壳体连结,当使第1壳体与第2壳体成为嵌合状态时,矫正部从前方插入一对前侧连结部之间。根据该结构,锁定臂当中前侧连结部附近的部分被前侧连结部抑制向解锁位置变形,因此,矫正部容易插入于一对前侧连结部之间。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
[实施方式1]
以下,结合图1~图5对将本公开具体化而得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图3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右方定义为后方。关于上下的方向,将图3中的跟前侧定义为上方,里侧定义为下方。关于左右的方向,将图3中的上方定义为左方,将下方定义为右方。
本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1壳体10、设置于第1壳体10的锁定臂22、作为端子零件的多个阴端子零件27、合成树脂制的止动件70、和合成树脂制的第2壳体50。
如图1所示,第1壳体10是单个构件,将整体呈块状的端子收纳部11和后述的锁定臂22形成为一体。在端子收纳部11内,沿着左右方向并排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12。在端子收纳室12的下表面形成有能够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矛状件13(参见图4。)。端子收纳室12的后端在第1壳体10的后端面开口。
在第1壳体10的左右两外侧面形成有朝向第1壳体10的左右方向中央凹陷而成的一对凹部17。在各凹部17设置有第1被卡止部18,该第1被卡止部18朝向从左右方向中央向左方以及右方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左右方向外方)突出,止动件70所具有的卡止部72卡止于第1被卡止部18。在第1壳体10的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向上突出地设置有一对第2被卡止部14。各第2被卡止部14配置于锁定臂22的后端部的左方以及右方。
锁定臂22与第1壳体10形成为一体。锁定臂22具有臂主体部23、前侧连结部24、一对后侧连结部25以及凸部26。臂主体部23沿着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前侧连结部24从臂主体部23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连结。一对后侧连结部25在臂主体部23的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各配置1个,从臂主体部23的后端部向下方伸出,并且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连结。也就是说,锁定臂22通过前侧连结部24、以及一对后侧连结部25这3处与第1壳体10连结。
凸部26在臂主体部23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臂主体部2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地形成。锁定臂22构成为:臂主体部2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能够以前侧连结部24以及后侧连结部25为支点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在锁定臂22尚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臂主体部23相对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的锁定位置(参见图4。)。若对臂主体部23朝向下方施加力,则臂主体部23向下方挠曲,相对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接近而向解锁位置移位。
如图4所示,阴端子零件27在前端部具有方筒部28,在后端部具有开放筒状的压接部29。在方筒部28内收纳有弹性接触片30。在方筒部28的下表面形成有突起状的一级卡止部31。构成方筒部28的下板部与压接部29的基板部相连。包覆电线32的前端部能导通地压接在压接部29。
构成方筒部28的上板部33比压接部29位于上方。通过上板部33与压接部29的高低差,能够将后述的止动件70的防脱部73配置于压接部29的上方,由此,方筒部28的上板部33的后端能够与防脱部73的顶端卡止。由此,阴端子零件27被保持在防脱状态。
阴端子零件27从第1壳体10的后方插入于端子收纳室12内。已插入于正规位置的阴端子零件27通过将一级卡止部31与矛状件13卡止,从而能够保持在防脱状态。固装于阴端子零件27的包覆电线32被向第1壳体10的后方导出。上板部33与端子收纳室12的上壁部的下表面相邻地对置。
止动件70具有将插入于第1壳体10的阴端子零件27形成防脱状态的功能。如图1、图2、图4所示,止动件70是单个构件,具有后壁部71、左右对称的一对卡止部72、多个防脱部73、矫正部74、以及左右对称的一对移动限制部75。后壁部71呈使板厚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平板状。在后壁部71形成有多个孔76,在从后方观察的后视情况下,多个孔76呈沿着前后方向(后壁部71的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在后壁部71形成有退避部77,在后视情况下,退避部77是将与端子收纳室12对应的区域切口的方式。退避部77在后壁部71的下端缘开口,避免包覆电线32与止动件70的干渉。
一对卡止部72配置于后壁部71的前表面的左右两端部。卡止部72从后壁部71的前表面向前呈悬臂状突出。在各卡止部72的上下中央部从基端朝向顶端部形成有狭缝72A。各卡止部72能够以其基端(与后壁部71相连的部位)为支点向左右方向弹性移位。
如图4所示,多个防脱部73是从后壁部71的前表面(与第1壳体10的后端对置的面)朝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的方式。防脱部73的突出方向与阴端子零件27向第1壳体10的插入方向以及止动件70相对于第1壳体10的组装方向平行。各防脱部73在左右方向上比后壁部71的左右两端靠左右方向中央(未图示。)配置。
止动件70相对于第1壳体10从后方安装于端子收纳部11的后端部。在组装止动件70时,使一对卡止部72沿着在端子收纳部11的左右两外侧面形成的凹部17滑动接触。由此,止动件70相对于第1壳体10在上下方向被定位,以限制上下方向的姿势倾斜的状态被引导。
矫正部74从后壁部71的前表面(与第1壳体10的后端对置的面)向前呈悬臂状突出。矫正部74的突出方向与阴端子零件27向第1壳体10的插入方向以及止动件70向第1壳体10的组装方向平行。矫正部74配置于后壁部7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参见图3。)。
如图3所示,一对移动限制部75比后壁部71的前表面中的左右两端靠左右方向中央,并且比一对卡止部72靠左右方向中央配置。一对移动限制部75配置成从左右夹着矫正部74。各移动限制部75从后壁部71的前表面向前呈悬臂状突出。左侧的移动限制部75的顶端部向左折弯。右侧的移动限制部75的顶端部向右折弯。各移动限制部75能够以其基端(与后壁部71相连的部位)为支点向左右方向弹性移位。
在止动件70的组装过程中,伴随移动限制部75的顶端部向前方经过第2被卡止部14,各移动限制部75能够朝向相互向左右方向中央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与此同时,伴随卡止部72的顶端部向前方经过第1被卡止部18,各卡止部72相互朝向向左右方向外方弹性变形。与此同时,矫正部74插入于臂主体部23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之间、并且一对后侧连结部25之间(参见图4。)。然后,止动件70的后壁部71与端子收纳部11的后端抵接。与此同时,移动限制部75的顶端部向前方经过第2被卡止部14而朝向左右方向外方弹性恢复。然后,卡止部72的顶端部向前方经过第1被卡止部18,朝向左右方向中央弹性恢复。此时,矫正部74成为配置成与锁定臂22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的状态。此时,锁定臂22是未被施加外力而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移动限制部75的顶端部若弹性恢复,则相对于第2被卡止部14以从前方抵接的方式对置(参见图1。)。然后,卡止部72的顶端部若弹性恢复,则第1被卡止部18进入狭缝72A,相对于第1被卡止部18以从前方抵接的方式对置(参见图1。)。这样,止动件70被限制相对于第1壳体10向后方脱离。一对移动限制部75配置成比一对卡止部72靠左右方向中央,并且从左右夹着矫正部74。因此,在包覆电线32被向后方拉动的情况下,一对移动限制部75避免后壁部7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以向后方弯曲的方式挠曲,限制矫正部74向后方移动,能够保持矫正部74配置于臂主体部23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之间的状态。
当止动件70组装于第1壳体10时,各防脱部73从后方插入于第1壳体10的各端子收纳室12内。若止动件70向第1壳体10的组装完成,则防脱部73的顶端以从后方相邻的方式与方筒部28的上板部33的后端对置(参见图4。)。因此,在止动件70组装于第1壳体10的状态下,即使包覆电线32被向后方拉动,由于方筒部28的上板部33的后端与防脱部73的前端抵接,因此,也能限制阴端子零件27向后方相对移位。阴端子零件27通过第1壳体10的矛状件13和止动件70的防脱部73而可靠地保持防脱状态。也就是说,一对卡止部72与第1壳体10的左右两侧的第1被卡止部18卡止而将阴端子零件27保持在防脱状态。此时,矫正部74的顶端比凸部26位于后方、并且比一对后侧连结部25位于前方(参见图4。)。
第1壳体10能够与第2壳体50嵌合。如图5所示,第2壳体50安装于电路板S。在第2壳体50安装有阳端子零件54。第2壳体50具有壁状的端子贯通部51、以及从端子贯通部51的外周边缘向后方呈方筒状突出的罩部52。
在构成罩部52的上表面部形成有锁定孔52A。阳端子零件54穿过端子贯通部51。在阳端子零件54的顶端部形成的突片54A收纳于罩部52内。阳端子零件54的基端部通过焊料固装于电路板S。
在使第1壳体10嵌合于第2壳体50的过程中,锁定臂22的凸部26与罩部52的上表面部干渉,从而锁定臂22向与端子收纳部11的上表面(外表面16)接近的方向(向下)挠曲,解除嵌合状态而能够向相对于第2壳体50插抜第1壳体10的解锁位置移位。此时,臂主体部23中的在下方配置有矫正部74的区域被抑制挠曲,在下方未配置有矫正部74的区域(凸部26所在的臂主体部23的区域)被容许挠曲。因此,与未设置矫正部74的情况相比,使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嵌合时所需的力变大。
若第1壳体10以及第2壳体50到达正规的嵌合位置,锁定臂22从解锁位置弹性恢复到锁定位置,凸部26与第2壳体50的锁定孔52A卡止,第1壳体10以及第2壳体50被锁定为嵌合状态。也就是说,凸部26在嵌合状态下与第2壳体50卡止。锁定臂22被矫正部74抑制挠曲。因此,与未设置矫正部74的情况相比,保持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的嵌合状态的力变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1具备:第1壳体10;阴端子零件27,其从后方插入第1壳体10;第2壳体50,其供第1壳体10嵌合;锁定臂22,其设置于第1壳体10并且与第2壳体50卡止,能够向将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除锁定而使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能够脱离的解锁位置移位;和矫正部74,其配置成在嵌合状态下与锁定臂22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根据该结构,即使成为锁定臂22已移位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也能通过矫正部74将锁定臂22矫正到锁定位置。
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矫正部74设置于将阴端子零件27形成为防脱状态的止动件70。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矫正部74设置于止动件70,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锁定臂22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嵌合状态下与第2壳体50卡止的凸部26,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前侧连结部24、以及设置于后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侧连结部25这3处与第1壳体10连结,止动件70从后方安装于第1壳体10,当止动件70使阴端子零件27形成防脱状态时,矫正部74的顶端比凸部26位于后方。根据该结构,矫正部74能够一边矫正锁定臂22的位置,一边容许设置有锁定臂22的凸部26的区域向解锁位置移位,因此,能够使嵌合状态的壳体彼此脱离。
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矫正部74配置于止动件7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止动件70具有:一对卡止部72,所述一对卡止部72各自与第1壳体10的左右两侧卡止而保持防脱状态;一对移动限制部75,所述一对移动限制部75配置成比一对卡止部72靠左右方向中央并且夹着矫正部74,限制矫正部74向后方移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卡止部72与第1壳体10卡止的状态下阴端子零件27被向后方拉动,也能通过移动限制部75保持将配置于止动件7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矫正部74,配置成与锁定臂22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的状态,能够保持将锁定臂22矫正到锁定位置的状态。
[实施方式2]
结合图6、图7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2在矫正部174设置于第2壳体50的方面、在锁定臂22设置有一对前侧连结部124的方面等与实施方式1不同。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记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的说明。
如图6所示,锁定臂22具有臂主体部23、一对前侧连结部124、一对后侧连结部25、以及凸部26。一对前侧连结部124在臂主体部23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各配置1个,从臂主体部23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连结。臂主体部23相对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配置于在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的锁定位置(参见图7。)。凸部26在臂主体部23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臂主体部2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地形成。
如图7所示,在第2壳体50的端子贯通部51设置有矫正部174。矫正部174从端子贯通部51的后表面(与第1壳体10的前端对置的面)向后方呈悬臂状突出。矫正部174的突出方向与第1壳体10向第2壳体50的嵌合方向平行。矫正部174配置于端子贯通部5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并且阳端子零件54的突片54A的上方。
阴端子零件27插入于端子收纳室12,使安装有止动件70的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嵌合。在使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嵌合的初始过程中,矫正部174不配置于臂主体部23的下方。因此,凸部26与罩部52的上表面部干渉,锁定臂22容易向与端子收纳部11的上表面(外表面16)接近的方向(下方)挠曲。这样,锁定臂22能够向解锁位置移位。
在将第2壳体50与第1壳体10形成为嵌合状态时,设置于第2壳体50的矫正部174从前方插入于臂主体部23与端子收纳部11的外表面16(上表面)之间,且一对前侧连结部124之间。然后,进一步推进第1壳体10向第2壳体50的嵌合,若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50到达正规的嵌合位置,则锁定臂22从解锁位置弹性恢复到锁定位置,凸部26与锁定孔52A卡止,第1壳体10以及第2壳体50锁定为嵌合状态。此时,矫正部174的顶端比凸部26位于前方、并且比一对前侧连结部124(锁定臂22的前端)位于后方。
此时,在下方配置有矫正部174的臂主体部23的区域被抑制挠曲,在下方未配置有矫正部174的区域(凸部26所在的臂主体部23的区域)被容许挠曲。因此,与没有矫正部174的情况相比,保持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的嵌合状态的力变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2的矫正部174设置于第2壳体50,锁定臂22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嵌合状态下与第2壳体50卡止的凸部26,矫正部174的顶端是在嵌合状态下仅与未形成有凸部26的区域对应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矫正部174能够一边将锁定臂22的位置矫正到锁定位置,一边容许设置有锁定臂22的凸部26的区域向解锁位置移位,因此,能够使嵌合状态的壳体彼此脱离。
本公开的连接器2的锁定臂22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前侧连结部124与第1壳体10连结,当使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50形成嵌合状态时,矫正部174从前方插入于一对前侧连结部124之间。根据该结构,锁定臂22当中前侧连结部124附近的部分被前侧连结部124限制向解锁位置的变形,因此,矫正部174容易插入于一对前侧连结部124之间。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期待在本公开中,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还包括下述的实施方式。
(1)可以在止动件以及第2壳体各自设置矫正部。
(2)可以将矫正部形成为单独的构件。具体地讲,可以构成为:在将第1壳体与第2壳体形成为嵌合状态之后,经由供形成于止动件的矫正部插通的插通孔,使矫正部插入到臂主体部与端子收纳部的外表面之间。
附图标记说明
1、2…连接器
10…第1壳体
11…端子收纳部
12…端子收纳室
13…矛状件
14…第2被卡止部
16…外表面
17…凹部
18…第1被卡止部
22…锁定臂
23…臂主体部
24、124…前侧连结部
25…后侧连结部
26…凸部
27…阴端子零件(端子零件)
28…方筒部
29…压接部
30…弹性接触片
31…一级卡止部
32…包覆电线
33…上板部
50…第2壳体
51…端子贯通部
52…罩部
52A…锁定孔
54…阳端子零件
54A…突片
70…止动件
71…后壁部
72…卡止部
72A…狭缝
73…防脱部
74、174…矫正部
75…移动限制部
76…孔
77…退避部
S…电路板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中,具备:
第1壳体;
端子零件,其从后方插入所述第1壳体;
第2壳体,其供所述第1壳体嵌合;
锁定臂,其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并且与所述第2壳体卡止,能够向将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除所述锁定而使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能够脱离的解锁位置移位;以及
矫正部,其配置成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与所述锁定臂中的解锁方向侧的面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矫正部设置于使所述端子零件成为防脱状态的止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锁定臂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与所述第2壳体卡止的凸部,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前侧连结部以及设置于后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侧连结部这3处与所述第1壳体连结,
所述止动件从后方安装于所述第1壳体,
在所述止动件使所述端子零件成为所述防脱状态时,所述矫正部的顶端比所述凸部位于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矫正部配置于所述止动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所述止动件具有:
一对卡止部,所述一对卡止部各自与所述第1壳体的左右两侧卡止而保持所述防脱状态;和
一对移动限制部,所述一对移动限制部配置成比一对所述卡止部靠左右方向中央并且夹着所述矫正部,限制所述矫正部向后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矫正部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
所述锁定臂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与所述第2壳体卡止的凸部,
所述矫正部的顶端是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仅与未形成所述凸部的区域对应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锁定臂通过在前端部的左右两侧设置的一对前侧连结部与所述第1壳体连结,
在使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成为所述嵌合状态时,所述矫正部从前方插入于一对所述前侧连结部之间。
CN202180054347.2A 2020-09-07 2021-07-30 连接器 Pending CN1163253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9655A JP7435373B2 (ja) 2020-09-07 2020-09-07 コネクタ
JP2020-149655 2020-09-07
PCT/JP2021/028319 WO2022049947A1 (ja) 2020-09-07 2021-07-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5373A true CN116325373A (zh) 2023-06-23

Family

ID=80491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4347.2A Pending CN116325373A (zh) 2020-09-07 2021-07-3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2869A1 (zh)
JP (1) JP7435373B2 (zh)
CN (1) CN116325373A (zh)
WO (1) WO20220499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3556B2 (ja) * 1995-02-01 2004-10-06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1291557A (ja) 2000-04-06 2001-10-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329339B2 (ja) 2009-08-07 2013-10-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70343B2 (ja) 2012-11-07 2016-08-17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190348B2 (ja) 2014-11-21 2017-08-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支持構造及びアダプタ
JP7042402B2 (ja) 2018-12-27 2022-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52869A1 (en) 2023-11-02
JP2022044164A (ja) 2022-03-17
JP7435373B2 (ja) 2024-02-21
WO2022049947A1 (ja)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66487B1 (ko) 개선된 체결 장치를 가지는 전기 연결기 조립체
CN111129863B (zh) 连接器
CN111095688B (zh) 连接器
US11600948B2 (en) Connector
CN111180964B (zh) 层叠连接器
CN111066207B (zh) 部件锁定结构
CN111146610B (zh) 连接器
WO2016208368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KR101105537B1 (ko) 분할형 커넥터
CN113228427B (zh) 连接器
CN114175405B (zh) 连接器
JP4274570B2 (ja) コネクタ
CN116325373A (zh) 连接器
JP718115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EP094809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355096A (zh) 分割连接器
WO2022255087A1 (ja) コネクタ
CN114830458B (zh) 连接器
WO2022176580A1 (ja) コネクタ
JP7389407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CN114830454B (zh) 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CN116171512A (zh) 连接器
WO2023021858A1 (ja) コネクタ
JP5201101B2 (ja) コネクタ
US20220059962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