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5299A -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25299A CN116325299A CN202180057380.0A CN202180057380A CN116325299A CN 116325299 A CN116325299 A CN 116325299A CN 202180057380 A CN202180057380 A CN 202180057380A CN 116325299 A CN116325299 A CN 1163252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dh
- compound
- separator
- evaluation
- dendr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8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10000001787 dendrit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M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88 ba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5470 impreg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2149 energy-dispersive X-ray emissio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2441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MFUVDXOKPBAHMC-UHFFFAOYSA-N magnesium;dinitrate;hexa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O.O.O.O.[Mg+2].[O-][N+]([O-])=O.[O-][N+]([O-])=O MFUVDXOKPBAH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921 element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4202 carb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878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618 dip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6
- SZUVGFMDDVSKSI-WIFOCOSTSA-N (1s,2s,3s,5r)-1-(carboxymethyl)-3,5-bis[(4-phenoxyphenyl)methyl-propylcarbamoyl]cyclopentane-1,2-di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C@@H]1[C@@H]([C@](CC(O)=O)([C@H](C(=O)N(CCC)CC=2C=CC(OC=3C=CC=CC=3)=CC=2)C1)C(O)=O)C(O)=O)N(CCC)CC(C=C1)=CC=C1OC1=CC=CC=C1 SZUVGFMDDVSKSI-WIFOCOSTSA-N 0.000 description 24
- 229940126543 compound 14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ium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4
-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Urea Chemical compound NC(N)=O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0307 polymer substr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2-[(1s)-1-[4-amino-3-(3-fluoro-4-propan-2-yloxyphenyl)pyrazolo[3,4-d]pyrimidin-1-yl]ethyl]-6-fluoro-3-(3-fluorophenyl)chromen-4-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F)C(OC(C)C)=CC=C1C(C1=C(N)N=CN=C11)=NN1[C@@H](C)C1=C(C=2C=C(F)C=CC=2)C(=O)C2=CC(F)=CC=C2O1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5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335 hydrothermal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yttrium(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Y+3].[Y+3]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GDVKFRBCXAPAQJ-UHFFFAOYSA-A dialuminum;hexamagnesium;carbonate;hexadeca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OH-].[OH-].[OH-].[OH-].[OH-].[OH-].[OH-].[OH-].[OH-].[OH-].[OH-].[OH-].[OH-].[OH-].[Mg+2].[Mg+2].[Mg+2].[Mg+2].[Mg+2].[Mg+2].[Al+3].[Al+3].[O-]C([O-])=O GDVKFRBCXAPAQJ-UHFFFAOYSA-A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60001545 hydrotalci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1701 hydrotalc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Substances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yttr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Y]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MXRIRQGCELJRSN-UHFFFAOYSA-N O.O.O.[Al] Chemical compound O.O.O.[Al] MXRIRQGCELJRS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75 calc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QELJHCBNGDEXLD-UHFFFAOYSA-N nickel zinc Chemical compound [Ni].[Zn] QELJHCBNGDEXL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150000001768 cat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694 cold isostatic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AOPCKOPZYFFEDA-UHFFFAOYSA-N nickel(2+);dinitrate;hexa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O.O.O.O.[Ni+2].[O-][N+]([O-])=O.[O-][N+]([O-])=O AOPCKOPZYFFED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12 stront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188 syrup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20357 syrup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NGDQQLAVJWUYSF-UHFFFAOYSA-N 4-methyl-2-phenyl-1,3-thiazole-5-sulfonyl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S1C(S(Cl)(=O)=O)=C(C)N=C1C1=CC=CC=C1 NGDQQLAVJWUYS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Calcium Chemical compound [Ca]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0724 Wisteria floribun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450 an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DSAJWYNOEDNPEQ-UHFFFAOYSA-N bar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a] DSAJWYNOEDNPE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IWOUKMZUPDVPGQ-UHFFFAOYSA-N barium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O-][N+]([O-])=O.[O-][N+]([O-])=O IWOUKMZUPDVPG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337 indium(III) sulf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GCKLPDYTQRDTR-UHFFFAOYSA-H indium(iii)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In+3].[In+3].[O-]S([O-])(=O)=O.[O-]S([O-])(=O)=O.[O-]S([O-])(=O)=O XGCKLPDYTQRDTR-UHFFFAOYSA-H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48 electrochem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CIOAGBVUUVVLOB-UHFFFAOYSA-N stront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r] CIOAGBVUUVVLO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DHEQXMRUPNDRPG-UHFFFAOYSA-N strontium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Sr+2].[O-][N+]([O-])=O.[O-][N+]([O-])=O DHEQXMRUPNDRP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6 uniaxial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ZHJGWYRLJUCMRT-UHFFFAOYSA-N 5-[6-[(4-methylpiperazin-1-yl)methyl]benzimidazol-1-yl]-3-[1-[2-(trifluoromethyl)phenyl]ethoxy]thiophene-2-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F)(F)F)C=1C(C)OC(=C(S1)C(N)=O)C=C1N(C1=C2)C=NC1=CC=C2CN1CCN(C)CC1 ZHJGWYRLJUCMR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SOVKCSKTAIGGF-UHFFFAOYSA-N [Ni].OOO Chemical compound [Ni].OOO OSOVKCSKTAIGG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FBXVOTBTGXARNA-UHFFFAOYSA-N bismuth;trinitrate;penta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O.O.O.[Bi+3].[O-][N+]([O-])=O.[O-][N+]([O-])=O.[O-][N+]([O-])=O FBXVOTBTGXARN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679 hydr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01 laminate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83 nickel oxide hydr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BFDHFSHZJLFAMC-UHFFFAOYSA-L nickel(ii)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Ni+2] BFDHFSHZJLFAMC-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group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Magnes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Mg+2]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RYLNZFGIOXLOG-UHFFFAOYSA-N Nitric acid Chemical group O[N+]([O-])=O GRYLNZFGIOXLO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TFCDOFLOPIGGS-UHFFFAOYSA-N Zinc di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Zn+2] PTFCDOFLOPIG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UCFBDUJLLKKPR-UHFFFAOYSA-N [O--].[Zn++].[Ag+] Chemical compound [O--].[Zn++].[Ag+] DUCFBDUJLLKKP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044 alkali metal hydr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49 buty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2 epoxy adhesiv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062 hydroly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0 hyd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25 magnes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45 metal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82 microporous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464 silicon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92 sputter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SZKTYYIADWRVSA-UHFFFAOYSA-N zinc manganese(2+)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O--].[Mn++].[Zn++] SZKTYYIADWRV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2—Alloys based on zin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3—Polyamide res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6—Fluorocarbon poly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34—Ceramic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碱性优异、且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比LDH隔板优异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该类LDH化合物隔板用于锌二次电池,且包括:高分子材料制的多孔质基材、以及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的类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化合物。类LDH化合物隔板在其内部具有枝晶缓冲层,该枝晶缓冲层是选自(i)~(iii)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i)不具有类LDH化合物或缺乏类LDH化合物的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i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类LDH化合物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已知:镍锌二次电池、空气锌二次电池等锌二次电池中,在充电时金属锌呈枝晶状地从负极析出,贯穿无纺布等隔板的空隙而到达正极,结果,引起短路。反复发生上述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会导致充放电寿命缩短。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DH)隔板的电池,其选择性地透过氢氧化物离子,并且,阻止锌枝晶贯穿。例如,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18561号)中公开了在镍锌二次电池中将LDH隔板设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另外,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76047号)中公开了具备与树脂制外框嵌合或接合的LDH隔板的隔板结构体,并公开了LDH隔板具备具有不透气性和/或不透水性的程度的高致密性。另外,该文献中还公开了LDH隔板能够与多孔质基材复合化。此外,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6/067884号)中公开了用于在多孔质基材的表面形成LDH致密膜而得到复合材料(LDH隔板)的各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使能够提供LDH的结晶生长起点的起点物质均匀地附着于多孔质基材,在原料水溶液中对多孔质基材实施水热处理,使LDH致密膜形成于多孔质基材的表面。
不过,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9/131688号)中公开一种LDH隔板,其用于锌二次电池,且包括:高分子材料制的多孔质基材、以及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并且,在其内部具有枝晶缓冲层。该枝晶缓冲层是选自(i)~(iii)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i)不具有LDH或缺乏LDH的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ii)构成LDH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iii)构成LDH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LDH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18561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76047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6/067884号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9/131688号
发明内容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LDH隔板构成镍锌电池等锌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通常能够防止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等,但是,在设想了万一因某些缺陷等而容许锌枝晶向LDH隔板内侵入的事态的情况下,可以说最终有可能引起锌枝晶的贯穿以及由此导致的正负极间的短路。因此,希望实现防止枝晶短路的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本发明的发明人最近得到如下见解,即,通过采用后述的类LDH化合物代替以往的LDH而作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物质,可以提供耐碱性优异、且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类LDH化合物隔板)。另外,得到如下见解,即,通过在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内部设置规定构成的枝晶缓冲层,可以提供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碱性优异、且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比LDH隔板优异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类LDH化合物隔板,其用于锌二次电池,且包括高分子材料制的多孔质基材、以及将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的类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化合物,其中,所述LDH隔板在其内部具有枝晶缓冲层,该枝晶缓冲层是选自(i)~(iii)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
(i)不具有所述类LDH化合物或缺乏所述类LDH化合物的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
(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
(i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所述类LDH化合物以及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具备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锌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枝晶缓冲层而具有内部多孔层的方式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剖视简图。
图2是表示作为枝晶缓冲层而具有剥离性界面层的方式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剖视简图。
图3是表示作为枝晶缓冲层而具有内部空间层的方式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剖视简图。
图4A是例A1~A4的致密性判定试验中使用的测定用密闭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B是例A1~A4的致密性判定试验中使用的测定系统的剖视简图。
图5是例A1~A4的枝晶短路确认试验中使用的测定装置的剖视简图。
图6A是表示例A1~D3中使用的He透过率测定系统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测定系统中使用的试样保持件及其周边构成的剖视简图。
图7A是例A1中制作的LDH隔板的截面SEM图像。
图7B是例A1中制作的LDH隔板的截面SEM图像。
图8是例A2中制作的LDH隔板的截面SEM图像。
图9是例A3中制作的LDH隔板的截面SEM图像。
图10是对例A2中制作的LDH隔板的枝晶短路确认试验后的状态进行拍摄而得到的截面SEM图像。图中,D表示枝晶。
图11是表示例B1~D3中使用的电化学测定系统的剖视简图。
图12A是例B1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2B是例B1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3A是例B2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3B是例B2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4A是例B3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4B是例B3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5A是例B4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5B是例B4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6A是例B5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6B是例B5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7A是例B6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7B是例B6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18是例B7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9A是例B8(比较)中制作的LDH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19B是例B8(比较)中制作的LDH隔板的X射线衍射结果。
图20是例C1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21是例D1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图22是例D2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表面SEM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类LDH化合物隔板
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是锌二次电池用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包括:多孔质基材、以及类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化合物。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类LDH化合物隔板”为包含类LDH化合物的隔板,并定义为专门利用类LDH化合物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而使氢氧化物离子选择性地通过的部件。另外,“类LDH化合物”为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并定义为在X射线衍射法中检测不出源自于LDH的峰的化合物。多孔质基材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并且,类LDH化合物隔板在其内部具有枝晶缓冲层。如图1所示,枝晶缓冲层可以是(i)不具有类LDH化合物或缺乏类LDH化合物的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10b,如图2所示,枝晶缓冲层也可以是(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10b’,如图3所示,枝晶缓冲层还可以是(i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类LDH化合物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10b”。这样,通过在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内部设置作为选自上述(i)、(ii)以及(iii)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枝晶缓冲层,可以提供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即,如上所述,在利用以往的LDH隔板而构成镍锌电池等锌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通常能够防止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等,但是,在设想了万一因某些缺陷等而容许锌枝晶向LDH隔板内侵入的事态的情况下,可以说最终有可能引起锌枝晶的贯穿以及由此导致的正负极间的短路。就这一点而言,推定以往的隔板中的锌枝晶的贯穿是以如下机制发生的,该机制为:(a)锌枝晶侵入于隔板中包含的空隙或缺陷,(b)枝晶一边在隔板中扩张一边进行生长及发展,(c)最后,枝晶贯穿隔板。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在其内部特意设置上述(i)~(iii)那样的容许锌枝晶生长的构成的枝晶缓冲层,由此,例如图10所示,将锌枝晶D的析出以及生长仅限制于枝晶缓冲层内,结果,能够阻止或有效延缓枝晶所导致的隔板贯穿,所以,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特别是,通过采用后述的类LDH化合物代替以往的LDH而作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物质,可以提供耐碱性优异、且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类LDH化合物隔板)。
另外,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基于类LDH化合物具有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当然具备作为隔板所要求的期望的离子传导性,此外柔性及强度也优异。这是由类LDH化合物隔板中包含的高分子多孔质基材本身的柔性及强度所带来的。即,按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孔被类LDH化合物封堵的形式使类LDH化合物隔板致密化,因此,可以说由作为陶瓷材料的类LDH化合物所带来的刚性及脆性被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柔性及强度抵消或减轻。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那样,枝晶缓冲层是(i)不具有类LDH化合物或缺乏类LDH化合物的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10b。即,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具备:包括多孔质基材以及类LDH化合物的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以及介于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之间的内部多孔层10b,内部多孔层10b仅由多孔质基材构成,或者包括多孔质基材以及含量和密度降低的类LDH化合物。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本身可以是与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的构成,因此,能够与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地体现出防止枝晶短路的效果,但是,如上所述那样希望实现进一步改善。就这一点而言,本方案中,作为由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夹持的内层,不具有类LDH化合物或缺乏类LDH化合物的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部分作为内部多孔层10b而存在,由此,能够使得锌枝晶优先在未由类LDH化合物填满的多孔质基材的气孔析出并生长,将锌枝晶的析出及生长仅限制于内部多孔层10b内,结果能够阻止或有效延缓枝晶所导致的隔板贯穿。可以通过进行如下操作来制作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即,使用1块多孔质基材,使类LDH化合物以在其两侧浓密且在厚度方向的中央稀疏的方式析出。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该操作,即,例如在将多孔质基材浸渍于氧化铝·二氧化钛混合溶胶中之前,预先将多孔质基材浸渍于乙醇等溶剂中,使得多孔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难以含浸有混合溶胶。内部多孔层10b的优选厚度为0.5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mm以下,特别优选为0.05mm以下,最优选为0.01mm以下。虽然对于枝晶耐受性而言可以说内部多孔层10b越厚越理想,但是,随着内部多孔层10b的增厚,电阻会升高,因此,如果设想组装于电池,则优选内部多孔层10b较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那样,枝晶缓冲层是(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10b’。即,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具备:包括多孔质基材以及类LDH化合物的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以及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10b’。在本说明书中,“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是指如下状态,即,2个层的整面或局部彼此接触,随着锌枝晶在两层间的界面析出并生长而能够使得2个层的接触面积减小(例如一个层能够至少在局部与另一个层分离的状态)。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本身可以是与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的构成,因此,能够与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地体现出防止枝晶短路的效果,但是,如上所述希望实现进一步改善。就这一点而言,本方案中,存在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10b’,由此,使得锌枝晶优先在剥离性界面层10b’析出并生长,一边对剥离性界面层10b’进行按压而使其扩展、一边将锌枝晶的析出及生长仅限制于剥离性界面层10b’内,结果能够阻止或有效延缓枝晶所导致的隔板贯穿。可以通过对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进行层叠而制作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另外,优选在层叠时或层叠之后对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的层叠体进行压制而使其实现致密化。压制方法例如可以为辊压、单轴加压压制、CIP(冷等静加压)等,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辊压。根据使高分子多孔质基材软化而能够利用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充分封堵的观点,优选一边加热一边进行该压制。作为充分软化的温度,例如,在聚丙烯的情况下,优选以60℃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那样,枝晶缓冲层是(iii)构成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类LDH化合物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10b”。即,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具备:包括多孔质基材以及类LDH化合物的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以及介于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之间的(不存在多孔质基材以及类LDH化合物的)内部空间层10b”。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本身可以是与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的构成,因此,能够与以往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同样地体现出防止枝晶短路的效果,但是,如上所述希望实现进一步改善。就这一点而言,本方案中,在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之间具有不存在多孔质基材以及类LDH化合物的内部空间层10b”,由此,能够使得锌枝晶优先在内部空间层10b”析出并生长,将锌枝晶的析出及生长仅限制于内部空间层10b内,结果能够阻止或有效延缓枝晶所导致的隔板贯穿。可以通过将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配置为彼此分离而制作本方案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可以使得间隔件(spacer)介于1对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之间。因为间隔件能构成电阻,因此,希望为低电阻。作为低电阻的间隔件的例子,可以举出:传导性材料、使得碱性水溶液透过之类的(即,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连通路径的)多孔质基材。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间隔件较薄。优选在上述配置之前对各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10a进行压制而使其实现致密化。压制方法例如可以为辊压、单轴加压压制、CIP(冷等静加压)等,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辊压。根据使高分子多孔质基材软化而能够利用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充分封堵的观点,优选一边加热一边进行该压制。作为充分软化的温度,例如,在聚丙烯的情况下,优选以60℃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内部空间层10b”的优选厚度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mm以下,特别优选为0.05mm以下,最优选为0.01mm以下。应予说明,内部空间层10b”的厚度的下限值没有限定。这是因为:作为内部空间层10b”,只要略微存在空间即可,如果设想组装于电池(特别是小型电池),则优选尽量缩小该空间。
类LDH化合物隔板为包含类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化合物的隔板,在组装于锌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以能够实现氢氧化物离子的传导的方式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离。即,类LDH化合物隔板体现出作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功能。优选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具有不透气性和/或不透水性。换言之,类LDH化合物隔板优选以具有不透气性和/或不透水性的程度而实现致密化。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具有不透气性”是指:如专利文献2及3记载的那样,即便在水中以0.5atm的差压使氦气与测定对象物的一面侧接触,也不会从另一面侧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具有不透水性”是指:如专利文献2及3记载的那样,与测定对象物的一面侧接触的水并未透过到另一面侧。即,类LDH化合物隔板具有不透气性和/或不透水性意味着:类LDH化合物隔板具有不会使气体或水透过的程度的高致密性,并意味着其并非具有透水性或透气性的多孔性薄膜、其他多孔质材料。由此,类LDH化合物隔板因其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而仅使得氢氧化物离子选择性地透过,从而能够体现出作为电池用隔板的功能。因此,形成为对于以物理方式阻止充电时生成的锌枝晶所导致的隔板贯穿而防止正负极间的短路的情形极其有效的构成。由于类LDH化合物隔板具有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因此,能够实现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所需的氢氧化物离子的高效移动,从而能够实现正极板及负极板的充放电反应。
类LDH化合物隔板的每单位面积的He透过率优选为3.0cm/min·atm以下,更优选为2.0cm/min·at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cm/min·atm以下。He透过率为3.0cm/min·atm以下的隔板在电解液中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Zn的透过(典型的是锌离子或锌酸根离子的透过)。根据原理可以认为,本方案的隔板以上述方式显著抑制了Zn的透过,从而,在用于锌二次电池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锌枝晶的生长。He透过率经由如下工序而测定:向隔板的一个面供给He气体并使He气体从隔板透过的工序;以及计算出He透过率并对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致密性进行评价的工序。利用每单位时间的He气体的透过量F、He气体透过时施加于隔板的差压P以及He气体所透过的膜面积S并根据F/(P×S)式而计算出He透过率。通过这样利用He气体进行透气性的评价,能够对是否具有极高水平的致密性进行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对使得除氢氧化物离子以外的物质(特别是引起锌枝晶生长的Zn)尽量不透过(仅以极其微小的量透过)的高致密性进行评价。这是因为:He气体在能够构成气体的多种多样的原子或分子中具有最小的构成单位,而且反应性极低。即,He不会形成分子,而是以He原子单体构成He气体。就这一点而言,由于氢气由H2分子构成,因此,作为气体构成单位,He原子单体较小。由于H2气体毕竟是可燃性气体,因此较为危险。并且,通过采用由上式定义的He气体透过率这样的指标,无论何种试样尺寸、测定条件的差异,都能够简便地进行关于致密性的客观评价。由此,能够简便、安全且有效地评价隔板是否具有适合于锌二次电池用隔板的足够高的致密性。可以优选按照后述实施例的评价5所示的顺序对He透过率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中,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优选多孔质基材的孔(不过,枝晶缓冲层除外)被类LDH化合物完全封堵。优选为,类LDH化合物为(a)、(b)或(c),
(a)包含Mg、和选自由Ti、Y以及Al构成的组中的至少含有Ti的1种以上元素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b)包含(i)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Mg、和(ii)选自由In、Bi、Ca、Sr以及Ba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添加元素M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c)包含Mg、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In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该(c)中,所述类LDH化合物以与In(OH)3的混合物的形态存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案(a),类LDH化合物14可以为包含Mg、和选自由Ti、Y以及Al构成的组中的至少含有Ti的1种以上元素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因此,典型的类LDH化合物14为Mg、Ti、根据期望包含的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的复合氢氧化物和/或复合氧化物。上述元素可以按无损类LDH化合物14的基本特性的程度由其他元素或离子置换,不过,类LDH化合物14优选不含Ni。例如,类LDH化合物14可以进一步包含Zn和/或K。据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类LDH化合物隔板10的离子传导率。
类LDH化合物14可以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鉴定。具体而言,对类LDH化合物隔板10的表面进行X射线衍射的情况下,典型地在5°≤2θ≤10°的范围内、更典型地在7°≤2θ≤10°的范围内检测出源自于类LDH化合物的峰。如上所述,LDH为具有在堆叠的氢氧化物基本层之间存在可交换的阴离子及H2O作为中间层的交替层叠结构的物质。就这一点而言,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LDH的情况下,原本在2θ=11~12°的位置检测出源自于LDH的结晶结构的峰(即LDH的(003)峰)。与此相对,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类LDH化合物14的情况下,典型地在比LDH的上述峰位置向低角侧移动的上述的范围内检测出峰。另外,采用X射线衍射中的与源自于类LDH化合物的峰相对应的2θ,根据Bragg公式,能够确定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这样确定的构成类LDH化合物14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典型的为0.883~1.8nm,更典型的为0.883~1.3nm。
关于上述方案(a)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利用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EDS)确定的、类LDH化合物14中的Mg/(Mg+Ti+Y+Al)的原子比优选为0.03~0.25,更优选为0.05~0.2。另外,类LDH化合物14中的Ti/(Mg+Ti+Y+Al)的原子比优选为0.40~0.97,更优选为0.47~0.94。此外,类LDH化合物14中的Y/(Mg+Ti+Y+Al)的原子比优选为0~0.45,更优选为0~0.37。并且,类LDH化合物14中的Al/(Mg+Ti+Y+Al)的原子比优选为0~0.05,更优选为0~0.03。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耐碱性更加优异,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效果(即枝晶耐受性)。不过,关于LDH隔板,以往已知的LDH的基本组成可以用通式:M2+ 1-xM3+ x(OH)2An- x/n·mH2O(式中,M2+为2价的阳离子,M3+为3价的阳离子,An-为n价的阴离子,n为1以上的整数,x为0.1~0.4,m为0以上)表示。与此相对,类LDH化合物14中的上述原子比一般偏离LDH的上述通式。因此,可以说:本方案中的类LDH化合物14一般具有与以往的LDH不同的组成比(原子比)。应予说明,EDS分析优选如下进行,即,采用EDS分析装置(例如X-act,Oxford Instruments公司制),1)以加速电压20kV、倍率5,000倍取得图像;2)以点分析模式,空开5μm左右的间隔,进行3点分析;3)将上述1)及2)再反复进行1次;4)计算出共6点的平均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b),类LDH化合物14可以为包含(i)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Mg、和(ii)添加元素M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因此,典型的类LDH化合物14为Ti、Y、添加元素M、根据期望包含的Al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Mg的复合氢氧化物和/或复合氧化物。添加元素M为In、Bi、Ca、Sr、Ba或它们的组合。上述元素可以按无损类LDH化合物14的基本特性的程度由其他元素或离子进行置换,不过,类LDH化合物14优选不含Ni。
关于上述方案(b)的类LDH化合物隔板10,利用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EDS)确定的、类LDH化合物14中的Ti/(Mg+Al+Ti+Y+M)的原子比优选为0.50~0.85,更优选为0.56~0.81。类LDH化合物14中的Y/(Mg+Al+Ti+Y+M)的原子比优选为0.03~0.20,更优选为0.07~0.15。类LDH化合物14中的M/(Mg+Al+Ti+Y+M)的原子比优选为0.03~0.35,更优选为0.03~0.32。类LDH化合物14中的Mg/(Mg+Al+Ti+Y+M)的原子比优选为0~0.10,更优选为0~0.02。并且,类LDH化合物14中的Al/(Mg+Al+Ti+Y+M)的原子比优选为0~0.05,更优选为0~0.04。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耐碱性更加优异,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效果(即枝晶耐受性)。不过,关于LDH隔板,以往已知的LDH的基本组成可以用通式:M2+ 1-xM3 + x(OH)2An- x/n·mH2O(式中,M2+为2价的阳离子,M3+为3价的阳离子,An-为n价的阴离子,n为1以上的整数,x为0.1~0.4,m为0以上)表示。与此相对,类LDH化合物14中的上述原子比一般偏离LDH的上述通式。因此,可以说:本方案中的类LDH化合物14一般具有与以往的LDH不同的组成比(原子比)。应予说明,EDS分析优选如下进行,即,采用EDS分析装置(例如X-act,Oxford Instruments公司制),1)以加速电压20kV、倍率5,000倍取得图像;2)以点分析模式,空开5μm左右的间隔,进行3点分析;3)将上述1)及2)再反复进行1次;4)计算出共6点的平均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案(c),类LDH化合物14可以为包含Mg、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In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且类LDH化合物14以与In(OH)3的混合物的形态存在。该方案的类LDH化合物为包含Mg、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In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因此,典型的类LDH化合物为Mg、Ti、Y、根据期望包含的Al、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In的复合氢氧化物和/或复合氧化物。应予说明,类LDH化合物中有可能包含的In可以是有意地添加到类LDH化合物中的,也可以是源自In(OH)3的形成等而不可避免地混入于类LDH化合物中的。上述元素可以按无损类LDH化合物的基本特性的程度由其他元素或离子进行置换,不过,类LDH化合物优选不含Ni。不过,关于LDH隔板,以往已知的LDH的基本组成可以用通式:M2+ 1-xM3+ x(OH)2An- x/n·mH2O(式中,M2+为2价的阳离子,M3+为3价的阳离子,An-为n价的阴离子,n为1以上的整数,x为0.1~0.4,m为0以上)表示。与此相对,类LDH化合物中的原子比一般偏离LDH的上述通式。因此,可以说:本方案中的类LDH化合物一般具有与以往的LDH不同的组成比(原子比)。
上述方案(c)的混合物不仅包含类LDH化合物,还包含In(OH)3(典型地由类LDH化合物及In(OH)3构成)。通过含有In(OH)3,能够有效地提高类LDH化合物隔板10的耐碱性及枝晶耐受性。混合物中的In(OH)3的含有比例优选为能够几乎无损类LDH化合物隔板10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地提高耐碱性及枝晶耐受性的量,没有特别限定。In(OH)3可以具有立方体状的结晶结构,也可以为In(OH)3的结晶由类LDH化合物包围的构成。In(OH)3可以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鉴定。可以优选按照后述的实施例中给出的顺序进行X射线衍射测定。
如上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包含类LDH化合物和多孔质基材(典型地由多孔质基材及类LDH化合物构成),并且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从而使得类LDH化合物隔板体现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以及不透气性(因此,作为体现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性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而发挥作用)。特别优选LDH嵌入于除枝晶缓冲层以外的多孔质基材的厚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例如除枝晶缓冲层以外的多孔质基材内部的大半部分或几乎全部的孔都由类LDH化合物填满)。类LDH化合物隔板整体的厚度(包括枝晶缓冲层在内的厚度)优选为5μm~5mm,更优选为5μm~1mm,进一步优选为5μm~0.5mm,特别优选为5μm~0.3mm。
多孔质基材由高分子材料制成。高分子多孔质基材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柔性(故此,即便减薄也难以开裂);2)容易提高气孔率;3)容易提高传导率(其原因在于:能够提高气孔率、且减薄厚度);4)容易制造、处理。另外,灵活运用由上述1)的柔性带来的优点,还具有如下优点,即,5)能够简单地将包括高分子材料制的多孔质基材的类LDH化合物隔板折弯或密封接合。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优选例,可以举出:聚苯乙烯、聚醚砜、聚丙烯、环氧树脂、聚苯硫醚、氟树脂(四氟化树脂:PTFE等)、纤维素、尼龙、聚乙烯以及上述物质的任意组合。更优选地,根据适合于加热压制的热塑性树脂这一观点,可以举出:聚苯乙烯、聚醚砜、聚丙烯、环氧树脂、聚苯硫醚、氟树脂(四氟化树脂:PTFE等)、尼龙、聚乙烯以及上述物质的任意组合等。上述各种优选材料都具有作为针对电池的电解液的耐受性的耐碱性。根据耐热水性、耐酸性以及耐碱性优异、且低成本的观点,特别优选的高分子材料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最优选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作为这种高分子多孔质基材,可以优选使用市售的高分子微多孔膜。
枝晶缓冲层的形成方法如上所述,不过,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了枝晶缓冲层以外的部分、即类LDH化合物隔板主体部20a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对已知的含LDH功能层及复合材料(即LDH隔板)的制造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4)的各条件进行适当变更来制作。例如,(1)准备多孔质基材;(2)将包含二氧化钛溶胶(或者,还包含钇溶胶和/或氧化铝溶胶)的溶液涂布于多孔质基材并进行干燥,由此形成含二氧化钛层;(3)使多孔质基材浸渍于包含镁离子(Mg2+)及尿素(或者,还包含钇离子(Y3+))的原料水溶液中;(4)在原料水溶液中对多孔质基材进行水热处理,使得含类LDH化合物功能层形成于多孔质基材上和/或多孔质基材中,由此能够制造含类LDH化合物功能层及复合材料(即类LDH化合物隔板)。另外,认为:因上述工序(3)中存在尿素,利用尿素的水解而在溶液中产生氨,从而使得pH值上升,共存的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由此能够得到类LDH化合物。
特别是在制作多孔质基材由高分子材料构成、且类LDH化合物嵌入于多孔质基材的厚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复合材料(即,类LDH化合物隔板)的情况下,优选利用使得混合溶胶溶液渗透至基材内部的整体或大部分的方法来进行上述(2)中的混合溶胶溶液在基材上的涂布。由此,最终能够将多孔质基材内部的大半部分或几乎全部的孔用类LDH化合物填满。作为优选的涂布方法的例子,可以举出浸渍涂布、过滤涂布等,特别优选为浸渍涂布。通过调整浸渍涂布等的涂布次数,能够调整混合溶胶溶液的附着量。在使得通过浸渍涂布等方式而涂布有混合溶胶溶液的基材干燥之后,实施上述(3)及(4)的工序即可。
多孔质基材12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对通过上述方法等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实施压制处理。据此,能够得到致密性更加优异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压制方法例如可以为辊压、单轴加压压制、CIP(冷等静加压)等,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辊压。通过使高分子多孔质基材软化,能够利用类LDH化合物将多孔质基材的孔充分封堵,就这一点而言,优选一边加热一边进行该压制。作为充分软化的温度,例如,在聚丙烯、聚乙烯的情况下,优选于60℃~200℃进行加热。通过在像这样的温度区域内进行辊压等压制,能够大幅减少类LDH化合物隔板的残留气孔。结果,能够使类LDH化合物隔板极其高度地致密化,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在进行辊压时,通过适当调整辊隙及辊温度,能够控制残留气孔的形态,据此,能够得到期望的致密性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锌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优选应用于锌二次电池。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提供一种具备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锌二次电池。典型的锌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以及电解液,正极和负极隔着类LDH化合物隔板而彼此隔离。本发明的锌二次电池为将锌用作负极、且使用了电解液(典型的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的二次电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可以为镍锌二次电池、氧化银锌二次电池、氧化锰锌二次电池、锌空气二次电池、其他各种碱性锌二次电池。例如,优选地,正极含有氢氧化镍和/或羟基氧化镍,从而使得锌二次电池形成为镍锌二次电池。或者,可以正极为空气极,从而使得锌二次电池形成为锌空气二次电池。
其他电池
除了镍锌电池等锌二次电池以外,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还可以用于例如镍氢电池。这种情况下,类LDH化合物隔板发挥阻碍作为该电池的自放电的主要原因的渗氮物梭动(nitride shuttle)(硝酸基在电极间的移动)的功能。另外,本发明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还可以用于锂电池(金属锂为负极的电池)、锂离子电池(负极为碳等的电池)或者锂空气电池等。
实施例
利用以下例子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例A1~A8]
以下给出的例A1~A8为与LDH隔板相关的参考例或比较例,不过,这些例子中的实验顺序及结果也大致同样适用于类LDH化合物隔板。应予说明,以下例子中制作的LDH隔板的评价方法如下。
评价1:LDH隔板的鉴定
利用X射线衍射装置(理学公司制的RINT TTR III),在电压为50kV、电流值为300mA、测定范围为10°~70°的测定条件下,对LDH隔板的结晶相进行测定而获得XRD图谱。对于获得的XRD图谱,利用JCPDS CardNO.35-0964中记载的LDH(水滑石类化合物)的衍射峰进行鉴定。
评价2:致密性判定试验
为了确认LDH隔板具备不具有透气性程度的致密性,如下进行致密性判定试验。首先,如图4A及图4B所示,准备无盖的亚克力容器130和能够作为该亚克力容器130的盖发挥作用的形状及尺寸的氧化铝夹具132。在亚克力容器130上形成有用于对其中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口130a。另外,在氧化铝夹具132上形成有直径5mm的开口部132a,沿该开口部132a的外周形成有试样载放用凹陷132b。在氧化铝夹具132的凹陷132b内涂布环氧粘接剂134,将LDH隔板载放在该凹陷132b内,并使其气密且液密性地与氧化铝夹具132粘接。然后,使用有机硅粘接剂138,以完全封堵亚克力容器130的开放部的方式,将接合有LDH隔板136的氧化铝夹具132气密且液密性地粘接在亚克力容器130的上端,得到测定用密闭容器140。将该测定用密闭容器140放入水槽142内,将亚克力容器130的气体供给口130a连接在压力计144及流量计146上,构成为能够将氦气供给到亚克力容器130内。在水槽142内放入水143,完全淹没测定用密闭容器140。此时,测定用密闭容器140的内部的气密性及液密性被充分确保,LDH隔板136的一侧在测定用密闭容器140的内部空间暴露出来,而LDH隔板136的另一侧接触水槽142内的水。该状态下,在亚克力容器130内,经由气体供给口130a,将氦气导入测定用密闭容器140内。控制压力计144及流量计146,使LDH隔板136内外的差压为0.5atm(即向与氦气接触一侧施加的压力比向相反侧施加的水压高0.5atm),观察是否从LDH隔板136向水中产生氦气气泡。结果,没有观察到氦气所产生的气泡的情况下,判定LDH隔板136具备不具有透气性程度的高致密性。
评价3:截面微结构的观察
利用离子铣削装置(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制的IM4000)而得到LDH隔板的截面研磨面,然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JSM-6610LV,JEOL公司制)在10kV的加速电压下以500倍、1000倍、2500倍、5000倍、10000倍的倍率,各在1个视野中获取该截面研磨面的微结构并进行观察。
评价4:枝晶短路确认试验
构建如图5所示的测定装置210,进行使得锌枝晶连续地生长的加速试验。具体而言,准备ABS树脂的长方体型的容器212,将锌极214a以及铜极214b以彼此相距0.5cm且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容器212中。锌极214a为金属锌板,铜极214b为金属铜板。另一方面,沿着LDH隔板的外周涂布环氧树脂系粘接剂而将其安装于在中央具有开口部的ABS树脂制的夹具,由此形成为包括LDH隔板216的LDH隔板结构体。此时,在夹具与LDH隔板的接合部位利用上述粘接剂充分进行密封以确保液密性。然后,作为LDH隔板结构体而配置于容器212内,使得包括锌极214a的第一区域215a和包括铜极214b的第二区域215b以不容许液体在除LDH隔板216以外的部位彼此连通的方式隔开。此时,利用环氧树脂系粘接剂使得LDH隔板结构体的外缘的3条边(即,ABS树脂制的夹具的外缘的3条边)以能够确保液密性的方式粘接于容器212的内壁。即,将包括LDH隔板216的隔板结构体与容器212的接合部分以不容许液体连通的方式密封。作为碱性水溶液218而将5.4mol/L的KOH水溶液和相当于饱和溶解度的ZnO粉末一并加入至第一区域215a和第二区域215b。将锌极214a以及铜极214b与恒流电源的负极和正极分别连接,并且,将电压计与恒流电源并联连接。在第一区域215a以及第二区域215b中,碱性水溶液218的水位均达到使得LDH隔板216的整个区域浸渍于碱性水溶液218中、且未超过LDH隔板结构体(包括夹具在内)的高度的程度。这样构建的测定装置210中,使得20mA/cm2的恒定电流在最长200小时的时间内在锌极214a与铜极214b之间持续流通。在此期间,利用电压计监测在锌极214a与铜极214b之间流通的电压的值,确认锌极214a与铜极214b之间是否发生了锌枝晶短路(电压急剧下降)。此时,将在100小时以上的时间内未发生短路的情形判定为“无短路”,将在小于100小时的时间内发生了短路的情形判定为“有短路”。
评价5:He透过测定
为了从He透过性的观点出发对LDH隔板的致密性进行评价,如下进行He透过试验。首先,构建图6A及图6B所示的He透过率测定系统310。He透过率测定系统310构成为:来自填充有He气体的气瓶的He气体经由压力计312以及流量计314(数字流量计)被供给到试样保持件316,从保持在该试样保持件316上的LDH隔板318的一面透过到另一面而被排出。
试样保持件316具有包括气体供给口316a、密闭空间316b以及气体排出口316c的结构,如下进行组装。首先,沿着LDH隔板318的外周涂布粘接剂322,安装于在中央具有开口部的夹具324(ABS树脂制)。在该夹具324的上端及下端,作为密封部件326a、326b,配设丁基橡胶制的密封件,进而,从密封部件326a、326b的外侧,用具有由凸缘形成的开口部的支撑部件328a、328b(PTFE制)进行夹持。这样,由LDH隔板318、夹具324、密封部件326a以及支撑部件328a划分出密闭空间316b。通过使用螺钉的紧固机构330将支撑部件328a、328b彼此紧固,使得He气体不会从除气体排出口316c以外的部分泄漏。在这样组装的试样保持件316的气体供给口316a借助连接器332连接有气体供给管334。
接下来,经由气体供给管334将He气体供给到He透过率测定系统310内,使其透过保持在试样保持件316内的LDH隔板318。此时,通过压力计312及流量计314对气体供给压和流量进行监测。He气体的透过进行1~30分钟后,计算He透过率。关于He透过率的计算,使用每单位时间的He气体的透过量F(cm3/min)、He气体透过时施加到LDH隔板上的差压P(atm)、以及He气体透过的膜面积S(cm2),根据F/(P×S)式而算出。He气体的透过量F(cm3/min)从流量计314直接读取。另外,差压P使用从压力计312读取的表压。应予说明,He气体按差压P在0.05~0.90atm的范围内进行供给。
例A1(参考)
(1)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准备
将气孔率为60%、平均气孔径为0.05μm且厚度为20μm的市售的聚丙烯制多孔质基材切成2.0cm×2.0cm的大小。
(2)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氧化铝·二氧化钛溶胶
将无定形氧化铝溶液(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和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按Ti/Al(摩尔比)=2进行混合,制作混合溶胶。在使得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在乙醇中含浸1分钟之后,以使得基材不干燥的方式迅速向混合溶胶中移动,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基材涂布混合溶胶。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胶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在90℃的干燥机中实施5分钟的干燥。
(3)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镍六水合物(Ni(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 Aldrich制)。按0.015mol/L称量硝酸镍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16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4)基于水热处理的成膜
将原料水溶液和浸渍涂布后的基材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水平设置。然后,在120℃的水热温度下实施24小时的水热处理,由此,在基材表面和内部形成LDH。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在多孔质基材的孔内形成LDH。由此得到LDH隔板。
(5)评价结果
对得到的LDH隔板进行以下的评价1~5。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如图7A及图7B所示,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存在不具有LDH或缺乏LDH的内部多孔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2(参考)
除了在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层。对这样制作的2个LDH隔板层进行层叠并利用1对PET膜(Toray株式会社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厚度40μm)进行夹持,以3mm/s的辊旋转速度、100℃的辊加热温度、150μm的辊间隙进行辊压,由此得到包括剥离性界面层的LDH隔板,然后,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如图8所示,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存在2个LDH隔板主体部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另外,图10中示出了对评价4的枝晶短路确认试验后的LDH隔板的状态进行拍摄而得到的截面SEM图像。图中,符号D表示枝晶。
例A3(参考)
除了在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层。对这样制作的2个LDH隔板层以彼此分离约5μm左右的方式进行相邻配置,作为包括内部空间层的整体而得到1个LDH隔板,然后,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如图9所示,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具备在2个LDH隔板主体部之间不存在LDH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4(比较)
除了在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并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仅由单层的LDH隔板构成,不存在可视为枝晶缓冲层的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5(参考)
除了下述a)~c)以外,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a)作为上述(1)的高分子多孔质基材,采用气孔率为40%、平均气孔径为0.05μm且厚度为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制多孔质基材。
b)作为上述(3)的原料,采用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代替硝酸镍六水合物,按0.03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c)上述(4)的水热温度设为90℃。
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与例A1同样地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存在不具有LDH或缺乏LDH的内部多孔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6(参考)
除了下述a)~d)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层。
a)作为上述(1)的高分子多孔质基材,采用气孔率为40%、平均气孔径为0.05μm且厚度为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制多孔质基材。
b)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
c)作为上述(3)的原料,采用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代替硝酸镍六水合物,按0.03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d)上述(4)的水热温度设为90℃。
对这样制作的2个LDH隔板层进行层叠并利用1对PET膜(Toray株式会社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厚度40μm)进行夹持,以3mm/s的辊旋转速度、100℃的辊加热温度、150μm的辊间隙进行辊压,由此得到包括剥离性界面层的LDH隔板,然后,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与例A2同样地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存在2个LDH隔板主体部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7(参考)
除了下述a)~d)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层。
a)作为上述(1)的高分子多孔质基材,采用气孔率为40%、平均气孔径为0.05μm且厚度为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制多孔质基材。
b)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
c)作为上述(3)的原料,采用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代替硝酸镍六水合物,按0.03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d)上述(4)的水热温度设为90℃。
对这样制作的2个LDH隔板层以彼此分离约5μm左右的方式进行相邻配置,作为包括内部空间层在内的整体而得到1个LDH隔板,然后,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与例A3同样地确认到本例的LDH隔板在1对LDH隔板主体部之间具备在2个LDH隔板主体部之间不存在LDH以及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例A8(比较)
除了下述a)~c)以外,与例A1同样地制作不具有内部多孔层的LDH隔板,并与例A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评价。
a)作为上述(1)的高分子多孔质基材,采用气孔率为40%、平均气孔径为0.05μm且厚度为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制多孔质基材。
b)上述(2)中,未历经乙醇中的含浸便进行混合溶胶向基材的浸渍涂布。
c)作为上述(3)的原料,采用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代替硝酸镍六水合物,按0.03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d)上述(4)的水热温度设为90℃。
评价1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评价2的结果:对于本例的LDH隔板,未观察到因氦气而产生的气泡。评价3的结果:本例的LDH隔板仅由单层的LDH隔板构成,且不存在可视为枝晶缓冲层的层。评价4及5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为参考例,*为比较例。
[例B1~B8]
以下给出的例B1~B7为与类LDH化合物隔板相关的参考例,另一方面,例B8为与LDH隔板相关的比较例。将类LDH化合物隔板及LDH隔板统称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应予说明,以下的例子中制作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评价方法如下。
评价1:表面微结构的观察
采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JSM-6610LV,JEOL公司制)在10~20kV的加速电压下观察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表面微结构。
评价2:层状结构的STEM解析
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产品名:JEM-ARM200F,JEOL公司制)在200kV的加速电压下观察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层状结构。
评价3:元素分析评价(EDS)
采用EDS分析装置(装置名:X-act,Oxford Instruments公司制),对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表面进行组成分析,计算出Mg:Ti:Y:Al的组成比(原子比)。该分析如下进行,即,1)以加速电压20kV、倍率5,000倍取得图像;2)以点分析模式,空开5μm左右的间隔,进行3点分析;3)将上述1)及2)再反复进行1次,4)计算出共6点的平均值。
评价4:X射线衍射测定
利用X射线衍射装置(理学公司制的RINT TTR III),在电压:50kV、电流值:300mA、测定范围:5~40°的测定条件下,测定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结晶相,得到XRD图谱。另外,采用与源自类LDH化合物的峰对应的2θ,根据Bragg公式,确定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
评价5:He透过测定
为了从He透过性的观点出发对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致密性进行评价,按与例A1~A8的评价5同样的顺序进行He透过试验。
评价6:离子传导率的测定
使用图11所示的电化学测定系统,如下测定电解液中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传导率。将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S自两侧用厚度1mm的有机硅密封件440夹持,并安装于内径6mm的PTFE制凸缘型电解槽442。作为电极446,将#100目的镍网呈直径6mm的圆筒状地安装于电解槽442内,使电极间距离为2.2mm。作为电解液444,将5.4M的KOH水溶液填充到电解槽442内。使用电化学测定系统(恒电压/恒电流-频率响应分析仪,Solartron公司制1287A型以及1255B型),在频率范围1MHz~0.1Hz、外加电压10mV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将实数轴的截距作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S的电阻。以无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S的构成进行上述同样的测定,求出空白电阻。将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S的电阻与空白电阻的差值作为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电阻。使用得到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电阻、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厚度以及面积,求出传导率。
评价7:耐碱性评价
准备以0.4M的浓度包含氧化锌的5.4M的KOH水溶液。将所准备的KOH水溶液0.5mL和2cm见方的尺寸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放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中。然后,于90℃保持1周(即168小时)后,将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将取出的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试样于室温干燥1晚。针对得到的试样,利用与评价5同样的方法计算出He透过率,判定在碱浸渍前后He透过率有无变化。
评价8:枝晶耐受性的评价(循环试验)
为了评价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的抑制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的效果(枝晶耐受性),如下进行循环试验。首先,将正极(包含氢氧化镍和/或羟基氧化镍)和负极(包含锌和/或氧化锌)分别利用无纺布进行包裹,并且,焊接有电流取出端子。使这样准备的正极及负极隔着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而对置,夹持于设置有电流取出口的层压薄膜,将层压薄膜的3条边进行热封口。在这样得到的上部敞开的单电池容器中加入电解液(使0.4M的氧化锌溶解于5.4M的KOH水溶液中得到的液体),通过抽真空等,使电解液充分渗透于正极及负极。然后,将层压薄膜的剩余的1条边也进行热封口,制成简易密闭单电池。使用充放电装置(东洋系统株式会社制的TOSCAT3100),针对简易密闭单电池,以0.1C充电及0.2C放电实施化成。然后,实施1C充放电循环。一边以同一条件反复实施充放电循环,一边利用电压计监测正极与负极间的电压,调查有无正极与负极间的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所伴随的急剧电压降低(具体而言,相对于之前标绘的电压,电压降低达到5mV以上),按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无短路:300循环后也没有在充电中看到上述急剧的电压降低。
·有短路:小于300循环就在充电中看到上述急剧的电压降低。
例B1(参考)
(1)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准备
准备气孔率50%、平均气孔径0.1μm且厚度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微多孔膜作为高分子多孔质基材,并切成2.0cm×2.0cm的大小。
(2)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溶胶
通过浸渍涂布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涂布于上述(1)中所准备的基材。浸渍涂布如下进行,即,使基材浸渍于100mL的溶胶溶液中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干燥3小时。
(3)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 Aldrich制)。按0.01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4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4)基于水热处理的成膜
将原料水溶液和浸渍涂布后的基材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在120℃的水热温度下实施24小时的水热处理,由此,在基材表面和内部形成类LDH化合物。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在多孔质基材的孔内形成类LDH化合物。由此得到类LDH化合物隔板。
(5)基于辊压的致密化
利用1对PET薄膜(Toray株式会社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厚度40μm)对上述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夹持,以3mm/s的辊旋转速度、70℃的辊加热温度、70μm的辊间隙进行辊压,由此得到进一步致密化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6)评价结果
对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评价1~8。结果如下。
-评价1:例B1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2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以及Ti。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以及Ti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2B中示出例B1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9.4°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0.94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2(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3)的原料水溶液的制作并将上述(4)中的水热处理的温度设为90℃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 Aldrich制)。按0.03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评价1:例B2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3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以及Ti。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以及Ti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3B中示出例B2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7.2°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1.2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3(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来代替上述(2)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钇溶胶按Ti/Y(摩尔比)=4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得到的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评价1:例B3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4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Ti以及Y。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Ti以及Y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4B中示出例B3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8.0°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1.1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小于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4(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氧化铝溶胶来代替上述(2)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氧化铝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钇溶胶、以及无定形氧化铝溶液(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按Ti/(Y+Al)(摩尔比)=2、且Y/Al(摩尔比)=8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评价1:例B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5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以及Y。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以及Y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5B中示出例B4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7.8°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1.1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5(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来代替上述(2)并如下进行上述(3)的原料水溶液的制作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钇溶胶按Ti/Y(摩尔比)=18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得到的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 Aldrich制)。按0.007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96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该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评价1:例B5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6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Ti以及Y。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Ti以及Y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6B中示出例B5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8.9°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0.99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6(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氧化铝溶胶来代替上述(2)并如下进行上述(3)的原料水溶液的制作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氧化铝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无定形氧化铝溶液(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按Ti/Al(摩尔比)=18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硝酸钇n水合物(Y(NO3)3·nH2O,富士薄膜和光纯药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Aldrich制)。按0.001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进而,按0.0075mol/L称量硝酸钇n水合物并放入至上述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9.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该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评价1:例B6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7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以及Y。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以及Y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7B中示出例B6中得到的XRD图谱。得到的XRD图谱中,在2θ=7.2°附近观察到峰。通常,LDH的(003)峰位置在2θ=11~12°处被观察到,因此,认为上述峰是LDH的(003)峰向低角侧移动得到的。所以,暗示了上述峰是源自于虽然不能称为LDH、但类似于LDH的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的峰。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另外,类LDH化合物中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层间距离为1.2nm。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7(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3)的原料水溶液的制作以外,与例B6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硝酸钇n水合物(Y(NO3)3·nH2O,富士薄膜和光纯药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Aldrich制)。按0.007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进而,按0.0075mol/L称量硝酸钇n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上述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25.6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该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评价1:例B7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8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以及Y。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以及Y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2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B8(比较)
除了如下进行涂布氧化铝溶胶来代替上述(2)以外,与例B1同样地进行LDH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氧化铝溶胶)
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无定形氧化铝溶胶(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无定形氧化铝溶胶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评价1:例B8中得到的LDH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19A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LDH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LDH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LDH构成元素的Mg以及Al。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LDH隔板表面的Mg以及Al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2所示。
-评价4:图19B中示出例B8中得到的XRD图谱。根据得到的XRD图谱中的2θ=11.5°附近的峰,例B8中得到的LDH隔板鉴定为LDH(水滑石类化合物)。采用JCPDS Card NO.35-0964中记载的LDH(水滑石类化合物)的衍射峰进行该鉴定。应予说明,在XRD图谱的20<2θ°<25处观察到的2条峰是源自于构成多孔质基材的聚乙烯的峰。
-评价5:如表2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2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作为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的结果,评价5中为0.0cm/min·atm的He透过率超过了10cm/min·atm,由此判明耐碱性变差。
-评价8:如表2所示,在小于300循环就发生了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由此判明枝晶耐受性变差。
[表2]
[例C1~C9]
以下给出的例C1~C9为与类LDH化合物隔板相关的参考例。应予说明,关于以下的例子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评价方法,除了评价3中计算出Mg:Al:Ti:Y:添加元素M的组成比(原子比)以外,与例B1~B8相同。
例C1(参考)
(1)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准备
准备气孔率50%、平均气孔径0.1μm且厚度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微多孔膜作为高分子多孔质基材,并切成2.0cm×2.0cm的大小。
(2)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氧化铝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钇溶胶、以及无定形氧化铝溶液(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按Ti/(Y+Al)(摩尔比)=2且Y/Al(摩尔比)=8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3)原料水溶液(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 Aldrich制)。按0.01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在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之后,将按尿素/NO3 -(摩尔比)=48的比例称量的尿素加入至溶液中,进一步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
(4)基于水热处理的成膜
将原料水溶液(I)和浸渍涂布后的基材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在120℃的水热温度下实施22小时的水热处理,由此,在基材表面和内部形成类LDH化合物。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在多孔质基材的孔内形成类LDH化合物。
(5)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硫酸铟n水合物(In2(SO4)3·nH2O,富士薄膜和光纯药株式会社制)。按0.0075mol/L称量硫酸铟n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I)。
(6)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铟
将原料水溶液(II)和上述(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于30℃实施1小时的浸渍处理,由此添加铟。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得到添加有铟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7)基于辊压的致密化
利用1对PET薄膜(Toray株式会社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厚度40μm)对上述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夹持,以3mm/s的辊旋转速度、70℃的辊加热温度、70μm的辊间隙进行辊压,由此得到进一步致密化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8)评价结果
对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各种评价。结果如下。
-评价1:例C1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20所示。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Al、Ti、Y以及In。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Al、Ti、Y以及In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2(参考)
除了在上述(6)的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铟中将浸渍处理的时间变更为24小时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Al、Ti、Y以及In。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Al、Ti、Y以及In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3(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来代替上述(2)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钇溶胶按Ti/Y(摩尔比)=2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得到的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Ti、Y以及In。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Ti、Y以及In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小于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4(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5)的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并如下进行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铋来代替上述(6)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铋五水合物(Bi(NO3)3·5H2O)。按0.00075mol/L称量硝酸铋五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I)。
(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铋)
将原料水溶液(II)和上述(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于30℃实施1小时的浸渍处理,由此添加铋。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得到添加有铋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Bi。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Bi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5(参考)
除了在上述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铋中将浸渍处理的时间变更为12小时以外,与例C4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Bi。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Bi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6(参考)
除了在上述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铋中将浸渍处理的时间变更为24小时以外,与例C4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Bi。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Bi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7(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5)的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并如下进行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钙来代替上述(6)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钙四水合物(Ca(NO3)2·4H2O)。按0.015mol/L称量硝酸钙四水合物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I)。
(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钙)
将原料水溶液(II)和上述(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于30℃实施6小时的浸渍处理,由此添加钙。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得到添加有钙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Ca。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Ca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8(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5)的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并如下进行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锶来代替上述(6)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锶(Sr(NO3)2)。按0.015mol/L称量硝酸锶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I)。
(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锶)
将原料水溶液(II)和上述(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于30℃实施6小时的浸渍处理,由此添加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得到添加有锶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Sr。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Sr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C9(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上述(5)的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并如下进行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钡来代替上述(6)以外,与例C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原料水溶液(II)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钡(Ba(NO3)2)。按0.015mol/L称量硝酸钡并将其放入至烧杯,并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II)。
(基于浸渍处理而添加钡)
将原料水溶液(II)和上述(4)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于30℃实施6小时的浸渍处理,由此添加钡。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得到添加有钡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的除多孔质基材以外的部分为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的构成元素的Al、Ti、Y以及Ba。另外,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Al、Ti、Y以及Ba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3所示。
-评价5:如表3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3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3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表3]
[例D1及D2]
以下给出的例D1及D2为与类LDH化合物隔板相关的参考例。应予说明,关于以下的例子中制作的类LDH化合物隔板的评价方法,除了评价3中计算出Mg:Al:Ti:Y:In的组成比(原子比)以外,与例B1~B8相同。
例D1(参考)
(1)高分子多孔质基材的准备
准备气孔率50%、平均气孔径0.1μm且厚度20μm的市售的聚乙烯微多孔膜作为高分子多孔质基材,并切成2.0cm×2.0cm的大小。
(2)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氧化铝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钇溶胶、以及无定形氧化铝溶液(Al-ML15,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按Ti/(Y+Al)(摩尔比)=2且Y/Al(摩尔比)=8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3)原料水溶液的制作
作为原料,准备了硝酸镁六水合物(Mg(NO3)2·6H2O,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硫酸铟n水合物(In2(SO4)3·nH2O,富士薄膜和光纯药株式会社制)以及尿素((NH2)2CO,SigmaAldrich制)。按0.0075mol/L称量硝酸镁六水合物,按0.0075mol/L称量硫酸铟n水合物,并按1.44mol/L称量尿素,将它们放入至烧杯后,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总量达到75ml。对得到的溶液进行搅拌而得到原料水溶液。
(4)基于水热处理的成膜
将原料水溶液和浸渍涂布后的基材一同封入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高压釜容器,内容积为100ml,外侧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套管)。此时,使基材从特氟龙(注册商标)制密闭容器的底部浮起并将其固定,以使得溶液与基材两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垂直设置。然后,在120℃的水热温度下实施22小时的水热处理,由此,在基材表面和内部形成类LDH化合物。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基材从密闭容器取出,利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以70℃的温度实施10小时的干燥,由此在多孔质基材的孔内形成含有类LDH化合物及In(OH)3的功能层。这样得到类LDH化合物隔板。
(5)基于辊压的致密化
利用1对PET薄膜(Toray株式会社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厚度40μm)对上述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夹持,以3mm/s的辊旋转速度、70℃的辊加热温度、70μm的辊间隙进行辊压,由此得到进一步致密化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6)评价结果
对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进行评价1~8。结果如下。
-评价1:例D1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21所示。如图21所示,确认到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存在立方体状的结晶。根据后述的EDS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测定的结果,推定该立方体状的结晶为In(OH)3。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包含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及In(OH)3的构成元素的Mg、Al、Ti、Y以及In。另外,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所存在的立方体状的结晶中,检测到作为In(OH)3的构成元素的In。应予说明,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Al、Ti、Y以及In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4所示。
-评价4:根据得到的XRD图谱的峰,鉴定类LDH化合物隔板中存在In(OH)3。采用JCPDS Card No.01-085-1338中记载的In(OH)3的衍射峰来进行该鉴定。
-评价5:如表4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4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4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例D2(参考)
除了如下进行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来代替上述(2)以外,与例D1同样地进行类LDH化合物隔板的制作以及评价。
(在高分子多孔质基材上涂布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钇溶胶)
将氧化钛溶胶溶液(M6,多木化学株式会社制)以及钇溶胶按Ti/Y(摩尔比)=2进行混合。通过浸渍涂布的方式向上述(1)中准备的基材涂布得到的混合溶液。以如下方式进行浸渍涂布,即,将基材浸渍于100ml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其垂直地提起,于室温进行3小时干燥。
-评价1:例D2中得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辊压前)的表面微结构的SEM图像如图22所示。如图22所示,确认到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存在立方体状的结晶。根据后述的EDS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测定的结果,推定该立方体状的结晶为In(OH)3。
-评价2:根据能够确认到层状的格子条纹的结果确认类LDH化合物隔板包含层状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评价3:作为EDS元素分析的结果,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处,检测到作为类LDH化合物及In(OH)3的构成元素的Mg、Ti、Y以及In。另外,在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所存在的立方体状的结晶中,检测到作为In(OH)3的构成元素的In。应予说明,通过EDS元素分析计算出的类LDH化合物隔板表面的Mg、Ti、Y以及In的组成比(原子比)如表4所示。
-评价4:根据得到的XRD图谱的峰,鉴定类LDH化合物隔板中存在In(OH)3。采用JCPDS Card No.01-085-1338中记载的In(OH)3的衍射峰来进行该鉴定。
-评价5:如表4所示,确认到He透过率0.0cm/min·atm这一极高的致密性。
-评价6:如表4所示,确认到高离子传导率。
-评价7:碱浸渍后的He透过率与评价5同样地为0.0cm/min·atm,确认到即便于高达90℃的高温进行1周的碱浸渍、He透过率也没有变化这一优异的耐碱性。
-评价8:如表4所示,确认到即便在300循环后也没有由锌枝晶引起的短路这一优异的枝晶耐受性。
[表4]
Claims (10)
1.一种类LDH化合物隔板,其用于锌二次电池,且包括:高分子材料制的多孔质基材、以及将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孔封堵的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化合物即类LDH化合物,
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LDH隔板在其内部具有枝晶缓冲层,该枝晶缓冲层是选自(i)~(iii)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
(i)不具有所述类LDH化合物或缺乏所述类LDH化合物的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
(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
(i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所述类LDH化合物以及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类LDH化合物为以下的(a)、(b)或(c),
(a)包含Mg、和选自由Ti、Y以及Al构成的组中的至少含有Ti的1种以上元素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b)包含(i)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Mg、和(ii)选自由In、Bi、Ca、Sr以及Ba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即添加元素M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c)包含Mg、Ti、Y、以及根据期望包含的Al和/或In的、层状结晶结构的氢氧化物和/或氧化物,
该(c)中,所述类LDH化合物以与In(OH)3的混合物的形态存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类LDH化合物嵌入于除所述枝晶缓冲层以外的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厚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枝晶缓冲层是(i)不具有所述类LDH化合物或缺乏所述类LDH化合物的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富含孔的内部多孔层。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枝晶缓冲层是(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触的剥离性界面层。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枝晶缓冲层是(iii)构成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一部分的相邻的2个层分离地形成的、不存在所述类LDH化合物以及所述多孔质基材的内部空间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的每单位面积的He透过率为3.0cm/atm·min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由聚苯乙烯、聚醚砜、聚丙烯、环氧树脂、聚苯硫醚、氟树脂、纤维素、尼龙、聚乙烯构成的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其中,
所述类LDH化合物隔板由所述多孔质基材及所述类LDH化合物构成。
10.一种锌二次电池,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类LDH化合物隔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99924 | 2020-12-01 | ||
JP2020-199924 | 2020-12-01 | ||
PCT/JP2021/030376 WO2022118504A1 (ja) | 2020-12-01 | 2021-08-19 | Ldh様化合物セパレータ及び亜鉛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25299A true CN116325299A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1259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57380.0A Pending CN116325299A (zh) | 2020-12-01 | 2021-08-19 |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07965A1 (zh) |
JP (1) | JP7048831B1 (zh) |
CN (1) | CN116325299A (zh) |
DE (1) | DE112021003617T5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14104B1 (en) | 2012-02-06 | 2018-09-26 | NGK Insulators, Ltd. | Zinc secondary cell |
JP6615111B2 (ja) | 2014-10-28 | 2019-12-04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層状複水酸化物緻密膜の形成方法 |
EP3139437B1 (en) | 2014-11-13 | 2020-06-17 | NGK Insulators, Ltd. | Separator structure body for use in zinc secondary battery |
DE112017001534B4 (de) * | 2016-03-25 | 2024-02-22 |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Elektrodenmaterial für eine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JP6949375B2 (ja) * | 2016-09-28 | 2021-10-13 | 国立大学法人愛媛大学 | ハイブリッド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ハイブリッド材料 |
TWI678833B (zh) * | 2017-12-27 | 2019-12-01 |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 層狀雙氫氧化合物隔離膜及鋅二次電池 |
-
2021
- 2021-08-19 JP JP2021571776A patent/JP7048831B1/ja active Active
- 2021-08-19 DE DE112021003617.3T patent/DE112021003617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08-19 CN CN202180057380.0A patent/CN116325299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10 US US18/167,176 patent/US20230207965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21003617T5 (de) | 2023-04-27 |
US20230207965A1 (en) | 2023-06-29 |
JP7048831B1 (ja) | 2022-04-05 |
JPWO2022118504A1 (zh) | 2022-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41233B (zh) | 氢氧化物离子传导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
CN111615759B (zh) | Ldh隔离件以及锌二次电池 | |
US11211672B2 (en) | LDH separator and zinc secondary battery | |
US11158906B2 (en) | LDH separator and zinc secondary battery | |
US11145935B2 (en) | LDH separator and zinc secondary cell | |
US20230045074A1 (en) | Ldh separator and zinc secondary battery | |
CN117837013A (zh) | Ldh隔离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锌二次电池 | |
CN116325299A (zh) |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
US20230231153A1 (en) | Ldh-like compound separator and secondary zinc battery | |
CN116325247A (zh) |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
CN116325300A (zh) | 类ldh化合物隔板及锌二次电池 | |
WO2024202370A1 (ja) | Ldhセパレータ及び亜鉛二次電池 | |
US11532855B2 (en) | LDH separator and secondary zinc battery | |
WO2022107568A1 (ja) | Ldhセパレータ及び亜鉛二次電池 | |
US20230069319A1 (en) | Ldh separator and zinc secondary battery | |
CN116261790A (zh) | 锌二次电池 | |
JP2024140384A (ja) | Ldhセパレータ及び亜鉛二次電池 | |
JP2024140241A (ja) | Ldhセパレータ及び亜鉛二次電池 | |
CN115803934A (zh) | Ldh隔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