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6420B -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 Google Patents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6420B
CN116276420B CN202310577756.1A CN202310577756A CN116276420B CN 116276420 B CN116276420 B CN 116276420B CN 202310577756 A CN202310577756 A CN 202310577756A CN 116276420 B CN116276420 B CN 116276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ground
grinding
claw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777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76420A (zh
Inventor
陈建荣
张威特
张林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engwe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engwe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engwe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engwe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777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6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76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6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76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6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9/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05Feeding or manipul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grind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2Frames; Beds;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6Work supports, e.g. adjustable stea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7/00Drives or gearings; Equipment therefor
    • B24B47/20Drives or gearings; Equipment therefor relating to feed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24B49/16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taking regard of the 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rinding Of Cylindrical And Plane Surf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涉及磨削加工技术领域,该磨削机构包括:基座,用于放置待磨削工件,待磨削工件具有第一内腔;致动块,具有磨削头,致动块用于前后往复移动;调节转环,以致动块的移动方向为轴转动连接于基座上;限位卡爪,绕第一轴向铰接于调节转环背向基座的一侧端面,第一轴向垂直于调节转环的转动轴向;限位卡爪上开设有避让通道,限位卡爪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弹性件,连接于调节转环和限位卡爪上,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限位卡爪朝靠近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该磨削机构可解决目前对于具有内腔特征的工件,在进行人工磨削时的施压力度、进给深度往往难以把控,导致工件的磨削质量参差不齐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削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背景技术
工件在粗加工完毕后需要进行磨削操作,以获得尺寸更为精确的成品件,同时可去除工件表面的刀纹、毛刺等缺陷,提升工件的表面质量。
对于部分不借助机床设备进行精加工及后处理的小型工件,其通常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磨削操作。而在不借助伺服机构的情况下,对于具有内腔特征的工件,磨削过程中的施压力度、进给深度等往往难以把控,通常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从而导致工件的磨削质量参差不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削机构,旨在解决目前对于具有内腔特征的工件,其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磨削操作时的施压力度、进给深度等往往难以把控,从而导致工件的磨削质量参差不齐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磨削机构,所述磨削机构包括:
基座,用于放置待磨削工件,所述待磨削工件具有第一内腔;
致动块,具有磨削头,所述致动块用于前后往复移动;
调节转环,以所述致动块的移动方向为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
限位卡爪,绕第一轴向铰接于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一轴向垂直于所述调节转环的转动轴向;所述限位卡爪上开设有避让通道,所述限位卡爪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调节转环和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限位卡爪朝靠近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所述致动块用于驱动所述磨削头插入所述第一内腔中进行磨削操作,并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使所述待磨削工件穿过所述调节转环的内圈,以通过所述待磨削工件推动所述限位卡爪朝远离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向所述待磨削工件施加向后的抵压作用力,直至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至与所述限位卡爪分离,所述磨削头穿过所述避让通道,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调节转环贴合;
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调节转环贴合后,所述致动块用于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后移动,所述第二表面用于向所述待磨削工件施加向前的抵压作用力,以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从所述磨削头上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爪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爪体和第二爪体,所述第一爪体与所述第二爪体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道;
所述第一爪体绕第二轴向铰接于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二爪体绕第三轴向铰接于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二轴向、所述第三轴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
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限位卡爪和所述第一爪体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爪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限位卡爪和所述第二爪体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爪体朝靠近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爪体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爪体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构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致动块用于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抵压于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上,以带动所述第一爪体朝远离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转动,以及带动所述第二爪体朝远离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绕所述第一轴向圆周排布,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所述限位卡爪设有连接耳部,所述连接耳部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三通孔;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柱面上设有第一弹簧柱塞,所述连接轴绕所述第一轴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弹簧柱塞用于穿过任一所述第二通孔,且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第一弹簧柱塞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卡爪,以阻止所述限位卡爪沿远离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爪上转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性胶条;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爪体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调节杆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爪体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调节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随所述调节杆的转动而张紧或松弛。
进一步地,所述磨削机构包括两个所述限位卡爪;两个所述限位卡爪铰接于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且两个所述限位卡爪沿所述调节转环的周向均布。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转环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弹簧柱塞,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凹腔,多个所述定位凹腔沿所述调节转环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二弹簧柱塞用于抵接配合于任一所述定位凹腔中,以阻止所述调节转环相对所述基座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待磨削工件;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竖直延伸的上料滑槽,所述上料滑槽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上料滑槽中用于叠放所述待磨削工件,所述上料滑槽的上端用于连接进料装置;所述调节转环覆盖于所述上料滑槽上;
在所述致动块带动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致动块穿过所述容纳腔,且所述致动块用于阻挡所述上料滑槽中的所述待磨削工件下落至所述容纳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和触头组件;所述致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上,所述触头组件设有传感装置,所述传感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
所述致动块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当所述待磨削工件与所述触头组件接触时,所述传感装置用于发送触发信号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反向驱动所述致动块,以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后移动。
对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磨削设备,所述磨削设备包括如前述的磨削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的磨削机构,通过转动调节转环,令限位卡爪的爪体角度与待磨削工件上的相应结构相对应,如此,在致动块进给过程中,限位卡爪的爪体可在预设角度下与待磨削工件上的相应结构进行配合,对待磨削工件形成一定的卡接限位作用,从而可在保证待磨削工件不会随磨削头一同转动的情况下持续向待磨削工件施力,使得磨削头不断深入第一内腔中并稳定地进行磨削操作,并可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使得磨削头在第一内腔中进给到位且磨削完成时,待磨削工件恰好移动至穿过限位卡爪可覆盖区域的位置,限位卡爪此时不再对待磨削工件施力并自动复位,如此便实现了对第一内腔进行磨削过程中的施压力度、进给深度的准确控制,且后续可利用已复位的限位卡爪将待磨削工件从磨削头上分离,实现了自动卸料。上述磨削操作流程可在无需依赖操作人员经验的情况下自动完成,从而提高了待磨削工件的磨削加工质量及整体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磨削机构一实施例中待磨削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四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中限位卡爪与待磨削工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中限位卡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磨削机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表1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1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磨削机构,该磨削机构包括:
基座1,用于放置待磨削工件5,待磨削工件5具有第一内腔51;第一内腔51可为图7所示的具有一定斜度的凹腔结构;
致动块2,具有磨削头21,致动块2用于前后往复移动;其中,致动块2可通过电机及相应的传动机构进行驱动;磨削头21设置于致动块2的一端,该磨削头21通过内设于致动块2中的电机进行驱动,以在高速旋转过程中通过磨削头21上的相应结构与第一内腔51之间的摩擦作用而实现对第一内腔51的磨削操作;
调节转环6,以致动块2的移动方向为轴转动连接于基座1上;致动块2的前后移动路径穿过调节转环6的内圈;
限位卡爪3,绕第一轴向铰接于调节转环6背向基座1的一侧端面,第一轴向垂直于调节转环6的转动轴向;限位卡爪3上开设有避让通道33,限位卡爪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避让通道33可指代爪体中部的中空部分,避让通道33应可容纳致动块2及致动块2上的磨削头21穿设其中,且避让通道33的尺寸应小于待磨削工件5的对应尺寸,以保证待磨削工件5可被限位卡爪3阻挡而不可通过避让通道33;而通过转动调节转环6,可改变限位卡爪3在竖直面上相对待磨削工件5的角度;
第一弹性件(图中未示意出),连接于调节转环6和限位卡爪3上,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限位卡爪3朝靠近调节转环6的方向转动;第一弹性件可采用弹簧或设置于限位卡爪3转轴上的阻尼件;
致动块2用于驱动磨削头21插入第一内腔51中进行磨削操作,并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使待磨削工件5穿过调节转环6的内圈,以通过待磨削工件5推动限位卡爪3朝远离调节转环6的方向转动;
第一表面用于向待磨削工件5施加向后的抵压作用力,直至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至与限位卡爪3分离,磨削头21穿过避让通道33,第一表面与调节转环6贴合;
在第一表面与调节转环6贴合后,致动块2用于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后移动,第二表面用于向待磨削工件5施加向前的抵压作用力,以带动待磨削工件5从磨削头21上脱离。
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磨削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在初始阶段,限位卡爪3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与调节转环6贴合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限位卡爪3阻挡于致动块2的移动路径上,且限位卡爪3第一表面位于调节转环6内圈以内的部分朝向放置于基座1中的待磨削工件5;当确定需要进行磨削操作的待磨削工件5后,可根据待磨削工件5的结构,转动调节转环6,以使得限位卡爪3的爪体角度与待磨削工件5上的相应结构相对应,例如可转动至图2所示的角度或图3所示的角度;磨削操作开始后,致动块2带动磨削头21向前移动,直至磨削头21配合于待磨削工件5的第一内腔51中并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当待磨削工件5与限位卡爪的第一表面抵接后,致动块2将克服第一弹性件施加于限位卡爪上的弹性作用力并继续推动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同时磨削头21将在限位卡爪向待磨削工件5施加的作用力下插入第一内腔51中;随着致动块2的不断进给,磨削头21将逐渐深入第一内腔51中,同时磨削头21在进给过程中通过旋转而持续对第一内腔51进行磨削,而通过限位卡爪3的爪体在预设角度下与待磨削工件5上相应结构的配合,可对待磨削工件5形成一定的卡接限位作用,从而可避免待磨削工件5随磨削头21的旋转而一同发生转动,提高了磨削稳定性,改善了磨削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随着限位卡爪3的打开角度不断增大,限位卡爪3施加于待磨削工件5上的平行于待磨削工件5移动方向的分力不断减小,磨削头21插入第一内腔51的速度将逐渐降低,从而磨削头21在单位距离内的转动圈数不断增加,如此可更有针对性地对第一内腔51的底部进行精磨削,保证要求较高的第一内腔51底部的磨削精度,实现对磨削操作中的进给量与磨削程度的合理线性分配;通过控制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当磨削头21在第一内腔51中进给到位且磨削完成时,待磨削工件5恰好移动至穿过限位卡爪3可覆盖区域的位置(即此时限位卡爪打开至预设角度),此时待磨削工件5不再对限位卡爪3产生限位作用,限位卡爪3将与待磨削工件5分离并在弹性作用力下复位至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由于磨削头21此时已深入第一内腔51中,且磨削操作产生的热量将导致磨削头21与第一内腔51发生一定程度的黏连,因此当限位卡爪3复位后,磨削头21停止磨削,致动块2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后移动,直至待磨削工件5与限位卡爪3的第二表面抵接,如图5所示,此时致动块2继续向后移动,则待磨削工件5将被限位卡爪3阻挡而从磨削头21上脱离,最终磨削完毕的待磨削工件5将掉落至下方的集料区,以待后续统一回收。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限位卡爪3的避让通道33尺寸大于致动块2及致动块2上的磨削头21,因此限位卡爪3可相对致动块2及磨削头21转动而不发生干涉。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磨削机构,通过转动调节转环6,令限位卡爪3的爪体角度与待磨削工件5上的相应结构相对应,如此,在致动块2进给过程中,限位卡爪3的爪体可在预设角度下与待磨削工件5上的相应结构进行配合,对待磨削工件5形成一定的卡接限位作用,从而可在保证待磨削工件5不会随磨削头21一同转动的情况下持续向待磨削工件5施力,使得磨削头21不断深入第一内腔51中并稳定地进行磨削操作,并可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使得磨削头21在第一内腔51中进给到位且磨削完成时,待磨削工件5恰好移动至穿过限位卡爪3可覆盖区域的位置,限位卡爪3此时不再对待磨削工件5施力并自动复位,如此便实现了对第一内腔51进行磨削过程中的施压力度、进给深度的准确控制,且后续可利用已复位的限位卡爪3将待磨削工件5从磨削头21上分离,实现了自动卸料。上述磨削操作流程可在无需依赖操作人员经验的情况下自动完成,从而提高了待磨削工件5的磨削加工质量及整体生产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磨削机构包括两个限位卡爪3;两个限位卡爪3铰接于调节转环6背向基座1的一侧端面,且两个限位卡爪3沿调节转环6的周向均布。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在第二实施例中,限位卡爪3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爪体31和第二爪体32,第一爪体31与第二爪体32之间形成避让通道33;
第一爪体31绕第二轴向铰接于限位卡爪3上,第二爪体32绕第三轴向铰接于限位卡爪3上;第二轴向、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
磨削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6和第三弹性件37;第二弹性件36连接于限位卡爪3和第一爪体31上,第二弹性件36用于带动第一爪体31朝靠近第二爪体32的方向转动;第三弹性件37连接于限位卡爪3和第二爪体32上,第三弹性件37用于带动第二爪体32朝靠近第一爪体31的方向转动。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第一爪体31具有第一斜面311,第一斜面311的横截面积自靠近第二爪体32的方向逐渐减小;
第二爪体32具有第二斜面321,第二斜面321的横截面积自靠近第一爪体31的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321构成第一表面;致动块2用于带动待磨削工件5抵压于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321上,以带动第一爪体31朝远离第二爪体32的方向转动,以及带动第二爪体32朝远离第一爪体31的方向转动。
图示性地,两个相对设置的限位卡爪3分别用于对待磨削工件5相对的两侧进行抵压,如此可保证限位卡爪3对待磨削工件5施力的均匀性,避免待磨削工件5在进给过程中发生偏转而影响磨削精度。
基于第二实施例的方案,图6为限位卡爪3在初始阶段的关闭状态;而在致动块2带动待磨削工件5进给的过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待磨削工件5在推动限位卡爪3整体向外转动的同时,待磨削工件5还将推动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打开(即第一爪体31相对限位卡爪3向上转动,第二爪体32相对限位卡爪3向下转动);随着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的打开,避让通道33不断增大,当避让通道33增大至可供待磨削工件5整体通过时,待磨削工件5将不再对限位卡爪3形成限位作用,限位卡爪3将在弹性作用力下复位至与调节转环6贴合的状态,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亦将在弹性作用力下复位至图10所示状态,令避让通道33恢复至初始大小;如图11所示,此时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可对待磨削工件5形成阻挡,致动块2可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后移动,以利用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的阻挡作用而使待磨削工件5从磨削头21上脱离,完成卸料动作。
其中,当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分别设置如图12所示的第一斜面311和第二斜面321时,当待磨削工件5抵压于第一斜面311、第二斜面321上时,可通过第一斜面311对第一爪体31产生向上的分力,并可通过第二斜面321对第二爪体32产生向下的分力,从而更便于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在待磨削工件5进给过程中打开,避免发生卡死现象。
基于第二实施例的方案,可通过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的打开而令限位卡爪3提前复位(即提前中止对待磨削工件5施加抵压作用力),如此可使磨削操作提前结束,可适用于第一内腔51深度较浅、磨削进给行程较短的情况。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调节转环6朝向基座1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弹簧柱塞62(如图15所示),基座1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凹腔12,多个定位凹腔12沿调节转环6的周向排布;第二弹簧柱塞62用于抵接配合于任一定位凹腔12中,以阻止调节转环6相对基座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弹簧柱塞62与定位凹腔12的配合,可将调节转环6定位于任一预设角度,使得限位卡爪3的爪体角度与待磨削工件5上的相应结构相对应。具体地,当第二弹簧柱塞62抵接于定位凹腔12中时,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调节转环6无法转动,如此可避免限位卡爪3在磨削过程中随调节转环6发生转动,从而影响磨削操作正常进行的问题;而在第二弹簧柱塞62抵接于定位凹腔12的情况下,若需要调节限位卡爪3的角度,只需继续对调节转环6施加外力,则第二弹簧柱塞62可在力的作用下收缩,调节转环6此时可继续转动,直至第二弹簧柱塞62抵接于目标定位凹腔12中为止。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调节转环6背向基座1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座61,连接座61开设有沿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611;连接座6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612,多个第二通孔612绕第一轴向圆周排布,多个第二通孔612与第一通孔611连通;
限位卡爪3设有连接耳部34,连接耳部34开设有沿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三通孔341;磨削机构还包括连接轴7,连接轴7的柱面上设有第一弹簧柱塞71,连接轴7绕第一轴向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通孔611、第三通孔341中;第一弹簧柱塞71用于穿过任一第二通孔612,且穿过第二通孔612的第一弹簧柱塞71用于抵接限位卡爪3,以阻止限位卡爪3沿远离调节转环6的方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耳部34可相对连接轴7转动,当限位卡爪3在待磨削工件5的推动下整体转动至与第一弹簧柱塞71抵接后,随着待磨削工件5的持续进给,限位卡爪3将不再整体发生转动,待磨削工件5此时仅能推动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相对限位卡爪3发生转动;当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打开至一定角度后,限位卡爪3将复位而不再对待磨削工件5施力,此时磨削头21将停止在第一内腔51中进给。由于不同的待磨削工件5具有不同的磨削进给行程,因此当确定当前批次需要磨削的待磨削工件5后,操作人员可旋转连接轴7,令连接轴7相对连接座61转动,使连接轴7上的第一弹簧柱塞71由预设的第二通孔612中弹出;而通过由不同的第二通孔612中伸出的第一弹簧柱塞71,可将转动中的限位卡爪3限位在不同的角度,从而可便捷地调整限位卡爪3停止整体转动的时机以及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开始相对限位卡爪3转动的时机,进而可便于调节限位卡爪3对待磨削工件5施力的时间节点,以适应不同待磨削工件5的不同磨削进给行程要求,提高了该磨削机构的适用性。
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轴7的端部可设置内六角孔,以便于插入内六角扳手,内六角扳手可更好地施力,从而可更轻松地转动连接轴7,令第一弹簧柱塞71在各第二通孔612中切换。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限位卡爪3上转动连接有调节杆35;第二弹性件36、第三弹性件37为弹性胶条;第二弹性件3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爪体31上,第二弹性件36的另一端卷绕于调节杆35上;第三弹性件37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爪体32上,第三弹性件37的另一端卷绕于调节杆35上;第二弹性件36、第三弹性件37随调节杆35的转动而张紧或松弛。
如图13和图14所示,限位卡爪3为中空结构,调节杆35的第一端穿设于限位卡爪3的内部,调节杆35的第二端延伸至限位卡爪3外部;在磨削操作开始前,操作人员可根据该批待磨削工件5的磨削要求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调节杆35的第二端,以使调节杆35的第一端带动卷绕于其上的第二弹性件36、第三弹性件37继续卷绕(即继续张紧)或解除卷绕(即松开),如此便可同步调节第二弹性件36对第一爪体31的弹性预紧力以及第三弹性件37对第二爪体32的弹性预紧力,从而可便捷地控制第一爪体31、第二爪体32在待磨削工件5进给过程中对待磨削工件5施加的作用力大小,进而可对磨削进给速度、磨削进给深度进行便捷调整,以适应不同待磨削工件5的不同磨削要求,提高了该磨削机构的适用性。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5,基座1具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用于容纳待磨削工件5;磨削机构还包括竖直延伸的上料滑槽4,上料滑槽4的下端与容纳腔11连通,上料滑槽4中用于叠放待磨削工件5;上料滑槽4的上端用于连接进料装置;调节转环6覆盖于上料滑槽4上;
在致动块2带动容纳腔11中的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的过程中,致动块2穿过容纳腔11,且致动块2用于阻挡上料滑槽4中的待磨削工件5下落至容纳腔11中。
在本实施例中,进料装置可实现自动上料,将待磨削工件5持续供入上料滑槽4中。图示性地,待磨削工件5在容纳腔11、上料滑槽4中向上层叠排布;在磨削进给过程中,当致动块2推动容纳腔11中的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时,致动块2穿过容纳腔11,由于致动块2占据了容纳腔11中的空间,因此致动块2可阻挡位于上方的上料滑槽4中的待磨削工件5下落至容纳腔11中;当一个待磨削工件5磨削完毕后,致动块2后退至容纳腔11后方,如图11所示,此时致动块2不再占据容纳腔11的空间,上料滑槽4中位于最下方的待磨削工件5可下滑至容纳腔11中,以待进行下一轮磨削操作,而上料滑槽4中的其它待磨削工件5亦依次下滑一个待磨削工件5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便可实现待磨削工件5的自动上料,从而省去了人工上料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磨削效率以及提升了机构的自动化程度。而调节转环6可对上料滑槽4中位于容纳腔11上方的待磨削工件5进行阻挡,避免上料滑槽4中的待磨削工件5在下方致动块2的带动下由上料滑槽4中向外脱离。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16,在第三实施例中,磨削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图中未示意出)和触头组件8;致动块2连接于驱动装置上,触头组件8设有传感装置,传感装置与驱动装置电连接;
如图16所示,致动块2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当待磨削工件5与触头组件8接触时,传感装置用于发送触发信号至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反向驱动致动块2,以带动待磨削工件5向后移动。
触头组件8用于自动触发致动块2后退,以带动磨削完毕的待磨削工件5完成下料动作,而无需在磨削完毕后通过人工进行操控,从而提高了动作衔接的连贯性,并在进一步提高了磨削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机构的自动化程度。其中,传感装置可为压力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其触发原理可参照机床上的对刀器,此处不作赘述。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磨削设备,该磨削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磨削机构。关于磨削机构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磨削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公开的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机构包括:
基座,用于放置待磨削工件,所述待磨削工件具有第一内腔;
致动块,具有磨削头,所述致动块用于前后往复移动;
调节转环,以所述致动块的移动方向为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
限位卡爪,绕第一轴向铰接于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一轴向垂直于所述调节转环的转动轴向;所述限位卡爪上开设有避让通道,所述限位卡爪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调节转环和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限位卡爪朝靠近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所述致动块用于驱动所述磨削头插入所述第一内腔中进行磨削操作,并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使所述待磨削工件穿过所述调节转环的内圈,以通过所述待磨削工件推动所述限位卡爪朝远离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向所述待磨削工件施加向后的抵压作用力,直至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至与所述限位卡爪分离,所述磨削头穿过所述避让通道,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调节转环贴合;
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调节转环贴合后,所述致动块用于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后移动,所述第二表面用于向所述待磨削工件施加向前的抵压作用力,以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从所述磨削头上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卡爪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爪体和第二爪体,所述第一爪体与所述第二爪体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道;
所述第一爪体绕第二轴向铰接于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二爪体绕第三轴向铰接于所述限位卡爪上;所述第二轴向、所述第三轴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
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限位卡爪和所述第一爪体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爪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限位卡爪和所述第二爪体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爪体朝靠近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爪体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爪体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构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致动块用于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抵压于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上,以带动所述第一爪体朝远离所述第二爪体的方向转动,以及带动所述第二爪体朝远离所述第一爪体的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绕所述第一轴向圆周排布,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所述限位卡爪设有连接耳部,所述连接耳部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三通孔;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柱面上设有第一弹簧柱塞,所述连接轴绕所述第一轴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弹簧柱塞用于穿过任一所述第二通孔,且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第一弹簧柱塞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卡爪,以阻止所述限位卡爪沿远离所述调节转环的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卡爪上转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性胶条;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爪体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调节杆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爪体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调节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随所述调节杆的转动而张紧或松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机构包括两个所述限位卡爪;两个所述限位卡爪铰接于所述调节转环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且两个所述限位卡爪沿所述调节转环的周向均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转环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弹簧柱塞,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凹腔,多个所述定位凹腔沿所述调节转环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二弹簧柱塞用于抵接配合于任一所述定位凹腔中,以阻止所述调节转环相对所述基座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待磨削工件;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竖直延伸的上料滑槽,所述上料滑槽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上料滑槽中用于叠放所述待磨削工件,所述上料滑槽的上端用于连接进料装置;所述调节转环覆盖于所述上料滑槽上;
在所述致动块带动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致动块穿过所述容纳腔,且所述致动块用于阻挡所述上料滑槽中的所述待磨削工件下落至所述容纳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和触头组件;所述致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上,所述触头组件设有传感装置,所述传感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
所述致动块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当所述待磨削工件与所述触头组件接触时,所述传感装置用于发送触发信号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反向驱动所述致动块,以带动所述待磨削工件向后移动。
10.一种磨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磨削机构。
CN202310577756.1A 2023-05-22 2023-05-22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Active CN116276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77756.1A CN116276420B (zh) 2023-05-22 2023-05-22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77756.1A CN116276420B (zh) 2023-05-22 2023-05-22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6420A CN116276420A (zh) 2023-06-23
CN116276420B true CN116276420B (zh) 2023-07-18

Family

ID=8681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77756.1A Active CN116276420B (zh) 2023-05-22 2023-05-22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7642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804390A1 (ru) * 1979-04-02 1981-02-15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Р-6930 Контейнер дл виброударной обработки
DE10060967A1 (de) * 2000-12-06 2002-06-13 Nagel Masch Werkzeug Verfahren und Honvorrichtung zur Honbearbeitung
JP2004106149A (ja) * 2002-09-20 2004-04-08 Riken Corp 加工物自動研削装置及び加工物自動研削法
CN201154456Y (zh) * 2008-01-30 2008-11-26 天津赛瑞机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圆锥内孔珩磨工具
CN105904339A (zh) * 2016-05-30 2016-08-31 广州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打磨夹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9509B2 (en) * 2012-09-28 2017-06-06 Thomas Engineering Solutions & Consulting, Llc Methods for external cleaning and inspection of tubulars
US20220178794A1 (en) * 2020-12-08 2022-06-09 Hemp Synergistics Disposable Micro Tissue Grind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804390A1 (ru) * 1979-04-02 1981-02-15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Р-6930 Контейнер дл виброударной обработки
DE10060967A1 (de) * 2000-12-06 2002-06-13 Nagel Masch Werkzeug Verfahren und Honvorrichtung zur Honbearbeitung
JP2004106149A (ja) * 2002-09-20 2004-04-08 Riken Corp 加工物自動研削装置及び加工物自動研削法
CN201154456Y (zh) * 2008-01-30 2008-11-26 天津赛瑞机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圆锥内孔珩磨工具
CN105904339A (zh) * 2016-05-30 2016-08-31 广州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打磨夹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6420A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73249B2 (en) Hydraulic tool for a pulling and/or pressing device
CN105598293B (zh) 轴类自动压筋工装
WO2020016288A1 (en) Blind rivet nut setting device
US4205569A (en) Tube cutting apparatus
CN116276420B (zh) 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US1134494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connection element on a workpiece
GB2043498A (en) Machines for cutting holes with annular cutters
US4464958A (en) Bar stock puller
EP0046885B2 (en) Roller burnishing tool
US5347896A (en) Automated collet loading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ontact lenses
KR101398391B1 (ko) 원형봉체의 면취장치
CN109365836B (zh) 一种五金套管内外端面倒角加工机
JPS57144641A (en) Machine tool
CN116276421B (zh) 内腔磨削机构及磨削设备
CN215967981U (zh) 一种导轨磨削装置
DE2346252C3 (de) Werkst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e Innenschleifmaschine
US4552047A (en) Apparatus for cutting tubing into predetermined lengths
CN108555594B (zh) 半自动滚槽组装机及顶针的组装方法
US4873856A (en) Knurling machine and the like
US3001422A (en) Machine tools
EP0591995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rienting a curved workpiece
US4411179A (en) Apparatus for cutting tubing into predetermined lengths
CN209998285U (zh) 锻压设备
US3672195A (en) Automatic loading device for pulley splitting machine
US395089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nding work pie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