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8569A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8569A
CN116268569A CN202111462497.5A CN202111462497A CN116268569A CN 116268569 A CN116268569 A CN 116268569A CN 202111462497 A CN202111462497 A CN 202111462497A CN 116268569 A CN116268569 A CN 116268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erosol
heating element
heater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24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建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24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68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68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8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中,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器,具有相背的自由前端和末端,并包括:基体,沿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靠近自由前端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末端的第二端;电阻加热元件,围绕基体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导电引脚由基体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一端,并在靠近第一端处与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导电连接;第二导电引脚在靠近第二端处与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导电连接。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通过在基体上布置电阻加热元件,并将第一导电引线跨过基体连接于电阻加热元件,对于模块化生产和制备是有利的。

Description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在已知的技术中,202010054217.6号专利提出以外套管内封装螺旋发热丝的加热器对烟草产品进行加热生成气溶胶。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器,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的自由前端和末端;所述加热器包括:
基体,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基体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端;
电阻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由所述基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并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导电连接。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通过在基体上布置电阻加热元件,并将第一导电引线跨过基体连接于电阻加热元件,对于模块化生产和制备是有利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极间接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与所述第二电极间接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形成导电连接。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器,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以在使用中能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供电。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引脚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加热器外。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器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元件包括螺旋发热丝。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螺旋发热丝的导线材料的截面被构造成扁形。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电阻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基体。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导电轨迹。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基体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提供支撑。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被保持于所述基体上。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被构造成是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薄层。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基体是导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导通;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连接于所述基体,进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导通。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外壳,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是导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是彼此导通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连接于所述外壳,进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导通。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通过一导电引线或导电弹片或弹性导电体与所述外壳形成导通。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具有中空;所述电阻加热元件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中空内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具有中空;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是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中空内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具有中空;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的其中一个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中空内,另一个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外壳外。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自由前端和末端;
基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中空内,以对位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提供支撑;所述基体还具有毗邻所述末端、并裸露于所述外壳的中空外的裸露部分。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自由前端和末端;
所述外壳被构造成于所述自由前端和末端之间延伸的管状形状。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由所述外壳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端部贯穿至所述中空内;所述基体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提供支撑。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基体还包括有裸露于所述外壳外的锥形尖头部分,并由该锥形尖头部分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自由前端。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自由前端和末端;所述壳体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区段、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区段的外径;
法兰或固定座,结合于所述第二区段;所述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所述法兰或固定座对所述加热器提供保持。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被构造成是电极帽、电极环、点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至少部分是可弯曲或可变形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本与相同的形状或尺寸。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是曲面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大约 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外壳,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所述电阻加热元件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外壳内。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被构造成销钉或针状或棒状或片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的自由前端和末端;所述加热器包括:
基体,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基体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端;
电阻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由所述基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并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导电连接。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以在使用中能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供电。
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直接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导体材料间接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形成导通。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通过在两个电极元件之间布置电阻加热元件;而后通过导电引脚直接或间接与电极元件导通后对电阻加热元件供电,对于模块化生产和制备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加热器各部分未装配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外壳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中部分部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构造可以参见图1所示,包括:
腔室,具有敞口40;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能通过腔室的敞口40可移除地接收于腔室内;
至少部分在腔室内延伸的加热器30,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在腔室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进行加热,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 A释放多种挥发性化合物,且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仅通过加热处理来形成;
电芯10,用于供电;
电路20,用于在电芯10和加热器30之间引导电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加热器30大体呈销钉或者针状或棒状或杆状或柱状的形状,进而对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是有利的;同时,加热器30可以具有大约12~20毫米的长度,大约2~4毫米的外径尺寸。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在实施中,加热器30通常可以包括电阻加热元件、以及辅助电阻加热元件固定制备等的辅助基材。例如在一些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是螺旋线圈的形状或形式。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是结合于衬底上的导电轨迹的形式。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是薄片的基材的形状。
进一步图2至图4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自由前端311和末端312;其中自由前端311呈锥形尖端,用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具体地加热器30包括:
外壳31,被构造成销钉或针状或柱状或棒状的外形形状;并且外壳 31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界定形成加热器30的自由前端311和末端312;以及,外壳31内具有在自由前端311和末端312之间延伸的中空313。其中,中空313在末端312处形成开口,便于在其内部装配各功能部件。
在该实施中,外壳31的中空313内设置有:
沿加热器3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以及在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之间延伸电阻加热元件32。
根据图2和图3中所示的实施,电阻加热元件32被构造成是沿外壳31的轴向的一部分延伸的螺旋发热丝或螺旋管线圈的形式。并且,电阻加热元件32的第一端通过焊接、压接等方式连接至第一电极33;相同地,电阻加热元件32的第二端通过焊接、压接等方式连接至第二电极34。进而在使用中通过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对电阻加热元件 32供电。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是被完全装配和保持在外壳31的中空313内的,并且在装配后电阻加热元件32与外壳31 彼此导热的。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的材质采用具有适当阻抗的金属材料、金属合金、石墨、碳、导电陶瓷或其它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其中,适当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包括镍、钴、锆、钛、镍合金、钴合金、锆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锰铝基合金或不锈钢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实施例中,外壳31采用导热的金属或合金材质制备,例如不锈钢。当然在装配之后,电阻加热元件32与外壳31的中空313的内壁是相互绝缘的。
根据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被构造成是螺线管线圈形式的电阻加热元件32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形状是不同于常规圆形的宽或者扁的形状。在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尺寸大于沿垂直于纵向的径向延伸的尺寸,从而使电阻加热元件32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呈扁的矩形形状。
简单地说,以上构造的电阻加热元件32与由圆形截面导线形成的常规螺旋状加热线圈相比,导线材料的形式完全地或至少是展平的。因此,导线材料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呈较小的程度。通过这种措施,可以减少电阻加热元件32中的能量损失。特别地,可以促进电阻加热元件32 产生的热量沿径向朝外壳31的传递。
在其他的变化可选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还可以采用常规的截面为圆形的导线材料制备形成的。
在一些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优选具有优良导电性以及低电阻率的导电材料制备,例如金、银、铜或它们的合金等。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它们均被构造成是环形的形状,对于装配和轴向定位是有利的。在又一些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可以是能被缠绕或卷绕的条带形状、或者薄片状等;通过缠绕或卷绕使其便于固定和装配。
进一步根据图2和图3所示,第一电极33上连接有第一导电引脚 361,进而通过该第一导电引脚361将第一电极33与电路20形成电连接。相近地,第二电极34上连接有第二导电引脚362,进而通过该第二导电引脚362将第二电极34与电路20形成电连接。进而电路20分别通过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向电阻加热元件32供电。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分别采用镍、镍铬合金、镍硅合金、镍铬-考铜、康青铜、铁铬合金等电偶类材料中的两种不同材质制备的。进而在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之间形成可用于检测电阻加热元件32温度的热电偶,进而获取电阻加热元件32的温度。
在又一些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采用具有正向或负向电阻温度系数的材质制备;则电路20能通过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 362,可以通过采样或监测电阻加热元件32的电压、电阻等电特性,进而获取电阻加热元件32的温度。
进一步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是细长的导线;在装配后,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均至少部分由外壳31的中空313内延伸至末端312外,对于与电路20的电连接是便利的。以及,第一导电引脚361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导电引脚362 的延伸长度。以及,第一导电引脚361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跨过电阻加热元件32。
根据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加热器30还包括有:
第一基体35,被构造成是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杆状或棒状或管状形状。在实施中,第一基体35用于支撑和保持第一电极33 和第二电极34、以及电阻加热元件32。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基体35 是刚性的。以及,在该实施中,第一基体35与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和/或电阻加热元件32之间是彼此绝缘的。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第一基体35包括陶瓷、玻璃、表面绝缘金属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中,以上电阻加热元件32是通过绕线电阻的制备方法形成于第一基体35上的,对于模块化和批量化制备加热器30是非常便利的。具体地,根据图3和图4所示包括:
S10,将第一电极33围绕或套设在靠近第一基体35上端的部位、以及将第二电极34围绕或套设在靠近第一基体35下端的部位;
S20,而后将形成电阻加热元件32的导线材料通过绕线设备在第一基体35的外表面进行缠绕或绕线,并且使电阻加热元件32位于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之间;
S30,将电阻加热元件3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极33压接或焊接形成导通、以及将电阻加热元件32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极34压接或焊接形成导通,即获得图4中所示的模块状态。最后再沿图4中箭头R1所示,将装配于第一基体35上的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以及电阻加热元件32组成的模块,从外壳31的末端312的开口插入外壳31的中空313 内,即可获得加热器30。
在一些实施中,外壳31具有大约2.1~2.3mm的外径、以及大约0.1~ 0.3mm的壁厚;则外壳31的中空313的内径大约为1.5~2.1mm、以及中空313的长度大约为12~15mm。
在一些实施中,棒状或管状的第一基体35大约具有1~1.2mm的外径、以及大约10~12mm的长度。第一基体35的长度小于中空313的长度;则在装配后,第一基体35基本至被完全容纳在中空313内,未有由末端312延伸至外壳31外的部分。
或者在又一个便于大量制备的优选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是印刷或沉积或表面贴装进而形成于第一基体35上的涂层或薄层的形式。则在制备中,先通过印刷或沉积或表面贴在第一基体35上形成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而后再分别于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上焊接第一导电引脚361和第二导电引脚362;最后再通过绕线设备将电阻加热元件32缠绕在第一基体35后,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33 和第二电极34焊接,进而对于批量制备是非常便利的。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通过也可以是通过在第一基体35表面印刷或沉积或表面贴装形成的导电轨迹或线路。在一些实施中,导电轨迹或线路可以是螺旋形的导电轨迹;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导电轨迹或线路是图案化的导电轨迹;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导电轨迹或线路是在第一基体35表面迂回或往复蜿蜒的导电轨迹。进一步地,通过印刷或沉积的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可以与电阻加热元件32的导电轨迹部分重叠进而形成导电。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在以上环形的环电极构造外,还可以被构造成是点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具有大约 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基本是裸露于第一基体35的表面上的。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基本是薄的;具有较低的厚度,大约具有0.1~0.2mm的厚度;当然它们的厚度是小于宽度的。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它们都是由以上金属或合金材质制备的,因而是具有形变能力呈可弯曲、可卷绕或可变形的。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具有与第二电极34基本与相同的形状或尺寸。
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中,第一电极33和/或第二电极34它们至少部分是曲面的。
进一步图5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3a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3a具有环形的周侧壁331a、以及位于周侧壁331a 的一端的顶壁332a;则第一电极33a被构造成盖子或帽子的形状;在制备或装配中,将第一电极33a按照图5中所示盖在第一基体35的上端对于稳定保持是非常便利的。具体,在装配后周侧壁331a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基体35、而顶壁332a抵靠第一基体35的上端。
相近地,第二电极34a也被构造成是具有周侧壁341a和底壁342a 的盖子或帽子的形状;在制备或装配中,将第二电极34a按照图5中所示盖在第一基体35的下端对于稳定保持是非常便利的。
图6和图7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b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b包括:
外壳31b,该外壳被构造成具有中空313b的管状;
第一电极33b和第二电极34b;以及在第一电极33b和第二电极34b 之间的电阻加热元件32b,且电阻加热元件32b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是通过焊接、压接等与第一电极33b和第二电极34b导通的;当然装配后,它们均是位于外壳31b的中空313b内的。在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第一电极33b和第二电极34b和电阻加热元件32b是被支撑和保持在管状的第一基体35b上的,对于批量生产和制备是非常便利的。
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b还包括:
导电的第二基体37b,该第二基体37b具有尖头部分371b、以及细长的主体部分372b;在装配后,主体部分372b从外壳31b的上端延伸至中空313b内,进而主体部分372b是穿入至管状的第一基体35b内的;以及,装配后,第二基体37b的尖头部分371b抵靠在外壳31b的上端。
根据图6中所示,装配后由第二基体37b的尖头部分371b界定加热器30b的自由前端;同时由尖头部分371b和外壳31b共同界定加热器30b的外表面。
以及在装配后,尖头部分371b与外壳31b的上端通过填充焊料焊接或纤焊的工艺焊接,在将它们稳定连接的同时使第二基体37b与第一电极33b能形成导通。
进一步地根据图6和图7所示,加热器30b还包括:
第一导电引脚361b,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第二基体37b的主体部分372b上;具体地,第一导电引脚361b连接在主体部分372b靠近加热器30b的末端的端部上,对于贯穿至外壳31b外是便利的;
第二导电引脚362b,连接在第二电极34b上;进而电路20通过第一导电引脚361b和第二导电引脚362b即可对电阻加热元件32b进行供电。
在该实施中,第二基体37b提供第一电极33b与第一导电引脚361b 之间导通的中介;对于批量制备和将第一导电引脚361b从加热器30b 的末端穿出是非常便利的。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二基体37b采用低电阻率的导电性优良的导体、和导热优良的材质制备是便利的,例如康铜、或铜铝合金等;对于提升加热器30b的内部蓄热和将热量在长度方向上均热是有利的。
在该实施例中,管状的第一基体35b大约具有1.5~1.8mm的外径,以及约1.2mm的内径、以及10~12mm的长度。而第二基体37b的尖头部分371b具有大约2.1~2.3mm的高度;以及第二基体37b的主体部分372b具有大约1.0~1.1mm的外径、大约10~12mm的长度。则装配后,第二基体37b的主体部分372b穿入至管状的第一基体35b内是便利的。
进一步图8和图9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c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c包括:
外壳31c,该外壳31c是采用导体材料制备的,例如导电的金属或合金;具体地,外壳31c包括不锈钢、康铜等;外壳31c被构造成具有中空和锥形尖端的销钉、针状或棒状或柱状等,并由锥形尖端界定加热器30c的自由前端311c,对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是有利的;
第一电极33c和第二电极34c,以及在第一电极33c和第二电极34c 之间延伸的电阻加热元件32c;同样地,电阻加热元件32c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是与第一电极33c和第二电极34c导电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3c和/或第二电极34c被构造成是以上所描述的帽子或盖子的形状,对于批量生产和制备中固定于第一基体35c的两端是便利的。或者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中,第一电极33c和/或第二电极34c可以是环形、或卷绕的条带等形状。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c中,第一电极33c通过一导电引线或导电弹片或弹性导电体333c直接与外壳31c的中空内壁形成导通。则对应地加热器30c还设有:
第一导电引脚361c,连接于外壳31c并与外壳31c电导通的;
第二导电引脚362c,连接于第二电极34c的;则电路20可以通过第一导电引脚361c和第二导电引脚362c对电阻加热元件32c供电。
在该实施中,由导体材质制备的外壳31c提供第一导电引脚361c 和第一电极33c之间导通的中介;对于批量制备和第一导电引脚361c 从加热器30c的末端引出是便利的。
在一些实施中如图8和9所示,第一导电引脚361c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外壳31c的下端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第一导电引脚361c 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外壳31c靠近末端的外壁上的。
进一步图10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器30d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d包括有:
外壳31d,该外壳31d是采用导体材料制备的,例如导电的金属或合金;具体地,外壳31d包括不锈钢、康铜等;外壳31d被构造成具有中空和锥形尖端的销钉、针状或棒状或柱状等,并由锥形尖端界定加热器30d的自由前端311d,对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是有利的;
第一电极33d和第二电极34d,以及在第一电极33d和第二电极34d 之间延伸的电阻加热元件32d;同样地,电阻加热元件32d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是与第一电极33d和第二电极34d导电的。并且第一电极33d、第二电极34d和电阻加热元件32d是由第一基体35d支撑和保持的,对于批量制备是有利的。在该实施中,第一电极33d与外壳31a的中空内壁通过纤焊、点焊等形成导电连接。第二电极34d与外壳31a的中空内壁是彼此绝缘的。同样地在该实施中,第一基体35d是由陶瓷、玻璃、或表面绝缘的金属制备的是绝缘体,阻止第一基体35d与其他部件形成导电。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d还包括有:
第一导电引脚361d,连接于外壳31d并与外壳31d电导通的;
第二导电引脚362d,连接于第二电极34d的;则电路20可以通过第一导电引脚361d和第二导电引脚362d对电阻加热元件32d供电。相近地,在该实施中由导体材质制备的外壳31d提供第一导电引脚361d 和第一电极33d之间导通的中介;对于批量制备和第一导电引脚361d 从加热器30d的末端引出是便利的。
进一步地在图10所示的实施中,外壳31d内的中空在靠近自由前端311d的至少部分是锥形的;则对应地,第一基体35d靠近自由前端 311d的至少部分也是锥形的尖头设计,对于装配和定位是便利的。
进一步图11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e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中,加热器30e包括:
外壳31e,呈管状的形状;
第一基体35e,呈管状的形状,与外壳31e同轴地布置的。该实施中,第一基体35e的长度大约为20mm,第一基体35e的长度大于外壳 31e的长度,进而第一基体35e在装配后具有延伸或裸露在外壳31e下端外的裸露部分351e;
结合于第一基体35e上的第一电极33e和第二电极34e,以及在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e之间延伸的电阻加热元件32e;在优选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e也是将导线材料通过绕线设备直接缠绕在第一基体35e上并两端与第一电极33e和第二电极34e焊接的;
第二基体37e,该第二基体37e的主体部分372e由外壳31e的上端贯穿至中空内;第二基体37e的尖头部分371e抵靠在外壳31e的上端,并通过焊接与外壳31e紧密连接,以及同时与第一电极33e形成导电。
则进一步在图11所示的实施中,在装配上是非常便利的。具体地,装配中通过机械设备夹持该裸露部分351e,进而将第一基体35e、以及结合于第一基体35e上的第一电极33e、第二电极34e和电阻加热元件 32e置入外壳31e内时,机械设备能与外壳31e下端保留一定的间距空间而不直接冲撞到外壳31e,对于通过自动化设备批量化装配是非常有利的。
进一步地在图11所示的实施中,靠近加热器30e的末端的第二电极 34e也是至少部分裸露在外壳31e外的。以及,第二基体37e的主体部分372e也贯穿至外壳31e外。则在该实施中,可以在将以上部件全部装配完成之后,再将第一导电引脚361e焊接在贯穿于外壳31e外的第二基体37e的主体部分372e的裸露端部,以及将第二导电引脚362e焊接在裸露的第二电极34e上,是非常便利的;有助于减少先焊接导电引脚后再装配时产生摩擦导致的引脚脱落的不足。
以及在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e中,电阻加热元件32e是不露出于外壳31e外的。
或者相近地,图12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f的示意图;在该实施的加热器30f中,第一基体35f也具有在装配后延伸或裸露在外壳31f下端外的裸露部分351f。在装配中由机械设备夹持该裸露部分 351f将第一基体35f插入至外壳31f内是便利的。相近地,第二电极34f 至少部分也是裸露于外壳31f外的,对于装配后再焊接第二导电引脚362f是便利的。
同样地,电阻加热元件32f是不露出于外壳31f外的。
或者相近地,图13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g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g中,第一基体35g也具有在装配后延伸或裸露在外壳31f下端外的裸露部分351g。在装配中,由机械设备夹持裸露部分351g后将第一基体35g置入外壳31g内是便利的。相近地,外壳 31g是由导体材质制备,第一电极33g通过一导电引线或导电弹片或弹性导电体333g直接与外壳31g的中空内壁形成导通;而后第一导电引脚361g连接在外壳31g靠近加热器30g的末端的部位即可。
相近地,第二电极34g至少部分是裸露在外壳31g外的;电阻加热元件32g是不露出于外壳31g外的。
或者相近地,图14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h的示意图;第一基体35h也具有在装配后延伸或裸露在外壳31h下端外的裸露部分351h,对于装配是有利的。
进一步图15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i的示意图;该实施的加热器30i包括:
外壳31i,被构造成销钉或针状或柱状或棒状的外形形状;外壳31i 界定加热器30i的自由前端呈锥形尖端,对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 内是有利的;外壳31i的内部呈中空,并在末端处形成开口,便于在其内部装配各功能部件。
在该实施中,加热器30i还包括:
第一基体35i,以及至少部分围绕在第一基体35i外的管状的第二基体33i;
电阻加热元件32i,围绕在管状的第二基体33i外。并且电阻加热元件32i的第一端在第一基体35i表面的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i连接进而形成导通;以及电阻加热元件32i的第二端在第二基体33i表面的连接位置B2处与第二基体33i连接进而形成导通;
第一导电引脚361i连接于第一基体35i靠近加热器30i末端的部位;以及第二导电引脚362i连接于第二基体33i靠近加热器30i末端的部位。
在该实施中,第一导电引脚361i通过第一基体35i与电阻加热元件 32i的第一端形成导电;以及第二导电引脚362i通过第二基体33i与电阻加热元件32i的第二端形成导电;对于模块化生产和装配是有利的。
具体在该实施的加热器30i的制备中,将第二基体33i套在第一基体35i外后;在通过设备将导线材料缠绕在第二基体33i的表面形成电阻加热元件32i;以及在缠绕完成后将电阻加热元件32i的第一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基体35i的连接位置B1处,以及将电阻加热元件 32i的第二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基体33i的连接位置B2处,即可获得由第二基体33i、第一基体35i和电阻加热元件32i组成的模块。后续将该模块置入外壳31i内后,最终再焊接上第一导电引脚361i和第二导电引脚362i即可获得加热器30i。
在优选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i成螺线管线圈的形式。第二基体33i和第一基体35i可以相对彼此沿长度方向移动。以及,第二基体 33i和第一基体35i彼此是绝缘的;例如在第一基体35i被第二基体33i 围绕的表面喷涂绝缘层等。
进一步根据图15所示的实施中,第一基体35i的延伸长度大约为 20~25mm。以及,第二基体33i的延伸长度大约为12~18mm。第一基体35i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基体33i的延伸长度。进而在制备或装配中,第一基体35i具有在靠近末端处露出在外壳31i和/或第二基体33i外的第一裸露部分351i,以及在靠近自由前端处露出在第二基体33i外的第二裸露部分352i。在实施中,连接位置B1是由第一裸露部分351i界定,或者连接位置B1是位于第一裸露部分351i上的;则对于第一基体35i 与电阻加热元件32i进行焊接等连接操作是便利的。以及在装配中,由机械设备夹持第二裸露部分352i后将第二基体33i、第一基体35i和电阻加热元件32i组成的模块置入外壳31i内也是便利的。
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基体35i具有锥形尖端,对于与外壳 31i的中空在靠近自由前端的锥形区域装配是匹配的。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元件32i可以是形成于第二基体33i表面上的导电轨迹的形式;电阻加热元件32i的导电轨迹的主要部分是与第二基体33i表面绝缘的,例如它们之间喷涂绝缘层;电阻加热元件32i的导电轨迹的第一端通过引线等再连接至第一基体35i形成导通、导电轨迹靠近第二端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基体33i之间没有绝缘层进而直接与第二基体33i接触形成导通。
进一步图16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j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j包括:
外壳31j,呈内部具有中空的针状或销钉状等;
第一基体35j,大致是位于外壳31j的中空内的杆状或棒状;
电阻加热元件32j,围绕或缠绕在第一基体35j上;电阻加热元件32j的第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j连接进而形成导通。
以及,第一导电引脚361j在连接位置B3处与第一基体35j连接进而形成导通;进而第一导电引脚361j通过第一基体35j与电阻加热元件 32j的第一端形成导电连接。电阻加热元件32j的第二端焊接有第二导电引脚362j。
进一步在优选的实施中,连接位置B1和连接位置B3分别位于靠近第一基体35j长度方向两端的部位。在一些实施中,第一基体35j的表面是喷覆有绝缘层的,进而与缠绕的电阻加热元件32j提供绝缘;并且在连接位置B1和连接位置B3处是没有绝缘层的,进而便于焊接或连接形成导电。
进一步在图16所示的实施中,外壳31j具有沿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区段310j和第二区段320j;其中,第一区段310j靠近自由前端,第二区段320j靠近末端。根据图16中所示,第二区段320j具有大于第一区段310j的外径。在实施中,第一区段310j具有大于第二区段320j 的长度;具体地,第一区段310j具有大约12~15mm的长度,第二区段具有大约3~5mm的长度。在使用中,第一区段310j主要是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加热的区段;第二区段320j主要是安装和固定的区段。
进一步根据图16中所示,第一基体35j对电阻加热元件32j提供支撑;并且第一基体35j的具有大约16~17mm的长度。第一基体35j至少部分由位于第二区段320j内。
进一步图17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k的示意图;该加热器30k包括:
外壳31k,呈具有中空的管状形状,并包括第一区段310k和第二区段320k;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一基体35j,包括主体部分351k和尖头部分352k;在装配中,主体部分351k由外壳31k的上端贯穿至中空内,具体地穿过第一区段310k至第二区段320k内;尖头部分352k抵靠在外壳31k 的上端,并界定形成加热器30k的自由前端,便于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
以及,电阻加热元件32k,围绕或缠绕在第一基体35k的主体部分 351k上;电阻加热元件32k的第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k 的主体部分351k连接进而形成导通。
以及,第一导电引脚361k在连接位置B3处与第一基体35k连接进而形成导通;进而第一导电引脚361k通过第一基体35k与电阻加热元件32k的第一端形成导电连接。电阻加热元件32k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导电引脚362k。
进一步在优选的实施中,连接位置B1和连接位置B3分别位于靠近第一基体35k的主体部分351k两端的部位。
以及,法兰或固定座39k,围绕或安装在第二区段320k外。进而在装配中,气雾生成装置能通过夹持或固定该法兰或固定座39k对加热器 30k进行稳定保持。
图18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m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m包括:
外壳31m,被构造成具有中空的销钉或针状;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一基体35m,被构造成杆状或管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的第一部分351m和第二部分352m;
电阻加热元件32m,围绕第一基体35m的第一部分351m;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二基体33m,围绕第一基体35m的第二部分352m;
电阻加热元件32m的第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m连接形成导通,第二端与在连接位置B2处与第二基体33m连接形成导通。
第一导电引脚361m,通过连接在第一基体35m的第二部分352m 上,进而与电阻加热元件32m的第一端导通;
第二导电引脚362m,通过连接在第二基体33m上进而与电阻加热元件32m的第二端导通。
进一步根据图16中所示,第二基体33m具有与电阻加热元件32m 相同或接近的外径的。以及在装配后,第二基体33m是可以相对第一基体35m的第二部分352m轴向移动的。
在图16所示的实施中,第二基体33m均具有大约5~8mm的延伸长度,第一基体35m具有20~25mm的延伸长度;进而装配后第一基体 35m的第二部分352m是裸露在外壳31m外的。装配中,由机械设备夹持第一基体35m裸露在外壳31m外的部分后,将内部模块整体置入外壳31m内是便利的。
或者第二基体33m也是至少部分裸露在外壳31m外的;进而对于分别在第二基体33m的裸露部分上焊接第二导电引脚362m,以及在第一基体35m的裸露部分上焊接第一导电引脚361m是便利的。
进一步图19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n的部分部件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n中,包括:
外壳(未示出);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一基体35n,被构造成杆状或管状;具有沿长度方向依次的第一部分351n和第二部分352n;
电阻加热元件32n,围绕第一基体35n的第一部分351n;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二基体33n,围绕第一基体35n的第二部分352n;
电阻加热元件32n的第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n连接形成导通,第二端与在连接位置B2处与第二基体33n连接形成导通。
第一导电引脚361n,通过连接在第一基体35n的第二部分352n上,进而与电阻加热元件32n的第一端导通;
第二导电引脚362n,通过连接在第二基体33n上进而与电阻加热元件32n的第二端导通。
在该实施中,第一基体35n的第二部分352n表面上具有延伸至末端的凹槽353n;第一导电引脚361n至少部分被容纳在凹槽353n内,进而在装配后,第一导电引脚361n是不凸出于第二部分352n表面的;在装配后,第一导电引脚361n基本是与第二部分352n表面平齐的。
在一些实施中,凹槽353n大概具有0.1~0.4mm的宽度或深度;与第一导电引脚361n的粗细接近。连接位置B1位于凹槽353n内。
进一步图20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p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p包括有:
外壳31p,呈具有中空的管状;
导体材质制备的第一基体35p,由外壳31p的上端贯穿至外壳31p 的中空内;且第一基体35p还具有位于外壳31p外并与外壳31p的上端抵靠的尖头部分352p。并由该尖头部分352p界定加热器30p的自由前端。
电阻加热元件32p,围绕第一基体35p,并由第一基体35p提供支撑;电阻加热元件32p的第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与第一基体35p连接进而导通;
第一导电引脚361p,在连接位置B3处与第一基体35p连接,进而通过第一基体35p与电阻加热元件32p的第一端形成导通;
第二导电引脚362p,连接在电阻加热元件32p的第二端。
在图20中,连接位置B1和连接位置B3分别是靠近第一基体35p 的两端布置。
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p还包括有:
支撑件38p,位于外壳31p内,并靠近外壳31p的末端布置;支撑件38p用于对第一基体35p和/或电阻加热元件32p支撑。还能阻止电阻加热元件32p从外壳31p的末端脱出或掉出。
在一些实施中,支撑件38p是陶瓷材质制备;或者是PEEK、PI等有机聚合物材质制备的。
进一步参见图20所示,支撑件38p大体是环形形状;第一导电引脚361p和第二导电引脚362p通过支撑件38p的环形中孔381p贯穿至外壳31p的末端外,对于与电路20连接是有利的。
进一步图21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q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q包括有:
外壳31q,呈具有中空的销钉或针状或棒状或杆状等;外壳31q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的自由前端310q和末端320q;
基体35q,位于外壳31q的中空内,并沿外壳31q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基体35q是与外壳31q同轴布置的管状或筒状的形状;基体35q 具有靠近自由前端310q的第一端351q、以及靠近末端320q的第二端 352q;
电阻加热元件32q,围绕基体35q,并由基体35q提供支撑;在图 21中电阻加热元件32q是围绕或缠绕在基体35q外的螺旋加热线圈;
第一导电引脚361q,由基体35q的第二端352q贯穿或延伸至第一端351q,并在靠近基体35q的第一端351q处与电阻加热元件32q的一端在连接位置B1处焊接等方式形成导通;
第二导电引脚362q,在靠近基体35q的第二端352q处与电阻加热元件32q的又一端在连接位置B2处焊接等方式形成导通。
以上实施中,第一导电引脚361q基本是贯穿基体35q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基体35q可以是棒状或杆状等;则第一导电引脚361q在基体35q的外部由第二端352q延伸至第一端351q。
以及进一步根据图12所示,外壳31q在靠近末端处320q,具有延伸至末端320q的缺口311q;电阻加热元件32q在连接位置B2处的端部是裸露在缺口311q的,进而对于将第二导电引脚362q在连接位置B2 处与电阻加热元件32q进行焊接操作是有利的。
在一些实施中,缺口311q具有大约3~5mm的延伸长度、以及大约1~2mm的宽度。
在该实施中,外壳31q包括陶瓷、不锈钢等;基体35q是非导电的,例如陶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6)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器,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的自由前端和末端;所述加热器包括:
基体,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基体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端;
电阻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由所述基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并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导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包括螺旋发热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发热丝的导线材料的截面被构造成扁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导电轨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提供支撑。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外壳,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所述电阻加热元件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外壳的中空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具有毗邻所述末端、并裸露于所述外壳的中空外的裸露部分。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被构造成于所述自由前端和末端之间延伸的管状形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至少部分由所述外壳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端部贯穿至所述中空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包括有裸露于所述外壳外的锥形尖头部分,并由该锥形尖头部分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自由前端。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区段、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区段的外径;
法兰或固定座,结合于所述第二区段;所述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所述法兰或固定座对所述加热器提供保持。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引脚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外壳外。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极间接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与所述第二电极间接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形成导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被保持于所述基体上。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被构造成是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薄层。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是导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导通;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连接于所述基体,进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导通。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被构造成是电极帽、电极环、点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至少部分是可弯曲或可变形的。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本与相同的形状或尺寸。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部分是曲面的。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大约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
24.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器,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以在使用中能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供电。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外壳,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加热器的外表面;所述电阻加热元件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外壳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是导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是彼此导通的。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连接于所述外壳,进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导通。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通过一导电引线或导电弹片或弹性导电体与所述外壳形成导通。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中空;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是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中空内的。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中空;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的其中一个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中空内,另一个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外壳外。
31.如权利要求24至30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基体,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电阻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提供支撑。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是导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导通;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通过连接于所述基体,进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导通。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被保持于所述基体上。
34.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被构造成销钉或针状或棒状或片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的自由前端和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包括:
基体,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基体具有靠近所述自由前端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末端的第二端;
电阻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供电;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由所述基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并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一端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处与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导电连接。
35.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电阻加热元件,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所述电阻加热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直接或间接导通;以在使用中能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对所述电阻加热元件供电。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直接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导体材料间接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形成导通。
CN202111462497.5A 2021-12-03 2021-12-03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Pending CN116268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2497.5A CN116268569A (zh) 2021-12-03 2021-12-03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2497.5A CN116268569A (zh) 2021-12-03 2021-12-03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8569A true CN116268569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22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2497.5A Pending CN116268569A (zh) 2021-12-03 2021-12-03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685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6707B2 (en) Shaped heater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N21534707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6983603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4386095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718484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3587421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7184851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268569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210969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698360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534706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受器
CN21698358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20875921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782677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420924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116268600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760959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3138442A1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698359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671673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20545828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671672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534705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114983030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217523960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