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5284A -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5284A
CN116265284A CN202210094903.5A CN202210094903A CN116265284A CN 116265284 A CN116265284 A CN 116265284A CN 202210094903 A CN202210094903 A CN 202210094903A CN 116265284 A CN116265284 A CN 116265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link
novel
link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49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顺强
陈岳云
张武
蒋小菡
蔡廷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09671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1090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265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5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the front or the rear portion of the seat being adjustable, e.g.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的左、右连杆上的左、右底座连杆;左、右倾转调节连杆,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左、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左、右前连杆,左、右前连杆的上端铰接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的左、右连杆的前端部上;横向连杆,横向连杆的左端分别与左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左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分别与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右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以及驱动电机机构,驱动电机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左倾转调节连杆和右倾转调节连杆进行同步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还公开了包含上述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汽车零压座椅。本发明在相同空间条件下有效地提高坐垫倾角调高行程。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包含有该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汽车零压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和进步,对乘员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汽车零压座椅是一种可以实现更好的舒适性的座椅结构,使得乘员拥有更大的靠背角度和大腿支撑角。但于此同时,在车辆行驶中,零重力姿态下,基于现有的约束系统,不能对假人形成有效的保护。
汽车零压座椅在碰撞危险发生前,收到整车的SCM信号,在非常短时间内(200ms~500ms),需要将座椅从零重力姿态(如torso 60°)调整至满足乘员保护约束系统的姿态(如torso 40°),保证了车辆行驶过程中零重力姿态下的乘员安全,从而满足了L4/L5自动驾驶场景下的更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汽车零压座椅的零重力姿态与正常姿态之间的切换主要是通过倾角调节机构调节座椅坐垫倾角来实现的。然而,现有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倾角调节机构存在倾角调高行程有限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人经过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提高倾角调高行程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包含有上述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汽车零压座椅。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包括:
固定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的左、右连杆上的左、右底座连杆;
左、右倾转调节连杆,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
左、右前连杆,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上端铰接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的左、右连杆的前端部上;
横向连杆,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分别与所述左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所述左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分别与所述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所述右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以及
驱动电机机构,所述驱动电机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所述左倾转调节连杆和右倾转调节连杆进行同步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机构包括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内侧面上;所述齿轮齿条结构包括第一左、右驱动齿轮和左、右齿板连杆,所述第一左、右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上,所述左、右齿板连杆作为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其内形成有左、右弧状齿形孔道,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上的第一左、右驱动齿轮位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左、右弧状齿形孔道内且与所述左、右弧状齿形孔道啮合;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驱动所述第一左、右驱动齿轮进行转动,在所述左、右弧状齿形孔道的引导下,控制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转动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齿板连杆均包括:
内侧连杆,所述内侧连杆内形成有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所述内侧连杆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的内侧转动通孔,所述内侧连杆位于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的一侧开设有连接螺孔;以及
外侧连杆,所述外侧连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上端开设有与所述内侧转动通孔同轴的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的外侧转动通孔,其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孔同轴的连接通孔;
在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开设有底座通孔;
安装时,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进入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形成的间隙,并调节所述内侧连杆的连接螺孔、所述外侧连杆的连接通孔与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底座通孔处于同轴位置,再通过第一台阶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底座通孔和连接螺孔并拧紧,从而使得所述左齿板连杆或右齿板连杆沿着所述第一台阶螺栓相对于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进行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底座通孔内套装有与所述第一台阶螺栓形成转动接触的第一衬套。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第二衬套和第一Y向垫圈,所述第二衬套套装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且其内、外端穿过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转动通孔、所述外侧连杆的外侧转动通孔,在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外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内、外径向翻边,所述第一Y向垫圈套设在所述第二衬套内且位于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连接铆钉和第二Y向垫圈,所述连接铆钉的内、外端穿过所述内侧连杆上开设的内侧铆钉通孔、所述外侧连杆上开设的外侧铆钉通孔后挤压成铆点,所述第二Y向垫圈套设在所述连接铆钉上且位于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固定焊接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连接螺孔同轴,所述连接螺母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台阶螺栓的前端进入的容纳腔室,所述连接螺母的内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左驱动电机总成或第一右驱动电机总成的电机安装板上,并通过第二台阶螺栓穿过所述电机安装板上的通孔后旋入所述连接螺母内,从而使得所述左齿板连杆或右齿板连杆沿着第二台阶螺栓相对于所述第一左驱动电机总成或第一右驱动电机总成的电机安装板进行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电机安装板的通孔内套装有与所述第二台阶螺栓形成转动接触的第三衬套。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加强齿板,所述加强齿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与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相同的加强弧状齿形孔道。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右端上的左、右前连杆转动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杆为空心管件,在所述横向连杆内安装有用于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快速复位的扭簧。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包括第一扭杆和第二扭杆,在所述横向连杆的管面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有左、右沉台部,所述第一扭杆位于所述横向连杆内,其左端延伸出所述横向连杆后形成为左外卡钩,并通过左扭簧定心塑料进行定位,其右端形成为右内卡钩并卡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右沉台部上,所述第二扭杆位于所述横向连杆内,其左端形成为左内卡钩并卡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沉台部上,其右端延伸出所述横向连杆后形成为右外卡钩,并通过右扭簧定心塑料件进行定位;
在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下端设置有左、右前连杆卡钩部,在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的上端设置有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
当座椅坐垫倾角处于正常位置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分别卡勾在所述左、右前连杆的左、右前连杆卡钩部上,使得所述扭簧处于预紧状态,此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不接触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的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正常位置切换至最大位置时,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勾住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使得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脱离所述左、右前连杆卡钩部,从而使得所述扭簧产生较大扭矩;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最大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在扭力作用下对所述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施加转向力,使得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快速转动,从而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快速复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横向连杆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设置有左、右Y向限位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机构包括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内侧面上且其输出端穿过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上的左、右轴孔后露出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所述齿轮齿条结构包括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和左、右弧形齿条,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上,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且位于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前侧,并通过挡点部件使得所述左、右弧形齿条与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驱动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二左、右弧形齿条的引导下,控制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转动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机构还包括同步杆,所述同步杆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之间,其左、右端穿入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内且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连接,以保证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同步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位于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之间,其左、右端连接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内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点部件包括第一左、右挡点螺栓,所述第一左、右挡点螺栓旋设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左、右挡点螺栓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之间形成第一左、右齿条限位间隙,所述左、右弧形齿条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所述第一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与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啮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点部件包括第二左、右挡点螺栓和左、右消隙衬套,所述左、右消隙衬套通过所述第二左、右挡点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的一侧,所述左、右消隙衬套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之间形成第二左、右齿条限位间隙,所述左、右弧形齿条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与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啮合。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种汽车零压座椅,包括座椅座框总成、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座椅坐垫总成以及倾角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安装在所述座椅座框总成上,所述座椅坐垫总成包覆在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的外周上,所述倾角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座框总成与座椅坐垫骨架总成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座框总成的倾斜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调节机构为上述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
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相同空间条件下,本发明通过驱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进行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有效地提高坐垫倾角调高行程;
2..在相同布置工况下,本发明采用双侧驱动电机加齿板的结构,锁止强度更高,可适用于ABTS座椅中;
3..在相同空间条件下,与现有的齿条布置方式相比,本发明的驱动电机固定不动,有效地节约了驱动电机随动造成的扫掠空间;
4.在相同空间条件下,与现有的齿条布置方式相比,本发明的占据空间更小;
5..本发明的齿板结构加上扭簧助力,能实现坐垫快速复位,更好地保护了乘员安全;
6.在相同提升工况下,本发明可有效地实现间隙的调节,避免异响发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座椅坐垫总成)。
图4是本发明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座椅坐垫总成)。
图5是本发明的汽车零压座椅的实施例1的椅座框总成、座椅坐垫总成和倾角调节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左、右齿板连杆的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左、右齿板连杆与左、右底座连杆之间的连接处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左、右齿板连接、左、右前连杆与横向连杆之间的连接处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关于扭簧与左、右前连杆和左、右齿板连杆之间进行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中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关于扭簧与左、右前连杆和左、右齿板连杆之间进行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关于扭簧与左、右前连杆和左、右齿板连杆之间进行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各个连杆的简易连接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1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各个连杆的简易连接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驱动电机机构与齿轮齿条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29是图28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驱动电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齿轮齿条结构的挡点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齿轮齿条结构的挡点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齿轮齿条结构的挡点位置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3是图32的挡点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的齿轮齿条结构的挡点位置处的又一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5是图34的挡点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的各个连杆的简易连接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39是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实施例2处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时的各个连杆的简易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图中给出的是一种汽车零压座椅,包括座椅座框总成100、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座椅坐垫总成300以及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100上,座椅坐垫总成300包覆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的外周上,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设置在座椅座框总成100与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之间,用于调节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相对于座椅座框总成100的倾斜角度,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在坐垫倾角正常位置(如图1或图3所示)与坐垫倾角最大位置(如图2、图3或图5所示)之间进行切换。
参见图7和图8并结合图6,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包括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左、右前连杆440a、440b、横向连杆450以及驱动电机机构。
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固定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100的左、右连杆110a、110b的内侧面上。
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转动设置在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的前端部上。
左、右前连杆440a、440b的上端铰接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的左、右连杆210a、210b的前端部上。
横向连杆450的左端分别与左倾转调节连杆420a和左前连杆440a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分别与右倾转调节连杆420b的上端和右前连杆440b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具体地,横向连杆450的左端穿过左倾转调节连杆420a的上端和左前连杆440a的下端并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穿过右倾转调节连杆420b上端和右前连杆440b的下端并形成转动连接。
驱动电机机构,该驱动电机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左倾转调节连杆420a和右倾转调节连杆420b进行同步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驱动电机机构采用双侧电机型式,其包括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固定安装在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的内侧面上。齿轮齿条结构包括左、右驱动齿轮434a、434b和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左、右驱动齿轮434a、434b固定安装在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的输出端上,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作为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其内形成有左、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a、4211b,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上的左、右驱动齿轮434a、434b位于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左、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a、4211b内且与左、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a、4211b啮合。工作时,通过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驱动左、右驱动齿轮434a、434b进行转动,在左、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a、4211b的引导下,控制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转动角度。
参见图9并结合图7和图8,左齿板连杆420a包括内侧连杆421a和外侧连杆422a。
内侧连杆421a内形成有左弧状齿形孔道4211a,内侧连杆421a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横向连杆450的左端上的内侧转动通孔4212a,内侧连杆421a位于左弧状齿形孔道4211a的一侧开设有连接螺孔4213a。
外侧连杆422a固定设置在内侧连杆421a的外侧面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上端开设有与内侧转动通孔4212a同轴的用于套设在横向连杆450的左端上的外侧转动通孔4221a,其下端开设有与连接螺孔4213a同轴的连接通孔4222a。
在左底座连杆410a的前端部上开设有底座通孔411a。
安装时,左底座连杆410a的前端部进入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之间形成的间隙,并调节内侧连杆421a的连接螺孔4213a、外侧连杆422a的连接通孔4222a与左底座连杆410a的底座通孔411a处于同轴位置,再通过台阶螺栓480a依次穿过连接通孔4222a、底座通孔411a和连接螺孔4213a并拧紧,从而使得左齿板连杆420a沿着台阶螺栓480a相对于左底座连杆410a进行转动。在左底座连杆410a的底座通孔411a内套装有与台阶螺栓480a形成转动接触的衬套412a,保证转动顺畅,避免磨损。
参见图9至图12并结合图7和图8,右齿板连杆420b包括内侧连杆421b和外侧连杆422b。
内侧连杆421b内形成有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b,内侧连杆421b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横向连杆450的右端上的内侧转动通孔4212b,内侧连杆421b位于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b的一侧开设有连接螺孔4213b。
外侧连杆422b固定设置在内侧连杆421b的外侧面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上端开设有与内侧转动通孔4212b同轴的用于套设在横向连杆450的右端上的外侧转动通孔4221b,其下端开设有与连接螺孔4213b同轴的连接通孔4222b。
在右底座连杆410b的前端部上开设有底座通孔411b。
安装时,右底座连杆410b的前端部进入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之间形成的间隙,并调节内侧连杆421b的连接螺孔4213b、外侧连杆422b的连接通孔4222b与右底座连杆410b的底座通孔411b处于同轴位置,再通过台阶螺栓480b依次穿过连接通孔4222b、底座通孔411b和连接螺孔4213b并拧紧,从而使得右齿板连杆420b沿着台阶螺栓480b相对于右底座连杆410b进行转动。在右底座连杆410b的底座通孔411b内套装有与台阶螺栓480b形成转动接触的衬套412b,保证转动顺畅,避免磨损。
左齿板连杆420a还包括衬套423a和Y向垫圈424a,衬套423a套装在横向连杆450的左端上且其内、外端穿过内侧连杆421a的内侧转动通孔4212a、外侧连杆422a的外侧转动通孔4221a,在衬套423a的内、外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内、外径向翻边4231a、4232a,用于对内侧连杆421a和外侧连杆422a进行限位,Y向垫圈424a套设在衬套423a内且位于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之间,使得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保持一定的间隙。
右齿板连杆420b还包括衬套423b和Y向垫圈424b,衬套423b套装在横向连杆450的右端上且其内、外端穿过内侧连杆421b的内侧转动通孔4212b、外侧连杆422b的外侧转动通孔4221b,在衬套423b的内、外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内、外径向翻边4231b、4232b,用于对内侧连杆421b和外侧连杆422b进行限位,Y向垫圈424b套设在衬套423b内且位于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之间,使得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保持一定的间隙。
左齿板连杆420a还包括连接铆钉425a和Y向垫圈426a,连接铆钉425a的内、外端穿过内侧连杆421a上开设的内侧铆钉通孔4214a、外侧连杆422a上开设的外侧铆钉通孔4223a后挤压成铆点,Y向垫圈426a套设在连接铆钉425a上且位于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之间,一方面使得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进行固接,另一方面使得内侧连杆421a与外侧连杆422a保持一定的间隙。
右齿板连杆420b还包括连接铆钉425b和Y向垫圈426b,连接铆钉425b的内、外端穿过内侧连杆421b上开设的内侧铆钉通孔4214b、外侧连杆422b上开设的外侧铆钉通孔4223b后挤压成铆点,Y向垫圈426b套设在连接铆钉425b上且位于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之间,一方面使得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进行固接,另一方面使得内侧连杆421b与外侧连杆422b保持一定的间隙。
左齿板连杆420a还包括连接螺母427a,连接螺母427a固定焊接在内侧连杆421a的内侧面上且与连接螺孔4213a同轴,连接螺母427a内形成有用于容纳台阶螺栓480a的前端进入的容纳腔室,连接螺母427a的内侧面抵靠在左驱动电机总成430a的左电机安装板431a上,并通过台阶螺栓490a穿过左驱动电机总成430a的左电机安装板431a上的通孔后旋入连接螺母427a内,从而使得左齿板连杆420a沿着台阶螺栓490a相对于左驱动电机总成430a的左电机安装板431a进行转动。在左驱动电机总成430a的左电机安装板431a的通孔内套装有与台阶螺栓490a形成转动接触的衬套4312a,保证转动顺畅,避免磨损。
右齿板连杆420b还包括连接螺母427b,连接螺母427b固定焊接在内侧连杆421b的内侧面上且与连接螺孔4213b同轴,连接螺母427b内形成有用于容纳台阶螺栓490b的前端进入的容纳腔室,连接螺母427b的内侧面抵靠在右驱动电机总成430b的右电机安装板431b上,并通过台阶螺栓490b穿过右驱动电机总成430b的右电机安装板431b上的通孔后旋入连接螺母427b内,从而使得右齿板连杆420b沿着台阶螺栓490b相对于右驱动电机总成430b的右电机安装板431b进行转动。在右驱动电机总成430b的右电机安装板431b的通孔内套装有与台阶螺栓490b形成转动接触的衬套4312b,保证转动顺畅,避免磨损。
左齿板连杆420a还包括加强齿板428a,加强齿板428a通过铆钉紧固件固定安装在内侧连杆421a的内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与左弧状齿形孔道4211a相同的加强弧状齿形孔道4281a,提高锁止结构的强度。
右齿板连杆420b还包括加强齿板428b,加强齿板428b通过铆钉紧固件固定安装在内侧连杆421b的内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与右弧状齿形孔道4211b相同的加强弧状齿形孔道4281b,提高锁止结构的强度。
左、右前连杆440a、440b的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横向连杆450的左、右端上的左、右前连杆转动通孔441a、441b。
参见图10并结合图8,左驱动电机总成430a包括左电机安装板431a、左驱动电机432a、左减速齿轮机构433a以及左驱动齿轮434a。左电机安装板431a通过若干电机安装螺栓4311a安装在左底座连杆410a的内侧面上,左驱动电机432a安装在左电机安装板431a上,左减速齿轮机构433a安装在左电机安装板431a上且与左驱动电机432a的输出轴连接,左驱动齿轮434a安装在左减速齿轮机构433a的输出端上。
右驱动电机总成430b包括左电机安装板431b、右驱动电机432b、右减速齿轮机构433b以及右驱动齿轮434b。右电机安装板431b通过若干电机安装螺栓4311b安装在右底座连杆410b的内侧面上,右驱动电机432b安装在右电机安装板431b上,右减速齿轮机构433b安装在右电机安装板431b上且与右驱动电机432b的输出轴连接,右驱动齿轮434b安装在右减速齿轮机构433b的输出端上。
参见图8并结合图17至图22,横向连杆450为空心管件,在横向连杆450内安装有用于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快速复位的扭簧460。
扭簧460包括扭杆461、462,在横向连杆450的管面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有左、右沉台部451a、451b,左、右沉台部451a、451b是在横向连杆450的管面上通过压制的方式而形成。扭杆461位于横向连杆450内,其左端延伸出横向连杆450后形成为左外卡钩461a,并通过左扭簧定心塑料470a进行定位,其右端形成为右内卡钩461b并卡勾在横向连杆450的右沉台部451b上。扭杆462位于横向连杆450内,其左端形成为左内卡钩462a并卡勾在横向连杆450的左沉台部451a上,其右端延伸出横向连杆450后形成为右外卡钩462b,并通过右扭簧定心塑料件470b进行定位。
在左、右前连杆440a、440b的下端设置有左、右前连杆卡钩部442a、442b,在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外侧连杆422a、422b的上端设置有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4224a、4224b。
参见图13和图14,当座椅坐垫倾角处于正常位置时,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分别卡勾在左、右前连杆440a、440b的左、右前连杆卡钩部442a、442b上,使得扭簧460处于预紧状态,此时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不接触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4224a、4224b,这样能保证扭簧460全行程都能处于预紧状态,避免了扭簧460由于自由状态导致的异响问题。
参见图15和图16,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正常位置切换至中间位置时,在转动过程中,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4224a、4224b和左、右前连杆卡钩部442a、442b同时与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接触,此时扭簧460的扭力并无变化。
参见图17和图18,当座椅坐垫倾角由中间位置切换至最大位置时,在转动过程中,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4224a、4224b勾住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使得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脱离左、右前连杆卡钩部442a、442b,从而使得扭簧460产生较大扭矩。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最大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时,左外卡钩461a、右外卡钩462b在扭力作用下对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4224a、4224b施加转向力,使得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外侧连杆422a、422b快速转动,从而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快速复位。
在横向连杆450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设置有左、右Y向限位片452a、452b,用于对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的上端进行限位。
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参见图19至图21,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处于坐垫倾角正常位置时。
参见图22至图24,本发明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由坐垫倾角正常位置切换至坐垫倾角最大位置,在此过程中,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30a、430b驱动左、右驱动齿轮434a、434b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进行转动,左、右齿板连杆420a、420b又通过横向连杆450带动左、右前连杆440a、440b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抬升倾角,抬升行程更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与实施例1中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在工作原理上是相同的。具体地,参见图25至图27,本实施例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包括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左、右前连杆430a’、430b’、横向连杆440’以及驱动电机机构。
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固定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100’的左、右连杆110a’、110b’的内侧面上。
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转动设置在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的前端部上。
左、右前连杆430a’、430b’的上端铰接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200’的左、右连杆210a’、210b’的前端部上。
横向连杆440’的左端分别与左倾转调节连杆420a’和左前连杆430a’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分别与右倾转调节连杆420b’的上端和右前连杆430b’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
驱动电机机构,该驱动电机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左倾转调节连杆420a’和右倾转调节连杆420b’进行同步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8至图29并结合图27,驱动电机机构包括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通过左、右电机固定螺栓451a’、451b’固定安装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内侧面上且其输出端穿过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上的左、右轴孔421a’、421b’后露出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外侧面。齿轮齿条结构包括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和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固定安装在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的输出端上,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一端通过齿条转动螺栓471a’、471b’铰接在左、右底座连杆410a’、410b’的前端部上且位于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前侧,并通过挡点部件480’使得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与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工作时,通过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驱动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进行转动,在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引导下,控制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转动角度。
参见图30并结合图25和图26,驱动电机机构还包括同步杆490’,同步杆490’位于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之间,其左、右端穿入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内且与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的输出端连接,以保证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的同步度。当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的电机速度存在差异时,速度快的电机会通过同步杆490’带动速度慢的电机,从而使得双侧的提升速度相同,有效地防止因双侧电机的速度差异而导致运动不平顺。
本实施例中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还包括连接弯管4100’,连接弯管4100’位于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之间,其左、右端连接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内侧面上,以保证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同步倾转。
参见图31,挡点部件480’包括左、右挡点螺栓481a’、481b’,左、右挡点螺栓481a’、481b’旋设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外侧面上且位于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的一侧,左、右挡点螺栓481a’、481b’与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之间形成有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始终与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472a’、472b’啮合。此方案无消隙衬套,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与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之间的间隙依靠左、右挡点螺栓481a’、481b’的直径消除,避免异响发生的可能性。
参见图32和图33,挡点部件480’包括左、右挡点螺栓482a’、482b’和左、右消隙衬套483a’、483b’,左、右消隙衬套483a’、483b’通过左、右挡点螺栓482a’、482b’固定安装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的外侧面上且位于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的一侧,左、右消隙衬套483a’、483b’与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之间形成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始终与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472a’、472b’啮合。在此方案中,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与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之间的间隙依靠左、右消隙衬套483a’、483b’的直径消除,更加便于安装,节约成本,避免异响发生的可能性。该方案中的左、右消隙衬套483a’、483b’采用小衬套,衬套直径D1较小,适用于消除大间隙。
此外,参见图34和图35,该方案中的左、右消隙衬套484a’、484b’是通过左、右挡点螺栓485a’、485b’进行安装,其采用的是大衬套,衬套直径D2较大,适用于消除小间隙。
参见图36至图39,本实施例中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400由坐垫倾角正常位置切换至坐垫倾角最大位置,在此过程中,左、右驱动电机总成450a’、450b’驱动左、右驱动齿轮460a’、460b’进行转动,在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引导下,从而带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进行转动,左、右倾转调节连杆420a’、420b’又通过横向连杆440’带动左、右前连杆430a’、430b’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抬升倾角,抬升行程更大。此外,只需通过调节左、右弧形齿条470a’、470b’的延伸长度来调节抬升行程,结构更为简单,占据空间更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9)

1.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安装在座椅座框总成的左、右连杆上的左、右底座连杆;
左、右倾转调节连杆,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
左、右前连杆,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上端铰接在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的左、右连杆的前端部上;
横向连杆,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分别与所述左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所述左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右端分别与所述右倾转调节连杆的上端和所述右前连杆的下端形成转动连接;以及
驱动电机机构,所述驱动电机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所述左倾转调节连杆和右倾转调节连杆进行同步转动,从而调节坐垫倾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机构包括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内侧面上;所述齿轮齿条结构包括第一左、右驱动齿轮和左、右齿板连杆,所述第一左、右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上,所述左、右齿板连杆作为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其内形成有左、右弧状齿形孔道,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上的第一左、右驱动齿轮位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左、右弧状齿形孔道内且与所述左、右弧状齿形孔道啮合;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一左、右驱动电机总成驱动所述第一左、右驱动齿轮进行转动,在所述左、右弧状齿形孔道的引导下,控制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转动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均包括:
内侧连杆,所述内侧连杆内形成有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所述内侧连杆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的内侧转动通孔,所述内侧连杆位于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的一侧开设有连接螺孔;以及
外侧连杆,所述外侧连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上端开设有与所述内侧转动通孔同轴的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的外侧转动通孔,其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孔同轴的连接通孔;
在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开设有底座通孔;
安装时,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进入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形成的间隙,并调节所述内侧连杆的连接螺孔、所述外侧连杆的连接通孔与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底座通孔处于同轴位置,再通过第一台阶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底座通孔和连接螺孔并拧紧,从而使得所述左齿板连杆或右齿板连杆沿着所述第一台阶螺栓相对于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进行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底座连杆或右底座连杆的底座通孔内套装有与所述第一台阶螺栓形成转动接触的第一衬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第二衬套和第一Y向垫圈,所述第二衬套套装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端或右端上且其内、外端穿过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转动通孔、所述外侧连杆的外侧转动通孔,在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外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内、外径向翻边,所述第一Y向垫圈套设在所述第二衬套内且位于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连接铆钉和第二Y向垫圈,所述连接铆钉的内、外端穿过所述内侧连杆上开设的内侧铆钉通孔、所述外侧连杆上开设的外侧铆钉通孔后挤压成铆点,所述第二Y向垫圈套设在所述连接铆钉上且位于所述内侧连杆与外侧连杆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固定焊接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连接螺孔同轴,所述连接螺母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台阶螺栓的前端进入的容纳腔室,所述连接螺母的内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左驱动电机总成或第一右驱动电机总成的电机安装板上,并通过第二台阶螺栓穿过所述电机安装板上的通孔后旋入所述连接螺母内,从而使得所述左齿板连杆或右齿板连杆沿着第二台阶螺栓相对于所述第一左驱动电机总成或第一右驱动电机总成的电机安装板进行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安装板的通孔内套装有与所述第二台阶螺栓形成转动接触的第三衬套。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齿板连杆还包括加强齿板,所述加强齿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内侧连杆的内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与所述左弧状齿形孔道或右弧状齿形孔道相同的加强弧状齿形孔道。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右端上的左、右前连杆转动通孔。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杆为空心管件,在所述横向连杆内安装有用于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快速复位的扭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包括第一扭杆和第二扭杆,在所述横向连杆的管面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有左、右沉台部,所述第一扭杆位于所述横向连杆内,其左端延伸出所述横向连杆后形成为左外卡钩,并通过左扭簧定心塑料进行定位,其右端形成为右内卡钩并卡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右沉台部上,所述第二扭杆位于所述横向连杆内,其左端形成为左内卡钩并卡勾在所述横向连杆的左沉台部上,其右端延伸出所述横向连杆后形成为右外卡钩,并通过右扭簧定心塑料件进行定位;
在所述左、右前连杆的下端设置有左、右前连杆卡钩部,在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的上端设置有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
当座椅坐垫倾角处于正常位置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分别卡勾在所述左、右前连杆的左、右前连杆卡钩部上,使得所述扭簧处于预紧状态,此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不接触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的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正常位置切换至最大位置时,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勾住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使得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脱离所述左、右前连杆卡钩部,从而使得所述扭簧产生较大扭矩;当座椅坐垫倾角由最大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时,所述第一扭杆的左外卡钩、第二扭杆的右外卡钩在扭力作用下对所述左、右外侧连杆卡钩部施加转向力,使得所述左、右齿板连杆的外侧连杆快速转动,从而使得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快速复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连杆上靠近其左、右端的位置处设置有左、右Y向限位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机构包括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内侧面上且其输出端穿过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上的左、右轴孔后露出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所述齿轮齿条结构包括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和左、右弧形齿条,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上,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左、右底座连杆的前端部上且位于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前侧,并通过挡点部件使得所述左、右弧形齿条与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驱动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二左、右弧形齿条的引导下,控制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转动角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机构还包括同步杆,所述同步杆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之间,其左、右端穿入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内且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输出端连接,以保证所述第二左、右驱动电机总成的同步度。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位于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之间,其左、右端连接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内侧面上。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点部件包括第一左、右挡点螺栓,所述第一左、右挡点螺栓旋设在所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左、右挡点螺栓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之间形成第一左、右齿条限位间隙,所述左、右弧形齿条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所述第一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与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啮合。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点部件包括第二左、右挡点螺栓和左、右消隙衬套,所述左、右消隙衬套通过所述第二左、右挡点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述左、右倾转调节连杆的外侧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的一侧,所述左、右消隙衬套与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之间形成第二左、右齿条限位间隙,所述左、右弧形齿条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位于所述第二左、右齿条限位间隙内,使得所述第二左、右驱动齿轮始终与所述左、右弧形齿条的内弧面上形成的凸齿啮合。
19.一种汽车零压座椅,包括座椅座框总成、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座椅坐垫总成以及倾角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安装在所述座椅座框总成上,所述座椅坐垫总成包覆在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的外周上,所述倾角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座框总成与座椅坐垫骨架总成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座椅坐垫骨架总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座框总成的倾斜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调节机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倾角调节机构。
CN202210094903.5A 2021-12-16 2022-01-26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Pending CN1162652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718 WO2023109028A1 (zh) 2021-12-16 2022-06-02 座椅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45632 2021-12-16
CN2021115456322 2021-1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5284A true CN116265284A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4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4903.5A Pending CN116265284A (zh) 2021-12-16 2022-01-26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65284A (zh)
WO (1) WO202310902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5915B2 (ja) * 2013-06-16 2017-02-08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位置調整機構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CN214355644U (zh) * 2021-02-09 2021-10-08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零重力座椅座框多姿态调节结构
CN214647735U (zh) * 2021-02-09 2021-11-09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零重力座椅座框倾角调节结构
CN113147532B (zh) * 2021-06-09 2022-11-18 重庆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零重力座椅座框调节结构
CN113147531A (zh) * 2021-06-09 2021-07-23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CN214929155U (zh) * 2021-06-09 2021-11-30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内置式座框调节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9028A1 (zh)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41400A1 (en) Seat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190308527A1 (en) Vehicle seat
US7766427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JP51041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58310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12148531U (zh) 具有垂直枢转运动的车辆座椅
CN101412381B (zh) 车辆座椅斜倚装置
US5909926A (en)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US7527296B2 (en) Seat belt buckle rotation angle restriction mechanism
EP3344491B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8550560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3344490B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CN116265284A (zh)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US8584534B2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217515013U (zh) 一种新型倾角调节机构以及汽车零压座椅
US8602491B2 (en)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US7770957B2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3765331B1 (en) Secondary stabilization striker for reversible seats
CN113352961A (zh) 零重力座椅座框调节系统
EP1149001B1 (en) Single horizontal drive configuration for a seat adjuster
CN215398300U (zh) 舒适型座框倾角调节结构
US11548416B2 (en) Linear recliner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US20230174138A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otor vehicle with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240075853A1 (en) Apparatus for tilting seat cushion of vehicle
CA3232247A1 (en) Swivel seat assembly with a kickstand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