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49380A -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49380A
CN116249380A CN202310068341.1A CN202310068341A CN116249380A CN 116249380 A CN116249380 A CN 116249380A CN 202310068341 A CN202310068341 A CN 202310068341A CN 116249380 A CN116249380 A CN 116249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electrode
ligh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83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帅峰
王斯琦
孙海雁
张晓晋
王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683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493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49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49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1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change of the texture state of a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中,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其中,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技术成熟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而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LED)显示具有色彩饱和度高、低驱动电压、宽视角显示、可柔性、响应速度快、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从而逐渐取代了LCD显示的主流地位。
串联OLED发光器件是一种将发光器件中的多层发光单元通过电荷产生层串联起来,且只由一个外电源控制OLED。在同一电压下,相比于单层OLED发光器件,串联OLED发光器件具有较高的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随着串联发光单元个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大,且在相同电流密度下,串联OLED相比单层OLED而言,其亮度更高、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第一方面,解决本公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设置有胆甾相液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胆甾相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偏振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共振波的相邻两个波腹点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腔长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k/2倍波长,其中k为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两个发光单元,记作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到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侧面的距离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u+1)/4倍波长,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到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侧面的距离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v+1)/4倍波长,其中u,v均为整数,且u小于v,u和v均小于k-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
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610nm~690nm之间;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
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500nm~550nm之间;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5nm~35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440nm~470nm之间;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0nm~25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r-8nm~λr+8nm之间,其中,λr为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7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g-5nm~λg+5nm之间,其中,λg为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b-2nm~λb+2nm之间,其中,λb为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4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45%~50%之间;或者,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55%~60%之间;或者,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65%~7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有胆甾相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
在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光取出层;
所述第二电极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的折射率。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各膜层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c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电极;2、第二电极;3、发光单元;4、电荷分离产生单元;CLC、胆甾相液晶层;POL、偏光片;CPL、光取出层;5、封装层;CVD1、第一无机层;CVD2、第二无机层;IJP、有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提及的“多个或者若干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相关技术中,基于OLED器件发光材料的优化迭代,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均可实现内量子效率100%,而受限于多层OLED有机层以及金属电极引起的器件内部的衬底、波导和表面等离子体模式等损耗,O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Efficiency,EQE)的理论上限为20%,而双发光单元的串联OLED器件的理论EQE低于40%。另外,为了抗环境光反射,改善使用体验,OLED器件往往引入偏振片,而偏振片的引入会导致出射光再次衰减一半以上,降低了串联OLED器件的光学增益和效率。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其实质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其中,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具体为一种串联发光器件(例如串联OLED器件),也即多个发光单元串联,仅通过一个外部电源控制。将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附近,利用串联OLED器件内部的共振微腔效应,有效提取OLED器件内部光,实现整个串联OLED器件电光性能的显著增强。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具体结构做详细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设置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3、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3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这里,多个发光单元3串联,仅通过一个外部电源控制,实现串联发光器件。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一者可以是阳极,另一者为阴极。
可选地,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位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单元3的发射光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所形成的共振微腔内振荡,以便不断和激发态粒子作用产生受激发射。发光单元3的发射光受共振微腔的作用产生共振波,共振波存在多个波腹点,波腹点也即振幅最大的点。如图1所示,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例如发光单元3的中心位置点,或者发光层的中心位置点。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位置点位于该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附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腔长满足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k/2倍波长,其中k为整数。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各膜层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OL表示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腔长,也即第一电极1靠近第二电极2的侧面与第二电极2靠近第一电极1二侧面之间的距离;λ表示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波长。一种情况下,若本公开发光器件为底发射器件,则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可以理解为从阳极出射的光。另一种情况下,若本公开发光器件为顶发射器件,则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可以理解为从阴极出射的光。具体地,共振微腔的腔长OL=λ×k/2。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3包括两个发光单元3,记作第一发光单元3和第二发光单元3;其中,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到第一电极1靠近第二电极2的侧面的距离满足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u+1)/4倍波长,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到第一电极1靠近第二电极2的侧面的距离满足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v+1)/4倍波长,其中u,v均为整数,且u小于v,u和v均小于k-1/2。
继续如图2所示,CD1表示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到第一电极1靠近第二电极2的侧面的距离,CD2表示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到第一电极1靠近第二电极2的侧面的距离。CD1=λ×(2u+1)/4,CD2=λ×(2v+1)/4。这里第一发光单元3和第二发光单元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且第二发光单元3相比第一发光单元3更靠近第二电极2,因此u小于v。另外,CD1和CD2还需要满足小于共振微腔的腔长OL,因此u和v均小于k-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与共振波的相邻两个波腹点之间的距离相同。
继续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1和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2分别位于共振波的相邻两个波腹点附近,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1位于共振波的第一个波腹点附近,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2位于共振波的第二个波腹点附近;或者,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1位于共振波的第二个波腹点附近,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2位于共振波的第三个波腹点附近;第一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1位于共振波的第三个波腹点附近,第二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2位于共振波的第四个波腹点附近。例如v=u+1,当u=0,v=1时,CD1=λ×1/4,此时A1位于共振波的第一个波腹点附近;CD2=λ×3/4,此时A2位于共振波的第二个波腹点附近;同理,当u=1,v=2时,CD1=λ×3/4,此时A1位于共振波的第二个波腹点附近;CD2=λ×5/4,此时A2位于共振波的第三个波腹点附近;当u=2,v=3时,CD1=λ×5/4,此时A1位于共振波的第三个波腹点附近;CD2=λ×7/4,此时A2位于共振波的第四个波腹点附近。相邻两个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也即CD2-CD1=λ/2,与共振波的相邻两个波腹点之间的距离相同。
上述,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腔长满足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k/2倍波长的前提下,相邻两发光单元3的发光中心A所处共振微腔的位置点位于该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相邻波腹点附近,能够提高发光器件内部光的有效提取,也即提高从第二电极2出射的光的强度,从而实现发光器件光学增益的显著增强,提高发光器件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第二电极2背离第一电极1的一侧设置有胆甾相液晶层CLC。利用胆甾相液晶层CLC自身材料特性,增强光学增益,提高发光器件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胆甾相液晶层CLC的材料特性具体为:可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长范围、某一旋向的圆偏振光,透过旋向相反以及相同旋向反射波长区域外的圆偏振光。
示例性的,第二电极2侧的出射光包括两种不同旋向的圆偏振光,例如左旋和右旋。第二电极2侧的出射光经过胆甾相液晶层CLC,胆甾相液晶层CLC反射特定波长范围、某一旋向的圆偏振光,例如左旋的圆偏振光,同时透过右旋圆偏振光以及反射波长区域外的左旋圆偏振光,而反射的左旋圆偏振光可通过第二电极2反射改变旋向,也即左旋变右旋,此时,经过第二电极2反射的右旋发光器件出射。
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通过串联发光器件内部的微腔效应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光学增益的协同作用实现整个串联OLED器件电光性能的显著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胆甾相液晶层CLC背离第二电极2的一侧设置有偏振片POL。其中,偏振片POL自身材料特性为透射某一旋向的圆偏振光,吸收相反旋向的圆偏振光。本公开实施例依据偏振片POL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材料特性,设置偏振片POL透射旋向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反射旋向相反。
延续上例,偏振片POL透射右旋圆偏振光,吸收左旋圆偏振光。第二电极2侧出射的右旋圆偏振光,经过胆甾相液晶层CLC透射,最终从偏振片POL透射出;第二电极2侧出射的反射波长区域内的左旋圆偏振光和反射波长区域外的左旋圆偏振光,胆甾相液晶层CLC反射反射波长区域内的左旋圆偏振光,并透射反射波长区域外的左旋圆偏振光,其中,透射出的反射波长区域外的左旋圆偏振光被吸收,反射出的反射波长区域内的左旋圆偏振光再经过第二电极2改变旋向,变为右旋圆偏振光,再经过胆甾相液晶层CLC透射,之后从偏振片POL射出。
上述增加的胆甾相液晶层CLC与偏振片POL结合,能够在上述微腔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光器件内部光的取出效率,从而提高发光器件的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中的一种,下面分别对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做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610nm~690nm之间;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这里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仅在20nm~50nm之间,利用该红色发光器件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可以理解为从第二电极2侧发射的光的光谱。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500nm~550nm之间;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5nm~35nm之间。这里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仅在15nm~35nm之间,利用该绿色发光器件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440nm~470nm之间;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0nm~25nm之间。这里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仅在10nm~25nm之间,利用该蓝色发光器件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r-8nm~λr+8nm之间,其中,λr为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也即λr在610nm~690nm之间。这里,设置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r-8nm~λr+8nm之间,能够近似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与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近似,或者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与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近似,因此第二电极2侧发出的光最终尽可能的从胆甾相液晶层CLC透射出去,促进了光的有效提取。
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70nm之间,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g-5nm~λg+5nm之间,其中,λg为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也即λg在500nm~550nm之间。这里,设置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g-5nm~λg+5nm之间,能够近似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与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近似,或者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与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近似,因此第二电极2侧发出的光最终尽可能的从胆甾相液晶层CLC透射出去,促进了光的有效提取。
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b-2nm~λb+2nm之间,其中,λb为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也即λb在440nm~470nm之间。这里,设置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g-5nm~λg+5nm之间,能够近似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与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近似,或者表征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与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近似,因此第二电极2侧发出的光最终尽可能的从胆甾相液晶层CLC透射出去,促进了光的有效提取。
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40nm之间,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或图4c所示,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01;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2μm~8μm之间;微观螺旋结构两层的距离,即半螺距P/2在185nm~21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或图4c所示,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02;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1μm~6μm之间;微观螺旋结构两层的距离,即半螺距P/2在155nm~185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或图4c所示,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03;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0.5μm~5μm之间;微观螺旋结构两层的距离,即半螺距P/2在135nm~155n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第二电极2透过率在45%~50%之间;或者,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第二电极2透过率在55%~60%之间;或者,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第二电极2透过率在65%~7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胆甾相液晶层CLC靠近第二电极2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5;封装层5包括第一无机层CVD1和第二无机层CVD2,以及设置在第一无机层CVD1和第二无机层CVD2之间的有机层IJP;在封装层5靠近第二电极2的一侧设置有光取出层CPL;第二电极2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CPL的折射率;光取出层CPL的折射率小于第一无机层CVD1的折射率;第一无机层CVD1的折射率大于有机层IJP的折射率;有机层IJP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CVD2的折射率。
示例性的,第一无机层CVD1和第二无机层CVD2的材料可以选用x氧化硅SiOx或x氮氧化硅SiONx等无机材料。第一无机层CVD1和第二无机层CVD2的厚度均在0.5um~1.2um之间,折射率均在1.7~1.9之间。有机层IJP的厚度在8um~15um之间,有机层IJP的折射率在1.4~1.6之间。光取出层CPL的厚度在
Figure BDA0004065544890000111
之间,光取出层CPL的折射率在1.3~1.7之间。
上述光取出层CPL、第一无机层CVD1、有机层IJP、第二无机层CVD2的折射率大小值呈现交替变化,能够充分促进光耦合提取。设置无机-有机-无机的封装层5能够有效防止环境中的水、氧对发光器件内部的侵蚀。设置光取出层CPL能够有效取出第二电极2侧的出射光,同时保护第二电极2。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3的发光颜色相同;发光单元3包括发光层和子功能层;子功能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发光层的客体材料可以为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或者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等。示例性的,荧光材料DCM(4-二氰基甲基-2-甲基-6-(p-二甲基胺苯乙烯)H-吡喃)、DCJ(4-(二氰甲烯基)-6-甲基-2-(久洛里定-9-乙烯基)-4H-吡喃)、Alq3(三(8-羟基喹啉)铝)和DPVPi(4,4'-二(2,2-二苯乙烯基)-1,1'-联苯)等。磷光材料包括PtOEP(铂(II)八乙基卟啉)、FirPic(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和Ir(ppy)3(三(苯基吡啶)铱络合物)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包括DACR-DPTX、TPA-DMAC和4CzIPN(2,4,5,6-四(9-咔唑基)-间苯二腈)等。
示例性的,子功能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具体地,发光单元3在发光器件的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示例性的,子功能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具体地,发光单元3在发光器件的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示例性的,串联发光器件包括两个发光单元3,从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发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发光层、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
上述,空穴注入层的材料可以选用三氧化钼MoO3;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可以选用NPB(N,N'-二苯基-N,N'-(1-萘基)-1,1'-联苯-4,4'-二胺);电子阻挡层的材料可以选用TCTA(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可以选用TPBi(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电子注入层的材料可以选用氟化锂LiF。
在一些实施中,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包括N型掺杂电荷产生层N-CGL和P型掺杂电荷产生层P-CGL。其中,N-CGL/P-CGL的材料可采用无机物/无机物,例如锂Li/钙Ca/银Ag、LiF/铝Al/金Au、铝Al/三氧化钨WO3/金Au等材料,其中Li/Ca属于N-CGL的材料,Ag属于P-CGL的材料;或者采用无机物/有机物,例如Alq3(Bphen(4,7-二苯基-1,10-菲罗啉)或BCP(碱性磷酸钙)):Li、Bphen:Rb2CO3(碳酸铷)和LiF/ZnPc(酞氰化锌):碳C60/MoO3(三氧化钼)等;或者采用有机物/有机物,例如Alq3:Li(Bphen:Li)/HAT-CN,F16CuPc(全氟酞菁铜)/CuPc(四磺酸酞菁铜)和Li:Bphen/Al/F4-TCNQ(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HAT-CN。对于“Li:Bphen/Al/F4-TCNQ/HAT-CN”,其中,Li:Bphen/Al属于N-CGL的材料,F4-TCNQ/HAT-CN属于P-CGL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表示掺杂,例如Alq3:Li表示向Alq3中掺杂Li。
在一些实施例中,红色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可以选择磷光材料TCTA,客体材料可以选择红色磷光材料Ir(piq)2acac(三[1-苯基异喹啉-C2,N]铱(III))。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的材料为HAT-CN,且掺杂有Al,Al与HAT-CN与共同作用提高电荷产生效率。串联红色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设置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3、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3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从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发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发光层、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
示例一、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红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一所示。
示例二、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红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一所示。
示例三、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红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一所示。
示例四、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红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红色发光器件各示例下对应的器件电光参数,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如表一所示:
表一
驱动电压 电流效率 功率效率
示例一 100% 100% 100%
示例二 105% 245% 230%
示例三 100% 200% 160%
示例四 105% 385% 320%
由表一参数可知,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的串联红色发光器件的电光性能最好,通过串联红色发光器件内部的微腔效应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光学增益的协同作用充分实现了整个串联红色OLED器件电光性能的显著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绿色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可以选择磷光材料TCTA,客体材料可以选择磷光材料Ir(ppy)3。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的材料为HAT-CN,且掺杂有Al,Al与HAT-CN与共同作用提高电荷产生效率。串联绿色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设置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3、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3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从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发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发光层、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
示例五、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绿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二所示。
示例六、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绿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二所示。
示例七、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绿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二所示。
示例八、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绿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绿色发光器件各示例下对应的器件电光参数,包括绿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如表二所示:
表二
驱动电压 电流效率 功率效率
示例五 100% 100% 100%
示例六 103% 280% 260%
示例七 100% 240% 220%
示例八 103% 450% 410%
由表二参数可知,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的串联绿色发光器件的电光性能最好,通过串联绿色发光器件内部的微腔效应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光学增益的协同作用充分实现了整个串联绿色OLED器件电光性能的显著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色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可以选择磷光材料TCTA,客体材料可以选择磷光材料FIrpic。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的材料为HAT-CN,且掺杂有Al,Al与HAT-CN与共同作用提高电荷产生效率。串联蓝色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设置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3、设置在相邻发光单元3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从阳极指向阴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发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电荷分离产生单元4、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发光层、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
示例五、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蓝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三所示。
示例六、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蓝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三所示。
示例七、第一电极1为阴极,第二电极2为阳极,结合上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蓝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三所示。
示例八、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结合上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微腔结构以及胆甾相液晶层CLC,采用光电测试系统对蓝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蓝色发光器件各示例下对应的器件电光参数,包括蓝色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如表三所示:
表三
驱动电压 电流效率 功率效率
示例五 100% 100% 100%
示例六 102% 200% 180%
示例七 100% 160% 130%
示例八 102% 290% 230%
由表三参数可知,第一电极1为阳极,第二电极2为阴极的串联蓝色发光器件的电光性能最好,通过串联蓝色发光器件内部的微腔效应和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光学增益的协同作用充分实现了整个串联蓝色OLED器件电光性能的显著增强。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发光器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较大优势应用于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由于显示面板中串联的发光器件相比传统串联发光器件提升了功率效率和电流效率,降低了工作电压,从而能更好的优化串联发光器件在显示面板上的显示效果,例如发光亮度、颜色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三种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器件,例如红色发光器件01、绿色发光器件02和蓝色发光器件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中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可以相同,在工艺制备流程中,形成一体成型的胆甾相液晶层CLC的薄膜。示例性的,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2μm~5μm之间。
这里一种图案化胆甾相液晶层CLC,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中胆甾相液晶层CLC的薄膜相同,便于发光器件的工艺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4b所示,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中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不同。在工艺制备流程中,可以形成三种图案化的胆甾相液晶层CLC。示例性的,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01;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2μm~8μm之间;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02;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1μm~6μm之间;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03;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0.5μm~5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c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4c所示,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中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不同。在工艺制备流程中,在第二无机层CVD2背离有机层IJP的一侧依次形成三层叠置的胆甾相液晶层CLC,图4c中虚线表示形成不同层胆甾相液晶层CLC薄膜的边界,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中胆甾相液晶层CLC的薄膜厚度不同。示例性的,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01;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2μm~8μm之间;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02;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1μm~6μm之间;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03;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在0.5μm~5μm之间。
上述,对于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器件设置不同的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厚度,使得胆甾相液晶层CLC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最大程度的靠近所在发光器件的发光光谱的发光峰,从而促进光的有效提取,显著增强显示面板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共振波的波腹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在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设置有胆甾相液晶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在所述胆甾相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偏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共振波的相邻两个波腹点之间的距离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共振微腔的腔长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k/2倍波长,其中k为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两个发光单元,记作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到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侧面的距离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u+1)/4倍波长,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中心到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侧面的距离满足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射光的(2v+1)/4倍波长,其中u,v均为整数,且u小于v,u和v均小于k-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
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610nm~690nm之间;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
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500nm~550nm之间;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5nm~35n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440nm~470nm之间;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10nm~25n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r-8nm~λr+8nm之间,其中,λr为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70n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g-5nm~λg+5nm之间,其中,λg为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50n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在λb-2nm~λb+2nm之间,其中,λb为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谱的发射峰;
所述胆甾相液晶层的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在20nm~40nm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45%~50%之间;或者,所述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55%~60%之间;或者,所述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电极透过率在65%~70%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在所述有胆甾相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
在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光取出层;
所述第二电极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的折射率。
15.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
CN202310068341.1A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62493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8341.1A CN11624938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8341.1A CN11624938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9380A true CN116249380A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9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8341.1A Pending CN11624938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4938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9102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CN100466324C (zh)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US767152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circularly polarizing member and a resonator assembly for attenuating external light
KR100590237B1 (ko) 발광소자기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소자
US800418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9666644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2011018451A (ja) 発光表示装置
WO2015174464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10319290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6164855A (ja) 発光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0212109B (zh) Oled显示面板
JP2010003577A (ja) 積層型発光表示装置
CN103219471A (zh) 基于半透明复合阴极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20180078641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070477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ght emission utilizing an oled with a microcavity
CN103762317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211088315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harma et al. Highly efficient OLED device based on the double emissive layer with an EQE about 39%
KR20220018535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2011065943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1422541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16249380A (zh) 一种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WO2014156021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KR102607169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201402210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