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25261A -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25261A
CN116225261A CN202310174519.0A CN202310174519A CN116225261A CN 116225261 A CN116225261 A CN 116225261A CN 202310174519 A CN202310174519 A CN 202310174519A CN 116225261 A CN116225261 A CN 116225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touch
display
output end
p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745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745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252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25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5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该显示模组包括:触控显示面板;覆晶薄膜,覆晶薄膜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板至少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其中,第一输出端与触控显示面板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本公开使用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结合的方式,利用柔性电路板与覆晶薄膜之间可以实现的更短的接合间距,使覆晶薄膜在不进行尺寸增加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引脚布置,为触控功能的显示预留更多的引脚数量,同时结合刚性电路板的高信赖性,使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对应在更大尺寸的产品中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显示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备中应用到触控显示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尤其针对车载中控屏、笔记本电脑甚至电视等中大尺寸的电子设备。随着FMLOC(Flexible Multiply 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外嵌式触控显示)技术日渐成熟,其逐渐从手机等小尺寸类消费产品逐步扩展到车载类产品甚至是笔记本、电视等产品中。但是,FMLOC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其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TX和RX)会占用覆晶薄膜(COF)两侧输出端中过多的引脚,但基于现有工艺对引脚制备的限制,无法满足在中大尺寸的显示面板上实现FMLOC触控功能,或只能通过加宽COF的宽度来提升其所具有的引脚数量,导致成本提升。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制备工艺的限制导致FMLOC无法实现或成本提升的问题。
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触控显示面板;覆晶薄膜,所述覆晶薄膜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至少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出端至少包括第一搭接区,所述第一搭接区至少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引脚;所述柔性电路板至少包括第二搭接区,所述第二搭接区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搭接区内的第一接合间距与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第二接合间距相同,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间距与所述第二接合间距均大于或等于120微米;所述第一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引脚之间间距与所述第一引脚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二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引脚之间间距与所述第二引脚的宽度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至少包括触控功能层和显示功能层,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被设置在所述显示功能层的出光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接区和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引脚均被分为第一数量的显示驱动引脚和第二数量的触控驱动引脚;所述刚性电路板上至少布置有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经由所述第一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以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触控功能层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刚性电路板上还布置有时序控制芯片,所述覆晶薄膜上至少布置有显示驱动芯片;所述时序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显示驱动引脚与所述显示驱动芯片连接,所述显示驱动芯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显示功能层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刚性电路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基于金属走线层实现电连接,所述金属走线层与所述第二引脚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多层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数量大于或等于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寸。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结合的方式,利用柔性电路板与覆晶薄膜之间可以实现的更短的接合间距,使覆晶薄膜在不进行尺寸增加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引脚布置,为触控功能的显示预留更多的引脚数量,同时结合刚性电路板的高信赖性,使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对应在更大尺寸的产品中实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常规设计中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情况示意图;
图2为接合间距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连接情况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的截面层级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常规覆晶薄膜中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尺寸设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随着触控显示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备中应用到触控显示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尤其针对车载中控屏、笔记本电脑甚至电视等中大尺寸的电子设备。随着FMLOC(Flexible Multiply 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外嵌式触控显示)技术日渐成熟,其逐渐从手机等小尺寸类消费产品逐步扩展到车载类产品甚至是笔记本、电视等产品中。但是,FMLOC技术在实际应用在COF方案上时,其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TX和RX)的走线会占用COF两侧输出端(ILB/OLB)上的bypass pin(即ILB/OLB中除去用于进行显示面板panel的显示驱动引脚以外的其他引脚),具体连接情况可参考图1所示(图1中并未进行引脚的展示,仅通过箭头进行连接情况的示意);这就会导致如下问题出现:(1)若实现FMLOC技术,则会导致COF的ILB/OLB端的bonding pitch(接合间距,即单个引脚宽度与相邻引脚间的间距之和,如图2中所示)变小;(2)由于工厂贴合设备精度限制,目前COF与PCB(印制电路板)之间的搭接区域的接合间距最小只能做到240微米,涉及到贴合工艺和良率考量,目前COF上保留给TX和RX的引脚数量不能满足触控功能实现;(3)如果要满足FMLOC技术实现,在接合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物理性加大COF的宽度,但是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并且对于产品设计也没有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主要包括触控显示面板10、覆晶薄膜20以及驱动电路板30。其中,触控显示面板10主要指柔性多层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即基于FMLOC技术制备的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该面板层级至少包括触控功能层和显示功能层,触控功能层通常被设置在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一侧,结合FMLOC的特性即将触控功能层嵌入到OLED面板中彩色滤光片和偏光板之间,以缩减触控显示面板10整体厚度;覆晶薄膜20则是将集成电路固定在柔性线路板上的晶粒软膜构装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布置有显示驱动芯片(SDIC),用以实现对显示功能层的驱动控制,覆晶薄膜20主要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用于连接触控显示面板10和驱动电路板30;驱动电路板30主要用于布置驱动触控显示面板的各个芯片,其包括但不限于时序控制芯片(T-con,Time controller,图中未示出)、触控芯片(TIC,touchIC)等功能性芯片,还可以包括供电、测试等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路板30主要包括柔性电路板31(FPC,在图3中以阴影部分表示)以及刚性电路板32(PCB);其中,柔性电路板31受其材质、属性以及搭接设备的贴合精度影响,在与覆晶薄膜20连接时可以实现更小的接合间距的设计,而刚性电路板32则具有高信赖性可以更有利于在各种情况下保证显示模组的正常功能,将二者结合使用则更有利于保证触控显示面板在各类中大尺寸的产品上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图4示出了柔性电路板31和刚性电路板32的截面层级示意图,主要对应示出了二者交界位置的大致层级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虚线处右侧对应柔性电路板31的层级,虚线左侧对应刚性电路板32的层级;柔性电路板31和刚性电路板32通过一金属走线层40实现电连接,布置于刚性电路板32上的各个驱动芯片或元件可通过过孔等方式与该金属走线层40连接,并利用金属走线层40中的各个金属走线,与柔性电路板31中的各个引脚连接以实现信号传递,一般来说,金属走线层40在柔性电路板31的搭接区域可具有裸露在外的部分直接作为引脚使用,即二者同层设置。在实际进行制备时,按照柔性电路板31和刚性电路板32的其他层级需求,在同一个金属走线层40的不同区域上进行其他不同层级的制备,例如在柔性电路板31对应的区域进行柔性覆盖膜41的设置,以实现对金属走线的保护和绝缘;而在金属走线层40对应刚性电路板32的区域内则进行PP胶层42和顶层绿漆43等层级设置,实现该区域对硬度的要求以提升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图4仅为柔性电路板31和刚性电路板32的部分截面层级示意,在实际制备时具体的层级设计以及各个层级的厚度等均可根据需求实现。
具体地,覆晶薄膜20的第二输出端对应与柔性电路板31进行连接,其第一输出端与触控显示面板10进行连接,即可实现将刚性电路板32上设置的各类元件的驱动信号传递至触控显示面板10。对应于覆晶薄膜20与柔性电路板31之间的连接,第二输出端至少包括第一搭接区,在第一搭接区内至少设置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引脚,对应于柔性电路板31上则设置有第二搭接区,第二搭接区内至少设置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引脚,第一引脚的数量和第二引脚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保证搭接后的数量满足触控显示面板的功能实现即可。进一步地,第一搭接区在设计实现时具有第一接合间距,第二搭接区对应具有第二接合间距,第一接合间距和第二接合间距应当相同以保证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搭接效果,其间距的大小均至少应大于或等于120微米;其中,第一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引脚之间间距与第一引脚的宽度之和,第二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第二引脚之间间距与第二引脚的宽度之和。
本实施例为了解决常规设计中COF与PCB之间接合间距的限制所导致的引脚数量不足的问题,将与COF搭接的电路板调整为FPC电路板,现有的制备工艺下可以实现最小120微米的接合间距,使COF的物理宽度在不变的情况下对应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引脚,在显示功能所需引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预留出更多的引脚供触控功能使用,进而可以满足更大尺寸显示面板上的触控功能实现,有利于产品的发展和用户的使用;并且,将COF进行加宽的成本远大于将PCB调整为FPC与PCB结合的成本,可以实现在更低成本条件下实现产品制备。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针对的触控显示面板主要指尺寸大于或等于10寸的中大型显示面板,对应用于车载产品、笔记本电脑或电视等设备上,由于用户对上述设备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年限都具有一定需求,因此虽然通过柔性电路板与覆晶薄膜的连接实现了中大尺寸产品的触控功能,但也不建议单纯使用柔性电路板作为驱动电路板使用,一是柔性电路板制备成本较高,中大尺寸的产品需要柔性电路板具有更大尺寸,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柔性电路板相较于刚性的PCB板来说安全性较低,使用寿命更短,不利于车载环境使用。因此,本实施例采用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结合的方式,在尽量减少成本提升的基础上使产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满足中大尺寸的显示产品触控功能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搭接区和第二搭接区内的引脚均被分为第一数量的显示驱动引脚和第二数量的触控驱动引脚,分别用于传输显示驱动信号和触控驱动信号,并且第一搭接区内的显示驱动引脚和第二搭接区内的显示驱动引脚搭接,第一搭接区内的触控驱动引脚和第二搭接区内的触控驱动引脚搭接,以保证正确的信号传递。对应于刚性电路板32上布置的时序控制芯片和覆晶薄膜20上布置的显示驱动芯片,时序控制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搭接区内的显示驱动引脚连接,并经由第一搭接区内的显示驱动引脚实现与显示驱动芯片之间的时序信号传递,显示驱动芯片则根据时序信号的控制通过第一输出端向显示功能层输出显示驱动信号,以实现显示功能。对应于刚性电路板32上布置的触控芯片,其输出端与第二搭接区内的触控驱动引脚连接,使其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经由第一搭接区内的触控驱动引脚以及第一输出端与触控功能层连接,进而实现触控功能。
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在第一搭接区和第二搭接区中对显示驱动引脚和触控驱动引脚的位置限制,只要保证正确的信号连通即可,具体可参考各个元件布置的位置、覆晶薄膜的设置位置和尺寸、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等具体条件设定,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但显示驱动引脚和触控驱动引脚的设置数量,则应当至少保证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正常实现。具体地,显示驱动引脚的第一数量通常根据显示面板的尺寸、分辨率以及覆晶薄膜尺寸等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对应于常规的覆晶薄膜和17寸的OLED显示屏来说,每个覆晶薄膜的第二输出端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引脚数量至少为214个;触控驱动引脚的第二数量则同样需要根据显示面板的尺寸、分辨率以及覆晶薄膜尺寸等情况进行设置,同时还要结合对触控功能的精度要求,目前对于FMLOC的触控显示面板应至少保证40条TX走线以及40条RX走线的设计才能满足正常的触控功能实现,因此触控驱动引脚的第二数量应至少大于或等于80才能满足实际触控需求。
图5示出了常规覆晶薄膜中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尺寸设计,其尺寸分别为第一输出端宽度61.2毫米,第二输出端宽度55.7毫米,对应于常规显示面板,无需进行触控功能实现的产品中,第二输出端内的显示驱动引脚的第一数量为214个,此时对应的第一接合间距为55.7/214≈260um,而对于FLMOC项目,第二输出端需要设置至少294个引脚,即在上述显示驱动引脚的基础上,增加80个触控驱动引脚,此时对应的第一结合间距为55.7/294≈190um,但COF与PCB之间的默认的接合间距最小值为240um,即最多只能设置55.7/240≈232个,则预留给TX和RX走线的数量为232-214=18个,上述数量是完全无法满足触控功能实现的。对应于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板设计,COF与FPC之间的接合间距最小值可以为120um,在COF宽度不增加的情况下,所有引脚的数量可以做到55.7/120≈464个,预留给TX和RX走线的数量为464-214=250个,其可以完全满足触控功能的实现,并且随着FMLOC可用引脚数量的增加,其可以直接影响显示面板尺寸的设计,进而支持更大尺寸的触控方案。
本实施例使用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结合的方式,利用柔性电路板与覆晶薄膜之间可以实现的更短的接合间距,使覆晶薄膜在不进行尺寸增加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引脚布置,为触控功能的显示预留更多的引脚数量,同时结合刚性电路板的高信赖性,使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对应在更大尺寸的产品中实现。
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主要指具有10寸及以上显示面板的车载中控屏、笔记本电脑以及电视等中大尺寸产品,电子设备中至少配置有如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利用柔性电路板与覆晶薄膜之间可以实现的更短的接合间距,使覆晶薄膜在不进行尺寸增加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引脚布置,为触控功能的显示预留更多的引脚数量,同时结合刚性电路板的高信赖性,使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对应在更大尺寸的产品中实现。
以上对本公开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显示面板;
覆晶薄膜,所述覆晶薄膜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至少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端至少包括第一搭接区,所述第一搭接区至少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引脚;
所述柔性电路板至少包括第二搭接区,所述第二搭接区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引脚;
其中,所述第一搭接区内的第一接合间距与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第二接合间距相同,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间距与所述第二接合间距均大于或等于120微米;所述第一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引脚之间间距与所述第一引脚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二接合间距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引脚之间间距与所述第二引脚的宽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至少包括触控功能层和显示功能层,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被设置在所述显示功能层的出光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区和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引脚均被分为第一数量的显示驱动引脚和第二数量的触控驱动引脚;
所述刚性电路板上至少布置有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经由所述第一搭接区内的所述触控驱动引脚以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触控功能层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电路板上还布置有时序控制芯片,所述覆晶薄膜上至少布置有显示驱动芯片;
所述时序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搭接区内的所述显示驱动引脚与所述显示驱动芯片连接,所述显示驱动芯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显示功能层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电路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基于金属走线层实现电连接,所述金属走线层与所述第二引脚同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多层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量大于或等于8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寸。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显示模组。
CN202310174519.0A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2252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74519.0A CN116225261A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74519.0A CN116225261A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25261A true CN116225261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74519.0A Pending CN116225261A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252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08584B2 (en) Panel circuit structure
US8537091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US989894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20210104594A1 (en) Display pane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00220072A1 (en) Modulized touch panel
US7109575B2 (en) Low-cost flexible film package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080422A1 (en) Display panel with narrow lower bord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50023121A (ko) 표시장치
US20230137683A1 (en) Chip on film assembly,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odule
WO2020156595A9 (zh) 柔性电路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电路板结构及其显示面板
CN115052421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0156456A1 (zh) 柔性电路板及制作方法、电子装置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176037A (zh) 覆晶薄膜组、覆晶薄膜组的绑定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2686026A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覆晶薄膜及制作方法
EP3920671B1 (en)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display device,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thereof
CN11143042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7008111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 circuit thereon
CN116225261A (zh)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0220465A1 (zh) 印刷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CN102097158A (zh) 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结构
CN114596777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0480786C (zh) 玻璃覆晶结构和采用该玻璃覆晶结构的液晶显示器
CN103118483B (zh) 电子组件
CN115206187B (zh) 一种覆晶薄膜组
JPH0428143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