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21076B -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21076B
CN116221076B CN202310490770.8A CN202310490770A CN116221076B CN 116221076 B CN116221076 B CN 116221076B CN 202310490770 A CN202310490770 A CN 202310490770A CN 116221076 B CN116221076 B CN 116221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le
piston
unloading structure
un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07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21076A (zh
Inventor
裴华伟
朱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ai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nai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ai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nai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9077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210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21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1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21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1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8Actuation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02Stopping, starting, unloading or idling control
    • F04B49/03Stopping, starting, unloading or idling control by means of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属于流体压力控制技术领域。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连接座,连接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支撑座远离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支撑座包括筒状件,筒状件的一端具有外延部;壳体中具有腔体,腔体中具有活塞,活塞的边缘和腔体表面贴合,活塞将腔体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分别与上子腔和下子腔连通;活塞的一侧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依次贯穿壳体、筒状件和连接座并延伸到压缩机中,且活塞杆的端部连接有卸荷件。该发明易损件减少,可靠性提高,整体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压力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卸荷器,即利用机械方式强行打开活塞压缩机的进气自动阀,使相应的气缸进气口始终完全敞开。气体在气缸内无压缩过程,气缸所吸进气体在排气过程中返回进气腔,所造成的结果是该工作容积排气量为零。这种调节气量的方式通常用于双作用式活塞压缩机上,即在活塞的两侧皆有一个相同级次的工作容积,利用卸荷器工作时可使任意一侧的工作容积失效,即使双作用气缸变为单作用气缸,排气量减半。相反,卸荷器不工作时该气缸的排气量又可恢复到百分之百。
现在所常见的卸荷器通常是由固定在活塞压缩机气缸外壳上的执行件与气缸内带有卸荷叉的网状进气自动阀相配合。利用执行件中的顶杆推动卸荷叉强行打开进气阀,完成卸荷作用。至于推动顶杆的力的来源,常见的有气动式和电磁式,即采用气动膜盒、气动柱塞或电磁方式提供动力。现有卸荷结构的结构较为繁琐,从而导致可靠性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具备结构简单稳定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卸荷结构的结构较为繁琐,从而导致可靠性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支撑座包括筒状件,所述筒状件的一端具有外延部;
所述壳体中具有腔体,所述腔体中具有活塞,所述活塞的边缘和所述腔体表面贴合,所述活塞将所述腔体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所述第一注油孔和所述第二注油孔分别与所述上子腔和下子腔连通;
所述活塞的一侧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依次贯穿所述壳体、筒状件和所述连接座并延伸到压缩机中,且所述活塞杆的端部连接有卸荷件。
示例性的,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铝合金,能够使卸荷结构整体重量较轻,使尺寸可以更小。通过上述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卸荷器,本申请的易损件减少,可靠性提高,整体成本降低。例如,本申请的进气阀卸荷结构可适用于压缩空气或氮气用D型卧式活塞机。
在使用时,活塞推动卸荷件往复移动,从而完成卸荷工作,由于该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中套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圈和所述腔体的侧壁贴合。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和盖板,所述壳体主体由壳体顶壁和壳体侧壁组成,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侧壁远离所述壳体顶壁的一侧内表面具有定位槽;
所述盖板安装于所述定位槽中,且所述盖板的内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定位槽的端部,所述盖板的外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外延部上;
所述盖板的中部具有活塞杆孔,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活塞杆孔并延伸到所述壳体外侧;
所述活塞杆孔中具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圈表面和所述活塞杆贴合。
通过该设置,通过定位槽和外延部即可压紧盖板,并且将壳体和支撑座分开时即可解除对盖板的固定,从而便于拆卸盖板,进而便于快速更换第一密封圈。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侧壁开设有卡槽;所述盖板中开设有沿着所述盖板轴向设置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中具有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在所述弹簧的弹性推动下部分延伸到所述卡槽中;
所述容纳槽的下侧开设有滑道,所述卡块一侧固定连接有拨片,所述拨片滑动设置于所述滑道中。
通过该设置,弹簧可将卡块的其中一部分顶入所述卡槽中,使卡块一部分位于卡槽中,另一部分位于容纳槽中,从而将盖板连接于壳体主体上,即使将壳体主体和支撑座拆卸,也不会使盖板和壳体主体分离;通过拨动拨片,可使卡块脱离卡槽,从而完成盖板和壳体主体分离。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容纳槽的另一端和所述活塞杆孔连通,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二密封圈。
通过该设置,弹簧可对第二密封圈产生挤压力,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连接座、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壳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座外表面具有螺纹盲孔;
所述壳体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第一连接孔;
所述外延部上具有第二连接孔;
所述螺钉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并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盲孔。
通过该设置,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在组装时,便于壳体和支撑座快速对齐,从而降低易损件的损坏率,提高其使用寿命(若壳体和支撑座不对齐,则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均会受力不均匀,磨损加剧);
第二,螺钉贯穿壳体侧壁,对壳体起到固定作用,降低运行时壳体的晃动程度,从而减低第一密封圈的损坏率,提高其使用寿命(活塞移动时对壳体具有往复变换的反作用力,如果壳体的晃动程度较大,会产生往复的形变,则第一密封圈的磨损会加剧);
第三,螺钉连接于螺纹盲孔中,使连接座和支撑座之间更牢固,使支撑座(特别是外延部)不易倾斜或变形,从而使壳体不倾斜,提高了易损件的使用寿命(甚至连接座和支撑座之间一旦变形,活塞就难以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螺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螺纹盲孔可对应设置有多组,从而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油孔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的上部分开设于壳体顶壁上,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分开设于所述壳体侧壁上;
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壳体顶壁上,且具有倾斜的坡道。
在使用时,活塞和壳体顶壁贴合时,第一注油孔进入的液压油可通过延伸部注入上子腔中,从而推动活塞移动。延伸部具有倾斜的坡道,可便于使注入的油向上子腔中流动。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孔,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贯穿孔;
所述活塞杆包括上端部、连接部和下端部;
所述上端部和所述活塞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上端部的一端具有插槽,所述上端部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插槽中,且所述上端部和所述连接部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安装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和所述贯穿孔贴合;
所述下端部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下端部的另一端连接有卸荷件。
通过该设置,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可通过调节上端部插入插槽的深度,从而调节活塞杆的整体长度,从而能更灵活的配合卸荷工作;
第二,将上端部和连接部分开后,便于将盖板从上端部拆卸下来,或者将盖板安装到上端部上;
第三,将上端部和连接部分开后,便于将连接部从贯穿孔中取出来。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四个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分别为第一卸荷结构、第二卸荷结构、第三卸荷结构和第四卸荷结构;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和第二卸荷结构分别设置在压缩机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将所述第三卸荷结构和第四卸荷结构分别设置在压缩机另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和第四卸荷结构共用第一电磁阀控制,将所述第二卸荷结构和所述第三卸荷结构共用第二电磁阀控制。
通过该设置,当需要定流量控制时,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使两侧气体力往同一方向,减少对整体电网的冲击,降低能量损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活塞推动卸荷件往复移动,从而完成卸荷工作,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铝合金,能够使卸荷结构整体重量较轻,使尺寸可以更小。通过上述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卸荷器,本申请的易损件减少,可靠性提高,整体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的省略螺钉和卸荷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和活塞杆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中:1、连接座;101、螺纹盲孔;102、贯穿孔;
2、支撑座;21、筒状件;22、外延部;221、第二连接孔;
3、壳体;31、上子腔;32、下子腔;33、第一注油孔;331、主体部;332、延伸部;34、第二注油孔;35、壳体主体;36、盖板;351、壳体顶壁;352、壳体侧壁;3521、第一连接孔;353、定位槽;361、活塞杆孔;
4、活塞;
5、活塞杆;51、上端部;52、连接部;53、下端部;521、插槽;522、第二环形槽;
6、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卡槽;9、容纳槽;10、弹簧;11、卡块;12、滑道;13、拨片;14、螺钉;15、第三密封圈;16、第一电磁阀;17、第二电磁阀;
01、第一卸荷结构;02、第二卸荷结构;03、第三卸荷结构;04、第四卸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连接座1,所述连接座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远离所述连接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3,所述支撑座2包括筒状件21,所述筒状件21的一端具有外延部22;所述壳体3中具有腔体,所述腔体中具有活塞4,所述活塞4的边缘和所述腔体表面贴合,所述活塞4将所述腔体分隔为上子腔31和下子腔32;所述壳体3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孔33和第二注油孔34,所述第一注油孔33和所述第二注油孔34分别与所述上子腔31和下子腔32连通;所述活塞4的一侧连接有活塞杆5,所述活塞杆5依次贯穿所述壳体3、筒状件21和所述连接座1并延伸到压缩机中,且所述活塞杆5的端部连接有卸荷件。
示例性的,所述壳体3的材质为铝合金,能够使卸荷结构整体重量较轻,使尺寸可以更小。通过上述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卸荷器,本申请的易损件减少,可靠性提高,整体成本降低。例如,本申请的进气阀卸荷结构可适用于压缩空气或氮气用D型卧式活塞机。
在使用时,活塞4推动卸荷件往复移动,从而完成卸荷工作,由于该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活塞4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中套接有第一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外圈和所述腔体的侧壁贴合。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壳体3包括壳体主体35和盖板36,所述壳体主体35由壳体顶壁351和壳体侧壁352组成,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侧壁352远离所述壳体顶壁351的一侧内表面具有定位槽353;
所述盖板36安装于所述定位槽353中,且所述盖板36的内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定位槽353的端部,所述盖板36的外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外延部22上;
所述盖板36的中部具有活塞杆孔361,所述活塞杆5贯穿所述活塞杆孔361并延伸到所述壳体3外侧;
所述活塞杆孔361中具有第二密封圈7,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内圈表面和所述活塞杆5贴合。
通过该设置,通过定位槽353和外延部22即可压紧盖板36,并且将壳体3和支撑座2分开时即可解除对盖板36的固定,从而便于拆卸盖板36,进而便于快速更换第一密封圈6。
请参阅图3,所述定位槽353的侧壁开设有卡槽8;所述盖板36中开设有沿着所述盖板36轴向设置的容纳槽9,所述容纳槽9中具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1,所述卡块11在所述弹簧10的弹性推动下部分延伸到所述卡槽8中;
所述容纳槽9的下侧开设有滑道12,所述卡块11一侧固定连接有拨片13,所述拨片13滑动设置于所述滑道12中。
通过该设置,弹簧10可将卡块11的其中一部分顶入所述卡槽8中,使卡块11一部分位于卡槽8中,另一部分位于容纳槽9中,从而将盖板36连接于壳体主体35上,即使将壳体主体35和支撑座2拆卸,也不会使盖板36和壳体主体35分离;通过拨动拨片13,可使卡块11脱离卡槽8,从而完成盖板36和壳体主体35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9的另一端和所述活塞杆孔361连通,所述弹簧10的另一端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二密封圈7。
通过该设置,弹簧10可对第二密封圈7产生挤压力,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连接座1、所述支撑座2和所述壳体3通过螺钉1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1外表面具有螺纹盲孔101;所述壳体侧壁352上开设有竖向的第一连接孔3521;所述外延部22上具有第二连接孔221;所述螺钉14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3521、所述第二连接孔221并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盲孔101。
通过该设置,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在组装时,便于壳体3和支撑座2快速对齐,从而降低易损件的损坏率,提高其使用寿命(若壳体3和支撑座2不对齐,则第一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7和第三密封圈15均会受力不均匀,磨损加剧);
第二,螺钉14贯穿壳体侧壁352,对壳体3起到固定作用,降低运行时壳体3的晃动程度,从而减低第一密封圈6的损坏率,提高其使用寿命(活塞4移动时对壳体3具有往复变换的反作用力,如果壳体3的晃动程度较大,会产生往复的形变,则第一密封圈6的磨损会加剧);
第三,螺钉14连接于螺纹盲孔101中,使连接座1和支撑座2之间更牢固,使支撑座2(特别是外延部22)不易倾斜或变形,从而使壳体3不倾斜,提高了易损件的使用寿命(甚至连接座1和支撑座2之间一旦变形,活塞4就难以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螺钉14、第一连接孔3521、第二连接孔221和螺纹盲孔101可对应设置有多组,从而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注油孔33包括主体部331和延伸部332,所述主体部331的上部分开设于壳体顶壁351上,所述主体部331的下部分开设于所述壳体侧壁352上;
所述延伸部332位于所述壳体顶壁351上,且具有倾斜的坡道。
在使用时,活塞4和壳体顶壁351贴合时,第一注油孔33进入的液压油可通过延伸部332注入上子腔31中,从而推动活塞4移动。延伸部332具有倾斜的坡道,可便于使注入的油向上子腔31中流动。
请参阅图1和图5,所述连接座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孔102,所述活塞杆5贯穿所述贯穿孔102;所述活塞杆5包括上端部51、连接部52和下端部53;所述上端部51和所述活塞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52靠近所述上端部51的一端具有插槽521,所述上端部51远离所述活塞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插槽521中,且所述上端部51和所述连接部52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5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522,所述第二环形槽522中安装有第三密封圈15,所述第三密封圈15和所述贯穿孔102贴合;所述下端部53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52固定连接,所述下端部53的另一端连接有卸荷件。
通过该设置,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可通过调节上端部51插入插槽521的深度,从而调节活塞杆5的整体长度,从而能更灵活的配合卸荷工作;
第二,将上端部51和连接部52分开后,便于将盖板36从上端部51拆卸下来,或者将盖板36安装到上端部51上;
第三,将上端部51和连接部52分开后,便于将连接部52从贯穿孔102中取出来。
请参阅图6,位于压缩机一侧的气缸盖侧与另外一侧的气缸轴侧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由所述第一电磁阀16共同控制,位于压缩机一侧的气缸轴侧与另外一侧的气缸盖侧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由所述第二电磁阀17共同控制。
通过该设置,当需要定流量控制时,通过第一电磁阀16和第二电磁阀17,使两侧气体力往同一方向,减少对整体电网的冲击,降低能量损耗。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四个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分别为第一卸荷结构01、第二卸荷结构02、第三卸荷结构03和第四卸荷结构04;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01和第二卸荷结构02分别设置在压缩机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将所述第三卸荷结构03和第四卸荷结构04分别设置在压缩机另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01和第四卸荷结构04共用第一电磁阀16控制,将所述第二卸荷结构02和所述第三卸荷结构03共用第二电磁阀17控制。
通过该设置,当需要定流量控制时,通过第一电磁阀16和第二电磁阀17,使两侧气体力往同一方向,减少对整体电网的冲击,降低能量损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活塞4推动卸荷件往复移动,从而完成卸荷工作,所述壳体3的材质为铝合金,能够使卸荷结构整体重量较轻,使尺寸可以更小。通过上述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卸荷器,本申请的易损件减少,可靠性提高,整体成本降低。例如,本申请的进气阀卸荷结构可适用于压缩空气或氮气用D型卧式活塞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连接座(1),所述连接座(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远离所述连接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3),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座(2)包括筒状件(21),所述筒状件(21)的一端具有外延部(22);
所述壳体(3)中具有腔体,所述腔体中具有活塞(4),所述活塞(4)的边缘和所述腔体表面贴合,所述活塞(4)将所述腔体分隔为上子腔(31)和下子腔(32);
所述壳体(3)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孔(33)和第二注油孔(34),所述第一注油孔(33)和所述第二注油孔(34)分别与所述上子腔(31)和下子腔(32)连通;
所述活塞(4)的一侧连接有活塞杆(5),所述活塞杆(5)依次贯穿所述壳体(3)、筒状件(21)和所述连接座(1)并延伸到压缩机中,且所述活塞杆(5)的端部连接有卸荷件;
所述活塞(4)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中套接有第一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外圈和所述腔体的侧壁贴合;
所述壳体(3)包括壳体主体(35)和盖板(36),所述壳体主体(35)由壳体顶壁(351)和壳体侧壁(352)组成,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侧壁(352)远离所述壳体顶壁(351)的一侧内表面具有定位槽(353);
所述盖板(36)安装于所述定位槽(353)中,且所述盖板(36)的内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定位槽(353)的端部,所述盖板(36)的外表面边缘压紧贴合于所述外延部(22)上;
所述盖板(36)的中部具有活塞杆孔(361),所述活塞杆(5)贯穿所述活塞杆孔(361)并延伸到所述壳体(3)外侧;
所述活塞杆孔(361)中具有第二密封圈(7),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内圈表面和所述活塞杆(5)贴合;
所述定位槽(353)的侧壁开设有卡槽(8);所述盖板(36)中开设有沿着所述盖板(36)的容纳槽(9),所述容纳槽(9)中具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1),所述卡块(11)在所述弹簧(10)的弹性推动下部分延伸到所述卡槽(8)中;
所述容纳槽(9)的下侧开设有滑道(12),所述卡块(11)一侧固定连接有拨片(13),所述拨片(13)滑动设置于所述滑道(12)中;
所述容纳槽(9)的另一端和所述活塞杆孔(361)连通,所述弹簧(10)的另一端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二密封圈(7),所述弹簧(10)可对第二密封圈(7)产生挤压力;
所述弹簧(10)使卡块(11)一部分位于卡槽(8)中,另一部分位于容纳槽(9)中,从而将盖板(36)连接于壳体主体(35)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座(1)、所述支撑座(2)和所述壳体(3)通过螺钉(14)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座(1)外表面具有螺纹盲孔(101);
所述壳体侧壁(352)上开设有竖向的第一连接孔(3521);
所述外延部(22)上具有第二连接孔(221);
所述螺钉(14)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3521)、所述第二连接孔(221)并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盲孔(1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注油孔(33)包括主体部(331)和延伸部(332),所述主体部(331)的上部分开设于壳体顶壁(351)上,所述主体部(331)的下部分开设于所述壳体侧壁(352)上;
所述延伸部(332)位于所述壳体顶壁(351)上,且具有倾斜的坡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座(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孔(102),所述活塞杆(5)贯穿所述贯穿孔(102);
所述活塞杆(5)包括上端部(51)、连接部(52)和下端部(53);
所述上端部(51)和所述活塞(4)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52)靠近所述上端部(51)的一端具有插槽(521),所述上端部(51)远离所述活塞(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插槽(521)中,且所述上端部(51)和所述连接部(52)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5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522),所述第二环形槽(522)中安装有第三密封圈(15),所述第三密封圈(15)和所述贯穿孔(102)贴合;
所述下端部(53)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52)固定连接,所述下端部(53)的另一端连接有卸荷件。
5.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四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分别为第一卸荷结构(01)、第二卸荷结构(02)、第三卸荷结构(03)和第四卸荷结构(04);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01)和第二卸荷结构(02)分别设置在压缩机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将所述第三卸荷结构(03)和第四卸荷结构(04)分别设置在压缩机另一侧的气缸盖侧和气缸轴侧;
将所述第一卸荷结构(01)和第四卸荷结构(04)共用第一电磁阀(16)控制,将所述第二卸荷结构(02)和所述第三卸荷结构(03)共用第二电磁阀(17)控制。
CN202310490770.8A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2210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770.8A CN116221076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770.8A CN116221076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21076A CN116221076A (zh) 2023-06-06
CN116221076B true CN116221076B (zh) 2023-07-18

Family

ID=86573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0770.8A Active CN116221076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2107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84775A (en) * 1955-04-19 1957-10-16 E N F O Entwicklungs Und Forsc Improvements in infinitely variable delivery volume controls or stepless delivery governors for displacement or piston compressors
US4447193A (en) * 1981-07-20 1984-05-08 Ball Valve Co., Inc. Compressor unloader apparatus
CN101270741A (zh) * 2008-05-07 2008-09-24 浙江大学 应用于爆炸性气体区域的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
ES2727478T3 (es) * 2011-04-27 2019-10-16 Graco Minnesota Inc Conjunto de válvula de bomba alternativa con alivio térmico
CN202768357U (zh) * 2012-04-17 2013-03-06 董玉波 往复压缩机气量调节装置
CN203476653U (zh) * 2013-10-10 2014-03-12 温州市建庆实业公司 一种顶杆长度可调的活塞式卸荷阀
CN106763831B (zh) * 2016-12-26 2019-06-21 金洪水 先导式自锁截止阀
CN209385665U (zh) * 2019-01-11 2019-09-13 长沙捷尔美环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气动高压水路开关阀
CN111188760A (zh) * 2020-03-23 2020-05-22 沈阳远大压缩机自控系统有限公司 往复式压缩机可变气阀位置余隙气量调节系统
CN217873550U (zh) * 2022-08-23 2022-11-22 河北汉能矿山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级液压油缸的密封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21076A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60117521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US8047818B2 (en) High pressure, multiple-stage air pump with valve body inlet port arrangement
US8167591B1 (en) High pressure air pump with reciprocating drive
CN116221076B (zh) 一种压缩机进气阀卸荷结构及控制方法
CN113915098B (zh) 一种气缸容积可调式直线压缩机
CN210219314U (zh) 无油直线充气压缩机
US6409482B1 (en) Double-force type pressure cylinder structure
KR20160028695A (ko) 공기 압축기
CN216554357U (zh) 一种密封性较好的往复泵高压缸结构
CN109630482A (zh) 一种弹簧活塞式带单向阀的蓄压器
CN109555737B (zh) 一种用于快速冲床滑块油缸锁紧的锁紧泵
US11204029B2 (en) Loadless start valve for a compressor
CN117231462B (zh) 柱塞压盘泵及其工作方法
KR102120088B1 (ko) 중고압 공기압축기용 2단 언로더 시스템
CN2918789Y (zh) 吸引及压缩的波纹体
CN220162225U (zh) 一种活塞环端面识别用固定工装
CN216325145U (zh) 液压控制机床尾架机械锁紧装置
KR101559807B1 (ko) 공기압축기의 밸브장치
CN216342526U (zh) 高压供油泵的柱塞套吊装式泵油系
CN217300823U (zh) 一种高容积效率的活塞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压缩机
CN218465406U (zh) 一种双泵快速分离式液压千斤顶
CN216518468U (zh) 一种气体压缩装置
CN211231393U (zh) 一种活塞式氮气弹簧
CN115182872B (zh) 一种容积式活塞泵
CN215746324U (zh) 一种铸造模具的稳压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