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0127A - 电缆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缆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10127A CN116210127A CN202180065746.9A CN202180065746A CN116210127A CN 116210127 A CN116210127 A CN 116210127A CN 202180065746 A CN202180065746 A CN 202180065746A CN 116210127 A CN116210127 A CN 1162101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cable
- cable
- shield
- housing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1297 Zn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43261 Hevea brasil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2 natural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4 natura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3—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using twisted pairs of 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电缆连接结构,具备将第一通信电缆与第二通信电缆电连接的中继构件,所述中继构件具备:信号引脚,对各通信电缆具备的阴端子彼此进行电连接;屏蔽引脚,对各通信电缆具备的屏蔽构件彼此进行电连接;以及筒状的第一壳体,使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一体化,所述第一壳体具备:第一孔部,供所述第一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模块嵌入;第二孔部,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模块嵌入;以及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分隔,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保持于所述分隔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缆连接结构。
本申请基于2020年9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0-163669主张其优先权,援用所述日本申请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通信电缆有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和不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在噪声较多地产生的环境下,使用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近年来,伴随包括轿车的车辆的电气安装化,在车辆中使用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该通信电缆具备屏蔽电线和安装于屏蔽电线的端部的屏蔽端子。屏蔽电线具备作为导体的芯线和作为屏蔽层的编织线。屏蔽端子具备连接器形状的介电体、配置于介电体的内部的内导体、以及配置于介电体的外部的外导体。内导体是与屏蔽电线的芯线电连接的端子。外导体是与编织线电连接并屏蔽电磁波的屏蔽构件。
专利文献1的结构具备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将在外导体流动的电流接地而释放。接地端子的一部分在介电体的内部与外导体接触,接地端子的另一部分在壳体的外部与接地板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61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缆连接结构具备:
第一通信电缆;
第二通信电缆;以及
中继构件,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电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分别具备:
电缆主体;和
连接器模块,设置于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
所述电缆主体具备:
导体;
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屏蔽层,配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外周;以及
护套,覆盖所述屏蔽层的外周,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
阴端子,与所述导体电连接;
连接器构件,收纳所述阴端子;以及
筒状的屏蔽构件,覆盖所述连接器构件的外周,
在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从所述护套露出的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
所述中继构件具备:
信号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电连接;
屏蔽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以及
筒状的第一壳体,使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
第一孔部,供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
第二孔部,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以及
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分隔,
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保持于所述分隔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的纵剖面。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具备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具备的第一通信电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具备的第二通信电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在第一通信电缆的端面位置剖切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信号引脚和屏蔽引脚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第一通信电缆的配置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信号引脚和屏蔽引脚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第二通信电缆的配置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缆连接结构在图9的XII-XII剖线的位置剖切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配置于车辆内的通信电缆的数量有增加的倾向。为了在车辆内的各处布设具有屏蔽的通信电缆,研讨了将具有屏蔽的两条通信电缆彼此连接。但是,没有对在电缆连接结构中如何进行通信信号的传送和在屏蔽层流动的电流的处理充分研讨。
因此,本公开以提供如下电缆连接结构作为目的之一:能容易构筑具有屏蔽的两条通信电缆之间的通信信号的传送线路、和将在屏蔽层流动的电流接地而释放的接地电路。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电缆连接结构,能容易构筑具有屏蔽的两条通信
电缆之间的通信信号的传送线路、和将在屏蔽层流动的电流接地而释放的接地电路。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
第一通信电缆;
第二通信电缆;以及
中继构件,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电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分别具备:
电缆主体;和
连接器模块,设置于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
所述电缆主体具备:
导体;
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屏蔽层,配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外周;以及护套,覆盖所述屏蔽层的外周,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
阴端子,与所述导体电连接;
连接器构件,收纳所述阴端子;以及筒状的屏蔽构件,覆盖所述连接器构件的外周,
在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从所述护套露出的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
所述中继构件具备:
信号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电连接;
屏蔽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以及筒状的第一壳体,使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
第一孔部,供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
第二孔部,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以及
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分隔,
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保持于所述分隔部。
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中,经由中继构件的信号引脚,第一通信电缆的阴端子和第二通信电缆的阴端子连接。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中,经由中继构件的屏蔽引脚,第一通信电缆的屏蔽构件和第二通信电缆的屏蔽构件连接。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电缆连接结构,仅仅在中继构件插入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就可同时确保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的通信信号的传送线路、和在屏蔽层流动的电流的接地电路。
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中,能将第一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模块和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模块设为相同结构。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中,不必将一方连接器模块设为阳模块、将另一方连接器模块设为阴模块。
<2>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屏蔽构件是不具有在该屏蔽构件的周面开口的孔的铸造体,具备将所述连接器构件单独地收纳的筒状部。
由不具有在周面开口的孔的铸造体构成的屏蔽构件的屏蔽性能优良。另外,由铸造体构成的屏蔽构件仅仅嵌入到连接器构件,就能安装到连接器构件。
<3>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具备在所述屏蔽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器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所述屏蔽引脚插入到所述间隙,所述屏蔽引脚与所述屏蔽构件的内周面接触。
在上述方式<3>的结构中,在连接器构件的内侧,阴端子和信号引脚接合,在连接器构件与屏蔽构件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屏蔽构件和屏蔽引脚连接。因此,不发生信号引脚与屏蔽构件连接、或者屏蔽引脚与阴端子连接的连接错误。另外,因为连接器构件介于信号引脚与屏蔽引脚之间,所以可确保两引脚之间的绝缘。
<4>作为上述方式<3>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连接器构件具备:
连接器筒部,具有供所述阴端子插入的插入孔;和
导向部,在所述连接器筒部的外周突出,
所述导向部使插入到所述间隙的所述屏蔽引脚朝向所述屏蔽构件弯曲。
通过连接器构件的导向部,屏蔽引脚朝向屏蔽构件弯曲。其结果,容易确保屏蔽引脚和屏蔽构件的接触。
<5>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电缆主体是双绞线电缆,
所述第二通信电缆以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电缆上下翻转的状态嵌入到所述第二孔部。
即使如双绞线电缆那样是具有极性的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也能利用中继构件连接。
<6>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分别具备防水套,
所述防水套嵌入到所述护套的外周。
根据上述方式<6>的结构,水不易附着于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部位。
<7>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中继构件具备与所述第一壳体分体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二壳体具备:
筒状的壳体主体,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和
外筒部,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
所述第一壳体嵌入到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外筒部之间,
所述壳体主体嵌入到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二孔部。
在上述方式<7>的结构中,在第二壳体的壳体主体嵌入保持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模块,在第二壳体的壳体主体与外筒部之间嵌入保持第一壳体的顶端。因此,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不易脱离。另外,在上述方式<7>的结构中,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部位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双重覆盖。因此,第一通信电缆和第二通信电缆的连接部位的防水性提高。
<8>作为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的端面的距离为1mm以上5mm以下。
上述距离的下限值是划分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的分隔部的厚度。当分隔部为1mm以上时,则分隔部能牢固地保持信号引脚和屏蔽引脚。在此,在电缆连接结构中的形成上述距离的部位,屏蔽成为限定性的。但是,当上述距离为5mm以下时,两通信电缆间的通信质量不易发生降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结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名称物。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电缆连接结构>>
在本例中,基于图1至图12说明使用于汽车中的有线高速通信的电缆连接结构100。如图1至图3所示,电缆连接结构100具备第一通信电缆1、第二通信电缆2以及中继构件3。中继构件3对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进行电连接。以下,详细说明电缆连接结构100具备的各构成。
《第一通信电缆·第二通信电缆》
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优选是能确保100Mbps以上的通信速度的通信电缆。通信速度优选为1Gbps以上。
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分别具备电缆主体10和设置于电缆主体10的端部的连接器模块20。在本例中,两通信电缆1、2的电缆主体10具备相同构成。两通信电缆1、2的电缆主体10的长度可以不同。两通信电缆1、2的连接器模块20也具备相同构成。未图示的两通信电缆1、2的另一方端部的连接器模块既可以与连接器模块20相同,也可以不同。
·电缆主体
如图7所示,本例的电缆主体10是满足因特网(注册商标)规格的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电缆适于不易受到噪声影响的差动通信。作为双绞线电缆的电缆主体10具备绞合的两条电线10A、10B。电线10A、10B具有极性。因此,需要图7的第一通信电缆1的电线10A与图8的第二通信电缆2的电线10A连接,且第一通信电缆1的电线10B与第二通信电缆2的电线10B连接。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以上下翻转的状态连接。因此,两通信电缆1、2的同极彼此连接。
如图7所示,电线10A、10B具备导体11和覆盖其外周的导体绝缘层12。绞合的两条电线10A、10B利用介设绝缘层13集中为一个。导体绝缘层12和介设绝缘层13作为确保导体11的绝缘的绝缘层执行功能。电缆主体10进一步具备设置于介设绝缘层13的外周的屏蔽层14、和覆盖屏蔽层14的外周的护套15。屏蔽层14是用于屏蔽电磁波的结构,例如通过铜线等编织线构成。另一方面,护套15是用于机械地保护其内侧的构成构件的结构,通过聚氯乙烯等的绝缘性树脂构成。
电缆主体10的端部被分层剥离。在电缆主体10的最顶端侧,电线10A、10B从介设绝缘层13露出,在该电线10A、10B的顶端,导体11从导体绝缘层12露出。另外,在电缆主体10的端部,屏蔽层14从护套15露出。
在从护套15露出的屏蔽层14的外周配置有导电橡胶构件16。导电橡胶构件16是筒状体。导电橡胶构件16例如是在天然橡胶或者合成橡胶中混合有炭黑或者金属粉末的构件。如图3所示,导电橡胶构件16压入到屏蔽构件9的内部。因此,导电橡胶构件16紧贴于屏蔽层14的外周和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橡胶构件16对屏蔽层14和屏蔽构件9进行电连接。
在护套15的外周被嵌入筒状的防水套17。防水套17的顶端与导电橡胶构件16接触。在防水套17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唇170。多个唇170在沿着防水套17的轴方向的方向排列。
·连接器模块
连接器模块20具备阴端子7、连接器构件8以及屏蔽构件9。在通信电缆1、2的顶端设置的连接器模块20非常小。例如,沿着连接器模块20的插入方向的连接器模块20的轴方向长度为10mm至25mm程度。
在此,说明便利起见,将图7中用空心箭头表示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模块20的上方进行说明。参照图2,如上所述,在本例的电缆连接结构100中,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以上下翻转的状态经由中继构件3连接。因此,在图8中,用空心箭头表示的方向是连接器模块20的上方。如图3所示,在本例的电缆连接结构100中,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的端部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的端部隔着中继构件3的分隔部40对接。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相对于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成为以中继构件3的轴方向为旋转轴旋转180°的状态。
··阴端子
如图7所示,阴端子7具备筒状的连接部70和线筒71。在本例中,在阴端子7的连接部70被插入信号引脚5A(参照图5、6、10、11)。线筒71把持电缆主体10的导体11。本例的阴端子7非常小。例如,阴端子7的轴方向长度为7mm至15mm程度。连接部70的孔径为1mm以下程度。
阴端子7由导电性优良的材料构成。例如,作为阴端子7的材料可列举铜或者铜合金。本例的阴端子7非常小型,因此也要求强度优良。作为强度和导电性优良的阴端子7的材质,例如可列举不锈钢。
··连接器构件
连接器构件8在内部收纳阴端子7。本例的连接器构件8具备主体8A和盖8B。连接器构件8中的配置盖8B的一侧是连接器构件8的上方。
主体8A保持与导体11连接的阴端子7。盖8B覆盖阴端子7的线筒71和电缆主体10的导体11的连接部位。主体8A和盖8B均通过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在本例的盖8B的内周面设置有分隔板83(图8)。分隔板83介于图7的电线10A、10B之间,具有确保电线10A、10B的绝缘的功能。
连接器构件8的主体8A具备连接器筒部80。如图8所示,连接器筒部80具有插入孔8h,在插入孔8h插入阴端子7的连接部70。在插入孔8h插入一个阴端子7。
在连接器筒部80的外周中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导向部81。连接器筒部80的宽度方向是与连接器构件8的上下方向和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导向部81具备随着朝向前方而使顶端越来越细的形状。因此,在导向部81形成有朝向连接器构件8的上方侧的倾斜面和朝向下方侧的倾斜面。连接两倾斜面的导向部81的顶端圆滑。
··屏蔽构件
屏蔽构件9是将连接器构件8的外部覆盖的筒状的构件。本例的屏蔽构件9具备单独地收纳连接器构件8的一个筒状部9A。与本例不同,屏蔽构件9也可以具备多个筒状部9A连结而成的结构。本例的屏蔽构件9的轴方向长度比连接器构件8长。屏蔽构件9的顶端侧的端面与连接器构件8的顶端侧的端面大致齐平。因此,从屏蔽构件9的顶端侧的开口部90露出连接器构件8的插入孔8h。
屏蔽构件9具有从阴端子7的顶端到电缆主体10的屏蔽层14的长度。如图2、3所示,屏蔽构件9经由导电橡胶构件16与屏蔽层14(参照图7)电连接。
屏蔽构件9优选是铸造体。铸造能制造不具有在周面开口的孔的屏蔽构件9。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通过将由冲压成形体构成的第一壳和第二壳组合而成的屏蔽构件中,在使两壳卡合的部位出现孔。在由本例的铸造体构成的屏蔽构件9的周面不存在成为电磁波通道的孔。因此,本例的屏蔽构件9的屏蔽性能优良。
铸造体的屏蔽构件9的材质只要是导电率高的合金,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屏蔽构件9的材质,优选导电率及强度优良的锌合金。在100Mbps的高速通信中,锌合金的屏蔽构件9与铝合金的屏蔽构件9相比,屏蔽电磁波的屏蔽性能优良。另外,锌合金的金属熔液因为其粘度低,所以容易遍及模具的狭窄间隙。因此,通过使用锌合金,能尺寸精度良好地制造小型、薄壁的屏蔽构件9。锌合金即使在廉价的方面也适合作为屏蔽构件9的材质。
屏蔽构件9的顶端侧的开口部90成为比连接器构件8的端面大的宽度。关于开口部90,参照图8的第二通信电缆2的屏蔽构件9时容易理解。图9是在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的端面位置剖切的电缆连接结构100的横剖视图。在图9中省略中继构件3的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当在屏蔽构件9嵌入连接器构件8时,如该图9所示,在开口部90的位置上,从连接器构件8的端面侧观看,在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与连接器构件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9h。间隙9h在连接器构件8的左右分别形成各一个。当从屏蔽构件9的轴方向观看间隙9h时,在间隙9h的内部能看见连接器构件8的导向部81。
在与间隙9h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91。突出部91的突出方向是屏蔽构件9的上下方向。如后所述,该突出部91成为屏蔽引脚5B和屏蔽构件9的电触点。
··其他
在构成连接器模块20的各构件存在将各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关于定位部将后述。
<<中继构件>>
如图4至图6所示,中继构件3具备信号引脚5A(图5、6)、屏蔽引脚5B(图5)以及第一壳体4。本例的中继构件3进一步具备与第一壳体4分体的第二壳体6(参照图1至图3)。第二壳体6不是必需的构成要件。
··信号引脚和屏蔽引脚
信号引脚5A是对第一通信电缆1具备的阴端子7和第二通信电缆2具备的阴端子7进行电连接的构件。另一方面,屏蔽引脚5B是对第一通信电缆1具备的屏蔽构件9和第二通信电缆2具备的屏蔽构件9进行电连接的构件。关于电缆连接结构100中的引脚5A、5B的详细配置,在电缆连接结构100的组装步骤的项中说明。
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由导电性优良的材料构成。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既可以是与阴端子7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与其不同的材质。另外,本例的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具备相同形状。两引脚5A、5B是棒状体,在其中间部具备大宽度部50。大宽度部50是引脚5A、5B局部地变为大宽度的部位。
··第一壳体
如图5、6所示,第一壳体4是使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一体化的筒状构件。第一壳体4在其内部的中间部具备分隔部40。因此,第一壳体4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40划分成第一孔部41和第二孔部42。在第一孔部41嵌入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图2)。在第二孔部42嵌入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
上述的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保持于分隔部40。分隔部40保持引脚5A、5B的大宽度部50。因此,引脚5A、5B稳固。另外,引脚5A、5B向第一孔部41和第二孔部42两方突出。分隔部40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当分隔部40的厚度为1mm以上时,则引脚5A、5B被分隔部40牢固地保持。
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两个信号引脚5A和两个屏蔽引脚5B在连接器模块20的宽度方向排列。在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屏蔽引脚5B,在被两个屏蔽引脚5B夹着的位置配置有两个信号引脚5A。各引脚5A、5B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的高度一致。
在第一壳体4的外周面设置有安装部49。安装部49利用于将第一壳体4安装到安装对象。在本例的情况下,安装对象是车身的车架等。
··第二壳体
如图2、3所示,第二壳体6具备筒状的壳体主体60和外筒部61。外筒部61覆盖壳体主体60的轴方向的中间部到顶端部。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60的内部嵌入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在形成于壳体主体60与外筒部61之间的间隙嵌入第一壳体4的顶端。另外,壳体主体60的顶端嵌入到第一壳体4的第二孔部42。其结果,嵌入到壳体主体60的内部的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也嵌入到第二孔部42。
在嵌入到壳体主体60与外筒部61之间的第一壳体4的内周面、与壳体主体60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假想线表示的止水栓31和辅助构件32。止水栓31例如是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筒状构件。止水栓31抑制水从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6的间隙浸入到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辅助构件32是具有底部的筒状构件。在底部具有供信号引脚5A及屏蔽引脚5B插通的孔。辅助构件32用于防止止水栓31的脱落和探测连接器模块20的半插入。另外,辅助构件32用于将止水栓31向外筒部61的里侧压入。也可以没有止水栓31和辅助构件32。
第二壳体6具备锁定构件65,锁定构件65能滑动地安装于外筒部61。锁定构件65的滑动方向是沿着第二壳体6的轴方向的方向。图2中的锁定构件65的位置是滑动前的位置。图1、3中的锁
定构件65的位置是滑动后的位置。
《组装步骤》
图1、3所示的电缆连接结构100按照下面的步骤组装。
·步骤(1)
准备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具体地,在电缆主体10的端部安装导电橡胶构件16、防水套17以及连接器构件8。接着,在连接器构件8安装屏蔽构件9。如图8所示,在连接器构件8的下表面(纸面上侧的面)形成有悬臂状的锁臂86。如图3所示,该锁臂86与在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形成的台阶96卡合。其结果,屏蔽构件9不容易从连接器构件8脱落。
通信电缆1、2的导电橡胶构件16配置于屏蔽构件9的内部。导电橡胶构件16按压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因此,通过导电橡胶构件16,电缆主体10的屏蔽层14(参照图7)和屏蔽构件9电连接。
·步骤(2)
将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插入到第一壳体4的第一孔部41。如图6所示,在第一孔部41的内周面中的接近分隔部40的位置形成有悬臂状的锁臂44。如图3所示,该锁臂44与在屏蔽构件9的外周面形成的突起94卡合。其结果,第一通信电缆1不易从第一孔部41脱落。如图7所示,突起94设置于屏蔽构件9的上表面。
第一通信电缆1的防水套17配置于第一孔部41的内部。防水套17的唇170按压第一孔部41的内周面。因此,可抑制水从第一孔部41的开口部浸入到第一孔部41的内部。
·步骤(3)
将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插入到第二壳体6的壳体主体60。连接器模块20从壳体主体60中的没有外筒部61的一侧的开口部插入。如图2所示,壳体主体60的顶端的下方侧的一部分被切除,在该被切除的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向内方延伸的突起64。如图3所示,该突起64与屏蔽构件9的突起94卡合。其结果,第二通信电缆2不易从壳体主体60脱落。
第二通信电缆2的防水套17配置于壳体主体60的内部。防水套17的唇170按压壳体主体60的内周面。因此,可抑制水从壳体主体60中的电缆插入侧的开口部浸入到壳体主体60的内部。
步骤(2)和步骤(3)无论哪个在前都可以。
·步骤(4)
在第一壳体4的第二孔部42的内部插入第二壳体6的壳体主体60。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6的壳体主体60与外筒部61之间设置有梁状部63,梁状部63连接外筒部61的纸面里侧的内周面和纸面外侧的内周面(未图示)。第一壳体4的突起43(一并参照图2、4)与该梁状部63卡合。其结果,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6不易脱落。
在本例中,进一步将图2所示的锁定构件65如图1所示朝向第一壳体4压入。如图3所示,锁定构件65具备在壳体主体60与外筒部61之间延伸的锁臂65r。当锁定构件65滑动时,则锁臂65r的顶端钩挂于梁状部63。其结果,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6更进一步不易脱落。
基于图10至图12说明按照上述步骤构筑的电缆连接结构100中的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的配置。在图10、11中,除了通信电缆1、2之外,仅图示中继构件3中的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在图12中示出在图9中的XII-XII剖线的位置剖切的电缆连接结构100的纵剖视图。
如图10、11所示,信号引脚5A插入到连接器构件8的插入孔8h。在插入孔8h的内部配置有阴端子7(参照图8、9等)。因此,第一通信电缆1的阴端子7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阴端子7电连接。
另一方面,屏蔽引脚5B插入到连接器构件8和屏蔽构件9的间隙9h。如图12所示,插入到间隙9h的屏蔽引脚5B被连接器构件8的导向部81向屏蔽构件9的内周面侧折弯。具体地,屏蔽引脚5B中的配置于第一孔部41的部分向纸面上侧折弯。折弯的屏蔽引脚5B将通过自身的弹性返回笔直。其结果,屏蔽引脚5B强烈按压到第一通信电缆1中的屏蔽构件9的突出部91。同样,屏蔽引脚5B中的配置于第二孔部42的部分向纸面下侧折弯。折弯的屏蔽引脚5B通过自身的弹性强烈按压到第二通信电缆2中的屏蔽构件9的突出部91。这样,通过屏蔽引脚5B,两通信电缆1、2的屏蔽构件9彼此导通。其结果,形成在屏蔽层14(图7)流动的电流的接地电路。在通信电缆1、2中的未图示的端部,当屏蔽层14接地时,则在屏蔽层14流动的电流接地而释放。
在本例的结构中,第一通信电缆1的屏蔽构件9的端面与第二通信电缆2的屏蔽构件9的端面之间的屏蔽是限定性的。但是,在本例的结构中,能将两屏蔽构件9的端面彼此配置于相当接近的位置。例如两端面间的距离优选为1mm以上5mm以下。该距离优选为1mm以上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2mm以下。本例中的上述距离为3mm。在1Gbps以下程度的通信速度中,该程度的非屏蔽区域不易导致通信质量的降低。
<<效果>>
在本例的电缆连接结构100中,仅仅在中继构件3插入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就可同时确保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通信信号的传送线路、和将在屏蔽层14流动的电流接地而释放的接地电路。因此,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容易连接。
本例的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是具有极性的双绞线电缆。在本例中,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以上下翻转的状态插入到中继构件3。因此,即使信号引脚5A笔直,第一通信电缆1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同极彼此也可连接。
在本例中,第一通信电缆1的连接器模块20和第二通信电缆2的连接器模块20是相同结构。因此,不必准备多种连接器模块20。
在本例中,信号引脚5A和屏蔽引脚5B与第一壳体4一体成形。因此,本例的结构与单独地制造第一壳体4和引脚5A、5B并将其组合的结构相比,生产率优良。
在本例中,如图10、11所示,在连接器构件8的内侧,阴端子7和信号引脚5A接合,在连接器构件8的外侧,进行屏蔽构件9和屏蔽引脚5B的连接。因此,不发生信号引脚5A与屏蔽构件9连接、或者屏蔽引脚5B与阴端子7连接的连接错误。另外,因为连接器构件8介于信号引脚5A与屏蔽引脚5B之间,所以可确保两引脚5A、5B之间的绝缘。
<其他实施方式>
与实施方式1不同,中继构件3也可以具备能对多条第一通信电缆1和多条第二通信电缆2进行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中继构件3具备多个第一孔部41和多个第二孔部42。
与实施方式1不同,中继构件3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二壳体6的结构。在那样的结构中,第一壳体4的第二孔部42的轴方向长度与第一孔部41为相同程度。另外,在第一孔部41的内周面设置有将第二通信电缆2的屏蔽构件9定位的定位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电缆连接结构
1 第一通信电缆
2 第二通信电缆
10 电缆主体;10A、10B 电线
11 导体;12 导体绝缘层;13 介设绝缘层;14 屏蔽层;15 护套
16 导电橡胶构件;17 防水套;170 唇
20 连接器模块
3 中继构件
31 止水栓;32 辅助构件
4 第一壳体
40 分隔部;41 第一孔部;42 第二孔部;43 突起
44 锁臂;49 安装部
5A 信号引脚;5B 屏蔽引脚;50 大宽度部
6 第二壳体
60 壳体主体;61 外筒部;63 梁状部;64 突起
65 锁定构件;65r 锁臂
7 阴端子
70 连接部;71 线筒
8 连接器构件
8A 主体;8B 盖;8h 插入孔
80 连接器筒部;81 导向部;83 分隔板;86 锁臂
9 屏蔽构件
9A 筒状部;9h 间隙
90 开口部;91 突出部;94 突起;96 台阶
Claims (8)
1.一种电缆连接结构,具备:
第一通信电缆;
第二通信电缆;以及
中继构件,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电连接,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分别具备:
电缆主体;和
连接器模块,设置于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
所述电缆主体具备:
导体;
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屏蔽层,配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外周;以及
护套,覆盖所述屏蔽层的外周,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
阴端子,与所述导体电连接;
连接器构件,收纳所述阴端子;以及
筒状的屏蔽构件,覆盖所述连接器构件的外周,
在所述电缆主体的端部从所述护套露出的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
所述中继构件具备:
信号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阴端子电连接;
屏蔽引脚,将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电连接;以及
筒状的第一壳体,使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
第一孔部,供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
第二孔部,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以及
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分隔,
所述信号引脚和所述屏蔽引脚保持于所述分隔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屏蔽构件是不具有在该屏蔽构件的周面开口的孔的铸造体,具备将所述连接器构件单独地收纳的筒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具备在所述屏蔽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器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所述屏蔽引脚插入到所述间隙,所述屏蔽引脚与所述屏蔽构件的内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器构件具备:
连接器筒部,具有供所述阴端子插入的插入孔;和
导向部,在所述连接器筒部的外周突出,
所述导向部使插入到所述间隙的所述屏蔽引脚朝向所述屏蔽构件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电缆主体是双绞线电缆,
所述第二通信电缆以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电缆上下翻转的状态嵌入到所述第二孔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分别具备防水套,
所述防水套嵌入到所述护套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中继构件具备与所述第一壳体分体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二壳体具备:
筒状的壳体主体,供所述第二通信电缆的所述连接器模块嵌入;和
外筒部,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
所述第一壳体嵌入到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外筒部之间,
所述壳体主体嵌入到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二孔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通信电缆具备的所述屏蔽构件的端面的距离为1mm以上5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3669 | 2020-09-29 | ||
JP2020163669A JP2022055941A (ja) | 2020-09-29 | 2020-09-29 | 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
PCT/JP2021/033217 WO2022070831A1 (ja) | 2020-09-29 | 2021-09-09 | 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10127A true CN116210127A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0950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65746.9A Pending CN116210127A (zh) | 2020-09-29 | 2021-09-09 | 电缆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44182A1 (zh) |
JP (1) | JP2022055941A (zh) |
CN (1) | CN116210127A (zh) |
DE (1) | DE112021005179T5 (zh) |
WO (1) | WO202207083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61985U (zh) * | 1985-03-28 | 1986-10-07 | ||
JP4279965B2 (ja) * | 1999-04-01 | 2009-06-17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シュラウド |
JP2018073822A (ja) * | 2016-10-21 | 2018-05-10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 |
JP7352367B2 (ja) | 2019-03-29 | 2023-09-28 | ニチハ株式会社 | 建材製造装置および建材製造方法 |
JP6813050B2 (ja) * | 2019-04-17 | 2021-01-1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2020
- 2020-09-29 JP JP2020163669A patent/JP2022055941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9-09 US US18/026,483 patent/US2023034418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9-09 DE DE112021005179.2T patent/DE112021005179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09-09 CN CN202180065746.9A patent/CN11621012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9-09 WO PCT/JP2021/033217 patent/WO202207083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70831A1 (ja) | 2022-04-07 |
JP2022055941A (ja) | 2022-04-08 |
DE112021005179T5 (de) | 2023-07-27 |
US20230344182A1 (en) | 2023-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63600B2 (en) | Connector structure | |
US7347721B2 (en) | Connector | |
WO2012141314A1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US10699823B2 (en) | Cable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230261424A1 (en) |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nnector | |
US10594087B2 (en) | Shield connector and shielded cable with connector | |
US20230129292A1 (en) | Shielded terminal and shielded connector | |
CN110021846B (zh) | 屏蔽连接器以及线束 | |
US20220181812A1 (en) | Female terminal, connector module,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WO2017026251A1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0137963A1 (ja) | 端子付き電線、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ネクタ | |
US20220224061A1 (en) |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220263264A1 (en) |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220200171A1 (en) |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5693294A (zh) | 连接器 | |
CN116210127A (zh) | 电缆连接结构 | |
JP7212846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5706367A (zh) | 连接器连接结构 | |
US20220368083A1 (en) | Connector module,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230068157A1 (en) | Female connector modu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1316287B2 (en) |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11864434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240297486A1 (en) | Wire harness | |
EP4391237A1 (en) | Cable connector | |
CN116762243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