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8353B -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8353B
CN116178353B CN202310483772.4A CN202310483772A CN116178353B CN 116178353 B CN116178353 B CN 116178353B CN 202310483772 A CN202310483772 A CN 202310483772A CN 116178353 B CN116178353 B CN 116178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lex
formula
dna
solution
macrocyc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837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78353A (zh
Inventor
毛佳伟
朱敏
张占元
刘志伟
朱海
李铭
徐嘉麒
张喜翠
韩渝
窦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CHUAN INSTITUT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CHUAN INSTITUT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CHUAN INSTITUT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Chengdu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8377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8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78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8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78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8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涉及合成、生物、功能材料、检测以及环保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大环配合物制备周期长、产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如式A所示。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式I所示的前驱物与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二胺化合物通过模板法合成得到。式A配合物能与DNA很好结合,嵌入DNA螺旋的沟槽,对DNA有较强的切割能力。本发明的合成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收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大环配合物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自然界中、生物体中大环配合物的身比比皆是,比如血红蛋白卟啉铁衍生物、叶绿素卟啉镁衍生物以及环状离子载体等。因为大环配合物在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上的潜力,使人们对这大类的配合物研究的兴趣一直未减。
N(amine)2N(imine)2O2型含酚氧基大环配合物是双核希夫碱大环配合物中的一类。1992年Bosnich小组首次合成了带吡啶环悬臂的N(amine)2N(imine)2O2型前驱配体的多氮大环配合物,并报道了配合物中金属中心的氧化还原作用。
由于吡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和生物活性以及吡啶环上的氮原子的强配位能力,使其具有作为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编辑的“分子剪刀”的潜力;同时通过选择带适当的功能臂和链长的多胺、合适的金属离子,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吸收小分子能力的配合物,能够用于诸如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固定、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处理中。近来含有吡啶环悬臂的N(amine)2N(imine)2O2型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但是由于配体前驱物的合成和提纯步骤的复杂,使得其得到纯品的周期过长且产物产率低下,这些都限制了对这类配合物应用性质的研究。因此,设计能提高产率的配体前驱物合成步骤和具有新颖结构的含吡啶环悬臂的N(amine)2N(imine)2O2型双核大环配合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式A所示的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能作为DNA切割剂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该配合物在制备DNA切割剂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结构为式A所示:
其中R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5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5烷氧基、卤素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R选自甲基、甲氧基、F、Cl或Br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式I所示的前驱物与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二胺化合物通过模板法合成得到,其反应式为: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所述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式A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Ni(OAc)2·4H2O有机溶液滴加到式I前驱物有机溶液中,搅拌,滴加完毕后加热反应,而后冷却,再滴加入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的有机溶液,搅拌,再滴入Ni(ClO4)2·6H2O有机溶液,继续搅拌并加热反应,至反应完全。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Ni(OAc)2·4H2O有机溶液、式I前驱物有机溶液、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有机溶液的有机溶剂均为甲醇,Ni(ClO4)2·6H2O有机溶液的有机溶剂为乙腈;
优选地,Ni(OAc)2·4H2O、式I前驱物、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Ni(ClO4)2·6H2O有机溶液的有机溶剂的摩尔比为0.8~1.2:0.8~1.2:0.8~1.2:0.8~1.2;优选为1:1:1:1;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精制步骤: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液冷却,过滤,得到绿色沉淀,将绿色沉淀用溶剂溶解,挥发溶剂,即得所述配合物。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所述式I所示的前驱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和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得到前驱物N,N'-二(3-亚甲基吡啶)-N,N'-二(3-亚甲基-5-甲基水杨醛)乙二胺,其反应式如下如示: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将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溶于溶剂中,搅拌,另取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三乙胺,加入溶剂,得到混悬液,将所述混悬液滴入到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溶液中,反应,得到式I化合物。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该溶剂为四氢呋喃。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案中,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三乙胺的摩尔比为2~2.5:0.8~1.2:2~5;更优选为2.2:1:4;
优选地,反应温度为室温;
优选地,包括精制步骤: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滤液旋干,得到橙色油固;加入乙腈溶解,低温放置后有固体析出,将固体用砂芯抽滤并用少量冷的乙腈洗涤3次,得到淡黄色固体。
本发明提供的式A配合物在制备DNA切割剂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创造性地合成了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合成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收率高。
本发明的式A配合物能与DNA很好结合,而式B配合物、式C配合物与DNA均不能很好结合。从结构上看,在式B配合物、式C配合物中,由于醋酸根离子的配位,使得配合物分子整个大环的结构不再“扁平”,与DNA双螺旋的沟槽结合形成很大的空间位阻,结合困难;式A配合物由于分子结构扭曲,成“V”型,能较好的嵌入DNA螺旋的沟槽。凝胶电泳实验证明式A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切割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的核磁氢谱图;
图2为式B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3为式C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4为式A-1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5为式B配合物的EDS谱图;
图6为式I所示的前驱物的晶体结构图;
图7为式I所示的前驱物沿b轴的氢键一维堆积图;
图8为式B配合物的晶体阳离子结构图;
图9为式B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两种水簇单元图;
图10为式B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水簇一维堆积图;
图11为式B配合物分子与水簇氢键图;
图12为式B配合物的分子沿c轴的堆积图;
图13为式C配合物的晶体阳离子结构图;
图14为式C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的水簇图;
图15为式C配合物的分子沿c轴的堆积图;
图16为式A-1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图(a)和金属配位环境多面体图(b);
图17为式A-1配合物分子与水分子氢键图(氢键用虚线表示);
图18为式B配合物的TG曲线图;
图19为DNA对式A-1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图;其中:1-式A-1配合物=5×10-5M;2-6依次为:式A-1配合物+DNA(0.7,1.4,2.8,5.6,11.2×10-5M);
图20为式A-1配合物的[DNA]/(εaf)vs.[DNA]拟合直线图;其中[DNA]表示DNA浓度,(εaf)vs.[DNA]表示DNA浓度与摩尔吸光系数差的比值;
图21为式A-1配合物浓度变化的DNA粘度图,DNA浓度=2×10-4M;
图22为式A-1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循环伏安图;
图23为不同浓度的式A-1配合物对pBR322DNA切割活性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DNA空白;2-5依次为:DNA+式A-1配合物(50μM,100μM,200μM,400μM,800μM),作用时间:4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举例说明,但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式I所示的前驱物的原料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的合成方法,具体为:
称取乙二胺(3.0g,0.05mol)溶于20mL绝对乙醇中,缓慢滴加到3-吡啶甲醛(98%)(11.2g,0.1mol)的20mL绝对乙醇溶液中并磁力搅拌。滴加完毕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反应10小时。其间用TCL监测。将溶液旋去一半并用砂芯抽滤,得到白色固体。将白色固体溶于50mL绝对甲醇,在冰浴下分多次加入NaBH4(7.5g,0.2mol)。之后反应5小时。将溶液旋干,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再用CH2Cl2(50mL×3)萃取。CH2Cl2相用无水Na2SO4干燥3~5小时后旋干溶剂,得到浅黄色油状液体10.71g,即产物。产率:88.4%。1H NMR (300 MHz, CDCl3) δ8.62–8.41 (4H, m, Py–H), 7.66 (2H, d, Py–H), 7.38–7.17 (2H, m, Py–H), 3.79(4H, s, CH2), 2.76 (4H, s, CH2), 1.76 (2H, s, NH)。其核磁氢谱图如附图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式I所示的前驱物N,N'-二(3-亚甲基吡啶)-N,N'-二(3-亚甲基-5-甲基水杨醛)乙二胺(H2L5)的合成方法,具体为:
称取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5.2g,0.022mol)溶于30ml重蒸的四氢呋喃(THF)中,磁力搅拌。称取1,2-二(3-吡啶甲胺基)乙烷(2.5g,0.01mol)和经氢氧化钾干燥过的三乙胺(4.2g,0.04mol)混合溶于30mlTHF中(白色浑浊),用恒压漏斗缓慢滴入到以上的溶液中(滴加的前1个小时,有白色固体产生,磁子被糊住,约两小时后变成浑浊一段时间后磁子可转动)。反应过程中TLC检测,24小时后停止反应。将溶液过滤并将滤液旋干,得到橙色油固。加入少量乙腈溶解,低温放置24小时后有固体析出,将固体用砂芯抽滤并用少量冷的乙腈洗涤3次,得到淡黄色固体3g,即为产物。将乙腈合并后旋去3/4,仍可得到产物0.6g。产率:66.8%,熔点122~124℃。产物溶于乙腈溶并挥发可得到适合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淡黄色长方体单晶。
1H NMR (300 MHz, CDCl3) δ 10.19 (s, 2H, CHO), 8.54 (d, J = 4.6 Hz, 2H,Py–H), 7.61 (d, J = 1.1 Hz, 2H, Py–H), 7.37 (s, 2H, Py–H), 7.33 – 7.07 (m,6H, Py–H&Ph–H), 3.74 (s, 4H, Py–CH2), 3.66 (s, 4H, Ph–CH2), 2.75 (s, 4H,NCH2),2.23 (s, 6H, CH3).13C NMR (75 MHz, CDCl3) δ 194.33 (s), 158.44 (s), 150.59(s), 149.08 (s), 138.00 (s), 136.92 (s), 133.54 (s), 130.82 (s), 128.89 (s),125.35 (s), 123.60 (s), 121.49 (s), 56.10 (s), 53.09 (s), 50.83 (s), 20.48(s).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式A-1配合物[Ni2L8(OAc)2]·H2O的合成方法,
所述合成方法具体为:
将Ni(OAc)2·4H2O(0.062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溶液缓慢滴加到含配体前驱物H2L5(0.135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溶液中,边滴加边磁力搅拌,溶液变为深绿色,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5小时。待溶液冷却后,往其中缓慢滴入含N,N-二(3-氨丙基)-2-呋喃甲胺(0.053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醇溶液,搅拌4小时后,再往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入Ni(ClO4)2·6H2O(0.092g,0.25mmol)的10mL无水乙腈溶液,有大量沉淀生成,继续搅拌并加热回流5小时,冷却后用砂芯过滤,将绿色沉淀用乙腈-甲醇溶解,挥发三周得到适合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绿色块状单晶。重0.094g(产率,39%)。
元素分析(%):实测值:C 58.64, H 6.23, N 10.01;计算值(Ni2C47H57N7O8): C58.47, H 5.95, N 10.15。
IR(KBr,cm-1): 3404(v O-H), 2922 (v CH), 1626 (v C=N), 1580, 1429 (stCOO -)。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公开了式B配合物[CuZnL6(OAc)]·(CH3O)·3.33H2O的合成方法,
所述合成方法具体为:
将Cu(OAc)2·H2O(0.049g,0.25mmol)的10ml无水乙醇溶液缓慢滴加到含配体前驱物H2L5(0.135g,0.25mmol)的10mL无水乙醇溶液中,边滴加边磁力搅拌,溶液变为深绿色。滴加完毕继续搅拌2小时后,往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入含1,3-丙二胺(0.0186g,0.25mmol)的10mL无水乙醇溶液,搅拌4小时后,再往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入Zn(OAc)2·2H2O(0.055g,0.25mmol)的10mL无水乙醇溶液,溶液由深绿色变为绿色澄清,继续搅拌5小时后,用滤纸过滤,溶液挥发三周得到适合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绿色块状单晶。重0.107g(产率,51%)。
元素分析(%):实测值:C 54.39, H 6.12, N 9.87;计算值(CuZnC38H48.67N6O7.33):C54.61, H 5.87, N 10.06。
IR(KBr,cm-1): 3433(v O-H), 2956, 2921, 2860 (v CH), 1622 (v C=N), 1570,1427 (stCOO -)。
对比例2
本对比例公开了式C配合物[Cu2L7(OAc)]·(OAc)·1.33H2O的合成方法,
所述合成方法具体为:
将Cu(OAc)2·H2O(0.049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溶液缓慢滴加到含配体前驱物H2L5(0.135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溶液中,边滴加边磁力搅拌,溶液变为深绿色。滴加完毕继续搅拌2小时后,往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入含1,3-二胺基-2-丙醇(0.0225g,0.25mmol)的10mL无水甲醇醇溶液,搅拌4小时后,再往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入CuCl2·2H2O(0.043g,0.25mmol)的10mL无水乙腈溶液2小时,继续搅拌5小时后,用滤纸过滤,溶液挥发三周得到适合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墨绿色块状单晶。重0.116g(产率,54%)。
元素分析(%):实测值:C 54.19, H 5.71, N 9.52;计算值(Cu2C39H46.66N6O8.33):C54.47, H 5.47, N 9.77。
IR(KBr,cm-1): 3427 (v O-H), 2924, 2854(v CH), 1620 (v C=N), 1574, 1427(stCOO -)。
试验例1
本试验例考察了式B配合物、式A-1配合物和式C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
1. 式B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电喷雾质谱如图2所示,m/z762.17的质谱峰丰度为100%,归属于[CuZnL6(OAc)]+,为分子离子峰。图中其它的碎片峰的丰度均很小,这表明参与配位的醋酸根和金属离子结合能力很强,同时表明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能稳定存。
2. 式C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电喷雾质谱如图3所示,m/z 775.92的质谱峰丰度为100%,归属于[Cu2L7(OAc)]+,为分子离子峰。m/z 717.08的质谱峰丰度为23%,对应于[Cu2HL7]+物种。图中其它的碎片峰的丰度均很小。这表明,式C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能稳定存,但与式B配合物相比,式C配合物上参与配位的醋酸根离子相对容易离去,这可能与配合物大环的结构与金属原子的配位能力有关。
3. 式A-1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电喷雾质谱如图4所示,只有一个质谱峰m/z888.25,归属于[Ni2L8(OAc)(H2O)]+,说明该配合物在甲醇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试验例2
本试验例考察了式B配合物的X-射线能谱,借此可以半定量的确定配合物中是否含有铜锌元素。EDS谱见如附图5所示。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中Cu的质量分数为4.66%,Zn的质量分数为8.54%,与计算值(Cu:7.9%,Zn:8.1%)基本相符。这也试验例1的质谱结果相吻合。
试验例3
本试验例考察了式I前驱物、式B配合物、式A-1配合物和式C配合物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1. 式I前驱物
配体前驱物H2L5晶体结构数据和有关数据收集及结构优化数据列于表1。H2L5的晶体结构见图6。由此晶体结构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该晶体的结构中的乙二胺片段扭曲,使整个结构以乙二胺片段的中线为对称轴成反向对称。其中N1–C8–C8i的键角为116.3°、C9–N1–C8的键角为111.5°、C7–N1–C8的键角为108.7°,苯环所在平面与吡啶环所在平面的夹角为74.5°。此晶体结构中的氢键数据见表2,分子内的氢键是这种扭曲的晶体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C14–H14...O1i中,H...O的距离为2.49 Å,氢键键角为174.4°;O1–H1...N1中H...N的距离为1.98 Å,氢键键角为148.2°。晶体的一维堆积是由分子间的氢键连接形成,见图7,氢键C13–H13...O2b中H...O的距离为2.653 Å,键角为130.4°。
表1 前驱配体H2L5的晶体数据和结构主要精修数据
表1中,I>2.0sigma(I)表示概率大于95%。
表2 前驱配体H2L5的氢键数据
用于生成等价原子的对称变换:(i)-x,y,-z+1/2,b x,2-y,z+1/2。
2. 式B配合物
式B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和相关数据收集及结构优化数据见表3,其分子结构图见图8,其部分建长键角数据列于表4。由分子晶体结构图知,配合物分子以铜原子和锌原子的连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铜原子位于大环配体(N(amine)2O2)一侧,锌原子位于大环配体(N(imine)2O2)一侧。铜原子和锌原子的配位环境可近似地看作四方锥结构,两个金属原子通过苯氧和醋酸根桥联起来,醋酸根的两个氧原子分别为四方锥的轴向顶点。两个Cu–O–Zn建的键角分别为91.5°,Cu与Zn的距离为2.897Å。Cu与其配位原子的距离在2.020–2.104Å范围内;Zn与其配位原子的距离在1.984–2.025Å范围内。Cu和Zn偏离各自N2O2组成的配位平面的平均距离为0.613Å和0.470Å。醋酸根和两个吡啶环都位于大环平面的同一侧,两个吡啶环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5.4°。
式B配合物晶体结构中含有两种形式的水簇,一种为三元环状水簇,一种为6元环状水簇。如图9所示,左图为三元环水簇,三个水分子成等边三角形排布,水分子两两之间氧原子O2W–O2W的距离为2.031Å;中图为六元环水簇,水分子两两之间氧原子O1W–O1W的距离为2.139Å;右图为沿C轴上水簇堆积图。图10为两种水簇的一维堆积图,水簇三元环和六元环相互交错等距排列,其中三元环水簇所在平面A与六元环水簇所在平面B的距离为4.599Å。
三元环水簇和配合物分子通过与一个溶剂水分子形成的氢键桥联起来。如图11所示,氢键O4W–H4X...O3中H4–X...O3的距离为2.021nm,氢键夹角为138.3°;氢键O4W–H4X...O2W中H4X...O2W的距离为2.689nm,氢键夹角103.4°。
由晶体结构知配合物分子和水分子的比例约为1:3.33。式B配合物的堆积图见图12,可以看到在沿c轴方向上存在大量的含有水簇的通道。
表3 式B配合物和式C配合物的晶体数据和结构主要精修数据
表3中,I>2.0sigma(I)表示概率大于95%。
3. 式C配合物
式C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和相关数据收集及结构优化数据见表3,其分子结构图见图13,其部分建长键角数据列于表5。式C配合物是双核铜配合物,其晶体结构特征与式B配合物相似,由分子晶体结构图知,配合物分子以两个铜原子的连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铜原子的配位环境可近似地看作四方锥结构,两个铜原子通过苯氧和醋酸根桥联起来,醋酸根的两个氧原子分别为四方锥的轴向顶点。两个Cu1–O–Cu2建的键角分别为101.5°,两个Cu之间的距离为2.967Å,这比式B配合物中Cu与Zn的距离2.897Å要长。Cu1与其配位原子的距离在1.936–2.020Å范围内;Cu2与其配位原子的距离在2.005–2.300Å范围内。Cu1和Cu2偏离各自N2O2组成的配位平面的平均距离为0.102Å和0.164Å,这比式B配合物相对应的数据0.613Å和0.470Å要小很多,表明式C配合物中的金属原子比式B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更接近大环平均平面。与式B配合物相同,醋酸根和两个吡啶环也都位于大环平面的同一侧,两个吡啶环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0.9Å,比式B配合物中要大。
表4 式B配合物的部分键长和键角
用于生成等效原子的对称变换:(i) x, y, 0.5-z。
与式B配合物类似,式C配合物中也含有水簇,但是式C配合物中的水簇单元为8个水分子组成的平行六面体结构。如图14所示,六面体的各长均为2.886nm,顶点相对的两个氧原子O1W之间的距离为5.338nm、顶点相对的两个氧原子O2W之间的距离为4.881nm。水簇沿着c轴成等距直线排列,两个相邻水簇结构单元顶点O1W之间的距离为3.334nm。
由晶体结构知配合物分子和水分子的比例约为1:1.33。式C配合物的堆积图见图15,与式B配合物相似,式C配合物在沿c轴方向上也存在大量的含有水簇的通道。
表5 式C配合物的部分键长和键角
用于生成等效原子的对称变换: (i) x, y, 1.5-z。
4. 式A-1配合物
式A-1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和相关数据收集及结构优化数据见表6,其分子结构图见图16,其部分建长键角数据列于表7。其中Ni1与大环配体上的两个亚胺氮原子N3和N5、一个叔胺氮原子N4、两个酚氧原子O1和O2、醋酸根上的氧原子O4配位形成6配位的八面体结构,Ni1与周围配位原子的距离范围为2.032–2.205Å;Ni2与大环配体上另一边的两个叔胺氮原子N1和N2、酚氧原子O1和O2、一个醋酸根上的氧原子O5和另一个醋酸根上的氧原子O6配位,Ni2与周围的配位原子的距离范围为1.980–2.331Å。由于Ni的强配位作用,使得大环配体扭曲成类似马鞍的“V”字形,两个苯环所在的鞍边平面的夹角为70.8°。
表6 式A-1配合物的晶体数据和结构主要精修数据
表6中,I>2.0sigma(I)表示概率大于95%。
式A-1配合物分子与晶格中水分子形成氢键,并通过氢键以水分子为桥联两两连接,氢键数据见表8。如图17所示,配合物分子中与镍原子配位的醋酸根上的氧原子O7与一个水分子形成氢键O1W–H1Y...O7,氢键H1Y...O7键长为2.300Å,其次配体吡啶环上与碳原子C30连接的氢原子H30和一个水分子形成氢键C30–H30...O3W,H30...O3W键长为2.330Å。两个配合物分子被两个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它们是C47–H47C...O2W、C8i–H8Bi...O2W和C47i–H47Ci...O2Wi、C8–H8B...O2Wi(i表示第二个分子的原子),H47C...O2W键长为2.522Å,H8Bi...O2W键长为2.697Å。
表7 式A-1配合物的部分键长和键角
表8式A-1配合物的氢键数据
用于生成等效原子的对称变换: (i) 1-x,2-y,2-z。
试验例4
本试验例公开了式B配合物的热重分析。仪器:Q50型TGA热重分析仪(美国TA公司);温度范围为25℃~400℃,升温速度10℃/min,采用高纯氮气为载气。
配合物热重分析式B配合物的热重曲线见图18,从热重曲线图上可以看到配合物存在两个的热分解失重平台。第一个热分解过程从35℃开始到120℃结束,失去12.7%的重量,这对应于分子中的溶游离的甲醇和1.33个自由水分子。第二个热分解过程从225℃开始到285℃结束,观测失重值为4.2%,这对应于分子中的2个水(计算失重值为4.4%)。
试验例5
本试验例考察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1. 试验方法
1.1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结合模式的研究
称取CT-DNA约20mg,溶解于Tris-HCl缓冲溶液(100mL,50mM Tris-HCl,50mMNaCl,pH=7.2)中,在0℃的条件下保存不超过4天。CT-DNA在缓冲溶液中的溶解性不是很好,可以超声溶解。注意:长时间超声会使水温变高,容易导致DNA溶液变质。用紫外测定溶液在260和280nm处的吸收值A260和A280,A260/A280值在1.8–2.0之间,这说明CT-DNA与蛋白质完全分离。CT-DNA的浓度利用DNA溶液在26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6600M-1·cm-1)计算得来。
1.1.1紫外光谱
(1)配合物溶解在DMF或甲醇中,浓度为5.0×10-5M。(注意:如果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在250nm之前,则不能选择DMF做溶剂,因为DMF在250nm前不透光,会导致实验数据失真。)
(2)将不同浓度的CT-DNA溶液分别与配合物溶液按1:1的体积混合,混合液共3mL,常温放置30min,测定混合液的紫外吸收。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采用1cm的比色皿、在25℃下进行,波长扫描范围为190–700nm。
(3)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常数根据公式[DNA]/E ap=[DNA]/E+1/(K b E)计算,E ap=ε aε fE=ε bε f,其中ε a,εb和εf分别代表配合物与DNA的混合液、配合物结合DNA溶液以及单独配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
1.1.2.粘度的测定
采用乌式粘度计测量粘度,实验温度:25.0±0.1℃。
(1)DNA溶液的浓度为定值,配合物溶于甲醇。
(2)将DNA溶液与不同浓度的配合物溶液按1:1的体积比混合,静置30min,记录下混合溶液流经刻度的时间,每组样品测量三次,取时间的平均值。
(3)以(F/F0)1/3为纵坐标,[配合物]/[DNA]为横坐标作图,即可得到粘度的变化趋势。其中,F为DNA与配合物混合溶液的粘度,F0为DNA的粘度,[配合物]/[DNA]表示配合物与DNA的浓度比。粘度通过流经刻度的平均时间求得。
1.1.3.电化学测试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在Tris-HCl缓冲溶液(100ml,50mM Tris-HCl,50mMNaCl,pH=7.2)中进行,采用0.1M的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做支持电解质,扫描范围为–1.0到–0.4V。
1.2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作用研究
(1) Tris-HCl缓冲溶液的配制:(50mM Tris,pH=7.2,50mM NaC1)称取1.21g Tris碱和0.59g NaC1,用大约120mL去离子水溶解,之后用1M的HCl溶液调节至pH=7.2,再用去离子水定容至200mL。
(2)配合物溶液的配制:将配合物用合适的溶剂(如DMF)溶解,然后用缓冲溶液稀释配制成800μM备用。
(3) TAE(50×)电泳缓冲液的配制:(40mmol/L Tris,20mmol/L冰醋酸,1mmol/LEDTA,pH7.4)称取24.2g Tris碱、5.7mL冰乙酸和3.72g EDTA,加50mL水溶解,然后定容至100mL并摇匀,静置待用。使用时稀释50倍。
(4) 终止剂的配制:0.25%溴酚蓝,40%(W/V)蔗糖水溶液,4℃保存。
(5) 凝胶板的制备:称取0.5g琼脂糖加入装有1mL TAE电泳缓冲液(用二次水稀释50倍)的三角烧瓶中,摇匀后在电子天平上称重。在微波炉上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解,放在电子天平上滴加二次水至原重,加入2–4滴1μg/mL的溴化乙锭溶液并摇匀,冷却至60℃左右。在凝胶模具中插入适当的梳子,将琼脂糖透明溶液(约50℃)倒入,冷却到室温使其凝固。
(6)DNA样品纯度的测定:取2μL DNA用Tris-HCl缓冲溶液稀释后,分别测定其在260nm、280nm处吸光度,如果测定的A260/280>1.8,达到纯度要求。
(7)配合物对DNA的作用影响:取1μL DNA(约0.2μg)和一定量的配合物溶液于Ep管中,然后再用Tris-HCl缓冲溶液稀释到5μL,在37℃下反应一段时间。加入1μL终止剂终止反应,然后取反应液2μL加入到凝胶板的孔中,进行电泳实验。
(8)取下凝胶,放入UVPGDS8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成像。
2.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当式B配合物、式C配合物与CT-DNA作用时,两个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随DNA浓度的变化均不明显,这表明配合物很难与DNA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作用。由电喷雾质谱可知,在溶液中式B配合物、式C配合物中醋酸根均是稳固的结合在配合物上;从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上看,两个配合物分子上参与配位的醋酸根的空间位置几乎与大环平面垂直,这使得分子的大环结构不再扁平,与DNA作用时的空间位阻变大很多,不能顺利插入双螺旋结构,从而使溶液中游离的配合物分子不会减少,因此其吸光度没有明显变化。
图19为DNA对式A-1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由图19可知,式A-1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367nm处,在DNA与配合物混合后,其最大吸收峰显示出12%的减色率,并且在[DNA]/[Complex]=2.2时伴随有6nm的红移,这说明式A-1配合物与DNA能发生结合作用,而且作用模式为插入模式。其中,Complex是指A-1配合物,[Complex]是指A-1配合物的浓度。利用公式[DNA]/(ε aε f)=[DNA]/(ε bε f)+1/K b(ε bε f)可计算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通过图20,求得式A-1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104M–1,表明与DNA为插入式结合。
2.2 配合物与DNA结合的粘度测试
图21为式A-1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粘度曲线图,由图21可知,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DNA的粘度均是增大,说明了式A-1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均为插入结合,这与前面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结论相吻合。
2.3配合物与DNA结合的电化学性质
图22为式A-1配合物与CT-DNA作用的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a是没有加入DNA的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曲线b是加入DNA后的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没加入DNA时,阴极电位(Epc)和阳极电位(Epa)分别为–0.798V和–0.6852V;在加入DNA之后,阴极峰和阳极峰均变小且峰电位均出现正移,此时Epc和Epa分别为–0.785V和–0.578V。这些结果说明配合物是通过插入方式与DNA结合。这进一步表明前面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粘度测试结论的正确性。
2.4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研究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式A-1配合物对pBR322DNA的作用。凝胶电泳图23显示,式A-1配合物对DNA具有良好的切割效果,在配合物浓度为50μM就可将FormI切割成FormII。随着配合物浓度的逐渐增大切割效果增强,在800μM时FormII的转化率达到91%。这可以从式A-1配合物的结构上来解释:由于配合物分子扭曲成“V”型,使得镍原子处在“V”型的尖端,容易与DNA的磷酸酯键发生作用从而使其段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当然更不是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也就是说,但凡在本发明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做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发明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配合物[Ni2L8(OAc)2]·H2O晶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在制备DNA切割剂中的应用;所述配合物中的(Ni2L8)2+部分如式A-1所示:
晶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CN202310483772.4A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Active CN116178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3772.4A CN116178353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3772.4A CN116178353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8353A CN116178353A (zh) 2023-05-30
CN116178353B true CN116178353B (zh) 2023-08-01

Family

ID=86446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83772.4A Active CN116178353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7835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002A (zh) * 2005-07-29 2006-02-22 南开大学 季胺基团修饰水溶性手性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CN105131045A (zh) * 2015-09-10 2015-12-09 辽宁大学 一种水杨醛类席夫碱配体镍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71579B1 (en) * 1999-07-01 2008-05-13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Nickel-based reagents for detecting DNA and DNA-protein contacts
KR100676215B1 (ko) * 2002-05-15 2007-01-30 니폰 쇼쿠바이 컴파니 리미티드 다공성 배위불포화 금속착체
US7597879B2 (en) * 2002-11-29 2009-10-06 Bioderm Research Sunscreen safety and efficacy enhancement
US8148360B2 (en) * 2006-09-07 2012-04-03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Supramolecular metallic complexes exhibiting both DNA binding and photocleavage
CN113845535B (zh) * 2021-10-26 2022-03-08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 一种双核镉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57347A (zh) * 2022-07-01 2022-08-30 武汉轻工大学 一种双吡啶基铜锌异双核大环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002A (zh) * 2005-07-29 2006-02-22 南开大学 季胺基团修饰水溶性手性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CN105131045A (zh) * 2015-09-10 2015-12-09 辽宁大学 一种水杨醛类席夫碱配体镍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8353A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oseyphus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studies of some Co (II), Ni (II) and Cu (II) complexes derived from indole-3-carboxaldehyde and glycylglycine as Schiff base ligand
Costa et al. Synthesis and stereochemistry of mono-, bi-, and tetranuclear manganese thiolates
CN106243139B (zh) 具有活性位点的微孔镉化合物
CN106977554A (zh) 四核银异金属簇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Hazra et al. Fluorescent copper (II) complexes: the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 interactio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Xu et al. Four‐, five‐and six‐coordinate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based on naphthalimide Schiff base ligands: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Yoshinari et al. Parity-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Supramolecular Helices in a Gold (I)–Copper (II) Coordination System with Penicillamine and Bis (diphenylphosphino) alkane
Kang et al. Synthese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vanadium, cobalt, and nickel compounds with 2-mercaptophenol
Murase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 (II), nickel (II), and cobalt (II) binuclear complexes with a new tricyclic octadentate ligand, 1, 5, 8, 12, 15, 19, 22, 26-octaazatricyclo [17.9. 2.25, 15] dotriacontane (tcoa): trapping of carbon dioxide in a neutral aqueous solution
Yadav et al. Spontaneous resolution upon crystallization and preferential induction of chirality in a discrete tetrahedral zinc (II) complex comprised of achiral precursors
Zhang et al. Phosphine cleavage of iron (III)-bridged double cubanes: a new route to MoFe3S4 single cubanes
Hu et al. Preparation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2-quinolo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u (III) complexes
Sun et al. Two new hexa-Ni-substituted polyoxometalates in the form of an isolated cluster and 1-D chain: Synthese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CN110305146A (zh) 一种链状席夫碱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178353B (zh) 一种悬臂大环双核镍金属配合物、其制法和应用
Dutta et al. A symmetric oxo-centered trinuclear chloroacetato bridged iron (III) complex: Structural,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CN109232667A (zh) 一种磁性双核钴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Özer et al. Fluorescent vic-dioxime-type ligand and its mono-and dinuclear complexes: The preparation,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its various complexes
Haldar et 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ovel staircase-like decanuclear [Cu II10] cluster supported by carbonate and carboxylate bridges
Yang et al. Syntheses, structures, magnetic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constructed with the reduced Schiff base carboxylic acid ligand
CN107417598B (zh) 可用于G-四链体DNAs检测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1, 2, 4-Triazole controlled Co (II)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highly fluorescent sensitive detection behavior of acetylacetone
Abu-Dief et al. Structure explication, biological evaluation, DNA interaction, electrochemistr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iron (II) tri-and tetra-dentate schiff base amino acid complexes
Zhu et al.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hosphate-bridged polynuclear copper (II) complexes
CN109912633B (zh) Eu-配合物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