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4049A -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4049A
CN116164049A CN202211721634.7A CN202211721634A CN116164049A CN 116164049 A CN116164049 A CN 116164049A CN 202211721634 A CN202211721634 A CN 202211721634A CN 116164049 A CN116164049 A CN 116164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steel ball
mandrel
assembly
t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16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艳芹
周豹
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ish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sh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sh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sh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216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40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4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4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43/06Placing rolling bodies in cages o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包括:利用第一工装将第一钢球装入第一芯轴与第一外圈形成的第一滚道内;从第一工装中取出带有第一外圈和第一钢球的第一芯轴,并进行翻转,生成第二芯轴组件;对第二芯轴组件进行组装,生成第三芯轴组件;将第三芯轴组件装入第二工装内,并利用第三工装对第三芯轴组件施加预定压力;利用第四工装将第二钢球装入第三芯轴组件与第二外圈形成的第二滚道内;将第四工装替换为第二C型部件;以及生成轴连轴承。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轴承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轴连轴承作为回转结构的一种,在承载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其径向尺寸小于一般类型轴承;在径向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其承载能力大于一般类型轴承。由于其刚性好以及旋转精度高等特点,在医疗器械、汽车水泵、纺织机械以及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广泛应用。
随着医用CT(即,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X射线的主要输出装置—CT球管的性能参数和质量指标需要经受比以往更大的考验。而轴承作为球管内部的关键部件,对CT球管性能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球管中的轴承一般有液态金属轴承和球轴承两种类型。球轴承一般按照轴承P4级设计,属于高速高精密轴承,其对设计、加工及装配的要求都极高。按照预紧方式,球轴承分为定位预紧结构和定压预紧结构。
但是由于现有的轴连轴承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因此往往会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轴连轴承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从而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轴连轴承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从而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包括:利用第一工装将第一钢球装入第一芯轴与第一外圈形成的第一滚道内,其中第一工装为设置有第一空腔,且底部设置有通气孔的壳体;从第一工装中取出带有第一外圈和第一钢球的第一芯轴,并进行翻转,生成第二芯轴组件;对第二芯轴组件进行组装,生成第三芯轴组件,其中第三芯轴组件为带有弹簧的芯轴组件;将第三芯轴组件装入第二工装内,并利用第三工装对第三芯轴组件施加预定压力,其中第二工装为设置有第二空腔的壳体,第三工装为带有凸起部的套筒;利用第四工装将第二钢球装入第三芯轴组件与第二外圈形成的第二滚道内,其中第四工装为设置有台阶的第一C型部件;将第四工装替换为第二C型部件;以及生成轴连轴承。
由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先利用第一工装将第一钢球装入第一芯轴与第一外圈形成的第一滚道内,然后再将带有第一外圈和第一钢球的第一芯轴翻转,从而生成第二芯轴组件,因此第一钢球正好位于第一芯轴的预定位置处,且第一外圈与第一芯轴之间的第一滚道的尺寸大小与第一钢球的直径大小相匹配。而又由于在将第三芯轴组件装入第二工装后,利用第三工装对第三芯轴组件施加预定压力,从而使得第三芯轴组件恰好能够达到预定位置,因此第三芯轴组件与第二外圈形成的第二滚道与第二钢球的大小相匹配。因此,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的同轴度较好,且第一钢球在第一滚道中不易发生磨损,第二钢球在第二滚道中也不易发生磨损。从而,通过上述操作能够达到保证轴连轴承各个部件的同轴度,进而能够保证轴连轴承的正常工作状态,并保证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轴连轴承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从而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一芯轴的第一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一钢球的第一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芯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三芯轴组件的第二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二外圈的第三芯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二钢球的第三芯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四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一芯轴220的第一工装1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芯轴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三芯轴组件30的第二工装4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二外圈330的第三芯轴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有第二钢球320的第三芯轴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四工装60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所示,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包括:
S102: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其中第一工装10为设置有第一空腔110,且底部设置有通气孔120的壳体;
S104:从第一工装10中取出带有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并进行翻转,生成第二芯轴组件20;
S106:对第二芯轴组件20进行组装,生成第三芯轴组件30,其中第三芯轴组件30为带有弹簧310的芯轴组件;
S108: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其中第二工装40为设置有第二空腔410的壳体,第三工装50为带有凸起部510的套筒;
S110:利用第四工装60将第二钢球320装入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内,其中第四工装60为设置有台阶部610的第一C型部件;
S112:将第四工装60替换为第二C型部件350,并生成轴连轴承70。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轴连轴承作为回转结构的一种,在承载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其径向尺寸小于一般类型轴承;在径向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其承载能力大于一般类型轴承。由于其刚性好以及旋转精度高等特点,在医疗器械、汽车水泵、纺织机械以及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广泛应用。
随着医用CT(即,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X射线的主要输出装置—CT球管的性能参数和质量指标需要经受比以往更大的考验。而轴承作为球管内部的关键部件,对CT球管性能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球管中的轴承一般有液态金属轴承和球轴承两种类型。球轴承一般按照轴承P4级设计,属于高速高精密轴承,其对设计、加工及装配的要求都极高。按照预紧方式,球轴承分为定位预紧结构和定压预紧结构。
但是由于现有的轴连轴承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因此往往会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的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首先,操作人员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S102)。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首先,操作人员将第一芯轴220装入第一工装10中。其中第一工装10设置有空腔110,且第一工装10的空腔110的直径与第一芯轴220的直径相匹配。此外,在第一工装10的顶部还设置有台阶状的凹槽,该台阶状的凹槽用于安装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
然后,操作人员将第一外圈230装入第一工装10顶部的凹槽内,并形成用于装入第一钢球210的第一滚道240。其中,第一滚道240的尺寸要比第一钢球210的直径大0.05mm~0.1mm。即,该尺寸为第一钢球210恰好卡固于第一滚道240内,且不至于掉落的尺寸。
此外,由于第一工装10的内径与第一芯轴220的外径的配合面较长,从而极易在第一工装10与第一芯轴220接触的底部形成真空环境,不利于气体排出,有可能引起气体压缩不到位,因此需要在第一工装10的底部设置通气孔120,用于排出气体。
此外,参考图3所示,操作人员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滚道240内。从而,第一外圈230与第一钢球210安装完毕。
然后,参考图4所示,操作人员从第一工装10中取出带有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并将带有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进行翻转。翻转后的第一外圈230复位,从而生成第二芯轴组件20(S104)。
进一步地,操作人员对第二芯轴组件20进行组装,例如将弹簧310套设于第二芯轴组件20上,从而生成第三芯轴组件30(S106)。
此外,操作人员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S108)。具体地,参考图5、图6和图7所示,首先,操作人员将第三芯轴组件30带有第一外圈230及第一钢球210的一侧朝向第二工装40的底部,并将第三芯轴组件装入第二工装40内。其中,第二工装40为设置有第二空腔410的壳体,且第二工装40的底部不存在通气孔。并且在第二工装40的顶部也设置有台阶状的凹槽,该台阶状的凹槽用于安装第二外圈330和第二钢球320。并且其中,第三芯轴组件30的直径与第二工装40的内径的配合达到H7/h8,以此保证装配过程中的垂直度。
此外,参考图5所示,第三工装50为带有凸起部510的套筒,因此操作人员将第三工装50的凸起部510插入第二工装40的顶部凹槽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形成的间隙中,从而利用弹簧31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进一步地,操作人员将定位插销80(即,第五工装80)横向插入至第二工装40内,从而为安装第四工装60提供必要条件(S110)。
进一步地,操作人员利用第四工装60将第二钢球320装入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内(S112)。具体地,参考图5和图6所示,首先,操作人员先将第三工装50拿出,然后,在第二工装40的顶部的凹槽安装第四工装60。其中,第四工装60为设置有台阶部610的第一C型部件,如图8所示。
然后,操作人员在第四工装60的台阶部610安装第二外圈330,从而第二外圈33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能够形成用于安装第二钢球320的第二滚道。其中,第二滚道340的尺寸要比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而若要使得第二滚道340的尺寸比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就需要对第四工装60的高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即,第二外圈330安装在第四工装60中的台阶部610上的高度,正好能够使得第二滚道340的尺寸比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即,该尺寸为第二钢球320恰好卡固于第二滚道340内,且不至于掉落的尺寸。
此外,参考图7所示,操作人员将第二钢球320装入第二滚道340内。从而,第二外圈330与第二钢球320安装完毕。
最后,参考图7所示,操作人员将第二C型部件350插入的同时,取出第四工装60,从而生成轴连轴承70。其中,第二C型部件350的高度要低于第四工装60的高度,从而保证第二C型部件350能够顺利替换第四工装60。并且其中,为了便于顺利取出,第二C型部件350和第四工装60均设置为C型结构。
由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先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然后再将带有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翻转,从而生成第二芯轴组件20,因此第一钢球210正好位于第一芯轴220的预定位置处,且第一外圈230与第一芯轴220的之间的第一滚道240的尺寸大小与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小相匹配。而又由于在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后,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从而使得第三芯轴组件30恰好能够达到预定位置,因此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与第二钢球320的大小相匹配。因此,第一钢球210和第二钢球320的同轴度较好,且第一钢球210在第一滚道240中不易发生磨损,第二钢球320在第二滚道340中也不易发生磨损。从而,通过上述操作能够达到保证轴连轴承70各个部件的同轴度,进而能够保证轴连轴承70的正常工作状态,并保证轴连轴承70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轴连轴承70在装配过程当中往往不能保证同轴度,从而造成回转困难,进而影响轴连轴承70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的操作包括:将第一芯轴220装入第一工装10内,并将第一外圈230装入第一工装10内,生成用于安装第一钢球210的第一滚道240,其中第一滚道240的尺寸比第一钢球210的直径大0.05mm~0.1mm。
具体地,参考图2和图3所示,第一工装10设置有空腔110。其中,第一工装10的空腔110用于容纳第一芯轴220,从而第一工装10的空腔110的直径与第一芯轴220的直径相匹配。此外,在第一工装10的顶部还设置有台阶状的凹槽,从而在第一芯轴220装入第一工装10的空腔110内的情况下,第一工装10的顶部凹槽与第一芯轴220之间会形成用于容纳第一外圈230和第一钢球210的间隙。
进一步地,操作人员将第一外圈230放入第一工装10的顶部凹槽与第一芯轴220之间形成的间隙处。因此,第一外圈230的凸缘侧与第一芯轴220之间形成用于装入第一钢球210的第一滚道240。其中,第一滚道240的尺寸要比第一钢球210的直径大0.05mm~0.1mm。即,该尺寸为第一钢球210恰好卡固于第一滚道240内,且不至于掉落的尺寸。
从而,在装配第一外圈230与第一钢球210的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一滚道240的尺寸,使得第一滚道240的尺寸与第一钢球210的直径相匹配的操作,达到了能够避免第一钢球210出现磨损,进而保证第一钢球210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的操作包括: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将第三工装50插入第二工装4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以及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进一步可选地,还包括:利用第五工装80将第三芯轴组件30固定在预定位置,其中预定位置为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时,第三芯轴组件30相对于第二工装40的位置。
具体地,参考图5所示,在对第二芯轴组件220组装完毕后,生成第三芯轴组件30。操作人员将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到第二工装40内,从而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工装40的顶部凹槽之间会形成一间隙,第三工装50的凸起部510恰好能够插入到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工装40的顶部凹槽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并且操作人员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
然后,操作人员将定位插销80横向插入至第二工装40内,并固定第三芯轴组件30的位置。
从而,通过利用第三工装50对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并利用第五工装80固定第三芯轴组件30的位置的操作,达到了能够为安装第四工装60提供必要条件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还包括:取出第三工装50,并将第四工装60放入第二工装4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中。
具体地,参考图5、图6和图7所示,操作人员利用第五工装80将第三芯轴组件30的位置固定后,取出第三工装50,并将第四工装60放入第二工装40的顶部凹槽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其中,参考图8所示,第四工装60为设置有台阶部610的第一C型部件,从而第四工装60可以顺利的取出。
可选地,利用第四工装60将第二钢球320装入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内的操作包括:将第二外圈330装入第四工装6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中,生成用于安装第二钢球320的第二滚道340,其中第二滚道340的尺寸比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
具体地,参考图6或图7所示,操作人员在将第四工装60安装到第二工装40的顶部凹槽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情况下,再将第二外圈330装入第四工装6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形成的间隙中。从而在第二外圈330与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形成了用于安装第二钢球320的第二滚道340。其中,第二滚道340的尺寸要比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即,该尺寸为第二钢球320恰好卡固于第二滚道340内,且不至于掉落的尺寸。
从而,在装配第二外圈330与第二钢球320的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二滚道340的尺寸,使得第二滚道340的尺寸与第二钢球320的直径相匹配的操作,达到了能够避免第二钢球320出现磨损,进而保证第二钢球320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优势包括:
1.本申请通过控制芯轴的轴向尺寸,能够顺利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滚道240内,并将第二钢球320装入第二滚道340内;
2.本申请通过径向定位,第一钢球210能够自行复位至第一滚道240内,第二钢球320能够自行复位至第二滚道340内,避免了第一钢球210与第一滚道240划伤的情况以及第二钢球320与第二滚道340划伤的情况;以及
3.本申请通过径向定位,能够有效避免装配过程中轴连轴承70的部件同轴度不高的情况。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其中所述第一工装(10)为设置有第一空腔(110),且底部设置有通气孔(120)的壳体;
从所述第一工装(10)中取出带有所述第一外圈(230)和所述第一钢球(210)的第一芯轴(220),并进行翻转,生成第二芯轴组件(20);
对所述第二芯轴组件(20)进行组装,生成第三芯轴组件(30),其中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为带有弹簧(310)的芯轴组件;
将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利用第三工装(50)对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工装(40)为设置有第二空腔(410)的壳体,所述第三工装(50)为带有凸起部(510)的套筒;
利用第四工装(60)将第二钢球(320)装入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内,其中所述第四工装(60)为设置有台阶部(610)的第一C型部件;以及
将所述第四工装(60)替换为第二C型部件(350),并生成所述轴连轴承(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工装(10)将第一钢球(210)装入第一芯轴(220)与第一外圈(230)形成的第一滚道(240)内的操作包括:
将所述第一芯轴(220)装入所述第一工装(10)内,并将所述第一外圈(230)装入所述第一工装(10)内,生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钢球(210)的第一滚道(240),其中所述第一滚道(240)的尺寸比所述第一钢球(210)的直径大0.05mm~0.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第二工装(40)内,并利用第三工装(50)对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预定压力的操作包括:
将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装入所述第二工装(40)内,并将所述第三工装(50)插入所述第二工装(40)与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以及
利用所述第三工装(50)对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所述预定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所述第五工装(80)将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固定在预定位置,其中所述预定位置为对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施加所述预定压力时,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相对于所述第二工装(40)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出所述第三工装(50),并将所述第四工装(60)放入所述第二工装(40)与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四工装(60)将第二钢球(320)装入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与第二外圈(330)形成的第二滚道(340)内的操作包括:
将所述第二外圈(330)装入所述第四工装(60)与所述第三芯轴组件(30)之间的间隙中,生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钢球(320)的第二滚道(340),其中所述第二滚道(340)的尺寸比所述第二钢球(320)的直径大0.05mm~0.1mm。
CN202211721634.7A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Pending CN1161640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1634.7A CN116164049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1634.7A CN116164049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4049A true CN116164049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21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1634.7A Pending CN116164049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404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63993B2 (ja) 蓋付きクロスローラ軸受の製造方法
JP2009533636A (ja) 例えば商用車両のための交換可能な車輪軸受装置及び車輪軸受装置組立て方法
US2012021640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heel support bearing assembly
CN116164049A (zh) 一种利用工装装配轴连轴承的装配方法
US10550888B2 (en) Bearing housing and rolling bearing device
US8786150B2 (en) Rotor shaft and AC generator for vehicle
CN205605777U (zh) 一种轴向限位滚针轴承座
JP2003166551A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CN112665478A (zh) 一种圆柱滚子轴承组件滚子下沉量的定性检测方法
CN107605951B (zh) 一种高精度轴承及其工艺方法
CN212744732U (zh) 液态金属滑动轴承、旋转法兰、x射线管和ct扫描装置
CN105452691B (zh) 用于涡轮增压机的滚动支承件和用于安装滚动支承件的方法
US6817273B2 (en) High precision spindl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5351686B2 (ja) ころ軸受
CN111664186A (zh) 液态金属滑动轴承、x射线管以及ct扫描装置
WO2000078561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vehicle bearing
CN103822785A (zh) 一种冲压外圈轴承寿命试验装置
JP2008240776A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CN213176488U (zh) 液态金属滑动轴承、旋转芯、x射线管以及ct扫描装置
CN213655465U (zh) 一种密封效果优良的交叉滚子轴承
CN212360514U (zh) 液态金属滑动轴承、x射线管以及ct扫描装置
CN111207152B (zh) 轴承
CN216876493U (zh) 颅骨铣
CN206145003U (zh) 一种隔膜泵专用单列圆柱滚子轴承
CN113809864B (zh) 一种测试用的油冷电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