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7690A - 容器移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容器移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7690A
CN116157690A CN202180063304.0A CN202180063304A CN116157690A CN 116157690 A CN116157690 A CN 116157690A CN 202180063304 A CN202180063304 A CN 202180063304A CN 116157690 A CN116157690 A CN 116157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movable body
transfer device
hold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33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村直洸
渡部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t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t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t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t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57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76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6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 G01N2035/041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lifting items out of a rack for acce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39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 G01N2035/0441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for samp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6General conveyor fe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6General conveyor features
    • G01N2035/0465Loading or unloading the convey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移送装置,在容器位于更换区域时能够容易地更换容器,在容器位于采样区域时通过将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不期望的容器的浮起。容器移送装置(5A)具备:旋转台(31),其供收容有试样的容器(200)载置,并使容器(200)在更换区域(K)与采样区域(S)之间移动;保持体(32),其将载置于旋转台(31)的容器(200)保持为能够向上方抽出;以及可动体(33),其在采样区域(S)将容器(200)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

Description

容器移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收容有例如药液、饮料等液体试样的容器进行移送的容器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试样的成分等进行连续地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已知有构成为在采样位置提取容器内的试样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已知有具备从保持封闭的容器直接吸引液体试样的分注机构的自动分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试样储存体,其上方开口;试样盘,其在试样储存体的内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以及表盖,其封堵试样储存体的开口部。在试样盘上设置有多个孔,收容有试样的多个容器以插入这些孔的状态载置于试样盘。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在表盖一体组合有内盖,在用表盖封闭了试样储存体的开口部时,内盖与容器的开口部接触而能够将容器固定为密闭状态,并且能够仅使内盖以从容器的开口部拉离的方式移动。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中,使试样盘旋转而使分注对象的容器移动到分注位置。在分注位置处,在表盖及内盖分别设置有贯通孔,通过将取样器穿过这些贯通孔而插入容器内,能够用取样器吸引容器内的试样。
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所具备的分注机构构成为,具备能够贯通堵塞容器的开口部的橡胶栓的前端锐利的管嘴,并利用管嘴贯通橡胶栓来吸引容器内的液体试样。收容有液体试样的多个容器载置于设置在输送机构上的支架。为了防止在容器内的液体试样的吸引动作后进行的管嘴的拔出动作时容器因在管嘴与橡胶栓之间产生的摩擦而被提起,在支架上以位于多个容器的上方的方式安装有止动件。在止动件上形成有比容器的外径小的管嘴通过孔,将欲与管嘴一起上升的容器与止动件的下表面抵接,由此被阻止不期望的浮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51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5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如果对试样储存体卸下表盖,则能够解除内盖对载置于试样盘的全部多个容器的固定而容易地更换这些容器。另一方面,如果对试样储存体安装表盖,则能够通过内盖对载置于试样盘的全部多个容器固定。但是,在这样通过对试样储存体安装和卸下表盖而实现对载置于试样盘的全部多个容器进行基于内盖的固定和固定解除的结构中,在忘记相对于试样储存体安装表盖的情况下,由于载置于试样盘的全部多个容器未被固定,因此,万一在忘记安装表盖的状态下使试样盘旋转,则有容器倾斜、或者容器的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若在这样的状态下将取样器插入容器内,则取样器与容器发生干涉,存在取样器和/或容器破损的风险。另外,即使能够避免取样器与容器的干涉,也有可能导致因试样的吸引失败而不能测定。
在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中,虽然能够通过安装于支架的止动件来阻止在吸引液体试样后进行的管嘴的拔出动作时的容器的浮起,但如果不卸下止动件,则无法更换载置于支架的多个容器。因此,在更换容器时,必须进行止动件的拆卸作业,很麻烦,不能容易地更换容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移送装置,该容器移送装置在容器位于更换区域时能够容易地更换容器,并且在容器位于采样区域时将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不期望的容器的浮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
旋转台,其供收容有试样的容器载置,并使所述容器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动;
保持体,其将载置于所述旋转台的所述容器保持为能够向上方抽出;以及
固定机构,其在采样区域将所述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收容有试样的容器载置于旋转台,借助旋转台,容器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动。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以能够向上方抽出的方式保持于保持体。在容器位于更换区域时,通过顶起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能够将容器从保持体抽出,从而能够容易地更换容器。在容器位于采样区域时,通过固定机构将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因此,例如,在容器的开口部被密封件堵塞的情况下,在利用能够贯通该密封件的管嘴贯通密封件而吸引容器内的试样后进行的管嘴的抽出动作时,能够通过固定机构阻止容器因管嘴与密封件之间产生的摩擦而被提起,从而能够防止不期望的容器的浮起。
在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中,优选的是,
所述容器具有缩颈部,
所述固定机构构成为,通过利用能够相对于所述缩颈部相对移动的可动体卡挂所述缩颈部而将所述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固定机构构成为,通过利用能够相对于容器的缩颈部相对移动的可动体卡挂容器的缩颈部而将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不期望的容器的浮起,并且作为可动体,例如能够采用可进入容器的缩颈部的板状构件,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在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中,优选的是,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在采样区域和更换区域切换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和非卡挂状态。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通过切换机构在采样区域和更换区域切换可动体相对于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和非卡挂状态。在采样区域中,通过切换机构切换为可动体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由此,能够通过可动体更可靠地防止不期望的容器的浮起。另一方面,在更换区域中,通过切换机构切换为可动体未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由此,如果将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顶起,则能够将容器容易地从保持体抽出,从而能够容易地更换容器。
在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中,优选的是,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
施力构件,其朝向所述容器的缩颈部对所述可动体施力;以及
凸轮,其利用用于使所述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在更换区域中使所述可动体向将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容器的缩颈部拉离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当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通过旋转台的旋转向更换区域移动时,用于使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的一部分通过凸轮转换为向将可动体从容器的缩颈部拉离的方向驱动的驱动力。由此,可动体向远离容器的缩颈部的方向移动,成为可动体未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另外,当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从更换区域向采样区域移动时,朝向容器的缩颈部施力的可动体朝向容器的缩颈部行进,可动体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容器被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这样,仅通过使载置有容器的旋转台旋转而使容器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动,就能够自动地切换可动体未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和可动体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
在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中,优选的是,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销构件,所述销构件在更换区域中维持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容器的非卡挂状态。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构成为具备在更换区域中维持可动体相对于容器的非卡挂状态的销构件。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更换区域中,能够通过销构件可靠地维持可以将容器从保持体向上方抽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在更换区域中更稳定地进行容器的更换。
在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中,优选的是,
所述销构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体,
所述销构件在处于下降位置时与所述可动体成为卡合状态而维持非卡挂状态,所述销构件在处于上升位置时与所述可动体成为非卡合状态而不维持非卡挂状态,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销上推块体,所述销上推块体利用用于使所述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在采样区域中将所述销构件向所述上升位置推起。
根据本结构的容器移送装置,在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处于更换区域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保持体的销构件在重力作用下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在销构件处于下降位置时,销构件与可动体成为卡合状态,维持可动体未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在载置于旋转台的容器通过旋转台的旋转而向采样区域移动时,用于使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的一部分通过销上推块体转换为用于使销构件向上升位置上升的驱动力。由此,销构件被向上升位置推起。在销构件处于上升位置时,销构件与可动体成为非卡合状态,不维持非卡挂状态,成为可动体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容器被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这样,仅通过使载置有容器的旋转台旋转,使容器从更换区域向采样区域移动,就能够自动地从可动体未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切换为可动体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移送装置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载置有多个容器的状态的旋转体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C-C线主要部分剖视图,(a)是非卡挂状态图,(b)是卡挂状态图。
图5是非载置容器状态的旋转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旋转体中的旋转台与保持体之间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旋转体中的保持体与多个可动体之间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将可动体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非载置容器状态的旋转体的俯视图。
图9的(a)是图8的E-E线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的(b)是图8的F-F线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B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载置有多个容器的状态的旋转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12示出图5的D部分放大图,(a)是销构件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图,(b)是销构件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图。
图13是从正面侧观察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移送装置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具备对收容有例如药液、饮料等液态试样的容器进行移送的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的自动分析装置。但是,不意在将本发明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附图所记载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
<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移送装置5A的自动分析装置1 A的整体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自动分析装置1A具备:容器移送装置5A,其将收容有试样的容器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送;以及分注装置10,其在采样区域中从容器吸引并分注试样。关于更换区域及采样区域的定义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另外,关于在本例中使用的容器的形状、结构也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分注装置>
分注装置10构成为具备管嘴单元11和驱动单元12,设置于容器移送装置5A中的后述的壳体20的后侧右角部。管嘴单元11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端(下端)锐利的管嘴13,构成为能够经由管嘴13吸引或排出试样。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的说明,但驱动单元12由用于使管嘴单元在水平Y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直线移动的Y轴驱动机构、以及用于使管嘴单元在铅垂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直线移动的Z轴驱动机构组合而成,构成为能够使管嘴单元11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
<容器移送装置>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容器移送装置5A具备壳体20、配设在壳体20上的旋转体21、配设在壳体20的内部的旋转驱动机构22。在此,壳体20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俯视为矩形形状的上表面板25及下表面板26、以及以将上表面板25及下表面板26的外周部彼此连接的方式配设的框体27构成。
<更换区域、采样区域>
图3是载置有多个容器200的状态的旋转体21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旋转体21使多个容器200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动。在此,在旋转体21的俯视下,以使原点O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方式设定X-Y正交轴,并且将以左向为正向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设为X轴,将以后向为正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设为Y轴,将X轴的正向的轴设为基准(0°),将以原点O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确定为正的旋转方向(正转方向)。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旋转体21中的0°以上且120°以下的旋转区域确定为用于从容器200提取试样的采样区域(图3中用符号“S”表示的双箭头的范围),将旋转体21中的超过180°且小于360°的旋转区域确定为用于更换容器200的更换区域(图3中用符号“K”表示的双箭头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采样区域及更换区域,并不限定于上述例示的角度的数值范围,能够通过后述的可动体33的设置个数、周向长度等的调整而适当设定。
<容器、缩颈部>
图4示出图3的C-C线主要部分剖视图,(a)是非卡挂状态图,(b)是卡挂状态图。如图4的(a)所示,容器200由容器主体201和盖体202构成。容器主体201具有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开口的圆筒部205、直径比圆筒部205大且能够收容试样的有底圆筒部206、以及将圆筒部205和有底圆筒部206连接的倾斜部207,有底圆筒部206、倾斜部207及圆筒部205构成为从下侧朝向上侧按照该记载顺序一体地相连设置。盖体202具有覆盖圆筒部205的开口的密封件208、以及在使密封件208的俯视中央部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下保持密封件208的密封件保持部209,通过使形成于圆筒部205的外周面的外螺纹与形成于密封件保持部209的内周面的内螺纹螺合而将盖体202紧固,能够利用盖体202将容器主体201封闭为密闭状态。在容器200中,由圆筒部205与倾斜部207的边界及该边界的上下附近部分(有底圆筒部206与盖体202之间的部分)形成缩颈部210。
图5是非载置容器状态的旋转体21的整体立体图。如图5所示,旋转体21具备旋转台31、保持体32、及多个可动体33。
<旋转台>
图6是旋转体21中的旋转台31与保持体32之间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旋转台31由具有足以同时载置多个(在本例中最多为30个)容器200的宽度的载置面的、规定厚度的中空圆盘状构件构成。在旋转台31的中央,形成有后述的转子93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圆形孔状的中央开口部34。在旋转台31与保持体32之间配设有支承圆盘35。
<保持体>
图7是旋转体21中的保持体32与多个可动体33之间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保持体32由中空圆盘状构件构成。在保持体32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孔状的中央开口部36。在保持体32的中央开口部36的周边的内周缘附近部与外周之间的平坦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在本例中为30个)圆孔状的保持体贯通孔部40。
设置于保持体32的多个保持体贯通孔部40以同心圆状规则地在半径方向上排成两排的方式配置。即,在保持体32的内周缘附近部与外周之间的平坦面中的靠内周缘附近部的圆环带状区域中,15个保持体贯通孔部40被配置成以等角度(每隔24°)使各个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中心一致位于以保持体32的中心为基准的第一节圆〔C1〕的圆周上。另外,在保持体32的内周缘附近部与外周之间的平坦面中的靠外周的圆环带状区域中,15个保持体贯通孔部40配置成以等角度(每隔24°)使各个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中心一致位于以保持体32的中心为基准的、比第一节圆〔C1〕大的第二节圆〔C2〕的圆周上。上述共计30个的保持体贯通孔部40被配置成朝向保持体32的圆周方向一个一个彼此不同地在保持体32的半径方向上错开并且作为整体在圆周方向上整齐排列。这样,能够实现保持体32的紧凑化,并且能够保持更多的容器200。
保持体贯通孔部40设定为容器主体201的有底圆筒部206(参照图4的(a))能够贯穿的大小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将容器200相对于保持体贯通孔部40沿上下方向插拔。另外,在容器主体201的有底圆筒部206贯穿于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状态下,有底圆筒部206被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内周面包围。这样,保持体32以将容器主体201的有底圆筒部206贯穿于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状态将载置在旋转台31上的容器200保持为能够向上方抽出。
在保持体32的靠内周缘附近部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每隔120°形成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圆角长方形状的内侧主狭缝41,共计3个。在保持体32的外周缘附近部,以与内侧主狭缝41隔开规定间隔且在半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每隔120°形成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圆角长方形状的外侧主狭缝42,共计3个。而且,在保持体32的外周缘附近部,以相对于外侧主狭缝42在圆周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隔开规定间隔且与外侧主狭缝42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共计6个圆角长方形状的副狭缝43。
<可动体>
多个(在本例中为3个)可动体33以沿保持体32的圆周方向排列的方式配设在保持体32的上方。各可动体33由规定厚度的部分圆环状构件构成,该部分圆环状构件具有与半径比保持体32的中央开口部36的半径稍大且中心角为约110°左右的扇形的圆弧相当的圆弧长度的内侧圆弧部45、以及与半径为与保持体32的半径相同程度的大小且中心角为110°左右的扇形的圆弧相当的外侧圆弧部46,并以覆盖比保持体32的俯视下的整个区域的1/3左右的区域稍小的区域的方式沿着保持体32的圆周方向延伸。可动体33能够相对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相对移动,通过卡挂缩颈部210而作为将容器200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的固定机构发挥功能。
在可动体33的部分内周缘附近部与部分外周之间的平坦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在本例中为7个)圆孔状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设置于可动体33的多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以同心圆状规则地在半径方向上排成两排的方式配置。即,在可动体33的部分内周缘附近部与部分外周之间的平坦面中的靠部分内周缘附近部的部分圆环带状区域中,在可动体33处于后述的非卡挂位置的情况下,3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被配置成以等角度(每隔24°)使各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中心在俯视下一致位于以保持体32的中心为基准的第一节圆〔C1〕的圆周上。另外,在可动体33的部分内周缘附近部与部分外周之间的平坦面中的靠部分外周的部分圆环带状区域中,在可动体33处于后述的非卡挂位置的情况下,4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配置为以等角度(每隔24°)使各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中心在俯视下一致位于以保持体32的中心为基准的、比第一节圆〔C1〕大的第二节圆〔C2〕的圆周上。上述共计7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被配置为朝向可动体33的周向一个一个彼此不同地在可动体33的半径方向上错开并且作为整体在周向上整齐排列。设置于可动体33的7个可动体贯通孔部50分别被设定为与设置于保持体32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相同的大小。
在可动体33的靠部分内周缘部的部分圆环带状区域的周向两端部形成有圆弧长度超过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整周长度的一半的大圆弧状切口部51。另外,在可动体33的靠部分外周的部分圆环带状区域的周向一方端部形成有圆弧长度小于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整周长度的一半、即大致1/4左右的小圆弧状切口部52。
在可动体33的部分内周缘附近部及部分外周缘附近部,以与设置于保持体32的内侧主狭缝41、外侧主狭缝42及副狭缝43分别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小贯通孔部53。在可动体33的部分内周缘附近部的靠周向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异形孔部55。异形孔部55具有:圆弧状孔部56,其配置于靠近内侧圆弧部45的一侧且中心角超过180°;以及圆角半长方形状孔部57,其以与圆弧状孔部56连续的方式从圆弧状孔部56朝向外侧圆弧部46延伸。圆角半长方形状孔部57是圆角长方形的长度方向大致一半部分那样的形状。
在保持体32与可动体33之间,以位于保持体32的内侧主狭缝41和与该内侧主狭缝41对应的可动体33的小贯通孔部53之间的方式夹设有滑动构件60。而且,保持体32和可动体33通过由贯通内侧主狭缝41、滑动构件60及小贯通孔部53的圆头小螺钉61和与圆头小螺钉61的螺纹轴螺合的盖形螺母62构成的紧固件连结。另外,在保持体32与可动体33之间,以位于保持体的外侧主狭缝42和与该外侧主狭缝42对应的可动体33的小贯通孔部53之间的方式夹设有滑动构件60。而且,保持体32和可动体33通过由贯通外侧主狭缝42、滑动构件60及小贯通孔部53的圆头小螺钉61和与圆头小螺钉61的螺纹轴螺合的兼作盖形螺母的功能的抓持部63构成的紧固件连结。并且,在保持体32与可动体33之间,以位于保持体32的副狭缝43和与该副狭缝43对应的可动体33的小贯通孔部53之间的方式夹设有滑动构件60。而且,保持体32和可动体33通过由贯通副狭缝43、滑动构件60及小贯通孔部53的圆头小螺钉61和与圆头小螺钉61的螺纹轴螺合的盖形螺母62构成的紧固件连结。
<施力构件>
图8是将可动体33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非载置容器状态的旋转体21的俯视图。图9的(a)是图8的E-E线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的(b)是图8的F-F线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8及图9的(a)所示,在保持体32的内周缘附近部,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每隔60°)竖立设置有6个柱状的立起销71。在可动体33的靠部分内周缘附近部的周向两端部,以向下方垂下的方式垂设有下垂销72。在立起销71与下垂销72之间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75。如图8所示,在各个可动体33与保持体32之间,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以随着向外周侧趋近而彼此的距离变大的方式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的弹性力的合力(矢量)沿着保持体32的半径方向而朝向保持体32的中心作用。拉伸螺旋弹簧75作为对可动体33朝向容器200的缩颈部210(参照图4的(a))施力的施力构件发挥功能。
<销构件>
如图8及图9的(b)所示,销构件80以与各个可动体33对应的方式在旋转体21中被安装为能够上下移动。如图9的(b)所示,销构件80具有大径轴部81、小径轴部82和细长轴部83,大径轴部81、小径轴部82及细长轴部83从上侧朝向下侧以使彼此的轴心一致的状态按照该记载顺序一体地相连设置。在销构件80中,小径轴部82能够与设置于可动体33的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嵌合。大径轴部81设定为在小径轴部82与圆弧状孔部56嵌合时能够载置于圆弧状孔部56的周缘部上、并且能够用手指抓持的程度的外径和高度。细长轴部83以贯通保持体32和旋转台31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不能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保持体32及旋转台31。在细长轴部83的下端部安装有能够与旋转台31的下表面抵接的止动件84。从小径轴部82与圆弧状孔部56嵌合且大径轴部81载置于圆弧状孔部56的周缘部上的状态将销构件80提起,小径轴部82从圆弧状孔部56脱出而成为非嵌合状态,在将欲进一步提起销构件80时,止动件84与旋转台31的下表面抵接而阻止销构件80的进一步的提起动作,从而细长轴部83不会从旋转台31脱出。
如图6所示,支承圆盘35和保持体32的内周缘附近部经由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120°)配置于两者之间的3个内侧六角柱构件85而由所需的圆头小螺钉61、平头螺钉87连结。另外,保持体32的靠内周缘附近部的部分和旋转台31经由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90°)配置在两者之间的4个外侧六角柱构件86而由所需的圆头小螺钉61连结。支承圆盘35可装卸地固定于后述的转子93,来自转子93的旋转动力经由支承圆盘35、3个内侧六角柱构件85、保持体32、及4个外侧六角柱构件86向旋转台31传递。
如图4的(a)所示,保持体32配置在与穿过可动体贯通孔部50及保持体贯通孔部40而载置于旋转台31上的容器200的容器主体201的有底圆筒部206的上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另外,可动体33配置在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对应的高度位置。
<非卡挂位置、卡挂位置>
如图7所示,保持体32和可动体33以两者之间夹设有所需的滑动构件60的状态通过紧固件连结。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动体33能够相对于保持体32与滑动构件60一起在内侧主狭缝41及外侧主狭缝42的延伸方向上、也就是在保持体32的半径方向上滑动,能够沿保持体32的半径方向在非卡挂位置与卡挂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此,如图4的(a)所示,可动体33的非卡挂位置是指可动体33未卡挂于穿过可动体贯通孔部50及保持体贯通孔部40而载置于旋转台31上的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位置。即,是可动体33的、相对于保持体32的如下相对位置:设置于可动体33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位置和设置于保持体32的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位置在俯视下一致,并且设置于可动体33的大圆弧状切口部51及小圆弧状切口部52(参照图7)各自的位置和设置于保持体32的保持体贯通孔部40的位置在俯视下一致。另外,可动体33的卡挂位置是指可动体33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位置。即,是可动体33的、相对于保持体32的如下相对位置:可动体33从非卡挂位置沿着保持体32的半径方向向保持体32的中心侧行进规定距离,从而设置于可动体33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大圆弧状切口部51及小圆弧状切口部52(参照图7)各自的缘部进入容器200的缩颈部210。
<旋转驱动机构>
如图2所示,旋转驱动机构22具备驱动马达91、旋转轴92及转子93。驱动马达91以使该驱动马达91的输出轴贯通壳体20的上表面板25而配置在壳体20的内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0的后侧左角部。旋转轴92以与旋转体21成为同轴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与驱动马达91的输出轴隔开规定的轴间距离而贯通壳体20的上表面板25的方式配设。旋转轴92经由轴承构件9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20的上表面板25。在驱动马达91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定时带轮95。在旋转轴92的下端部固定有从动定时带轮96。在驱动定时带轮95和从动定时带轮96上卷绕装配有定时带97。转子93与旋转轴92同轴地固定于旋转轴92的上端部。在转子93,旋转体21的支承圆盘35以同轴且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旋转驱动机构22中,来自驱动马达91的输出轴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定时带轮95、定时带97、从动定时带轮96、旋转轴92及转子93而向旋转体21传递。由此,通过驱动马达91的正转/逆转工作,能够使旋转体21向正转方向/逆转方向旋转。
<销上推块体>
图10是图2的B部分放大图。在壳体20的上表面板25的与旋转体21的采样区域对应的部分以固定状态载置有销上推块体100,该销上推块体100能够与从旋转台31的下表面突出的销构件80的细长轴部83的下端部接触。销上推块体100由与旋转台31的切线方向平行的俯视为长方形状的块材构成。销上推块体100具有朝向旋转体21的正转方向朝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部101、朝向旋转体21的逆转方向朝上倾斜的第二倾斜面部102、以及水平面部103,第一倾斜面部101、水平面部103及第二倾斜面部102朝向旋转体21的正转方向按照该记载顺序配置。在旋转体21向正转方向旋转时,第一倾斜面部101抵接于与旋转体21一起移动的、处于下降位置的销构件80的细长轴部83的下端侧,并随着旋转体21的旋转将销构件80向上升位置推起。在旋转体21向逆转方向旋转时,第二倾斜面部102抵接于与旋转体21一起移动的、处于下降位置的销构件80的细长轴部83的下端侧,并随着旋转体21的旋转,将销构件80向上升位置推起。这样,处于下降位置的销构件80在通过旋转体21的正转方向及逆转方向的旋转而在采样区域移动的过程中被向上升位置推起。
对以上所述结构的自动分析装置1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载置有多个容器200的状态的旋转体21的整体立体图。图12示出图5的D部分放大图,(a)是销构件80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图,(b)是销构件80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图。
如图11所示,在更换容器200时,通过手动操作使位于更换区域(K)的可动体33移动到非卡挂位置,成为非卡挂状态。即,用手指抓持位于更换区域(K)的可动体33的抓持部63,以将可动体33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拉离的方式操作,使其向非卡挂位置移动,成为可动体33未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的非卡挂状态。
如图12的(a)所示,若可动体33向非卡挂位置移动,则异形孔部55中的圆弧状孔部56与销构件80中的小径轴部82的俯视位置一致,通过作用于销构件80的重力作用,销构件80下降至销构件80的大径轴部81的下表面(大径轴部81与小径轴部82的台阶面)抵接在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的周缘部上的位置(下降位置)。在销构件80处于下降位置时,销构件80的小径轴部82与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嵌合,销构件80与可动体33成为卡合状态,即使可动体33被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参照图8)朝向保持体32的中心施力,可动体33也被销构件80卡止而不能从非卡挂位置移动,从而维持非卡挂状态。这样,如图11的位于更换区域的容器200的周边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通过销构件80可靠地维持能够将容器200从保持体32向上方抽出的状态,成为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容器200的更换的状态。然后,在更换区域(K)中,将当前载置在旋转台31上的、例如完成了试样的采样的容器200向上方抽出,并将此后要进行试样的采样的新的容器200穿过可动体贯通孔部50及保持体贯通孔部40而载置在旋转台31上,从而更换容器200。
如上所述,在更换区域(K)更换了容器200后,利用旋转驱动机构22(参照图2)使旋转体21向正转方向旋转而使容器200向采样区域(S)移动。向采样区域(S)移动的销构件80如图10所示那样在销上推块体100上通过。当在销上推块体100上通过时,处于下降位置的销构件80的细长轴部83的下端侧与销上推块体100的第一倾斜面部101抵接。此时,用于使旋转体21旋转的旋转动力的一部分通过销上推块体100的第一倾斜面部101转换为用于使销构件80向上升位置上升的驱动力。由此,销构件80朝向上升位置上升,如图12的(b)所示,当销构件80上升到销构件80的小径轴部82从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脱出的位置(上升位置)时,销构件80与可动体33成为非卡合状态,通过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参照图8)朝向保持体32的中心施力的可动体33由于异形孔部55的圆角半长方形状孔部57的存在而被允许向卡挂位置移动,从而向卡挂位置移动。这样,如图11的位于采样区域的容器200的周边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当可动体33移动到卡挂位置时,设置于可动体33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大圆弧状切口部51及小圆弧状切口部52(参照图7)各自的缘部进入容器200的缩颈部210(在图11中仅表示可动体贯通孔部50的缘部进入缩颈部210的状态),从而成为可动体33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卡挂状态。然后,对通过可动体33成为卡挂状态的采样对象的容器200中收容的试样进行分注。即,通过驱动单元12(参照图1)的驱动控制,以使管嘴13位于采样对象的容器200的上方的方式对管嘴单元11进行定位,并使管嘴单元11下降到能够用管嘴13贯通密封件208而吸引容器200内的试样的位置后,通过基于管嘴单元11的吸引动作来吸引容器200内的试样。在吸引动作后,使管嘴单元11上升以将管嘴13从密封件208抽出。此时,由于在管嘴13与密封件208之间产生的摩擦,容器200与管嘴13一起上升。在容器200位于采样区域(S)时,如图11的位于采样区域的容器200的周边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通过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可动体33将容器200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因此,在吸引容器200内的试样后进行的管嘴13的抽出动作时,能够通过可动体33阻止容器200因在管嘴13与密封件208之间产生的摩擦而被提起,能够防止不期望的容器200的浮起。这样的防止容器浮起的效果能够通过使由能够进入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厚度较小的板状构件构成的可动体33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结构来实现,因此能够实现装置(旋转体21)的薄型化。
根据上述的自动分析装置1A中的容器移送装置5A,在采样区域中,可动体33相对于容器200自动地成为卡挂状态,使容器200被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忘记固定容器200。另外,在更换区域中,通过容器200的相对于保持体32的插拔操作,能够容易地更换容器,因此能够提高容器更换作业的安全性。另外,通过支承圆盘35相对于转子93的固定/固定解除操作,能够容易进行旋转体21的安装、拆卸,从而能够提高维护性,并且如果根据各种容器200准备多种旋转体21,则仅通过旋转体21的更换就能够适用于各种容器200。
并且,在容器移送装置5A中,通过调整可动体33的设置个数、周向长度,能够调整更换区域及采样区域的范围。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从正面侧观察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移送装置5B的自动分析装置1B的整体的立体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中特有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B中,容器移送装置5B具备切换机构110,该切换机构110在采样区域(S)和更换区域(K)自动地切换可动体33相对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卡挂状态和非卡挂状态。
<切换机构>
切换机构110由作为对可动体33朝向容器200的缩颈部210施力的施力构件的拉伸螺旋弹簧75、以及利用用于使旋转体21旋转的旋转动力在更换区域(K)中使可动体33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向拉离的方向移动的凸轮111构成。
<凸轮>
凸轮111由以保持体32的中心为基准形成为大致90°左右的中心角的大致扇形状的规定厚度的板状构件构成,在作为整体形成为中空圆盘状的旋转体21的中空状的中心部的更换区域(K)内,配设在能够与可动体33的内侧圆弧部45抵接的高度位置。凸轮111被固定于支承轴112的上端部,该支承轴112贯通旋转驱动机构22中的转子93及旋转轴92(参照图2)各自的轴中心部而以固定状态设置在壳体20的下表面板26上。
凸轮111具有形成于周向中央位置的鼓出部113和形成于鼓出部113的两侧的非鼓出部114。鼓出部113以从第一假想圆到达第二假想圆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圆弧地鼓出的形状,该第一假想圆的半径与处于卡挂位置的可动体33的内侧圆弧部45与保持体32的中心的俯视距离的长度相同,该第二假想圆的半径与处于非卡挂位置的可动体33的内侧圆弧部45与保持体32的中心的俯视距离的长度相同。非鼓出部114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假想圆的内侧沿保持体32的切线方向延伸的形状。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自动分析装置1B中,当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2向正转方向旋转的旋转体21的可动体33从采样区域(S)向更换区域(K)移动时,凸轮111的鼓出部113与可动体33的内侧圆弧部45抵接,用于使旋转体21旋转的旋转动力的一部分通过凸轮111转换为使可动体33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向拉离的方向驱动的驱动力。由此,可动体33沿远离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方向向非卡挂位置移动,成为可动体33未卡挂于缩颈部210的非卡挂状态。当可动体33向非卡挂位置移动时,如图12的(a)所示,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与销构件80的小径轴部82的俯视位置一致,通过作用于销构件80的重力作用,销构件80下降至销构件80的大径轴部81的下表面(大径轴部81与小径轴部82的台阶面)抵接在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的周缘部上的位置(下降位置)。在销构件80处于下降位置时,销构件80的小径轴部82与异形孔部55的圆弧状孔部56嵌合,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旋转台31及保持体32的销构件80与可动体33成为卡合状态,即使可动体33被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参照图8)朝向保持体32的中心施力,可动体33也被销构件80卡止而不能从非卡挂位置移动,从而维持非卡挂状态。这样,通过销构件80可靠地维持能够将容器200从保持体32向上方抽出的状态,成为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容器200的更换的状态。然后,在更换区域(K)中,将当前载置在旋转台31上的、完成了试样的采样的容器200向上方抽出,并将此后要进行试样的采样的新的容器200穿过可动体贯通孔部50及保持体贯通孔部40而载置在旋转台31上,从而更换容器200。
如上所述,在更换区域(K)更换了容器后,若利用旋转驱动机构22使旋转体21向正转方向旋转而使容器200向采样区域(S)移动,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A同样,在销上推块体100的作用下,销构件80朝向上升位置上升,如图12的(b)所示,销构件80与可动体33成为非卡合状态,通过一对拉伸螺旋弹簧75(参照图8)朝向保持体32的中心施力的可动体33向卡挂位置移动。由此,设置于可动体33的可动体贯通孔部50、大圆弧状切口部51及小圆弧状切口部52各自的缘部进入容器200的缩颈部210,成为可动体33卡挂于缩颈部210的卡挂状态,在吸引容器200内的试样后进行的管嘴13的拔出动作时,能够通过可动体33阻止容器200被提起,能够可靠地防止不期望的容器200的浮起。
在自动分析装置1B中,仅通过使在旋转台31上载置有容器200的旋转体21向正转方向(或逆转方向)旋转、使容器200在更换区域(K)与采样区域(S)之间移动,就能够自动地切换可动体33未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非卡挂状态和可动体33卡挂于容器200的缩颈部210的卡挂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说明了多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其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容器移送装置对于研究机构、检查机构、大学、医院、医药品制造商、工业药品制造商、化妆品制造商、食品制造商等,能够用于对收容有例如药液、饮料等液体试样的容器进行移送的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A、1B自动分析装置
5A、5B容器移送装置
31旋转台
32保持体
33可动体(固定机构)
75拉伸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80销构件
100销上推块体
110切换机构
111凸轮
200容器
210缩颈部
K更换区域
S采样区域。

Claims (6)

1.一种容器移送装置,具备:
旋转台,其供收容有试样的容器载置,并使所述容器在更换区域与采样区域之间移动;
保持体,其将载置于所述旋转台的所述容器保持为能够向上方抽出;以及
固定机构,其在采样区域将所述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缩颈部,
所述固定机构构成为,通过利用能够相对于所述缩颈部相对移动的可动体卡挂所述缩颈部而将所述容器固定为防止向上方脱出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在采样区域和更换区域切换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容器的缩颈部的卡挂状态和非卡挂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
施力构件,其朝向所述容器的缩颈部对所述可动体施力;以及
凸轮,其利用用于使所述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在更换区域中使所述可动体向将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容器的缩颈部拉离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容器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销构件,所述销构件在更换区域中维持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容器的非卡挂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销构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体,
所述销构件在处于下降位置时与所述可动体成为卡合状态而维持非卡挂状态,所述销构件在处于上升位置时与所述可动体成为非卡合状态而不维持非卡挂状态,
所述容器移送装置具备销上推块体,所述销上推块体利用用于使所述旋转台旋转的旋转动力,在采样区域中将所述销构件向所述上升位置推起。
CN202180063304.0A 2020-10-30 2021-10-06 容器移送装置 Pending CN1161576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2937 2020-10-30
JP2020182937A JP7065535B1 (ja) 2020-10-30 2020-10-30 容器移送装置
PCT/JP2021/037001 WO2022091727A1 (ja) 2020-10-30 2021-10-06 容器移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7690A true CN116157690A (zh) 2023-05-23

Family

ID=81382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3304.0A Pending CN116157690A (zh) 2020-10-30 2021-10-06 容器移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66900A1 (zh)
EP (1) EP4239340A1 (zh)
JP (1) JP7065535B1 (zh)
CN (1) CN116157690A (zh)
WO (1) WO20220917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7038A (ja) * 1998-12-22 2000-07-04 Shimadzu Corp オートサンプラ
JP2003215134A (ja) 2002-01-29 2003-07-30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試料または試薬の格納庫、それを備えた自動分析装置
JP5015874B2 (ja) 2008-07-22 2012-08-29 日立アロカ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ノズルユニット
EP3175248B1 (de) * 2014-07-29 2023-06-07 Joachim Gerstel Anordnung zur vorbereitung einer vielzahl von proben für ein analytisches verfahren
JP6937222B2 (ja) * 2017-10-31 2021-09-22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磁気攪拌装置
JP7321179B2 (ja) * 2018-10-10 2023-08-04 株式会社Lsiメディエンス 係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1727A1 (ja) 2022-05-05
JP7065535B1 (ja) 2022-05-12
EP4239340A1 (en) 2023-09-06
US20230366900A1 (en) 2023-11-16
JP2022076491A (ja) 2022-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31407B1 (en) Decapping system
US8562909B2 (en) Device for decapping and recapping sample tubes
US9108832B2 (en) Cover opener and automatic analyzing device using same
US9395379B2 (en) System for processing closed sample tubes
CA1337462C (en) System for providing access to sealed containers
US8865069B2 (e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fluid containers
US2010006482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tubes, in particular an automatic blood analysis apparatus
US5104231A (en) Vortex mixer drive
KR102369640B1 (ko) 패키징 및 자동화 시스템에서 스크류탑 용기에 접근하기 위한 장치
CN116157690A (zh) 容器移送装置
JPH10123025A (ja) サンプリング装置
WO2007148675A1 (ja) キャップの装着装置、取り外し装置、装着方法並びに取り外し方法
US9746487B2 (en) Device for storing of fluid containers
CN111707838B (zh) 用于接纳在自动分析仪中使用的器皿的容器
CN214969120U (zh) 具有防飞溅功能的配液装置
CN218747804U (zh) 加盖装置及体外诊断设备
CN219104937U (zh) 样本分析仪及耗材装载部件
EP3578485B1 (en) Vessel dispensing system
JP2911424B2 (ja) 分注装置
JP6691377B2 (ja) 流体容器の保管用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