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7605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7605A
CN116157605A CN202180057956.3A CN202180057956A CN116157605A CN 116157605 A CN116157605 A CN 116157605A CN 202180057956 A CN202180057956 A CN 202180057956A CN 116157605 A CN116157605 A CN 116157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lutch
clutch
clutch plate
pressure contac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79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嘉彦
曾恒香
吉本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57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76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8Serially-arranged clutches interconnecting two shafts only when all the clutches are enga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48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for 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0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 F16D43/06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axially a movable pressure ring or the like
    • F16D43/08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axially a movable pressure ring or the like the pressure ring actuating friction plates, cones or similar axially-movable friction surfaces
    • F16D43/1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axially a movable pressure ring or the like the pressure ring actuating friction plates, cones or similar axially-movable friction surfaces the centrifugal masses acting on, or forming a part of, an actuating mechanism by which the pressure ring can also be actuated independently of the m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16D2013/565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with means for releasing the clutch pressure in case of back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的动力传递装置。第二离合器部件(4b)具有隔壁部(4bb),该隔壁部(4bb)将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压力部件(5)侧的第一区域(α)和离心离合器单元(9)侧的第二区域(β),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任意地将输入部件的旋转力传递至输出部件或切断该旋转力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摩托车所具备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任意地进行使发动机的驱动力向变速器及驱动轮的传递或切断,并具有:与发动机侧连结的输入部件;与变速器及驱动轮侧连结的输出部件;与输出部件连结的离合器部件;及能够相对于离合器部件接近或分离的压力部件,并构成为通过使压力部件相对于离合器部件接近,使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而进行动力的传递,并且使压力部件相对于离合器部件分离,从而释放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的压力接触力,由此切断该动力的传递。
作为以往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可举出具有反扭矩传递用凸轮的动力传递装置,该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在压力部件位于非动作位置时,若经由输出部件向第一离合器部件输入旋转力,则使第二离合器部件移动而能够使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根据该现有技术,能够将车轮侧的旋转力传递到发动机侧而产生发动机制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4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构成反扭矩传递用凸轮的凸轮面的设定角度的自由度小,所以存在难以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这样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例如在变更驱动侧离合器板及从动侧离合器板的片数而任意地变更了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存在加速时的传递容量改变这样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离合器壳体,与通过车辆的发动机的驱动力旋转的输入部件一起旋转,并安装有多个驱动侧离合器板;离合器部件,具有:第一离合器部件,与能够使车辆的车轮旋转的输出部件连结;及第二离合器部件,安装有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交替形成的多个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部件,能够在动作位置与非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动作位置是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车轮的状态的位置,所述非动作位置是使该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车轮的传递切断的位置;及离心离合器单元,具备配重部件,该配重部件能够通过伴随所述离合器壳体的旋转的离心力而从内径侧位置向外径侧位置移动,在该配重部件位于所述外径侧位置时,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车轮的状态,并且在该配重部件位于所述内径侧位置时,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车轮的传递切断;及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在所述压力部件位于非动作位置时,当经由所述输出部件向所述第一离合器部件输入旋转力时,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能够使所述第二离合器部件移动而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部件具有隔壁部,该隔壁部将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及从动侧离合器板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所述压力部件侧的第一区域和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侧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时,使所述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且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未动作时,在该离心离合器单元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所述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且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未动作时,在所述隔壁部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的形成位置根据安装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及安装于第二区域的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来设定。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安装有单一的驱动侧离合器板。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第二离合器部件具有隔壁部,该隔壁部将驱动侧离合器板及从动侧离合器板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压力部件侧的第一区域和离心离合器单元侧的第二区域,在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时,使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因此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且反扭矩传递用凸轮未动作时,在该离心离合器单元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且离心离合器单元未动作时,在隔壁部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因此通过将第二离合器部件的凸缘形状设为任意位置,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隔壁部的形成位置根据安装于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及安装于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来设定,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设定车辆加速时的传递容量和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第二区域安装有单一的驱动侧离合器板,因此当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时,能够经由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顺畅地进行该离心离合器单元与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离合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一离合器部件的三面图。
图6是表示该第一离合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离合器部件的表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从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离合器部件的背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离合器部件的俯视图及后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压力部件的三面图。
图12是图11中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从该压力部件的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该压力部件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离心离合器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该离心离合器单元的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a)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的作用、(b)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应用了该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配重部件位于内径侧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配重部件位于内径侧位置与外径侧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配重部件位于外径侧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配重部件位于内径侧位置、压力部件位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配重部件位于外径侧位置、压力部件位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5是表示该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离合器部件的三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K配设于车辆上而用于任意地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M向驱动轮T侧传递或切断,如图1~16所示,构成为具有:离合器壳体2,形成有通过车辆的发动机E的驱动力而旋转的输入齿轮1(输入部件);输出轴3(输出部件),连接于变速器M;离合器部件(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压力部件5;多个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及多个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具备配重部件10的离心离合器单元9;辅助离合器板17;及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凸轮面K1及凸轮面K2)。
输入齿轮1在被输入从发动机E传递来的驱动力(旋转力)时能够以输出轴3为中心旋转,通过铆钉等与离合器壳体2连结。离合器壳体2由图2中右端侧开口的圆筒状部件构成,并且构成为与输入齿轮1连结,通过发动机E的驱动力而能够与输入齿轮1的旋转一起旋转。
另外,如图4所示,离合器壳体2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切口2a,与这些切口2a嵌合地安装有多个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该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分别由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板材构成,并且构成为与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一起旋转,且能够沿轴向(图2中左右方向)滑动。此外,将安装于与第二离合器部件4b对应的位置的离合器板作为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将安装于与压力部件5对应的位置的离合器板作为驱动侧离合器板6b。
离合器部件(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安装有与离合器壳体2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交替形成的多个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并且与能够经由车辆的变速器M使驱动轮T旋转的输出轴3(输出部件)连结,将与输出部件连结的第一离合器部件4a和安装有多个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第二离合器部件4b这2个部件组装而构成。
第一离合器部件4a构成为,在形成于其中央的插通孔(参照图5、6)中插通输出轴3,相互形成的齿轮啮合而在旋转方向上连结。如图5、6所示,在该第一离合器部件4a形成有构成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的倾斜面4aa和构成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的倾斜面4ab。此外,该图中符号4ac表示形成有用于将第一离合器部件4a和固定部件8连结的螺栓B的插通孔的凸台部。
另外,如图2所示,插通于第一离合器部件4a的输出轴3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插通孔3a,经由该插通孔3a向离合器壳体2内供给油。而且,在插通孔3a中插通有由棒状部件构成的操作部件18,在该操作部件18的前端安装有操作部18a。该操作部18a与联动部件19抵接而组装,该联动部件19与将压力部件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的轴承W连结。而且,当操作未图示的离合器操作单元时,操作部件18向图2中右侧移动,操作部18a按压联动部件19,因此,能够向相同方向按压压力部件5,使其从动作位置向非动作位置移动。
如图7~10所示,第二离合器部件4b由形成有隔壁部4bb的圆环状部件构成,构成为在形成于外周面的花键嵌合部4ba上通过花键嵌合安装有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而且,如图2、3所示,在离合器部件(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上组装有压力部件5,在该压力部件5的凸缘部5c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隔壁部4bb之间以交替层叠状态安装有多个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
如图11~14所示,压力部件5由在整个周缘部形成有凸缘部5c的圆板状部件构成,能够在动作位置与非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动作位置是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给车轮的状态的位置,所述非动作位置是使该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能够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向车轮的传递切断的位置。
更具体而言,如图7、8所示,形成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花键嵌合部4ba由隔壁部4bb区划,并且构成为在该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外周侧面的大致整周上一体地形成的凹凸形状,并构成为,通过使从动侧离合器板7a嵌合在构成花键嵌合部4ba的凹槽中,允许从动侧离合器板7a相对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轴向的移动,并且限制其旋转方向的移动,能够与该第二离合器部件4b一起旋转。
此外,如图5~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上分别形成有多个能够使油朝向安装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流通的油供给孔(4ad、4bc)。而且,构成为在输出轴3的前端从插通孔3a供给的油经由形成于第一离合器部件4a的油供给孔4ad及形成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油供给孔4bc向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供给。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部件5形成有能够使油朝向安装于该压力部件5的从动侧离合器板7b流动的油流通路。如图11~14所示,该油流通路构成为具有油流入部5e、槽部5f及油流出部5g,能够使油经由收容离合器弹簧S的收容凹部5d朝向压力部件5的凸缘部5c流通。
如图12、14所示,油流入部5e由形成于收容凹部5d的底部侧(接受离合器弹簧S的一端的部位侧)的第一孔部构成,并且在收容凹部5d中朝向压力部件5的中心侧开口而形成。如图12、13所示,油流出部5g由形成于压力部件5的凸缘部5c侧的第二孔部构成,并且朝向压力部件5的外径侧开口而形成。
另外,槽部5f由形成于压力部件5的表面侧的槽形状构成,从收容凹部5d的开口缘部连通至油流出部5g(第二孔部)而形成,能够使油从收容凹部5d的开口缘部流通至油流出部5g(第二孔部)。而且,从插通孔3a供给的油由于离心力而沿着比收容凹部5d靠内径侧的面5h流动,从而到达油流入部5e(第一孔部),经由该油流入部5e流入到收容凹部5d内。
另一方面,在压力部件5的周缘部,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突起状的嵌合部5i,在这些嵌合部5i上以嵌合状态安装有从动侧离合器板7b。该从动侧离合器板7b构成为,一个面与驱动侧离合器板6b接触,另一面与驱动侧离合器板6a接触,并以层叠状态安装,并且允许相对于压力部件5的轴向的移动,同时限制其旋转方向的移动,能够与该压力部件5一起旋转。
然而,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与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交替地层叠形成,相邻的各离合器板(6a~6c、7a~7c)能够进行压力接触或压力接触力的释放。即,允许各离合器板(6a~6c、7a~7c)向第二离合器部件4b及压力部件5的轴向的滑动,通过各离合器板(6a、6b、7a、7b)被压力接触而离合器接合,从而成为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力经由第二离合器部件4b及第一离合器部件4a向输出轴3传递的状态,通过各离合器板(6a、6b、7a、7b)的压力接触力被释放而离合器断开,从而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不追随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不进行旋转力向输出轴3的传递。
于是,在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将输入到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力(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输出轴3(输出部件)传递给驱动轮侧(变速器M),并且在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被释放的状态下,能够将输入到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力(发动机E的驱动力)向输出轴3(输出部件)的传递切断。
另外,如图11、13所示,压力部件5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收容凹部5d,在各个收容凹部5d中嵌入有离合器弹簧S。如图2所示,该离合器弹簧S收容在收容凹部5d内,且一端与固定部件8抵接,向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的方向对压力部件5施力。
而且,若通过操作未图示的离合器操作单元,从而使操作部件18移动而将联动部件19向图2中右侧按压,压力部件5被向相同方向按压而移动到非动作位置,能够进行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或压力接触的释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6、11、14所示,在第一离合器部件4a上形成有倾斜面4aa及4ab,并且在压力部件5上形成有与这些倾斜面4aa及4ab相向的倾斜面5a、5b。即,倾斜面4aa和倾斜面5a抵接而构成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并且倾斜面4ab和倾斜面5b抵接而构成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
而且,当发动机E的转速上升,并成为输入到输入齿轮1及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力能够经由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传递给输出轴3的状态(配重部件10位于外径侧位置)时,如图17的(a)所示,由于对压力部件5赋予a方向的旋转力,因此,通过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的作用,在该压力部件5上产生向该图中c方向的力。由此,压力部件5向其凸缘部5c进一步接近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凸缘部4bb的方向(图2中左侧)移动,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增加。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3的旋转超过输入齿轮1及离合器壳体2的转速而产生反扭矩时,如图17的(b)所示,由于对离合器部件4赋予b方向的旋转力,因此,通过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的作用,使压力部件5向该图中d方向移动而释放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由此,能够避免反扭矩引起的对动力传递装置K、动力源(发动机E侧)的不良情况。
如图15、16所示,离心离合器单元9具备配重部件10,该配重部件10能够通过伴随离合器壳体2的旋转的离心力而从内径侧位置(参照图19)移动到外径侧位置(参照图21),且离心离合器单元9构成为,当配重部件10位于外径侧位置时,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给车轮(驱动轮T)的状态,并且在该配重部件10位于内径侧位置时,能够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向车轮(驱动轮T)的传递切断。
具体而言,离心离合器单元9构成为具有:由块状部件构成的配重部件10;安装有支承部件13的保持部件11;压力接触部件12;第一球状部件14;第二球状部件15;及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16。此外,保持部件11及压力接触部件12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与驱动侧离合器板6同样地,嵌合安装在离合器壳体2的切口2a中。由此,保持部件11及压力接触部件12分别能够在离合器壳体2的轴向上移动,并且能够在旋转方向上卡合而与该离合器壳体2一起旋转。
如图15所示,配重部件10被收容在保持部件11的收容部11a中,在不被赋予离心力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内径侧位置,并且通过被赋予离心力而克服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向外侧移动,并到达外径侧位置。保持部件11将配重部件10以能够在内径侧位置与外径侧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保持,如图16所示,保持部件11由圆环状部件构成,构成为具有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并且收容配重部件10的收容部11a、形成在收容部11a内的槽形状11b及按压面11c。
各收容部11a由与配重部件10的形状及移动范围一致的凹形状构成,构成为施力部件16(图2参照)的一端可与其外周壁面11aa抵接。此外,在保持部件11的形成有收容部11a的面,固定有支承部件13,配重部件10经由该支承部件13以能够沿径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通过配重部件10从内径侧位置向外径侧位置移动,压力接触部件12向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层叠方向(图2中右侧)移动而使该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压力接触部件12由圆环状部件构成,并构成为具有:在整个周向上形成有多个的倾斜槽12a;在形成有倾斜槽12a的位置分别形成的槽形状12b;及按压面12c。
倾斜槽12a分别形成在与配重部件10对应的位置,并从内侧向外侧向上倾斜。由此,在离合器壳体2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使配重部件10保持在内径侧位置(参照图19),并且当离合器壳体2旋转时,对配重部件10赋予离心力而使其沿着向上倾斜的倾斜槽12a,从而使压力接触部件12向离开保持部件11的方向(即,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的方向)移动(参照图20、21)。
于是,如图15、16所示,当保持部件11及压力接触部件12隔着配重部件10的同时组装在一起时,倾斜槽12a与各配重部件10对应地定位,由于离心力,配重部件10从内径侧位置朝向外径侧位置并沿着倾斜槽12a,压力接触部件12向图15中箭头方向(图中右侧)移动,形成于该压力接触部件12的按压面12c按压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而成为压力接触状态,并且保持部件11利用其反作用力而向与图14中箭头相反的方向(图中左侧)移动,形成于该保持部件11的按压面11c压力接触辅助离合器板17。
第一球状部件14由安装于配重部件10的钢球构成,其一部分从形成于配重部件10的贯通孔的一个开口突出而与压力接触部件12的滚动面接触,从而能够滚动。另外,第二球状部件15由安装于配重部件10的钢球构成,其一部分从形成于配重部件10的贯通孔的另一个开口突出而与保持部件11的滚动面接触,从而能够滚动。
即,配重部件10在未被赋予离心力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内径侧位置(参照图19),成为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被释放的状态,当被赋予离心力时,如图20所示,配重部件10向外侧移动,并到达外径侧位置(参照图21),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成为压力接触状态而成为发动机E的驱动力能够传递给车轮T的状态。此外,图22表示配重部件10位于内径侧位置、压力部件5位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图23表示配重部件10位于外径侧位置、压力部件5位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
辅助离合器板17配设在离合器壳体2内,由与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不同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比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小径)的圆环状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在其中央开口插通输出轴3(输出部件)而成为嵌合状态,并且构成为具有与保持部件11的按压面11c相向的被按压面。
该辅助离合器板17在配重部件10位于外径侧位置时(即,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为压力接触状态时),当被形成于保持部件11的按压面11c按压而压力接触时,能够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轴3。另外,在配重部件10位于内径侧位置时(即,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的压力接触力为释放状态时),当形成于保持部件11的按压面11c的按压力降低而压力接触力被释放时,能够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向输出轴3的传递切断。
即,当配重部件10移动到外径侧位置时,倾斜槽12a作为凸轮发挥功能,保持部件11与压力接触部件1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压力接触部件12的按压面12c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保持部件11的按压面11c按压辅助离合器板17的被按压面而进行压力接触,因此发动机E的驱动力被传递给驱动轮T。
在压力部件5位于非动作位置时,当经由输出轴3(输出部件)向第一离合器部件4a输入旋转力时,反扭矩传递用凸轮能够使第二离合器部件4b移动而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反扭矩传递用凸轮由形成于第一离合器部件4a的凸轮面K1(参照图5、6)及形成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图7、10)的凸轮面(K2)构成。
更具体而言,构成为,当将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组合起来时,凸轮面K1与凸轮面K2相向,当经由输出轴3(输出部件)向第一离合器部件4a输入旋转力时,通过这些凸轮面(K1、K2)的凸轮作用,第二离合器部件4b向压力部件5侧(图2中右侧)移动。由此,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能够承受该反扭矩传递用凸轮的压力接触力而使第二离合器部件4b向压力部件5侧移动,能够使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
此外,构成为,当将第一离合器部件4a及第二离合器部件4b组合起来时,形成于第一离合器部件4a的抵接面T1(参照图5、6)与形成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抵接面T2(参照图7、8、10)相向,当第一离合器部件4a旋转时,抵接面T1与抵接面T2抵接,从而能够使第二离合器部件4b向相同方向旋转。
在此,如图7~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离合器部件4b具有隔壁部4bb,该隔壁部4bb将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在轴向(图2中左右方向)上区划而形成压力部件5侧的第一区域α和离心离合器单元9侧的第二区域β,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凸轮面K1、K2)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即,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c不压力接触)。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壁部4bb由形成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凸缘形状构成,如图3及图19~23所示,分割为安装有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的第一区域α(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隔壁部4bb与压力部件5的凸缘部5c之间的区域)和安装有驱动侧离合器板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c的第二区域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隔壁部4bb与离心离合器单元9之间的区域)。
由此,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且反扭矩传递用凸轮未动作时,在该离心离合器单元9与压力部件5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能够使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且离心离合器单元9未动作时,在隔壁部4bb与压力部件5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能够使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离合器部件4b具有隔壁部4bb,该隔壁部4bb将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压力部件5侧的第一区域α和离心离合器单元9侧的第二区域β,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因此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的传递容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且反扭矩传递用凸轮未动作时,在该离心离合器单元9与压力部件5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c)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c)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且离心离合器单元9未动作时,在隔壁部4bb与压力部件5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与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压力接触,因此通过将第二离合器部件4b的凸缘形状设为任意位置,能够在不变更加速时的传递容量的情况下任意地变更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隔壁部4bb的形成位置根据安装于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或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的传递容量(能够传递动力的容量)及安装于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c或从动侧离合器板7c的传递容量来设定。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设定车辆加速时的传递容量和发动机制动产生时的传递容量。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4、25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区域β安装单一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c。在该情况下,在离心离合器单元9动作时,可以经由第二区域β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c顺畅地进行该离心离合器单元9与第一区域α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或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的连接。即,在安装于离合器壳体2侧(输入侧)的离心离合器单元9与安装于第二离合器部件4b侧(输出侧)的驱动侧离合器板(6a、6b)及从动侧离合器板(7a、7b)连接时,有可能因急剧的连接而产生冲击,与此相对,通过经由驱动侧离合器板6c,能够实现顺畅的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部件5上形成有嵌合部5i,并安装有从动侧离合器板7b,但也可以不形成嵌合部5i,而不将从动侧离合器板7b安装于压力部件5(仅在第二离合器部件4b上形成从动侧离合器板)。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区域α上安装从动侧离合器板7a,并且在第二区域β上安装从动侧离合器板7c。此外,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摩托车之外,还能够适用于汽车、三轮或四轮小车、或通用机等各种多板离合器型的动力传递装置。
工业实用性
只要是第二离合器部件具有将驱动侧离合器板及从动侧离合器板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压力部件侧的第一区域和离心离合器单元侧的第二区域的隔壁部,且在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时,使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的动力传递装置,就可以应用于外观形状不同或附加了其他功能的装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齿轮(输入部件)
2 离合器壳体
2a 切口
3输出轴(输出部件)
3a 油供给孔
4a 第一离合器部件
4aa倾斜面(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
4ab倾斜面(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
4ac凸台部
4ad油供给孔
4b第二离合器部件
4ba花键嵌合部
4bb隔壁部
4bc油供给孔
5压力部件
5a倾斜面(压力接触辅助用凸轮)
5b倾斜面(反扭矩限制器用凸轮)
5c 凸缘部
5d 收容凹部
5e 油流入部
5f 槽部
5g 油流出部
5h 内周面
5i 嵌合部
6a~6c驱动侧离合器板
7a~7c从动侧离合器板
8 固定部件
9 离心离合器单元
10 配重部件
11 保持部件
11a 收容部
11aa内周壁面
11b 槽形状
11c 按压面
12 压力接触部件
12a 倾斜槽
12b 槽形状
12c 按压面
13 支承部件
14 第一球状部件
15 第二球状部件
16 施力部件
17 辅助离合器板
18 操作部件
18a 操作部
19 联动部件
B 螺栓
S 离合器弹簧
W 轴承
α 第一区域
β 第二区域
K1凸轮面(反扭矩传递用凸轮)
K2凸轮面(反扭矩传递用凸轮)
T1 抵接面
T2 抵接面

Claims (4)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离合器壳体,与利用车辆的发动机的驱动力旋转的输入部件一起旋转,并安装有多个驱动侧离合器板;
离合器部件,具有第一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离合器部件,所述第一离合器部件与能够使车辆的车轮旋转的输出部件连结,所述第二离合器部件安装有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交替形成的多个从动侧离合器板;
压力部件,能够在动作位置与非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动作位置是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车轮的状态的位置,所述非动作位置是使该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车轮的传递切断的位置;
离心离合器单元,具备配重部件,所述配重部件能够通过伴随所述离合器壳体的旋转的离心力而从内径侧位置向外径侧位置移动,在该配重部件位于所述外径侧位置时,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而成为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车轮的状态,并且在该配重部件位于所述内径侧位置时,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的压力接触力释放而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车轮的传递切断;及
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在所述压力部件位于非动作位置时,当经由所述输出部件向所述第一离合器部件输入旋转力时,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能够使所述第二离合器部件移动而使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离合器部件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将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及从动侧离合器板在轴向上区划而形成所述压力部件侧的第一区域和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侧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时,使所述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时,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动作且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未动作时,在该离心离合器单元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所述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反扭矩传递用凸轮动作且所述离心离合器单元未动作时,在所述隔壁部与压力部件之间产生压力接触力而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驱动侧离合器板与从动侧离合器板压力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的形成位置根据安装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及安装于第二区域的所述驱动侧离合器板或从动侧离合器板的传递容量来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区域安装有单一的驱动侧离合器板。
CN202180057956.3A 2020-08-06 2021-07-29 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161576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4039A JP7405713B2 (ja) 2020-08-06 2020-08-06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0-134039 2020-08-06
PCT/JP2021/028050 WO2022030350A1 (ja) 2020-08-06 2021-07-29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7605A true CN116157605A (zh) 2023-05-23

Family

ID=80118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7956.3A Pending CN116157605A (zh) 2020-08-06 2021-07-29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3921B2 (zh)
EP (1) EP4194710A4 (zh)
JP (1) JP7405713B2 (zh)
CN (1) CN116157605A (zh)
WO (1) WO20220303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3702B1 (ja) 2022-07-05 2023-12-22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
EP4339474A1 (en) * 2022-09-13 2024-03-20 Kabushiki Kaisha F.C.C. Clutch device, motorcy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essure pl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14026B2 (en) * 2001-06-07 2006-03-21 Drussel Wilfley Design, L.L.C. Manual/automatic pressure control mechanism for centrifugal clutch
JP4363999B2 (ja) * 2004-02-03 2009-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
US8210333B2 (en) * 2007-06-29 2012-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and vehicle having clutch
JP2009063023A (ja) 2007-09-04 2009-03-26 F C C:Kk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9127701A (ja) * 2007-11-21 2009-06-11 Yamaha Motor Co Ltd 遠心クラッチ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368253B2 (ja) * 2008-10-30 2013-12-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の変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5444153B2 (ja) * 2010-07-29 2014-03-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
CN104350300B (zh) * 2012-06-04 2017-03-08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JP2017155883A (ja) 2016-03-03 2017-09-0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6502443B2 (ja) 2017-09-01 2019-04-1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US10697534B2 (en) * 2018-01-24 2020-06-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xle system
JP6851340B2 (ja) * 2018-03-14 2021-03-3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9211041A (ja) * 2018-06-07 2019-12-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配分装置
JP7149827B2 (ja) * 2018-12-05 2022-10-0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4710A1 (en) 2023-06-14
US11773921B2 (en) 2023-10-03
JP7405713B2 (ja) 2023-12-26
JP2022030211A (ja) 2022-02-18
EP4194710A4 (en) 2024-04-10
US20230279908A1 (en) 2023-09-07
WO2022030350A1 (ja)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5451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5502507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6157605A (zh) 动力传递装置
US10302149B2 (en) Clutch device
CN11605729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2405097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906302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39497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EP3892880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07007538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46663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463628B1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546155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WO2024085186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EP4242485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P3892879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