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64A -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 Google Patents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64A
CN1161364A CN 96123973 CN96123973A CN1161364A CN 1161364 A CN1161364 A CN 1161364A CN 96123973 CN96123973 CN 96123973 CN 96123973 A CN96123973 A CN 96123973A CN 1161364 A CN1161364 A CN 1161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material
dispersion liquid
microcapsul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612397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黑守
前田茂宏
近泽明夫
濑户口哲夫
吉川正晃
中平贵年
岸本章
赤松幸彦
中西靖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Osaka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Osaka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Osaka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Priority to CN 9612397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包括:是将作为蓄热材料的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内而构成的小粒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和将微胶囊稳定分散中的传输用流动性介质;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内形成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在热交换流路内形成流动,对于温度介面层的层厚,具有1.9×D~0.1×D的体积平均粒径,而且伴随着在上述热交换流路内的移动搅拌上述温度介面层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

Description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本发明是关于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更详细讲,是关于将作为蓄热材料的伴随着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内,将这样构成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稳定地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中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例如,关于作为在地域暖房系统、大型建筑内冷房系统等空调系统中所用的传热介质的蓄热材料的微胶囊分散液。
过去,作为这种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知道有将十四烷、石蜡等蓄热材料,收容在由密胺树脂等形成的微胶囊内,再将这种构造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在制作这样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时,将蓄热材料和密胺树脂的预聚物,一边在水中分散乳化一边聚合,在把蓄热材料作为主材料的核芯外部,形成由树脂膜形成的胶囊外层,再将这种构成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制得分散液。
这样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由于微胶囊分散在分散液中等原因,所以它的粘度,例如,比水本身要高。然而,这种粘度随着使用,而倾向于变得更高。
另一方面关于分散液具备的蓄热能,传送用流动性介质,与单质比较,为了提高蓄热能,在难以维持相同的热传送能力时,只好将更少量的分散液分流到受热侧和给热侧之间设置的循环回路中。即,构成该流路的配管直径,即使作成很小,作为热传送能力,仍能获得规定的能力。
如图2所示,以前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在受热侧热交换器和给热侧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传输,其问题是,当热交换进行良好时,分散液和构成该分散液流动的热交换流路壁之间具有热传递。
一般讲,在这种环境中的热传导率是代表流动状态的雷诺数的函数,当雷诺数降低时,热传导率也降低。
这种状况,根据图6进行说明。图6,横轴为分散液流动的雷诺数Re,纵轴为在流路壁和分散液间的热传导率hi。同一图中,一点划线表示在过去一般使用的水中雷诺数Re和热传导率hi之间的关糸。白圈短划线表示过去的将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这种微胶囊,其体积平均粒子直径设在5μm以下,如图4中所示粒子直径分布)在水中分散的分散液中的关系。
另外,在同一图中,表示为Reold(10000附近)是在将水作为运动介质时,所代表的雷诺数,表示为Renew(1250附近)是在使用稳定分散了微胶囊的分散液运行中,所代表的雷诺数。
从同一图可判断,单纯水或过去型式的微胶囊时,伴随着着雷诺数的降低,热传导率也降低。在单纯水中,使用Reold时的热传导率hiold,比使用分散了过去型式Renew的微胶囊时的热传导率hinew高很多,关于这一点,大有改进余地。
即,为了确保热传输量,将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稳定地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内时,希望提高该分散液和该分散液流动的热交换流路壁间的热传导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 于上述老技术存在的缺点,必须获得一种在分散液和该分散液流动的热交换器流路部件之间的热传导率比较高的蓄热用微胶囊分散液。
上述目的根据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即可达到。
即,本发明中,将伴有作为蓄热材料的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中,再将这样构成的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稳定地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中而成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构成特征如下。
这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在流动的热交换流路内形成温度介面层,对于层厚D,具有1.9×D以下,0.1×D以上的体积平均粒径,而且伴随着在上述热交换流路内的移动流体,搅拌上述温度介面层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进一步分散,以此构成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这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在它的运转状态中,在临界雷诺数以下的领域内使用。这种情况下,在热交换流路内流动的分散液,在靠进流路壁面处,形成比较厚的某温度介面层。
该温度介面层,在以前说明的热传导中,成了决定传热速率的因素。因此,如本申请的目的,当试图提高热传导率时,搅拌该温度介面层内的流体是有效果的。
对于本发明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根据和该温度介面层厚度的关系,分散具有规定范围内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其结果,通过用温度介面层搅拌颗粒材料,搅拌在热交换流路壁面附近形成的温度介面层,可确保高的热传导率。因此,即使是采用蓄热材料用微胶囊,也能获得更实用的分散液。
这里,体积平均粒径比上述范围更大时,很容易产生分散上的问题,若小时,很难获得适当的搅拌效果。
本发明构成如下。
即,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选为1-5μm。
加进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在体积平均粒径5-100μm间选择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并将其分散。
作为这种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作为它的蓄热材料,使用比重比水低的,例如,脂肪族烃类化合物。因此,当微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比规定的范围大时,很容易引起和传输流动性介质的分离。因为这种原因,通过将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控制在规定的范围(1-5μm)内,在将这种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内时,能得到稳定地分散。在此,当该体积平均粒径大于5μm时,分散变的很不均匀,当比1μm小时,难以制造,热传输量会降低。
另一方面,使用这样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在通常的运行状态下,可搅拌分散液流动中温度介面层的颗粒大小,定为5-100μm之间(最好在10-100μm左右)。因此,将具有相当于该大小体积平均粒径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分散在分散液中,当这样做时,该体积平均粒径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由于有效地搅拌温度介面层,所以可提高热传导率。因此,采用蓄热材料用微胶囊时,能获得更实用的分散液。
在到此所说明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中,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最好是将伴有作为蓄热材料的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内,如此构成的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
这种情况下,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应具备蓄热机能,同时也应具备搅拌温度介面层的机能,使这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不仅具有比过去更高的蓄热机能,而且,在其性能上也具备比较高的热传导率。
进而,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和上述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混合比,最好为49∶1-1∶1。
这种混合比,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内,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呈稳定分散态,进而也可以是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进行比较稳定分散的最好范围。结果可以获得具有在和传输流动性介质间难以分离的特性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
在此,根据混合比,当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量过多时,引起分离的倾向增强。反之,过少时,难以获得提高热传导率的效果。
作为到此所说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这虽然示出了由微胶囊形成的实例,但和过去的分散液比较,它的蓄热性能大致相等,从所说的提高其热传导率的意义讲,作为这种颗粒材料,没有必要必需具备作为微胶囊的机能,只要具备搅拌温度介面层的能力,就能付与整体的性能。
根据此目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可以从密胺树脂颗粒、尿素树脂颗粒、聚乙烯颗粒、碳粉末、小麦粉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这种情况也根据这些颗粒,能够促进温度介面层的搅拌,提高热传导率,结果能获得传输热量的增加。
在到此为止所说明的实例中,伴有上述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最好是脂肪族烃类化合物。
这种情况下,由于将伴有相变化的物质作蓄热材料,所以能够提高每单位容积的蓄热量,其优点是蓄热量的比率很大,由于不产生太大的温度差,所以热损失量能控制在很低。进而,使用脂肪族烃化合物时,很容易获得,使用廉价的材料就能获得特性稳定的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本发明的脂肪族烃化合物,最好是十六烷和十五烷的混合物。
蓄热材料之间的混合,很少能获得处于中间状的热物理性能,反之,由于融点和凝固点的降低,进而到熔解热量的降低,所以满足整体条件是很困难的,虽然对热物理性能不能付与良好的影响,但可知在这二种组合中,是熔点和凝固点的降低,以及极端的熔解热量,也不产生降低的特殊组合。例如,十六烷和十四烷的组合,十五烷和除脂肪族烃外的化合物的组合,全都没有发现混合而带来优点,即凝固点和熔解热量显著降低,相变化的温度范围成为曲线状。
在上述温度范围内,每绝对重量的胶囊,蓄存30kcal/kg以上的熔解和凝固热量的,十六烷和十五烷的混合比,最好为8∶2-1∶9,7∶3-2∶8的范围更好。根据这个范围,当增加十六烷的比率时,熔点上升,而逸出上述最好的温度区域。根据这个范围,当增加十五烷的比率时,凝固点过于降低,而使熔解热量降低,同样超逸出了上述最好的温度区域。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伴有相变化化合物,进行微胶囊化的方法,可以使用凝聚法,表面聚合法、就地(in-situ)法,使用酵母菌法(特开昭63-88033号公报)等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微胶囊的粒径最好为0.1-5μm,为了得到规定的粒径,可选择称之为乳化机或分散机的,付与高剪切力的机种,和根据乳化分散时的温度、时间进行调节。当粒径超过5μm时,很容易受到流动剪切力而被破坏掉,不能令人满意。而当粒径不足0.1μm时,乳化分散时又相当长时间,并根据情况引起粘性显著增加,所以最好在0.1μm以上。
在本发明中的蓄热材料混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防过冷却材料,通过这样做,可防止熔点和凝固点不同的现象,即过冷却现象,可以获得在更窄的温度范围内,熔解和凝固反复进行的蓄热材料组合物。
作为可用的防过冷却材料,可使用硬脂酸棕榈酸一类的羧酸;硬脂醇、辛二醇一类的醇类;亚乙基二酰胺、硬脂酸酰胺一类的酰胺等熔点在40℃以上的化合物。
防过冷却材料添加量的范围,对于蓄热材料的重量,最好为0.1-20%(W/W)。当没有满足此范围时,作为防过冷却材料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当添加量超出该范围时,由于熔解热量降低,也不能令人满意。
如此获得的冷热传输用微胶囊分散液,虽然直接使用,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但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亚乙基乙二醇、丙烯乙二醇,各种无机盐类、防腐剂、各种防劣化剂、增粘剂、分散辅助剂、比重调节剂、湿润材料、润滑材料、水处理剂、流动性调节剂、各种无机或有机颜料、染料等。
图1是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示意图,
图2是吸收式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第1种实施形态中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粒径分布示意图,
图4是小粒径胶囊分散液中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粒径分布示意图,
图5是大粒径胶囊分散液中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粒径分布示意图,
图6是雷诺数和传导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7是雷诺数和传导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8是雷诺数和传导率的关系示意图。
参照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这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构成是,将作为蓄热材料的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1,收容在微胶囊2内,再将这种构成的小粒径热材料用微胶囊A稳定地分散在传输用流动性介质3中。
在分散液中,除了这种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外,还分散有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
在此,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的体积平均粒子直径定为1-5μm,上述温度介面搅拌用粒子材料B的体积平均粒径定为5-100μm(10-100μm更好)。作为这种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的构成,可以将其分成2种,第1种,首先说明的是由和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相同构成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另一类,是由具有规定粒径分布的单相粒状物(模拟(dummy)颗粒)构成。
以下关于这些材料详细说明。
作为上述蓄热材料的有机化合物1,可以使用十五烷、十六烷、十四烷等直链的石蜡(脂肪族烃化合物)、芳香族烃化合物(苯、P-邻二甲苯等)、脂肪酸(壬烷酸、癸二酸等直链羧酸的一种或混合物等)、酯化合物等的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或混合物等。
作为构成上述微胶囊2的胶囊材料,可以使用密胺树脂、尿素树脂、酚树脂、尼龙等的缩合系聚合物和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丙烯酸系聚合物。
作为上述单相粒状物(模拟颗粒),可以使用密胺树脂颗粒、尿素树脂颗粒、聚苯乙烯颗粒、聚乙烯颗粒、碳粉、小麦粉等。作为这样的样品颗粒,也可以使用不具有蓄热能的微胶囊构成。这种单相粒状物的比重,虽然大致等于分散混合液的比重,但以稳定分散点为好。
进而,作为上述传输用流动性介质3,使用到此为止所说的水。此时,可根据需要添加亚乙基乙二醇、丙烯乙二醇、各种无机盐类、防腐剂、各种防劣化剂、分散辅助材料、比重调节材料、湿润材料等。
各材料的比率,在整体分散液中分散物(将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和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合起来的)的比率,最好5-50W%,10-20W%更好。
在整体分散液中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的比率,最好0.1-20W%,1-10(W)%更好。
此外,在将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作为蓄热材料用微胶囊时,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和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混合使用时,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和大粒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比率为49∶1-1∶1(重量比),10∶1-5∶1更好。
这样,把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作蓄热材料用微胶囊时,当将分散物蓄热材料用微胶囊作为一个整体看时,它的粒径分布,在1-5μm的范围内有第1粒径峰,在5-100μm(最好10-100μm)的范围内有第2粒径峰。实际上,可认为第2粒径峰高没有超过第1粒径峰高。
得到这样的粒度分布时,将体积平均粒径分布在1-5μm的范围内和5-100μm(最好10-100μm)的范围内进行混合,虽然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形成混合母体的两种粒径分布,根据粒径与上述体积平均粒径的间隔,其度数,使用单调减少的分布度数。
作为获得这样分布度数时,体积平均粒径在1-5μm范围内,粒径在10μm以下的含70%以上的小粒径一侧的,和体积平均粒径在5-100μm(最好10-100μm)范围内,粒径10μm以上的含70%以上的大粒径一侧的,进行混合为好。小粒径一侧的对于大粒径一侧的混合比,最好为2比8以上。
到此为止所说的体积平均粒径是表示微胶囊粒的体积换算值的平均粒径,原理上意味着,一定体积的颗粒,从小的顺次筛分,当颗粒分别达到50%体积时的粒径。体积粒径的测定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实际测量后算定,但可以利用市售的电光粒径测定装置进行自动测定。根据本实施形态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以使用[コ-ルタ-マルチサイザ-」(英国COULTERELECTRONICS LIMITED社制、アバチヤ-サイズ50μm型)进行测定。
具有这种组成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与过去那样单独分散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的分散液相比较,热传导率得以提高。
首先,对上述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使用状况进行说明。
这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用作吸收式或压缩式冷冻机的空调系统的热传输介质,上述热传输介持的蓄放热功能应用于建筑物的冷房等。
图2示出了一例空调系统,其构成是,室外的蒸发器R和室内的冷却器S之间,用配管Q形成循环回路,利用循环泵P,使上述配管Q内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进行循环。因此,通过分散液,将室外器R产生的冷热传送到室内的冷却器S,同时,将室内的排热导入到室外器R,并排放出。使用在这样的建筑物冷房系统中。
以下讲述上述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的实施形态。
各实施形态的获得是,将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稳定分散的小粒径胶囊分散液和大粒径蓄热材料微胶囊分散的大粒径胶囊分散液,按规定比率混合,或者,将单相粒状物(模拟颗粒)混入、分散在小粒径胶囊分散液中。
这种小粒径胶囊分散液相当于过去的分散液。
以下顺次说明小粒径胶囊分散液的制作,大粒径胶囊分散液的制作,和本申请所希望的分散液制作。
(1)小粒径胶囊分散液的制作
在5g密胺粉末内,加入6.5g37%的甲醛水溶液和10g水,将PH调为8后,加热到约70℃,得到密胺-甲醛的初期缩合物水溶液。在PH值调为4.5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钠盐水溶液100g中,一边激烈搅拌,一边添加80g  正十五烷,作为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使体积平均粒径1-5μm为止,进行乳化。将上述总量的密胺-甲醛初期缩合物水溶液添加到该乳化液中,在70℃下搅拌2小时后,将PH调为9,胶囊化结束,这种粒径分布示于图4。
(2)大粒径胶囊分散液的制作
使用和小粒径胶囊分散液制作相同的材料,经过相同的工艺步骤,得到体积平均粒径为10-15μm的分散液,该粒径分布示于图5。
(3)第1种实施形态
按1∶9的比率,将上述说明的大粒径胶囊分散液和小粒径胶囊分散液混合,得到第1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该粒径分布示于图3。在同图中,判别粒径分布中有第1粒径峰P1和第2粒径峰P2。第2粒径峰高低于第1粒径的峰高。这种分散液呈稳定分散状态。
(4)第2种实施形态
按2∶8的比率,将上述说明的大粒径胶囊分散液和小粒径胶囊分散液混合,得到第2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这种分散液呈稳定分散状态。
(5)第3种实施形态
在上述说明的小粒径胶囊分散液中,以分散液总重量的4(W)%,混合进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的密胺树脂粒子,作模拟颗粒,得到第3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这种情况,模拟颗粒稳定分散在液体中。
这样获得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雷诺数Re和热传导率hi的相互关系示于图6-8。
图6中,X标记表示第1种实施形态,黑点实线表示大粒径胶囊分散液,白点虚线表示以前的小粒径胶囊分散液,△标记一点划线表示水本体。同图中可判明,在同一雷诺数Re下,明显地获得热传导率hi提高的效果。
图7是与图6相对应的图,黑点实线表示第2种实施形态,白点虚线表示过去的小粒径胶囊分散液。从同图中判知,在同一雷诺数Re下,明显地获得热传导率hi的提高。
图8也是图6的对应图,黑点实线表示第3种实施形态,白点虚线表示过去的小粒径胶囊分散液。这种情况,同样能在同一雷诺数Re下,获得热传导率hi的提高。
下面,对于本实施形态中所用蓄热材料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起进行说明。
实施例中所示熔点、凝固点和熔解热量,使用差热计(美国パ-キンエルマ-社制DSC-7型)进行测定。熔点和凝固点分别表示吸热和放热峰时的温度,(温度范围)表示熔解或凝固开始和结束的温度。熔解热量、凝固热量的值,表示在5-13℃间,每单位微胶囊绝对重量的热量。
(实施例1)
在20g密胺粉末内,加入26g 37%的甲醛水溶液和50g水,PH调为8后,加热到约70℃,得到密胺-甲醛初期缩合物水溶液。在100g,PH 4.5,5%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钠盐水溶液中,加入溶解有4g硬脂酰醇防过冷材料的40g十五烷和40g十六烷的混合液,再将这种混合液一边激烈搅拌一边添加到上述水溶液中,进行乳化,直到体积平均粒径达到2.0μm止。
在上述乳化液中,添加上述总量的密胺-甲醛初期缩合物水溶液,在70℃下搅拌2小时后,用20%的苛性钠水溶液调PH为9,得到含蓄热材料的微胶囊分散液。用差热计测量这种微胶囊分散液的熔解、凝固状态,测定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作为蓄热材料,和实施例1一样,在16g十五烷和64g十六烷中溶解2g作为防过冷材料的硬脂酸,将这种混合液进行胶囊化,得到微胶囊分散液,用差热计测量该微胶囊分散液的熔解、凝固状态,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作为蓄热材料,和实施例1一样,在56g十五烷和24g十六烷中溶解8g作为防过冷材料的硬脂酸酰胺,将这种混合液进行胶囊化,得到微胶囊分散液。用差热计测量该微胶囊分散液的熔解、凝固状态,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6)
采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将表1中比较例的蓄热材料组成物,进行微胶囊化。
表1中示出了熔点、凝固点和蓄热到5-13℃的,熔解、凝固热量的测定结果。
正如表1中所示结果所知,根据本实施形态,作为冷热传输介质,使用内包有十五烷和十六烷的混合物的微胶囊分散液,在冷房温度最为理想的5-13℃的温度区域内,完全能呈现出熔解和凝固,或在此温度区域内具有30kcal/kg以上的熔解和凝固热量,从而获得冷热传输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另一方面,以比较例所示的蓄热材料组成,其熔解或凝固区域大大超逸出了上述最好的温度区域,熔解热量大幅度降低,作为潜热传输介质,不太理想。
                          表1例       蓄热材料组      混合比     熔点℃        凝固点℃    熔解热量/
     成(熔点)                  (温度范围)    (温度范围)   凝固热量
                                                           kcal/kg实施例1  十六烷 十五烷    5∶5        11.1           9.5         41
                                 (8.2-13.7)   (7.4-11.1)     42实施例2  十六烷 十五烷    8∶2        12.8           11.8        32
                                 (11.2-17.9)  (9.8-14.6)     38实施例3  十六烷 十五烷    3∶7        10.7           7.6         37
                                 (9.2-1 2.8)   (5.2-8.8)     38比较例1  -十五烷          0∶10       8.0            6.2         26
                                  (5.1-11.3)   (3.9-8.2)     14比较例2  十六烷-          10∶0       16.7           15.0        0
                                 (15.1-21.3)   (9.5-15.5)    49比较例3  十五烷石蜡(60℃) 5∶5        8.5            5.5         25
                                 (5.5-16.3)    (4.2-10.5)    23比较例4  十六烷 十四烷    9∶1        11.1           9.5         18
                                 (1.2-13.4)    (3.3-14.5)    21比较例5  十六烷 十二烷    9∶1        15.2           10.1        23
                                 (4.7-19.1)    (8.3-16.4)    25比较例6  十五烷 棕榈酸    5∶5        7.5            3.2         12
            甲酯(29℃)           (2.8-13.5)    (1.6-9.2)     6

Claims (10)

1.一种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包括微胶囊(A),是将作为蓄热材料的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内,如此构成的小粒径蓄热材料用的,传输用流动性介质(3),将上述微胶囊(A)稳定地分散其中,
其特征是:
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分散在上述传输用流动性介质(3)内,
上述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在热交换流路内形成流动,对于温度介面层的层厚(D)具有1.9×D~0.1×D体积平均粒径,而且在上述热交换流路内伴随流动搅拌温度介面层。
2.权利要求1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的体积平均粒径选为1-5μm,
加入到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中,分散体积平均粒径为5-100μm的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是将作为蓄热材料的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收容在微胶囊内而构成的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小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A)和上述大粒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混合比率为49∶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温度介面层搅拌用颗粒材料(B)是选自密胺树脂颗粒,尿素树脂颗粒、聚乙烯颗粒、碳粉、小麦粉之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蓄热材料用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在1-5μm范围内有第1粒径峰,在5-100μm范围内有第2粒径峰,第2粒径峰高低于第1粒径峰高。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蓄热材料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伴有相变化的有机化合物是脂肪族烃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上述脂肪族烃化合物是十六烷和十五烷的混全物。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在上述微胶囊内包含有防过冷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蓄热材料用微胶囊分散液,其特征是十六烷和十五烷的混合比率为8∶2-1∶9。
CN 96123973 1995-12-22 1996-12-21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Pending CN11613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6123973 CN1161364A (zh) 1995-12-22 1996-12-21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4835/95 1995-12-22
JP26543/96 1996-02-14
CN 96123973 CN1161364A (zh) 1995-12-22 1996-12-21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64A true CN1161364A (zh) 1997-10-08

Family

ID=5127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6123973 Pending CN1161364A (zh) 1995-12-22 1996-12-21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6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85C (zh) * 2000-04-10 2003-03-19 天津工业大学 自动调温纤维及其制品
CN101107340A (zh) * 2005-01-27 2008-01-16 Sk化研株式会社 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
CN100494306C (zh) * 2006-01-18 2009-06-03 华南理工大学 高导热和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0696A (zh) * 2014-09-01 2014-12-03 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网状自振荡热管散热膜及其加工方法
CN104583356A (zh) * 2012-05-30 2015-04-29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烷烃基潜热储存材料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953885A (zh) * 2019-12-06 2020-04-03 新沂市星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pvc用多效反应炉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85C (zh) * 2000-04-10 2003-03-19 天津工业大学 自动调温纤维及其制品
CN101107340A (zh) * 2005-01-27 2008-01-16 Sk化研株式会社 蓄热体形成用组合物、蓄热体和蓄热体的制造方法
CN100494306C (zh) * 2006-01-18 2009-06-03 华南理工大学 高导热和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83356A (zh) * 2012-05-30 2015-04-29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烷烃基潜热储存材料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180696A (zh) * 2014-09-01 2014-12-03 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网状自振荡热管散热膜及其加工方法
CN104180696B (zh) * 2014-09-01 2016-01-20 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网状自振荡热管散热膜及其加工方法
CN110953885A (zh) * 2019-12-06 2020-04-03 新沂市星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pvc用多效反应炉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16478A (en) Heat-accumulating microcapsule dispersion
CN1774489A (zh) 微胶囊水分散体作为传热液体的用途
US7892644B2 (en) Microscapsule powder
Lin et al. Microencapsul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myristic acid with ethyl cellulose shell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00494305C (zh) 二氧化硅包覆相变储能材料微囊的制备方法
CN100566809C (zh) 粗粒微囊制剂
US20110108758A1 (en) Method for Making Phase Change Aggregates From a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Liquid Emulsion
CN1900831B (zh) 调色剂制备方法
JP2011502927A (ja) 熱貯蔵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
CN102471536A (zh) 散热性填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散热性脂膏和散热性涂料组合物
CN1161364A (zh) 蓄热材料用的微胶囊分散液
CN106634857A (zh) 一种改进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238438C (zh) 固体涂料的制备
CN109370414A (zh) 一种石墨烯散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42721A (zh) 阻燃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751080A (zh) 制备水乳液的方法
CN1047677A (zh) 电照相调色剂的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046638A (ja) 蓄熱材
CN100999656A (zh) 潜热型纳米流体传热工质及其制备方法
WO2012010537A2 (de) Polyamid-formteile enthaltend mikroverkapseltes latentwärmespeichermaterial
CN103277931B (zh) 一种纳米流体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装置
CN106978147A (zh) 复合纳米铜和高熔点相变材料的微胶囊相变颗粒及制备方法
JP3473283B2 (ja) 蓄熱材組成物
CN220454036U (zh) 一种速凝剂冷却装置
JPH10297950A (ja) 冷熱蓄熱用コンクリ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