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20718A -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20718A
CN116120718A CN202211393589.7A CN202211393589A CN116120718A CN 116120718 A CN116120718 A CN 116120718A CN 202211393589 A CN202211393589 A CN 202211393589A CN 116120718 A CN116120718 A CN 116120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odified
fumaric acid
polyethylene
polypropyl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35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俊业
陈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gn Tuopu Sichuan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gn Tuopu Sichua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gn Tuopu Sichuan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gn Tuopu Sichua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935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207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2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207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0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045Sulf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其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0~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本发明的聚酯复合材料经过固相增粘反应及混合共挤后制备得到,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具备强度高、收缩性小、表面硬度高和耐刮擦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热塑性饱和聚酯的一种,是结晶性很强的一种工程塑料。PBT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尺寸稳定,表面光洁度好,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老化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因此用途极为广泛,在汽车、机械设备、精密仪器部件、电子电器、纺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BT在通信光缆行业中主要用于光纤材料的二次被覆,即光缆光纤松套管PBT专用塑料,对光纤起保护和缓冲作用,以减弱其受到的外界应力,提高光纤的机械性能。这对PBT的力学和机械性能、水解及老化性能方面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0~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
进一步的,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1~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改性聚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乙烯,所述改性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聚乙烯树脂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乙烯树脂的5~10%,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富马酸与聚乙烯通过过氧化物引发剂进行引发反应后,酸酐基团接枝到聚烯烃分子链上,极性基团与滑石粉、玻璃纤维、硅藻土、玻璃微珠表面的羟基之间形成配位键,同时,极性基团还可以与其他原料成分的酯类基团之间发生酯交换反应,提高聚酯复合材料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进一步的,所述聚乙烯树脂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按2:7:1的质量比组成,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2~15g/10min,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20~30g/10min,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0~15g/10min。选用多种聚乙烯原料可以有效平衡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的关系,利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较好的韧性,以及高密度聚乙烯更高的强度,以改善所制备聚酯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进一步的,所述改性聚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丙烯,所述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的5~10%,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通过富马酸与聚丙烯接枝反应,增加聚丙烯上的极性基团,同时大幅提升聚丙烯的熔融指数,在制备聚酯复合材料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能,进而有利于加快光纤加工过程中的包覆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树脂由等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按1:9的质量比组成,所述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为94~96%,熔融指数≥20g/10min;所述无规聚丙烯的熔融指数≥20g/10min。
进一步的,所述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抗水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酰胺6混合均匀,加入抗水解剂后混合挤出,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酰胺6混合的质量比为9:1,所述抗水解剂的加入量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总质量的3%。
进一步的,所述抗水解剂为位阻芳香族碳二亚胺类抗水解稳定剂。
进一步的,所述改性ABS高胶粉为富马酸接枝改性ABS高胶粉,所述改性ABS高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ABS高胶粉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的4~8%,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通过在ABS高胶粉分子侧链上引入极性的酸酐基团,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提高滑石粉、玻璃微珠、硅藻土、玻璃纤维等原料的分散均匀性。同时,改性ABS高胶粉的高弹性可有效改善聚酯复合材料的弹性和韧性,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明显提升其耐低温冲击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ABS高胶粉为40~50%丁二烯含量的高胶粉。所用胶粉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ABS高胶粉,如采用丁二烯含量43%的ABS高胶粉和丁二烯含量47%的ABS高胶粉按照4:6、5:5或6:4等各种比例混合后作为基础胶粉,本发明可采用WD-132、EB-168等高胶粉作为基础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钡为沉淀硫酸钡,所述硫酸钡为5000~7000目的颗粒。
进一步的,所述滑石粉为表面活化处理后的滑石粉,所述表面活化处理采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含氢硅油、偶联剂、硬脂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滑石粉的1~2%,所述表面活化处理的活化度≥85%,活化处理后的滑石粉的目数≥3000目。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微珠为800~1000目的颗粒。玻璃微珠的硬度高,通过部分分散于复合材料表面的玻璃微珠,有利于提高聚酯复合材料的表面硬度,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刮擦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的二氧化硅含量≥80%,比表面积≥55m2/g,孔体积为0.7~0.98m3/g,吸水率超出自身体积3倍。硅藻土的多孔结构密度低,硅藻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聚酯复合材料的密度,减少树脂消耗,有利于降低光纤材料的制备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2~5mm,所述玻璃纤维经过表面浸渍液处理,所述浸渍液包括水性聚氨酯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改性环氧乳液及聚酯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玻璃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特性,有利于提高聚酯复合材料的整体机械强度、改善复合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质量份数称取各原料,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采用固相增粘方法在180℃下增粘至1~1.2,每隔半小时抽一次真空,真空度≤-0.08Mpa;
S2、将S1制得的物料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后挤出;
S3、对S2挤出的物料进行固态增粘反应至熔融指数达到7~15g/10min,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采用多种改性树脂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复配作为复合材料的基础树脂,利用改性树脂实现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增粘,同时,改善聚酯复合材料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促进滑石粉、玻璃微珠、硅藻土、玻璃纤维等组分在聚酯复合材料内的均匀分布,提高聚酯复合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此外,通过多种树脂的改性和复配,有利于调整聚酯复合的强度和韧性,提升其拉伸强度和耐低温冲击性。本发明制得的聚酯复合材料成本低、强度高、收缩性小,表面硬度高,耐刮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0~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在产品性能较好的实施例中,改性ABS高胶粉的质量份数为1~5份,玻璃微珠的质量份数为1~5份。本发明采用的硫酸钡为沉淀硫酸钡,且硫酸钡为5000~7000目的颗粒。
本发明采用的滑石粉为表面活化处理后的滑石粉,表面活化处理采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含氢硅油、偶联剂、硬脂酸中的一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滑石粉的1~2%,表面活化处理的活化度≥85%,活化处理后的滑石粉的目数≥3000目。本发明的玻璃微珠为800~1000目的颗粒。滑石粉活化处理的具体过程为:(1)采用带加热功能的密封高速搅拌机将滑石粉搅拌并加热至90℃以上;(2)将活化剂等分为三份,分三次加入高速搅拌机中,每相邻两次加入活化剂的时间间隔为5分钟以上,加完全部活化剂后继续搅拌5分钟以上即得,搅拌速度≥800r/min。本发明采用的硅藻土中二氧化硅含量≥80%,比表面积≥55m2/g,孔体积为0.7~0.98m3/g,吸水率超出自身体积3倍。本发明采用的玻璃纤维的长度2~5mm,玻璃纤维经过表面浸渍液处理,所用浸渍液包括水性聚氨酯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改性环氧乳液及聚酯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浸渍液溶液浓度均≥70%。
其中,改性聚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按2:7: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待改性的聚乙烯树脂,然后将聚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量为聚乙烯树脂质量的0.2~0.5%,将混合后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另外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配制成稳定的混合液,在双螺杆挤出机的第三段留有液体进入口,在该液体进入口处设置液体计量称,将配制好的富马酸混合液通过液体计量称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得到改性聚乙烯。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乙烯树脂的5~10%,本发明采用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2~15g/10min,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20~30g/10min,高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0~15g/10min。双螺杆挤出机的第六段开设有排气口,挤出机中的温度设置为:第一段为喂料段,第二段和第三段135℃,第四段为100℃,第五至十段升高至150℃,第十一段的温度设定为130℃,第十二段和机头的温度则设定为180℃。
改性聚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丙烯,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等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按1:9的质量比混合,组成待改性的聚丙烯树脂,然后将聚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质量的0.2~0.5%,将混合后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该双螺杆挤出机设备的结构与前述的相同。将富马酸与将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配制成稳定的混合液,将配制好的富马酸混合液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得到改性聚丙烯。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的5~10%,本发明采用的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为94~96%,熔融指数≥20g/10min,无规聚丙烯的熔融指数≥20g/10min。挤出机中的温度设置为:第一至三段的温度设定为80℃,螺纹原件采用深螺槽单螺旋推送原件,第四段为110℃,第五至十段升高至180℃,第十一段的温度设定为190℃,第十二段和机头的温度则设定为200℃。
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抗水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酰胺6按9: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加入抗水解剂后混合挤出,抗水解剂的加入量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总质量的3%。本发明的抗水解剂为位阻芳香族碳二亚胺类抗水解稳定剂,可采用抗水解剂Eustab HS-700。
改性ABS高胶粉为富马酸接枝改性ABS高胶粉,改性ABS高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40~50%丁二烯含量的ABS高胶粉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质量的0.2~0.5%。将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配制成稳定的混合液,将配制好的富马酸混合液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得到改性ABS高胶粉,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的4~8%,挤出机的温度设置与改性聚乙烯制备中的相关参数设置相同。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质量份数称取各原料,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本发明采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粘度约为0.8,采用固相增粘方法,将混合好的物料投入带有抽真空的烘料罐中,在180℃下增粘至粘度1~1.2,每隔半小时抽一次真空,真空度≤-0.08Mpa。
S2、将S1制得的物料与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改性ABS高胶粉等其他原料加入到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共混挤出成直径3mm,长度1cm的均匀颗粒。
S3、将S2挤出的物料投入到带有抽真空的烘料罐中,在180℃下增粘至熔融指数达到7~15g/10min,即得。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6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份改性聚乙烯、3份改性聚丙烯、1份ABS高胶粉、3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3份硫酸钡、1份玻璃微珠和4份硅藻土。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然后采用固态增粘反应装置在180℃下增粘至1~1.2(采用熔融指数测定仪实时检测反应物的熔融指数,测试调节250℃,2.16kg,增粘至熔融指数达到15~20g/10min即可),增粘反应期间每隔半小时抽真空一次,真空度≤-0.08Mpa。
S2、将S1增粘后的物料与其他原料按比例投入高混机中混合,混合均匀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
S3、将S2挤出的物料再次投入固态增粘反应装置中进行固态增粘反应至熔融指数达到7~15g/10min(采用熔融指数测定仪实时检测反应物的熔融指数,测试调节250℃,2.16kg),得到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
本实施例采用的玻璃纤维经过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浸渍处理后得到,采用的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和改性ABS高胶粉均为富马酸接枝改性产物,在改性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量为被改性树脂的0.2%,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被改性树脂的6%。本实施例采用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抗水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方法如前所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6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份改性聚乙烯、3份改性聚丙烯、2份ABS高胶粉、3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3份硫酸钡、1份玻璃微珠和4份硅藻土。本实施例采用的玻璃纤维经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浸渍处理后得到,采用的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和改性ABS高胶粉均为富马酸接枝改性产物,在改性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量为被改性树脂的0.5%,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被改性树脂的6.5%。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6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份改性聚乙烯、3份改性聚丙烯、1份ABS高胶粉、3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3份硫酸钡、1份玻璃微珠和4份硅藻土。本实施例采用的玻璃纤维经过改性环氧乳液和聚酯乳液按1:1混合浸渍处理后得到,采用的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和改性ABS高胶粉均为富马酸接枝改性产物,在改性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量为被改性树脂的0.3%,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被改性树脂的6.8%。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6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份改性聚乙烯、3份改性聚丙烯、1份ABS高胶粉、3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3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3份硫酸钡、1份玻璃微珠和4份硅藻土。本实施例采用的玻璃纤维经过聚酯乳液的浸渍处理后得到,采用的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和改性ABS高胶粉均为富马酸接枝改性产物,在改性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量为被改性树脂的0.4%,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被改性树脂的7%。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5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8份改性聚乙烯、4份改性聚丙烯、4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3份硫酸钡、1份玻璃微珠和3份硅藻土。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70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15份改性聚乙烯、5份改性聚丙烯、5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份改性ABS高胶粉、15份玻璃纤维、3份滑石粉、5份硫酸钡和10份硅藻土。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原料配比为:65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20份改性聚乙烯、4份改性聚丙烯、4份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3份玻璃纤维、2份滑石粉、4份硫酸钡、5份玻璃微珠和5份硅藻土。
产品检测
以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对照,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分别检测各实施例制备的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水解性能,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实施例和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3932334750000111
由表1可见,本发明各实施例制备的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经过与多种改性树脂及其他原料复配,具有明显超出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力学性能,具体表现在: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均较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有明显提升,使复配后的聚酯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收缩性小、表面硬度高、耐刮擦等的优势,抗水解性也更好,使之更适应光缆应用的各种复杂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0~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50~7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20份的改性聚乙烯、3~5份的改性聚丙烯、3~5份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份的改性ABS高胶粉、3~5份的硫酸钡、2~3份的滑石粉、1~5份的玻璃微珠、3~10份的硅藻土和10~15份的玻璃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乙烯,所述改性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聚乙烯树脂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乙烯树脂的5~10%,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树脂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按2:7:1的质量比组成,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2~15g/10min,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20~30 g/10min,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0~15 g/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丙烯为富马酸接枝改性聚丙烯,所述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丙烯树脂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聚丙烯树脂的5~10%,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树脂由等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按1:9的质量比组成,所述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为94~96%,熔融指数≥20 g/10min;所述无规聚丙烯的熔融指数≥20 g/1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抗水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酰胺6混合均匀,加入抗水解剂后混合挤出,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酰胺6混合的质量比为9:1,所述抗水解剂的加入量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总质量的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ABS高胶粉为富马酸接枝改性ABS高胶粉,所述改性ABS高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ABS高胶粉与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加入富马酸混合液后混合挤出,所述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质量的0.2~0.5%,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的加入量为ABS高胶粉的4~8%,所述富马酸混合液由富马酸与纯净水按1:9的质量比混合制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2~5mm,所述玻璃纤维经过表面浸渍液处理,所述浸渍液包括水性聚氨酯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改性环氧乳液及聚酯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质量份数称取各原料,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采用固相增粘方法在180℃下增粘至1~1.2,每隔半小时抽一次真空,真空度≤-0.08Mpa;
S2、将S1制得的物料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后挤出;
S3、对S2挤出的物料进行固态增粘反应至熔融指数达到7~15g/10min,即得。
CN202211393589.7A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1207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3589.7A CN116120718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3589.7A CN116120718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20718A true CN116120718A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08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3589.7A Pending CN116120718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207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0884B (zh) 一种汽车搪塑仪表板骨架用的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04089B (zh) 一种高强度耐磨塑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55247A (zh) 免水煮硅烷交联聚烯烃组合物
CN108570182B (zh) 玻纤增强聚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37036B (zh) 改性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00919A (zh) 一种注塑级微发泡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66839A (zh) 一种高性能耐老化abs/gf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24526A (zh) 一种汽车内饰用低团聚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94708A (zh) 一种环保改性abs复合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44240A (zh) 一种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24508A (zh) 一种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435978A (zh) 一种pe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34499A (zh) 一种pc/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3244B (zh) 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20718A (zh) 一种光缆用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93250B (zh) 一种吹塑用高熔体强度、良外观的abs树脂组合物
CN116144171A (zh) 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724578B (zh) 一种聚丙烯复合物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
CN115181359A (zh) 一种低翘曲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23048A (zh) 一种有机硅增韧改性的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62513A (zh) 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
CN112341711A (zh) 一种汽车进气歧管专用玻纤增强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8868A (zh) 一种抗紫外线增强级pe/pet复合弹性短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29606B (zh) 一种高分子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124823B (zh) 一种pc增韧加工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