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6595A - 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6595A
CN116096595A CN202180051913.4A CN202180051913A CN116096595A CN 116096595 A CN116096595 A CN 116096595A CN 202180051913 A CN202180051913 A CN 202180051913A CN 116096595 A CN116096595 A CN 116096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device
exhaust
exhaust gas
gas treatment
work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19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山公
岛田嘉明
西山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96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65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9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purifying devices arranged in s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60Y2200/412Excav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械。作业机械具备:发动机(7);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其对从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进行处理;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其对经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后的排气进行处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并且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国际公开2016/002973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排气处理单元的后方超小回转型液压挖掘机,该排气处理单元具有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和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6/00297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为了遵守废气限制而具备多个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械中,谋求将该多个排气处理装置适当地配置在有限面积的车身框架上。
在本公开中,提出一种能够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公开,提出一种作业机械,其具备:发动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其对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进行处理;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其对经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后的排气进行处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斜,并且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作业机械,能够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性地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所示的液压挖掘机的车身右后部的俯视图。
图3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车身右后部的后视图。
图4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车身右后部的右视图。
图5是拆下发动机罩以及排气处理外罩后的液压挖掘机地车身右后部的俯视图。
图6是从图5所示的箭头VI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车身右后部的后视图。
图7是排气处理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8是排气处理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右视图。
图9是示出搭载于支承框架的排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支承框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还原剂的路径以及发动机的排气的路径的功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部件标注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关于它们的详细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械的一例,对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液压挖掘机进行说明。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液压挖掘机是指回转体的后端回转半径能够在行驶体整个宽度的120%以内全回转但前部最小回转半径的全回转超过行驶体整个宽度的120%,以使得在回转时能够确保车身后方的安全的液压挖掘机(基于日本工业规格的定义(JIS A 8340-4))。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思想应用于其他种类的作业机械。
图1是概要性地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的结构的左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主要具备行驶体2、回转体3、以及工作装置4。通过行驶体2以及回转体3构成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
行驶体2具有左右一对履带。液压挖掘机1构成为通过驱动左右一对履带旋转而能够自行。回转体3搭载在行驶体2上。回转体3经由回转盘部设置为相对于行驶体2回转自如。
回转体3具有驾驶室10。驾驶室10配置于回转体3的左前部(车辆前部)。驾驶室10载置于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在驾驶室10的内部形成有运转室。运转室是用于供操作员操作液压挖掘机1的空间。在运转室内配置有用于供操作员就坐的驾驶席。
工作装置4是用于进行砂土的挖掘等作业的装置。工作装置4具有动臂4A、斗杆4B、铲斗4C、液压缸4D等。动臂4A的基端部以能够以动臂销为中心相对于回转体3向两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回转体3。斗杆4B的基端部以能够以斗杆销为中心相对于动臂4A向两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动臂4A的前端部。铲斗4C以能够以铲斗销为中心相对于斗杆4B向两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斗杆4B的前端部。通过液压缸4D分别驱动动臂4A、斗杆4B以及铲斗4C,从而能够驱动工作装置4。
本在实施方式中,以工作装置4为基准来对液压挖掘机1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工作装置4的动臂4A相对于回转体3以动臂销为中心旋转移动。相对于回转体3转动的动臂4A的特定的部分、例如动臂4A的前端部移动的轨迹为圆弧状,包含该圆弧的平面被确定。在俯视液压挖掘机1的情况下,该平面表示为直线。该直线的延伸方向为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或者回转体3的前后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前后方向。车辆主体的左右方向(车宽度方向)、或者回转体3的左右方向是在俯视下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动臂销的延伸方向。车辆主体的上下方向、或者回转体3的上下方向是与由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确定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上下方向。
在前后方向上,工作装置4从车辆主体突出的一侧为前方向,与前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后方向。观察前方向时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左侧分别为右方向、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地面所在的一侧为下侧,天空所在的一侧为上侧。
前后方向是就坐于驾驶室10内的驾驶席的操作员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上下方向。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正对的方向是前方向,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背后方向是后方向。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正对正面时的右侧、左侧分别是右方向、左方向。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脚下侧是下侧,头顶侧是上侧。
在图1以及之后的图中,分别用双箭头来表示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
工作装置4安装于回转体3的前部。工作装置4相对于驾驶室10配置于右方。驾驶室10和工作装置4的配置并不局限于该例子,也可以相对于配置于回转体3的右前部的驾驶室10而工作装置4配置于左方。
图2是放大示出图1所示的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右后部的俯视图。图3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右后部的后视图。图4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右后部的右视图。
如图1以及图2~4所示,回转体3具有车身外罩8。车身外罩8具有构成回转体3的上表面的顶板8A。液压挖掘机1的驱动源即发动机搭载于回转体3。收容发动机的发动机室设置在回转体3上。车身外罩8具有覆盖发动机室的至少上方的发动机罩8B。车身外罩8还具有在进行维护作业时供作业者站立的站立部8C。
如图1以及图2~4所示,在车身外罩8上安装有右方相机91、后方相机92、以及左方相机93。右方相机91朝向右方,拍摄液压挖掘机1的右方的地形以及障碍物等。后方相机92朝向后方,拍摄液压挖掘机1的后方的地形以及障碍物等。左方相机93朝向左方,拍摄液压挖掘机1的左方的地形以及障碍物等。
在车身外罩8的顶板8A安装有排气处理外罩70。排气处理外罩70配置于车身外罩8的顶板8A的上侧。排气处理外罩70从车身外罩8的顶板8A向上方突出。为了遵守废气限制,排气处理外罩70将处理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处理装置的至少上方覆盖。
在排气处理外罩70形成有排气开口75。供经过了排气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排气流动的排气管15具有将排气排出至大气中的排气口16。排气口16经由排气开口75从排气处理外罩70露出。排气开口75是圆形的开口,在排气开口75的上缘设置有檐部76。通过檐部76,排气管15受到保护,并且抑制水分经由排气口16向排气管15内浸入。排气开口75形成于排气处理外罩70的后表面。排气开口75配置为比排气处理外罩70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低。排气口16配置为比排气处理外罩70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低。
在排气处理外罩70形成有与排气开口75不同的开口即多个换气孔71~73。换气孔71朝向右后方开口。换气孔72朝向后方开口。换气孔73朝向左后方开口。换气孔71~73朝向回转体3的缘部开口。换气孔71~73在朝向驾驶室10的方向上不开口。换气孔71~73在朝向站立部8C的方向上不开口。
图5是拆下发动机罩8B以及排气处理外罩70后的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右后部的俯视图。图6是从图5所示的箭头VI方向观察的、液压挖掘机1的车身右后部的后视图。
发动机7是用于驱动行驶体2以及工作装置4的动力源。发动机7收容于发动机罩8B的下方的发动机室。发动机7具有较大的重量,因此考虑到与工作装置4的重量平衡,配置于回转体3的后部。
发动机7的排气由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处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构成为对从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进行处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构成为对经过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排气进行处理。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例如是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主要具有过滤器。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通过过滤器捕集发动机7的排气中所包含的颗粒状物质。过滤器例如由陶瓷构成。通过该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能够使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的浓度降低。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例如是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例如通过与还原剂的反应来对排气中所包含的氮氧化物进行还原,使氮氧化物化学转变为无害的氮气,从而使排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降低。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是处理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装置,用于将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水解而还原氮氧化物NOX。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原理上应用了氨(NH3)通过与氮氧化物(NOX)发生化学反应而还原为氮(N2)和水(H2O)的技术。
但是,并非将氨装载于液压挖掘机1,而是在液压挖掘机1上搭载例如装入有尿素水的还原剂箱来作为还原剂箱。作为还原剂,例如优选使用尿素水,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还原氮氧化物NOX的还原剂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将还原剂以及还原剂的前驱体总称为“还原剂”。另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也可以是柴油氧化催化剂装置,另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也可以是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柴油氧化催化剂装置、以及选择催化剂还原装置的任意的组合。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配置于发动机7的侧方、例如发动机7的右方。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通过中继管13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连接。中继管13构成为将经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后的排气引导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
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连接有排气管15。排气管15连接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表面,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向上方延伸。排气管15沿上下方向Z延伸。经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后的排气在排气管15内从下向上流动。排气管15具有将排气排出至大气中的排气口16。排气口16朝向液压挖掘机1的后方开口。因此,排气从排气口16朝向液压挖掘机1的后方排出。
排气口16形成于排气管15的上端。排气口16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侧方开口。在上下方向Z上,排气口16配置于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重叠的位置。排气口16位于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低的位置。排气口16位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排气口16位于比车身外罩8的顶板8A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方。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配置于比车身外罩8的顶板8A靠上方处。一并参照图2~4,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被排气处理外罩70覆盖上方以及侧方。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配置于比车身外罩8的顶板8A靠下方处。
在图5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轴线L1表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外形,轴线L1对应于该圆筒的中心线。
由轴线L1表示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液压挖掘机1的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内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为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排气流动的上游端位于比下游端靠前方处、且排气流动的上游端位于比下游端靠右方处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图5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轴线L2表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外形,轴线L2对应于该圆筒的中心线。
由轴线L2表示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液压挖掘机1的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内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为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以排气流动的上游端位于比下游端靠前方处、且排气流动的上游端位于比下游端靠左方处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倾斜。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不平行。在图5所示的俯视下,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交叉。俯视是指,如图5所示那样沿着上下方向Z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在俯视下,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重叠。
站立部8C配置为从上方覆盖发动机7的一部分。作业者能够站在站立部8C上操作发动机7,从而进行发动机7的维护作业。站立部8C配置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侧方、具体而言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左方。作业者能够站在站立部8C上操作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从而进行例如过滤器的清扫或者更换等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维护作业。
图7是排气处理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图8是排气处理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右视图。在图7中图示出从后方观察的排气处理装置及其支承构造。在图8中图示出从右方观察的排气处理装置及其支承构造。
液压挖掘机1具备回转框架31。发动机7以及排气处理装置配置于回转框架31的上方,由回转框架31支承。俯视下的回转框架31的后缘形成为以回转体3的回转中心作为中心的圆弧形状。搭载于回转框架31的发动机7以及排气处理装置等各种装置以收纳于圆弧形状的回转框架31的方式配置,由此实现减小了后表面的回转半径的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液压挖掘机1。
一并参照图2,覆盖发动机7的车身外罩8的后缘也形成为圆弧形状。再参照图5,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回转框架31的后缘(车身外罩8的后缘)的圆弧形状的方式配置。
回转框架31具有一对纵板34L、34R。纵板34L、34R位于回转框架31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分。纵板34L、34R由沿前后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延伸且向上方立起的板材形成。一对纵板34L、34R在左右方向Y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纵板34L在纵板34R的左方与纵板34R分开地配置。纵板34R在纵板34L的右方与纵板34L分开地配置。工作装置4(图1)以能够相对于纵板34L、34R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对纵板34L、34R的前端部。
回转框架31具有左右方向Y上一对纵板34L、34R之间的中央框架31C、左右方向Y上比纵板34L靠左方的左侧框架31L、以及左右方向Y上比纵板34R靠右方的右侧框架31R。左侧框架31L配置于中央框架31C的左侧。右侧框架31R配置于中央框架31C的右侧。中央框架31C、左侧框架31L以及右侧框架31R一体形成。
在纵板34L、34R通过例如焊接等一体地安装有多个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发动机7经由发动机安装件35搭载在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上,从而相对于回转框架31被支承。通过在强度大的纵板34L、34R上设置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能够将重量大的发动机7支承于回转框架31上。发动机7大致配置于纵板34L、34R之间。
相对于发动机7在右方配置有液压泵9。液压泵9配置于纵板34R的右方。液压泵9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连结,接受发动机7的动力而工作。液压泵9向用于使工作装置4驱动的液压缸4D、用于使行驶体2行驶的行驶马达、以及使回转体3相对于行驶体2回转的回转马达等各种制动器供给工作油。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配置于液压泵9的上方。
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支承于回转框架31上的支承构造包括3根柱构件61、62、63、以及后述的支承框架40。柱构件61、62、63沿上下方向延伸,作为在其延伸方向上承载压缩负载的柱发挥功能。通过柱构件61、62、63,相对于回转框架31在3个部位支承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由此,重量大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稳固地支承于回转框架31上。
柱构件61经由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支承于纵板34R。从纵板34R向左方突出的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一体地形成于纵板34R,柱构件61的下端部安装于该发动机安装件支承部36。柱构件62的下端部安装于右侧框架31R。柱构件62配置于从纵板34R向右方分开的位置。柱构件63的下端部在纵板34R的正左方的位置安装于中央框架31C。柱构件63配置于一对纵板34L、34R之间,且配置于回转框架31的后缘的附近。
在前后方向X上从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柱构件61、柱构件62以及柱构件63。在左右方向Y上从右方朝向左方依次配置有柱构件62、柱构件61以及柱构件63。柱构件61、62、63例如使用以螺栓为代表的的紧固构件固定于回转框架31。
图9是示出搭载于支承框架40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立体图。图10是支承框架4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图示出从图9省略了图9所示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导入管11、中继管13以及排气管15的图示后的状态。
参照图7、8以及图8、9,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通过导入管11与发动机7连接。导入管11构成为将从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引导至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导入管11通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侧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发动机7的排气在导入管11内从下朝上流动,从下方流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如图8所示,导入管11配置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靠近回转框架31的右侧缘的位置。
导入管11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接。导入管11与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上游端部连接。由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因此导入管11与前后方向X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前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Y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右端部连接。
将经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后的排气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引导的中继管13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且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侧面连接。
中继管13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中继管13与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游端部连接。由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因此中继管13与前后方向X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后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Y上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左端部连接。
中继管13具有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向下方延伸的纵管部、以及从纵管部的下端弯折并沿着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延伸的横管部。横管部的长度方向为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一并参照图5,中继管13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左方。中继管13配置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靠近发动机7的位置。中继管13位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远离回转框架31的右侧缘的位置。
横管部在排气流动的上游端的附近具有中继管13的直径扩大了的大径部13A。在大径部13A中安装有喷射器27。喷射器27向中继管13内喷射还原剂。中继管13具有作为向排气中喷射还原剂并使它们混合的混合配管的功能。由于喷射器27与中继管13的上游侧连接,因此供给至中继管13内的还原剂在到达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为止与排气混合。
中继管13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接。中继管13与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游端部连接。由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因此中继管13与前后方向X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前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Y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左端部连接。中继管13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左表面连接。
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有排气管15。排气管15与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下游端部连接。由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因此排气管15与前后方向X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后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Y上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右端部连接。一并参照图5、6,排气管15配置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右方,且配置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后方。排气管15配置于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靠近回转框架31的缘部的位置。
图10所示的支承框架40搭载在参照图7、8说明的3根柱构件61、62、63上,且固定于柱构件61、62、63的上端。支承框架40由柱构件61、62、63支承。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由支承框架40支承。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经由支承框架40支承于柱构件61、62、63。支承框架40经由柱构件61、62、63支承于回转框架31。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通过包括支承框架40以及柱构件61、62、63的支承构造支承在回转框架31上。
支承框架40主要具有第一底板部41、梁部46、47、第二底板部51、壁构件57、58、以及中继管支承部66。
第一底板部41构成支承框架40的一层部分。第一底板部41配置于液压泵9的上方。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之中,配置于下方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搭载于第一底板部41。第一底板部41具有平板状的大致形状,大致水平地延伸。参照图6,第一底板部41配置于比车身外罩8的顶板8A低的位置。
在第一底板部41的上表面安装有一对支承托架42、43。支承托架42、43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上排列并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支承托架42上安装有安装工具44,在支承托架43上安装有安装工具45。安装工具44、45例如是U字螺栓。
如图9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搭载在一对支承托架42、43上。在该状态下,大致U字状的安装工具44将圆筒状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包围,且安装工具44的两端固定于支承托架42,大致U字状的安装工具45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包围,且安装工具45的两端固定于支承托架43。这样,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载置在第一底板部41上,由第一底板部41从下方支承。
第二底板部51构成支承框架40的二层部分。第二底板部51配置于第一底板部41的上方。第二底板部51在搭载于第一底板部41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方配置。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之中,配置于上方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搭载于第二底板部51。第二底板部51具有平板状的大致形状,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一底板部41与第二底板部51大致平行地延伸。参照图6,第二底板部51配置于比车身外罩8的顶板8A高的位置。
在第二底板部51的上表面安装有一对支承托架52、53。支承托架52、53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支承托架52上安装有安装工具54,在支承托架53上安装有安装工具55。安装工具54、55例如是U字螺栓。
如图9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搭载在一对支承托架52、53上。在该状态下,大致U字状的安装工具54将圆筒状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包围,且安装工具54的两端固定于支承托架52,大致U字状的安装工具55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包围,且安装工具55的两端固定于支承托架53。这样,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载置在第二底板部51上,由第二底板部51从下方支承。
壁构件57、58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将第一底板部41与第二底板部51连结,并将第二底板部51支承于第一底板部41的上方。在第一底板部41上搭载有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状态下,在壁构件57与壁构件58之间配置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壁构件57和壁构件58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两侧。在左右方向Y上,壁构件57配置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靠右方处,壁构件58配置于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靠左方处。包括第二底板部51以及壁构件57、58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支承构造体跨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而配置。
壁构件58具有朝向壁构件57的对置面、以及与对置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在壁构件58的相反面安装有中继管支承部66。在中继管支承部66安装有安装工具67。安装工具67例如是U字螺栓。
如图9所示,大致U字状的安装工具67将中继管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一方的侧面包围,且安装工具67的两端固定于中继管支承部66,由此中继管13由中继管支承部66支承。
梁部46固定于第一底板部41的上表面。梁部47固定于第一底板部41的下表面。梁部46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梁部46的前端固定于柱构件61的上部。梁部46的后端固定于柱构件63的上端。梁部47沿着左右方向Y延伸。梁部47配置为从梁部46向右方延伸,梁部47的左端位于梁部46的下方。梁部47的右端由柱构件62支承。
具备这样结构的支承框架40、以及搭载于支承框架40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由图7、8所示的3根柱构件61、62、63从下方支承,并经由柱构件61、62、63支承在回转框架31上。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还原剂90的路径以及发动机7的排气的路径的功能图。如图11所示,从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依次经过导入管11、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中继管13、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排气管15而向大气中排出。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在排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中继管13中设置有喷射器27。喷射器27具有喷射喷嘴28。
在还原剂箱20的内部存留有还原剂90。在还原剂箱20的内部配置有使还原剂90从还原剂箱20流出的吸出管24。在吸出管24的前端连接有粗滤器26。吸出管24与输送配管21连接。从还原剂箱20吸出的还原剂90由还原剂泵22移送,依次经过输送配管21以及压送配管25而到达喷射器27。排气处理中未使用的还原剂90从还原剂泵22经由返回配管23返回还原剂箱20。
喷射器27将从还原剂箱20吸出的还原剂90向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而排气的上游侧的中继管13供给。通过喷射喷嘴28向在中继管13内流动的排气中喷射还原剂90。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中,排气中所含有的氮氧化物与还原剂90反应,从而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减少。在还原剂90为尿素水的情况下,在中继管13内尿素水分解而变化为氨,通过氮氧化物与氨的反应而氮氧化物被分解为无害的氮以及氧。氮氧化物的量降低至适当值的排气从排气口16排出。
虽与上述的说明一部分重复,但若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结构以及作用效果进行汇总记载,则如下所示。
如图5所示,由轴线L1表示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液压挖掘机1的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倾斜。并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由轴线L2表示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长度方向倾斜。
通过像这样配置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能够在有限面积的回转框架31上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并且,能够适当地设定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连接的配管的路径。通过适当地配置排气处理装置以及配管,能够确保作为发动机7以及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维护作业用的空间的站立部8C的必要的面积,能够避免维护作业的作业性的降低。
如图5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方,且在俯视下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交叉。通过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在上下方向Z上层叠地配置,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所占的面积变小,能够在有限面积的回转框架31上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
如图8所示,将从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引导的导入管11通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侧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方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倾斜地配置,且长度方向交叉,由此能够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入管11的上端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由于导入管11的路径被适当设定,因此能够缩短导入管11的长度,并且能够减少在导入管11内流动的排气的流动的压力损失。
如图9所示,将经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后的排气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引导的中继管13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且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侧面连接。配置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的上方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相对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倾斜地配置,且长度方向交叉,由此能够将中继管13的上游端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下表面连接。能够使中继管13从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连接的位置的下方沿着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而配置,能够适当地设定中继管13的路径,因此能够缩短中继管13的长度。
如图6所示,供经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4后的排气流动排气管15具有将排气向大气中排出的排气口16。排气口16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侧方朝向液压挖掘机1的后方开口。通过使排气管15的上端的排气口16的高度位置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上表面低,能够避免排气管15妨碍搭乘于驾驶室10的操作员的视野,能够确保液压挖掘机1的右后方的视野性。
如图2~4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被排气处理外罩70覆盖。通过拆下排气处理外罩70而能够容易地操作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因此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定期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在排气处理外罩70上形成有多个换气孔71~73。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为柴油微粒捕集过滤器装置的情况下,使由过滤器捕捉的颗粒状物质燃烧再生,因此产生热量。通过在覆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排气处理外罩70上形成有多个换气孔71~73,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收容空间的换气,能够抑制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的收容空间内的温度的上升。
如图5所示,支承发动机7的回转框架31的后缘在俯视下形成为圆弧形状。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回转框架31的后缘的方式配置。通过适当地配置多个排气处理装置以及配管,能够在回转框架31的面积小的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液压挖掘机1上容易地搭载多个排气处理装置。
应当理解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说明而由技术方案来显示,且旨在包含与技术方案均衡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挖掘机;2...行驶体;3...回转体;4...工作装置;7...发动机;8...车身外罩;8A...顶板;8B...发动机罩;8C...站立部;10...驾驶室;11...导入管;12...第一排气处理装置;13...中继管;13A...大径部;14...第二排气处理装置;15...排气管;16...排气口;27...喷射器;31...回转框架;31C...中央框架;31L...左侧框架;31R...右侧框架;34L、34R...纵板;35...发动机安装件;40...支承框架;41...第一底板部;42、43、52、53...支承托架;44、45、54、55、67...安装工具;46、47...梁部;51...第二底板部;57、58...壁构件;61、62、63...柱构件;66...中继管支承部;70...排气处理外罩;71~73...换气孔;75...排气开口;76...檐部;L1、L2...轴线。

Claims (7)

1.一种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具备:
发动机;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其对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进行处理;以及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其对经过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后的排气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斜,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
在俯视下,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导入管,所述导入管将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排气向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引导,
所述导入管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侧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下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中继管,所述中继管将经过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后的排气向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引导,
所述中继管与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下表面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侧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供经过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后的排气流动,
所述排气管具有将排气向大气中排出的排气口,
所述排气口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侧方朝向所述作业机械的后方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
发动机室,其收容所述发动机;以及
车身外罩,其覆盖所述发动机室,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置于比所述车身外罩的顶板靠上方处,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排气处理外罩,所述排气处理外罩安装于所述顶板,且覆盖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在所述排气处理外罩上形成有多个换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作业机械还具备回转框架,所述回转框架支承所述发动机,
所述回转框架的后缘在俯视下形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所述后缘的方式配置。
CN202180051913.4A 2020-09-04 2021-08-05 作业机械 Pending CN1160965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9376 2020-09-04
JP2020149376A JP2022043881A (ja) 2020-09-04 2020-09-04 作業機械
PCT/JP2021/029113 WO2022049992A1 (ja) 2020-09-04 2021-08-05 作業機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6595A true CN116096595A (zh) 2023-05-09

Family

ID=80491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1913.4A Pending CN116096595A (zh) 2020-09-04 2021-08-05 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43881A (zh)
KR (1) KR20230031366A (zh)
CN (1) CN116096595A (zh)
DE (1) DE112021003395T5 (zh)
WO (1) WO20220499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33226B2 (ja) * 2010-08-02 2012-09-2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
WO2014192821A1 (ja) 2013-05-31 2014-12-04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Led用パタンウェハ、led用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ハ及びled用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ハの製造方法
JP6451241B2 (ja) * 2014-11-17 2019-01-1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6458509B2 (ja) * 2015-01-26 2019-01-30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WO2016002973A1 (ja) 2015-08-21 2016-01-07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油圧ショベ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9992A1 (ja) 2022-03-10
KR20230031366A (ko) 2023-03-07
JP2022043881A (ja) 2022-03-16
DE112021003395T5 (de)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20587B1 (ko) 유압 쇼벨
KR101523778B1 (ko) 건설 기계
US8403099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720599B1 (ko) 유압 셔블
KR101776120B1 (ko) 건설기계
KR101630253B1 (ko) 작업 차량
WO2015045106A1 (ja) 作業車両
CN107407067B (zh) 工程机械
KR101698288B1 (ko) 유압 셔블
EP2873825B1 (en) Working vehicle
CN116096595A (zh) 作业机械
WO2014184860A1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作業車両
CN107338823B (zh) 工程机械
JP7398016B2 (ja) 建設機械
KR20210136978A (ko) 건설 기계
JP7055854B2 (ja) トラクタ
US20240102413A1 (en) Dump truck
JP2020059502A (ja) 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