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88212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88212A
CN116088212A CN202310115184.5A CN202310115184A CN116088212A CN 116088212 A CN116088212 A CN 116088212A CN 202310115184 A CN202310115184 A CN 202310115184A CN 116088212 A CN116088212 A CN 116088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substrate
lines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151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慧俊
赵剑
宋安然
楼腾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151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882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88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882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包括异层交叉设置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加热走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沿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的面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减小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叠部分的面积,降低了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及其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了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具有功耗小、微型化、轻薄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液晶分子本身的特性,液晶显示装置的适用场景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由于车辆经常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车载液晶显示装置需要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有时甚至会要求车载液晶显示装置在-20℃至55℃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当液晶显示装置处于低温环境时,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会变慢,将严重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以在较低的功耗下提升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以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和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异层设置;
多条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多条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加热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沿所述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一段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阵列基板,其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和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异层设置;多条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加热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所述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一段的面积;
将对向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盒连接,并在所述对向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阵列基板上设置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叉设置的多条加热走线,以在低温环境下对液晶层进行加热,提升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保证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同时,加热走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二段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第一方向,通过设置单位长度的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的面积,从而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同长度内,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叠部分的面积小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不交叠部分的面积,以减小第二段在第一方向上单位长度的面积,从而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降低了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的交叠面积,进而降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了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了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沿F-F’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沿G-G’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11,以及位于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11之间的液晶层12。阵列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10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1靠近液晶层12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102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异层设置。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第一显示信号线103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加热走线102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加热走线102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加热走线102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第二段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阵列基板10上可设置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30,像素驱动电路30连接有像素电极,通过像素驱动电路30向像素电极上施加驱动电压,可使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场,该电场能够使液晶层12中的液晶分子发生偏转,液晶分子发生偏转后背光组件产生的光线会透过显示面板,通过像素驱动电路30调整电场的大小,可以使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而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不同,背光组件透过显示面板的光量不同,由此实现图像的显示。
进一步地,对向基板11可以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上可设有黑矩阵和光阻层,以实现显示面板的彩色图像显示。
继续参考图1-图3,阵列基板10的衬底基板101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排列,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与像素驱动电路30对应电连接,用于向像素驱动电路30传输显示所需的信号。
衬底基板101上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排列,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加热走线102,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即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叉设置。加热走线102用于在低温环境下对液晶层12进行加热,以提升液晶层12中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保证低温环境下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分子仍然能够快速响应,提升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其中,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位于不同膜层,以保证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绝缘,降低加热走线102对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走线102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可使加热走线102在液晶盒内部进行加热,如此设置,加热走线102上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液晶层12内的液晶分子,从而达到显示面板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的目的。
继续参考图1-图3,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由于多条加热走线102与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绝缘交叉设置,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叠部分,同时,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均位于阵列基板10上,垂直距离较近,从而在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处会形成大量的寄生电容。
根据公式P=(1/2)*f*C*V2可知,寄生电容C越大,则产生的耦合功率P就越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导致功耗的增加和浪费(公式中的f代表耦合频率,V代表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上传输的信号的电压差)。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将加热走线102分为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其中,第一段2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第二段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即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不交叠的部分为第一段21,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部分为第二段22。
且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也就是说,在第一方向X上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要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如此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同长度内,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部分的面积小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不交叠部分的面积,即减小了第二段22在第一方向X上单位长度的面积,从而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降低了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而交叠面积越小,所形成的寄生电容越小,从而降低了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了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3以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需保证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阵列基板上设置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叉设置的多条加热走线,以在低温环境下对液晶层进行加热,提升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保证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同时,加热走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二段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第一方向,通过设置单位长度的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的面积,从而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同长度内,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叠部分的面积小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不交叠部分的面积,以减小第二段在第一方向上单位长度的面积,从而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降低了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的交叠面积,进而降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了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了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继续参考图1-图3,可选的,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加热走线102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沿第一方向X排列,沿第二方向Y延伸。此时,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加热走线102会与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形成交叠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相邻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加热走线部分为第一段21,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上,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部分为第二段22,因此在同一个加热走线102上具有多个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且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从而在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所有交叠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面积均小于加热走线10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不交叠部分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面积,以进一步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从而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继续参考图1-图3,可选的,第二段22包括与第一段2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21,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为d1,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为D,其中,d1<D。
具体的,如图2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二段22的第一连接部221连接两侧相邻的第一段21,以保证加热走线102的正常工作。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小于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以减小第二段22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从而在加热走线102上形成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缺口。如此设置,沿第一方向X,实现了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从而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减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
继续参考图2,沿第二方向Y,第一连接部221可设置于加热走线102的一侧,从而在加热走线102的另一侧形成一个缺口,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沿第二方向Y,第一连接部221也可设置于加热走线102的中间,从而在加热走线102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缺口。
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连接部221的形状和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第二段22两侧的第一段21之间的电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一条第一连接部221连接与其相邻的第一段21,在保证加热走线102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可较大程度的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减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从而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越小,则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就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就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就越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大于或等于3微米,在保证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较小的同时,可降低工艺难度,并可避免加热走线102发生断线问题。
继续参考图1-图3,可选的,沿第二方向Y,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多个第二段22中第一连接部221位于加热走线102的同一侧。
其中,如图2所示,加热走线102与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形成交叠区域,位于相邻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加热走线部分为第一段21,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部分为第二段22,从而在同一个加热走线102上具有多个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且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多个第二段22中第一连接部221均位于加热走线102的同一侧,即同一加热走线102的多个第二段22所形成的缺口的开口方向相同,可使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各个缺口对子像素发光效果的影响更加一致,从而有助于提高显示均匀性。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选的,沿第二方向Y,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相邻第二段22中第一连接部221位于加热走线102的不同侧。
其中,如图1所示,加热走线102与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形成交叠区域,位于相邻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加热走线部分为第一段21,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部分为第二段22,从而在同一个加热走线102上具有多个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且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相邻第二段22中第一连接部221位于加热走线102的不同侧,即同一加热走线102的相邻第二段22所形成的缺口的开口方向相反,以使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各个第一连接部221不会集中设置在加热走线102的同一侧,从而使得同一加热走线102上的各个第一连接部221的分布更加分散,有助于降低加热走线102对人眼视效的影响。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的,第二段22还包括与第一段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为d2,其中,d1+d2<D。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二段22还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22来连接两侧相邻的第一段21,以在保证加热走线102正常工作的同时,提高第二段22的可靠性,避免加热走线102在第二段22发生断线问题。
其中,第二连接部222可与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连接部2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与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2的和小于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从而在第一方向X上保证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减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的形状和位置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的具体数值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和越小,则沿第一方向X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就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就越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就越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连接部221和/或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微米,在保证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较小的同时,可降低工艺难度,并可避免加热走线102发生断线问题。
继续参考图6和图7,可选的,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之间设置有第一镂空部223。第一镂空部22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第二连接部222和第一连接部221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在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之间形成一个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交叠的第一镂空部223。如此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实现了单位长度的第二段22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21的面积,从而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的交叠面积,减小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降低加热走线10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功耗。
继续参考图1-图7,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13和多条扫描线14,数据线13和扫描线14的延伸方向相交,且多条数据线13和多条扫描线14交叉限定出多个子像素15。数据线13作为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加热走线102位于相邻扫描线14之间,且加热走线10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扫描线14的延伸方向;或者,扫描线14作为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加热走线102位于相邻数据线13之间,且加热走线10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数据线13的延伸方向。
其中,多条数据线13和多条扫描线14可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多条数据线13和多条扫描线14交叉限定出多个子像素15,通常多个子像素15会排列为矩形阵列。
可选的,多条扫描线14中的每一条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15电连接,用于向子像素行依次施加扫描信号。多条数据线13中的每一条与对应的一列子像素15电连接,用于向子像素施加数据信号。
示例性的,如图1-图7所示,子像素15可包括像素驱动电路30,像素驱动电路30包括薄膜晶体管301,薄膜晶体管301可包括栅极层31、有源层32和源漏电极层33,扫描线14与薄膜晶体管301的栅极层31连接,数据线13与薄膜晶体管301的源漏电极层33连接。
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可向扫描线14输入扫描信号,控制薄膜晶体管301的开启,向数据线13输入数据信号,数据信号会经开启的薄膜晶体管301传输至与薄膜晶体管301的源漏电极层33连接的像素电极上,使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场,该电场使液晶层12中的液晶分子发生偏转,液晶分子发生偏转后背光组件产生的光线会透过显示面板,数据信号不同,形成的电场大小不同,使得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而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不同,背光组件透过显示面板的光量不同,由此实现图像的显示。
可选的,如图1-图7所示,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可以为数据线13,此时,数据线13沿第一方向X排列,沿第二方向Y延伸;扫描线14可沿第二方向Y排列,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子像素15的发光区域中没有数据线13和扫描线14的遮挡,背光组件产生的光线会透过子像素15的发光区域以实现子像素15发光,可以理解的是,子像素15的发光亮度与发光区域的透光率相关,而发光区域的透光率又与位于发光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偏转的程度相关,在本实施例中,将加热走线102设置于相邻扫描线14之间子像素15的发光区域,且加热走线10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扫描线14的延伸方向,一方面,可以避免加热走线102与扫描线14交叠而形成寄生电容,造成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导致功耗的增加和浪费;另一方面,加热走线102上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子像素15发光区域液晶层12内的液晶分子上,使子像素15发光区域中的液晶分子在低温环境下能够快速响应,提高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可选的,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也可以为扫描线14,此时,扫描线14沿第一方向X排列,沿第二方向Y延伸;数据线13可沿第二方向Y排列,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将加热走线102设置于相邻数据线13之间子像素15的发光区域,且加热走线10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数据线13的延伸方向,一方面,可以避免加热走线102与数据线13交叠而形成寄生电容,造成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导致功耗的增加和浪费;另一方面,加热走线102上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子像素15发光区域液晶层12内的液晶分子上,使子像素15发光区域中的液晶分子在低温环境下能够快速响应,提高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图9,可选的,第一段21包括直线,直线的线宽等于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
其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段21可包括一段直线,其线宽d即为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如此设置,加热走线102结构简单,易于根据所需加热的热量计算第一段21的线宽,并能使第一段21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有助于提供更大的加热功率,产生更多的热量,提高加热效果。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0-图13所示,可选的,第一段21包括弯折线,弯折线的线宽d4小于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3所示,第一段21也可设置为弯折线,且弯折线的线宽d4小于第一段21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与第一段21设置为直线相比,第一段21采用线宽较小的弯折线在同样的空间范围内具有较小的走线面积,从而可降低第一段21对子像素15发光区域的遮挡面积,有助于提高显示亮度。
其中,弯折线的线宽可根据所需的加热功率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弯折线的线宽越大,单位长度弯折线的电阻就越小,从而可提供更大的加热功率;弯折线的线宽越小,单位长度弯折线的电阻就越大,可提供更小的加热功率。
此外,每个第一段21中弯折线的折线数量也可根据实际加热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线宽一定的条件下,设置每个第一段21中弯折线的折线数量较少,可在同样的空间范围内具有较小的走线面积,从而提供较小的加热功率,同时,第一段21对子像素15发光区域的遮挡面积也较小,有助于提高显示亮度。而在图11和图13中,每个第一段21中弯折线的折线数量较多,在线宽一定的条件下,可在同样的空间范围内具有较大的走线面积,从而提供较大的加热功率,产生更多的热量,提高加热效果。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图15所示,可选的,弯折线呈方波形、锯齿形和蛇形中的任意一种。
示例性的,如图10-图13所示,弯折线具体可采用方波形走线;如图14所示,弯折线也可采用锯齿形走线;如图15所示,弯折线还可采用蛇形走线,以降低第一段21对子像素15发光区域的遮挡面积,提高显示亮度,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形状的弯折线。
继续参考图10-图13,可选的,弯折线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第一折线4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二折线42,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交替连接,且多条第二折线42沿第一方向X排列。
其中,如图10-图13所示,第一段21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折线4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折线42交替连接,形成方波形走线,且多条第二折线42沿第一方向X排列,可使整条加热走线102形成一条规律性的方波形走线,在降低第一段21对子像素15发光区域的遮挡面积,提高显示亮度的同时,有利于根据所需加热的热量设计加热走线102的线宽等参数。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可选的,相邻第一段21中的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1,同一第一段21中相邻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其中,H1>H2。
具体的,如图16所示,通过设置相邻第一段21中的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H1大于同一第一段21中相邻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H2,以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相邻的第二折线42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从而降低第二折线4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电容,降低耦合功耗,减少功耗的增加和浪费。
其中,相邻第一段21中的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H1和同一第一段21中相邻第二折线42之间的最短距离H2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通常在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相邻的第二折线4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距离大于0,以降低第二折线4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电容,降低耦合功耗。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可选的,弯折线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第一折线4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二折线42,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交替连接,多条第一折线41沿第二方向Y排列。
其中,如图17所示,第一段21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折线4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折线42交替连接,形成方波形走线,且多条第一折线41沿第二方向Y排列,在降低第一段21对子像素15发光区域的遮挡面积,提高显示亮度的同时,有助于减小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相邻的第二折线42的长度,从而降低第二折线42和第一显示信号线103之间的耦合电容,降低耦合功耗,减少功耗的增加和浪费。
继续参考图1-13,可选的,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加热走线102位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侧。
其中,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加热走线102位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侧,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可增大加热走线102与液晶层12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加热走线102上电压形成的电场对液晶层12中液晶分子的影响,从而保证液晶分子偏转角度的准确性,使子像素15的发光亮度更加精准,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走线102可与显示面板中的现有导电膜层同层设置,可减少了一层导电膜层的设置,从而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小面板厚度的目的。例如,如图3所示,加热走线102可与薄膜晶体管301的栅极层31同层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走线102还可与薄膜晶体管301的源漏电极层33同层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沿F-F’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8-图20所示,可选的,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加热走线102位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
其中,如图18-图20所示,通过设置加热走线102位于第一显示信号线103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可减小加热走线102与液晶层12之间的距离,以使加热走线102上产生的热量可以更直接的作用到液晶层12内的液晶分子,达到显示面板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的目的。
此外,加热走线102可与显示面板中的现有导电膜层同层设置,以减少一层导电膜层的设置,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小面板厚度的目的,此处不再赘述。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沿G-G’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可选的,阵列基板10还包括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104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第二显示信号线10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51和第二子信号线52,第一子信号线51位于第二子信号线52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侧,且第一子信号线5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子信号线5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第一子信号线51与加热走线102同层设置,且第一子信号线51的材料与加热走线102的材料相同。
其中,第二显示信号线10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加热走线102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显示信号线104为与加热走线102不交叉的信号线。
示例性的,如图21和图22所示,以数据线13作为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加热走线102位于相邻扫描线14之间为例进行说明,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可以为扫描线14。第二显示信号线104由相邻膜层中的第一子信号线51和第二子信号线52构成,第一子信号线51位于第二子信号线52之间接触连接,且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子信号线51覆盖第二子信号线52。其中,第一子信号线5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可以等于第二子信号线5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即第一子信号线5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可与第二子信号线5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重合,或者,第一子信号线5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子信号线5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垂直投影面积,此处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子信号线51与加热走线102同层设置,可减少一层导电层的设置,从而达到了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小基板厚度的目的。同时,第一子信号线51的材料与加热走线102的材料相同,使得第一子信号线51和加热走线102可在同一制程中制备,从而缩短制程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和加热走线102可在同一制程中制备,以节省一张掩模版(mask)的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的,可采用半色调掩膜板(Halftone Mask,HTM)在同一制程中制备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和加热走线102,但并不局限于此。
示例性的,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依次制备整层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利用如半色调掩膜板60对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进行曝光,其中,半色调掩膜板60包括第一曝光部601、第二曝光部602和第三曝光部603,第一曝光部601对应第二子信号线52所在区域,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第一子信号线51和加热走线102所在区域,第三曝光部603对应除第一子信号线51、第二子信号线52和加热走线102之外的区域,且第一曝光部601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二曝光部602的光透过率,第二曝光部602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三曝光部603的光透过率,以使第一曝光部601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被刻蚀的程度小于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被刻蚀的程度小于第三曝光部603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从而在同一工艺制程中形成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和加热走线102,节省一张掩模版(mask)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但并不局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当扫描线14作为第一显示信号线103,加热走线102位于相邻数据线13之间时,第二显示信号线104也可以为数据线13,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保证第二显示信号线104与加热走线102不交叉即可。
可选的,加热走线102为透明走线。
如前所述,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加热走线102与子像素15发光区域交叠,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热走线102为透明走线,可使光线能够透过加热走线102进行显示,降低加热走线102对显示面板显示亮度的影响。
可选的,加热走线102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锑锡(ATO)、氧化铝锌(AZO)和氧化锌(Zn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其中,通过设置加热走线102采用上述材料,在保证加热走线102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从而降低加热走线102对显示面板显示亮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走线102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其他透明导电材料。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10、制备阵列基板,其中,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加热走线和第一显示信号线异层设置;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加热走线沿第二方向排列,且加热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加热走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的面积。
步骤120、将对向基板与阵列基板对盒连接,并在对向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在阵列基板上制备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叉设置的多条加热走线,以在低温环境下对液晶层进行加热,提升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保证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同时,加热走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二段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显示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第一方向,通过设置单位长度的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第一段的面积,从而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同长度内,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交叠部分的面积小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不交叠部分的面积,以减小第二段在第一方向上单位长度的面积,从而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降低了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的交叠面积,进而降低加热走线与第一显示信号线之间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了不必要的耦合功耗,在较低功耗下提升了显示面板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可选的,制备阵列基板包括:
在衬底基板一侧依次制备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采用不同区域透射率不同的半色调掩膜对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进行图案化,以在第一导电层形成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加热走线,在第二导电层形成多条第二子信号线,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形成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其中,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第二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子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子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23,依次制备整层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利用如半色调掩膜板60对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进行曝光显影操作,以对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进行图案化,其中,半色调掩膜板60包括第一曝光部601、第二曝光部602和第三曝光部603,第一曝光部601对应第二子信号线52所在区域,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第一子信号线51和加热走线102所在区域,第三曝光部603对应除第一子信号线51、第二子信号线52和加热走线102之外的区域,且第一曝光部601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二曝光部602的光透过率,第二曝光部602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三曝光部603的光透过率,以使第一曝光部601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被刻蚀的程度小于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第二曝光部602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被刻蚀的程度小于第三曝光部603对应的第一导电层510和第二导电层520,从而在第一导电层510形成多条第一子信号线51和多条加热走线102,在第二导电层520形成多条第二子信号线52,实现在同一工艺制程中形成第二显示信号线104和加热走线102,节省一张掩模版(mask)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该显示装置70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7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7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70可以为图25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明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以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和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异层设置;
多条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多条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加热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沿所述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一段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段包括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d1,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D,其中,d1<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同一所述加热走线上的多个所述第二段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加热走线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同一所述加热走线上的相邻所述第二段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加热走线的不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段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d2,其中,d1+d2<D。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镂空部;
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所述数据线和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且多条所述数据线和多条所述扫描线交叉限定出多个子像素;
所述数据线作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位于相邻所述扫描线之间,且所述加热走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
或者,
所述扫描线作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位于相邻所述数据线之间,且所述加热走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包括直线,所述直线的线宽等于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包括弯折线,所述弯折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线呈方波形、锯齿形和蛇形中的任意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折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折线;
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交替连接;
多条所述第二折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所述第一段中的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1,同一所述第一段中相邻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其中,H1>H2。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折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折线;
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交替连接;
多条所述第一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多条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子信号线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加热走线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一子信号线的材料与所述加热走线的材料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走线为透明走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走线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锑锡、氧化铝锌和氧化锌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20.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阵列基板,其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条加热走线和多条第一显示信号线,所述加热走线和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异层设置;多条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加热走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加热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沿所述第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二段的面积小于单位长度的所述第一段的面积;
将对向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盒连接,并在所述对向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依次制备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采用不同区域透射率不同的半色调掩膜对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进行图案化,以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所述加热走线,在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多条第二子信号线,多条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形成多条第二显示信号线;其中,多条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115184.5A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0882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5184.5A CN116088212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5184.5A CN116088212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8212A true CN116088212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0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15184.5A Pending CN116088212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882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3741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32560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761359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4969283B (zh) 显示装置
JP5917694B2 (ja) 表示装置
CN102566174B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1241990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46620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132685B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808403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90708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205656396U (zh) 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
CN104808376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38224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240036420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873283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082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27532B2 (en)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rminal
CN11138413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8485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948859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608821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147000A1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201149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618470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