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4136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4136A
CN111384136A CN202010122713.0A CN202010122713A CN111384136A CN 111384136 A CN111384136 A CN 111384136A CN 202010122713 A CN202010122713 A CN 202010122713A CN 111384136 A CN111384136 A CN 111384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sub
touch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27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4136B (zh
Inventor
蔡敏
夏志强
马扬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27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41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4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4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性及触控均一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显示功能层。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子触控电极和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子触控电极和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结构。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第一子触控电极和第一连接结构异层设置,第一子触控电极、第二子触控电极和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第一连接结构与子显示功能层同层设置。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目前,在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屏中通常需设置触控电极。如何简化包括触控电极的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并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性,以及提高显示面板中不同位置的触控均一性,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并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性,以及提高显示面板中不同位置的触控均一性。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
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结构;
显示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
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异层设置,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同层设置。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包括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结构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彩色滤光层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导电粒子。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发光结构之间。
可选的,所述导电粒子包括纳米银或石墨烯。
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包括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栅极或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包括金属网格,且,所述金属网格包括第一金属走线和第二金属走线,第一金属走线和第二金属走线交叉限定出所述金属网格的网孔,至少一个所述网孔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围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材料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芯片电连接;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芯片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或,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绝缘交叉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即,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双层结构,具体的,将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将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将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连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将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结构,能够令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覆盖显示区中尽量大的区域,减少显示区中未设置触控电极所产生的触控死区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而且,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子触控电极、第二子触控电极和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将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为与显示面板中已有的用于显示的显示功能层同层,由于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因此,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连接结构与显示功能层中的任一种子显示功能层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制作任一子显示功能层的已有工艺来制作第一连接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制备出的属于不同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彼此互不相连,独立传输信号,保证触控操作的准确性。而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能够利用显示面板中的已有显示膜层作为第一连接结构,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并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新的工艺,有利于简化包括双层结构的触控电极的制作工序,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采用自电容技术的触控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采用互电容技术的触控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区域Q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4沿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彩色滤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作第一连接结构的彩色滤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区域Q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4沿CC’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4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3中区域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触控电极,但这些触控电极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触控电极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触控电极,类似地,第二触控电极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触控电极。
目前,基于电容原理的触控显示屏主要包括自电容和互电容两种类型。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显示面板来说,发明人研究发现: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采用自电容技术的触控电极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触控电极1’通过触控走线2’与位于非显示区的触控芯片3’相连。当手指触摸在显示面板上时,手指与触摸位置处的触控电极1’之间会形成耦合电容,使该位置处的触控电极1’的对地电容发生改变。根据触摸前后触控电极1’对地电容的变化来确定触摸位置。
如图2所示,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采用互电容技术的触控电极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可以通过第一触控走线41’从触控芯片5’依次接收激励信号,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之间产生互电容,第二触控电极32’耦合产生的感应信号通过第二触控走线42’输出至触控芯片5’。当手指触摸在显示面板上时,位于触摸位置处的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之间的互电容会发生改变,使该位置处的第二触控电极32’的输出信号发生改变,由此确定触摸位置。
目前,为了简化工艺,将图1中的触控电极1’和触控走线2’设置于同一膜层。在此基础上,为保证不同触控电极1’以及触控走线2’之间的良好绝缘,如图1所示,沿第二方向y,需要将越靠近触控芯片(未图示)一侧的触控电极1’的面积设置的越小,以容纳触控走线2’。如此设置,一方面触控走线2’将占用显示区内的较大面积,导致显示面板中触控走线2’所在的区域形成一面积较大的触控死区,在手指触摸触控走线2’所在位置时,将检测不到触控操作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区域的触控电极1’的面积不同,也导致显示面板不同位置处的触控均一性较差。
同样的,如图2所示,图2中第一触控电极31’,第二触控电极32’和第二触控走线4’也位于同一膜层。为保证不同的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之间的良好绝缘,如图2所示,沿第二方向y,越靠近触控芯片(未图示)一侧的第二触控电极32’的面积也越小,以容纳第二触控走线4’。如此设置也将导致第二触控走线42’占用显示区内的较大面积,导致显示面板中第二触控走线42’所在的区域形成一面积较大的触控死区。另外,由于不同区域的第二触控电极32’的面积不同,也导致显示面板不同位置处的触控均一性较差。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区域Q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4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4沿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用于实现触控操作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以及用于显示的子像素3和显示功能层。
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均形成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显示功能层形成于第一触控电极21靠近或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划分为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上述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子像素(图3未示出)和显示功能层(图3未示出)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位于显示区AA。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绝缘交叉设置。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交叉。第一触控电极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211的第一连接结构212。
第二触控电极22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二触控电极2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221,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第二连接结构222。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多个子像素3。应当理解的是,图3中第一方向x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为竖直方向仅为示意,实际上,只要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不同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即,显示功能层所包括的任意相邻两个子显示功能层不连接,各个子显示功能层为孤岛状结构。示例性的,子显示功能层可以与显示区AA中的子像素3一一对应设置。在实际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刻蚀等图案化工艺形成具有图案化形状的显示功能层。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彩色滤光层4、组成子像素3的有机发光器件5和驱动电路6,以及用于提供各种信号的信号线(图6未示出),诸如用于提供数据信号Data的数据线、用于提供扫描信号Scan的扫描线和用于提供第一电源电压PVDD和第二电源电压PVEE的第一电源电压线和第二电源电源电压线等。
有机发光器件5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51、发光结构50和第二电极52。示例性的,发光结构50可以包括发红光的红色发光材料50R,发绿光的绿色发光材料50G,发蓝光的蓝色发光材料50B。或者,发光结构50还可以包括发白光的白色发光材料。在进行显示时,在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发光结构50发光。
如图6所示,彩色滤光层4位于有机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彩色滤光层4包括具有不同颜色的滤光结构,相应颜色的滤光结构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应的发光结构50至少部分交叠。彩色滤光层4能够对经过其的光线进行滤光,使具有特定颜色的光出射。
例如,如图6所示,彩色滤光层4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红色滤光结构4R、绿色滤光结构4G和蓝色滤光结构4B。其中,红色滤光结构4R与上述红色发光材料50R对应设置,即,红色滤光结构4R与红色发光材料50R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显示面板中设置红色滤光结构4R的位置出射红光。绿色滤光结构4G与绿色发光材料50G对应设置,即,绿色滤光结构4G与绿色发光材料50G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显示面板中设置绿色滤光结构4G的位置出射绿光。蓝色滤光结构4B与上述蓝色发光材料50B对应设置,即,蓝色滤光结构4B与蓝色发光材料50B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显示面板中设置蓝色滤光结构4B的位置出射绿光。
如图6所示,驱动电路6位于有机发光器件5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驱动电路6与第一电极51电连接。示例性的,驱动电路6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其中,驱动电路6包括7个薄膜晶体管T1~T7,以及存储电容Cst。其中,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包括栅极601、源极602和漏极603。图6中仅以与有机发光器件5直接相连的一个薄膜晶体管作为示意。
可选的,上述显示功能层可以为显示面板中用于滤光的彩色滤光层4。或者,该显示功能层还可以为显示面板中用于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子像素发光的驱动电路6中的金属膜层,示例性的,该金属膜层可以为形成驱动电路6所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源极或漏极的膜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一连接结构212异层设置,第一子触控电极211、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2同层设置,第一连接结构212与子显示功能层30同层设置。
示例性的,在该显示面板用于触控时,可以向第一触控电极21提供驱动信号,第二触控电极22在第一触控电极21的驱动信号作用下耦合产生感应信号。在触控操作发生时,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的电容会发生改变,引起第二触控电极22上信号的改变,基于第二触控电极22上信号的改变可以判断触控发生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绝缘交叉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即,将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设置为双层结构,具体的,将第一触控电极21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将第二触控电极22设置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排列,并将第一触控电极21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以及连接相连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211的第一连接结构212,将第二触控电极22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221,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第二连接结构222,能够令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覆盖显示区AA中尽量大的区域,减少显示区AA中未设置触控电极所产生的触控死区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而且,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2同层设置,将第一连接结构212设置为与显示面板中已有的用于显示的显示功能层同层,由于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因此,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连接结构212与显示功能层中的任一种子显示功能层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制作任一子显示功能层的已有工艺来制作第一连接结构212,不仅能够保证制备出的属于不同第一触控电极21的第一连接结构212彼此互不相连,独立传输信号,保证触控操作的准确性。而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能够利用显示面板中的已有显示膜层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并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新的工艺,有利于简化包括双层结构的触控电极的制作工序,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第一触控电极21设置为触控感应电极,将第二触控电极22设置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者,也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21设置为触控驱动电极,将第二触控电极22设置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8,第一触控信号线9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92。第一触控电极21的端部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91与触控芯片8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22的端部通过第二触控信号线92与触控芯片8电连接。在进行触控操作时,在第一触控电极21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2为触控感应电极时,触控芯片8发出的触控驱动信号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91传输至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耦合产生的感应信号通过第二触控信号线92传输至触控芯片8进行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如此设置,相较于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第一触控信号线9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92的数量。例如,以图2所示的互电容式触控电极为例,在图2中,连接同一列的第二触控电极32’的第二触控走线4’的数量与该列所包括的第二触控电极32’的数量相同,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同一条第二触控电极22来说,仅需设置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92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如此设置能够大大减少触控走线的数量,从而减小显示面板内触控死区的面积。
而且,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触控信号线91和第一触控电极21的端部相连,将第二触控信号线92和第二触控电极22的端部相连,能够使第一触控信号线9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92的大部分位于非显示区NA内,进一步减小了第一触控信号线9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92所占用的显示区AA的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显示区AA内触控死区的面积。
除此之外,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了位于最外围的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外,还可以将大部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面积设置为相等,能够提高显示面板中不同位置的触控均一性。
示例性的,上述触控芯片8可以采用COA(chip on array)和COF(chip on FPC)等多种方式进行封装。另外,触控芯片8也可以与驱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的显示芯片集成设置。
可选的,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彩色滤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彩色滤光层中具有不同颜色的滤光结构可以包括透明基材41,以及分散于透明基材41的具有相应颜色的染料粒子42。示例性的,该染料粒子42可以包括红色染料粒子,绿色染料粒子和蓝色染料粒子。在制作红色滤光结构4R时,可以在透明基材41中分散设置红色染料粒子。在制作绿色滤光结构4G时,可以在透明基材41中分散设置绿色染料粒子。在制作蓝色滤光结构4R时,可以在透明基材41中分散设置蓝色染料粒子。示例性的,在发白光的白色发光材料的出光侧可以仅设置透明基材41,无需设置染料粒子。
如前所述,上述子显示功能层可以为位于有机发光器件5的出光侧的彩色滤光层。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将第一连接结构212与彩色滤光层同层设置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设置在有机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并令第一连接结构212位于彩色滤光层中相邻两个滤光结构之间。也就是说,在设置彩色滤光层4时,在有机发光器件5的出光侧设置具有不同滤光颜色的滤光结构的基础上,在相邻两个滤光结构之间增设一滤光结构以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此时彩色滤光层4可以看作包括两类滤光结构,其中一类滤光结构如图6所示,这类滤光结构对应各个发光结构50设置,用于对发光结构50出射的光进行滤光。另一类如图5所示,这类滤光结构用作第一连接结构212。如图5所示,彩色滤光层4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之间包括绝缘层31,用作第一连接结构212的滤光结构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之间的绝缘层31包括过孔32,第一连接结构212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通过过孔32电连接。
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作第一连接结构的彩色滤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彩色滤光层4中用作第一连接结构212的滤光结构还包括导电粒子43。可选的,上述导电粒子43包括纳米银或石墨烯。
示例性的,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的滤光结构可以为红色滤光结构、绿色滤光结构、蓝色滤光结构中或白色滤光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可选的,在选用彩色滤光层4中其中一种颜色的滤光结构来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时,可以将位于有机发光器件5的出光侧的相应颜色的滤光结构中也掺入导电粒子。例如,在选用红色滤光结构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时,将位于红色发光材料50R出光侧的红色滤光结构4R中也掺入导电粒子43,如此以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制备这两类红色滤光结构,有利于简化生产工序。
或者,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仅在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的滤光结构中掺入导电粒子,在位于有机发光器件5的出光侧的相应颜色的滤光结构中不掺入导电粒子,这样在发光结构50发出的光经相应颜色的滤光结构出射时,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或折射损失,提高光线的出光率。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结构212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子像素3的发光结构之间,以避免第一连接结构212的设置影响发光结构的正常出光,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3中区域Q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相邻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211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结构212连接,以减小第一连接结构212的电阻,改善该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性。
或者,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将上述第一连接结构212设置为一个,并将该第一连接结构212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d1设置为大于第二连接结构22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2,如此设置同样能够减小第一连接结构212的电阻,改善该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性。
以上是以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设置于有机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为例对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的介绍,实际上,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设置于有机发光器件5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图4沿CC’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4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此时,可以将第一连接结构212与驱动电路6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或源极同层设置。也就是说,在设置驱动电路6中的金属层时,在设置驱动电路6中的各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或源极的基础上,增设一金属结构作为第一连接结构212。
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此时驱动电路6中的金属层可以看作包括两类金属结构,其中一类金属结构对应各个有机发光器件50设置,用于起到驱动有机发光器件50发光的作用。另一类如图12所示,这类金属结构用作第一连接结构212。如图12所示,驱动电路6中的金属层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之间包括绝缘层61,用作第一连接结构212的金属结构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之间的绝缘层61包括过孔62,第一连接结构212和第一子触控电极211通过过孔62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材料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透明金属氧化物包括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铟镓锌氧化物等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在选用透明金属氧化物来制作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时,如图4和图10所示,可以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3,在保证子像素3的正常出光,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基础上,还能提高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面积,降低第二电极2的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灵敏度。
或者,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3中区域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将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设置为金属网格(metal mesh),此时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包括多条第一金属线71和多条第二金属线72。其中,第一金属线7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金属线72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一金属线71和多条第二金属线交叉72限定出金属网格的网孔70,网孔70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围至少一个子像素3。本发明实施例如此设置,在提高第一子触控电极2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21的电导率的基础上,使子像素3的出射光线能够经网孔70射出,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效果不受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图13所示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垂直关系仅为示意,实际上,只要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不同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4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绝缘交叉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即,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双层结构,具体的,将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将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将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连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将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结构,能够令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覆盖显示区中尽量大的区域,减少显示区中未设置触控电极所产生的触控死区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而且,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子触控电极、第二子触控电极和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将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为与显示面板中已有的用于显示的显示功能层同层,由于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因此,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连接结构与显示功能层中的任一种子显示功能层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制作任一子显示功能层的已有工艺来制作第一连接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制备出的属于不同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彼此互不相连,独立传输信号,保证触控操作的准确性。而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能够利用显示面板中的已有显示膜层作为第一连接结构,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并且,如此设置也无需增加新的工艺,有利于简化包括双层结构的触控电极的制作工序,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结构;
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结构;
显示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显示功能层;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异层设置,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同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包括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结构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彩色滤光层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导电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发光结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粒子包括纳米银或石墨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子显示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栅极或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包括金属网格,且,所述金属网格包括第一金属走线和第二金属走线,所述第一金属走线和所述第二金属走线交叉限定出所述金属网格的网孔,至少一个所述网孔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围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材料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芯片电连接;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芯片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或,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122713.0A 2020-02-27 2020-02-2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3841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2713.0A CN111384136B (zh) 2020-02-27 2020-02-2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2713.0A CN111384136B (zh) 2020-02-27 2020-02-2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4136A true CN111384136A (zh) 2020-07-07
CN111384136B CN111384136B (zh) 2022-08-16

Family

ID=71221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2713.0A Active CN111384136B (zh) 2020-02-27 2020-02-2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413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4153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238683A (zh) * 2021-05-27 2021-08-1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53431A (zh) * 2021-12-22 2022-03-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5667A (zh) * 2013-05-09 2013-08-07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和触摸显示组件
CN103309070A (zh) * 2012-09-24 2013-09-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25329A (zh) * 2013-04-02 2013-12-04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和触摸显示组件
CN203338309U (zh) * 2013-07-05 2013-12-11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及触摸显示屏
CN104122706A (zh) * 2014-07-14 2014-10-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色滤光片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166481A (zh) * 2014-08-15 2014-1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61514A (zh) * 2015-08-10 2015-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717685A (zh) * 2016-04-13 2016-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盒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6502454A (zh) * 2016-10-21 2017-03-15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08862A (zh) * 2017-12-19 2018-05-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
CN108255362A (zh) * 2018-04-12 2018-07-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54681A (zh) * 2017-07-14 2019-01-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10289370A (zh) * 2019-06-28 2019-09-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封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9070A (zh) * 2012-09-24 2013-09-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25329A (zh) * 2013-04-02 2013-12-04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和触摸显示组件
CN103235667A (zh) * 2013-05-09 2013-08-07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和触摸显示组件
CN203338309U (zh) * 2013-07-05 2013-12-11 南昌欧菲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滤光片组件及触摸显示屏
CN104122706A (zh) * 2014-07-14 2014-10-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色滤光片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166481A (zh) * 2014-08-15 2014-1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61514A (zh) * 2015-08-10 2015-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717685A (zh) * 2016-04-13 2016-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盒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6502454A (zh) * 2016-10-21 2017-03-15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54681A (zh) * 2017-07-14 2019-01-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08008862A (zh) * 2017-12-19 2018-05-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
CN108255362A (zh) * 2018-04-12 2018-07-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0289370A (zh) * 2019-06-28 2019-09-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封装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4153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84153B (zh) * 2020-08-31 2022-04-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238683A (zh) * 2021-05-27 2021-08-1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38683B (zh) * 2021-05-27 2024-02-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53431A (zh) * 2021-12-22 2022-03-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53431B (zh) * 2021-12-22 2024-04-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4136B (zh) 202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043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0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98990B (zh)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18919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3841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6620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01094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0156057A1 (zh) 显示器及其显示面板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649889A (zh) 显示装置
WO2020087850A1 (zh)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1117082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5119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11842019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202400296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2052777A1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8383922U (zh) 触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432716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5220599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5202506A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EP4163980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WO2022178817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273388A1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2222615A1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