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84344A -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84344A
CN116084344A CN202310100397.0A CN202310100397A CN116084344A CN 116084344 A CN116084344 A CN 116084344A CN 202310100397 A CN202310100397 A CN 202310100397A CN 116084344 A CN116084344 A CN 116084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od
mounting
bank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003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敏
马加明
邵小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o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o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o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o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003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843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84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84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3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anchoring 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涉及河道护岸工程的技术领域,护岸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水上护坡组件;水上护坡组件包括安装架和若干护岸板,安装架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连接,若干护岸板均安装在安装架上,护岸板上开设有能够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一生态孔;第二安装板一侧设置有水下护坡组件,水下护坡组件包括预制板,预制板一体成型,预制板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二生态孔。本申请通过在水面之下的河岸上采用一体成型的预制板一段段拼接,从而能够降低水面以下的护岸结构的安装时间,减少由于施工对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河道护岸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相结合,能在防止河岸坍方之外,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产生一定自然景观效果,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生态河道护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护坡,特别是水位变动区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态,植物可大范围生长,动物可自由通过,这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生态护坡。
目前,河道护坡分为传统护坡及生态型护坡,共有九种方式:抛石护坡、挡土墙支护和锚喷支护为传统护坡;植被种植护坡、生态石笼网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网格生态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和生态袋护坡为生态护坡。
装配式的生态护坡常常采用网格生态护坡,网格生态护坡设计非常独特,主要是在河岸坡面上铺设多孔砖,在多孔砖内种植植物,从而在保证每块多孔砖块与附近的多孔砖之间产生连接稳定时,多孔砖铺设完成后,在河水的冲刷下,仍然保持较高的整体稳定性,随着多孔砖的中央孔中植物的生长,能够提高河岸土壤层的稳定性,降低水流对河岸土壤层的破坏,具有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作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对于水面之上的河岸的护坡结构常常采用网格生态护坡,便于维护;但是,对于水面之下的河岸的护坡结构若采用网格生态护坡,将多孔砖一块块的铺设,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那么在施工过程之中就容易对河道附近的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的河岸均具有良好防护效果且施工时间短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沿河岸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靠近河道的一侧间隔平行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水上护坡组件;
所述水上护坡组件包括安装架和若干个护岸板,所述安装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若干个所述护岸板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护岸板上贯穿开设有能够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一生态孔;
所述第二安装板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有水下护坡组件,所述水下护坡组件包括预制板,所述预制板一体成型,所述预制板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安装架相互连接,所述预制板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二生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板沿河岸设置,第一安装板一侧间隔平行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水上护坡组件,水上护坡组件包括安装架和若干个护岸板,安装架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连接,若干个护岸板均安装在安装架上,护岸板上贯穿开设有能够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一生态孔,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设置能够固定水上坡组件,水上护坡组件中的安装架用于支撑护岸板,护岸板上开设第一生态孔,能够实现护坡植物的种植,从而保护水面之上的河岸,实现生态护岸;第二安装板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有水下护坡组件,水下护坡组件包括预制板,预制板一体成型,预制板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二生态孔,水下护坡组件通过一体成型的预制板,便于快速安装,在预制板上开设有第二生态孔,在第二生态孔内种植水生植物,能够保护水面之下的河岸。
水面之下的河岸上采用一体成型的预制板一段段拼接,从而能够降低水面以下的护坡结构的安装时间,降低施工时间,减少由于施工对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为矩形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杆与第二纵杆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横向支撑板,所述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纵向支撑板;
所述护岸板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内,所述护岸板一侧与所述横向支撑板和所述纵向支撑板相互抵触,且所述护岸板周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相互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支撑框架为矩形框架,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横向支撑板,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纵向支撑板,护岸板安装在支撑框架内,护岸板一侧与横向支撑板和纵向支撑板相互抵触,从而在护岸板下方土壤出现空洞或下陷时,横向支撑板和纵向支撑板能够对护岸板的支撑,防止人走在护岸板上踩空,而导致人受伤。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河岸坡面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横杆与第一纵杆、所述第一横杆与第二纵杆、第二横杆与第一纵杆以及所述第二横杆与第二纵杆相互连接处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第一横杆两端、第二横杆两端、第一纵杆两端和第二纵杆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河岸坡面的方向相互抵触,且所述第一横杆两端、第二横杆两端、第一纵杆两端和第二纵杆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柱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支撑柱能够对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进行支撑,保证护岸板安装时的稳定性,可拆卸的设置,便于支撑框架的铺设。
可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若干个加固杆,所述加固杆沿河岸间隔设置,所述加固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相互连接,所述加固杆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沿垂直于河岸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一固定锚栓,所述加固杆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沿垂直于河岸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二固定锚栓,所述第一固定锚栓和所述第二固定锚栓均钉入河岸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架包括若干个加固杆,加固杆与第一安装板之间沿垂直于河岸坡面钉入有第一固定锚栓,加固杆与第二安装板之间沿垂直于河岸坡面钉入有第二固定锚栓,加固杆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连接,能够保证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的间隔距离。
可选的,所述护岸板包括若干个分体板,所述分体板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另一侧对应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分体板上的连接凸台插接入相邻的所述分体板上的连接凹槽内且所述连接凸台与相邻的所述分体板上的连接凹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孔开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体板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岸板包括若干个分体板,分体板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另一侧对应开设有连接凹槽,分体板上的连接凸台插接入相邻的分体板上的连接凹槽内且连接凸台与相邻的分体板上的连接凹槽内壁滑动连接,若干个分体板通过连接凸台和连接凹槽的设置能够拼接起来,而第一生态孔开设在相邻的两个分体板的连接处,使得在冠幅较大的植株植入河岸后,能够通过分体板的拼接,保证护岸板能够安装至对应的安装架上。
可选的,所述预制板上垂直于河岸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三固定锚栓,所述预制板一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沿垂直于河岸坡面方向相互抵触设置,所述预制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重叠位置沿垂直于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四固定锚栓,所述第三固定锚栓和所述第四固定锚栓均钉入河岸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板上钉入的第三固定锚栓能够实现预制板与河岸坡面的固定;在预制板与第二安装板上钉入第四固定锚栓的设置能够实现预制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固定,第三固定锚栓与第四固定锚栓的设置能够增加预制板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预制板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加强连接杆,所述加强连接杆沿河岸坡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方向延伸至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加强连接杆与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板靠近第二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加强连接杆,加强连接杆与安装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水上护坡组件和水下护坡组件的连接固定,增加了整个护岸结构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理河岸,将河岸坡面平整并夯实;
S2:浇筑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
S3:组装水上护坡组件,将安装架依次安装,然后移植护坡植株,安装护岸板;
S4:组装水下护坡组件,将预制板吊装,并将预制板装安装,然后将预制板与河岸坡面相互固定,然后移植护坡植株;
S5:重复S3-S4,完成整个河岸上的护坡结构的安装;
S6:结束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河岸水面之上的护岸结构和水下之下的护岸结构的安装,保证护岸结构的稳定。
可选的,在结束施工之前还包括:在第二安装板上浇筑出容纳行人通过的人行平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行平台的浇筑,能够增加第二安装板与水上护坡组件和水下护坡组件之间的固定稳定性,同时能够让人行走。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水面之下的河岸上采用一体成型的预制板一段段拼接,从而能够降低水面以下的护坡结构的安装时间,降低施工时间,减少由于施工对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2.支撑框架的设置,在护岸板下方土壤出现空洞或下陷时,支撑框架能够对护岸板的支撑,防止人走在护岸板上踩空,而导致人受伤。
3.在水面之上采用装配式的拼接的水上护坡组件,便于人工及时发现和更换损坏的护坡位置;水下护坡组件采用一体成型的预制板,降低水下土壤与水流的接触,从而降低水流对水下河岸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水上护坡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水上护坡组件和水下护坡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安装架和护岸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安装架和护岸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护岸结构的护岸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安装板;11、第一板;12、第二板;13、第一安装槽;14、第一固定孔;15、第一固定锚栓;2、第二安装板;21、第二安装槽;22、第二固定孔;23、第二固定锚栓;3、水上护坡组件;31、安装架;311、支撑框架;3111、第一横杆;3112、第二横杆;3113、第一纵杆;3114、第二纵杆;3115、横向支撑板;3116、纵向支撑板;3117、支撑柱;3118、第一卡接槽;3119、第二卡接槽;311a、第三卡接槽;311b、第四卡接槽;311c、第五卡接槽;312、加固杆;32、护岸板;321、第一生态孔;322、分体板;3221、连接凸台;3222、连接凹槽;4、水下护坡组件;41、预制板;42、第二生态孔;43、第三固定锚栓;44、第四固定锚栓;45、加强连接杆;46、第一锚固孔;47、第二锚固孔;48、第三锚固孔;5、人行平台;6、河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参照图1,包括第一安装板1,第一安装板1设置在河岸6上,第一安装板1长度方向沿河道流向设置,第一安装板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11以及倾斜设置的第二板12,第二板12与河岸6坡面相互贴合设置,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相互固定,在第一板11上垂直于河岸以及第二板12上垂直于河岸6坡面浇筑有混凝土桩,能够将第一安装板1进行固定,同时,浇筑的混凝土桩对河岸6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参照图2和图3,河岸6坡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2长度方向沿河道流向设置,第二安装板2贴合河岸6坡面设置,第二安装板2上垂直于河岸6坡面浇筑有混凝土桩,能够将第二安装板2进行固定,同时,浇筑的混凝土桩对河岸6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参照图1,在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之间固定有水上护坡组件3,水上护坡组件3包括安装架31,安装架31包括若干个加固杆312,若干个加固杆312沿着河道流向均匀间隔设置,加固杆3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12和第二安装板2相互固定,在第二板1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安装槽13,若干个第一安装槽13沿河道流向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加固杆312与若干个第一安装槽13一一对应设置,加固杆312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安装槽13卡接,从而便于实现加固杆312的安装和定位;加固杆312和对应的第一安装槽13的槽底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的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4,在第一固定孔14内插入有第一固定锚栓15,第一固定锚栓15钉入河岸6土壤层,实现对加固杆312的固定。
参照图2,在第二安装板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安装槽21,若干个第二安装槽21沿河道流向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加固杆312与若干个第二安装槽21一一对应设置,加固杆312一端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21卡接,从而能够增加加固杆312的安装的稳定性和定位的准确性;加固杆312和对应的第二安装槽21的槽底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的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2,在第二固定孔22内插入有第二固定锚栓23,第二固定锚栓23钉入河岸6土壤层内,从而第二固定锚栓23实现对加固杆312的加固和定位。
参照图4,安装架31还包括支撑框架311,支撑框架311包括四个支撑柱3117,四个支撑柱3117成矩形分布,支撑柱3117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插入并固定在河岸6土壤层内,支撑柱3117顶部穿过河岸6土壤层,在支撑柱3117沿河道流向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接槽3118和第二卡接槽3119,第一卡接槽3118和第二卡接槽3119沿加固杆312轴向贯穿支撑柱3117,加固杆312插入第一卡接槽3118内,从而加固杆312对支撑柱3117具有加固的作用。
参照图4和图5,支撑框架311还包括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组成一个矩形的框架,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轴向均沿河道流向设置,第一横杆3111的两端插入两个沿河道流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柱3117上的第二卡接槽3119内,第二横杆3112的两端插入另外两个沿河道流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柱3117上的第二卡接槽3119内,从而支撑柱3117实现对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的安装和固定。
参照图4和图5,在支撑柱3117顶面沿加固杆312的轴向开设有第三卡接槽311a,第三卡接槽311a沿加固杆312的轴向贯穿支撑柱3117,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轴向均沿加固杆312轴向设置,第一纵杆3113两端插入沿加固杆312轴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柱3117上的第三卡接槽311a内,第二纵杆3114两端插入沿加固杆312轴向间隔设置的另外两个支撑柱3117上的第三卡接槽311a内,从而支撑柱3117实现对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的固定,四个支撑柱3117保证支撑框架311为矩形框架且框架结构稳定。
参照图4和图5,第一纵杆3113上靠近对应的加固杆312的一侧开设第四卡接槽311b,第四卡接槽311b沿加固杆312轴向贯穿第一纵杆3113,第四卡接槽311b沿第一纵杆3113的轴向与第一纵杆3113两端连接的支撑柱3117上的第一卡接槽3118相互连通;第二纵杆3114上靠近对应的加固杆312的一侧开设第五卡接槽311c,第五卡接槽311c沿加固杆312轴向贯穿第二纵杆3114,第五卡接槽311c沿第二纵杆3114的轴向与第二纵杆3114两端连接的支撑柱3117上的第一卡接槽3118相互连通;使得第一纵杆3113上的第四卡接槽311b内能够插入对应的加固杆312,第二纵杆3114上的第五卡接槽311c内能够插入对应的加固杆312,让加固杆312能够增加对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的支撑效果,同时,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能够增加对加固杆312的保护效果。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上平行于河岸6坡面的顶面相互平行,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向内延伸出横向支撑板3115,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向内延伸出纵向支撑板3116,横向支撑板3115和纵向支撑板3116上平行于河岸6坡面的顶面相互平齐,第一横杆3111和横向支撑板3115上平行于河岸6坡面的顶面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的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框架311内安装有护岸板32,护岸板32为矩形,护岸板32朝向河岸6土壤层的一侧与横向支撑板3115和纵向支撑板3116相互抵触,护岸板32周侧与支撑框架311内侧相互贴合,护岸板32平行于河岸6坡面的顶面与第一横杆3111平行于河岸6坡面的顶面相互平齐,从而横向支撑板3115和纵向支撑板3116能够对护岸板32进行支撑,同时包括支撑框架311与护岸板32能够平齐,保证河岸6上护岸结构的平整性。
参照4和图6,护岸板32包括四个分体板322,分体板322为护岸板32沿两个对角线划分形成,分体板322靠近相邻分体板322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凹槽3222,连接凹槽3222沿贯穿分体板322一侧,分体板322靠近另一个相邻分体板32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3221,四个分体板322相互组装时,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凸台3221插入相邻的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凹槽3222内,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凹槽3222内插接有相邻的另一个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凸台3221,从而连接凸台3221和连接凹槽3222的设置,实现了分体板322的组装。
参照图6,护岸板32上沿护岸板32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生态孔321,一个护岸板32开设有五个第一生态孔321,四个第一生态孔321呈矩形分布,且四个第一生态孔321均开设在相邻的分体板322的连接处,剩下一个第一生态孔321开设在护岸板32中心位置,从而能够在移植植株之后,再进行分体板322组装形成护岸板32,保证冠幅较大的植株也能够进行移植,同时也能够增加护岸板32对河岸6的覆盖面积,增加对河岸6的保护作用。
参照图2和图3,第二安装板2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有水下护坡组件4,水下护坡组件4包括预制板41,预制板41一体成型,预制板41贴合河岸6坡面设置,预制板41上沿预制板41厚度方向间隔贯穿开有若干个第二生态孔42,能够容纳水生植物生长;预制板41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锚固孔46,若干个第一锚固孔46均匀间隔设置,在第一锚固孔46内钉入第三固定锚栓43,第三固定锚栓43钉入至河岸6土壤层内实现对预制板41的固定。
参照图2和图3,预制板41一端与第二安装板2重合设置,在预制板41与第二安装板2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锚固孔47,第二锚固孔47同时贯穿预制板41和第二安装板2,第二锚固孔47内钉入第四固定锚栓44,第四固定锚栓44钉入至河岸6土壤层内实现对预制板41和第二安装板2的固定。
参照图2和图3,在预制板41靠近第二安装板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加强连接杆45,若干个加强连接杆45沿河道流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加强连接杆45与加固杆312一一对应设置,在加强连接杆45上贯穿开设有第三锚固孔48,第三锚固孔48和加固杆312的第二固定孔22相互连通,第二固定锚栓23依次穿过第三锚固孔48和第二固定孔22至插入河岸6土壤层内实现对预制板41和加固杆312的固定。
参照图1,在第二安装板2上浇筑有人行平台5,人行平台5顶面水平设置,提供了人行走的平台,同时加固了第二安装板2与水上护坡组件3以及水下护坡组件4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由于水面之上的河岸6存在行人等,容易导致护坡结构破损,并且水面上的护坡结构便于发现和维修,从而在水面之上采用装配式的拼接的水上护坡组件3,便于人工及时发现和更换损坏的护坡位置;水面之下的护坡一般不易损坏,但是水流影响较大,容易冲刷带走岸边土壤,所以水下护坡组件4采用一体成型的预制板41,降低水下土壤与河道内水流的接触,同时,截断河流安装护坡对河道附近生态影响较大,所以采用预制板41,便于快速安装,降低截断河流的时间,降低对河道附近生态影响。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河岸6坡面整平、夯实土壤层;
S2:浇筑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保证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的稳固;
S3:完成水上护坡组件3的安装;
S31:在土壤层上依次钉入若干个支撑柱3117;
S32:安装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
S33:安装加固杆312,将加固杆312穿过支撑柱3117和第一纵杆3113或第二纵杆3114并钉入锚栓进行锚固;
S34:在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组成的矩形框架的土壤上进行定位,在定位位置植入植株;
S35:填入土壤;
S35:组装护坡板,将护坡安装;
S36:重复S31-S35,将水面上的河岸6铺完;
S4:完成水下护坡组件4的安装;
S41:吊装预制板41至对应位置;
S42:在预制板41与加固杆312之间钉入第二固定锚栓23,在预制板41与第二安装板2上钉入第四固定锚栓44,实现预制板41与第二安装板2和加固杆312之间的固定;
S43:在预制板41上钉入第三固定锚栓43,将预制板41与河岸6土壤层进行固定;
S44:在预制板41上的第二生态孔42内植入水生植物的种子;
S5:重复上述S3-S4,直至完成整个河岸6上护坡结构的安装;
S6:在第二安装板2上浇筑人行平台5。
S7:结束施工。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沿河岸(6)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1)靠近河道的一侧间隔平行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所述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之间设置有水上护坡组件(3);
所述水上护坡组件(3)包括安装架(31)和若干个护岸板(32),所述安装架(31)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连接,若干个所述护岸板(32)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架(31)上,所述护岸板(32)上贯穿开设有能够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一生态孔(321);
所述第二安装板(2)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有水下护坡组件(4),所述水下护坡组件(4)包括预制板(41),所述预制板(41)一体成型,所述预制板(41)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和所述安装架(31)相互连接,所述预制板(41)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容纳植物生长的第二生态孔(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31)包括若干个支撑框架(311),所述支撑框架(311)为矩形框架,所述支撑框架(311)包括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所述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杆(3113)与第二纵杆(3114)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杆(3111)和第二横杆(311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横向支撑板(3115),所述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出纵向支撑板(3116);
所述护岸板(32)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311)内,所述护岸板(32)一侧与所述横向支撑板(3115)和所述纵向支撑板(3116)相互抵触,且所述护岸板(32)周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3111)、第二横杆(3112)、第一纵杆(3113)和第二纵杆(3114)相互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311)包括若干个支撑柱(3117),所述支撑柱(3117)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横杆(3111)与第一纵杆(3113)、所述第一横杆(3111)与第二纵杆(3114)、第二横杆(3112)与第一纵杆(3113)以及所述第二横杆(3112)与第二纵杆(3114)相互连接处均设置有支撑柱(3117),所述第一横杆(3111)两端、第二横杆(3112)两端、第一纵杆(3113)两端和第二纵杆(3114)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柱(3117)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的方向相互抵触,且所述第一横杆(3111)两端、第二横杆(3112)两端、第一纵杆(3113)两端和第二纵杆(3114)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柱(3117)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31)包括若干个加固杆(312),所述加固杆(312)沿河岸(6)间隔设置,所述加固杆(31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相互连接,所述加固杆(312)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之间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一固定锚栓(15),所述加固杆(31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之间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二固定锚栓(23),所述第一固定锚栓(15)和所述第二固定锚栓(23)均钉入河岸(6)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板(32)包括若干个分体板(322),所述分体板(322)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3221),另一侧对应开设有连接凹槽(3222),所述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凸台(3221)插接入相邻的所述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凹槽(3222)内且所述连接凸台(3221)与相邻的所述分体板(322)上的连接凹槽(3222)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孔(321)开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体板(322)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41)上垂直于河岸(6)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三固定锚栓(43),所述预制板(41)一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沿垂直于河岸(6)坡面方向相互抵触设置,所述预制板(4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重叠位置沿垂直于坡面钉入有若干个第四固定锚栓(44),所述第三固定锚栓(43)和所述第四固定锚栓(44)均钉入河岸(6)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41)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板(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加强连接杆(45),所述加强连接杆(45)沿河岸(6)坡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1)方向延伸至所述安装架(31)上,所述加强连接杆(45)与所述安装架(31)固定连接。
8.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整理河岸(6),将河岸(6)坡面平整并夯实;
S2:浇筑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
S3:组装水上护坡组件(3),将安装架(31)依次安装,然后移植护坡植株,安装护岸板(32);
S4:组装水下护坡组件(4),将预制板(41)吊装,并将预制板(41)装安装,然后将预制板(41)与河岸(6)坡面相互固定,然后移植护坡植株;
S5:重复S3-S4,完成整个河岸(6)上的护岸结构的安装;
S6:结束施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结束施工之前还包括:在第二安装板(2)上浇筑出容纳行人通过的人行平台(5)。
CN202310100397.0A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60843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0397.0A CN11608434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0397.0A CN11608434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4344A true CN116084344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04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00397.0A Pending CN11608434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843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Z282158B6 (cs) Vozovka a způsob její výstavby
CN112482405A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护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9281299B (zh) 一种水利农业灌溉防渗渠道的施工方法
CN116084344A (zh)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岸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KR100402843B1 (ko) 블록식 녹화 옹벽
CN215105078U (zh) 生态修复护岸
KR100393515B1 (ko) 블록식 녹화 옹벽
CN212026135U (zh) 一种滨水步道护坡结构
RU2379424C1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фундаментной плиты рам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CN205296069U (zh) 现浇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JP3041280B1 (ja) プレハブ堤体
KR200185613Y1 (ko) 호안용 블록
JP6931876B2 (ja) 法面補強用透水壁の構築方法
CN203821398U (zh) 基坑支护结构的斜内撑下端的牛腿及制造工具
KR101342130B1 (ko) 도로 사면의 친환경 녹화 보강 구조물
CN112726504A (zh) 生态挡墙护岸
WO2020157715A1 (en) Floating foundation
CN219118228U (zh) 一种装配式挡土绿化透水构件
CN114086505A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护坡结构及铺设施工方法
KR100791456B1 (ko) 양단지지 환경 목재옹벽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JPH03191116A (ja) 地中梁の構築方法
CN212772403U (zh) 一种桩板式的耳墙式明洞结构
CN218466576U (zh) 一种装配式挡土墙
CN219315762U (zh) 陆上风电场道路护坡结构
CN214193980U (zh) 一种地基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