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4674A - 耳佩戴用具 - Google Patents

耳佩戴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4674A
CN116074674A CN202211183411.XA CN202211183411A CN116074674A CN 116074674 A CN116074674 A CN 116074674A CN 202211183411 A CN202211183411 A CN 202211183411A CN 116074674 A CN116074674 A CN 116074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rotruding
air chamber
main body
inn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34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村真史
小林美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VC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777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69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778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697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778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698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Kenwoo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74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46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5Housing parts, e.g. shells, tips or moulds, or their manufacture
    • H04R25/658Manufacture of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1Aspects relating to vents, e.g. shape, orientation, acoustic properties in ear tips of hearing devices to prevent occlu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5Housing parts, e.g. shells, tips or moulds, or their manufacture
    • H04R25/652Ear tips; Ear moulds
    • H04R25/656Non-customized, universal ear tips, i.e. ear tips which are not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the size or shape of the ear or ear ca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耳佩戴用具,可提高收纳于耳甲腔的主体部的佩戴感。耳佩戴用具包括: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插入部,其安装于筒状部,在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主体部具有形成有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内壳体的罩,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内壳体侧,中间部与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覆盖突出部,在隔着中间部而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筒状部插通的开口部,包括开口部、中间部和突出部来构成阀结构,阀结构根据气室与外空间的压力差控制气室内的空气经由开口部与外空间的通气。

Description

耳佩戴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佩戴用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在耳塞、耳机、助听器等耳佩戴用具中,将插入外耳道内的插入部由隔音部件和覆盖该隔音部件的弹性部件构成,通过使空气流入弹性部件的内侧而使其膨胀并与外耳道的内壁紧贴,从而提高佩戴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57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耳佩戴用具一般具有插入外耳道内的插入部和收纳于耳廓的耳甲腔的主体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耳佩戴用具是提高插入外耳道的插入部的佩戴感的用具,并不是提高收纳于耳甲腔的主体部的佩戴感的用具。因此,期望有提高主体部的佩戴感的技术,特别是提高将主体部按压于头部时的触感的技术。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收纳于耳甲腔的主体部佩戴感的耳佩戴用具。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耳佩戴用具,包括: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覆盖所述突出部,所述罩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插通的开口部,包括所述开口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突出部来构成阀结构,所述阀结构根据所述气室与外空间的压力差来控制所述气室内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外空间的通气。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耳佩戴用具,包括: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覆盖所述突出部,所述罩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插通的开口部,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具有通气阻力体。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耳佩戴用具,包括: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紧贴覆盖所述突出部,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以留有间隙的方式插通的开口部,在所述突出部具有槽部,所述槽部的一端部与所述间隙连通,并且其在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上向另一端部向延伸,所述气室与外空间能够通过所述槽部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提高收纳于耳甲腔的主体部的佩戴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佩戴用具的实施例1的耳塞91佩戴于右耳廓E的状态的图。
图2是耳塞91的立体图。
图3是耳塞91的主体部911的组装图。
图4是图2中的S4-S4位置切断的主体部911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S5-S5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的耳塞91的剖视图,是图2中的S6-S6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的(a)是耳塞91在耳廓E中通常佩戴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6的(b)是将耳塞91向耳廓E佩戴的一个过程中的纵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耳塞91B的剖视图,图7的(a)是耳塞91B在耳廓E中通常佩戴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中的局部放大图,图7的(c)是将耳塞91B向耳廓E佩戴的一个过程中的纵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3的耳塞91C的剖视图,图8的(a)是耳塞91C在耳廓E中通常佩戴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8的(b)是阀结构BK3中使用的过滤部件5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4的耳塞91D的阀结构BK4所具有的内壳体2D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耳塞91D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耳塞91E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5的耳塞91E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实施例1~5的耳塞91、91B、91C、91D、91E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佩戴用具。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例1的耳塞91的概要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的耳塞91为右耳用,左耳用为左右对称形状。为了便于说明,将前后上下左右各方向规定为图1和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
上下方向是耳塞91佩戴者站立姿势下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与头部的前后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与头部的左右方向相对应。
在向耳廓E佩戴的状态下,耳塞91具有收纳于耳甲腔Eb的主体部911和从主体部911突出并插入外耳道内的插入部912。
插入部912由硅橡胶等形成,具有弹性。插入部912相对于主体部911装卸自如地安装。
耳塞91安装于耳廓E的状态也被称为使用状态。
如图2所示,主体部911具有基部911a、突出部911b以及卡定突出部911c。
基部911a呈将长圆立体化成扁平的椭圆体形状。
突出部911b在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在偏向与耳甲腔Eb对置面的前方侧的位置向左斜上方突出形成。
卡定突出部911c从突出部911b的突出方向上的端部侧沿着突出部911b的轴线方向以比突出部911b小的直径突出。
插入部912弹性地卡定于卡定突出部911c。
在图1所示的佩戴于耳塞91的耳廓E的状态下,未图示的插入部912插入外耳道内,主体部911的基部911a收纳于耳甲腔Eb。基部911a的前部侧以被夹在耳甲腔Eb与耳屏Ec之间的方式进入,基部911a的后部侧以覆盖耳甲腔Eb的方式进入突出的对耳轮Ea的内侧。由此,只要不对耳廓E施加脱离方向的过度外力,耳塞91就能够稳定地佩戴。
主体部911构成为包含图3所示的部件。即,主体部911构成为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和罩3。外壳体1和内壳体2由硬质树脂形成。硬质树脂例如是PC(聚碳酸酯)。
罩3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形成。该材料例如为弹性体、硅橡胶等。
图4是在图2中的S4-S4位置切断的主体部911的局部剖视图。如图4所示,外壳体1具有大致平坦的底壁1a和从底壁1a的外缘整周弯曲立起的外周壁部1e。
外周壁部1e在左方的前端面的内侧缘部具有朝向右方整周地挖去的周台阶部1d。
在底壁1a中与外周壁部1e内侧分离的位置,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以比外周壁部1e低的高度向左方突出的内肋1b。
如图3和图4所示,内壳体2具有:基部21d,其与外壳体1的底壁1a对置;以及卡合凸部21b,其在基部21d的周缘附近朝向右方整周地突出。
基部21d的周缘成为比卡合凸部21b更向外方突出的外凸缘部21a。
在偏向基部21d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左斜上方突出的筒状突出部22。从突出部22的前端面沿着突出部22的轴线延伸形成有直径比突出部22小的筒状部23。外观可见的上述卡定突出部911c是该筒状部23。
如图4所示,外壳体1和内壳体2能够通过使内壳体2的卡合凸部21b进入卡合到作为外壳体1的外周壁部1e与内肋1b之间的凹部的周凹部1c而组合。
在将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合的状态下,外壳体1的周台阶部1d与内壳体2的周台阶部21c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空隙对置。
如图3和图4所示,罩3具有:罩基部31,其具有与外壳体1的外形相同的外形并作为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及筒状突出部32,其在偏向罩基部31前方的位置向左斜上方突出并突出成有底筒状。
在成为封闭筒状突出部32筒端部的壁的肩部32b形成有开口部34。开口部34的内径比内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外径大。
如图4所示,罩基部31具有:内凸缘31a,其在周缘部遍及整周向内侧突出;以及周肋31b,其从内凸缘31a的内缘部向右方在整周上突出。周肋31b是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第一端部。另一方面,筒状突出部32是相对于第一端部隔着中间部(罩基部31)而成为相反侧的第二端部。
周肋31b被夹在将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合时所形成的、周台阶部1d与周台阶部21c之间的空隙中而被收纳。而且,外壳体1和内壳体2能够夹着罩基部31紧贴地组合。
耳塞91的主体部911通过夹着罩基部31的周肋31b组合外壳体1和内壳体2、并通过熔融或粘接而形成为一体化。换言之,周肋31b被夹在成为内壳体2侧的周台阶部1d与周台阶部21c的空隙中而被密封固定。
在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夹着罩3而一体化的主体部911,在未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内壳体2的筒状部23插通于罩3的开口部34。
在自然状态下,罩3的罩基部31从内壳体2的基部21d向左方分离。即,在自然状态下,在罩基部31与基部21d之间形成作为空间的气室V。
气室V的形成范围例如如图5所示。
图5是从内壳体2的基部21d稍微靠左方的位置处的左方侧观察的、图4中的S5-S5位置处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气室V形成在与基部911a的外形形状对应的较宽的范围内。
罩3由具有一定程度刚性的材料形成,在自然状态下良好地维持该气室V的形状。
如图4所示,气室V沿着内壳体2的突出部22向左方延伸。罩3在自然状态下在接近突出部22的前端的位置紧贴。即,自然状态下的气室V左方端位置成为罩3在接近突出部22的前端的位置紧贴于突出部22的边界位置。
罩3的成为右方端部侧的罩基部31的内凸缘31a侧被内壳体2和外壳体1夹持而被密封。
罩3中的包含开口部34的筒状突出部32的前端侧部位与内壳体2协作,构成控制气室V内部的空气进出外部空间的阀结构BK。即,耳塞91具有气室V和控制气室V内的空气进出的阀结构BK。
参照图6的(a)对该阀结构BK进行说明。
图6的(a)是主体部911的突出部911b的纵剖视图,具体而言,是图2中的S6-S6位置处的剖视图。
内壳体2的突出部22具有:筒部22a,其以轴线CL22为轴以筒状延伸;顶壁部22t,其与轴线CL22大致正交且大致封闭筒;以及肩部22b,其将筒部22a的前端和顶壁部22t的缘部弯曲而平缓地连接。
在耳塞91的自然状态下,罩3相对于内壳体2的突出部22以紧贴于顶壁部22t的外表面22t1和肩部22b的外表面22b1的前端侧的部分(图6中的比紧贴边界线LN1更靠前端侧的部分)的方式安装。
紧贴边界线LN1是表示罩3开始与突出部22接触的位置的线。
具体而言,罩3的筒状突出部32的内表面形成为与内壳体2的突出部22的紧贴边界线LN1相比与前端侧的外表面相同的形状,筒状突出部32的侧部32a以紧贴边界线LN1为边界紧贴于突出部22的筒部,筒状突出部32的肩部32b紧贴于突出部22的肩部22b。
由此,耳塞91处于在自然状态下阀结构BK关闭的状态,气室V被密封,内部的空气不会向外部漏出。
罩3的开口部34与内壳体2的筒状部23同心,以比筒状部23的外径大的内径形成。因此,在筒状部23的根部与开口部34的端面之间,在半径方向上形成有距离D1的间隙F1。
在将具有该阀结构BK的耳塞91佩戴于耳廓E时,使用者用手指抓住主体部911,一边将插入部912插入外耳道内一边以将主体部911收纳于耳甲腔Eb的方式进行按压。
当主体部911被按压到耳甲腔Eb时,罩3的罩基部31被按压到耳甲腔Eb表面并以与内壳体2的基部21d之间的距离缩小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气室V被压缩。
若进行压缩而气室V内部空气压力上升而超过一定压力时,阀结构BK打开,气室V内的空气被排出到外部。
该状态如图6的(b)所示。
如图6的(b)所示,当气室V的内部压力上升而达到规定值时,罩3的筒状突出部32抵抗该部位的弹性斥力而扩张,在与内壳体2之间形成通气路fa。即,筒状突出部32扩张变形而形成通气路fa。
通气路fa通过开口部34将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连结。
由此,气室V的内部空气通过通气路fa向外部排出,使气室V降压。
耳塞91具有阀结构BK,由此在将耳塞91佩戴于耳廓E时、或者在佩戴状态下耳塞91的主体部911被按压于耳甲腔Eb的情况下,减轻对头部的负担。
详细而言,当主体部911被按压到耳甲腔Eb时,气室V被压缩也被密闭从而没有空气的排出路径,因此弹性地缩小。伴随于此,对耳甲腔Eb赋予气室V与罩3的弹性斥力,因此主体部911的接触触感柔软且良好。
当主体部911进一步强力地按压于耳甲腔Eb时,气室V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值而打开阀结构BK,使气室V的内部空气逐渐向外部排出,因此气室V减压。伴随于此,施加于耳甲腔Eb的反弹力尽管强力地按压也都不会过剩而平稳地减少,主体部911的接触触感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在耳塞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罩3在阀结构BK中的周向整体与耳廓E内壁并不全都紧贴。因此,通气路fa并非在整个周向上形成,而是在罩3与耳廓E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的部分处首先形成。对于气室V内升压后的空气的排出,只要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通气路fa即可。
耳塞91经过时间后或者在形成有通气路fa的状态下从耳廓摘下时,基于要恢复到罩3的初始形状的复原力而从气室V被压扁的状态扩张。此时,在肩部32b变形残留的期间,维持通气路fa而使空气从开口部34流入气室V。当罩3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通气路fa被堵塞,气室V再次成为密闭状态。
作为在耳塞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主体部911被更强力地按压在耳甲腔Eb的使用方式,存在使用者在佩戴耳塞91的状态下成为侧卧位、头部靠在枕头上的方式。在该方式中,耳塞91被枕头按压于头部。
在该方式中,耳塞91具有气室V和阀结构BK,从而主体部911相对于耳甲腔Eb柔软地接触,因此使用者能够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的耳塞91B进行说明。耳塞91B相对于实施例1的耳塞91,代替阀结构BK而搭载有阀结构BK2,其它部分相同。因此,参照图7的(a)~图7的(c)对阀结构BK2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对阀结构BK2进行说明的内壳体2的肩部22b附近的剖视图,图7的(a)是耳塞91B在耳廓E中通常佩戴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中的局部放大图,图7的(c)是将耳塞91B向耳廓E佩戴的一个过程中的纵剖视图。
如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阀结构BK2具有罩3B来代替阀结构BK的罩3。罩3B的侧部32a和肩部32b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相对于内壳体2的突出部22分离而产生遍及整周的间隙F2。
由此,阀结构BK2在罩3B与突出部22之间具有与气室V连通的通气路fb。
在罩3B的肩部32b形成有内径比内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外径稍小的开口部34B。开口部34B的周缘部成为厚度薄且容易弯曲变形的环状翼片部35。在该例子中,翼片是两片,是在厚度方向上分离的薄壁的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翼片的片数不受到限定。
在开口部34的周缘部为自然状态下,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与筒状部23的外壁紧贴,将通气路fb侧的空间与外空间Vg分离。
在开口部34B的通气路fb侧的空间与外空间Vg之间产生了规定气压差的情况下,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以允许降低该气压差的方向的通气的方式弯曲,从而在与筒状部23的外壁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不限于遍及筒状部23的外壁的整周,也存在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的情况。
在耳塞91佩戴于耳廓E时,当罩3B被耳甲腔Eb按压而气室V被压扁、气室V升压时,例如,如图7的(c)所示,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变形为使气室V内升压后的空气作为气流ARb向外空间Vg排出。
当在按压罩3B而使气室V变形的状态下将耳塞91从耳廓E摘下时,罩3B的气室V因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复原力而从压扁状态扩张而减压。由此,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以允许空气从外空间Vg向气室V流入的方式变形。
当罩3B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气室V内的压力与外空间Vg的压力差变得极小,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再次紧贴于筒状部23,气室V再次成为密闭状态。
耳塞91B具有阀结构BK2,由此在将耳塞91B佩戴于耳廓E时、或者在佩戴状态下耳塞91B的主体部911被按压于耳甲腔Eb的情况下,减轻对头部的负担。
详细而言,当主体部911被按压到耳甲腔Eb时,气室V被压缩,但在与外空间Vg之间产生规定的压力差之前,维持气室V密闭而没有空气的排出路径,气室V弹性地缩小。伴随于此,从罩3向耳甲腔Eb施加弹性斥力,因此接触触感变得柔软而良好。
当主体部911进一步强力地按压于耳甲腔Eb、气室V内进一步升压而在与外空间Vg之间产生规定的压力差时,阀结构BK2的内翼片35a和外翼片35b打开而使气室V的内部空气向外部排出,因此气室V减压。伴随于此,赋予于耳甲腔Eb的反弹力尽管主体部911被强力按压也都不会过大而平稳地减少,从而良好地维持接触触感。
作为在耳塞91B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主体部911被更强力地按压在耳甲腔Eb的使用方式,有在实施例1的说明中作为一例记载的使用方式(侧卧位)。
在该情况下,耳塞91B也具有气室V和阀结构BK2,从而主体部911相对于耳甲腔Eb柔软地接触,因此提高佩戴感。
(实施例3)
接着,对实施例3的耳塞91C进行说明。耳塞91C相对于实施例1的耳塞91,代替阀结构BK而搭载有阀结构BK3,其它部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参照图8的(a)和图8的(b)对阀结构BK3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阀结构BK3的内壳体2肩部22b附近的剖视图,图8的(a)是通常佩戴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8的(b)是阀结构BK3中使用的过滤部件5的俯视图。
如图8的(a)所示,阀结构BK3代替阀结构BK的罩3而具有罩3C,而且还具有过滤部件5。罩3C的侧部32a和肩部32b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与内壳体2的突出部22分离。由此,在罩3B与突出部22之间形成有间隙F3,在该间隙F3中夹装有过滤部件5。
如图8的(b)所示,过滤部件5在罩3C与突出部22之间的间隙F3中以紧贴于罩3C和突出部22双方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碗状。在过滤部件5的碗状底部中央形成有筒状部23能够插通的开口部5a。
过滤部件5由空气能够一边承受阻力一边通过的材料形成。即,过滤部件5是通气阻力体。该材料例如是聚氨酯泡沫等多孔质材料。
这样,阀结构BK3在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具备过滤部件5。该过滤部件5在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作为能够具有阻力地通气的通气路fc而发挥作用。
因此,在将耳塞91C收纳于耳甲腔Eb时,即使罩3C抵接于耳甲腔Eb的状态下被按压而气室V压缩变形,气室V内的空气由于过滤部件5的阻力而花费时间向外空间Vg排出,因此气室V弹性地缓慢地缩小。
由此,对耳甲腔Eb赋予与气室V的压缩变形相应的弹性斥力,因此接触触感变得柔软而良好。
耳塞91C的阀结构BK3在罩3C被按压而变形的状态下将耳塞91C从耳廓E摘下时,由于罩3C要恢复到初始形状的恢复力,气室V从被压扁的状态扩张,气室V减压。由此,外部气体通过过滤部件5流入到气室V内,罩3C恢复到原来状态。
(实施例4)
接着,对实施例4的耳塞91D进行说明。耳塞91D相对于实施例1的耳塞91,代替阀结构BK而搭载有阀结构BK4,其它部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参照图9和图10对阀结构BK4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实施例4的阀结构BK4所具有的内壳体2D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用于对阀结构BK4进行说明的内壳体2D的肩部22b附近的剖视图。
阀结构BK4代替阀结构BK中的内壳体2而具有内壳体2D。罩3为通用。
如图9所示,相对于内壳体2,内壳体2D在具有槽部25这一点上不同。槽部25形成于突出部22的外表面,是从筒状部23的根部经由突出部22的肩部22b直至筒部22a而向远离开口部34的方向放射方向延伸,并从突出部22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细槽。槽部25的截面形状不受到限定,例如为矩形。
如图10所示,阀结构BK4使用与阀结构BK相同的罩3。即,罩3和突出部22处于在自然状态下除槽部25之外紧贴的状态。槽部25的筒部22a侧即远离开口部34一侧的端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气室V连通,或者能够通过罩3的扩张变形而连通。
另一方面,槽部25的筒状部23侧的端部延伸至通过罩3的开口部34而从外部观察到的位置,并与外空间Vg连通。即,气室V与外空间Vg通过槽部25连通。槽部25作为通气路fd的截面积小,在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的通气中产生大的阻力。
这样,阀结构BK4具有槽部25,槽部25成为赋予较大阻力而允许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通气的通气路fd。
因此,在将耳塞91D收纳于耳甲腔Eb时,即使罩3抵接于耳甲腔Eb的状态下被按压而气室V压缩变形,气室V内的空气由于通过槽部25时的大阻力而不会向外空间Vg立即排气,气室V维持一定时间的升压状态,弹性地缓慢地缩小。
由此,对耳甲腔Eb赋予弹性斥力,因此接触触感变得柔软而良好。
耳塞91D的阀结构BK4在罩3被按压而变形的状态下将耳塞91D从耳廓E取下时,由于罩3要恢复到初始形状的恢复力,气室V从被压扁的状态扩张,气室V减压。由此,外部气体通过槽部25一点点地流入至气室V内,罩3恢复到原来状态。
(实施例5)
接着,对实施例5的耳塞91E进行说明。耳塞91E相对于实施例1的耳塞91,代替阀结构BK而搭载有阀结构BK5,其它部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参照图11和图12对阀结构BK5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阀结构BK5所具有的内壳体2E的局部立体图,图12是用于对阀结构BK5进行说明的内壳体2E的肩部22b附近的剖视图。
阀结构BK5代替阀结构BK中的内壳体2而具有内壳体2E。
如图11所示,相对于内壳体2,内壳体2E在具有多个槽部的槽部组26这一点上不同,其它相同。槽部组26包括延伸长度不同的多个(该例中为两个)槽,即长槽部261和短槽部26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槽部组26具有在内壳体2E的突出部22的外表面绕轴线CL22以45°间距交替形成的4个长槽部261和4个短槽部262。
长槽部261是从筒状部23的根部经由突出部22的肩部22b直至筒部22a而向远离开口部34的方向放射方向延伸并从突出部22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细槽。
另一方面,短槽部262是从筒状部23的根部向突出部的肩部22b延伸的槽,是向远离开口部34的方向放射方向延伸并从突出部22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细槽。短槽部262比长槽部261短,未到达筒部22a。
如图12所示,阀结构BK5使用与阀结构BK相同的罩3。即,罩3和突出部22在自然状态下处于除了长槽部261和短槽部262之外紧贴的状态。长槽部261和短槽部262距离罩3的开口部34较远侧的端部从开口部34的间隔距离不同。
在自然状态下,长槽部261的远离筒状部23的一侧的端部被罩3覆盖而不与气室V连通。短槽部262也同样,远离筒状部23的一侧的端部不与气室V连通。即,槽部组26与气室V的连通被限制。
在将耳塞91E收纳于耳甲腔Eb时,当罩3以与耳甲腔Eb抵接的状态被按压而气室V压缩变形时,在变形程度小的情况下,首先气室V与长槽部261连通。长槽部261作为将气室V与外空间Vg连通的通气路fe发挥作用,气室V内被压缩的空气通过作为通气路fe的长槽部261向外部排出。长槽部261的截面积稍微小,因此对气室V与外空间Vg之间的通气产生较大阻力。
因此,即使罩3变形而首先确立了通气路fe,气室V内的升压后的空气也不会从长槽部261一下子向外空间Vg排出,而是花费时间排出,因此气室V弹性地缓慢地缩小。
另一方面,在罩3的变形大的情况下,气室V不仅与长槽部261连通,还与短槽部262连通。短槽部262作为将气室V与外空间Vg连通的通气路ff发挥作用,因此罩3的压扁变形大而使气室V内大幅压缩后的空气通过长槽部261和短槽部262各自的通气路fe和通气路ff向外空间Vg排气。
因此,在罩3的压扁变形大的情况下,能够将与其相称量的气室V内升压后的空气适当地排出,因此由罩3赋予给耳甲腔Eb的气室V的弹性斥力不会以过大的力赋予给头部。
即,耳塞91E不依赖于在向耳廓E佩戴时碰到耳甲腔Eb而压扁的罩3的压扁变形量,能够向耳甲腔Eb稳定地赋予罩3的弹性斥力,因此得到更良好的佩戴感。
以上详述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了变形的变形例。
耳佩戴用具不限于耳塞。也可以是在主体部911的内部收容扬声器单元,通过筒状部23向外耳道内放出声音的所谓耳塞式耳机或助听器。
符号说明:
1 外壳体
1a 底壁
1b 内肋
1c 周凹部
1d 周台阶部
1e 外周壁部
2、2D、2E 内壳体
21a 外凸缘部
21b 卡合凸部
21c 周台阶部
21d 基部
22 突出部
22a 筒部
22b 肩部
22b1 外表面
22t 顶壁部
22t1 外表面
23 筒状部
25 槽部
26 槽部组
261 长槽部
262 短槽部
3、3B、3C 罩
31 罩基部(中间部)
31a 内凸缘
31b 周肋(第一端部)
32 筒状突出部(第二端部)
32a 侧部
32b 肩部
34 开口部
35 翼片部
35a 内翼片
35b 外翼片
5 过滤部件(通气阻力体)
5a 开口部
91、91B、91C、91D、91E 耳塞(耳佩戴用具)
911 主体部
911a 基部
911b 突出部
911c 卡定突出部
912 插入部
ARb 气流
BK、BK2、BK3、BK4、BK5 阀结构
CL22 轴线
D1 距离
E 耳廓
Ea 对耳轮
Eb 耳甲腔
Ec 耳屏
F1、F2、F3 间隙
fa、fb、fc、fd、fe、ff 通气路
LN1 紧贴边界线
V 气室
Vg 外空间

Claims (7)

1.一种耳佩戴用具,包括:
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
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
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
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覆盖所述突出部,所述罩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插通的开口部,
包括所述开口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突出部来构成阀结构,所述阀结构根据所述气室与外空间的压力差来控制所述气室内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外空间的通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佩戴用具,其中,
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筒状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间部紧贴于所述突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佩戴用具,其中,
所述开口部在周缘部具有内径比所述筒状部外径小的薄壁的翼片,
所述翼片紧贴于所述筒状部。
4.一种耳佩戴用具,包括:
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
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
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
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覆盖所述突出部,所述罩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插通的开口部,
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具有通气阻力体。
5.一种耳佩戴用具,包括:
主体部,其具有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延伸出的筒状部,且在使用状态下佩戴于耳甲腔;以及
插入部,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插入至外耳道,
所述主体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内壳体和覆盖所述内壳体的罩,
所述罩的第一端部密封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侧,中间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而在其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气室并且紧贴覆盖所述突出部,在隔着所述中间部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筒状部以留有间隙的方式插通的开口部,
在所述突出部具有槽部,所述槽部的一端部与所述间隙连通,并且其在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上向另一端部延伸,所述气室与外空间能够通过所述槽部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佩戴用具,其中,
所述中间部在自然状态下覆盖所述槽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而限制所述气室与所述槽部的连通,在由于所述气室内的压力上升而所述中间部扩张变形,从而允许所述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佩戴用具,其中,
所述槽部包括所述另一端部距所述开口部具有不同间隔距离的多个槽部。
CN202211183411.XA 2021-10-29 2022-09-27 耳佩戴用具 Pending CN1160746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7786A JP2023066922A (ja) 2021-10-29 2021-10-29 耳装着具
JP2021177874A JP2023066975A (ja) 2021-10-29 2021-10-29 耳装着具
JP2021177894A JP2023066987A (ja) 2021-10-29 2021-10-29 耳装着具
JP2021-177894 2021-10-29
JP2021-177786 2021-10-29
JP2021-177874 2021-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4674A true CN116074674A (zh) 2023-05-05

Family

ID=83692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3411.XA Pending CN116074674A (zh) 2021-10-29 2022-09-27 耳佩戴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3906A1 (zh)
EP (1) EP4175318B1 (zh)
CN (1) CN11607467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7110B2 (en) * 2022-01-13 2024-01-16 Bose Corporation Flow relief features embedded in cosmetic surface of wearab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1157B2 (ja) * 1999-05-31 2008-09-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
JP2014057164A (ja) 2012-09-11 2014-03-27 Wispack:Kk 耳挿入具
US10735847B2 (en) * 2018-08-17 2020-08-04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Earphone
US10820084B2 (en) * 2019-01-07 2020-10-27 Bose Corporation Ear tip sealing structure
KR102602372B1 (ko) * 2019-01-23 2023-1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이어 마이크를 포함하는 헤드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75318A1 (en) 2023-05-03
US20230133906A1 (en) 2023-05-04
EP4175318B1 (en) 202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5260B2 (en) Earphone
US9185504B2 (en) Dynamic pressure vent for canal hearing devices
US10462549B2 (en) Headphones with an ergonomic cushion and an ergonomic cushion thereof
US8532324B2 (en) Headphone
US9774963B1 (en) Ear-wing
JP2006203420A (ja) 耳介用支持部材およびイヤホン
EP3726855B1 (en) A personal hearing device with a vent channel and acoustic separation
EP4061015A2 (en) Hearing aid
CN116074674A (zh) 耳佩戴用具
JP7358895B2 (ja) イヤーマフ
CN110800318A (zh) 定制的耳塞
JP7404735B2 (ja) イヤホン及びイヤホンのサポータ
US20170347212A1 (en) Retaining cap for a standard earpiece and standard earpiece
JP2008520337A (ja) イヤーマフ
US9118995B1 (en) Earpiece auditory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ear tips
CN215420707U (zh) 耳机
JP2023066987A (ja) 耳装着具
JP2008147710A (ja) イヤーホン
JP2023066922A (ja) 耳装着具
JP2023066975A (ja) 耳装着具
CN212970099U (zh) 听力装置
KR100962169B1 (ko) 밀착형 이어폰
JP6834534B2 (ja) イヤホン
CN110858946A (zh) 用于助听器的听筒的弹性的阻尼元件和助听器
CN220985820U (zh) 开放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