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1587A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1587A
CN116031587A CN202310091089.6A CN202310091089A CN116031587A CN 116031587 A CN116031587 A CN 116031587A CN 202310091089 A CN202310091089 A CN 202310091089A CN 116031587 A CN116031587 A CN 116031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ventilation
lower plastic
adapter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31587B (zh
Inventor
徐卫东
熊永锋
王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1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31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及电极组件;壳体设有容纳腔;盖于开口的端盖组件及第一转接件。端盖组件包括顶盖和下塑胶组件,下塑胶组件设置于顶盖与电极组件之间,下塑胶组件位于顶盖与第一转接件之间;顶盖包括第一应激件;下塑胶组件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第一凹槽和第一通气孔,第一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底面,第一凹槽自第一底面朝着第一表面凹陷;第一通气孔设于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并贯穿槽底壁和第一表面,第一通气孔与第一应激件在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相对;第一转接件连接于端盖组件和电极组件之间并遮挡部分第一凹槽,并露出的部分第一凹槽之间形成透气通道,透气通道与第一通气孔连通。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可充电电池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如,电池端盖组件的光铝件上设置有应激件,当电芯内部气压达到一定数值时,应激件能实现翻转,接触上部的导电块,使电池短路防止电池过充,避免了电池爆炸及起火等事故。而现有的电池仍容易导致电池爆炸及起火等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可以保证储能装置的内部气体可以顺利流经应激件下方,可以解决因气体流通不畅影响应激件功能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
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盖于所述开口,
所述端盖组件包括顶盖和下塑胶组件,所述下塑胶组件设置于所述顶盖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顶盖包括所述第一应激件;
所述下塑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包括朝向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开设有第一凹槽和贯穿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凹陷;
所述第一通气孔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并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槽底壁和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一应激件在所述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相对;
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所述端盖组件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第一转接件遮挡部分所述第一凹槽,并露出的部分所述第一凹槽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的尺寸d2与所述第一转接件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的尺寸d1的比值为1.01-1.4。
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相对两侧,
或者,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的一侧。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的部分的壁面为斜面,且所述斜面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通气孔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壁面倾斜的角度a为5度至40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防护栏,所述第一防护栏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连接,且在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栏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孔上方;
所述第一防护栏形成有第一透气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转接件遮挡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透气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之外的区域。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栏的第一透气部分包括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
或者,所述第二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栏的第一透气部分包括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二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一转接件。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栏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交叉设置,并围成所述第一通气槽和所述第二通气槽,且所述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通过所述第二隔板间隔。
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气槽和所述第二通气槽及所述第二隔板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的宽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第一转接件相对设置;
所述顶盖还包括第二应激件;
所述下塑胶组件还包括第二下塑胶本体,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包括朝向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第二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第三表面凹陷;
第二通气孔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并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第二应激件在所述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相对;
所述第二转接件连接于所述端盖组件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转接件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并露出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的尺寸d4与所述第二转接件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的尺寸d3的比值为1.01-1.4
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相对两侧,
或者,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一侧。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的部分的壁面为斜面,且所述斜面由所述第四表面向所述第二通气孔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壁面倾斜的角度为5度至40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防护栏,所述第二防护栏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连接,且在朝向所述第四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防护栏位于所述第二通气孔上方;
所述第二防护栏形成有第二透气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二转接件遮挡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二透气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二转接件之外的区域。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栏的第二透气部分包括第三通气槽和第四通气槽,所述第三通气槽和第四通气槽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并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或者,所述第四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并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栏的第二透气部分包括第三通气槽和第四通气槽,所述第三通气槽和第四通气槽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所述第四通气槽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栏包括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交叉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并围成所述第三通气槽和所述第四通气槽,且所述第三通气槽和所述第四通气槽通过所述第四隔板间隔。
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通气槽和所述第四通气槽及所述第四隔板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宽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塑胶和所述第二下塑胶一体成型;
或者,所述第一下塑胶和所述第二下塑胶分别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下塑胶和所述第二下塑胶沿着所述顶盖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顶盖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下塑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下塑胶的一端相对抵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在连接件一侧或者两侧设置透气通道,透气通道位于连接件的侧部并相对转接件露出,而且透气通道与通气孔相连通。电芯通过转接件与端盖组件封装后,电芯内产生的气压可以顺利的经由透气通道流经通气孔进入应激件附近空间,能够正常引发应激件的压力调节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未显示壳体;
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M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N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储能装置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储能装置部分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词为:1000储能装置,100端盖组件,200电极组件,300a第一转接件,300b第二转接件,30下塑胶组件,40顶盖,50上塑胶组件,51第一上塑胶,52第二上塑胶,60压块组件,61第一压块,62第二压块,70电极极柱,71正极极柱,711第一柱体,712第一法兰部,72负极极柱,721第二柱体,722第二法兰部,311a第一极柱连接体,310a第一极耳连接体,312a连接段,311b第二极柱连接体,310b第二极耳连接体,41顶盖本体,411正面,412背面,413通槽,414第一凸包,415第二凸包,417第一安装槽,418第二安装槽,42正极通孔,43负极通孔,44防爆阀,45第一应激件,46第二应激件,47注液孔,10第一下塑胶,11第一下塑胶本体,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第一通槽,1131第一槽侧壁,1132第二槽侧壁,第一容纳槽117,12第一卡持凸起,13第一防爆栅栏,132第一栅栏,14注液区域,16第一防护栏,161第一隔板,162第二隔板,163第一通气槽,164第二通气槽,163a第一子通气槽,163b第二子通气槽,163c第三子通气槽,164a第四子通气槽,164b第五子通气槽,164c第六子通气槽,17第一极柱通孔,18第一凹槽,181第一侧壁,182第二侧壁,183第三侧壁,184第四侧壁,185第一底壁,186第一通气孔,20第二下塑胶,21第二下塑胶本体,211第三表面,212第四表面,213第二通槽,2131第三槽侧壁,2132第四槽侧壁,214第三通槽,215子通槽,217第二容纳槽,22第二卡持凸起,23第二防爆栅栏,232第二栅栏,24第三防爆栅栏,242第一挡板,243第二挡板,26第二防护栏,261第三隔板,262第四隔板,263第三通气槽,264第四通气槽,263a第七子通气槽,263b第八子通气槽,263c第九子通气槽,264a第十子通气槽,264b第十一子通气槽,264c第十二子通气槽,27第二极柱通孔,28第二凹槽,281第五侧壁,282第六侧壁,283第七侧壁,284第八侧壁,285第二底壁,286第二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包括端盖组件100的储能装置1000和使用所述储能装置1000的用电设备(图未示)。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1000以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图1未示)、端盖组件100和电极组件200,端盖组件100装于电极组件200一端,壳体包裹电极组件200周围及底部,且壳体与端盖组件100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当该储能装置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方形电池。
其中,以用电设备为汽车为例进行说明,汽车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或者增程式汽车等。汽车包括电池、控制器和马达。电池用于向控制器和马达供电,作为汽车的操作电源和驱动电源,例如,电池用于汽车的启动、导航和运行时的工作用电需求。例如,电池向控制器供电,控制器控制电池向马达供电,马达接收并使用电池的电力作为汽车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汽车提供驱动动力。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场景可以为但不限于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池的应用场景做严格限制。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端盖组件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端盖组件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端盖组件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构成对储能装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6,图3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包括端盖组件100、电极组件200、连接电极组件200和端盖组件100的正电极的第一转接件300a及连接电极组件200和端盖组件100的负电极的第二转接件300b。储能装置1000还包括壳体(图未示),壳体具有开口并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200容纳于所述容纳腔;端盖组件100密封于所述开口。
端盖组件100包括下塑胶组件30和顶盖40,下塑胶组件30安装在顶盖40上。本实施例中的顶盖40为光铝件,下塑胶组件30为塑料材质制成且绝缘。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上塑胶组件50、压块组件60和电极极柱70。具体的,上塑胶组件50和顶盖40层叠设置,且上塑胶组件50位于顶盖40背离下塑胶组件30的一侧。电极极柱70包括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上塑胶组件50包括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并排装于顶盖40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上均设有通孔(图未示),分别用于供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穿过。压块组件60包括第一压块61和第二压块62,第一压块61和第二压块62层叠设于上塑胶组件50背离顶盖40的一侧,且分别与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固定连接。其中,正极极柱71包括第一柱体711和第一法兰部712,负极极柱72包括第二柱体721和第二法兰部722。
第一转接件300a大致呈矩形,包括第一极柱连接体311a、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以及连接第一极柱连接体311a和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的连接段312a。其中,第一极柱连接体311a、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的沿着端盖组件宽度方向(Y轴)的宽度尺寸是相同固定,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的宽度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一转接件300a的宽度。第一极柱连接体311a和正极极柱71相连接,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与极耳相连接,因此第一转接件300a在储能装置1000中主要起到转接导通的作用,即通过第一转接件300a将正极极柱71与极耳间接连接在一起。
第二转接件300b与第一转接件300a结构、材料和功能相同。第二转接件300b包括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和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和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在端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相连接。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和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的宽度尺寸相同,且可以理解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的宽度为第二转接件300b的宽度。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和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并相互连接。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和负极极柱72相连接,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与极耳相连接。
第一转接件300a与第二转接件300b均层叠于下塑胶组件30上。具体的,第一转接件300a的第一极柱连接体311a固定连接于第一法兰部712背离第一柱体711的表面,如焊接;第二转接件300b的第二极柱连接体311b固定连接于第二法兰部722背离第二柱体721的表面,如焊接。
如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顶盖40包括顶盖本体41、防爆阀44、第一应激件45和第二应激件46。顶盖本体41上设有正极通孔42、负极通孔43和注液孔47。沿X轴方向,也就是顶盖本体41长度方向,正极通孔42、第一应激件45、注液孔47、防爆阀44、第二应激件46及负极通孔43依次间隔排列。
具体的,顶盖本体41为长条形薄板,其包括正面411、与正面411相背设置的背面412、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位于顶盖本体41的背面412的相对两端位置(沿着X轴方向排列)。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为矩形凹槽,第一安装槽417是由背面412向正面411方向凹陷形成,并且在正面411上形成第一凸包414。第二安装槽418是由背面412向正面411方向凹陷形成,并且在正面411上形成第二凸包415。
第一凸包414凸出正面411,实际上第一凸包414的背面就是第一安装槽417的槽底壁。正极通孔42贯穿所述第一凸包414。第一凸包414上位于正极通孔42一侧设有通孔(图未标),第一应激件45容置通孔内并与通孔孔壁焊接。
第二凸包415凸出正面411,实际上第二凸包415的背面就是第二安装槽418的槽底壁。负极通孔43贯穿所述第二凸包415。第二凸包415上位于负极通孔43一侧设有通孔(图未标),第二应激件46容置通孔内并与通孔孔壁焊接。
实际上,储能装置中通过将应激件配置为响应储能装置内部的压力增加而发生应激变形,使得储能装置1000内部的气体超过预设的压力阈值时,应激件能够应激形变与金属导电压块接触,使得正负极组件发生外部短接情况,继而由于强大的短路电流使得应激件与金属导电压块(比如第一应激件45和第一压块61)的底部产生熔断削顶现象而回归断路状态,从而避免储能装置发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储能装置发生爆炸。
顶盖本体41 中部位置还设有贯穿背面412和正面411的通槽413。通槽413位于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之间。防爆阀44容置通槽413内并与通槽413槽壁焊接。当电极组件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44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可以理解,正极通孔42和负极通孔43分别设于顶盖本体41的相对两端,分别用于供电池的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穿过。第一应激件45和第二应激件46分别设于正极通孔42和负极通孔43靠近防爆阀44的一侧,且在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上第一应激件45和第二应激件46分别与第一压块61和第二压块62相对设置,当电极组件200内部压力较大时,第一应激件45或者第二应激件46会向上弯曲变形顶到第一压块61和第二压块62,从而使电池短接,形成保护作用。
注液孔47设于第一应激件45和防爆阀44之间,在动力电池的注液工序中,通过顶盖40上的注液孔47向电池内注入电解液。
本实施例中,下塑胶组件30包括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沿着X轴方向并排装于顶盖40的一侧;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与顶盖40层叠,第一下塑胶10与第二下塑胶20的宽度均与顶盖40的宽度相同,其中允许有一定的公差范围。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分别为独立元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11和第一卡持凸起12。沿Z轴方向,第一下塑胶本体1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卡持凸起12凸设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且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一端。第一下塑胶本体11远离第一卡持凸起12的一端还设有第一通槽113,第一通槽113为矩形通槽且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通槽113包括沿着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槽侧壁1131和第二槽侧壁1132。第一通槽113用于将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通向防爆阀44。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还设有第一防爆栅栏13、注液区域14、第一防护栏16、第一极柱通孔17。第一下塑胶本体11上设有第一凹槽18和第一通气孔186。沿着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第一防爆栅栏13、注液区域14、第一凹槽18和第一极柱通孔17依次设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爆栅栏13设于第一通槽113内,其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数个第一栅栏132,数个第一栅栏132一端固定于第一通槽113的第一槽侧壁1131上,且数个第一栅栏132向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端部的第二槽侧壁1132方向延伸,数个第一栅栏132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通槽113的第二槽侧壁1132。可以理解,数个第一栅栏132与第二槽侧壁1132固定的一端向第二表面112方向倾斜设置。注液区域14贯穿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
第一极柱通孔17为圆形通孔,第一极柱通孔17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极柱通孔17贯穿第一卡持凸起12,靠近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端部。第一极柱通孔17用于供正极极柱71穿过。
第一凹槽18大致呈矩形,自第二表面112沿着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朝着第一表面111凹陷。第一凹槽18与第一卡持凸起12对应,第一凹槽18位于注液区域14与第一极柱通孔17之间。
第一通气孔186设于第一凹槽18的底壁上,第一通气孔186贯穿第一凹槽18的底壁表面和第一表面111。第一通气孔186用于将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通向第一应激件45。另外,第一转接件300a的设置还进一步提供防护,即防止极耳断裂后的碎件直接进入第一通气孔186和第一应激件45直接接触发生短路的风险。
第一防护栏16 为网格状薄板,形成于第一凹槽18内。第一防护栏16可以是塑料材质制成,可以与第一下塑胶10一体成型。第一防护栏16在第一下塑胶本体11厚度方向上,罩设于第一通气孔186,也就是遮挡所述第一通气孔186。其中,第一防护栏16在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方向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孔186在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方向的正投影面积。
所述第一通气孔186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一凹槽1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保证第一通气孔186透气功能的同时保证第一凹槽18的可以与第一防护栏16的强度。
第一下塑胶本体11还设有第一容纳槽117,第一容纳槽117用于安装正极极柱71。第一容纳槽117凹设于第二表面112,并位于远离注液区域14的一端;其中,沿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极柱通孔17贯穿第一容纳槽117的槽底壁。第一容纳槽117与第一防护栏16相邻设置。
第一下塑胶10层叠设置于顶盖40设有注液孔47的一侧,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与顶盖40的背面412相对并贴合,第一卡持凸起12插入第一安装槽417;其中,第一卡持凸起12与第一安装槽417能够相互卡持以实现相互的定位。沿Z轴方向,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极柱通孔17与顶盖40的正极通孔42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通气孔186与顶盖40的通孔同轴设置,且第一通气孔186与第一应激件45正对。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注液区域14与顶盖40的注液孔47相互连通,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防爆栅栏13与顶盖40的部分防爆阀44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下塑胶20包括第二下塑胶本体21和第二卡持凸起22。沿Z轴方向,第二下塑胶本体2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二卡持凸起22凸设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第三表面211,且位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沿X轴方向的一端。
第二下塑胶本体21远离第二卡持凸起22的一端还设有第二通槽213和第三通槽214,第二通槽213和第三通槽214沿X轴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第二通槽213为矩形通槽且贯穿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二通槽213包括沿着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槽侧壁2131和第四槽侧壁2132。第三通槽214为矩形通槽,且第三通槽214贯穿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二通槽213和第三通槽214均用于将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通过。
本实施例中,第二下塑胶20还包括第二防爆栅栏23、第三防爆栅栏24、第二防护栏26、第二极柱通孔27、第二凹槽28及第二通气孔286。沿着第二下塑胶20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第三防爆栅栏24、第二防爆栅栏23、第二凹槽28和第二极柱通孔27依次设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上。
第二防爆栅栏23设于第二通槽213内,其包括数个第二栅栏232,数个第二栅栏232沿着第二下塑胶20的宽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数个第二栅栏232一端固定于第二通槽213的第三槽侧壁2131上,且数个第二栅栏232向位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端部的第四槽侧壁2132方向延伸。数个第二栅栏232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通槽213的第四槽侧壁2132。其中,数个第二栅栏232与第四槽侧壁2132固定的一端向第四表面212方向倾斜设置。数个第二栅栏232将第二通槽213划分成多个矩形通孔。
第三防爆栅栏24设于第三通槽214内,其包括数个第一挡板242和第二挡板243,数个第一挡板242沿着Y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挡板242连接第三通槽214在X轴方向上两个相对的侧壁。第二挡板243沿着Y轴方向贯穿数个第一挡板242,并连接第三通槽214在Y轴方向上两个相对的侧壁。可以理解,数个第一挡板242和第二挡板243在第三通槽214内形成了数个矩阵排列的子通槽215。
第二极柱通孔27为圆形通孔,第二极柱通孔27贯穿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二极柱通孔27贯穿第二卡持凸起22,靠近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端部。第二极柱通孔27用于供负极极柱72穿过。
第二凹槽28大致呈矩形,自第四表面212沿着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厚度方向朝着第三表面211凹陷。第二凹槽28与第二卡持凸起22对应,靠近第二防爆栅栏23的一端。
第二通气孔286设于第二凹槽28的底壁上,第二通气孔286贯穿第二凹槽28的底壁表面和第三表面211。第二通气孔286用于将电极组件中产生的压力气体通向第二应激件46。另外,第二转接件300b的设置还可以对第二通气孔286进一步提供防护,即防止极耳断裂后的碎件直接进入第二通气孔286和第二应激件46直接接触发生短路的风险。
第二防护栏26 为网格状薄板,形成于第二凹槽28内。第二防护栏26可以是塑料材质制成,可以与第二下塑胶20一体成型。第二防护栏26在第二下塑胶本体21厚度方向上,罩设于第二通气孔286,也就是遮挡所述第二通气孔286。其中,第二防护栏26在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方向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通气孔286在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方向的正投影面积。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气孔286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2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第二下塑胶本体21还设有第二容纳槽217,第二容纳槽217用于安装负极极柱72。第二容纳槽217凹设于第四表面212,并位于远离第二通槽213的一端;其中,沿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极柱通孔27贯穿第二容纳槽217的槽底壁。第二容纳槽217与第二防护栏26相邻设置。
第二下塑胶20层叠设置于顶盖40远离的背面412,第二下塑胶20的一端与第一下塑胶10的一端对接,第二下塑胶20的长度方向、第一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与顶盖40长度方向相同。具体的,第二下塑胶20的第三表面211与顶盖40的背面412相对并贴合,第二卡持凸起22插入第二安装槽418;其中,第二卡持凸起22与第二安装槽418可以相互卡持实现相互的定位。沿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下塑胶20的第二极柱通孔27与顶盖40的负极通孔43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下塑胶20的第二通气孔286与顶盖40的通孔同轴设置,且第二通气孔286与第二应激件46正对。第二下塑胶20的第二防爆栅栏23、第三防爆栅栏24与顶盖40的部分防爆阀44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遮挡部分所述第一凹槽18,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8之间形成透气通道S,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一通气孔186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凹槽18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8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的尺寸d2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的尺寸d1的比值为1.01到1.4;其中包括比值1.01和比值1.4,以及1.01到1.4之间任意数值,比如1.08、1.1、1.2等。
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相对两侧。另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一侧。
下面结合图4具体说明,图4是图3所示的M区域的放大图。
第一凹槽18包括第一侧壁181、第二侧壁182、第三侧壁183、第四侧壁184和第一底壁185。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8大致具有四个侧壁围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不做限定。第一侧壁181与第二侧壁18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83与第四侧壁184相对设置且第三侧壁183与第四侧壁184均连接于第一侧壁181与第二侧壁182之间。第一侧壁181、第二侧壁182、第三侧壁183和第四侧壁184依次围绕于第一底壁185周缘,形成第一凹槽18。第一通气孔186设于第一凹槽18的第一底壁185上,贯通第一底壁185表面和第一表面111。
本实施例中,沿着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方向,第四侧壁184的相对两端呈弧形弯折,且弯折方向朝向第一容纳槽117。第一凹槽18与第一容纳槽117相邻设置,且位于第一容纳槽117与第一凹槽18之间的区域两端(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具有空余区域,第四侧壁184的相对两端恰好延伸至空余区域,来扩大了第一凹槽18的区域,即避让了第一容纳槽117,也充分利用了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空间。
所述第一防护栏16形成有第一透气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遮盖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透气部分裸露于所述于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的区域。
所述第一防护栏16的第一透气部分包括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通气槽163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所述第二通气槽164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为第一透气部分。
具体的,第一防护栏16位于第一凹槽18内且连接于第一凹槽18的侧壁,并且第一防护栏16罩设于第一通气孔186之上。第一防护栏16包括数个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数个第一隔板161沿着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隔板161都连接第一凹槽18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62为一个,第二隔板162沿X轴方向穿过数个第一隔板161大致中部位置,且连接数个第一隔板161;第二隔板162相对两端连接第一凹槽18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三侧壁183和第四侧壁184。实际上,相当于第二隔板162将数个第一隔板161分成两部分,并位于第二隔板162两侧,本实施例中使第一防护栏16大致呈“丰”字型结构。
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交叉设置,并围成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可以理解,数个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在第一凹槽18内形成了数个第一通气槽163和数个第二通气槽164。数个第一通气槽163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相邻的第一通气槽163被第一隔板161间隔开。数个第二通气槽164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相邻的第二通气槽164被第一隔板161间隔开。在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数个第二通气槽164与数个第一通气槽163一一对应。也就是第二通气槽164与对应的第一通气槽163沿着Y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第二通气槽164与对应的第一通气槽163被第二隔板162间隔开。在Z轴方向上,数个第一通气槽163和数个第二通气槽164均与第一通气孔186相连通,用以传导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及所述第二隔板162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62的数量为1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62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或者多个。
如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61的数量为三,数个第一通气槽163包括第一子通气槽163a、两个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两个第二子通气槽163b相邻设置,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位于两个第二子通气槽163b在X轴方向的相对两侧。具体的,在Y轴方向上,两个第二子通气槽163b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一子通气槽163a的长度尺寸以及第三子通气槽163c的长度尺寸。
数个第二通气槽164包括第四子通气槽164a、两个第五子通气槽164b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两个第五子通气槽164b相邻设置,第四子通气槽164a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位于两个第五子通气槽164b在X轴方向的两侧。具体的,在Y轴方向上,第五子通气槽164b的长度尺寸大于第四子通气槽164a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的长度尺寸。
其中,第二子通气槽163b、第五子通气槽164b以及第二隔板1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一转接件300a在Y轴方向的尺寸。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以及第二隔板1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一转接件300a在Y轴方向的尺寸。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以及第二隔板1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一转接件300a在Y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以上所述子通气槽和第二隔板162之和尺寸中至少有一个尺寸大于第一转接件300a,以保证有子通气槽裸露出来。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61为长条形,第四侧壁184两端为弧形,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位于第一隔板161和第四侧壁184之间,进而使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的轮廓大致为具有尖角区域的猫耳朵形状,且尖角区域远离第一通气孔186。
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的宽度大于第二子通气槽163b的宽度以及第五子通气槽164b的宽度,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的长度小于第二子通气槽163b的长度和第五子通气槽164b的长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61的数量不做限定,即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的数量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8内相对的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的壁面向着第一凹槽18的中心倾斜设置。具体的,第一侧壁181连接于第一底壁185的表面和第第二表面112之间,第二侧壁182连接于第一底壁185的表面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第一侧壁181、第二侧壁182、第三侧壁183和第四侧壁184统称为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槽侧壁的壁面向着第一凹槽18的倾斜,倾斜角度为5度至40度。其中,槽侧壁的壁面与第二表面112呈钝角。第一侧壁181、第二侧壁182、第三侧壁183和第四侧壁184中至少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的壁面向着第一凹槽18的中心倾斜设置。具体的,第三侧壁183连接于第一底壁185的表面和第一表面111之间;第四侧壁184连接于第一底壁185的表面和第一表面111之间。
请参见图7和图8,图7为图3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部分结构组装图。图8为图7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部分结构平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300a层叠第二表面112上,遮挡第一通气孔186及第一极柱通孔17。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转接件300a的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凹槽18的宽度尺寸,以及小于第一防护栏16的第二隔板162的长度尺寸。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300a的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部分第一凹槽18,且第一转接件300a以第一下塑胶10的宽度中心线对称,也就是说第一转接件300a不会偏于第二表面112的一侧。具体的,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第一凹槽18,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五子通气槽164b、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以及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位于第二表面112一侧的区域均相对第一转接件300a裸露(没有被第一转接件300a遮挡),露出的区域可以称为透气通道S,即在宽度方向上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部分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五子通气槽164b、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以及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也就是透气通道S位于第一转接件300a的相对两侧并相对第一转接件300a裸露出,而且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五子通气槽164b、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以及第一子通气槽163a和第四子通气槽164a均与第一通气孔186相连通,透气通道S与第一通气孔186相连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的尖角区域可以增加气体流动面积,而且第一底壁185向第一下塑胶本体11内下沉,气体可以通过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以及第三子通气槽163c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的尖角区域向第一通气孔186流动,保证气流流动顺畅度以及流速。电极组件200通过第一转接件300a与端盖组件100物理连接后,壳体内产生的压力空气可以顺利的经由透气通道S流经第一通气孔186进入第一应激件45正下方的附近空间,对所述第一应激件45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一应激件45翻转。可以避免第一应激件45下方形成空气隔绝,在储能装置内部压力大于阈值压力时,保证能够正常引发第一应激件45翻转,此时第一应激件45与导电压块接触,正极极柱71实现外部短路。另一方面,辅助透气孔所在位置为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所在区域,而第一侧壁181的壁面和第二侧壁182的壁面为斜面,因此可以增加气体流通面积,更能够引导压力气流顺畅地流向到第一应激件45,提升第一应激件45的可靠性。
参阅图9,图9为图3所示的储能装置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组装图。本实施例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接件300a层叠在第二表面112上并靠近第二表面112的一侧位置,遮挡全部第四子通气槽164a、两个第五子通气槽164b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
具体的,一并参阅图7,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第一凹槽18,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子通气槽163a、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位于第二表面112一侧的区域相对第一转接件300a露出(没有被第一转接件300a遮挡),露出的区域可以称为透气通道S (包括第一凹槽18露出的部分和露出的第一透气部分的区域),即在宽度方向上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部分第一子通气槽163a、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第一转接件300a的第一极耳连接体310a遮挡了全部的第四子通气槽164a、两个第五子通气槽164b和第六子通气槽164c。第一子通气槽163a、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有部分从第一转接件300a一侧露出,也就是透气通道S 位于第一转接件300a的一侧并相对第一转接件300a露出,而且第一子通气槽163a、第二子通气槽163b和第三子通气槽163c与第一通气孔186相连通,即透气通道S与第一通气孔186相连通。
电极组件200通过第一转接件300a与端盖组件100 物理连接后,壳体内产生的压力空气可以顺利的经由透气通道S流经第一通气孔186进入第一应激件45正下方的附近空间,对所述第一应激件45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一应激件45翻转。可以避免第一应激件45下方形成空气隔绝,在储能装置内部压力大于阈值压力时,保证能够正常引发第一应激件45翻转,此时第一应激件45与导电压块接触,正极极柱71实现外部短路。另一方面,透气通道所在位置为第一侧壁181所在区域,而第一侧壁181的壁面为斜面,因此可以增加气体流通面积,更能够引导压力气流顺畅地流向,到第一应激件45,提升第一应激件45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第四表面212,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凹槽28,并与第二凹槽28之间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286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28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尺寸d3与所述第二凹槽28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尺寸d4的比值为1.01到1.4。
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相对两侧。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一侧。
下面结合图5进行详细说明,图5为图3所示N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第二凹槽28包括第五侧壁281、第六侧壁282、第七侧壁283、第八侧壁284和第二底壁285。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的第二凹槽28大致具有四个侧壁围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不做限定。第五侧壁281与第六侧壁282相对设置;第七侧壁283与第八侧壁284相对设置且第七侧壁283与第八侧壁284均连接于第五侧壁281与第六侧壁282之间。第五侧壁281、第六侧壁282、第七侧壁283和第八侧壁284依次围绕于第二底壁285周缘,形成第二凹槽28。第二通气孔286设于第二凹槽28的第二底壁285上,第二通气孔286贯通第二底壁285表面和第三表面211。
本实施例中,沿着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方向,第八侧壁284的相对两端呈弧形弯折,且弯折方向朝向第二容纳槽217。第二凹槽28与第二容纳槽217相邻设置,且位于第二容纳槽217与第二凹槽28之前的区域两端(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具有空余区域,第八侧壁284的相对两端恰好延伸至空余区域,来扩大了第二凹槽28的区域,即避让了第二容纳槽217,也充分利用了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空间。
所述第二防护栏26形成有第二透气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遮盖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二透气部分露出所述于第二转接件300b的区域。
第二防护栏26位于第二凹槽28内且连接于第二凹槽28的侧壁,并且第二防护栏26罩设于第二通气孔286之上。第二防护栏26包括数个第三隔板261和第四隔板262,数个第三隔板261沿着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三隔板261都连接第二凹槽28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五侧壁281和第六侧壁282。本实施例中,第四隔板262为1个,第四隔板262沿X轴方向穿过数个第三隔板261大致中部位置,且连接数个第三隔板261;第四隔板262相对两端连接第二凹槽28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第七侧壁283和第八侧壁284。实际上,相当于第四隔板262将数个第三隔板261分成两部分,并位于第四隔板262两侧,本实施例中使第二防护栏26大致呈“丰”字型结构。
可以理解,数个第三隔板261和第四隔板262在第二凹槽28内形成了数个第三通气槽263和数个第四通气槽264。数个第三通气槽263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相邻的第三通气槽263被第三隔板261间隔开;数个第四通气槽264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相邻的第四通气槽264被第三隔板261间隔开。在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数个第四通气槽264与数个第三通气槽263一一对应,也就是第四通气槽264与对应的第三通气槽263沿着Y轴方向并排设置,且第四通气槽264与对应的第三通气槽263被第四隔板262间隔开。在Z轴方向上,数个第三通气槽263和数个第四通气槽264均与第二通气孔286相连通,可以传导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四通气槽264与第三通气槽263及所述第四隔板262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第四隔板262的数量为1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隔板262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或者多个。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气槽263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通气槽264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气槽263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所述第四通气槽264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
如图5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261的数量为三个,数个第三通气槽263包括第七子通气槽263a、两个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第八子通气槽263b相邻设置,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位于两个第八子通气槽263b在X轴方向的两侧。具体的,在Y轴方向上,第八子通气槽263b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七子通气槽263a的长度尺寸以及第九子通气槽263c的长度尺寸。
数个第四通气槽264包括第十子通气槽264a、两个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两个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相邻设置,第十子通气槽264a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位于两个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在X轴方向的两侧。具体的,在Y轴方向上,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的长度尺寸大于第十子通气槽264a的长度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的长度尺寸。
其中,第八子通气槽263b、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以及第四隔板2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要大于第二转接件300b在Y轴方向的尺寸。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以及第四隔板2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二转接件300b在Y轴方向的尺寸。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十子通气槽264a以及第四隔板262在Y轴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二转接件300b在Y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以上所述子通气槽和第四隔板262之和尺寸中至少有一个尺寸大于第二转接件300b,以保证有子通气槽裸露出来。
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261为长条形,第八侧壁284两端为弧形,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位于第三隔板261和第八侧壁284之间,进而使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的轮廓大致为猫耳朵形状,且尖角区域远离第二通气孔286。
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十子通气槽264a的宽度大于第八子通气槽263b、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的宽度,长度小于第八子通气槽263b、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的长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隔板261的数量不做限定,即第三通气槽263和第四通气槽264的数量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28内相对的第五侧壁281和第六侧壁282的壁面向着第二凹槽28的中心倾斜设置。具体的,第五侧壁281连接于第二底壁285的表面和第三表面211之间,第六侧壁282连接于第二底壁285的表面和第三表面211之间。第七侧壁283和第八侧壁284的壁面向着第二凹槽28的中心倾斜设置。具体的,第七侧壁283连接于第二底壁285的表面和第三表面211之间;第八侧壁284连接于第二底壁285的表面和第三表面211之间。第五侧壁281、第六侧壁282、第七侧壁283和第八侧壁284为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槽侧壁的壁面向着第二凹槽28的倾斜,其中倾斜角度为5度至40度。
请再参见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300b层叠第四表面212上,遮挡第二通气孔286及第二极柱通孔27。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二转接件300b的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二凹槽28的宽度尺寸,以及小于第二防护栏26的第四隔板262的长度尺寸。
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300b的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部分第二凹槽28,且第二转接件300b以第二下塑胶20的宽度中心线对称,也就是说第二转接件300b不会偏于第四表面212的一侧。具体的,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第二凹槽28,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以及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十子通气槽264a位于第四表面212一侧的区域均相对第二转接件300b裸露(没有被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露出的区域可以称为透气通道S(包括第二凹槽28露出的部分和露出的第二透气部分的区域),即在宽度方向上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部分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以及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十子通气槽264a。第十子通气槽264a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也就是透气通道S,位于第二转接件300b的相对两侧并相对第二转接件300b裸露出,而且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以及第七子通气槽263a和第十子通气槽264a均与第二通气孔286相连通,透气通道S与第二通气孔286相连通。其中,第二底壁285向第二下塑胶本体21内下沉,气体可以通过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以及第九子通气槽263c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向第二通气孔286流动,保证气流流动顺畅度以及流速。电极组件200通过第二转接件300b与端盖组件100物理连接后,壳体内产生的压力空气可以顺利的经由透气通道S流经第二通气孔286进入第二应激件46正下方的附近空间,对所述第二应激件46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二应激件46翻转。可以避免第二应激件46下方形成空气隔绝,在储能装置内部压力大于阈值压力时,保证能够正常引发第二应激件46翻转,此时第二应激件46与导电压块接触,负极极柱72实现外部短路。另一方面,透气通道S所在位置为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所在区域,而第一侧壁181的壁面和第二侧壁182的壁面为斜面,因此可以增加气体流通面积,更能够引导压力气流顺畅地流向到第二应激件46,提升第二应激件46的可靠性。
请再参阅图9,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300b层叠在第四表面212上并靠近第四表面212的一侧位置,遮挡全部第十子通气槽264a、两个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
具体的,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第二凹槽28,在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第七子通气槽263a、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位于第四表面212一侧的区域相对第二转接件300b露出(没有被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露出的区域可以称为透气通道S (包括第二凹槽28露出的部分和露出的第二透气部分的区域),即在宽度方向上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部分第七子通气槽263a、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第二转接件300b的第二极耳连接体310b遮挡了全部的第十子通气槽264a、两个第十一子通气槽264b和第十二子通气槽264c。第七子通气槽263a、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有部分从第二转接件300b一侧露出,也就是透气通道S 位于第二转接件300b的一侧并相对第二转接件300b露出,而且第七子通气槽263a、第八子通气槽263b和第九子通气槽263c与第二通气孔286相连通,即透气通道S与第二通气孔286相连通。电极组件200通过第二转接件300b与端盖组件100 物理连接后,壳体内产生的压力空气可以顺利的经由透气通道S流经第二通气孔286进入第二应激件46正下方的附近空间,对所述第二应激件46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二应激件46翻转。可以避免第二应激件46下方形成空气隔绝,在储能装置内部压力大于阈值压力时,保证能够正常引发第二应激件46翻转,此时第二应激件46与导电压块接触,负极极柱72实现外部短路。另一方面,辅助透气孔所在位置为第五侧壁281所在区域,而第五侧壁281的壁面为斜面,因此可以增加气体流通面积,更能够引导压力气流顺畅地流向到第二应激件46,提升第二应激件46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第四表面212,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凹槽28,并与第二凹槽28之间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286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28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通道S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2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相对两侧。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一侧。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
电极组件(200),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
端盖组件(100),所述端盖组件(100)密封于所述开口,
所述端盖组件(100)包括顶盖(40)和下塑胶组件(30),所述下塑胶组件(30)设置于所述顶盖(40)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顶盖(40)包括第一应激件(45);
所述下塑胶组件(30)至少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11),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包括朝向所述端盖组件(100)的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一表面(11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开设有第一凹槽(18)和贯穿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的第一通气孔(186),所述第一凹槽(18)自所述第二表面(112)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1)方向凹陷;
所述第一通气孔(186)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底壁,并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槽底壁和所述第一表面(111),所述第一通气孔(186)与所述第一应激件(45)在所述端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相对;
第一转接件(300a),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连接于所述端盖组件(100)和所述电极组件(200)之间,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遮挡部分所述第一凹槽(18),并露出的部分所述第一凹槽(18)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一通气孔(18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8)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的尺寸d2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的尺寸d1的比值为1.01-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相对两侧,
或者,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一凹槽(1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86)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一凹槽(1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的部分的壁面为斜面,且所述斜面由所述第二表面(112)向所述第一通气孔(186)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壁面倾斜的角度a为5度至4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8)内设有第一防护栏(16),所述第一防护栏(16)与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连接,且在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1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栏(16)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86)上方;
所述第一防护栏(16)形成有第一透气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遮挡部分所述第一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透气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栏(16)的第一透气部分包括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通气槽(163)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
或者,所述第二通气槽(164)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之外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栏(16)的第一透气部分包括第一通气槽(163)和第二通气槽(164),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所述第二通气槽(164)沿着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通气槽(163)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所述第二通气槽(164)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栏(16)包括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所述第一隔板(161)与所述第二隔板(162)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18)的槽侧壁,且所述第一隔板(161)与所述第二隔板(162)交叉设置,并围成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所述第二通气槽(164),且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所述第二通气槽(164)通过所述第二隔板(162)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气槽(163)和所述第二通气槽(164)及所述第二隔板(162)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第二转接件(300b),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与所述第一转接件(300a)相对设置;
所述顶盖(40)还包括第二应激件(46);
所述下塑胶组件(30)还包括第二下塑胶本体(21),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包括朝向所述端盖组件(100)的第三表面(211)和所述第三表面(211)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212),第二下塑胶本体(21)包括第二凹槽(28)和第二通气孔(286),所述第二凹槽(28)自所述第四表面(212)朝向所述第三表面(211)凹陷;
所述第二通气孔(286)设于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底壁,并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三表面(211),所述第二通气孔(286)与所述第二应激件(46)在所述端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相对;
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连接于所述端盖组件(100)和所述电极组件(200)之间,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凹槽(28),并露出部分所述第二凹槽(28)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286)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8)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尺寸d4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的尺寸d3的比值为1.01-1.4。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相对两侧,
或者,沿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2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孔(286)的横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凹槽(28)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五分之三至十分之九。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与所述透气通道相对的部分的壁面为斜面,且所述斜面由所述第四表面(212)向所述第二通气孔(286)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壁面倾斜的角度b为5度至4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8)内设有第二防护栏(26),所述第二防护栏(26)与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连接,且在朝向所述第四表面(21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防护栏(26)位于所述第二通气孔(286)上方;
所述第二防护栏(26)形成有第二透气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遮挡部分所述第二透气部分,所述透气通道包括所述第二透气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之外的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栏(26)的第二透气部分包括第三通气槽(263)和第四通气槽(264),所述第三通气槽(263)和第四通气槽(264)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通气槽(263)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
或者,所述第四通气槽(264)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8)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栏(26)的第二透气部分包括第三通气槽(263)和第四通气槽(264),所述第三通气槽(263)和第四通气槽(264)沿着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通气槽(263)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所述第四通气槽(264)靠近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栏(26)包括第三隔板(261)和第四隔板(262),所述第三隔板(261)与所述第四隔板(262)交叉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28)的槽侧壁,并围成所述第三通气槽(263)和所述第四通气槽(264),且所述第三通气槽(263)和所述第四通气槽(264)通过所述第四隔板(262)间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通气槽(263)和所述第四通气槽(264)及所述第四隔板(262)的尺寸之和大于所述第二转接件(300b)的宽度。
2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091089.6A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031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89.6A CN116031587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89.6A CN116031587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1587A true CN116031587A (zh) 2023-04-28
CN116031587B CN116031587B (zh) 2023-06-23

Family

ID=86073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89.6A Active CN116031587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15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4227A (zh) * 2023-09-13 2023-10-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30662A2 (en) * 1998-01-15 1999-07-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urrent interrupt 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KR20060117846A (ko) * 2005-05-14 2006-11-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3175357A (ja) * 2012-02-24 2013-09-05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
JP2014192106A (ja) * 2013-03-28 2014-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6091932A (ja) * 2014-11-10 2016-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流遮断装置、電流遮断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17037718A (ja) * 2015-08-06 2017-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2018037222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207818654U (zh) * 2018-02-27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US20180254466A1 (en) * 2015-09-18 2018-09-06 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08127255U (zh) * 2018-05-04 2018-11-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CN208173680U (zh) * 2018-05-18 2018-11-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208489243U (zh) * 2018-07-27 2019-0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WO2019131262A1 (ja) * 2017-12-25 2019-07-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JP2019192416A (ja) * 2018-04-20 2019-10-3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20004650A (ja) * 2018-06-29 2020-01-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WO2021129360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WO2021157909A1 (ko) * 2020-02-06 2021-08-1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제조방법
CN113823868A (zh) * 2021-10-18 2021-12-2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的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4883708A (zh) * 2022-05-24 2022-08-09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的盖板和电池
WO2023284523A1 (zh) * 2021-07-15 2023-01-19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电池及用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30662A2 (en) * 1998-01-15 1999-07-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urrent interrupt 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KR20060117846A (ko) * 2005-05-14 2006-11-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3175357A (ja) * 2012-02-24 2013-09-05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
JP2014192106A (ja) * 2013-03-28 2014-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6091932A (ja) * 2014-11-10 2016-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流遮断装置、電流遮断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17037718A (ja) * 2015-08-06 2017-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US20180254466A1 (en) * 2015-09-18 2018-09-06 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2018037222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WO2019131262A1 (ja) * 2017-12-25 2019-07-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CN207818654U (zh) * 2018-02-27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JP2019192416A (ja) * 2018-04-20 2019-10-3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
CN208127255U (zh) * 2018-05-04 2018-11-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CN208173680U (zh) * 2018-05-18 2018-11-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JP2020004650A (ja) * 2018-06-29 2020-01-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N208489243U (zh) * 2018-07-27 2019-0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WO2021129360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WO2021157909A1 (ko) * 2020-02-06 2021-08-1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제조방법
WO2023284523A1 (zh) * 2021-07-15 2023-01-19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3823868A (zh) * 2021-10-18 2021-12-2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的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4883708A (zh) * 2022-05-24 2022-08-09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的盖板和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4227A (zh) * 2023-09-13 2023-10-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914227B (zh) * 2023-09-13 2023-12-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1587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39692B (zh) 下塑胶组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2531299B (zh) 一种安装座、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4477678U (zh) 盖板、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603158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7019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5995643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8020201A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KR20220151694A (ko) 엔드 커버 어셈블리,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및 배터리 셀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비
CN219321570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017869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7768552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116508196A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8919213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699445A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220042198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963537U (zh) 电池单体及其端盖、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575884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797004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692229U (zh) 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769981U (zh) 转接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0066044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628032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US20240162579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CN219610581U (zh) 壳体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9811590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