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1549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1549B
CN116031549B CN202310091082.4A CN202310091082A CN116031549B CN 116031549 B CN116031549 B CN 116031549B CN 202310091082 A CN202310091082 A CN 202310091082A CN 116031549 B CN116031549 B CN 1160315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lastic
piece
welding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31549A (zh
Inventor
徐卫东
熊永锋
陈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8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1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31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15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01M50/636Closing or sealing filling ports, e.g. using l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08Devices involv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laser beam and workpiece
    • B23K26/082Scanning systems, i.e. devices involving movement of the laser beam relative to the laser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21Bondin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08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 B23K2103/10Aluminium or alloy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所述端盖组件,应用于储能装置,其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具有第一表面,所述顶盖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的注液孔;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及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环绕所述注液孔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其在进行密封盖焊接时,可以使密封盖焊接于顶盖时,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如锂电池或钠电池,在组装完端盖组件,通过端盖组件的注液孔中注入电解液,注完电解液后,需要在注液孔的上焊接密封盖,以对注液孔进行密封。然而,现有的储能装置,在进行密封盖焊接后,经常出现焊接不良,导致产品良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提升良率的端盖组件。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应用于储能装置,其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具有第一表面,所述顶盖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的注液孔;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及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环绕所述注液孔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Ra的范围为:3.2≤Ra≤5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表面为环状,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线宽L1的范围为:1.5mm≤L1≤8.5 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表面为圆环形,所述注液孔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半径R1与注液孔的半径R2的比值的范围为:1.2≤R1/R2≤4.8。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密封盖及位于所述密封盖与所述顶盖的连接处环状焊接部,所述密封盖封闭所述注液孔,且连接于所述顶盖;
所述顶盖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第一焊接痕迹,所述第一焊接痕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焊接部,第二端部位于焊接部外周围且与焊接部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2≤2.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部(331)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之间的角度α的范围为:70°≤α≤12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表面为圆环形,所述密封盖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的半径R3的比值的范围为:1.45≤R1/R3≤3.65。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第二焊接痕迹,所述第二焊接痕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连接所述焊接部,所述第四端部位于焊接部外周围且与焊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间隔设置或重合设置,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注液孔中心连线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的长度L2满足:1.5mm≤L2≤
Figure SMS_1
;所述第二焊接痕迹的长度L3满足:1.5mm≤L3≤/>
Figure SMS_2
,其中,R1为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半径,R4为所述焊接部的外周半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痕迹的长度L2的范围为:1.5mm≤L2≤5.5mm;所述第二焊接痕迹的长度L3的范围为:1.5mm≤L3≤5.5mm。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3≤2.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三端部(351)的连线与第二焊接痕迹(35)之间的角度β的范围为:70°≤β≤120°。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及所述第二焊接痕迹为直线,所述第一焊接痕迹及第二焊接痕迹均与所述焊接部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为圆环形,所述第二焊接痕迹为弧线,所述第二焊接痕迹与所述焊接部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三子表面及第四子表面,所述第三子表面环绕所述注液孔的外周设置,所述第四子表面环绕所述第三子表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三子表面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形成凸出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表面还包括第五子表面,所述第五子表面环绕所述第四子表面的外周设置且连接所述第四子表面,所述第五子表面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且凹陷于所述第三子表面,所述第三子表面、所述第四子表面及所述第五子表面围合成环绕所述凸出部设置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线宽S1的范围为:2.2mm≤S1≤3.6mm;所述凹槽的线宽S2的范围为:1.2mm≤S2≤4.6mm。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极组件;所述顶盖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顶盖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收容槽、凹陷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底壁的第二收容槽、及分别贯穿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壁及第一表面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及所述第一贯穿孔连通,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注液孔间隔设置;
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
下塑胶件,所述下塑胶件设置于所述顶盖的第二表面;所述下塑胶件包括本体部、凸设于所述本体部面向所述顶盖的表面的第一抵持部、及凸设于所述第一抵持部面向所述顶盖的表面的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抵持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底壁及侧壁;所述第二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且抵持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壁部及侧壁;所述下塑胶件还具有依次贯穿所述本体部、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的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对应设置;及
极柱,所述极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下塑胶件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另一部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贯穿孔及所述第一贯穿孔且与所述顶盖绝缘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极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下塑胶件,所述下塑胶件设置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下塑胶件包括第一塑胶子件、第二塑胶子件、第三塑胶子件及第四塑胶子件;所述第一塑胶子件及所述第二塑胶子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所述第一塑胶子件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的位置具有漏液孔,所述漏液孔连通所述注液孔,所述第一塑胶子件具有限定所述漏液孔且首尾相连的第一周侧壁及第二周侧壁,所述第一周侧壁为弧面,所述第二周侧壁为平面,所述第二周侧壁相较于所述第一周侧壁更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及所述第四塑胶子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及第二塑胶子件;所述第四塑胶子件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及第二塑胶子件;所述第三塑胶子件与所述第四塑胶子件均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与所述第二塑胶子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的防爆孔,所述防爆孔与所述注液孔间隔设置;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防爆片,所述防爆片封闭所述防爆孔且连接所述顶盖;
所述第一塑胶子件还具有连通所述漏液孔的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塑胶子件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的表面及第一塑胶子件面向所述顶盖的表面,所述透气通道连通所述防爆片面向所述第一塑胶子件的一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端盖组件;
转接片,设置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转接片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端盖组件;以及
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转接片背离所述端盖组件的一侧,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转接片远离端盖组件的一端。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包括:
用电设备本体;以及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本体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具有第一表面,所述顶盖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的注液孔;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及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环绕所述注液孔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这样可以在后续焊接密封盖密封注液孔时,减小顶盖对激光的反射,从而降低顶盖的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避免由于顶盖对激光的反射造成的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降低,达不到焊接温度的问题。此外,第一子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当在顶盖的第一表面贴合顶贴片时,顶贴片与顶盖的第一子表面之间的气体可以沿第一子表面粗糙的微间隙穿越排出,避免形成局部气泡,可以增加顶帖片与第一子表面的结合力(即粘合力),提高注液孔的密封效果。另外,储能装置在向注液孔高速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电解液飞溅至注液孔周围,后续激光焊接密封盖时,对金属表面的清洁度要求很高,如果金属表面残留电解液或灰尘等杂质,激光光束扫射至杂质(如:细小颗粒的电解液)处,杂质瞬间汽化爆炸,易使焊接部位形成气孔或飞溅等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本体处于分离状态。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图5实施例的顶盖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虚线框I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虚线框II的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虚线框III的放大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图14实施例的顶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图16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图18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虚线框IV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0-用电设备,310-用电设备本体,200-储能装置,210-电极组件,211-正极极耳,213-负极极耳,230-转接片,231-正极转接片,233-负极转接片,250-壳体,100-端盖组件,10-顶盖,11-第一表面,111-第一子表面,113-第二子表面,115-抵持子表面,12-注液孔,13-第二表面,131-第三子表面,133-第四子表面,135-第五子表面,14-凸出部,15-凹槽,16-第一收容槽,17-第二收容槽,18-第一贯穿孔,19-防爆孔,21-防爆片,23-保护片,30-密封盖,31-焊接部,33-第一焊接痕迹,331-第一端部,333-第二端部,35-第二焊接痕迹,351-第三端部,353-第四端部,41-正极金属压块,43-负极金属压块,50-下塑胶件,51-本体部,52-第一抵持部,53-第二抵持部,54-第二贯穿孔,55-第一塑胶子件,551-漏液孔,552-第一周侧壁,553-第二周侧壁,554-透气通道,56-第二塑胶子件,57-第三塑胶子件,58-第四塑胶子件,61-正极上塑胶件,63-负极上塑胶件,70-极柱,71-正极极柱,73-负极极柱, 80-密封圈,90-密封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300,其包括用电设备本体310以及储能装置200,所述储能装置200为所述用电设备本体310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30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电子阅读器、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可以为汽车、卡车、轿车、货车、货车、动车、高铁、电动自动车等交通工具。此外,还可以为各种家用电器等。可以理解地,本申请附图示意的用电设备300仅仅是用电设备300的其中一种形态,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用电设备300的限定。
请参见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200,其包括:电极组件210、转接片230及端盖组件100;所述转接片230电连接所述电极组件210;所述端盖组件100设置于所述转接片230背离所述电极组件210的一侧,且电连接所述转接片230。
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可以应用于但不限于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储能电池等储能装置200。可以理解地,本申请附图示意的储能装置200仅仅是储能装置200的其中一种形态,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200的限定。
可选地,转接片23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铜箔、铝箔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转接片230包括正极转接片231及负极转接片233。电极组件210包括依次排布设置的正极极片(图未示)、隔膜(图未示)及负极极片(图未示)。所述正极极片及所述负极极片均通过转接片230电连接所述端盖组件100。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电连接所述正极集流体的正极极耳211、及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极片通过所述正极极耳211电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231。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电连接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负极极耳213、及设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层,所述负极极片通过所述负极极耳213电连接所述负极转接片233。
可以理解地,正极转接片231与负极转接片233为不同的转接片,用于将正极极耳211电连接端盖组件100的转接片230为正极转接片231;用于将负极极耳213电连接端盖组件100的转接片230为负极转接片233。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储能装置200还包括壳体250,所述壳体250连接所述端盖组件100,并与所述端盖组件100围合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收容所述电极组件210及所述转接片2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储能装置200还包括电解液(图未示),所述电解液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电解液浸润至少部分所述正极极片及至少部分所述负极极片。
当储能装置的各组件组装完毕后,通过端盖组件的注液孔中注入电解液,注完电解液后,用橡胶钉封堵注液孔,并在注液孔上方通过激光焊接,将金属制的密封盖焊接于顶盖,以将注液孔二次密封,防止电解液外溢。
由于顶盖通常为金属材质,例如3系铝合金材质,铝合金对铝合金是一种有色金属,对各种光线都具有很强烈的反射性,激光作为一种高能光束,在铝合金的表面更加容易造成反射,换句话说,铝合金这种有色金属对于激光具有高反射率和较小的吸收率。除此之外,金属都具有导热性,因此铝合金也具有很强的导热性,容易在用激光焊接的时候,反射激光或者是将激光的热量迅速导移出去,使需要焊接的部位温度达不到焊接要求,最终导致密封盖的焊接失败。因此,在激光焊接密封盖的时候,要严格控制激光的功率密度和焊接的移动速度,防止被反射或者被传导,争取在极短的时间用极高的能量密度光束对铝合金进行焊接,这样就可以避免反射性等问题的出现。
此外,在进行密封盖焊接时,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取决于材料的一些重要性能,如吸收率、反射率、热导率、熔化温度、蒸发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吸收率。影响材料对激光光束的吸收率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电阻系数,经过对材料抛光表面的吸收率测量发现,材料吸收率与电阻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而电阻系数又随温度而变化;其次,材料的表面状态(或者光洁度)对光束吸收率有较重要影响,从而对焊接效果产生明显作用。
请参见图4及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端盖组件100,应用于储能装置200,其包括顶盖10,所述顶盖10具有第一表面11,所述顶盖10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的注液孔12;所述第一表面11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111及第二子表面113,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环绕所述注液孔12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113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113的粗糙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端盖组件100安装于储能装置200时,顶盖10与壳体250连接,围合成用于所述容置槽。
可选地,所述顶盖1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为铝或铝合金等。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包括顶盖10,所述顶盖10具有第一表面11,所述顶盖10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的注液孔12;所述第一表面11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111及第二子表面113,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环绕所述注液孔12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113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113的粗糙度。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子表面113的粗糙度,这样可以在后续焊接密封盖密封注液孔12时,减小顶盖10对激光的反射,从而降低顶盖10的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避免由于顶盖10对激光的反射造成的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降低,达不到焊接温度的问题。此外,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子表面113的粗糙度,当在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贴合顶贴片时,顶贴片与顶盖10的第一子表面111之间的气体可以沿第一子表面111粗糙的微间隙穿越排出,避免形成局部气泡,可以增加顶帖片与第一子表面111的结合力(即粘合力),提高注液孔12的密封效果。另外,储能装置200在向注液孔12高速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电解液飞溅至注液孔12周围,后续激光焊接密封盖30时,对金属表面的清洁度要求很高,如果金属表面残留电解液或灰尘等杂质,激光光束扫射至杂质(如:细小颗粒的电解液)处,杂质瞬间汽化爆炸,易使焊接部位形成气孔或飞溅等缺陷。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是通过低功率激光扫射形成的,在形成粗糙面(即第一子表面111)的同时烧蚀清除注液孔周围残留的电解液或灰尘等杂质,为后续密封盖30高功率激光焊接的工序提前清洁焊接表面,以提升焊接的均匀性和密封性,进而提升储能装置2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密封盖的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为铝或铝合金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Ra的范围为:3.2≤Ra≤50。具体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Ra可以为但不限于为3.2、5、8、10、15、20、25、30、35、40、45、50等。当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太小时,第一子表面111对激光的反射率过大,影响激光焊接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从而在顶盖10上焊接密封盖时,无法达到焊接温度,影响密封盖对注液孔12的密封效果;当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太大时,在第一表面11上贴合顶帖片时,贴合顶帖片的胶层不够伸入沟壑底部贴附(即第一子表面111的缝隙中),降低注液孔12的密封性能。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粗糙表面,所述第二子表面113为光面(即光滑表面)。
请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环状,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L1的范围为:1.5mm≤L1≤8.5 mm。具体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L1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5mm、2.0 mm、2.5mm、2.8mm、3.0mm、3.2 mm、3.5mm、4mm、5mm、6mm、7mm、8mm、8.5mm等。当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过小时,容易使得注液时电解液等杂质飞溅至第一子表面111之外;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越大,与能够保证焊接注液孔12密封盖时,激光光束的误差均在第一子表面111范围内,不会因第二子表面113(光洁面)产生的反射,造成焊接材料的激光吸收率降低,无法达到标准焊接温度。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过大,则浪费激光扫射的能量,且使加工工时变长,进而增加储能装置200加工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圆环形,所述注液孔12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注液孔12的半径R2的比值的范围为:1.2≤R1/R2≤4.8。具体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注液孔12的半径R2的比值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2、1.5、1.8、2.0、2.5、2.8、3.0、3.2、3.5、3.75、4.0、4.25、4.5、4.8等。注液孔12的孔径越大,则其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解液更多,向外飞溅的电解液也更远;当R1/R2过小时,则注液时,电解液容易飞溅至第一子表面111之外;当R1/R2过大时,则浪费激光扫射的能量,且使加工工时变长,进而增加储能装置200成本。
请参见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密封盖30以及位于所述密封盖30与所述顶盖10的连接处的环状焊接部31,所述密封盖30封闭所述注液孔12,且连接于所述顶盖10;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第一焊接痕迹33,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331及第二端部333;所述第一端部331连接所述焊接部31,第二端部333位于焊接部31外周围且与焊接部31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焊接部31与第一焊接痕迹33均为密封盖30与顶盖10焊接时形成的,在进行密封盖30与顶盖10焊接时,采用焊接材料环绕所述密封盖30的外周焊接一圈形成环状焊接部31,环状焊接部31形成后,在顶盖10上继续焊接,形成第一焊接痕迹33。可以理解地,第一焊接痕迹33为激光焊接的收尾端。
在将密封盖30与顶盖10通过激光焊接时,在焊接材料完全凝固前有较大的收缩力,当焊接至收尾时,最末端的温度差异较大,容易出现收尾裂纹,将第一焊接痕迹33放在远离环状焊接部31的位置(此处没有两种材料需要焊接在一起的需求),可以使得环状焊接部31的整体均匀,提升注液孔12的密封性能。将焊接首尾设置于焊接部31之外的第一子表面111上,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焊接部31的应力集中于需要焊接的部位而产生细微裂缝,导致密封失效的风险。
可选地,第二端部333位于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内。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焊接至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外(即焊接至第二子表面113)后,第二子表面113对激光产生反光。
可选地,在焊接密封盖30之前,对所述顶盖10的表面进行清洁。因为铝合金有活泼、易被氧化等特性,在其表面容易附着大量的灰尘水分等,因此在焊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表面附着的东西容易随着激光的快速焊接留在铝合金表面,从而影响铝合金的质量和焊接的效果。因此,在对铝合金进行焊接之前,需要对铝合金表面进行清洁,将表面的油污等清理掉。同时防止在焊接时发生氧化作用造成爆炸等安全威胁,也需要对金属表面的氧化膜进行彻底的清洁,彻底除去氧化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圆环形,所述密封盖30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的范围为:1.45≤R1/R3≤3.65。具体地,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45、1.6、1.75、1.88、2.0、2.25、2.5、2.8、3.0、3.2、3.4、3.65等。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过大,则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不够,在进行顶帖片贴合时,难以时顶帖片与第一子表面111的紧密贴附;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小,第一子表面111线宽过长,在贴合顶贴片时,顶贴片与顶盖10的第一子表面111之间的气体无法全部沿第一子表面111粗糙的微间隙穿越排出,易形成局部气泡,降低了注液孔12的密封效果。当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为1.45至3.65时,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线宽以提升顶贴片与第一子表面111的紧密贴附;又可以避免第一子表面111线宽过长,在贴合顶贴片顶帖片时,顶贴片与顶盖10第一子表面111之间的气体无法全部沿第一子表面111粗糙的微间隙穿越排出,易形成局部气泡,降低了注液孔12的密封效果。
请参见图9及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第二焊接痕迹35,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351及第四端部353,所述第三端部351连接所述焊接部31,所述第四端部353位于焊接部31外周围且与焊接部3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部331与所述第三端部351间隔设置或重合设置,所述第二端部333与所述第四端部35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部331与注液孔12中心连线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焊接部31、第一焊接痕迹33、第二焊接痕迹35均为密封盖30与顶盖10焊接时形成的,在进行密封盖30与顶盖10焊接时,先在顶盖10的第一子表面111的远离密封盖30的一侧上形成第二焊接痕迹35,接着在密封盖30与顶盖10之间形成环状的焊接部31,最后在顶盖10的第一子表面111的远离环状焊接部31一侧上形成第二焊接痕迹35,第一焊接痕迹33与第二焊接痕迹35趋近于一条直线的线段,该线段与环状的焊接部31大致相切。可以理解地,第一焊接痕迹33为激光焊接的收尾端;第二焊接痕迹35为激光焊接的起始端。
在焊接密封盖30时,激光焊接在起始位置时,其焊接材料受热温度不够,需要焊接的材料无法达到融熔状态形成良好焊接,降低注液孔12的密封性能,通过设置第二焊接痕迹35,可以使得在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具有较高的焊接温度,从而可以更好的将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以更好的密封注液孔12。同时,为了兼顾缩短焊接工艺时间(即,不希望延长起始焊接的激光头移动时间),将焊接的起始点也设于环状的焊接部31外侧,以在保证进行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具有足够温度的同时,尽可能缩短焊接行程,提高焊接效率。
在其它实施例中,起始焊接温度不够问题可以通过减慢激光头移动速度或者从起始位置焊一圈后再环绕覆盖焊接起始位置一小段实现均匀焊接,不一定需要把起始点也拉开。
可选地,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满足:1.5mm≤L2≤
Figure SMS_3
;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满足:1.5mm≤L3≤/>
Figure SMS_4
,其中,R1为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4为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这样使得在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具有足够的温度,可以更好地将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对注液孔12进行更好的密封,同时,又可以将第一焊接痕迹33及第二焊接痕迹35控制在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内,避免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造成焊接反光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范围为:1.5mm≤L2≤5.5mm;具体地,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5.5mm等。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太短,则容易出现收尾裂纹,影响密封盖30在顶盖10上的焊接,从而影响密封效果。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太长,则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容易造成焊接时的反光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范围为:1.5mm≤L3≤5.5mm。具体地,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5.5mm等。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太短,则在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焊接材料的温度不够,影响密封盖30在顶盖10上的焊接,从而影响密封效果。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太长,则超出第二子表面113的范围,容易造成焊接时的反光问题。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及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及第二焊接痕迹35均与所述焊接部31相切。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及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直线焊接痕迹可以缩短激光焊接头的移动路径,提升焊接效率。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为直线,且与所述焊接部31相切;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弧线,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与所述连焊接部31相切。在将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进行激光焊接时,起始位置无需对准具体位置,可以通过弧线调整与密封盖30相切的位置,焊接操作更加方便,且起始位置精度要求低。
请参见图11及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2≤2.8。具体地,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4、0.6、0.8、1.0、1.2、1.4、1.6、1.8、2.0、2.2、2.4、2.6、2.8等。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太大,则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太短,则容易出现收尾裂纹,影响密封盖30在顶盖10上的焊接,从而影响密封效果。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太小,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太长,则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容易造成焊接时的反光问题。当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为0.4至2.8时,使得在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具有足够的温度,可以更好地将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对注液孔12进行更好的密封,同时,又可以将第一焊接痕迹33及第二焊接痕迹35控制在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内,避免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造成焊接反光的问题。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部331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之间的角度α的范围为:70°≤α≤120°。具体地,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部331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之间的角度α可以为但不限于为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等。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激光焊接行走的路径更加顺滑,避免出现较大折角造成焊接处熔融金属堆积,降低整体焊接的均匀性,降低焊接的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3≤2.8。具体地,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比值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4、0.6、0.8、1.0、1.2、1.4、1.6、1.8、2.0、2.2、2.4、2.6、2.8等。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2的比值太大,则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太短,则容易出现收尾裂纹,影响密封盖30在顶盖10上的焊接,从而影响密封效果。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2的比值太小,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太长,则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容易造成焊接时的反光问题。当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2的比值为0.4至2.8时,使得在焊接形成焊接部31时,具有足够的温度,可以更好地将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对注液孔12进行更好的密封,同时,又可以将第二焊接痕迹35及第二焊接痕迹35控制在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内,避免超出第一子表面111的范围,造成焊接反光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三端部351的连线与第二焊接痕迹35之间的角度β的范围为:70°≤β≤120°。具体地,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三端部351的连线与第二焊接痕迹35之间的角度β可以为但不限于为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等。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激光焊接行走的路径更加顺滑,避免出现较大折角造成焊接处熔融金属堆积,降低整体焊接的均匀性,降低焊接的密封性能。
请再次参见图6,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11还包括抵持子表面115,所述抵持子表面115环绕所述注液孔12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环绕所述抵持子表面115的外周设置且连接所述抵持子表面115,当所述密封盖30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时,所述密封盖30抵持所述抵持子表面115设置。通过设置抵持子表面115,密封盖30抵触抵持子表面115,这样可以对注液孔12进行更好的密封。
可选地,所述抵持子表面115凹陷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密封盖30位于所述抵持子表面115形成的凹陷内,密封盖30靠近第一表面1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平齐。这样可以避免密封盖30凸出于顶盖10,从而使得顶盖10的表面更为平整,贴合顶帖片时,可以更好的与顶帖片进行粘合,从而可以对注液孔12进行更好的密封。
可以理解地,所述注液孔12贯穿所述抵持子表面115。
请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0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3,所述注液孔12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第二表面13包括相连的第三子表面131及第四子表面133,所述第三子表面131环绕所述注液孔12的外周设置,所述第四子表面133环绕所述第三子表面13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三子表面131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133,形成凸出部14。
需要说明的是,当端盖组件100应用于储能装置200时,所述第一表面11相较于所述第二表面13更靠近所述储能装置200的外观面,即与顶贴片贴合的一面。
在本实施例中,当端盖组件100安装于储能装置200,往注液孔12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自注液孔12靠近第一表面11的一侧注入储能装置200内,在第二表面13设置凸出部14,对电解液具有引流和限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防止电解液流动至顶盖10的第二表面13,造成电解液的浪费,增加顶盖10腐蚀的风险。
请参见图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13还包括第五子表面135,所述第五子表面135环绕所述第四子表面133的外周设置且连接所述第四子表面133,所述第五子表面135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133且凹陷于所述第三子表面131,所述第三子表面131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133,形成凸出部14;所述第三子表面131、所述第四子表面133及所述第五子表面135围合成环绕所述凸出部14设置的凹槽15。可以理解地,第三子表面131、第四子表面133及第五子表面135依次相连。当端盖组件100安装于储能装置200,往注液孔12注入电解液时,在凸出部14的外周设置凹槽15,当电解液不慎流动至第二表面13时,凹槽15可以使得电解液滞留在凹槽15内,阻止电解液继续扩散至第五子表面135,造成电解液的浪费,并腐蚀顶盖10。
请参见图15,可选地,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的范围为:2.2mm≤S1≤3.6mm;具体地,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可以为但不限于为2.2mm、2.4mm、2.7mm、2.8mm、3.0mm、3.2mm、3.2mm、3.6mm等。在注液孔12焊接密封盖30之前,会先用密封塞(例如橡胶塞)堵住注液孔12,再在第一表面11设置密封盖30,进行密封盖30焊接,当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太大时,下凹的空间过大,在橡胶塞封堵注液孔12后,仍有径向移动空间,降低注液孔12的密封性能;当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太小时,给注液孔12的橡胶塞顶部的凸帽的容纳空间不够,容易在焊接密封盖30后密封盖30凸出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当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位于2.2mm至3.6mm时,既可以给注液孔12的橡胶塞顶部的凸帽留有足够的容纳空间,密封盖30(即注液孔12铝盖片)盖合密封后整体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齐平,又可以避免下凹空间过大,橡胶塞封堵注液孔12后有径向移动空间,降低密封性能。
可选地,所述凹槽15的线宽S2的范围为:1.2mm≤S2≤4.6mm,具体地,所述凹槽15的线宽S2可以为但不限于为1.2mm、1.5mm、1.7mm、2.2mm、2.4mm、2.7mm、2.8mm、3.0mm、3.2mm、3.2mm、3.6mm、3.8mm、4.0mm、4.2mm、4.2mm、4.6mm等。当所述凹槽15的线宽S2太小,则没有足够的宽度,不能很好地防止电解液蔓延至凹槽15外侧造成电解液浪费;所述凹槽15的线宽S2太大,则降低了顶盖10在注液孔12周转的结构强度,容易造成后续使用过程中凸起变形。当凹槽15的线宽S2为1.2mm至4.6mm时,既可以是凹槽15具有有足够宽度,使得电解液不会蔓延至凹槽15外侧造成电解液浪费;又可以避免降低顶盖10在注液孔12周转的结构强度,后续使用过程中凸起变形。
请参见图3、图16及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200还包括电极组件210;所述顶盖10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3,所述注液孔12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3的第一收容槽16、凹陷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底壁的第二收容槽17、及分别贯穿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底壁及第一表面11的第一贯穿孔18,所述第一收容槽16、所述第二收容槽17及所述第一贯穿孔18连通,所述第一贯穿孔18与所述注液孔12间隔设置。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下塑胶件50及极柱70,所述下塑胶件50设置于所述顶盖10的第二表面13;所述下塑胶件50包括本体部51、凸设于所述本体部51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的第一抵持部52、及凸设于所述第一抵持部52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的第二抵持部53;所述第一抵持部5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且抵持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底壁及侧壁;所述第二抵持部53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7,且抵持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底壁及侧壁;所述下塑胶件50还具有依次贯穿所述本体部51、第一抵持部52及第二抵持部53的第二贯穿孔54,所述第二贯穿孔54与所述第一贯穿孔18对应设置;所述极柱7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下塑胶件50背离所述顶盖10的一侧,另一部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贯穿孔54及所述第一贯穿孔18且与所述顶盖10绝缘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极组件210。通过第一抵持部52与第一收容槽16的过盈配合,第二抵持部53与第二收容槽17的过赢配合,提高下塑胶件50与顶盖10之间贴合面的密封性,避免电解液从下塑胶件50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渗透至极柱70通孔可以提高端盖组件100的密封性,进而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请参见图18及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下塑胶件50,所述下塑胶件50设置于所述顶盖10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所述下塑胶件50包括第一塑胶子件55、第二塑胶子件56、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沿第一方向(如图18箭头A所示)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10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表面;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位置具有漏液孔551,所述漏液孔551连通所述注液孔12,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具有限定所述漏液孔551且首尾相连的第一周侧壁552及第二周侧壁553,所述第一周侧壁552为弧面,所述第二周侧壁553为平面,所述第二周侧壁553相较于所述第一周侧壁552更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及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沿第二方向(如图18箭头B所示)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与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均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与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由于漏液孔551距离顶盖10的防爆孔的位置很近,通过在漏液孔551的侧壁设置平面的第二周侧壁553,这样可以减小第一塑胶子件55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从而可以更好地给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让位,使得顶盖10对应防爆孔的位置与下塑胶件50形成的流道可以作为对称,从而可以使得设置于防爆孔上的防爆片受到的气流压力更为均匀。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周侧壁553与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表面平行。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周侧壁553、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表面、第二塑胶子件56面向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的表面相互平行。这样使得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的外形更为规整,可以更好的给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让位,此外,通过使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等,从而可以使得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做成沿第二方向对称的,在进行装配时,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可以互换装配,降低了装配的精度。
请一并参见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0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13、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及所述第二表面13的防爆孔19,所述防爆孔19与所述注液孔12间隔设置;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片21,所述防爆片21封闭所述防爆孔19且连接所述顶盖10;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还具有连通所述漏液孔551的透气通道554,所述透气通道554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表面及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所述透气通道554连通所述防爆片21面向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的一侧。在防爆片21、顶盖10及下塑胶件50之间围合成一个气室,透气通道554连通所述气室,以使储能装置200内的气体可以通过漏液孔551,经透气通道554到达防爆片21面向下塑胶侧的气室。通过设置连通所述漏液孔551的透气通道554,使透气通道554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表面及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从而可以形成一条连通下塑胶件50的漏液孔551至防爆片21下方气室的空气流道,提升气体聚集的通道数。
可选地,防爆片21上具有刻痕(图未示),以在储能装置200内部压力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发生破裂,以进行爆破,以对储能装置200进行泄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保护片23,保护片23设置于防爆片21背离下塑胶件50的一侧(即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侧),用于封闭防爆孔19并保护所述防爆片21,以防止外物撞击所述防爆片21,损坏防爆片21,使得储能装置200内部的电解液外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顶贴片(图未示),所述顶帖片设置于所述顶盖10及密封盖30的第一表面11。
请参见图18及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正极金属压块41及负极金属压块43,所述正极金属压块41与所述负极金属压块43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侧,且分别与所述顶盖10绝缘设置,正极金属压块41电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231,负极金属压块43电连接负极转接片233。正极金属压块41及负极金属压块43配合用于实现储能装置200与外部用电设备或者其它储能装置200的电连接或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正极上塑胶件61及负极上塑胶件63。所述正极上塑胶件6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正极金属压块41与顶盖10之间,用于将正极金属压块41与顶盖10绝缘设置。所述负极上塑胶件6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负极金属压块43与顶盖10之间,用于将负极金属压块43与顶盖10绝缘设置。
可选地,正极上塑胶件61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树脂、橡胶等绝缘件。负极上塑胶件63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树脂、橡胶等绝缘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正极极柱71及负极极柱73;所述正极极柱71依次穿设于下塑胶件50、顶盖10、正极上塑胶件61及正极金属压块41,并焊接于正极金属压块41,所述正极极柱71背离金属压块的一端焊接于正极转接片231,以实现正极金属压块41与正极极片的电连接;所述负极极柱73依次穿设于下塑胶件50、顶盖10、负极上塑胶件63及负极金属压块43,并焊接于负极金属压块43,所述负极极柱73背离金属压块的一端焊接于负极转接片233,以实现负极金属压块43与负极极片的电连接。
可选地,正极极柱71及负极极柱73均包括法兰部(图未示)及凸设于所述法兰部表面的凸柱(图未示),所述法兰部位于所述下塑胶件50与正极转接片231/负极转接片233之间,且焊接于所述正极转接片231/负极转接片233,所述凸柱依次穿设于下塑胶件50、顶盖10、正极上塑胶件61/负极上塑胶件63及正极金属压块41/负极金属压块43,以将正极金属压块41通过正极极柱71与正极转接片231电连接,负极金属压块43通过负极极柱73与负极转接片233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于所述下塑胶件50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所述凸柱穿设于所述第一贯穿孔18及所述第二贯穿孔54;所述凸柱具有中轴线,所述极柱70沿所述中轴线旋转对称。这样在进行极柱70装配时无需区分左右两个方向,直接长边对准后插入即可,降低极柱70装配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密封圈80,正极极柱71的凸柱及负极极柱73的凸柱均套设有所述密封圈80,密封圈80用于将正极极柱71/负极极柱73与顶盖10绝缘设置,并密封正极极柱71/负极极柱73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还包括密封钉90,密封钉90穿设于注液孔12内,用于封闭所述注液孔12。当储能装置200组装完毕并注完电解液后,先在注液孔12内设置密封钉90,接着在顶盖10的第一表面11及密封钉90上设置密封盖30,并肩密封盖30焊接于顶盖10。
可选地,密封钉9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树脂、橡胶等绝缘件。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又一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的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2)

1.一种端盖组件(100),应用于储能装置(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100)包括:
顶盖(10),所述顶盖(10)具有第一表面(11),所述顶盖(10)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的注液孔(12);所述第一表面(11)包括相连的第一子表面(111)及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环绕所述注液孔(12)设置,所述第二子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表面的粗糙度;
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密封盖(30),所述密封盖(30)封闭所述注液孔(12),且连接于所述顶盖(10),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盖(30)与所述顶盖(10)的连接处环状焊接部(31);
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第一焊接痕迹(33),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331)及第二端部(333);所述第一端部(331)连接所述焊接部(31),第二端部(333)位于焊接部(31)外周围且与焊接部(31)间隔设置;
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第二焊接痕迹(35),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351)及第四端部(353),所述第三端部(351)连接所述焊接部(31),所述第四端部(353)位于焊接部(31)外周围且与焊接部(31)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粗糙度Ra的范围为:3.2≤Ra≤5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环状,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线宽L1的范围为:1.5mm≤L1≤8.5 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圆环形,所述注液孔(12)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注液孔(12)的半径R2的比值的范围为:1.2≤R1/R2≤4.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2≤2.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部(331)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之间的角度α的范围为:70°≤α≤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1)为圆环形,所述密封盖(30)为圆形,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1与所述密封盖(30)的半径R3的比值的范围为:1.45≤R1/R3≤3.6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331)与所述第三端部(351)间隔设置或重合设置,所述第二端部(333)与所述第四端部(35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部(331)与注液孔(12)中心连线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满足:1.5mm≤L2≤
Figure QLYQS_1
;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满足:1.5mm≤L3≤/>
Figure QLYQS_2
,其中,R1为所述第一子表面(111)的外周半径,R4为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的长度L2的范围为:1.5mm≤L2≤5.5mm;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范围为:1.5mm≤L3≤5.5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31)的外周半径R4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的长度L3的比值的范围为:0.4≤R4/L3≤2.8。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所述密封盖(30)的中心和所述第三端部(351)的连线与第二焊接痕迹(35)之间的角度β的范围为:70°≤β≤120°。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及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直线,所述第一焊接痕迹(33)及第二焊接痕迹(35)均与所述焊接部(31)相切。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31)为圆环形,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为弧线,所述第二焊接痕迹(35)与所述焊接部(31)相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0)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3),所述注液孔(12)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第二表面(13)包括相连的第三子表面(131)及第四子表面(133),所述第三子表面(131)环绕所述注液孔(12)的外周设置,所述第四子表面(133)环绕所述第三子表面(13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三子表面(131)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133),形成凸出部(1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13)还包括第五子表面(135),所述第五子表面(135)环绕所述第四子表面(133)的外周设置且连接所述第四子表面(133),所述第五子表面(135)凸出于所述第四子表面(133)且凹陷于所述第三子表面(131),所述第三子表面(131)、所述第四子表面(133)及所述第五子表面(135)围合成环绕所述凸出部(14)设置的凹槽(1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4)的线宽S1的范围为:2.2mm≤S1≤3.6mm;所述凹槽(15)的线宽S2的范围为:1.2mm≤S2≤4.6mm。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200)还包括电极组件(210);所述顶盖(10)还具有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3),所述注液孔(12)还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顶盖(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3)的第一收容槽(16)、凹陷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底壁的第二收容槽(17)、及分别贯穿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底壁及第一表面(11)的第一贯穿孔(18),所述第一收容槽(16)、所述第二收容槽(17)及所述第一贯穿孔(18)连通,所述第一贯穿孔(18)与所述注液孔(12)间隔设置;
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
下塑胶件(50),所述下塑胶件(50)设置于所述顶盖(10)的第二表面(13);所述下塑胶件(50)包括本体部(51)、凸设于所述本体部(51)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的第一抵持部(52)、及凸设于所述第一抵持部(52)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的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5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且抵持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底壁及侧壁;所述第二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7),且抵持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底壁部及侧壁;所述下塑胶件(50)还具有依次贯穿所述本体部(51)、第一抵持部(52)及第二抵持部的第二贯穿孔(54),所述第二贯穿孔(54)与所述第一贯穿孔(18)对应设置;及
极柱,所述极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下塑胶件(50)背离所述顶盖(10)的一侧,另一部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贯穿孔(54)及所述第一贯穿孔(18)且与所述顶盖(10)绝缘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极组件(210)。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下塑胶件(50),所述下塑胶件(50)设置于所述顶盖(10)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所述下塑胶件(50)包括第一塑胶子件(55)、第二塑胶子件(56)、第三塑胶子件(57)及第四塑胶子件(58);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10)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表面;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位置具有漏液孔(551),所述漏液孔(551)连通所述注液孔(12),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具有限定所述漏液孔(551)且首尾相连的第一周侧壁(552)及第二周侧壁(553),所述第一周侧壁(552)为弧面,所述第二周侧壁(553)为平面,所述第二周侧壁(553)相较于所述第一周侧壁(552)更靠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及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及第二塑胶子件(56);所述第三塑胶子件(57)与所述第四塑胶子件(58)均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与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端盖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0)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13)、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及所述第二表面(13)的防爆孔(19),所述防爆孔(19)与所述注液孔(12)间隔设置;所述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片(21),所述防爆片(21)封闭所述防爆孔(19)且连接所述顶盖(10);
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还具有连通所述漏液孔(551)的透气通道(554),所述透气通道(554)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第二塑胶子件(56)的表面及第一塑胶子件(55)面向所述顶盖(10)的表面,所述透气通道(554)连通所述防爆片(21)面向所述第一塑胶子件(55)的一侧。
21.一种储能装置(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100);
转接片(230),设置于所述顶盖(10)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所述转接片(23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端盖组件(100);以及
电极组件(210),设置于所述转接片(230)背离所述端盖组件(100)的一侧,所述电极组件(210)电连接所述转接片(230)远离端盖组件(100)的一端。
22. 一种用电设备(3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电设备本体(310);以及
权利要求21所述的储能装置(200),所述储能装置(200)为所述用电设备本体(310)进行供电。
CN202310091082.4A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0315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82.4A CN116031549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82.4A CN116031549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1549A CN116031549A (zh) 2023-04-28
CN116031549B true CN116031549B (zh) 2023-06-13

Family

ID=86081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82.4A Active CN116031549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15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55769B (zh) * 2024-03-06 2024-05-28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7892B1 (en) * 2000-08-15 2002-11-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scertaining the roughness of a print media surface
CN218299997U (zh) * 2022-09-09 2023-01-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及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3580B2 (ja) * 2014-10-02 2018-10-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140877A (ja) * 2015-01-30 2016-08-08 株式会社東芝 溶接部処理方法および構造体
CN212967854U (zh) * 2020-10-13 2021-04-13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的顶盖结构
CN213636126U (zh) * 2020-11-03 2021-07-06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
CN112820988A (zh) * 2021-01-20 2021-05-18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CN216450730U (zh) * 2021-10-18 2022-05-06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16648522U (zh) * 2021-12-24 2022-05-31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片结构和锂电池
CN218039756U (zh) * 2022-08-17 2022-12-1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注液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7892B1 (en) * 2000-08-15 2002-11-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scertaining the roughness of a print media surface
CN218299997U (zh) * 2022-09-09 2023-01-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1549A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0393B1 (ko) 밀폐형 전지 및 이 밀폐형 전지를 사용한 전지팩과, 이 전지팩을 탑재한 전자기기
JP4493623B2 (ja) 二次電池
JP4463512B2 (ja) キャップ組立体を具備した2次電池及びその密閉部材
JP4488937B2 (ja) 二次電池
JP4131553B2 (ja) 密閉型電池
CN11603154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JP2000090893A (ja)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147574A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KR102140212B1 (ko) 배터리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5731935U (zh) 电池外壳和电池
KR101136288B1 (ko) 배터리 팩
KR20050123365A (ko) 이차전지
US9484561B2 (en) Prismatic battery pack with novel structure
KR101838382B1 (ko) 밀폐형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609699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212571138U (zh) 单体电池以及动力电池
JP2005190776A (ja) 密閉型電池
TWI485904B (zh) 電池芯、包含該電池芯的二次電池組、以及行動裝置
KR20050080516A (ko) 캔형 이차 전지 및 캔형 이차 전지 용접 방법
CN218414826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KR100467702B1 (ko) 각형 리튬이차 전지
KR20050036635A (ko) 캔형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 제조 방법
JP2004022479A (ja) 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19498121U (zh) 一种电芯和包含该电芯的用电装置
CN116706350B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