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24734A -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24734A
CN116024734A CN202210271531.9A CN202210271531A CN116024734A CN 116024734 A CN116024734 A CN 116024734A CN 202210271531 A CN202210271531 A CN 202210271531A CN 116024734 A CN116024734 A CN 116024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sheet material
composite
spinning
tensile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15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力博
叶孔萌
葛乃华
孙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24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247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原料包含聚乙烯,动摩擦系数为0.07~0.20;湿抗张强度为3000~4000N/m;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0~0.90。本申请的薄片材料具有较佳的动摩擦系数以及湿抗张强度,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闪蒸纺丝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背景技术】
闪蒸纺丝,即将高聚物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制成纺丝液,然后由喷丝孔喷出,由于溶剂的急剧挥发而使高聚物重新固化成纤维,所述纤维被吸附在成网帘上直接形成纤网。闪蒸法聚乙烯无纺布具有很多优良性能,如优良的防水性,片材有极好的强度,抗撕裂、耐穿刺、耐破裂;片材一般不会起毛,不产生尘埃;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性能优异等。因此,闪蒸法聚乙烯无纺布在包装材料、防护服、盖布、印刷基材方面应用广泛。对于闪蒸纺丝有杜邦科学家在偶然中发现,随后不断研究和发展,进而垄断了整个无纺布的技术,从该技术发展到现在,只有旭化成开发出类似的产品,而后突然停止研发。目前杜邦对闪蒸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专利布局,形成专利壁垒,为后进入者设置一个专利门槛。从1960年左右开始,杜邦关于闪蒸纺丝大概有220件专利簇,其中,从中国建立专利制度以来,很多专利在中国都有布局;说明杜邦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下面就简单列举部分中国专利,来说明杜邦专利的主要技术保护点。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379830A涉及闪蒸纺制的薄片材料,其独立权利要求为一种聚乙烯丛丝纤维纱,其具有表面积小于10m2/g和挤压值至少1mm/g。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881041A涉及一种包括位于限定出光学谐振腔的结构内的光漫反射器的漫反射制品,其主要独立权利要求为其中所述漫反射器包含具有大量孔的非织造薄片,其中通过水银孔率法测定的平均孔径为0.01~1.0微米的孔的比孔容为至少约34cm3/m2。从属权利要求为非织造薄片包含大量超细丛丝薄膜-原纤,其中所述原纤包含有孔聚合物。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533996A涉及一种非织造片材,其独立权利要求为所述非织造片材包含聚合物纤维,其中所述非织造片材具有至少10ml/min/cm2/KPa的水流量和至少3.0的弯曲过滤系数,并且其中所述非织造片材为在纵向上单向拉伸的非织造片材。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969381A涉及一种用于电化学电池的分隔体介质,其独立权利要求为所述分隔体介质包括至少一个非织造片材,所述非织造片材包含聚合物纤维,其中所述非织造片材具有0.5至1.5m2/g的表面积,并且相对于未经受磺化的介质,所述分隔体保留了其纵向(MD)拉伸强度的至少70%。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389288A涉及一种将聚合物溶解到溶剂中的方法及设备,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聚合物溶解到溶剂中的方法及设备,特别是涉及在溶液纺丝时,将聚合物溶解到溶剂中的方法及设备,其能够实现聚合物在溶剂中的均匀溶解,使熔融聚合物和溶剂可以快速高效的乳化,从而快速溶解熔融聚合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聚合物均匀溶解到溶液中的方法,包括两级串联溶解工段:第一级工段,向聚合物和溶剂的非均相混合物提供具有剪切力的搅拌,使聚合物破碎并分散在溶解中;第二级工段,使破碎后的聚合物和溶剂混合均匀。通过本申请的使用该方法或设备,能够实现将聚合物高效地溶解在纺丝溶剂中,使出料的纺丝溶液更加均匀,有利于稳定纺丝;降低物料接触时间,减小设备体积,从而减小了物料持有量,降低了压力容器的风险值;降低物料在高温下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分解几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物料高温分解产生的污染物的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和对设备的腐蚀。
目前,现有闪蒸领域的专利一般是针对纺丝溶剂的改进或者纺丝设备的改进,未涉及到相关湿抗战强度性能的改进,而本申请针对现有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在潮湿条件下湿抗张强度下降的明显技术问题,通过原料和工艺的改进,来提升产品的性能,从而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含聚乙烯,动摩擦系数为0.07~0.20;湿抗张强度为3000~4000N/m;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0~0.90;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湿抗张强度为样品浸湿后的抗张强度,其中,样品的浸湿工艺条件为:首先浸湿的水温为4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其次升温至6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
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同一样品在浸湿后的抗张强度与未浸湿的抗张强度的比值。
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07~0.08。
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08~0.12。
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12~0.15。
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15~0.20。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000~3200N/m。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200~3400N/m。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400~3600N/m。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600~3800N/m。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800~4000N/m。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0~0.84。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4~0.87。
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7~0.90。
薄片材料的克重为48~75g/m2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原料还包含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8~16%。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2%。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35%。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07~1:0.14。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经过磺化后的磺酸基团与钡离子具有较强的螯合作用,最终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表面生成硫酸钡沉淀,同时通过螯合作用而达到固定的作用而非简单的物理混合;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中的含氯基团可以与硝酸银的银离子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离子型的氯化银,其银离子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通过吸附形成具有缓释功能。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吸附的无机颗粒的加入,改善其印刷性能,过于粗糙或者光滑,不利于后续的印刷工艺,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动摩擦系数范围。弹性体氯化聚乙烯由于具有和聚乙烯相似的官能团结构,同时分子链饱和,极性氯原子无规分布,具有耐热性,耐臭氧和耐候,耐老化;可以改善产品的使用寿命;改善单纯的聚乙烯脆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提升湿抗张强度,进而提升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但是也不是随着复合氯化聚乙烯加入量的越多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会达到一个平台,不再增加,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加入量的范围。最后,弹性体氯化聚乙烯由于易容于溶有机溶剂,与申请的闪纺工艺的纺丝溶剂相同,这也是我们选择弹性体氯化聚乙烯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必须考虑加入与纺丝溶剂和纺丝原料之间的相容性。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180~218℃,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2~122℃,压光的线压力为8~33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针对现有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在潮湿条件下湿抗张强度下降的明显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通过原料和工艺的改进,来提升产品的性能,从而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发明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具体实施方式。
性能测试:
(一)动摩擦系数
摩擦为一种材料的表面在另外一种材料的表面滑动时产生的阻力。
动态摩擦是指保持材料一个表面在另外一个材料表面滑动的阻力。
动摩擦系数为在摩擦试验中,垂直作用于两个表面的动摩擦力的比值。
具体测试参见国际GB/T 22895-2008纸和纸板静态和动态摩擦系数的测定,取10个样品,其中,5个样品平行于织物的加工方向,另外5个样品垂直于样品的价格方向,分别进行测试,然后求平均,得到动摩擦系数。本测试的动摩擦系数为以单位重量的样品在第三次滑动中为保持40-60毫米滑动距离所需额平均力值(单位N)。
(二)湿抗张强度保留率
具体参照国标为GBT 24328.4-2009卫生纸及其制品第4部分:湿抗张强度的测定;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测定同一样品在浸湿后的抗张强度,其中,样品的浸湿工艺条件为:首先浸湿的水温为4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其次升温至6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
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同一样品在浸湿后的抗张强度与未浸湿的抗张强度的比值。
测试时,恒速拉伸的速率为50毫米/分钟,测试时环境的相对湿度48~52%RH;
本申请的试样的浸湿工艺水温选择为4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而后升温至65℃,再浸湿24小时;本申请的测试条件与常规的测试条件(国标GBT 24328.4测试)不同,相对而言比较苛刻,我们在此设计了浸湿的循环工艺,主要在考虑了45~65℃温度下产品的湿抗张强度的数值,以模拟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用以考察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而对原料和工艺的设计改进从而最终改善产品的性能。
(三)抗菌性能
抗菌率(抑菌率)的测试参见国标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菌种为大肠杆菌,取样品3个,分别进行测试,然后求平均,得到抗菌率(即为抑菌率)。抗菌率一般来说,大于95%具有抗菌性能,大于98%则具有较佳的抗菌性能。
实施例1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0%。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07。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00℃,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2℃,压光的线压力为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实施例2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另外,对实施例2的产品进行热空气老化处理,具体流程:将试样水平放入至80℃的烘箱中168小时;取出在23℃静置24小时,然后再测试热空气老化后的抑菌率的变化。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E为98.2%。可见,经过热空气老化处理后,其抗菌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
实施例3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2%。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35%。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4。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8℃,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22℃,压光的线压力为33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1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00℃,压光的线压力为3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2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05℃,压光的线压力为6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3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41℃,压光的线压力为37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4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45℃,压光的线压力为41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表面塑化严重,不再适合测试。
对比例5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1.5%。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氧化银混合后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
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硫酸钡的质量比1:0.11。
硫酸钡与氧化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另外,对对比例5的产品进行热空气老化处理,具体流程:将试样水平放入至80℃的烘箱中168小时;取出在23℃静置24小时,然后再测试热空气老化后的抑菌率的变化。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3.2%。可见,经过热空气老化处理后,其抗菌性能明显下降,其抗菌性能下降超过10%,是属于显著下降。
对比例6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0.4%。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7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0.8%。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8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4%。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9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8%。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对比例9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含具体步骤为:
(1)配置纺丝液
纺丝液包含聚合物和纺丝溶剂。
聚合物在纺丝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1%。
聚合物包含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
复合氯化聚乙烯在聚乙烯和复合氯化聚乙烯二者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3.2%。
纺丝溶剂为不饱和烃类,卤化烃类,醇类,酯类,醚类,酮类,腈类,酰胺,碳氟化合物类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所述的纺丝溶剂为1,1-二氯-2,2-二氟乙烷,1,1,1,3,3-五氟丙烷以及苯的混合物,其中三者的体积比为4:4:1。
复合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首先将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分散在浓硫酸中在105~110℃下进行热处理0.3~1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和干燥,得到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2)其次将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通过微波搅拌的方式加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3)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再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使银离子吸附在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硫酸钡复合物上,得到复合氯化聚乙烯;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氯化聚乙烯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23%。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80%。
初步复合的弹性体型氯化聚乙烯与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的质量比1:0.11。
氯化钡溶液中的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银的质量比1:1。
(2)闪纺工艺
然后再进行闪蒸法纺丝,纺丝温度为212℃,得到闪蒸纤维,再经过辊轮的热压成型,再通过压光成型,压光温度为117℃,压光的线压力为18N/mm,最后进行缠绕和收卷,得到薄片材料。最后对薄片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所测试的方法同上,测试的数据见表1。
表1
Figure BDA000355348981000026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含聚乙烯,动摩擦系数为0.07~0.20;湿抗张强度为3000~4000N/m;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0~0.90;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湿抗张强度为样品浸湿后的抗张强度,其中,样品的浸湿工艺条件为:首先浸湿的水温为4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其次升温至65℃,浸湿的时间为24小时;
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同一样品在浸湿后的抗张强度与未浸湿的抗张强度的比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07~0.0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08~0.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动摩擦系数为0.12~0.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200~3400N/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400~3600N/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为3600~3800N/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0~0.8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薄片材料的湿抗张强度保留率为0.84~0.87。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片材料原料还包含复合氯化聚乙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其特征在于,复合氯化聚乙烯是以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为基体掺杂硫酸钡和氧化银的复合物。
CN202210271531.9A 2021-04-16 2022-03-18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Pending CN1160247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83624 2021-04-16
CN202110408362 2021-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24734A true CN116024734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7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1531.9A Pending CN116024734A (zh) 2021-04-16 2022-03-18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2473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41A (zh) * 1988-08-31 1990-06-06 纳幕尔杜邦公司 聚合物丛丝的闪蒸纺丝
CA2077192A1 (en) * 1990-02-26 1991-08-27 Hyunkook Shin Halocarbons for Flash-Spinning Polyethylene Plexifilaments
US6409881B1 (en) * 1999-11-08 2002-06-25 Sca Hygiene Products Gmbh Metal-crosslinkable oxidized cellulose-containing fibrous materials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CN1509356A (zh) * 2001-05-18 2004-06-30 ��Ļ���Ű˾ 干抹布
CN102102296A (zh) * 2009-12-17 2011-06-22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净化用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41A (zh) * 1988-08-31 1990-06-06 纳幕尔杜邦公司 聚合物丛丝的闪蒸纺丝
CA2077192A1 (en) * 1990-02-26 1991-08-27 Hyunkook Shin Halocarbons for Flash-Spinning Polyethylene Plexifilaments
US6409881B1 (en) * 1999-11-08 2002-06-25 Sca Hygiene Products Gmbh Metal-crosslinkable oxidized cellulose-containing fibrous materials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CN1509356A (zh) * 2001-05-18 2004-06-30 ��Ļ���Ű˾ 干抹布
CN102102296A (zh) * 2009-12-17 2011-06-22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净化用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17596A1 (ja) 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繊維、及び染色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US10806174B2 (en) Lyocell material for cigarette filte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US3376370A (en) Vinylidene fluoride yarn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m
CN116024734A (zh) 一种闪纺法制备的薄片材料
CN111607964A (zh) 一种高吸水性防静电面料制备工艺
CN114990712B (zh) 一种闪蒸织物及其应用
JP2007100230A (ja) 無機粒子担持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52868B1 (ja) 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繊維、及び染色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US9802177B2 (en) Metal adsorption acrylic fiber, non-woven fabric, sheet-like product, and uses thereof as metal adsorbent
CN116446111A (zh) 一种耐折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03836A (zh) 一种复合片材及其加工方法
CN113774515A (zh) 一种纤维素-聚丙烯腈共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622341A (zh) 一种聚乙烯无纺布及其应用
CHIȚANU et al. Study of electrospun cellulose acetate fibers
Bajaj et al. Influence of spinning dope additives and spin bath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crylic fibers
Bajaj et al.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bers from blends of acrylonitrile terpolymer and its hydrolyzed products
CN117966357A (zh) 一种高压缩回弹性的闪蒸膜材料
KR0162548B1 (ko) 미세다공구조의 고흡수성 폴리에스테르 중공사의 제조방법
CN117141069B (zh) 一种高强度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及其制备方法
Wong et al. Surface morphology analysis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structure
EP4446483A1 (en) Wet-spun fibers,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submicron fibrils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2323181B (zh) 一种高性能壳聚糖纤维的制备方法
Song et al. Reinforcing Poly (Metaphenylene Isophthalamide) Fibers by Cellulose Nanocrystal
CN117026641A (zh) 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JPH028047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166, Jianghai Road, Development Zone,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10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010 room 514, No. 42, Guangzhou road, development zone,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Qingyu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