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9780A -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9780A
CN116019780A CN202111251352.0A CN202111251352A CN116019780A CN 116019780 A CN116019780 A CN 116019780A CN 202111251352 A CN202111251352 A CN 202111251352A CN 116019780 A CN116019780 A CN 116019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double
nanoparticle
compounds
ye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13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海军
李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uer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uer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uer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uer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513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97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9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9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该双黄纳米颗粒的主要药物成分包含大黄酸类化合物与姜黄素类化合物,通过该纳米化方式,可显著提高两类微溶或不溶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而增强其生物利用度。两类化合物的纳米化联合运用,有助于其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药用价值,譬如抗菌、抗炎、抗氧化以及组织损伤保护。此外,该双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简便,制备迅速,便于工业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技术领域
该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如意金黄散源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第二卷,为中药复方制剂。其药物组成包括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和甘草。其中,天花粉、黄柏、大黄同为君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消肿排脓的功效。而具有活血消肿功效的姜黄与具有解表止痛功效的白芷共为臣药,其与君药合用,可内外分消热毒之邪。如意金黄散的传统制法是将以上十位药碎成细粉,而后过筛混匀。使用时可用清茶、醋、葱酒、植物油或蜂蜜调制外敷,通过透皮吸收发挥药效。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大黄,作为如意金黄散的君药之一,其主要的药效成分包括大黄酸类的蒽醌化合物。如同众多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一样,大黄酸亦展现出药理作用上的多靶点特性。现代医药研究表明,大黄酸能一定程度地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可预防肝纤维化,展现出肝脏保护的功效。大黄酸还用于延缓II型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的发展。此外,大黄酸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比如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以及肝癌。大黄酸内在的多种药理活性为其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奠定了基础。
姜黄,作为如意金黄散的臣药之一,其主要的药效成分包括姜黄素类的小分子化合物。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天然的多酚结构,在药理活性上亦表现出多靶点特性。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证实,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胃肠道保护、心脏组织保护、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不同的药理作用。
然而,大黄酸类化合物与姜黄素类化合物均极微溶或难溶于水,其溶解度不大于1mg/mL。两类化合物在水相溶液中极低的溶解度,严重限制了其众多药理作用的发挥及临床转化与应用,也成为了阻碍传统中药现代化的绊脚石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系统,基于纳米技术的现代药物在诊疗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譬如,纳米药物在用于实体瘤的诊疗时所具有的天然的被动靶向能力,可使活性药物成分更多地富集在作用部位,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器官的分布,因此,对活性药物成分的纳米化是一个理想的增效减毒措施。而同时将多种活性药物成分纳米化,不仅可将多种活性成分协同给药,而且可用于临床上的抗多药耐药。此外,活性药物成分的纳米化改变了活性药物成分的细胞摄取途径,活性药物更多地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被细胞摄取,相较于传统的药物系统,纳米化的药物可显著提高活性药物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以及作用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以及发挥纳米药物在医药领域的优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所述双黄纳米颗粒包含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所述化合物直接相互作用形成可均匀分散于水相溶液的晶体纳米颗粒:
Figure BDA0003322064100000021
其中,R为任意原子、离子或基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大黄酸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如下编号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BDA0003322064100000022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如下编号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BDA0003322064100000023
以上编号化合物的编号对应表1中化合物的编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化合物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包含π-π堆积、疏水作用、静电作用和/或氢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双黄纳米颗粒为晶体粒子,直径在30nm至1000nm之间,且在制备条件下的Zeta电位不大于-20mV。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为20∶1至1∶20。
优选的,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为10∶1至1∶10。
优选的,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为2∶1至1∶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化合物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有机混合液;
(2)、将所得有机混合液与水相溶液混合,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
(3)、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有机溶剂,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可选地,除去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中的水相,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进一步可选地,将双黄纳米颗粒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不同制剂形式,包括注射剂、胶囊、片剂、贴剂或喷雾剂。
其中,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为20∶1至1∶20,优选为10∶1至1∶10,进一步优选为1∶2至2∶1。此外,采用本申请中的制备方法所获得的双黄纳米颗粒,其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上述比例相同。
有机溶剂选自药学上可接受的有机溶剂,包括甲基吡咯烷酮、吡啶、四氢呋喃、丙酮、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咪唑啉酮、六甲基磷酰胺、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丙二醇、丙三醇、丁二醇、戊二醇、三甘醇、糠醇、甲基二乙醇胺、甲基异腈、乙胺、二乙醇胺、二乙烯三胺、乙醛、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单丁醚、二恶烷或其任意组合。
水相溶液选自常温常压下pH值为0至14的水相溶液,包括去离子水、具有不同pH缓冲能力的缓冲液或由不同的酸碱所配置的不具有缓冲能力的水相溶液。具体地,具有不同pH缓冲能力的缓冲液选自醋酸钠缓冲液、二甲基胂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巴比妥缓冲液、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或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不具有缓冲能力的水相溶液选自盐酸水溶液、硫酸水溶液或氢氧化钠水溶液。其中,水相溶液的pH值优选为2至14。
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pH值为0至14的水相溶液中直接相互作用形成的双黄纳米颗粒,均为晶体。其直径在30nm至1000nm之间,且在制备条件下的Zeta电位不大于20mV。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在制备抗菌、抗炎、抗氧化及组织损伤保护药物中的用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赋予化合物纳米特性。具有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通过化合物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形成纳米级别的颗粒,使化合物拥有在医药应用上的纳米特性。比如,纳米颗粒在实体瘤诊疗上展现出的天然靶向性,可使化合物在药用过程中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2)、提高化合物在水相溶液中的溶解度。具有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通过本发明形成可均匀分散于水相溶液的双黄纳米颗粒,进而显著地提高了该类微溶或不溶性化合物在水相溶液中的溶解度;(3)、多种化合物联合作用。通过本发明,可将具有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进行联合,进而构建出多种具有联合作用效果的双黄纳米颗粒,以期在医药领域上能起到增效减毒以及抗耐药性的作用;(4)、晶体形态。通过本发明构建的双黄纳米颗粒,均以晶体形式存在。因此保留了化合物相较于其无定型形态更高的稳定性的优点;(5)、高化合物占比。通过本发明,具有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直接相互作用形成可均匀分散于水的纳米颗粒,化合物占比高达100%;(6)、实现更多适合于临床的应用。通过本发明构建的双黄纳米颗粒,实现了具有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更多剂型和更广泛药理作用的开发,进而开发出更多适合于临床的应用。(7)、本发明所构建的双黄纳米颗粒,取自中药古方,运用现代工艺进行水溶及纳米化,推动了中药古方的现代化。其工艺简便,制备迅速,便于工业生产,适合临床转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图1为实施案例1所示的双黄纳米颗粒的动态光散射及扫描电镜下的颗粒形貌图;
图2为编号1所示化合物(a)、编号3所示化合物(b)、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c)、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d)、甘露醇(e)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
图3为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不同给药或未给药组的心肌切面图及其梗死面积的量化分析;
图4为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不同给药或未给药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浓度、谷光酐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浓度、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白细胞介素-6浓度分析;
图5为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不同给药或未给药组小鼠肾脏的切面染色图以及血清中肌酐与尿素氮含量的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以下具体的实施案例,旨在解释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案例的限制。
实施案例1将编号1所示化合物(5.4mg)、编号3所示化合物(7.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1∶1)与10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所得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滴加到10mL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并持续搅拌10分钟,即得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中案例1以及图1所示,该双黄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120nm,在制备条件下的ζ电位约53mV,颗粒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呈球形。此外,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该双黄纳米颗粒以晶体形态呈现。图2的a图为编号1所示化合物的晶体衍射图,图2的b图为编号3所示化合物的晶体衍射图,图2的c图为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的晶体衍射图,其呈现出编号1所示化合物的晶体衍射峰与编号3所示化合物的晶体衍射峰的累积叠加。图2的d图为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的晶体衍射图,其在11.26°、23.74°以及36.94°的全新衍射峰表明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以一种不同于其组分的新的晶体形态存在。
实施案例2将编号1所示化合物(7.5mg)、编号4所示化合物(6.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3∶2)与150μL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所得混合液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10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并持续搅拌5分钟,即得包含编号1、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甲酰胺,即得包含编号1、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0.8%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1、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2所示。
实施案例3将编号1所示化合物(3.7mg)、编号5所示化合物(6.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2∶3)与8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而后将10mL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pH 6.4)滴加到所得的有机混合液中,持续搅拌12分钟,即得包含编号1、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1、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1、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3所示。
实施案例4将编号2所示化合物(7.0mg)、编号3所示化合物(7.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1∶1)与10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而后将12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所得的有机混合液中,持续搅拌8分钟,即得包含编号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2.5%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4所示。
实施案例5将编号2所示化合物(4.4mg)、编号4所示化合物(8.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1∶2)与8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所得的有机混合液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14mL去离子水(pH 7.0)中,持续搅拌8分钟,即得包含编号2、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2、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2.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2、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5所示。
实施案例6将编号2所示化合物(6.4mg)、编号5所示化合物(8.0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2∶3)与8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所得的有机混合液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12mL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pH 8.6)中,持续搅拌6分钟,即得包含编号2、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2、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5%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2、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6所示。
实施案例7将编号1所示化合物(9.0mg)、编号3所示化合物(3.7mg)、编号4所示化合物(3.4mg)、编号5所示化合物(3.1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3∶1∶1∶1)与200μL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所得的有机混合液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30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持续搅拌5分钟,即得包含编号1、3、4和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甲酰胺,即得包含编号1、3、4和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1、3、4和5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7所示。
实施案例8将编号2所示化合物(7.4mg)、编号3所示化合物(3.7mg)、编号4所示化合物(3.4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2∶1∶1)与15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所得的有机混合液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射到20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持续搅拌10分钟,即得包含编号2、3、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2、3、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2、3、4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8所示。
实施案例9将编号1所示化合物(2.8mg)、编号2所示化合物(3.7mg)、编号3所示化合物(11.1mg)(物质的量的比例约为1∶1∶3)与300μL二甲基亚砜混合,所得的有机混合液通过注射器注射到30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持续搅拌8分钟,即得包含编号1、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即得包含编号1、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加入约1.0%重量比的甘露醇冻干,即得包含编号1、2、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粒径、电位与粒径分布如表2案例9所示。
动物模型C57BL/6雄性小鼠(68周龄,1822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不同组别分别给予或不给予心肌缺血再灌注手术,而后分别对不同组的小鼠采取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生理盐水、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或双黄纳米颗粒。一小时后,将小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打结封堵造成缺血,并持续缺血半小时。而后以再灌注的方式恢复供血,并持续供血6小时。再灌注结束后,取腹主动脉、心脏和肾脏的血液标本进行进一步实验。
应用案例1双黄纳米颗粒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些组织器官在缺血的条件下恢复血流供应,一段时间后,其功能与结构损伤并未得到修复,相反地,损伤进一步加重,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6小时后,就伊文思蓝染料(1ml,2.0%溶液)注射进心脏的颈静脉,切开心脏取1毫米厚的薄片,在三苯基四氮唑中孵育15分钟,保持温度为37℃。心肌梗死区域呈白色,非梗死区域或风险区域呈红色,非缺血组织呈蓝色。而后通过计算机平面测量法测量梗死面积与非缺血左心室的面积。不同组的心肌横向切图及其梗死面积的量化分析如图3所示。相较于空白组,在无任何给药措施的情况下,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大面积造成心肌梗死。而相较于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可将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降低至与空白组相当的水平,可见双黄纳米颗粒可有效地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组织损伤。
应用案例2双黄纳米颗粒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缺血心肌在恢复供血后会立即产生大量的氧化自由基,具有高度活性的氧化自由基会迅速淹没细胞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并加重心肌损伤。其中,谷光酐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是反应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而丙二醛浓度是评价氧化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小鼠处死前对其取血,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丙二醛的含量。在小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相较于空白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的谷光酐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图4的A图)与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图4的B图)均显著降低,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可部分地减弱相应酶活性的降低程度。而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基本可完全阻止相应酶活性的降低,其与空白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另外,双黄纳米颗粒可明显阻断炎症因子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图4的C图)与白细胞介素-6(图4的D图)在血清中的释放至空白组的水平,丙二醛浓度(图4的E图)也恢复至空白组的水平。相应实验表明双黄纳米颗粒极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而其心肌缺血保护作用亦与氧化应激的降低有关。
应用案例3双黄纳米颗粒对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大量的研究证实,在一些组织器官中,缺血再灌注不仅可能加重相应组织的坏死,扩大梗死区,而且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产生,例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是评估肾功能的常用指标。小鼠处死前对其取血,测定血清中肌酐及尿素氮的含量。小鼠处死后,收集肾脏组织,用10%含量的甲醛固定,然后用石蜡包埋,在梯度浓度的酒精中脱水后切片。切片按说明书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用光学显微镜成像。如图5所示,相较于空白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手术导致了小鼠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浓度显著增高,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物理混合物未能减轻以上两种物质在血清中的释放。而包含编号1、3所示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可将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降至空白组的水平。此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肾小管的损伤情况,与正常肾小管相比,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呈现明显的肾小球萎缩与空泡化,而双黄纳米颗粒给药组的小鼠肾小管与正常组的小鼠肾小管几无差别,可见双黄纳米颗粒可明显消除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肾小管损伤。
表1.化合物编号及其理化性质
Figure BDA0003322064100000071
1LogP>0,化合物疏水;
2溶解度小于1mg/mL,化合物极微溶或不溶于水;
表2.双黄纳米颗粒配方及其粒径、电位与分布
Figure BDA0003322064100000072
备注:表中化合物与表1中化合物的编号相对应;
1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比例;2有机溶剂3有机溶剂体积(uL);4水相溶液酸碱度;5水相溶液体积(mL)。
尽管此处参照本发明的解释性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上述实施案例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多其它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黄纳米颗粒包含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所述化合物直接相互作用形成可均匀分散于水相溶液的晶体纳米颗粒:
Figure FDA0003322064090000011
其中,R为任意原子、离子或基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大黄酸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如下编号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FDA00033220640900000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选自如下编号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FDA00033220640900000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包含π-π堆积、疏水作用、静电作用和/或氢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黄纳米颗粒为晶体粒子,直径在30nm至1000nm之间,且在制备条件下的Zeta电位不大于-20mV。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通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与具有通式I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为20∶1至1∶20。
9.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化合物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有机混合液;
(2)、将所得有机混合液与水相溶液混合,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
(3)、除去双黄纳米颗粒分散液中的有机溶剂,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除去双黄纳米颗粒水分散液中的水相,即得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双黄纳米颗粒;将双黄纳米颗粒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不同制剂形式,包括注射剂、胶囊、片剂、贴剂或喷雾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在制备抗菌、抗炎、抗氧化及组织损伤保护药物中的用途。
CN202111251352.0A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Pending CN1160197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1352.0A CN116019780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1352.0A CN116019780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9780A true CN116019780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0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1352.0A Pending CN116019780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9780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764A (zh) * 2003-06-27 2006-08-02 株式会社太平洋 含有生理活性成分的自聚集聚合物纳米颗粒和含有该纳米颗粒的外用搽剂
WO2010059963A2 (en) * 2008-11-21 2010-05-27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Prepar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ilk fibroin nanoparticles
CN105228627A (zh) * 2013-03-15 2016-01-06 纽斯尔特科学公司 亮氨酸和烟酸降低脂质水平
CN107952082A (zh) * 2017-11-22 2018-04-24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基于阿霉素的多功能协同药物组合物及其构建方法
CN109172701A (zh) * 2018-10-12 2019-01-11 泓博元生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含nadh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1686260A (zh) * 2020-07-01 2020-09-22 江苏瑞蓓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难溶性中草药提取物纳米晶制备方法
CN112168864A (zh) * 2020-06-29 2021-01-05 武汉林宝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麻二酚与nmn制剂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3726A (zh) * 2018-07-10 2021-02-26 努其杜有限公司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和线粒体应激影响的组合物
CN112618497A (zh) * 2020-04-30 2021-04-09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种单宁酸姜黄素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727987A (zh) * 2019-02-21 2021-11-30 可劳迈戴斯有限公司 烟酰胺核苷、烟酸核苷、还原型烟酰基核苷化合物和烟酰基核苷化合物衍生物在制品的用途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764A (zh) * 2003-06-27 2006-08-02 株式会社太平洋 含有生理活性成分的自聚集聚合物纳米颗粒和含有该纳米颗粒的外用搽剂
WO2010059963A2 (en) * 2008-11-21 2010-05-27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Prepar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ilk fibroin nanoparticles
CN105228627A (zh) * 2013-03-15 2016-01-06 纽斯尔特科学公司 亮氨酸和烟酸降低脂质水平
CN107952082A (zh) * 2017-11-22 2018-04-24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基于阿霉素的多功能协同药物组合物及其构建方法
CN112423726A (zh) * 2018-07-10 2021-02-26 努其杜有限公司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和线粒体应激影响的组合物
CN109172701A (zh) * 2018-10-12 2019-01-11 泓博元生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含nadh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727987A (zh) * 2019-02-21 2021-11-30 可劳迈戴斯有限公司 烟酰胺核苷、烟酸核苷、还原型烟酰基核苷化合物和烟酰基核苷化合物衍生物在制品的用途
CN112618497A (zh) * 2020-04-30 2021-04-09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种单宁酸姜黄素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168864A (zh) * 2020-06-29 2021-01-05 武汉林宝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麻二酚与nmn制剂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86260A (zh) * 2020-07-01 2020-09-22 江苏瑞蓓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难溶性中草药提取物纳米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UNMI BAN等: ""Improved Solubility and Oral Absorption of Emodin-Nicotinamide Cocrystal Over Emodin with PVP as a Solubility Enhancer and Crystallization Inhibito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31 December 2020 (2020-12-31), pages 1 - 8 *
PALASH SANPHUI等: ""Fast Dissolving Curcumin Cocrystal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7 July 2011 (2011-07-27), pages 4135 - 4145 *
程桂林等: ""姜黄素共晶研究进展"", 《医药化工》, 31 December 2017 (2017-12-31), pages 12 - 17 *
陈芬等: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31 July 2012,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pages: 212 - 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nagawa et al. Colloidal Submicron-Particle Curcumin Exhibits High Absorption Efficiency—A Double-Blind, 3-Way Crossover Study—
KR101145248B1 (ko) 신생혈관형성 억제용 한약 조성물
CN109045064B (zh) 一种岩藻多糖与姜黄素的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TWI388332B (zh) 風車草屬及相關植物之醫藥用途
Zheng et al. Self-delivery nanomedicine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for synergistic chemotherapy
WO2020156329A1 (zh) 一种对耐药肿瘤选择性杀伤或nM水平高效杀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Huang et al.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lf-assembly nano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ncer: a promising treatment
Shang et al. Metal ions-mediated self-assembly of nanomedicine for combinational therapy agains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N101703588A (zh) 双黄连原位凝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2340A (zh) 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Preparation,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anti-hyperglycemic activity of esculetin-loaded mixed micelles
CN101596182A (zh) 含丹参酚酸a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用途及含有该组合物的冻干粉针剂及水针剂
CN105125495B (zh) 聚酯类材料担载双硫仑的纳米粒及其应用、药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3933016B (zh) 一种辣椒碱三元纳米胶束及其制法和用途
WO2020156330A1 (zh) 一种用于治疗人恶性脑胶质瘤或黑色素瘤的番荔枝种子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Bengaied et al. Reduction of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doxorubicin
WO2020156331A1 (zh) 一种用于治疗绒毛膜癌的番荔枝种子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U2201759C2 (ru)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обладающая противоопухолевой активностью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ее получ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CN116019780A (zh) 一种双黄纳米颗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11202719A (zh) 一种活性天然产物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04083436A (ja) 星細胞活性化抑制剤、及び、臓器線維症の予防又は治療剤
CN101199560B (zh) 一种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7822A (zh) 红藤活性部位、在制备抗炎免疫和抗衰老药物中的应用
CN104490908A (zh) 一种源自杜仲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Koch et al. Explor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rocetin in oncolog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