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643A - 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643A
CN116018643A CN202180052528.1A CN202180052528A CN116018643A CN 116018643 A CN116018643 A CN 116018643A CN 202180052528 A CN202180052528 A CN 202180052528A CN 116018643 A CN116018643 A CN 116018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
magnetic tape
tape
magnetic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25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尾彻
笠田成人
金子彻也
武者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061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955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18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8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43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mechanical tension of record carrier, e.g. tape tens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1/00Head 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1/02Driving or moving of heads
    • G11B21/10Track finding or alig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Provisions for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track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i.e.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27Containers for single reels or spoo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10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one reel or core, one end of the record carrier coming out of the magazine or casset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with provision for auxiliary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6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web-form record carriers, e.g. tap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4Reducing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e.g. temperature change, moisture, dus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08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 G11B5/00813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 G11B5/00817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on longitudinal tracks only, e.g. for serpentine format recor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磁带盒具备:壳体,容纳磁带;及存储介质,设置于壳体。从壳体拉出的磁带通过配置成直线状的多个磁元件来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写入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的宽度方向向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存储介质存储表示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倾斜的特征的倾斜特征信息。

Description

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背景技术
容纳磁带的磁带盒搭载有存储信息的盒存储器。日本专利第6669326号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将在磁带驱动器中记录数据时的信息存储于盒存储器中,并在读取数据时从盒存储器读出信息进行参考。信息包括记录数据时施加于走带中的磁带的张力的信息。
日本专利第6669302号中公开了一种盒,其具备:盒壳体,容纳磁带;及存储器,设置于盒壳体,并且存储用于在磁带上记录数据时或再现磁带上的数据时调整磁带的宽度的信息,该信息为在磁带上记录数据前的信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磁带盒装填到磁带驱动器中来使用。磁带驱动器设置有磁头。磁头在磁带驱动器内对从磁带盒拉出的磁带进行数据的读写。为了对磁带内的指定的磁道准确地进行数据的读写,需要通过跟踪控制在磁带的宽度方向上将磁头内的磁元件的位置准确地对准到磁道的位置。
跟踪控制通过使用多个伺服图案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来实现。多个伺服图案形成于磁带,多个伺服读取元件搭载于磁头。在磁带中,多个伺服图案在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相隔的位置沿着磁带的全长方向形成,在磁头内,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以与多个伺服图案对应的方式配置。为了增强跟踪控制,作为前提,需要使多个伺服读取元件的位置准确地对准多个伺服图案的位置。
然而,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在磁带盒内缠绕在卷盘上的状态下施加于磁带的应力、保存磁带的环境和/或磁带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被保存的时间等而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即使磁带在宽度方向上变形,也能够有助于校正磁带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方式为磁带盒,其具备:壳体,容纳磁带;及存储介质,设置于壳体,从壳体拉出的磁带通过配置成直线状的多个磁元件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写入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的宽度方向向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存储介质存储表示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倾斜的特征的倾斜特征信息。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特征包括倾斜的方向。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3方式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磁带具有多个磁道,多个磁元件的每一个与多个磁道的每一个对应,作为方向,对多个磁道中的相邻磁道分别分配相反的方向。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4方式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特征包括倾斜的角度。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5方式在第1方式至第4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存储介质包括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信息的读写的非接触式通信介质的内置存储器。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6方式在第1方式至第5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存储介质包括磁带的一部分区域。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7方式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多个伺服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8方式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间距信息包括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9方式在第8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存储介质还存储将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多个位置上的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间距对应于使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多个磁元件的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0方式在第8方式或第9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中,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1方式为磁带驱动器,其用于装填第1方式至第10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具备:倾斜机构,使搭载有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磁带的宽度方向向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及控制装置,根据存储于存储介质中的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倾斜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2方式在第11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中,还具备张力施加机构,该张力施加机构对磁带施加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3方式在第11方式或第12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中,存储介质存储能够确定多个伺服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控制装置根据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4方式在第13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中,间距信息包括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5方式在第14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中,存储介质还存储将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多个位置上的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控制装置使用与利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多个磁元件的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6方式在第14方式或第15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中,控制装置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7方式为磁带系统,其具备:第1方式至第10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倾斜机构,使搭载有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磁带的宽度方向向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及控制装置,根据存储于存储介质中的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倾斜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8方式在第17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系统中,还具备张力施加机构,该张力施加机构对磁带施加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19方式在第17方式或第18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系统中,存储介质存储能够确定多个伺服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控制装置根据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0方式在第19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系统中,间距信息包括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1方式在第20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系统中,存储介质还存储将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多个位置上的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控制装置使用与利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多个磁元件的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2方式在第20方式或第21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系统中,控制装置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3方式为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存储于第1方式至第10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所包括的存储介质中的倾斜特征信息;及根据获取到的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使搭载有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磁带的宽度方向向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的倾斜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4方式在第23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中,还包括对磁带施加张力的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5方式在第23方式或第24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中,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多个伺服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该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还包括根据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的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6方式在第25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中,间距信息包括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7方式在第26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中,存储介质还存储将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多个位置上的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该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还包括使用与利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多个磁元件的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磁带的张力的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第28方式在第26方式或第27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中,还包括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所述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所述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所述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间距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磁带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磁带盒的外观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磁带盒的下壳体的内侧的右后端部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于磁带盒的下壳体的内表面的支撑部件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磁带驱动器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从磁带盒的下侧发射磁场的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对磁带盒内的盒存储器施加磁场的方式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磁带盒内的盒存储器的基板的背面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仰视图。
图9是表示磁带盒内的盒存储器的基板的表面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磁带盒内的盒存储器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电路图。
图11是表示搭载于磁带盒内的盒存储器上的IC芯片的计算机的电气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磁带驱动器的电气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记录磁头、读取磁头及磁带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数据带与记录磁头侧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数据带与记录磁头侧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6是表示记录元件与数据磁道组所包括的数据磁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7是表示数据带与读取磁头侧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数据带与读取磁头侧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读取元件与数据磁道组所包括的数据磁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磁带的宽度随着时间的流逝缩小的方式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1是表示记录磁头内的两个伺服读取元件与磁带驱动器的ASIC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2是表示伺服图案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3是表示理想的伺服图案和实际的伺服图案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4是表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5是表示将间距信息存储于盒存储器的NVM中的方式的一例的框图。
图26是表示间距信息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7是表示磁带驱动器的ASIC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28是表示通过走带控制部校正马达控制信号的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9是表示通过倾斜控制部计算倾斜特征信息的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30是表示将倾斜特征信息存储于盒存储器中时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框图。
图31A是表示由磁带驱动器的ASIC执行的磁带宽度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31B是图31A所示的流程图的后续图。
图32是表示将倾斜特征信息写入到BOT区域中的方式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33是表示将存储于盒存储器中的倾斜特征信息写入到BOT区域中的方式的一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词句进行说明。
CPU是指“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缩写。RAM是指“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DRAM是指“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SRAM是指“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NVM是指“Non-Volatile Memory(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缩写。ROM是指“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缩写。EEPROM是指“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缩写。SSD是指“Solid 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的缩写。HDD是指“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的缩写。ASIC是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缩写。PLD是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缩写。FPGA是指“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缩写。SoC是指“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的缩写。IC是指“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缩写。RFID是指“Radio FrequencyIdentifier(射频识别器)”的缩写。LTO是指“Linear Tape-Open(线性开放式磁带)”的缩写。IBM是指“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缩写。ID是指“Identification Data(识别数据)”的缩写。BOT是指“Beginning Of Tape(磁带开端)”的缩写。EOT是指“End Of Tape(磁带尾端)”的缩写。MFM是指“Magnetic ForceMicroscope(磁力显微镜)”的缩写。SEM是指“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缩写。QR是指“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的缩写。
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磁带系统2具备磁带盒10及磁带驱动器30。磁带盒10被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磁带盒10容纳磁带MT。磁带驱动器30从所装填的磁带驱动器30中拉出磁带MT,一边使拉出的磁带MT走带,一边在磁带MT上记录数据或从磁带MT读取数据。
接着,参考图2~图4对磁带盒10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用箭头A表示将磁带盒10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参考图5)中的方向,以箭头A方向为磁带盒10的前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前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前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前”是指磁带盒10的前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以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箭头B方向为右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右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右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右”是指磁带盒10的右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以与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左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左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左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左”是指磁带盒10的左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用箭头C表示与箭头A方向及箭头B方向正交的方向,以箭头C方向为磁带盒10的上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上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上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上”是指磁带盒10的上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以与磁带盒10的前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磁带盒10的后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后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后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后”是指磁带盒10的后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图4中,以与磁带盒10的上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磁带盒10的下方向,并以磁带盒10的下方向侧为磁带盒10的下侧。在以下所示的结构的说明中,“下”是指磁带盒10的下侧。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作为磁带盒10的规格,以LTO为例进行说明,但这仅为一例,也可以遵循IBM3592的磁带盒的规格。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角度深(大)或浅(小)表示角度比当前角度深或浅。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磁带MT的宽度宽或窄表示比基准宽度宽或窄。基准宽度为固定值或可变值。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施加于走带中的磁带MT的张力强或弱表示比基准张力强或弱。基准张力为固定值或可变值。在此,可变值例如为根据从外部接收的指示和/或预先设定的条件而变动的值。
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磁带盒10具备俯视下为大致矩形的箱状壳体12。壳体12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壳体”的一例。在壳体12中容纳磁带MT。壳体12由聚碳酸酯等树脂制成,具备上壳体14及下壳体16。上壳体14及下壳体16在使上壳体14的下周缘面与下壳体16的上周缘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例如,超声波焊接)及螺钉固定来接合。接合方法并不限于焊接及螺钉固定,也可以为其他接合方法。
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有可旋转的盒卷盘18。盒卷盘18具备卷盘毂18A、上凸缘18B1及下凸缘18B2。卷盘毂18A形成为圆筒状。卷盘毂18A为盒卷盘18的轴心部,轴心方向沿着壳体12的上下方向,并且配置于壳体12的中央部。上凸缘18B1及下凸缘18B2分别形成为圆环状。卷盘毂18A的上端部固定有上凸缘18B1的俯视下的中央部,卷盘毂18A的下端部固定有下凸缘18B2的俯视下的中央部。另外,也可以将卷盘毂18A和下凸缘18B2一体成型。
卷盘毂18A的外周面上缠绕有磁带MT,磁带MT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上凸缘18B1及下凸缘18B2保持。
在壳体12的右壁12A的前侧形成有开口12B。磁带MT从开口12B拉出。
作为一例,如图3所示,在下壳体16设置有盒存储器19。具体而言,在下壳体16的右后端部容纳有盒存储器19。盒存储器19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非接触式通信介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所谓的无源型RFID标签作为盒存储器19。
盒存储器19中存储有与磁带MT相关的信息。与磁带MT相关的信息例如是指管理磁带盒10的管理信息。管理信息例如包括与盒存储器19相关的信息、能够确定磁带盒10的信息、表示磁带MT的记录容量、记录于磁带MT中的数据的概要、数据的项目及数据的记录形式等的信息。
盒存储器19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进行非接触通信。作为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例如可举出磁带盒1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非接触式读写装置及在磁带驱动器(例如,图5所示的磁带驱动器30)内使用的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例如,图5~图7所示的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
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以非接触方式针对盒存储器19进行各种信息的读写。盒存储器19通过电磁作用于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施加的磁场MF(参考图6等)来生成电力,其细节待留后述。并且,盒存储器19使用生成的电力进行工作,经由磁场MF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进行通信,由此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另外,通信方式例如也可以为遵循ISO14443或ISO18092等公知的标准的方式,也可以为遵循ECMA319的LTO规格的方式等。
作为一例,如图3所示,在下壳体16的右后端部的底板16A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部件20。支撑部件20为在使盒存储器19倾斜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该盒存储器19的一对倾斜基座。一对倾斜基座为第1倾斜基座20A及第2倾斜基座20B。第1倾斜基座20A及第2倾斜基座20B在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并且与下壳体16的后壁16B的内表面及底板16A的内表面一体化。第1倾斜基座20A具有倾斜面20A1,倾斜面20A1从后壁16B的内表面朝向底板16A的内表面向下倾斜。并且,第2倾斜基座20B具有倾斜面20B1,倾斜面20B1也从后壁16B的内表面朝向底板16A的内表面向下倾斜。
在支撑部件20的前方侧,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有一对限位肋22。一对限位肋22立设于底板16A的内表面,限制配置于支撑部件20上的状态的盒存储器19的下端部的位置。
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在底板16A的外表面形成有基准面16A1。基准面16A1为平面。在此,平面是指以底板16A为下侧在水平面上放置下壳体16时与水平面平行的面。在此,“平行”除指完全平行以外,还指包括本发明的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且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程度的误差的含义的平行。支撑部件20的倾斜角度θ(即,倾斜面20A1及倾斜面20B1(参考图3)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基准面16A1为45度。另外,45度仅为一例,也可以为“0度<倾斜角度θ<45度”,也可以为45度以上。
盒存储器19具备基板26。基板26将基板26的背面26A朝向下侧放置于支撑部件20上,支撑部件20从下方支撑基板26的背面26A。基板26的背面26A的一部分与支撑部件20的倾斜面(即,倾斜面20A1及20B1(参考图3))接触,基板26的表面26B暴露于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14A1侧。
上壳体14具备多个肋24。多个肋24在壳体12的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多个肋24从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14A1向下侧突出设置,各肋24的末端面24A具有与倾斜面20A1及20B1(参考图3)对应的倾斜面。即,各肋24的末端面24A相对于基准面16A1倾斜成45度。
若在盒存储器19配置于支撑部件20上的状态下,如上所述接合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则各肋24的末端面24A从表面26B侧与基板26接触,基板26被夹在各肋24的末端面24A与支撑部件20的倾斜面20A1及20B1(参考图3)之间。由此,盒存储器19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被肋24限制。
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磁带驱动器30具备传送装置34、记录磁头36A、读取磁头36B及控制装置38。磁带盒10被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磁带驱动器30为如下装置:从磁带盒10拉出磁带MT,使用记录磁头36A的多个读取元件DR(参考图13)在拉出的磁带MT上记录数据,并且使用读取磁头36B的多个记录元件DW(参考图13)以线性蛇形(Linear Serpentine)方式从拉出的磁带MT读取数据。并且,记录磁头36A及读取磁头36B均为在磁带MT上倾斜的倾斜磁头,其细节待留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的读取换言之是指数据的再现。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记录磁头36A及读取磁头36B称为磁头36。
控制装置38控制磁带驱动器30整体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38由ASIC120(参考图12)实现,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装置38也可以由FPGA实现。并且,控制装置38也可以由包括CPU、ROM及RAM的计算机实现。并且,也可以组合ASIC120、FPGA及计算机中的两种以上来实现。即,控制装置38也可以由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的组合来实现。
传送装置34为选择性地向正向及逆向传送磁带MT的装置,具备送出马达40、卷取卷盘42、卷取马达44、多个导辊GR及控制装置38。另外,在此,正向是指磁带MT的送出方向,逆向是指磁带MT的回卷方向。
送出马达40在控制装置38的控制下使磁带盒10内的盒卷盘18旋转。控制装置38通过控制送出马达40来控制盒卷盘18的旋转方向、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
当磁带MT被卷取卷盘42卷取时(加载时),控制装置38以使磁带MT向正向走带的方式使送出马达40旋转。送出马达40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根据被卷取卷盘42卷取的磁带MT的速度进行调整。
卷取马达44在控制装置38的控制下使卷取卷盘42旋转。控制装置38通过控制卷取马达44来控制卷取卷盘42的旋转方向、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
当磁带MT被卷取卷盘42卷取时,控制装置38以使磁带MT向正向走带的方式使卷取马达44旋转。卷取马达44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根据被卷取卷盘42卷取的磁带MT的速度进行调整。如此,通过由控制装置38调整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各自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对磁带MT施加张力。另外,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张力施加机构”的一例。
另外,当将磁带MT回卷到盒卷盘18时(卸载时),控制装置38以使磁带MT向逆向走带的方式使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等控制了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也可以使用松紧调节辊来控制,也可以通过将磁带MT拉入到真空腔室中来控制。
多个导辊GR分别为引导磁带MT的辊。磁带MT的走带路径是通过在磁带盒10与卷取卷盘42之间在横跨磁头36的位置上分开配置多个导辊GR来规定的。
记录磁头36A具备磁元件单元46A及保持器48A。磁元件单元46A被保持器48A保持成与走带中的磁带MT接触。磁元件单元46A具有后述的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和后述的记录元件DW1、DW2、DW3、DW4、DW5、DW6、DW7及DW8。磁元件单元46A在由传送装置34传送的磁带MT上记录数据,或者从由传送装置34传送的磁带MT读取伺服图案51(参考图13)。
读取磁头36B具备磁元件单元46B及保持器48B。磁元件单元46B被保持器48B保持成与走带中的磁带MT接触。磁元件单元46B具有后述的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和后述的读取元件DR1、DR2、DR3、DR4、DR5、DR6、DR7及DR8。磁元件单元46B在由传送装置34传送的磁带MT上记录数据,或者从由传送装置34传送的磁带MT读取伺服图案51(参考图13)。
磁带驱动器30具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磁带盒10被装填的状态的磁带盒10的下侧配置成正对盒存储器19的背面26A。另外,磁带盒10装填于磁带驱动器30的状态例如是指磁带盒10到达事先被确定为磁头36开始从磁带MT读取数据的位置的位置。
作为一例,如图6所示,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从磁带盒10的下侧朝向盒存储器19发射磁场MF。磁场MF贯穿盒存储器19。
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与控制装置38连接。控制装置38向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为控制盒存储器19的信号。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根据从控制装置38输入的控制信号朝向盒存储器19发射磁场MF。磁场MF从盒存储器19的背面26A侧向表面26B侧贯穿。
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通过与盒存储器19进行非接触通信向盒存储器19提供与控制信号对应的命令信号。更详细而言,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控制装置38的控制下向盒存储器19空间传输命令信号。命令信号为表示针对盒存储器19的指令的信号,其细节待留后述。
当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向盒存储器19空间传输命令信号时,与来自控制装置38的指示对应的命令信号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被包含到磁场MF中。换言之,命令信号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叠加在磁场MF上。即,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控制装置38的控制下经由磁场MF向盒存储器19发送命令信号。
在盒存储器19的表面26B搭载有IC芯片52及电容器54。IC芯片52及电容器54粘接在表面26B上。并且,IC芯片52及电容器54被密封材料56密封在盒存储器19的表面26B上。在此,作为密封材料56,采用了与紫外线反应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另外,紫外线固化树脂仅为一例,也可以将与紫外线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光反应而固化的光固化树脂用作密封材料56,也可以将热固性树脂用作密封材料56,也可以将其他粘接剂用作密封材料56。
作为一例,如图8所示,在盒存储器19的背面26A形成有环状的线圈60。在此,作为线圈60的原材料,采用了铜箔。铜箔仅为一例,例如可以为铝箔等其他种类的导电性原材料。线圈60在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施加的磁场MF(参考图6及图7)的作用下感生感应电流。
在盒存储器19的背面26A设置有第1导通部62A及第2导通部62B。第1导通部62A及第2导通部62B具有焊锡,从而将线圈60的两端部电连接于表面26B的IC芯片52(参考图7及图9)及电容器54(参考图7及图9)。
作为一例,如图9所示,IC芯片52及电容器54在盒存储器19的表面26B上以导线连接方式彼此电连接。具体而言,IC芯片52的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经由配线64A与第1导通部62A连接,另一个端子经由配线64B与第2导通部62B连接。并且,电容器54具有一对电极。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电极为电极54A及54B。电极54A经由配线64C与第1导通部62A连接,电极54B经由配线64D与第2导通部62B连接。由此,IC芯片52及电容器54与线圈60并联连接。
作为一例,如图10所示,IC芯片52具备内置电容器80、电源电路82、计算机84、时钟信号生成器86及信号处理电路88。IC芯片52为还可用于磁带盒10以外的用途的通用类型的IC芯片。
盒存储器19具备电力生成器70。电力生成器70通过使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施加的磁场MF作用于线圈60来生成电力。具体而言,电力生成器70使用谐振电路92来生成交流电,并将生成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进行输出。
电力生成器70具有谐振电路92及电源电路82。谐振电路92具备电容器54、线圈60及内置电容器80。内置电容器80为内置于IC芯片52的电容器,电源电路82也为内置于IC芯片52的电路。内置电容器80与线圈60并联连接。
电容器54为外接于IC芯片52的电容器。IC芯片52原本为还可用于与磁带盒10不同的用途的通用的IC芯片。因此,内置电容器80的电容有时不足以实现磁带盒10中使用的盒存储器19所要求的谐振频率。因此,在盒存储器19中,作为具有在磁场MF的作用下使谐振电路92以预先设定的谐振频率进行谐振所需的电容值的电容器,将电容器54加装到IC芯片52上。另外,预先设定的谐振频率为相当于磁场MF的频率的频率(例如,13.56MHz),可以根据盒存储器19和/或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的规格等适当确定。并且,电容器54的电容是根据内置电容器80的电容的实测值来规定的。并且,在此,列举了外接有电容器54的形式的例子,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电容器54事先组装到IC芯片52中。
谐振电路92通过使用感应电流产生预先设定的谐振频率的谐振现象来生成交流电,并向电源电路82输出生成的交流电,该感应电流是通过磁场MF贯穿线圈60而由线圈60感生的。
电源电路82具有整流电路及平滑电路等。整流电路为具有多个二极管的全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仅为一例,也可以为半波整流电路。平滑电路构成为包括电容器及电阻。电源电路82将从谐振电路92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向IC芯片52内的各种驱动元件供给转换而得的直流电(以下,还简称为“电力”)。作为各种驱动元件,可举出计算机84、时钟信号生成器86及信号处理电路88。如此,利用电力生成器70向IC芯片52内的各种驱动元件供给电力,由此IC芯片52使用由电力生成器70生成的电力来动作。
计算机84控制盒存储器19整体的动作。时钟信号生成器86生成时钟信号,并将其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88等。信号处理电路88等根据从时钟信号生成器86输入的时钟信号来动作。时钟信号生成器86根据计算机84的指示来变更时钟信号的频率。
信号处理电路88与谐振电路92连接。信号处理电路88具有解码电路(省略图示)及编码电路(省略图示)。信号处理电路88的解码电路从由线圈60接收到的磁场MF中提取命令信号并进行解码,并将其输出至计算机84。计算机84向信号处理电路88输出针对命令信号的响应信号。即,计算机84执行与从信号处理电路88输入的命令信号对应的处理,并向信号处理电路88输出处理结果作为响应信号。若从计算机84输入响应信号,则信号处理电路88的编码电路通过对响应信号进行编码来调制该响应信号,并将其输出至谐振电路92。谐振电路92将从信号处理电路88的编码电路输入的响应信号经由磁场MF发送给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
作为一例,如图11所示,计算机84具备CPU94、NVM96及RAM98。CPU94、NVM96及RAM98与总线100连接。
CPU94控制计算机84的动作。NVM96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存储介质”及“内置存储器”的一例。作为NVM96的一例,可举出EEPROM。EEPROM仅为一例,例如也可以代替EEPROM为铁电存储器,只要是可搭载于IC芯片52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则可以为任何存储器。NVM96中存储有管理信息等。RAM98临时存储各种信息,被用作工作存储器。作为RAM98的一例,可举出DRAM或SRAM等。
CPU94根据从信号处理电路88输入的命令信号选择性地进行轮询处理、读出处理及写入处理等。轮询处理为用于建立与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之间的通信的处理,例如作为读出处理及写入处理之前的阶段的准备处理来进行。读出处理为从NVM96读出管理信息等的处理。写入处理为将管理信息等写入到NVM96中的处理。
作为一例,如图12所示,控制装置38具备ASIC120及存储单元122。ASI C120及存储单元122与总线124连接。该连接方式仅为一例,存储单元122等各种器件也可以与ASIC120单独直接连接。并且,总线124上还连接有送出马达40、卷取马达44及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ASIC120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在ASIC120的控制下选择性地向正向及逆向传送磁带MT。并且,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在ASIC120的控制下对磁带MT施加允许范围内的张力,并且在允许范围内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
另外,在此,允许范围是指作为能够利用磁头36毫无问题地记录和/或读取数据的张力的范围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或利用实际设备进行的试验等预先得到的范围。允许范围例如是以表形式规定的,可以在每次推出磁带盒10的新产品时更新,也可以根据从外部接收的指示或预先设定的条件等来进行变更,也可以是固定的。
ASIC120控制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ASIC120的控制下向盒存储器19发送命令信号。并且,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根据发送给盒存储器19的命令信号来接收从盒存储器19发送过来的响应信号。
总线124上还连接有记录磁头36A及读取磁头36B,ASIC120控制记录磁头36A及读取磁头36B。记录磁头36A在ASIC120的控制下进行在磁带MT上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动作及从磁带MT读取伺服图案51(参考图14)的伺服读取动作等。读取磁头36B在ASIC120的控制下进行从磁带MT读取数据的数据读取动作及伺服读取动作等。
磁带驱动器30具备第1移动机构129A。第1移动机构129A具有第1移动致动器129A1。作为第1移动致动器129A1,例如可举出音圈马达和/或压电致动器。第1移动致动器129A1与总线124连接,ASIC120控制第1移动致动器129A1。第1移动致动器129A1在ASIC120的控制下生成动力。第1移动机构129A通过接收由第1移动致动器129A1生成的动力来动作。ASIC120进行使用第1移动机构129A的伺服控制。在此,使用第1移动机构129A的伺服控制是指通过使第1移动机构129A根据通过由记录磁头36A进行的伺服读取动作从磁带MT读取的伺服图案51来动作而使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控制。
磁带驱动器30具备第2移动机构129B。第2移动机构129B具有第2移动致动器129B1。作为第2移动致动器129B1,例如可举出音圈马达和/或压电致动器。第2移动致动器129B1与总线124连接,ASIC120控制第2移动致动器129B1。第2移动致动器129B1在ASIC120的控制下生成动力。第2移动机构129B通过接收由第2移动致动器129B1生成的动力来动作。ASIC120进行使用第2移动机构129B的伺服控制。在此,使用第2移动机构129B的伺服控制是指通过使第2移动机构129B根据通过由读取磁头36B进行的伺服读取动作从磁带MT读取的伺服图案51来动作而使读取磁头36B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控制。
磁带驱动器30具备第1倾斜机构131A。第1倾斜机构131A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倾斜机构”的一例。第1倾斜机构131A具有第1倾斜致动器131A1。作为第1倾斜致动器131A1,例如可举出音圈马达和/或压电致动器。第1倾斜致动器131A1与总线124连接,ASIC120控制第1倾斜致动器131A1。第1倾斜致动器131A1在AISC120的控制下生成动力。第1倾斜机构131A通过接收由第1倾斜致动器131A1生成的动力,使记录磁头36A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参考图13)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倾斜。
磁带驱动器30具备第2倾斜机构131B。第2倾斜机构131B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倾斜机构”的一例。第2倾斜机构131B具有第2倾斜致动器131B1。作为第2倾斜致动器131B1,例如可举出音圈马达和/或压电致动器。第2倾斜致动器131B1与总线124连接,ASIC120控制第2倾斜致动器131B1。第2倾斜致动器131B1在AISC120的控制下生成动力。第2倾斜机构131B通过接收由第2倾斜致动器131B1生成的动力,使读取磁头36B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参考图13)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另外,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第1倾斜机构131A及第2倾斜机构131B称为倾斜机构131。
作为一例,如图13所示,磁带MT的表面139上形成有伺服带SB1、SB2及SB3和数据带DB1及DB2。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伺服带SB1~SB3称为伺服带SB,将数据带DB1及DB2称为数据带DB。
伺服带SB1~SB3和数据带DB1及DB2沿着磁带MT的全长方向形成。在此,磁带MT的全长方向换言之是指磁带MT的长边方向(正向及逆向)。
伺服带SB1~SB3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排列在相隔的位置。例如,伺服带SB1~SB3沿着宽度方向WD等间隔地排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等间隔”除指完全等间隔以外,还指包括本发明的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且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程度的误差的含义的等间隔。
数据带DB1配置于伺服带SB1与伺服带SB2之间,数据带DB2配置于伺服带SB2与伺服带SB3之间。即,伺服带SB和数据带DB沿着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
伺服带SB上沿着磁带MT的全长方向按既定的间隔形成有伺服图案51。伺服图案51具有磁化区域51A及51B。磁化区域51A及51B为相对于沿着宽度方向WD的假想直线以线对称的方式倾斜的一对线状磁化区域。磁化区域51A及51B彼此不平行,并且形成为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的相反的方向倾斜既定角度。
另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三条伺服带SB和两条数据带DB,但这仅为一例,也可以为两条伺服带SB和一条数据带DB,即使为四条以上伺服带SB和三条以上数据带DB,本发明的技术也成立。
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全长方向上配置于比读取磁头36B更靠卷取卷盘42侧。记录磁头36A具备多个磁元件。记录磁头36A具有多个伺服读取元件WSR及多个记录元件DW作为多个磁元件。
记录磁头36A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宽于磁带MT的宽度。例如,记录磁头36A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使记录磁头36A以预先设定为最大的倾斜角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下通过磁元件单元46A对磁带MT的某个数据带DB进行数据的写入(记录)时至少沿着宽度方向WD覆盖磁带MT的程度的长度。多个伺服读取元件WSR及多个记录元件DW设置于记录磁头36A的俯视下的中央部,并且沿着记录磁头36A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直线状配置。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多个伺服读取元件WSR,例示了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称为伺服读取元件WSR。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伺服读取元件WSR及记录元件DW不标注符号而称为“记录磁头侧磁元件”。
伺服读取元件WSR设置于与伺服带SB对应的位置。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伺服读取元件WSR1设置于与伺服带SB1对应的位置,伺服读取元件WSR2设置于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第1移动机构129A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记录磁头36A根据由伺服带SB读取的伺服图案51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
并且,在磁元件单元46A作为数据的写入对象的数据带DB变更的情况下(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磁元件单元46A作为数据的写入对象的数据带DB从数据带DB1及DB2中的一个变更为另一个的情况下),第1移动机构129A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记录磁头36A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变更伺服读取元件WSR的位置。即,第1移动机构129A使记录磁头36A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使伺服读取元件WSR1从与伺服带SB1对应的位置及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个移动至另一个,并且使伺服读取元件WSR2从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及与伺服带SB3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个移动至另一个。然后,通过进行跟踪控制,至少一个记录元件DW对数据带DB内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写入。
多个记录元件DW设置于伺服读取元件WSR1与伺服读取元件WSR2之间。即,多个记录元件DW设置于相邻的伺服读取元件WSR之间。多个记录元件DW沿着记录磁头36A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例如,沿着记录磁头36A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记录元件DW在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数据带DB上进行数据的记录。例如,如图13所示,在伺服读取元件WSR1的位置对应于伺服带SB1的位置且伺服读取元件WSR2的位置对应于伺服带SB2的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读取元件DW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带DB1上。
读取磁头36B具备多个磁元件。读取磁头36B具有多个伺服读取元件RSR及多个读取元件DR作为多个磁元件。与记录磁头36A相同地,读取磁头36B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宽于磁带MT的宽度。例如,读取磁头36B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使读取磁头36B以预先设定为最大的倾斜角度的角度(例如,与记录磁头36A相同的角度)倾斜的状态下通过磁元件单元46B对磁带MT的某个数据带DB进行数据的读取时至少沿着宽度方向WD覆盖磁带MT的程度的长度。多个伺服读取元件RSR及多个读取元件DR设置于读取磁头36B的俯视下的中央部,并且沿着读取磁头36B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直线状配置。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多个伺服读取元件RSR,例示了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称为伺服读取元件RSR。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伺服读取元件WSR及伺服读取元件RSR称为伺服读取元件SR。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伺服读取元件RSR及读取元件DR不标注符号而称为“读取磁头侧磁元件”。
伺服读取元件RSR设置于与伺服带SB对应的位置。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伺服读取元件RSR1设置于与伺服带SB1对应的位置,伺服读取元件RSR2设置于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第2移动机构129B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读取磁头36B根据由伺服带SB读取的伺服图案51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
并且,在磁元件单元46B作为数据的读取对象的数据带DB变更的情况下(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磁元件单元46B作为数据的读取对象的数据带DB从数据带DB1及DB2中的一个变更为另一个的情况下),第2移动机构129B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读取磁头36B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变更伺服读取元件RSR的位置。即,第2移动机构129B使读取磁头36B在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使伺服读取元件RSR1从与伺服带SB1对应的位置及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个移动至另一个,并且使伺服读取元件RSR2从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及与伺服带SB3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个移动至另一个。然后,通过进行跟踪控制,至少一个读取元件DR对数据带DB内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取。
多个读取元件DR设置于伺服读取元件RSR1与伺服读取元件RSR2之间。即,多个读取元件DR设置于相邻的伺服读取元件RSR之间。多个读取元件DR沿着读取磁头36B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例如,沿着读取磁头36B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读取元件DR在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数据带DB上进行数据的读取。例如,如图13所示,在伺服读取元件RSR1的位置对应于伺服带SB1的位置且伺服读取元件RSR2的位置对应于伺服带SB2的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读取元件DR从数据带DB1读取数据。
记录磁头36A具备旋转轴RA1。旋转轴RA1设置于记录磁头36A的俯视下的中央部。记录磁头36A经由旋转轴RA1被第1倾斜机构131A保持成能够旋转。记录磁头36A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倾斜的状态下被第1倾斜机构131A保持。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
第1倾斜机构131A通过接收第1倾斜致动器131A1(参考图12)的动力,使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表面139上以旋转轴RA1为中心旋转。第1倾斜机构131A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表面139上以旋转轴RA1为中心旋转,由此变更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方位)及倾斜的角度。
读取磁头36B具备旋转轴RA2。旋转轴RA2设置于读取磁头36B的俯视下的中央部。读取磁头36B经由旋转轴RA2被第2倾斜机构131B保持成能够旋转。读取磁头36B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倾斜的状态下被第2倾斜机构131B保持。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
第2倾斜机构131B通过接收第2倾斜致动器131B1(参考图12)的动力,使读取磁头36B在磁带MT的表面139上以旋转轴RA2为中心旋转。第2倾斜机构131B在ASIC120(参考图12)的控制下使读取磁头36B在磁带MT的表面139上以旋转轴RA2为中心旋转,由此变更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方位)及倾斜的角度。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区分说明旋转轴RA1及RA2的情况下,称为旋转轴RA。
另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磁带MT上形成有三条伺服带SB,但这仅为一例。例如,也可以在磁带MT上仅形成两条伺服带SB,也可以在磁带MT上形成四条以上伺服带SB。并且,也可以在与伺服带SB对应的位置将相当于伺服带SB的数量的伺服读取元件RSR设置于读取磁头36B,并且在与伺服带SB对应的位置将相当于伺服带SB的数量的伺服读取元件WSR设置于记录磁头36A。
作为一例,如图14所示,数据带DB1上形成有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多个磁道”的一例。
记录磁头36A沿着宽度方向WD在伺服读取元件WSR1与伺服读取元件WSR2之间具有记录元件DW1、DW2、DW3、DW4、DW5、DW6、DW7及DW8作为多个记录元件DW。记录元件DW1~DW8与数据磁道DT1~DT8一对一对应。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倾斜何等程度例如由ASIC120根据通过由伺服读取元件WSR2读取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而得的信号与通过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读取伺服带SB1的伺服图案51而得的信号的相位差来确定。除此之外,还有如下方法:由ASIC120根据由伺服读取元件WSR2读取伺服带SB2的磁化区域51A的时刻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读取伺服带SB1的磁化区域51A的时刻的时间差和/或由伺服读取元件WSR2读取伺服带SB2的磁化区域51B的时刻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读取伺服带SB1的磁化区域51B的时刻的时间差等来确定。
作为一例,如图14所示,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并且,在磁带MT沿着正向走带的期间由记录元件DW1~DW8进行数据的记录。
另外,尽管省略图示,但数据带DB2上也形成有相当于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的多个数据磁道DT。
并且,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称为数据磁道DT,将记录元件DW1、DW2、DW3、DW4、DW5、DW6、DW7及DW8称为记录元件DW。并且,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读取元件DR1、DR2、DR3、DR4、DR5、DR6、DR7及DR8称为记录元件DR。
作为一例,如图15所示,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并且,在磁带MT沿着逆向走带的期间由记录元件DW1~DW8进行数据的记录。
在此,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是指图14所示的记录磁头36A倾斜至以沿着宽度方向WD穿过旋转轴RA1(参考图13)的假想直线为轴线对称的位置的状态。即,在磁带MT的全长方向上,图15所示的记录磁头36A内的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为与图14所示的记录磁头36A内的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如图16所示,数据磁道DT分别具有一个数据磁道组DTG。即,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对应于数据磁道组DTG1、DTG2、DTG3、DTG4、DTG5、DTG6、DTG7及DTG8。
数据磁道组DTG1包括数据磁道DT1_1、DT1_2、DT1_3、DT1_4、……及DT1_12。记录元件DW1负责将数据记录到数据磁道组DTG1中,即,将数据记录到数据磁道DT1_1、DT1_2、DT1_3、DT1_4、……及DT1_12中。
具体而言,当对数据磁道DT1_1进行数据的记录时,第1移动机构129A使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使记录元件DW1移动至数据磁道DT1_1上方的位置(例如,正对磁带MT的数据磁道DT1_1的位置)。并且,当对数据磁道DT1_2进行数据的记录时,第1移动机构129A使记录磁头36A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使记录元件DW1移动至数据磁道DT1_2上方的位置。关于数据磁道组DTG2~DTG8及记录元件DW2~DW8也相同。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的末尾的符号标为“n”。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末尾的符号标为“m”,称为数据磁道DTn_m。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末尾的符号为偶数的符号标为“mE”,称为偶数数据磁道DTn_mE。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末尾的符号为奇数的符号标为“mO”,称为奇数数据磁道DTn_mO。
在此,当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时,由记录元件DW1~DW8对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记录。并且,当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时,由记录元件DW1~DW8对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记录。
另外,这种数据的记录方法仅为一例,也可以设为:当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时,由记录元件DW1~DW8对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记录,当磁带MT在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时,对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记录。
并且,当在磁带MT沿着正向走带的状态下对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数据磁道DTn_1~DTn_6进行数据的记录且在磁带MT沿着逆向走带的状态下对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数据磁道DTn_7~DTn_12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可以在对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和对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切换使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方式和使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方式。
如图14~图16所示,当对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记录时,成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参考图14),相对于此,当对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记录时,成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参考图15)。这表示,作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对多个数据磁道DT中的相邻磁道(即,奇数数据磁道DTn_mO及偶数数据磁道DTn_mE)分别分配了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如图17所示,读取磁头36B沿着宽度方向WD在伺服读取元件RSR1与伺服读取元件RSR2之间具有读取元件DR1、DR2、DR3、DR4、DR5、DR6、DR7及DR8作为多个读取元件DR。读取元件DR1~DR8与数据磁道DT1~DT8一对一对应。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倾斜何等程度例如由ASIC120根据通过由伺服读取元件RSR2读取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而得的信号与通过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读取伺服带SB1的伺服图案51而得的信号的相位差来确定。除此之外,还有如下方法:由ASIC120根据由伺服读取元件RSR2读取伺服带SB2的磁化区域51A的时刻与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读取伺服带SB1的磁化区域51A的时刻的时间差和/或由伺服读取元件RSR2读取伺服带SB2的磁化区域51B的时刻与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读取伺服带SB1的磁化区域51B的时刻的时间差等来确定。
作为一例,如图17所示,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并且,在磁带MT沿着正向走带的期间由读取元件DR1~DR8进行数据的读取。
作为一例,如图18所示,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并且,在磁带MT沿着逆向走带的期间由读取元件DR1~DR8进行数据的读取。
读取元件DR1负责从数据磁道组DTG1读取数据,即,从数据磁道DT1_1、DT1_2、DT1_3、DT1_4、……、DT1_11及DT1_12读取数据。具体而言,当对数据磁道DT1_m进行数据的记录时,第2移动机构129B使读取磁头36B在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移动,由此使读取元件DR1移动至数据磁道DT1_m上方的位置(例如,在磁带MT的厚度方向侧正对数据磁道DT1_1的位置)。关于数据磁道组DTG2~DTG8及记录元件DR2~DR8也相同。
在此,当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时,由读取元件DR1~DR8从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读取。并且,当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时,由读取元件DR1~DR8从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读取。
另外,这种数据的读取方法仅为一例,也可以设为:当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正向走带时,由读取元件DR1~DR8从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读取,当磁带MT在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下沿着逆向走带时,从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读取。
并且,当在磁带MT沿着正向走带的状态下从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数据磁道DTn_1~DTn_6进行数据的读取且在磁带MT沿着逆向走带的状态下从数据磁道DTn_1、DTn_2、DTn_3、DTn_4、……DTn_12中的数据磁道DTn_7~DTn_12进行数据的读取时,可以在从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读取时和从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读取时切换使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方式和使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方式。
如图17~图19所示,当从奇数数据磁道DTn_mO进行数据的读取时,成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卷取卷盘42侧倾斜的状态(参考图17),相对于此,当从偶数数据磁道DTn_mE进行数据的读取时,成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向盒卷盘18侧倾斜的状态(参考图18)。这表示,作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对多个数据磁道DT中的相邻磁道(即,奇数数据磁道DTn_mO及偶数数据磁道DTn_mE)分别分配了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如图20所示,形成有多个伺服带SB的磁带MT的宽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缩小。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的宽度缩小的方式,但相反地,也可以使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的宽度扩大。作为磁带MT的宽度缩小或扩大的主要因素,可考虑磁带MT的保存环境及施加于装填在磁带盒10内的磁带MT的应力等。
例如,若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上的宽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缩小,则伺服读取元件SR相对于伺服图案51的位置会偏离设计时设定的既定位置(例如,磁化区域51A及磁化区域51B的中心位置)。若伺服读取元件SR相对于伺服图案51的位置偏离设计时设定的既定位置,则伺服控制的精度会下降,导致记录元件DW与数据磁道DT的位置偏离,并且读取元件DR与数据磁道DT的位置也偏离。
鉴于这种情况,在磁带系统2中,进行图21之后所示的处理。作为一例,如图21所示,磁带驱动器30的ASIC120具有第1位置检测部120A、第2位置检测部120B及间距计算部120D。
在数据带DB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基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读取的伺服带SB1的伺服图案51的第1伺服信号输入于第1位置检测部120A。第1伺服信号为与伺服带SB1的磁化区域51A及51B对应的间歇脉冲。第1位置检测部120A根据从伺服读取元件WSR1输入的第1伺服信号的脉冲的间隔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例如,隔开几米~几十米的恒定间隔的多个位置)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1位于伺服带SB1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并向间距计算部120D输出检测结果。
在数据带DB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基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2读取的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的第2伺服信号输入于第2位置检测部120B。第2伺服信号为与伺服带SB2的磁化区域51A及51B对应的间歇脉冲。第2位置检测部120B根据从伺服读取元件WSR2输入的第2伺服信号的脉冲的间隔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2位于伺服带SB2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并向间距计算部120D输出检测结果。
在此,对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位于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的具体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图22中示出了图13所示的伺服图案51中的一个。伺服图案51的磁化区域51A及51B为相对于沿着宽度方向WD的假想直线以线对称的方式倾斜的一对线状磁化区域。若伺服读取元件WSR读取到磁化区域51A及51B,则产生分别与磁化区域51A及51B对应的脉冲。因此,在伺服读取元件WSR在磁带MT向正向或逆向走带的状态下读取到伺服图案51的情况下,根据伺服读取元件WSR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位置,由磁化区域51A及51B产生的脉冲的间隔会产生时间差。另外,伺服图案51并不一定要为相对于沿着宽度方向WD的假想直线以线对称的方式倾斜的一对线状。伺服图案51只要是不平行的一对线状磁化区域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磁化区域51A与沿着宽度方向WD的假想直线平行,且使磁化区域51B相对于沿着宽度方向WD的假想直线倾斜。
另一方面,由于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由ASIC120控制,因此ASIC120能够计算磁带MT的速度。因此,根据与磁化区域51A及51B对应的脉冲的间隔和磁带MT的速度,可获得伺服读取元件SR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位置上的磁化区域51A至磁化区域51B为止的距离D。另外,距离D为沿着磁带MT的全长方向的磁化区域51A至磁化区域51B为止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伺服位置分别预先规定了距离D。多个伺服位置例如是指各伺服带SB内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多个位置。例如,伺服位置针对每个伺服带SB从宽度方向WD的一端侧由从“1”起按升序排列的编号表示至另一端侧。各伺服带SB内的伺服读取元件WSR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位置根据距离D来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包括针对每个伺服位置预先规定的距离D的信息,使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在制造磁带盒10的阶段存储于磁带盒10的NVM96中。另外,距离D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构成形成在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多个位置上的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的一例。并且,伺服位置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多个伺服带内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的一例。
伺服图案51由伺服写入器(省略图示)记录到伺服带SB上。伺服写入器具有伺服信号写入磁头(省略图示),由伺服信号写入磁头在伺服带SB上形成磁化区域51A及51B。作为一例,如图22所示,理想的是伺服带SB上的伺服图案51记录成直线状。然而,实际上,作为一例,如图23所示,伺服图案51的磁化区域51A及51B有时会因伺服信号写入磁头的加工误差而弯曲,而不是直线状。另外,图23所示的伺服图案51的例子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简而易懂的方式示意地示出了磁化区域51A及51B的变形,其以比磁化区域51A及51B的实际的变形强调的方式示出。
在伺服带SB内记录伺服图案51的伺服信号写入磁头的间隙图案形成于伺服信号写入磁头。间隙图案与伺服图案51相同地为一对线状图案。间隙图案的一对图案与伺服图案51相同地彼此不平行,并且以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的相反的方向倾斜既定角度的方式形成于伺服信号写入磁头。即,通过使来自间隙图案的漏磁通磁化磁带MT的各伺服带SB,将与间隙图案相同的形状的伺服图案51记录到各伺服带SB上。因此,若间隙图案因伺服信号写入磁头的加工误差而弯曲,则记录到磁带MT上的伺服图案51也会弯曲。通过测定伺服信号写入磁头的间隙图案的沿着磁带MT的全长方向的一对图案之间的距离来测定各伺服带SB内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多个伺服位置的每一个的距离D。
作为一例,图24中示出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一例,示出了针对每个伺服带SB设定有伺服位置、距离D及伺服距离的信息。在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伺服位置、距离D及伺服距离与识别伺服带SB的每个识别编号建立有对应关系。换言之,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多个伺服位置与各伺服带SB建立有对应关系,并且距离D及伺服距离与各伺服位置建立有对应关系。即,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包括针对伺服带SB和伺服位置的各组合的距离D及与各伺服位置对应的伺服距离。伺服距离为与以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点149的位置为基准的各伺服位置对应的宽度方向WD上的距离。
在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各伺服带SB上分别设定有19个伺服位置,设定在伺服带SB上的伺服位置的数量并无限制,只要设定有多个伺服位置即可。并且,在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例如将与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点149对应的伺服位置的伺服距离设为0μm。而且,伺服位置距中点149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距离越远,各伺服位置上的伺服距离会变得越长。在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距离D短于与中点149对应的伺服位置的距离D的伺服位置的伺服距离由正值(+)表示,距离D长于与中点对应的伺服位置的距离D的伺服位置的伺服距离由负值(-)表示。
第1位置检测部120A(参考图21)根据第1伺服信号的脉冲的间隔来计算距离D,并参考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由此检测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读取元件WSR1的伺服位置。
第2位置检测部120B(参考图21)根据第2伺服信号的脉冲的间隔来计算距离D,并参考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由此检测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读取元件WSR2的伺服位置。
间距计算部120D根据从第1位置检测部120A及第2位置检测部120B分别输入的检测结果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计算宽度方向WD上的伺服图案51的间距。宽度方向WD上的伺服图案51的间距是指伺服带SB1的伺服图案51与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之间的间距及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与伺服带SB3的伺服图案51之间的间距。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由间距计算部120D计算伺服带SB1的伺服图案51与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之间的间距的方式,但这仅为一例。例如,若通过使磁头36沿着宽度方向WD移动而使伺服读取元件WSR1位于伺服带SB2上且使伺服读取元件WSR2位于伺服带SB3上,便能够使间距计算部120D根据第1伺服信号及第2伺服信号来计算伺服带SB2的伺服图案51与伺服带SB3的伺服图案51之间的间距。
并且,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列举基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读取伺服图案51而得的结果的第1及第2伺服信号输入于第1及第2位置检测部120A及120B且第1及第2位置检测部120A及120B根据第1及第2伺服信号来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位于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读取伺服图案51时也会由第1及第2位置检测部120A及120B进行相同的处理。即,检测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位于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
另外,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第1位置检测部120A及第2位置检测部120B称为位置检测部121,将第1伺服信号及第2伺服信号称为伺服信号。
作为一例,如图25所示,间距计算部120D向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输出能够确定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宽度方向WD上的伺服带SB之间的间距的间距信息142(例如,表示伺服带SB之间的间距本身的信息)。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数据带DB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向盒存储器19空间传输间距信息142的写入指令作为命令信号。CPU94根据来自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的命令信号来进行将间距信息142写入到NVM96中的写入处理。由此,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信息142存储于NVM96中。
在此,作为在数据带DB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例如可举出制造磁带盒10的阶段,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在数据带DB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也可以为使用者第一次将磁带盒10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进行初始化之后不久的阶段,也可以为每次将磁带盒10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的阶段,并且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之后,在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使磁带MT往复一次来获得间距信息142,并将获取到的间距信息142存储于NVM96中。
图26是表示间距信息142的一例的图。间距信息142为针对每个伺服带SB设定有伺服位置及间距的信息。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伺服位置及间距与识别伺服带SB的每个识别编号建立有对应关系。换言之,间距信息142中,多个伺服位置与各伺服带SB建立有对应关系,并且间距与各伺服位置建立有对应关系。即,间距信息142包括针对伺服带SB和伺服位置的各组合的间距。间距信息142针对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的每一个进行测定,并存储于NVM96中。
另外,存储于NVM96中的间距信息142为从多个磁带驱动器30中作为基准的磁带驱动器30(以下,还称为“基准驱动器”)得到的信息。另外,这里所说的“基准驱动器”并不表示世间所说的标准磁带驱动器30。无论是什么样的磁带驱动器30,只要是第一次使用磁带盒10的磁带驱动器30,则均可以成为能够测定间距的“基准驱动器”。
另外,磁带驱动器30可以在磁带驱动器30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使用根据多个伺服读取元件SR读取多个伺服带SB而得的结果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SR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间距来生成间距信息142。
具体而言,第1移动机构129A及第2移动机构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使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伺服读取元件WSR2以及伺服读取元件RS R1及伺服读取元件RSR2分别移动至伺服带SB上的位置。位置检测部121在多个位置计算各伺服带SB内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伺服读取元件SR各自的位置上的距离D,以检测与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ASIC120使用伺服读取元件SR在伺服位置上的伺服距离和伺服读取元件间距离来生成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每个伺服位置的间距信息142。与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的一例。
例如,假设伺服读取元件间距离为2858.6μm,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伺服读取元件WSR2的伺服距离分别为23.555μm及23.455μm。在该情况下,伺服读取元件WSR在伺服位置上的间距为2858.5μm(2858.5=2858.6-(23.555-23.455))。
如此,ASIC120可以使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规定的每个伺服位置的伺服读取元件SR的伺服距离和存储于磁带驱动器30的存储单元122中的伺服读取元件间距离来生成图26所示的间距信息142。
在磁带驱动器30的控制装置38(参考图12)中,作为一例,如图27所示,ASIC120具有位置检测部121、伺服控制部123、记录控制部125、数据获取部130、读取控制部132、数据输出部134、倾斜控制部136及走带控制部140。
走带控制部140通过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各自的驱动而使磁带MT选择性地向正向及逆向走带。送出马达40的驱动根据送出马达控制信号(省略图示)来控制,卷取马达44的驱动根据卷取马达控制信号(省略图示)来控制。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由走带控制部140生成。送出马达控制信号由走带控制部140向送出马达40供给,卷取马达控制信号由走带控制部140向卷取马达44供给。另外,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称为马达控制信号。
走带控制部140从盒存储器19获取间距信息142,并将获取到的间距信息142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走带控制部140根据由存储单元122内的间距信息142确定的磁头36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上的间距来调整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各自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由此将磁带MT的走带速度及张力调整为适当的值,其细节待留后述。磁带MT的走带速度及张力的调整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进行。如此,通过调整磁带MT的张力来调整磁带MT的宽度。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各自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扭矩的调整通过走带控制部140根据间距信息142来校正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来实现。
走带控制部140根据按照由间距信息142确定的磁头36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上的间距校正的马达控制信号来计算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以下,还简称为“张力”)。走带控制部140对张力的计算例如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进行。在该情况下,例如,走带控制部140使用以马达控制信号为自变量、以张力为因变量的运算式来计算张力。这里使用的运算式为通过利用实际设备进行的试验和/或计算机模拟预先得到的运算式。
走带控制部140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向倾斜控制部136输出表示根据马达控制信号计算出的张力的张力信息。
基于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读取的伺服图案51的两个伺服信号(以下,还称为“记录磁头侧伺服信号”)和基于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读取的伺服图案51的两个伺服信号(以下,还称为“读取磁头侧伺服信号”)输入于位置检测部121。位置检测部121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1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及伺服读取元件WSR2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并计算检测出的位置的平均值。然后,位置检测部121根据计算出的平均值来检测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另外,可以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从盒存储器19输入于位置检测部121。在该情况下,位置检测部121使用记录磁头侧伺服信号来计算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进行读取的各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51的距离D。位置检测部121参考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检测与计算出的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作为伺服读取元件WSR1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及伺服读取元件WSR2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并计算检测出的位置的平均值。然后,位置检测部121可以根据计算出的平均值来检测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例如,若伺服带SB1中的伺服读取元件WSR1的伺服位置为“1”且伺服带SB2中的伺服读取元件WSR2的伺服位置为“3”,则由“2”表示的伺服位置成为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另外,在图24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设定有19个伺服位置,但也可以在检测伺服位置时根据距离D及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来运算伺服位置,并设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设定的伺服位置的中间值。
并且,位置检测部121检测伺服读取元件RSR1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及伺服读取元件RSR2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并计算检测出的位置的平均值。然后,位置检测部121根据计算出的平均值来检测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另外,位置检测部121也可以使用读取磁头侧伺服信号来计算由伺服读取元件RSR1及RSR2进行读取的各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51的距离D。在该情况下,位置检测部121参考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检测与计算出的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作为伺服读取元件RSR1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及伺服读取元件RSR2在伺服带SB内的位置,并计算检测出的位置的平均值。然后,位置检测部121可以根据计算出的平均值来检测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例如,若伺服带SB1中的伺服读取元件RSR1的伺服位置为“1”且伺服带SB2中的伺服读取元件RSR2的伺服位置为“2”,则由“1.5”表示的伺服位置成为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伺服位置=“1.5”为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的例子中设定的伺服位置的中间值的一例。
位置检测部121向伺服控制部123及走带控制部140分别输出检测出的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及检测出的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以下,将磁头36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的检测结果简称为“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
伺服控制部123比较来自位置检测部121的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的检测结果(以下,还称为“记录磁头侧检测结果”)和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目标位置(以下,还称为“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并且,伺服控制部123比较来自位置检测部121的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的检测结果(以下,还称为“读取磁头侧检测结果”)和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目标位置(以下,还称为“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另外,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及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例如每次在磁带驱动器30中对磁带盒10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时由ASIC120使用伺服位置来指定。
在记录磁头侧检测结果与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伺服控制部123不对第1移动机构129A进行任何操作。在记录磁头侧检测结果偏离了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的情况下,伺服控制部123向第1移动机构129A输出伺服控制信号。第1移动机构129A根据从伺服控制部123输入的伺服控制信号来工作,由此将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对准到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
在读取磁头侧检测结果与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伺服控制部123不对第2移动机构129B进行任何操作。在读取磁头侧检测结果偏离了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的情况下,伺服控制部123向第2移动机构129B输出伺服控制信号。第2移动机构129B根据从伺服控制部123输入的伺服控制信号来工作,由此将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对准到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
数据获取部130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获取利用记录磁头36A记录到数据带DB上的数据。作为外部装置,例如可举出管理多个磁带驱动器30的主计算机或与磁带驱动器30连接成能够进行通信的个人计算机等。数据获取部130向记录控制部125输出从外部装置获取的数据。
记录控制部125将从数据获取部130输入的数据编码为记录用数字信号。然后,记录控制部125向记录磁头36A所包括的多个记录元件DW选择性地供给与数字信号对应的脉冲电流,由此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带DB内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中。
读取控制部132通过控制读取磁头36B的读取元件DR的动作使读取元件DR从数据带DB内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读取数据。读取元件DR从数据磁道DT读取的数据为脉冲状数字信号。读取控制部65向数据输出部134输出脉冲状数字信号。
数据输出部134对从读取控制部132输入的脉冲状数字信号进行解码。数据输出部134向既定的输出目的地(例如,主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显示器(省略图示)和/或存储装置(例如,存储单元122等))输出解码而得的数据。
倾斜控制部136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根据从走带控制部140输入的张力信息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并将计算出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其细节待留后述。
倾斜特征信息144为表示磁头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的信息。磁头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是指记录磁头36A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及读取磁头36B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记录磁头36A的长边方向的倾斜的特征表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朝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的倾斜的特征。并且,读取磁头36B的倾斜的特征表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朝向磁带MT的全长方向侧的倾斜的特征。在此,倾斜的特征是指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
倾斜特征信息144包括第1倾斜特征信息及第2倾斜特征信息。第1倾斜特征信息由倾斜控制部136根据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来计算。第2倾斜特征信息由倾斜控制部136根据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来计算。
第1倾斜特征信息为表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的信息。第1倾斜特征信息包括表示记录磁头36A的倾斜的方向(即,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例如,是盒卷盘18侧还是卷取卷盘42侧))的第1倾斜方向信息。并且,第1倾斜特征信息包括表示记录磁头36A的倾斜的角度(即,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角度)的第1倾斜角度信息。
第2倾斜特征信息为表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特征的信息。第2倾斜特征信息包括表示读取磁头36B的倾斜的方向(即,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例如,是盒卷盘18侧还是卷取卷盘42侧))的第2倾斜方向信息。并且,第2倾斜特征信息包括表示读取磁头36B的倾斜的角度(即,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磁带MT的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角度)的第2倾斜角度信息。
倾斜控制部136根据第1倾斜特征信息来生成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并且根据第2倾斜特征信息来生成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倾斜控制部136向第1倾斜机构131A输出生成的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并且向第2倾斜机构131B输出生成的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为控制第1倾斜致动器131A1(参考图12)的驱动的信号,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为控制第2倾斜致动器131B1(参考图12)的驱动的信号。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及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称为倾斜机构控制信号。
第1倾斜机构131A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根据第1倾斜机构控制信号使第1倾斜机构131A工作,由此调整记录磁头36A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即,第1倾斜机构131A使记录磁头36A以旋转轴RA1(参考图13)为中心旋转,以使记录磁头36A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成为由第1倾斜特征信息表示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
第2倾斜机构131B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分别根据第2倾斜机构控制信号使第2倾斜机构131B工作,由此调整读取磁头36B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即,第2倾斜机构131B使读取磁头36B以旋转轴RA2(参考图13)为中心旋转,以使读取磁头36B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成为由第2倾斜特征信息表示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
作为一例,如图28所示,走带控制部140使用以根据存储单元122内的间距信息142确定的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上的间距为自变量、以校正送出马达控制信号的校正值(以下,还称为“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校正卷取马达控制信号的校正值(以下,还称为“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为因变量的运算式146来计算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
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是为了获得实现允许范围内的张力所需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而对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使用的校正值,该张力施加于磁带MT,使得磁带MT的宽度成为目标宽度。
另外,在此,目标宽度为对磁带MT施加张力以使磁头36的记录元件DW或读取元件DR位于作为数据的记录或读取的对象的数据带DB内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上时的磁带MT的宽度。目标宽度可以为通过利用实际设备进行的试验和/或计算机模拟等预先得到的固定值,也可以为根据从外部接收的指示和/或预先设定的条件等来进行变更的可变值。
并且,走带控制部140使用的运算式146是作为用于计算如下校正值的运算式而通过利用实际设备进行的试验和/或计算机模拟等预先得到的运算式,该校正值是为了获得实现允许范围内的张力所需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而对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使用的,该张力施加于磁带MT,使得磁带MT的宽度成为目标宽度。
走带控制部140利用计算出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校正送出马达控制信号之后,将其供给至送出马达40,由此控制送出马达40的驱动,并且利用计算出的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校正卷取马达控制信号之后,将其供给至卷取马达44,由此控制卷取马达44的驱动。由此,允许范围内的张力施加于磁带MT,磁带MT的宽度被调整为与目标宽度一致或接近目标宽度。
例如,假设对位于数据带DB1的各数据磁道组DTG的中央的数据磁道DT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在该情况下,通过由走带控制部140进行将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调整在允许范围内的控制来调整磁带MT的宽度,使得伺服读取元件WSR1(RSR1)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1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例如,磁化区域51A及51B的中心位置),伺服读取元件WSR2(RSR2)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2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
另外,在此,列举了使伺服读取元件WSR1(RSR1)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1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且使伺服读取元件WSR2(RSR2)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2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的形式的例子,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假设对位于数据带DB2的各数据磁道组DTG的中央的数据磁道DT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由走带控制部140进行将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调整在允许范围内的控制来调整磁带MT的宽度,使得伺服读取元件WSR1(RSR1)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2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伺服读取元件WSR2(RSR2)位于磁带MT的伺服带SB3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
作为一例,如图29所示,倾斜控制部136判定由从走带控制部140输入的张力信息(参考图27)表示的张力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允许范围的上限值例如为预先设定为不会对磁带MT造成塑性变形等不可逆的损伤的张力的最大值的值,允许范围的下限值为预先设定为不会使走带中的磁带MT颤动的张力的最小值的值。
在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倾斜控制部136使用运算式148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是指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超过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及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低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
在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超过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倾斜控制部136计算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差分(在此,作为一例,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减去允许范围的上限值而得的值)。
另一方面,在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低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倾斜控制部136计算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差分(在此,作为一例,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减去允许范围的下限值而得的值)。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无需区分说明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差分和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差分的情况下,称为“张力差分”。
运算式148为以张力差分为自变量、以倾斜特征信息144为因变量的运算式。倾斜控制部136通过将张力差分代入到运算式148中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另外,运算式148例如是作为用于获得如下倾斜特征信息144的运算式而通过利用实际设备进行的试验和/或计算机模拟等预先得到的运算式,该倾斜特征信息144是通过使磁头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而使伺服读取元件WSR1(RSR1)位于磁带MT的指定的伺服带SB1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且使伺服读取元件WSR2(RSR2)位于磁带MT的指定的伺服带SB2的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所需的倾斜特征信息144。
作为一例,如图30所示,ASIC120从存储单元122获取倾斜特征信息144,并向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输出获取到的倾斜特征信息144。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在数据带DB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例如,在制造磁带盒10的阶段)向盒存储器19空间传输倾斜特征信息144的写入指令作为命令信号。CPU94根据来自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的命令信号来进行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NVM96中的写入处理。由此,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NVM96中。另外,存储于NVM96中的倾斜特征信息144为与间距信息142相同地从基准驱动器得到的信息。
如此,在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存储有倾斜特征信息144且存储单元122中未存储倾斜特征信息144的情况下,倾斜控制部136无需使用运算式148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而从NVM96获取倾斜特征信息144。然后,倾斜控制部136将从NVM96获取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倾斜控制部136根据存储单元122内的倾斜特征信息144来生成倾斜机构信号,并使倾斜机构131根据生成的倾斜机构信号来工作。
接着,参考图31A及图31B对磁带系统2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31A及图31B是表示由磁带驱动器30的ASIC120执行的磁带宽度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图31A所示的磁带宽度控制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T10中,走带控制部140判定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是否未存储倾斜特征信息144。在步骤ST10中,在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存储有倾斜特征信息144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并进入图31B所示的步骤ST36。在步骤ST10中,在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未存储倾斜特征信息144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12。
在步骤ST12中,走带控制部140经由CPU94及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从盒存储器19的NVM96获取间距信息142及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的至少一个。走带控制部140将获取到的间距信息142及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若如此将间距信息142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则走带控制部140无需重新从盒存储器19的NVM96获取间距信息142。并且,若将图案距离信息148存储于存储单元122中,则位置检测部121无需重新从盒存储器19的NVM96获取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
在接下来的步骤ST14中,走带控制部140通过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来开始磁带MT的走带。
在接下来的步骤ST16中,走带控制部140判定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是否到达既定位置。既定位置是指在磁带MT的全长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另外,是否到达既定位置例如可以根据从伺服读取元件WSR输入于位置检测部121的伺服信号来判定,也可以根据从磁带MT开始走带起经过的时间来判定,也可以根据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的驱动量来判定。
在步骤ST16中,在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未到达既定位置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32。在步骤ST16中,在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到达既定位置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17。
在步骤ST17中,位置检测部121使用记录磁头侧伺服信号来计算由伺服读取元件WSR1及WSR2进行读取的各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51的距离D。
位置检测部121从步骤S12中获取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获取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获取到的伺服位置成为各伺服带SB中的伺服读取元件WSR的伺服位置。位置检测部121检测伺服读取元件WSR1的伺服位置和伺服读取元件WSR2的伺服位置的平均值作为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位置。
另外,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未规定与计算出的距离D匹配的伺服位置的情况下,位置检测部121可以通过使用计算出的距离D和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规定的伺服位置的距离D对伺服位置进行插值来检测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
例如,若计算出的距离D为“22.001μm”,则在图24所示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计算出的距离D包括在与伺服位置“1”和“2”对应的距离D的范围内。因此,位置检测部121只要通过在与伺服位置“1”对应的距离D及与伺服位置“2”对应的距离D之间进行插值来求出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即可。伺服位置的插值可使用公知的插值方法。具体而言,例如,除线性插值以外,还可使用拉格朗日插值及样条插值之类的非线性插值。
另外,在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中未规定与计算出的距离D匹配的伺服位置的情况下,位置检测部121也可以将与最接近计算出的距离D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作为与计算出的距离D对应的伺服位置。
进而,位置检测部121使用读取磁头侧伺服信号来计算由伺服读取元件RS R1及RSR2进行读取的各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51的距离D。以下,位置检测部121进行与上述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位置的检测所涉及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来检测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位置。
伺服控制部123通过控制第1移动机构129A使检测出的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位置靠近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来进行记录磁头36A的定位控制。由此,记录磁头36A的宽度方向位置移动至记录磁头侧目标位置。
并且,伺服控制部123通过控制第2移动机构129B使检测出的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位置靠近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来进行读取磁头36B的定位控制。由此,读取磁头36B的宽度方向位置移动至读取磁头侧目标位置。
在步骤ST18中,走带控制部140将根据步骤ST12中获取到的间距信息142确定的间距代入到运算式146中,由此根据运算式146来计算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
根据间距信息142确定的间距为使用间距信息142获得的与表示步骤ST17中检测出的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的伺服位置对应的间距。即,走带控制部140针对磁头36的每个宽度方向位置获取用于对数据带DB内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准确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的间距。
因此,可根据运算式146计算出在步骤ST17中移动的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用于对数据带DB内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准确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
在接下来的步骤ST20中,走带控制部140利用步骤ST18中计算出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来校正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并且利用步骤ST18中计算出的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来校正卷取马达控制信号。走带控制部140根据步骤ST18中校正而得的马达控制信号来计算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并向倾斜控制部136输出表示计算出的张力的张力信息。
另外,经校正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供给至送出马达40,经校正的卷取马达控制信号供给至卷取马达44。由此,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的驱动来调整磁带MT的宽度。
在接下来的步骤ST22中,倾斜控制部136判定由从走带控制部140输入的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是否在允许范围外。在步骤ST22中,在由从走带控制部140输入的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32。在步骤ST22中,在由从走带控制部140输入的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24。
在步骤ST24中,倾斜控制部136计算张力差分。即,在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超过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下,计算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上限值的差分作为张力差分。并且,在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低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计算由张力信息表示的张力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差分作为张力差分。
在接下来的步骤T26中,倾斜控制部136根据张力差分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即,通过将张力差分代入到运算式148中来计算倾斜特征信息144。
在接下来的步骤ST28中,倾斜控制部136使用步骤ST26中计算出的倾斜特征信息144来控制倾斜机构131。即,倾斜控制部136生成与倾斜特征信息144对应的倾斜机构控制信号,并向倾斜机构131供给生成的倾斜机构控制信号,由此使倾斜机构131工作,从而使磁头36倾斜(调整磁头36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
在接下来的步骤ST30中,倾斜控制部136将步骤ST26中计算出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存储单元中。
在接下来的步骤ST32中,走带控制部140判定磁头36的基准位置(例如,读取磁头36B内的伺服读取元件RSR1)是否到达磁带MT的终端。在步骤ST32中,在磁头36的基准位置未到达磁带MT的终端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16。在步骤ST32中,在磁头36的基准位置到达磁带MT的终端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34。
在步骤ST34中,ASIC120从存储单元122获取倾斜特征信息144,并向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输出获取到的倾斜特征信息144。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向盒存储器19空间传输倾斜特征信息144的写入指令作为命令信号。盒存储器19的CPU94根据来自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的命令信号来进行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NVM96中的写入处理。由此,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NVM96中。在执行步骤ST34的处理之后,结束磁带宽度控制处理。
在图31B所示的步骤ST36中,ASIC120经由CPU94及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从盒存储器19的NVM96获取间距信息142、倾斜特征信息144及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
在接下来的步骤ST38中,走带控制部140通过控制送出马达40及卷取马达44来开始磁带MT的走带。
在接下来的步骤ST40中,走带控制部140判定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是否到达既定位置。在步骤ST40中,在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未到达既定位置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50。在步骤ST40中,在磁头36相对于磁带MT的位置到达既定位置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41。
在步骤ST41中,走带控制部140使用步骤S36中获取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伺服信号来检测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进而,伺服控制部123通过控制第1移动机构129A及第2移动机构129B使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靠近目标位置来进行磁头36的定位控制。
在步骤ST42中,走带控制部140将根据步骤ST36中获取到的间距信息142确定的间距代入到运算式146中,由此根据运算式146来计算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及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
在接下来的步骤ST44中,走带控制部140利用步骤ST18中计算出的送出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来校正送出马达控制信号,并且利用步骤ST18中计算出的卷取马达控制信号校正值来校正卷取马达控制信号。
在接下来的步骤ST46中,倾斜控制部136参考步骤ST36中获取到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判定是否需要使磁头36倾斜(是否需要调整磁头36的倾斜的方向及倾斜的角度)。在步骤ST46中,在无需使磁头36倾斜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50。在步骤ST46中,在需要使磁头36倾斜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48。
在步骤ST48中,倾斜控制部136使用步骤ST36中获取到的倾斜特征信息144来控制倾斜机构131。
在接下来的步骤ST50中,走带控制部140判定磁头36的基准位置是否到达磁带MT的终端。在步骤ST50中,在磁头36的基准位置未到达磁带MT的终端的情况下,判定被否定,磁带宽度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T40。在步骤ST50中,在磁头36的基准位置到达磁带MT的终端的情况下,判定得到肯定,从而结束磁带宽度控制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搭载有具有存储有倾斜特征信息144的NVM96的盒存储器19的磁带盒10还可装填到基准驱动器以外的磁带驱动器30中来使用。
在将如此构成的磁带盒10装填到磁带驱动器30中并拉出磁带盒10内的磁带MT而由磁头36进行记录动作或读取动作的情况下,磁带驱动器30的倾斜控制部136从盒存储器19的NVM96获取倾斜特征信息144。然后,倾斜控制部136控制倾斜机构131,以使磁头36的倾斜成为与倾斜特征信息144对应的倾斜。因此,根据本结构,即使磁带MT在宽度方向WD上变形,也能够有助于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特征信息144包括表示磁头36的倾斜的方向的信息。因此,根据本结构,相较于倾斜特征信息144不包括表示磁头36的倾斜的方向的信息的情况,即使磁带MT在宽度方向WD上变形,也能够有助于精确地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特征信息144包括表示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的信息。因此,根据本结构,相较于倾斜特征信息144不包括表示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的信息的情况,即使磁带MT在宽度方向WD上变形,也能够有助于精确地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记录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对多个数据磁道DT中的相邻磁道(即,奇数数据磁道Dn_mO及偶数数据磁道Dn_mE)分别分配了相反的方向。由此,会针对每个数据磁道DT改变记录磁头36A的倾斜的方向(方位)的同时进行读写。并且,作为多个读取磁头侧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WD的倾斜的方向,对多个数据磁道DT中的相邻磁道(即,奇数数据磁道Dn_mO及偶数数据磁道Dn_mE)分别分配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在读取时(再现时),读取元件DR不易对与原本应读取的数据磁道DT相邻的数据磁道DT造成磁性影响(不易发生串扰)。换言之,当对方位与读取元件DR一致的数据磁道DT进行读取时,方位损失较少(几乎为零),当对方位与读取元件DR不一致的数据磁道DT(例如,相邻的数据磁道DT)进行读取时,方位损失较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盒存储器19具有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数据的读写的NVM96。因此,根据本结构,相较于以接触方式与某种存储器等进行数据的读写的情况,能够在不对盒存储器19造成物理损伤的情况下将间距信息142及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该盒存储器19中。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间距信息142来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因此,根据本结构,即使磁带MT在宽度方向WD上变形,也能够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根据倾斜特征信息144还调整磁头36的倾斜,因此相较于仅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的情况,能够精确地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距信息142包括多个伺服带SB内的每个伺服位置的间距。因此,根据本结构,相较于与磁头36的宽度方向位置无关地将间距设为固定值的情况,能够精确地校正磁带MT与多个磁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伺服带SB内的伺服位置使用将各伺服带SB内的多个伺服位置与构成形成在各伺服带SB上的伺服图案51的一对磁化区域51A及51B之间的各伺服位置上的距离D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来确定。因此,根据本结构,使用由伺服读取元件SR读取到的脉冲的变化来测定磁化区域51A至磁化区域51B为止的距离D,由此能够确定各伺服带SB内的伺服读取元件SR的伺服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磁带驱动器30对磁带MT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SR读取在宽度方向WD上相邻的伺服带SB的伺服图案51而得的结果和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宽度方向WD上的伺服图案51之间的间距。因此,根据本结构,只要预先测定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便能够使用多个伺服读取元件SR所处的伺服位置上的距离D来生成间距信息14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存储介质,例示了盒存储器19的NVM96,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2所示,在第一次装填磁带盒10时或磁带MT被初始化时中的任一时刻,控制装置38的ASIC120可以通过控制磁头36的动作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设置于磁带MT开头的BOT区域158。在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BOT区域158中的情况下,ASIC120通过控制磁头36的动作从BOT区域158读取倾斜特征信息144。另外,BOT区域158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磁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一例。
如此,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存储介质,使用磁带MT的BOT区域158。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省去准备盒存储器19或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盒存储器19的NVM96中的麻烦。
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BOT区域158中的形式的例子,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间距信息142、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或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BOT区域158中。
另外,可以在制造磁带盒10的阶段、检查磁带盒10的阶段或磁带盒10出厂的阶段中的任一时间段利用配置于工厂的磁带驱动器30的磁头36将间距信息142、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或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BOT区域158中。
并且,作为一例,如图33所示,可以通过ASIC120将由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从盒存储器19读出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BOT区域158中。在该情况下,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NVM96和BOT区域158这两者中。因此,通过校对存储于NVM96中的倾斜特征信息144和存储于BOT区域158中的倾斜特征信息144,能够确认倾斜特征信息144的可靠性。并且,即使NVM96和BOT区域158中的任一个发生不良情况,也能够从另一个获得倾斜特征信息144。
并且,在盒存储器19中存储有间距信息142、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或倾斜特征信息14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ASIC120将由非接触式读写装置50从盒存储器19读出的间距信息142、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或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BOT区域158中。
另外,也可以代替BOT区域158或除BOT区域158以外将间距信息142、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8和/或倾斜特征信息144存储于设置在磁带MT的末尾的EOT区域(省略图示)中。并且,并不限于磁带MT的BOT区域158及EOT区域,例如也可以将二维条形码或矩阵型二维码(例如,QR码(注册商标))等用作存储介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和磁头36的倾斜这两者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基本上不使磁头36倾斜(例如,参考图21所示的记录磁头36A与磁带MT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并且仅在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低于允许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使磁头36倾斜。
并且,例如,也可以在基本上不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磁道DT的位置使磁头36倾斜。在该情况下,倾斜控制部136根据磁带MT的全长的宽度变化以在宽度宽的位置减小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且在宽度窄的位置增加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的方式控制倾斜机构131。但是,在改变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的程度超过预先设定的上限的情况下,由走带控制部140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即,在即使在磁带MT的宽度宽的位置减小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也不充分的情况下(在无法使磁元件位于数据磁道DT上的情况下),加强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相反地,在即使在磁带MT的宽度窄的位置增加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也不充分的情况下(在无法使磁元件位于数据磁道DT上的情况下),减弱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磁带MT上记录数据之前的阶段由倾斜控制部136获取倾斜特征信息144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磁带驱动器30也可以在将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保持为规定值的状态下开始针对磁带MT的数据的记录动作,并通过伺服读取元件随时获取确定磁带MT的宽度的信息的同时实时调整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若磁带MT的宽度较宽,则加强张力,若磁带MT的宽度较窄,则减弱张力),并且在施加于磁带MT的张力接近允许范围的上下限值时,调整磁头36的倾斜的角度。在该情况下,磁带驱动器30可以在结束针对磁带MT的数据的记录动作之后,将倾斜特征信息144写入到盒存储器19和/或BOT区域158等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记录磁头36A及读取磁头36B,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将记录磁头36A和读取磁头36B一体化的磁头。即,即使为具有记录元件DW和读取元件DR一体化的磁元件(记录元件DW和读取元件DR成对的磁元件)的磁头,本发明的技术也成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由磁头36对磁带MT进行数据的读取和数据的写入这两种操作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磁带MT进行数据的读取及数据的写入中的一种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盒存储器19容纳于壳体12内的形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盒存储器19也可以粘贴在壳体12的外表面上。
作为执行控制装置38的处理的硬件资源,可以使用以下所示的各种处理器。作为处理器,例如可举出CPU,该CPU为发挥通过执行软件(即,程序)来执行处理的硬件资源的功能的通用的处理器。并且,作为处理器,例如可举出专用电路,该专用电路为FPGA、PLD或例示的ASIC120等具有为了执行特定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所有处理器均内置或连接有存储器,并且所有处理器均通过使用存储器来执行处理。
执行控制装置38的处理的硬件资源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的组合或CPU和FPGA的组合)构成。并且,执行控制装置38的处理的硬件资源也可以为一个处理器。
作为由一个处理器构成的例子,首先,有如下形式:由一个以上CPU和软件的组合构成一个处理器,并由该处理器发挥执行处理的硬件资源的功能。其次,以SoC等为代表有如下形式:使用由一个IC芯片实现包括执行处理的多个硬件资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的处理器。如此,控制装置38的处理通过将上述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以上用作硬件资源来实现。
进而,作为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更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并且,上述控制装置38的处理仅为一例。因此,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删除不需要的步骤,或者追加新的步骤,或者更改处理顺序。
本发明的技术还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或各种变形例。并且,当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结构。进而,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到程序,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不暂时储存程序的存储介质。
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为针对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仅为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例。例如,关于上述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说明为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一例的说明。因此,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删除不必要的部分、追加新要素或进行替换。并且,为了避免麻烦且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在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中,省略了关于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时无需特别说明的技术常识等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的含义与“A及B中的至少一个”的含义相同。即,“A和/或B”表示可以仅为A,也可以仅为B,也可以为A及B的组合。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当将三个以上事项用“和/或”建立关联进行表达时,也适用与“A和/或B”相同的观点。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可与具体且分别记载通过参考援用每一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28)

1.一种磁带盒,其具备:
壳体,容纳磁带;及
存储介质,设置于所述壳体,
从所述壳体拉出的所述磁带通过配置成直线状的多个磁元件来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写入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多个磁元件的配置方向相对于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向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
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表示所述配置方向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倾斜的特征的倾斜特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特征包括所述倾斜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磁带具有多个磁道,
所述多个磁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多个磁道的每一个对应,
对所述多个磁道中的相邻磁道的每一个分别分配相反的方向作为所述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特征包括所述倾斜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通过非接触式读写装置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信息的读写的非接触式通信介质的内置存储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包括所述磁带的一部分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间距信息包括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将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所述多个位置上的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
所述间距对应于使用所述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位置、即所述多个磁元件的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磁带盒,其中,
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所述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所述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所述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间距。
11.一种磁带驱动器,其用于装填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具备:
倾斜机构,使搭载有所述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向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及
控制装置,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所述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所述倾斜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带驱动器,其还具备张力施加机构,
所述张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磁带施加张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磁带驱动器,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带驱动器,其中,
所述间距信息包括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带驱动器,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将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所述多个位置上的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使用与利用所述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位置、即所述多个磁元件的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磁带驱动器,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所述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所述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所述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间距。
17.一种磁带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
倾斜机构,使搭载有所述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向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及
控制装置,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所述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所述倾斜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带系统,其还具备张力施加机构,
所述张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磁带施加张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磁带系统,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磁带系统,其中,
所述间距信息包括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磁带系统,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将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所述多个位置上的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使用与利用所述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位置、即所述多个磁元件的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磁带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所述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所述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所述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间距。
23.一种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存储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盒所包括的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所述倾斜特征信息;及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倾斜特征信息来控制使搭载有所述多个磁元件的磁头相对于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向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侧倾斜的倾斜机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还包括对所述磁带施加张力的步骤。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能够确定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间距信息,
所述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间距信息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的步骤。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中,
所述间距信息包括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上的间距。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中,
所述存储介质还存储将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与构成形成在所述多个伺服带的每一个上的伺服图案的一对磁化区域之间的所述多个位置上的所述磁带的全长方向上的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
所述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还包括使用与利用所述伺服图案距离信息检测出的位置、即所述多个磁元件的所述多个伺服带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间距来调整施加于所述磁带的张力的步骤。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其还包括在通过磁带驱动器对所述磁带进行数据的记录之前的阶段,根据通过多个伺服读取元件读取所述多个伺服带而得的结果和所述多个伺服读取元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间距的步骤。
CN202180052528.1A 2020-08-28 2021-07-30 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Pending CN1160186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4964 2020-08-28
JP2020144964 2020-08-28
JP2021106103A JP7395541B2 (ja) 2020-08-28 2021-06-25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動作方法
JP2021-106103 2021-06-25
PCT/JP2021/028500 WO2022044705A1 (ja) 2020-08-28 2021-07-30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動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643A true CN116018643A (zh) 2023-04-25

Family

ID=80355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2528.1A Pending CN116018643A (zh) 2020-08-28 2021-07-30 磁带盒、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6948A1 (zh)
JP (1) JP2024009324A (zh)
CN (1) CN116018643A (zh)
WO (1) WO20220447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9665A1 (ja) * 2022-07-08 2024-01-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ヘッド、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装置、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2698B1 (en) * 1998-05-22 2001-04-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agnetic tape dimensional instability compensation by varying recording head azimuth angle
JP2003257152A (ja) * 2002-02-28 2003-09-12 Sony Corp 記録媒体、テープドライブ装置
JP2003323266A (ja) * 2002-05-02 2003-1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気テープライブラリー装置
JP2004039074A (ja) * 2002-07-02 2004-02-05 Sony Corp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ヘッドの位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ヘッドの位置制御方法
JP2005174484A (ja) * 2003-12-12 2005-06-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磁気読み取り書き込み装置と磁気読み取り書き込み方法、磁気記録媒体の真偽判定方法
JP6747570B1 (ja) * 2019-12-12 2020-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06948A1 (en) 2023-06-29
WO2022044705A1 (ja) 2022-03-03
JP2024009324A (ja) 2024-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4009324A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11183206B2 (en)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recording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data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system using a recording medium including a predetermined area for recording defect information
US20230290379A1 (en)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gnetic tape drive
JP7395541B2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動作方法
US11551718B2 (e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US10902877B2 (e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2021125198A (ja) 非接触式通信媒体、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非接触式通信媒体の動作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44704A1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動作方法
JP7371061B2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動作方法
US11996125B2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6844061B1 (ja) 非接触式通信媒体、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非接触式通信媒体の動作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12302B2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並びに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の作動方法
US20230169992A1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11908498B2 (en)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devic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device,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gnetic tape
US11900969B2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1241235A1 (ja) 非接触式通信媒体、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非接触式通信媒体の動作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76462B2 (ja) 非接触式通信媒体及び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20240135975A1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240096351A1 (en)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devic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device,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gnetic tape
JP2000163525A (ja) ハイブリッド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JP2000030004A (ja) ハイブリッド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JPH03137810A (ja) 磁気ヘッド位置決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