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487A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487A
CN116018487A CN202180053898.7A CN202180053898A CN116018487A CN 116018487 A CN116018487 A CN 116018487A CN 202180053898 A CN202180053898 A CN 202180053898A CN 116018487 A CN116018487 A CN 116018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fin
heat exchanger
bent
cl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3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18487A8 (zh
Inventor
山田甲树
小田贵也
清水基史
织谷好男
鹤本侑万
佐藤健
坂卷智彦
内田贤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50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8695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506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1944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506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1943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18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4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8487A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487A8/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室外热交换器(11)具备:翅片(50),其具有开口(51);以及多孔管(40),其在前后方向(X)上延伸,在左右方向(Y)上形成有多个流路(43),并插入于开口(51)。翅片(50)在上下方向(Z)上的开口(51)的位置处具有朝向前后方向(X)弯折的弯曲部(52)。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板状翅片和插入于在这些各板状翅片形成的贯穿插入孔中的多个多孔管。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使在多孔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和一边与板状翅片接触一边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8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提高热传导性,将板状翅片的贯穿插入孔形成得较小并减小多孔管与板状翅片的贯穿插入孔的缘部之间的间隙即可。但是,若减小板状翅片的贯穿插入孔,则在组装热交换器时,多孔管向贯穿插入孔的插入阻力变大,多孔管的插入作业变得困难。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容易地进行热交换器的组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公开的热交换器具备:翅片,其具有开口;以及多孔管,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流路,并插入于所述开口,所述翅片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开口的位置处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弯折的弯曲部。
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器中,翅片的开口的大小在弯曲部的形成后比弯曲部的形成前小,因此,能够预先增大弯曲部的形成前的开口的大小。由此,通过在翅片形成弯曲部之前将多孔管插入于翅片的开口,能够减小多孔管的插入阻力。
(2)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形成于所述弯曲部的缺口。
在该情况下,翅片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
(3)优选的是,缺口是从所述开口的缘部起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切出的。
在该情况下,翅片更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
(4)优选的是,所述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
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因在翅片形成缺口而导致翅片的传热面积减小,因此,能够抑制热传导性降低。
(5)优选的是,所述开口是形成于所述翅片的孔,所述弯曲部具有分别形成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缺口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在该情况下,翅片更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
(6)优选的是,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缘部起分别切出所述缺口。
在该情况下,翅片更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
(7)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以从所述开口的缘部立起的方式沿着该缘部形成的卡箍,所述卡箍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着所述缺口配置的第一卡箍部和第二卡箍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钎焊等将插入于翅片的开口中的多孔管固定于卡箍,能够容易地将多孔管安装于翅片。另一方面,当沿着翅片的开口的整个缘部形成卡箍时,翅片难以弯折。但是,由于卡箍在第三方向上隔着缺口而被分为第一卡箍部和第二卡箍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弯折翅片。
(8)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以从所述开口的缘部立起的方式沿着该缘部形成的卡箍,所述卡箍具有在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缘部处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的第一卡箍部和第二卡箍部。
在该情况下,由于卡箍的第一卡箍部和第二卡箍部在翅片的开口的第二方向的缘部处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弯折翅片。
(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卡箍部和所述第二卡箍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靠所述间隙侧的端部与所述多孔管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侧面对置。
在该情况下,在将多孔管插入于翅片的开口时,能够利用第一卡箍部和第二卡箍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靠间隙侧的端部对多孔管的侧面进行引导。
(10)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所述开口;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多个所述开口的位置处分别弯折且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多个所述弯曲部,多个所述弯曲部5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一弯曲部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二弯曲部,所述卡箍沿着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和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中的至少一方对应的所述开口的缘部形成。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钎焊等将插入于翅片的多个开口中的在缘部形成有卡箍的开口的多孔管固定于该卡箍,能够容易地将多孔管安装于翅片。
(11)优选的是,所述卡箍从仅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对应的所述开口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立起,或者从仅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对应的所述开口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立起。
在该情况下,卡箍在与朝向相同方向弯折的规定数量的弯曲部(第一弯曲部或者第二弯曲部)对应的开口的缘部处全部向相同的方向立起,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翅片。
(12)优选的是,所述多孔管仅插入于在缘部形成有所述卡箍的所述开口。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翅片的多个开口中的供多孔管插入的开口的缘部全部形成有卡箍,因此,在将多孔管插入于开口时,能够利用卡箍对多孔管进行引导。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热交换器的组装。
(13)优选的是,所述卡箍具有:从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对应的所述开口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立起的第一卡箍;以及从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对应的所述开口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立起的第二卡箍。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卡箍或第二卡箍对插入于与翅片的全部弯曲部对应的开口中的多孔管进行引导。
(14)优选的是,所述卡箍与在缘部形成有该卡箍的所述开口中插入的所述多孔管接触。
在该情况下,翅片与多孔管借助卡箍而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热传导性。
(15)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突起,所述突起在所述弯曲部的附近处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地设置,以规定角度限制所述弯曲部的弯折角度。
在该情况下,在将翅片弯折时,能够利用突起以规定角度限制弯曲部的弯折角度,因此,能够抑制翅片过度弯折。
(16)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具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设置于所述翅片的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并且通过相互抵接而以所述规定角度限制所述弯曲部的弯折角度。
在该情况下,在将翅片弯折时,通过使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相互抵接,能够抑制翅片过度弯折。
(17)优选的是,所述开口是形成于所述翅片的孔,所述突起分别设置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
在该情况下,在将翅片弯折时,借助分别设置于开口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突起,能够以规定角度限制弯曲部的弯折角度。由此,能够抑制翅片的开口的第二方向的单侧过度弯折。
(18)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所述开口;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多个所述开口的位置处分别弯折且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多个所述弯曲部,多个所述弯曲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一弯曲部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突起设置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的附近,未设置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的附近。
在该情况下,由于仅在朝向相同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曲部的附近设置突起,因此,能够使突起全部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翅片。
(1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分别具有相互以面抵接的抵接面。
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抵接面彼此以面抵接,因此,与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以点或线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的抵接精度。
(20)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突起的抵接面和所述第二突起的抵接面隔着中心线而形成为线对称,所述中心线将所述弯曲部的弯折角度二等分。
在该情况下,第一突起的抵接面和第二突起的抵接面在将弯曲部的弯折角度二等分的中心线上相互抵接,因此,在它们的抵接面相互抵接时,能够使经由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分别施加于翅片的负荷均等。
(21)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优选为相同形状。
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
(22)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在所述弯曲部的附近处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设置的突起,所述突起具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翅片的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且相互抵接。
在该情况下,在将翅片弯折时,通过使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相互抵接,能够抑制翅片过度弯折。
(23)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1)~(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这样构成的空调装置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热交换器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热交换部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从前侧观察翅片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沿图4的I-I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从前侧观察翅片的缺口的放大主视图。
图7是翅片的一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弯折多个翅片前,多孔管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各开口的插入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卡箍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从后侧观察翅片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从右侧观察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相互抵接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采用了作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而能够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以及制热的装置。
<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空调装置1主要具备室外单元2、多个(这里为2个)室内单元3、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以及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6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经由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及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连接而构成。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或地下室等,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以及室外风扇15。各设备7、8、10、11、15以及阀12~14之间通过制冷剂管16~22连接。
室内单元3设置于室内,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内单元3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3a、室内热交换器3b以及室内风扇3c。
<空调装置的动作>
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使室内热交换器3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将四路切换阀10切换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使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室内膨胀阀3a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b的顺序循环。
在制热运转中,使室内热交换器3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将四路切换阀10切换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使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3b、室内膨胀阀3a、室外膨胀阀1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1的顺序循环。
<室外热交换器>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结构图。室外热交换器11是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1主要具有热交换部30、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
热交换部30具有在图2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多孔管40、和在图2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翅片50。
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均为纵长中空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在第一集管31分别插入有多个多孔管40的一端部。在第二集管32分别插入有多个多孔管40的另一端部。各多孔管4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通过钎焊等固定于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
流入到第一集管31的内部空间和第二集管32的内部空间中的一方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经由多孔管40流向另一方的内部空间。空气借助室外风扇15(参照图1)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通过相邻的多孔管40之间以及相邻的翅片50之间。这样通过的空气与在多孔管40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部>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部30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所示的第一方向X设为前后方向,将第二方向Y设为左右方向,将第三方向Z设为上下方向。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
热交换部30的多孔管40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的扁平管。多孔管40沿前后方向X延伸地形成。多孔管40具有分别形成于上下两侧的一对平面状的主面41、和分别形成于左右两侧的一对圆弧状的侧面42。在多孔管40的内部,在左右方向Y上形成有多个供制冷剂流动的小的流路43。
热交换部30的翅片50是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板部件,在空气的通过方向(左右方向Y)上具有规定的宽度。本实施方式的翅片50是冲压成型件。翅片50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开口51。本实施方式的各开口51是在翅片50的板厚方向(前后方向X)上贯通而形成的孔。各开口51在翅片50的左右方向Y的中间部处沿左右方向Y较长地形成。
在翅片50的各开口51中插入有多孔管40。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将多孔管40插入到翅片50的2处的开口51中的状态,省略了插入到其他的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的图示。多孔管40插入到在多个翅片50各自的相同高度位置处形成的开口51。
<翅片的弯曲部>
翅片50具有多个弯曲部52。多个弯曲部52在上下方向Z上的多个开口51的位置处分别朝向前后方向X弯折。“弯曲部”是指通过翅片50的弯折而具有曲率的区域A1(参照图11)。另外,弯曲部的曲率被设定为任意的值。
多个弯曲部52通过将翅片50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前方向和后方向)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多个弯曲部52具有规定数量的第一弯曲部52A和规定数量的第二弯曲部52B。第一弯曲部52A朝向前后方向X的前侧(一侧)弯折。第二弯曲部52B朝向前后方向X的后侧(另一侧)弯折。以下,在对第一弯曲部52A和第二弯曲部52B的共通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统称为弯曲部52。
图4是从前侧观察翅片50的一部分的图3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沿图4的I-I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弯曲部52具有分别形成于翅片50的开口51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的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第一部分521形成于翅片50的开口51的左侧。第二部分522形成于翅片50的开口51的右侧。第一部分521隔着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所述中心线C1沿开口51的前后方向X延伸。第二部分522也隔着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
如上所述,由于弯曲部52在上下方向Z上的各开口51的位置处朝向前后方向X弯折,因此,翅片50的各开口51在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1在弯曲部52的形成后比弯曲部52的形成前小。因此,弯曲部52形成前的各开口51的宽度W1预先形成得较大。多孔管40在弯曲部52的形成前,插入于宽度W1较大的开口51(参照图8)。弯曲部52形成后的各开口51的宽度W1成为与多孔管40的上下方向Z上的厚度H(参照图3)大致相同的大小。
<翅片的平坦部>
如图3所示,翅片50具有形成于在上下方向Z上相邻的第一弯曲部52A与第二弯曲部52B之间的多个平坦部53。“平坦部”是指即使弯折翅片50也不具有曲率的区域A2(参照图11)。多个平坦部53具有规定数量的第一平坦部53A和规定数量的第二平坦部53B。第一平坦部53A从第一弯曲部52A朝向第二弯曲部52B向斜后下方延伸。第二平坦部53B从第二弯曲部52B朝向第一弯曲部52A向斜前下方向延伸。以下,在对第一平坦部53A和第二平坦部53B的共通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统称为平坦部53。
翅片50由各弯曲部52和与该弯曲部52的上下相邻的一对平坦部53形成为V字状。另外,翅片50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翅片50也可以不具有平坦部53,而以第一弯曲部52A与第二弯曲部52B交替地连续相连的方式形成为波形状。
翅片50在各平坦部53处具有在左右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第一翼片54和第二翼片55。第一翼片54是通过将平坦部53的左侧的一部分向前侧切起而形成的。第二翼片55是通过将平坦部53的右侧的一部分向前侧切起而形成的。通过使第一翼片54和第二翼片55的各切起端部与相邻的翅片50的平坦部53抵接,来规定相邻的翅片50之间的间距。
<翅片的缺口>
如图4所示,翅片50在各弯曲部52处具有在左右方向Y上切出的缺口56。“缺口”是指切除弯曲部52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凹部分。缺口56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上下方向Z上形成为宽幅,也可以如缝隙那样在上下方向Z上形成为窄幅。
缺口56具有形成于弯曲部52的第一部分521的第一缺口56A和形成于弯曲部52的第二部分522的第二缺口56B。第一缺口56A是从翅片50的开口51的左侧的缘部朝向左侧切出的。第二缺口56B是从翅片50的开口51的右侧的缘部朝向右侧切出的。以下,在说明第一缺口56A和第二缺口56B的共通事项的情况下,统称为缺口56。
图6是从前侧观察翅片50的缺口56的放大主视图。缺口56隔着中心线C2而形成为线对称,所述中心线C2沿开口51的左右方向Y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缺口56被切成其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2比较宽的U字状。缺口56的宽度W2比开口51的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1小。
本实施方式的缺口56是从开口51的缘部起被切出的,但也可以从弯曲部52的左右方向Y的外缘(翅片50的右端缘或左端缘)朝向开口51侧切出。
<翅片的卡箍>
图7是翅片50的一部分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的剖视图。翅片50具有以从各开口51的缘部向前后方向X立起的方式沿着该缘部形成的多个卡箍57(也参照图4)。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第二翼片55的图示(对于图8和图9也同样)。多个卡箍57例如是通过对翅片50实施翻边加工而形成的。
多个卡箍57具有规定数量的第一卡箍57A和规定数量的第二卡箍57B。第一卡箍57A形成于与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开口51的缘部。第二卡箍57B形成于与第二弯曲部52B对应的开口51的缘部。
第一卡箍57A从开口51的缘部向与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方向(前侧)相反的方向即后侧立起。第二卡箍57B从开口51的缘部向与第二弯曲部52B的弯折方向(后侧)相反的方向即前侧立起。“向后侧(前侧)立起”不仅包括朝向后侧(前侧)笔直地立起的情况,也包括朝向后侧(前侧)向斜上侧或斜下侧立起的情况。以下,在说明第一卡箍57A和第二卡箍57B的共同事项的情况下,统称为卡箍57。
如图6和图7所示,卡箍57具有在开口51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的缘部处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在上下方向Z上隔着缺口56而配置。
第一卡箍部571具有直线部571a和形成于直线部571a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圆弧部571b。
直线部571a沿着开口51的上侧的缘部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直线部571a的下表面与插入于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的上侧的主面41对置。
左侧的圆弧部571b在从直线部57a的左端到第一缺口56A的开口的上端之间,沿着开口51的缘部形成为圆弧状。右侧的圆弧部571b在从直线部571a的右端到第二缺口56B的开口的上端之间,沿着开口51的缘部形成为圆弧状。各圆弧部571b的内周面与插入于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的左右两侧的侧面42的上半部分分别对置。
第二卡箍部572具有直线部572a和形成于直线部572a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圆弧部572b。
直线部572a沿着开口51的下侧的缘部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直线部572a的下表面与插入于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的下侧的主面41对置。
左侧的圆弧部572b在从直线部572a的左端到第一缺口56A的开口的下端之间,沿着开口51的缘部形成为圆弧状。右侧的圆弧部572b在从直线部572a的右端到第二缺口56B的开口的下端之间,沿着开口51的缘部形成为圆弧状。各圆弧部572b的内周面与插入于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的左右两侧的侧面42的下半部分别对置。
如图7所示,在将翅片50弯折的状态下,第一卡箍部571的末端部与在缘部形成有该第一卡箍部571的开口51中插入的多孔管40的上侧的主面41接触。第二卡箍部572的末端部与在缘部形成有该第二卡箍部572的开口51中插入的多孔管40的下侧的主面41接触。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的各末端部与多孔管40的上侧和下侧的主面41稍微分离。
图8是表示在弯折多个翅片50之前,多孔管40相对于上下方向Z的各开口51的插入方向的剖视图。在将多个翅片50弯折之前(弯曲部52的形成前)的状态下,朝向卡箍57的立起方向插入多孔管40。
具体而言,在缘部形成有向后侧立起的第一卡箍57A的开口51中,从多个翅片50中配置于最前侧的翅片50朝向配置于其后侧的翅片50插入多孔管40。
在缘部形成有向前侧立起的第二卡箍57B的开口51中,从多个翅片50中配置于最后侧的翅片50朝向配置于其前侧的翅片50插入多孔管40。
如图6所示,在将多孔管40插入于翅片50的各开口51时,卡箍57的上下两侧的直线部571a、572a和左右两侧各个圆弧部571b、572b具有对多孔管40进行引导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孔管40的下侧的主面41容易因多孔管40的自重而与卡箍57的下侧的直线部571a抵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卡箍57的下侧的直线部571a对多孔管40的下侧的主面41进行引导的功能是有效的。
在以图6所示的左右方向Y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了翅片50的状态下插入多孔管40的情况下,成为多孔管40的下侧的侧面42容易因多孔管40的自重而与成为卡箍57的下侧的圆弧部571b、572b抵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成为卡箍57的下侧的圆弧部571b、572b对成为多孔管40的下侧的侧面42进行引导的功能是有效的。
如图7所示,插入于各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在将各翅片50弯折后(形成弯曲部52后),通过钎焊固定于对应的卡箍57。
图9是表示卡箍57的变形例的剖视图。本变形例中的多个卡箍57仅具有第一卡箍57A,不具有第二卡箍57B(参照图7)。具体而言,多个卡箍57形成为,从仅与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开口51的缘部向后侧立起。在本变形例中,仅在缘部形成有卡箍57的开口51中插入有多孔管40。多孔管40的插入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将多孔管40插入到在缘部形成有第一卡箍57A的开口51的情况相同(参照图8)。
本变形例中的多个卡箍57仅具有第一卡箍57A,但也可以仅具有第二卡箍57B。在该情况下,也仅在缘部形成有卡箍57的开口51中插入多孔管40。该多孔管40的插入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将多孔管40插入到在缘部形成有第二卡箍57B的开口51的情况相同(参照图8)。
<翅片的突起>
图10是从后侧观察翅片50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翅片50具有多个突起58,所述多个突起58在弯曲部52的附近处向前后方向X的后侧突出地设置。突起58具有将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参照图11)限制为规定角度的功能。突起58例如通过冲压成型使翅片50的一部分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突起58仅设置于第一弯曲部52A的附近,未设置于第二弯曲部52B的附近(参照图4)。突起58在与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开口5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于第一弯曲部52A的第一部分521的附近和第二部分522的附近。由于设置于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b2各自的附近的突起58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代表性地对设置于第一部分521的附近的突起58进行说明。
设置于第一部分521的附近的突起58具有分别设置于翅片50的第一部分521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第一突起58A形成于第一部分521的下侧的第一平坦部53A。第二突起58B形成于第一部分521的上侧的第二平坦部53B。
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相互抵接,由此以规定角度限制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角度θ。另外,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第一突起58A与第二突起58B相互分离。
图11是从右侧观察第一突起58A与第二突起58B相互抵接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形成为相同形状。另外,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隔着开口51的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所述中心线C1是将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角度θ二等分的中心线。第一突起58A具有第一面61、第二面62、第三面63、第四面64以及第五面65。
第一面61构成第一突起58A的上表面。第一面61在第一平坦部53A的后表面531的上侧与后表面531垂直地形成。第二面62构成第一突起58A的下表面。第二面62在第一平坦部53A的后表面531的下侧与后表面531垂直地形成。第三面63构成第一突起58A的突出端面。第三面63与第一平坦部53A的后表面531平行地形成。
第四面64构成为连接第一面61和第三面63的面。第四面64相对于第一平坦部53A的后表面531例如以45°倾斜。第五面65构成为连接第二面62和第三面63的面。第五面65相对于第一平坦部53A的后表面531例如以45°倾斜,且相对于第四面64向反方向倾斜。
第二突起58B具有第一面71、第二面72、第三面73、第四面74以及第五面75。
第一面71构成第二突起58B的下表面。第一面71在第二平坦部53B的后表面532的下侧与后表面532垂直地形成。第二面72构成第二突起58B的上表面。第二面72在第二平坦部53B的后表面532的上侧与后表面532垂直地形成。第三面73构成第二突起58B的突出端面。第三面73与第二平坦部53B的后表面532平行地形成。
第四面74构成为将第一面71与第三面73连接的面。第四面74相对于第二平坦部53B的后表面532以45°倾斜。第五面75构成为将第二面72与第三面73连接的面。第五面75相对于第二平坦部53B的后表面532以45°倾斜,且相对于第四面74向反方向倾斜。
通过以上的结构,第一突起58A的第四面64和第二突起58B的第四面74作为在图11所示的翅片50的侧视观察时,在将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角度θ二等分的中心线C1上相互以面抵接的抵接面发挥功能。通过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的第四面64、74彼此抵接,从而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角度θ被限制为规定角度(这里为90°)。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翅片50的开口51的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1在弯曲部52的形成后比弯曲部52的形成前小,因此,能够预先增大形成弯曲部52之前的开口51的宽度W1。由此,通过在翅片50上形成弯曲部52之前向翅片50的开口51插入多孔管40,能够减小多孔管40的插入阻力。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多孔管40插入到翅片50的开口51中,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1的组装。另外,通过在将多孔管40插入到翅片50的开口51的状态下将翅片50在开口51的位置处弯折而形成弯曲部52,能够减小翅片50的开口51的大小。其结果是,多孔管40与翅片50的开口51的缘部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能够提高热传导性。
各弯曲部52在对应的开口51的位置处弯折成V字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弯曲部52。
在各弯曲部52,在左右方向Y上切出缺口56。由此,翅片50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52。
缺口56的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2比开口51的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W1小。由此,能够抑制因在翅片50形成缺口56而导致翅片50的传热面积减小,因此,能够抑制热传导性降低。
缺口56在弯曲部52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具有形成于第一部分521的第一缺口56A和形成于第二部分522的第二缺口56B。由此,翅片50变得更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52。
第一缺口56A和第二缺口56B分别从开口51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切出。由此,翅片50变得更容易弯折,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弯曲部52。
卡箍57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隔着缺口56配置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由此,通过利用钎焊将插入到翅片50的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固定于卡箍,能够容易地将多孔管40安装于翅片50。另一方面,当沿着翅片50的开口51的整个缘部形成卡箍57时,翅片50难以弯折。但是,由于卡箍57在上下方向Z上隔着缺口56分为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因此,能够容易地弯折翅片50。
在翅片50的分别与第一弯曲部52A和第二弯曲部52B对应的开口51的缘部形成有卡箍57(第一卡箍57A和第二卡箍57B)。由此,通过利用钎焊将插入于翅片50的各开口51中的多孔管40固定于卡箍57,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多孔管40安装于翅片50。另一方面,当沿着翅片50的开口51的整个缘部形成卡箍57时,难以弯折翅片5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卡箍57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在翅片50的开口51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处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弯折翅片50。
作为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的靠间隙侧的端部的圆弧部571b、572b与多孔管40的侧面42对置。由此,在将多孔管40插入于翅片50的开口51时,能够利用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的圆弧部571b、572b对多孔管40的侧面42进行引导。
由于卡箍57与在缘部形成有该卡箍57的开口51中插入的多孔管40接触,所以能够提高热传导性。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多个卡箍57在与朝向相同方向(前侧)弯折的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开口51的缘部处全部向相同的方向立起,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翅片50。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仅在缘部形成有卡箍57的开口51中插入有多孔管40。由此,在供多孔管40插入的开口51的缘部全部形成有卡箍57,因此,在将多孔管40插入于开口51时,能够利用卡箍57对多孔管40进行引导。另外,能够将多个多孔管40全部朝向相同的方向(从前侧朝向后侧)插入到各开口51中。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1的组装。
翅片50具有在弯曲部52的附近处在前后方向X突出设置的突起58。在将翅片50弯折时,突起58的第一突起58A与第二突起58B相互抵接,由此能够以规定角度限制第一弯曲部52A的弯折角度θ。由此,能够抑制翅片50过度弯折。
突起58分别设置在开口51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因此,在弯折翅片50时,能够利用左右两侧的突起58以规定角度限制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由此,能够抑制翅片50的开口51的左右方向Y的单侧过剩地弯折。
由于突起58仅设置在朝向相同方向(前侧)弯折的第一弯曲部52A的附近,因此,能够使突起58全部向相同方向(后侧)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翅片50。
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具有相互以面抵接的第四面64、74。在将翅片50弯折时,由于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的第四面64、74彼此以面抵接,因此,与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以点或线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一突起58A与第二突起58B的抵接精度。
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B隔着将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二等分的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在将翅片50弯折时,第一突起58A的第四面64和第二突起58B的第四面74在将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二等分的中心线C1上相互抵接。由此,在第四面64、74彼此相互抵接时,能够使经由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分别施加于翅片50的负荷均等。
由于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
<其他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翅片50的开口51形成在翅片50的中间部,但也可以偏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形成。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翅片50的开口51并不限定于孔。例如,开口51也可以以在翅片50的左右方向Y的一端侧开口的方式呈U字状切出。在该情况下,仅在翅片50的左右方向Y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弯曲部52和缺口56。
上述实施方式的翅片50具备缺口56,但也可以不具备缺口56。
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箍57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均具备圆弧部571b、572b,但只要任一方具备圆弧部即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箍57与多孔管40接触,但也可以不与多孔管40接触。另外,第一卡箍部571也可以在直线部571a处分割成两个以上而形成。第二卡箍部572也可以在直线部572a处分割成两个以上而形成。
突起5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突起58的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形成为相同形状,但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隔着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但只要至少相互抵接的第四面64、74隔着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即可。
突起58的个数及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突起58也可以仅设置在开口51的左右方向Y的单侧。另外,突起58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弯曲部52A和第二弯曲部52B各自的附近,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二弯曲部52B的附近。并且,突起58在弯曲部52的上下两侧具有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但也可以仅具有第一突起58A或者仅具有第二突起58B。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弯曲部52的下侧(上侧)的第一突起58A(第二突起58B)与弯曲部52的上侧(下侧)的第二平坦部53B(第一平坦部53A)直接抵接而以规定角度限制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朝向前侧弯折的弯曲部52设为第一弯曲部52A,将朝向后侧弯折的弯曲部52设为第二弯曲部52B,但也可以将朝向后侧弯折的弯曲部52设为第一弯曲部52A,将朝向前侧弯折的弯曲部52设为第二弯曲部52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在第一弯曲部52A的附近设置突起58,在第二弯曲部52B的附近不设置突起58。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
11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40多孔管
42侧面
43流路
50翅片
51开口
52弯曲部
52A第一弯曲部
52B第二弯曲部
56缺口
57卡箍
57A第一卡箍
57B第二卡箍
58突起
58A第一突起
58B第二突起
64、74第四面(抵接面)
521第一部分
522第二部分
571第一卡箍部
571b圆弧部(端部)
572第二卡箍部
572b圆弧部(端部)
C1中心线
W1、W2宽度
θ弯折角度

Claims (23)

1.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
翅片(50),其具有开口(51);以及
多孔管(40),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流路(43),并插入于所述开口(51),
所述翅片(50)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开口(51)的位置处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弯折的弯曲部(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形成于所述弯曲部(52)的缺口(5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缺口(56)是从所述开口(51)的缘部起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切出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缺口(56)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W2)小于所述开口(51)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W1)。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开口(51)是形成于所述翅片(50)的孔,
所述弯曲部(52)具有分别形成于所述开口(51)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
所述缺口(56)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部分(521)和所述第二部分(5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从所述开口(51)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缘部起分别切出所述缺口(56)。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以从所述开口(51)的缘部立起的方式沿着该缘部形成的卡箍(57),
所述卡箍(57)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着所述缺口(56)配置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以从所述开口(51)的缘部立起的方式沿着该缘部形成的卡箍(57),
所述卡箍(57)具有在所述开口(51)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缘部处相互隔开间隙地配置的第一卡箍部(571)和第二卡箍部(57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卡箍部(571)和所述第二卡箍部(572)中的至少一方的靠所述间隙侧的端部与所述多孔管(40)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侧面(42)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所述开口(51);以及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多个所述开口(51)的位置处分别弯折且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多个所述弯曲部(52),
多个所述弯曲部(5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一弯曲部(52A)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二弯曲部(52B),
所述卡箍(57)沿着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52A)和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52B)中的至少一方对应的所述开口(51)的缘部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卡箍(57)从仅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所述开口(51)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立起,或者从仅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52B)对应的所述开口(51)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立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多孔管(40)仅插入于在缘部形成有所述卡箍(57)的所述开口(51)。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卡箍(57)具有:
从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52A)对应的所述开口(51)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立起的第一卡箍(57A);以及
从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52B)对应的所述开口(51)的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立起的第二卡箍(57B)。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卡箍(57)与在缘部形成有该卡箍(57)的所述开口(51)中插入的所述多孔管(40)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突起(58),所述突起(58)在所述弯曲部(52)的附近处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地设置,以规定角度限制所述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突起(58)具有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所述第一突起(58A)和所述第二突起(58B)设置于所述翅片(50)的所述弯曲部(52)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并且通过相互抵接而以所述规定角度限制所述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开口(51)是形成于所述翅片(50)的孔,
所述突起(58)分别设置于所述开口(51)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具有: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所述开口(51);以及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多个所述开口(51)的位置处分别弯折且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多个所述弯曲部(52),
多个所述弯曲部(5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一弯曲部(52A)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弯折的规定数量的第二弯曲部(52B),
所述突起(58)设置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弯曲部(52A)的附近,未设置于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弯曲部(52B)的附近。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58A)和所述第二突起(58B)分别具有相互以面抵接的抵接面(64、7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58A)的抵接面(64)和所述第二突起(58B)的抵接面(74)隔着中心线(C1)而形成为线对称,所述中心线(C1)将所述弯曲部(52)的弯折角度(θ)二等分。
21.根据权利要求16、19、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58A)和所述第二突起(58B)为相同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翅片(50)在所述弯曲部(52)的附近处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地设置的突起(58),
所述突起(58)具有第一突起(58A)和第二突起(58B),所述第一突起(58A)和所述第二突起(58B)设置在所述翅片(50)的所述弯曲部(52)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且相互抵接。
23.一种空调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180053898.7A 2020-09-08 2021-07-16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60184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0611 2020-09-08
JP2020-150679 2020-09-08
JP2020150611A JP6958695B1 (ja) 2020-09-08 2020-09-08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150610 2020-09-08
JP2020150679A JP7001944B1 (ja) 2020-09-08 2020-09-08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150610A JP7001943B1 (ja) 2020-09-08 2020-09-08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21/026782 WO2022054406A1 (ja) 2020-09-08 2021-07-16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487A true CN116018487A (zh) 2023-04-25
CN116018487A8 CN116018487A8 (zh) 2024-05-14

Family

ID=80632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3898.7A Pending CN116018487A (zh) 2020-09-08 2021-07-16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8487A (zh)
WO (1) WO202205440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6556A (en) * 1977-02-02 1978-08-23 Hitachi Ltd Cooling fin
JPS576297A (en) * 1980-06-12 1982-01-13 Nippon Denso Co Ltd Heat exchanger
JPH02154992A (ja) * 1988-12-05 1990-06-14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扁平管使用熱交換器
JPH0599581A (ja) * 1991-08-08 1993-04-20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35217B2 (ja) * 1992-09-28 2001-12-04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熱交換器のフィン
EP3421919A4 (en) * 2016-02-24 2019-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487A8 (zh) 2024-05-14
WO2022054406A1 (ja)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57785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220236012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054192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9015410A (ja) 熱交換器
US11555655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KR20170015146A (ko) 열교환기
CN110741216B (zh)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装置及空调机
CN116018487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15127258B (zh) 热交换器
JP6958695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001943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001944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844946B2 (ja) 熱交換器
CN111902683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2930466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US20240125562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6056817B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TWI809718B (zh) 熱交換器及冷凍循環裝置
JP7006376B2 (ja) 熱交換器
US2023017574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211552008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JP7462832B2 (ja) 熱交換器
JP2019052830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4089927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215449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CT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to national stage day

Correct: 2023.03.02

False: 2023.03.01

Number: 17-01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PCT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to national stage day

Correct: 2023.03.02

False: 2023.03.01

Number: 17-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