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094A - 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18094A CN116018094A CN202180002992.XA CN202180002992A CN116018094A CN 116018094 A CN116018094 A CN 116018094A CN 202180002992 A CN202180002992 A CN 202180002992A CN 116018094 A CN116018094 A CN 1160180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haust
- air
- ray
- fan
- amou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对载置在寝台装置(30)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并且具有旋转框架(13)、壳体(300)、第一排气部(220)、第二排气部(320)、以及控制部(52)。旋转框架上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壳体收纳所述旋转框架。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控制部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另外,控制部以使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该X射线CT装置一边使一对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绕被检体高速旋转,一边对拍摄的数据进行重构以生成被检体的断层图像。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固定在大致圆筒状的旋转框架上,在该旋转框架的中央形成有作为被检体的摄像空间的孔。除了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外,在旋转框架上还固定有:为X射线管提供高压电源的电源装置、与用于油冷却X射线管的油进行热交换的油冷却器、以及将从X射线检测器输出的大量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送至装置主体的称为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的数据收集装置等各种机架设备(以下简称为设备)。
设置有这些设备的旋转框架被收纳于大致圆筒状的壳体,在壳体的中央形成有孔。由于安装在旋转框架上的设备中的大多数随着通电而发热,因此需要对各设备进行冷却。因此,在X射线CT装置中,通过将外部空气吸入壳体内,将吸入的空气强制地作为冷却风流入壳体内,并将通过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空气从壳体排出,从而冷却设备。然而,根据设备中的空气的流动,有时冷却设备后的热空气会在壳体内朝不同方向分散流动。因此,存在设备的排热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第2005-161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第2019-29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是提高设置于X射线CT装置的旋转框架的各设备的排热效率。然而,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问题不限于上述课题。还可以是将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实现的各效果对应的课题设定为其他课题。
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对载置在寝台装置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并且具有旋转框架、壳体、第一排气部、第二排气部、以及控制部。旋转框架上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壳体收纳所述旋转框架。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控制部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另外,控制部以使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从前方向(Z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时的XY平面的剖视图;
图3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架台装置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
图4是用粗黑箭头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架台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5是在图2的Y’-Y”剖面中从侧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架台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排气量大于第二排气量时的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排气量大于第二排气量时壳体内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排气量大于第一排气量时的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排气量大于第一排气量时壳体内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风扇控制功能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风扇转速控制表的内容的图;
图12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壳体内部的状况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风扇控制功能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由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架台装置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
图17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架台装置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
图18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中的架台装置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从横方向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导风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23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3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X射线CT装置1例如具有架台装置10、寝台装置30以及控制台装置40。架台装置10例如具有旋转框架13、以及安装并固定于旋转框架13的X射线发生装置20、X射线高压装置21和X射线检测装置25等各种设备(部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旋转框架13处于非倾斜状态时旋转框架13的旋转轴线方向或寝台装置30的顶板33的长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正交并与地面水平的轴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正交且与地面垂直的轴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
X射线发生装置20例如具有X射线管11、楔形件16以及准直器17。X射线管11是通过施加来自X射线高压装置21的高压来生成X射线的真空管。从X射线管11照射的X射线通过楔形件16和准直器17,然后穿过被检体P到达X射线检测装置25。
楔形件16是用于调节从X射线管11照射的X射线剂量的滤光器。例如,楔形件16是衰减从X射线管11照射的X射线以使得从X射线管11照射到被检体P的X射线具有预先设定的分布的滤光器。例如,楔形件16通过加工铝来形成。
准直器17用于缩小透过楔形件16的X射线的照射范围,有时也称为X射线可动光阑。准直器17通过例如由多个铅板等的组合形成狭缝来缩小X射线的照射范围。
X射线检测装置25例如具有X射线检测器12和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数据采集系统)18。X射线检测器12检测穿过被检体P的X射线并将其转换为与该X射线剂量对应的电信号。例如,X射线检测器12具有X射线检测元件列,该X射线检测元件列是由多个X射线检测元件沿以X射线管11的焦点为中心的一个圆弧在通道方向上排列而成的。此外,X射线检测器12具有多个X射线检测元件列在与通道方向正交的切片方向上排列的结构。
此外,X射线检测器12例如具有栅格、闪烁体阵列以及光学传感器阵列。栅格配置在闪烁体阵列的X射线入射侧的表面上,并且包括具有吸收散射X射线的功能的X射线遮蔽板。栅格有时也被称为准直器(一维准直器或二维准直器)。闪烁体阵列由多个闪烁体排列而成。各闪烁体都具有输出与入射X射线剂量相对应的光子量的光的闪烁体晶体。光学传感器阵列由多个光学传感器排列而成。各光学传感器用于转换成与从闪烁体输出的光的光量相应的电信号。X射线检测器12可以具有包括将入射的X射线直接转换为电信号的半导体元件的结构,来代替上述闪烁体和光学传感器的结构。
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数据获取系统)18例如具有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数据传输电路等。从X射线检测器12的各X射线检测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被放大电路放大后,通过AD转换电路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生成检测数据。由DAS18生成的检测数据例如从设置在旋转框架13上并具有发光二极管(LED)的发送机通过光通信被发送至设置在架台装置10的非旋转部分(例如,图3中所示的固定框架14)上并具有光电二极管的接收器,并传送至控制台装置40。固定框架14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框架13的框架。另外,从旋转框架13向架台装置10的非旋转部分发送检测数据的方法不限于光通信,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只要是非接触式的数据传输即可。
控制装置15例如具有设置在控制基板上的处理器、存储电路以及马达和致动器等驱动机构。控制装置15具有接收来自控制台装置40的输入接口43或设置在架台装置10中的输入接口(未图示)的输入信号以控制架台装置10和寝台装置30的功能。例如,基于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控制装置15执行控制以使旋转框架13旋转、执行控制以通过相对于旋转框架13及收纳旋转框架13的壳体的吸气和排气来使壳体内的空气流通、执行控制以使架台装置10倾斜、以及执行控制以使寝台装置30及顶板33动作。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15可以设置于架台装置10或控制台装置40。
寝台装置30是载置作为X射线拍摄对象(扫描对象)的被检体P并使其移动的装置。寝台装置30例如具有基台31、寝台驱动装置32、顶板33和支承框架34。基台31是以能够在竖直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支承框架34的箱体。寝台驱动装置32是使载置有被检体P的顶板33沿顶板33的长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马达或致动器。设置在支承框架34上部的顶板33是载置被检体P的板。另外,除了顶板33之外,寝台驱动装置32还可以使支承框架34在顶板33的长轴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此外,寝台驱动装置32可以与寝台装置30的基台31一起移动。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是立式X射线CT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具有使被检体P处于站立状态下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来代替寝台装置30。
控制台装置40具有例如存储器41、显示器42、输入接口43、网络连接电路和处理电路50。存储器41是“存储部”的一个例子。控制台装置40可以与架台装置10分开,或者架台装置10可以包括控制台装置40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虽然以下假设控制台装置40作为单个控制台执行所有功能来进行说明,但是这些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多个控制台来实现。
存储器41例如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元件、硬盘、光盘等来实现。存储器41存储例如风扇转速控制表41-1等。风扇转速控制表41-1是对应表,其中设置在旋转框架13侧的第一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和设置在收纳旋转框架13的壳体侧的第二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彼此关联。风扇转速控制表41-1的内容将在后面描述。此外,存储器41可以存储例如由X射线CT装置1获取的检测数据、投影数据、重构图像、CT图像等。这些数据可以存储在可以与X射线CT装置1进行通信的外部存储器中,而不是存储在存储器41中(或者除了存储器41之外)。外部存储器是通过由管理外部存储器的云服务器接收来自控制台装置40的读写请求而被云服务器控制。
显示器42显示各种信息。例如,显示器42输出由处理电路50生成的医用图像(CT图像)、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例如动作模式的指示)的GUI(Graphical 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等。显示器42例如是液晶显示器、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此外,显示器42还可以设置在架台装置10上。此外,显示器42可以是桌面型的,或者可以由可以与控制台装置40的主体进行无线通信的平板终端等构成。
输入接口43接收来自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将与接收到的输入操作相关的信息输出到处理电路50。例如,输入接口43接收X射线CT装置1的动作模式的输入。动作模式例如是对被检体P执行的扫描模式。扫描模式例如包括扫描时(X射线拍摄时)的架台装置10、寝台装置30、处理电路50的各结构要素的控制信息。扫描模式例如包括螺旋扫描和步进-点射扫描。螺旋扫描是指通过一边移动顶板33一边使旋转框架13旋转从而对被检体P螺旋状地扫描的扫描模式。步进-点射扫描是指通过以一定间隔移动顶板33的位置以在多个扫描区域中执行常规扫描的扫描模式。此外,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例如与在扫描时的X射线的照射量或旋转框架13的旋转速度等相关的信息。此外,控制信息例如包括收集投影数据时的收集条件、重构CT图像时的重构条件、从CT图像生成后处理图像时的图像处理条件等。此外,除了扫描模式之外,动作模式还可以包括扫描开始前的待机模式(standby mode)。
输入接口43通过鼠标、键盘、轨迹球、开关、按钮、操纵杆、通过触摸操作面进行输入操作的触摸板、由显示画面和触摸板一体化而成的触摸屏、使用光学传感器的非接触输入电路、语音输入电路等来实现。此外,输入接口43可以设置于架台装置10。此外,输入接口43可以由能够与控制台装置40的主体进行无线通信的平板终端等构成。
网络连接电路44安装与网络的形态相应的各种信息通信用协议。网络连接电路44根据各种协议连接X射线CT装置1和图像服务器等其他机器。经由电子网络的电连接等可以应用于该连接。在此,电子网络是指利用电信技术的整个信息通信网络,除无线/有线的医院主干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和因特网(Internet)外,还包括电话通信线路网、光纤通信网络、电缆通信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网络等。
处理电路50控制X射线CT装置1整体的动作。处理电路50例如具有系统控制功能51、风扇控制功能52、预处理功能53、重构处理功能54和图像处理功能55。处理电路50通过例如硬件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存储电路)41中的程序来实现这些功能。
硬件处理器是指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例如简单可编程逻辑器件(Simple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PLD)或者复合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电路(circuitry)。也可以构成为直接将程序嵌入硬件处理器的电路中,来代替将程序存储在存储器41中。在这种情况下,硬件处理器通过读取和执行嵌入在电路中的程序来实现功能。上述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存储器41中,也可以存储在DVD、CD-ROM等非暂时性存储介质中,并通过将非暂时性存储介质安装于X射线CT装置1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来将上述程序从非暂时性存储介质安装在存储器41。硬件处理器不限于构成为单个电路,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独立的电路来构成一个硬件处理器,以实现各功能。此外,可以将多个结构要素综合为一个硬件处理器来实现各功能。风扇控制功能52是“控制部”的一个例子。
控制台装置40或处理电路50所具有的各结构要素可以被分散化并由多个硬件实现。处理电路50可以通过能够与控制台装置40通信的处理装置来实现,而不是由控制台装置40所具有的结构来实现。处理装置例如是与一个X射线CT装置连接的工作站、或者是与多个X射线CT装置连接并一并执行与以下说明的处理电路50同等的处理的装置(例如云服务器)。
系统控制功能51基于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输入操作(例如动作模式的指令)来控制处理电路50的各种功能。例如,系统控制功能51通过控制控制装置15、DAS18、X射线高压装置21和寝台驱动装置32,以在架台装置10中执行检测数据的收集处理等。此外,系统控制功能51在执行收集扫描图像的拍摄和用于诊断的图像的拍摄时控制各部的动作。
风扇控制功能52通过控制设置在旋转框架13侧的后述第一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和设置在壳体300(见图2、图3)侧的后述第二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来控制第一排气部的总排气量(以下,称为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部的总排气量(以下,称为第二排气量)。风扇控制功能52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预处理功能53对由DAS18输出的检测数据执行对数转换处理、偏移校正处理、通道间灵敏度校正处理、射束硬化校正等预处理,以生成投影数据。此外,预处理功能53可以将生成的投影数据存储在存储器41中。
重构处理部54对由预处理部53生成的投影数据通过滤波器校正逆投影法或逐次近似重构法等进行重构处理,以生成CT图像。此外,重构处理功能54可以将生成的CT图像存储在存储器41中。
图像处理功能55基于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输入操作,通过公知方法将CT图像转换为三维图像或任意剖面的剖面像数据。到三维图像的转换可以通过预处理功能53来执行。此外,图像处理功能55可以解析剖面像数据的图像,并基于解析结果对被检体P的体型等进行分类。
根据上述结构,X射线CT装置1基于动作模式等以螺旋扫描或步进-点射扫描等形式对被检体P执行主扫描拍摄。螺旋扫描是指通过一边移动顶板33一边使旋转框架13旋转,从而螺旋状地扫描被检体P的模式。步进-点射扫描是指通过使顶板33的位置以一定间隔移动来在多个扫描区域中执行常规扫描的模式。
(各设备的配置及排热)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架台装置10内的各设备的配置及排热进行说明。图2是从前方向(Z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XY平面的剖视图。图3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图3是从侧面观察图2的Y’-Y”剖面时的图。图3的左侧相当于架台装置10的前侧,右侧相当于架台装置10的后侧。架台装置10的前方向(或架台装置10的前侧)是指寝台装置30相对架台装置10设置的方向(或者设置寝台装置30的一侧)。架台装置10的后方向(或架台装置10的后侧)是指前方向的相反方向(或者相反侧)。
如图2所示,在旋转框架13上安装并固定有多个设备200。除X射线发生装置20、X射线高压装置21及X射线检测装置25之外,设备200例如还包括油冷却器、电源装置等与旋转框架13一体旋转的各种装置。例如,在图2中,在旋转框架13的上部安装有相当于X射线发生装置20的设备200,而在旋转框架13的下部安装有相当于X射线检测装置25的设备200。以下,除需要另外区分类型外,将这些装置中简单地统称为“设备200”。
旋转框架13是在中央形成有孔400且外周形状为大致圆筒状的框体(框架)。孔400是在拍摄时输送被检体的空间。孔400从架台装置10的前侧贯穿到后侧。
旋转框架13形成有用于安装各设备200的孔和凹部。安装于旋转框架13的各设备200可以通过固定单元等固定于旋转框架13以充分耐受高速旋转。从安全方面等观点出发,安装或固定有各设备200的旋转框架13收纳于壳体300。该壳体300还形成为在中央形成有孔400的大致圆筒状的形状。
壳体300自身不旋转,但是收纳在壳体300中的旋转框架13与各设备200一体地旋转。由于旋转框架13和各设备200的周围由壳体300覆盖,因此旋转框架13和各设备200实际上从外部是不可见的。在图2的例子中,为了表示壳体300的内部结构,除去壳体300的前侧部分来进行图示。
如图3所示,在旋转框架13的后侧设置有固定框架14。固定框架14也具有在中央形成有孔400的圆筒状的形状。固定框架14由从地面延伸的直立框架(未示出)以可倾斜的方式支承。
在固定框架14与旋转框架13之间,例如设置有具有圆环形的转子和定子的直接驱动马达。此外,在固定框架14与旋转框架13之间,设置有从固定框架14侧向旋转框架13侧供给电力的圆环形滑环、以及用于在固定框架14与旋转框架13之间执行光通信等非接触式数据通信的通信设备。
在图2和图3的例子中,各设备200配置在旋转框架13的圆环形空间中。此外,如图3所示,各设备200设置在第一面410与第二面420之间,第一面410和第二面420彼此平行且与旋转框架13的旋转轴430正交。第一面410例如为与旋转框架13前侧的前端接触的圆环形虚拟平面,第二面420例如为与旋转框架13后侧的后端接触的圆环形虚拟平面。
各设备200中的大多数伴随着通电而发热。因此,为了使这些设备200安全稳定地动作,需要有效地冷却这些设备200。因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例如在需要冷却的各设备200的箱体内具备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一排气部220,并通过在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与各设备200之间进行热交换来排热。在设备200中分别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吸气部210和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220。例如,可以预先预测各设备200的动作时的发热量,并且根据预测的发热量来确定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一排气部220的数量。
第一吸气部210例如是用于将在壳体300内流动的空气吸入各设备200内部的吸气口。此外,第一排气部220具有一个以上的风扇(即,排气风扇),以将在设备200内部加热的空气强制地排出至设备200的外部。
第一吸气部210设置在各设备200的箱体的第一面410侧,即在壳体300的配置有第二吸气部310的一侧。另一方面,第一排气部220设置在各设备200的箱体的第二面420侧,即在壳体300的配置有第二排气部320的一侧。例如,第一吸气部210设置在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前侧,第一排气部220设置在后侧。
此外,除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一排气部220外,X射线CT装置1还在壳体300内具有吸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部310、以及将吸入壳体300内的空气排出的第二排气部320。
第二吸气部310例如是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壳体300内部的吸气口。第二排气部320具有一个以上的风扇(即,排气风扇),以将通过各设备200的热量而被加热的空气强制排出至壳体300的外部。
第二吸气部310配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设置在壳体300的第一面410侧的位置,并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径方向的一端部即第一端部。在图2和图3的例子中,第二吸气部310位于壳体300的前侧前表面和旋转框架13的前侧前表面(例如,第一面410)之间,并且配置在壳体300的下端部的位置。
第二排气部320配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然而,第二排气部320设置在壳体300的第二面420侧的位置,并且设置在径方向上与第一端部大致相反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在图2和图3的例子中,第二排气部320配置在壳体300的后侧后表面与旋转框架13的后侧后表面(例如,第二面420)之间,并且配置壳体300的上端部的位置。由此,当从侧面观察旋转框架13时,第二吸气部310和第二排气部320隔着旋转框架13配置在彼此对角分离的位置。
在图2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二吸气部31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数量分别为三个的情况,但是第二吸气部31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数量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二吸气部310和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320即可。此外,第二吸气部310的数量和第二排气部320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数量或不同的数量。
图4是用粗黑箭头示意性地表示架台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图4是从前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图5是在图2的Y’-Y”剖面中从侧面观察架台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例如,通过控制装置15驱动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从第二吸气部310吸入的空气在壳体300的前侧前表面与旋转框架13的前侧前表面之间的圆环形空间中从壳体300的下方向上方以将圆环方向分为两路的方式上升。
在壳体300的前侧的圆环形空间中上升的过程中,通过控制装置15驱动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从第二吸气部310吸入的空气从位于在该路径上的第一吸气部210被顺次吸入各设备200的内部。从第一吸气部210吸入的空气例如在各设备200的内部与旋转轴430(参见图3)平行地从第一面410(例如,前侧的表面)向第二面420(例如,后侧的表面)流动,并从第一排气部220排出。
从第一排气部220排出的空气是通过热交换而吸收了设备200内部的热量的热空气。在壳体300的后侧的圆环形空间中从下部向上部上升的过程中,从位于壳体300下部的第一排气部220排出的热空气与从位于其路径上的各第一排气部220排出的热空气一起,朝向设置在壳体300后侧上端部的第二排气部320。然后,热空气从第二排气部320排出至壳体300的外部。
X射线CT装置1通过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驱动,来将由第二吸气部310吸入的空气作为冷却空气强制流入壳体300的内部,从而能够冷却发热的设备200。
根据上述X射线CT装置1的排热(冷却)机理,使得壳体300的内部与各设备200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统一,并且确保了一致性。具体地,首先,在所有需要冷却的设备200之间,第一吸气部210的位置与第一排气部220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共通化的。结果,所有需要冷却的设备200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是统一的。例如,在所有需要冷却的设备200中,通过将第一吸气部210配置在前侧,将第一排气部220配置在后侧,使得所有需要冷却的设备200的内部的流动方向统一为空气从前方向向后方向流动。
接着,通过将各设备200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设定为与旋转框架13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即使旋转框架13正在旋转,也能够将被吸入各设备200并被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统一化。例如,在所有需要冷却的设备200中,即使旋转框架13正在旋转,也能够以空气从设备200的前方向吸入并从后方向排出的方式统一化。
第三,确保了在壳体300内部流动的空气的方向与在各设备200内部流动的空气的方向的一致性,结果,整个架台装置10中的空气流动变得顺畅。例如,从壳体300的前侧的下部流入的空气一边在壳体300的前侧的空间中上升,一边从各设备200的前侧流入各自箱体内部。然后,从各设备200的后侧吐出的空气(热空气)在壳体300后侧的空间中上升并聚集,最后,从壳体300的后侧的上部排出至架台装置10的外部。
接着,对风扇控制功能52进行详细地说明。例如,从提高排热效率和降低噪音的观点出发,风扇控制功能52以根据各装置的发热量来优化由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排气量的方式控制风扇的转速。此外,风扇控制功能52根据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来控制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在此,对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排气量大于第二排气量时的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排气量大于第二排气量时的壳体300内的空气流动的图。在图6的例子中,简化表示固定到在壳体300中收纳的旋转框架13上的设备200。在图6的例子中,将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来自第一吸气部210的吸气量)设为Vr,将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来自第二吸气部310的吸气量)设为Vg,将外部气温设为To,将壳体300的前侧温度设为Tf,将壳体300的后侧温度设为Tb,将设备200的总发热量设为Q,将设备200的内部温度设为Tr。
在第一排气量Vr大于第二排气量Vg的情况下,并且在假设排出空气的密度ρ和空气的定压比热Cp为恒定的情况下,设备200的内部温度Tr和壳体300的前侧温度Tf满足以下式(1)和式(2)的关系。
Tr-Tf=Q/(ρ×Cp×Vr)···(1)
Tf=(ρ×Vg×To+ρ×(Vr-Vg)×Tr)/(ρ×Vr)···(2)
此外,通过上述式(1)和(2)导出式(3)和式(4)。
Tf=To+(Q/ρ×Cp)×(1/Vg-1/Vr)···(3)
Tr=To+Q/(ρ×Cp×Vg)···(4)
根据式(3),在第一排气量Vr大于第二排气量Vg的情况下,第一排气量Vr越大(第二排气量Vg越小),通过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图6的例子中,设备200)之间的间隙,从壳体300的后侧向前侧逆流的通过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空气(图6和7中的箭头A1)的量(Vr-Vg)变大。因此,存在Tf高于壳体300的前侧温度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式(4),设备200的内部温度Tr随着来自第二排气部320的总排气量Vg变大而变小。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排气量Vr大于第二排气量Vg的情况下,从旋转框架的外周或内周的间隙产生从壳体300的后侧向前侧的流动,存在旋转框架13的一部分排热逆流到吸气侧并使排热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排气量大于第一排气量时的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排气量大于第一排气量时壳体300内的空气流动的图。在第二排气量Vg大于第一排气量Vr的情况下,并且在假设排出空气的密度ρ和空气的定压比热Cp为恒定的情况下,设备200的内部温度Tr满足以下式(5)的关系。
Tr=To+Q/(ρ×Cp×Vr)···(5)
根据式(5),第一排气量Vr越大,设备200的内部温度Tr越小。因此,如图9所示,从第二吸气部310吸入壳体300内的空气(前侧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量(Vg-Vr)的空气(图8和图9中的箭头A2)从设备200的外周或内周的间隙流动至壳体300的后侧。即,在第二排气量Vg大于第一排气量Vr的情况下,由于产生对设备200的冷却没有贡献的空气流动,因此存在排热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风扇控制功能52以使第一排气量Vr和第二排气量Vg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扇控制功能5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风扇控制功能52例如具有获取功能52-1和旋转控制功能52-2。获取功能52-1获取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与X射线CT装置1的动作模式相关的信息。此外,获取功能52-1可以从控制装置15或系统控制功能51获取与动作模式相关的信息。此外,获取功能52-1可以获取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控制参数的信息。
旋转控制功能52-2例如基于由获取功能52-1获取的动作模式等,来指定旋转框架13的旋转速度,并使控制装置15控制旋转框架13。此外,在使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各自的风扇旋转的情况下,旋转控制功能52-2参照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风扇转速控制表41-1,来获取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各自的风扇的转速。
图11是用于说明风扇转速控制表41-1的内容的图。风扇转速控制表41-1是例如将第一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与模式类型相关联的信息。模式类型例如是识别动作模式的识别信息。第一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包括例如设置于第一排气部220的一个以上的风扇(例如,风扇RA、风扇RB、...)各自的与模式类型相关联的规定时间内的转速。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包括例如设置于第二排气部320的一个以上的风扇(例如,风扇GA、风扇GB、...)各自的与模式类型相关联的规定时间内的转速。通过使用表来管理各风扇的转速,即使在各风扇的与旋转相对应的送风量(排气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更合适的转速旋转各风扇。此外,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数量和尺寸根据例如X射线CT装置1的规模和性能以及各设备200的发热量而不同。因此,风扇转速控制表41-1例如可以设置为针对X射线CT装置1的机种而不同的表。
在此,第一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是预先设定的转速,以使得在对应于动作模式驱动X射线CT装置1时,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与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的差接近至规定量以内(更优选地,第一排气量与第二排气量相等)。例如,该转速可以基于各动作模式的模拟结果来确定,也可以基于实际工作前的执行结果或基于过去的执行历史的统计结果来确定。
另外,壳体300内的空气流动的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空气吸收设备200内部的热并排热,以执行设备200的温度调节。因此,第一排气部220的总排气量(第一排气量)根据由设备200的驱动产生的热量而预先调整。因此,风扇转速控制表41-1的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被设定为使得第二排气量接近第一排气量。
旋转控制功能52-2基于由获取功能52-1获取的动作模式,参照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风扇转速控制表41-1中所包含的动作模式,以使得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基于与匹配的动作模式相对应的第一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旋转的方式使控制装置15控制风扇的旋转。
图12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执行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以下,在由X射线CT装置1执行的处理中,以对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的控制处理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获取功能52-1获取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动作模式(步骤S100)。接着,旋转控制功能52-2参照风扇转速控制表41-1,来获取与由获取功能52-1获取的动作模式相关联的第一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侧风扇的转速(步骤S110)。接着,旋转控制功能52-2通过控制装置15来使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和第二排气部的风扇根据获取的转速旋转(步骤S120)。接着,系统控制功能51使控制装置15执行基于动作模式的扫描等(步骤S130)。此外,步骤S130的扫描处理可以包括由预处理功能53执行的预处理、由重构处理功能54执行的重构处理、由图像处理功能55执行的图像处理等。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X射线CT装置1对载置在寝台装置30上的被检体P进行拍摄,并且具有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的旋转框架13、收纳旋转框架13的壳体300、排出旋转框架13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220、排出壳体300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320、以及控制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220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320的驱动的控制部(风扇控制功能52),控制部通过以使由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220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和由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320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220和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320的驱动,从而能够提高设置于X射线CT装置1的旋转框架的各设备的排热效率。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能够根据动作模式将设备的内部温度保持低温(规定温度以下)和保持恒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医学图像的画质的劣化。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对风扇的旋转以使得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与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风扇的额外旋转,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风扇的额外旋转引起的噪音。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以使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在抑制排热用的空气在壳体300中的逆流的同时,还能够抑制对壳体300内的排热没有贡献的空气的流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风扇转速控制表41-1,在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每一个中设置测量排气量的测量部,以由测量部测量的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各结构要素中的设备200、壳体300和风扇控制功能52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将上述结构要素分别称为设备200A、壳体300A和风扇控制功能52A,并且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构成为在存储器41中未存储风扇转速控制表41-1。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00A内的状况的图。图13是从前方向(Z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XY平面的剖视图。在图13的例子中,还示出了架台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200的结构之外,设备200A还具有温度传感器500和第一流量传感器51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300的结构之外,壳体300A还包括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温度传感器500是“温度测量部″的一个例子。第一流量传感器510是“第一排气量测量部″的一个例子。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是“第二排气量测量部″的一个例子。
温度传感器500设置在各设备200A中,以测量各设备内部或周围的温度。此外,例如,温度传感器500可以测量在设备200A内部流动的空气的温度。温度传感器500向风扇控制功能52A输出表示测量温度的信息。温度传感器500的设置位置和数量不限于图13的例子。
第一流量传感器510例如设置在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排出空气的排出侧附近,并且在规定时间测量通过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从设备200A内排出的空气的量(排气量),并将测量的排气量输出到风扇控制功能52A。
第二流量传感器520例如设置在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排出空气的排出侧附近,并且在规定时间测量通过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从壳体300内排出的空气的量(排气量),并将测量的排气量输出到风扇控制功能52A。第一流量传感器510和第二流量传感器520的设置位置和数量不限于图13的例子。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风扇控制功能52A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风扇控制功能52A例如具有获取功能52A-1、旋转控制功能52A-2和控制功能52A-3。例如,获取功能52A-1从输入接口43获取与动作模式和控制参数相关的信息。此外,获取功能52A-1获取由温度传感器500测量的各设备200A的温度、由第一流量传感器510测量的各风扇的排气量、以及由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测量的各风扇的排气量。此外,获取功能52A-1通过将由第一流量传感器510测量的第一排气部220的各风扇的排气量相加来获取总排气量(第一排气量),并通过将由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测量的第二排气部320的各风扇的排气量相加来获取总排气量(第二排气量)。此外,获取功能52A-1可以从由一部分第一流量传感器510测量的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排气量来估算第一排气量,并从由一部分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测量的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排气量来估算第二排气量。
旋转控制功能52A-2以由获取功能52A-1获取的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
控制功能52A-3基于由获取功能52A-1获取的表示设备200A的内部温度的信息,以使各设备200A的内部温度成为低温(规定温度以下)的方式调节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排气量。例如,在设备200A的内部温度高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功能52A-3增大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以使得设置在对应设备200A中的第一排气部220的排气量增加。由此,通过使冷却用空气在短时间内在设备200A中流通,能够提高排热效率,能够将设备200A的内部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以下。此外,在设备的内部温度在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功能52A-3可以以将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排气量从当前时间点的排气量减小的方式控制风扇的转速。由此,能够在将设备200A的温度保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下,继续执行动作。
旋转控制功能52A-2以接近由控制功能52A-3控制的用于温度调节的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第二排气量)。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基于设备200A的温度更适当地控制第一排气量,并根据第一排气量进一步控制第二排气量,因此能够在提高排热效果的同时,实现更适当的温度控制。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执行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以下,主要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执行的处理中的对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的控制处理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假设X射线CT装置1处于基于由输入接口43接收的动作模式执行动作的状态。此外,重复执行图15所示的处理,直至结束基于动作模式的处理(例如,扫描处理)。
在图15的例子中,获取功能52A-1基于由第一流量传感器510测量的来自各设备的排气量来获取第一排气量(步骤S200)。接着,获取功能52A-1基于由第二流量传感器520测量的排气量来获取第二排气量(步骤S210)。接着,获取功能52A-1获取由温度传感器500测量的设备200A的温度(步骤S220)。
接着,控制功能52A-3以使由获取功能52A-1获取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步骤S230)。接着,旋转控制功能52A-2以使第二排气量接近第一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步骤S240)。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即使设备200A的发热量和风扇的流量(排气量)根据装置周围的环境或设备200A的劣化程度等而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执行设备200A的温度调节和排气控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可以组合其他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CT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实施方式的风扇控制功能52、52A可以以使第一排气量接近第二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来代替以使第二排气量接近第一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此外,实施方式的风扇控制功能52、52A可以以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在这种情况下,风扇控制功能52、52A例如能够通过以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成为规定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的转速和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的转速,以使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可以在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二吸气部310中设置吸气风扇,来代替在第一排气部220和第二排气部320中设置风扇。在这种情况下,风扇控制功能52、52A分别控制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二吸气部310各自的风扇的转速,以使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各自的风扇的转速。此外,代替第一排气部220的第一排气量和第二排气部320的第二排气量,风扇控制功能52、52A可以以使第一吸气部210的吸气量和第二吸气部310的吸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各自的风扇的转速。此外,当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的吸气部和排气部中均设置风扇时,风扇控制功能52、52A以使由各自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吸气量和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风扇的转速。
以上说明的任一实施方式都可以如下表达。
一种X射线CT装置,其构成为,具有:
旋转框架,其上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
壳体,其收纳所述旋转框架;
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其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
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其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
存储器,其存储程序;以及
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程序,以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例如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如上所述,具有风扇的第二排气部320设置在收纳旋转框架13的壳体300的外周部上。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在空气排出时,第二排气部320的风扇产生噪音。因此,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通过如下构成,以能够从吸气侧向排气侧在一个方向上使空气流动统一并能够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
图16是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旋转框架13内的空气的排气口600。即,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上端部设置排气口600,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排气部320。壳体300是“罩″的一个例子。此外,旋转框架13是“旋转部″的一个例子。
此外,如图1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还具有导风机构610。导风机构610设置在壳体300内,并在壳体300内将空气导出至排气口600。导风机构610具有用于抑制空气在壳体300中向空气吸入侧流动的隔板611、612。
例如,在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将旋转框架13内的空气排出的一侧,在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上设置隔板611,在壳体300与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后侧的固定框架14上设置隔板612。具体地,在图16中,在设置于旋转框架13的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后侧(第二面420侧),在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上设置有隔板611,在壳体300与固定框架14上设置隔板612。由此,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通过具有隔板611、612的导风机构610,在将壳体300内的空气导出至排气口600的同时,抑制了空气流向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前侧(第一面410侧)即配置有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二吸气部310的一侧。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至少隔板611优选使用滑动声音小的材料。例如,虽然隔板611设置在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上,但是在隔板611处于与旋转的旋转框架13接触的状态下,优选地,隔板611使用具有滑动声音小的材料。
图17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例如,在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能力低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可以将排气口600不仅设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上端部,还设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下端部。由此,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通过设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上侧和下侧的导风机构610,在壳体300内将空气导出至排气口600的同时,抑制了空气流向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前侧(第一面410侧)即配置有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二吸气部310的一侧。
图18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架台装置10时的YZ平面的剖视图。例如,如图18所示,在第一排气部220的风扇将旋转框架13内的空气排出到壳体300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在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上设置两个隔板611。具体地,在图18中,在设置于旋转框架13的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前侧(第一面410侧)和后侧(第二面420侧),在壳体300与旋转框架13上设置隔板611。由此,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通过设置在壳体300的外周部的上侧和下侧的导风机构610,在壳体300内将空气导出至排气口600的同时,抑制了空气流向各设备200的箱体的前侧(第一面410侧)即配置有第一吸气部210和第二吸气部310的一侧。另外,在隔板611处于与旋转的旋转框架13接触的状态下,优选地,隔板611使用具有滑动声音小的材料。
根据以上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通过具有隔板611、612的导风机构610,在将壳体300内的空气导出至排气口600的同时,抑制了空气在壳体300内流向空气吸入侧。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能够提高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各设备200的排热效率。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由于在壳体300的外周部没有设置风扇,因此能够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由于通过不在壳体300的外周部设置风扇而减少了需要维护的部件,因此能够提高部件的检查效率。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例如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通过不设置风扇来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通过如下构成,以能够从吸气侧向排气侧在一个方向上使空气流动统一,并能够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
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9仅示出了架台装置10的结构的一部分。如图19所示,在X射线CT装置1的旋转框架13的圆周方向的内侧,环绕设置有X射线发生装置20、X射线检测装置25等各种设备200。
旋转框架13上形成有能够使空气流通的通风部1041,旋转框架13的进深方向后侧为通风部1041的排气侧,旋转框架13的圆周方向的外周侧为通风部1041的吸气侧。旋转框架13是″旋转部″的一个例子。
X射线CT装置1还具有导风部1005,该导风部1005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的排气侧,即旋转框架13的进深方向的后侧,导风部1005与旋转框架13连通,并引导从旋转框架13的排气侧排出的空气的方向,以将空气和随空气流动的热量经由后述排气口排出至X射线CT装置1的外部。此外,为了更好地降低噪音,导风部1005沿规定方向L(例如,从X射线CT装置1的上侧)导出空气。规定方向L是指载置在X射线CT装置1中的被检体P难以感受噪音的方向。通过设置导风部1005,能够引导从通风部1041排出的热空气,并且能够以更高的排出效率散热。通过沿规定方向L导出热空气,能够以更低的噪音将热空气排出到X射线CT装置1的外部。
架台装置10的后侧设置有形成为大致环形的中框1021,中框1021位于旋转框架13和导风部1005的后侧,中框1021支承导风部1005,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框架13。
以下,参照图20和图21,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风部104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从横方向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0中,省略了架台装置10的剩余部分,仅示出了中框1021。此外,在图20中,一部分部件的结构被简化或省略。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旋转框架13的立体图,图21是从旋转框架13的后侧观察的图。
如图20和图21所示,旋转框架13具有形成为环形的基座部1042,在基座部1042的外周形成有向前侧突出一定距离的凸缘。凸缘形成为在基座部1042的外周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如图20所示,X射线发生装置20和X射线检测装置25彼此相向,固定在基座部1042的朝向前侧的端面上,并被旋转框架13的凸缘包围。
如图21所示,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由多个吸气口1043、多个通风口1044、以及多个扇叶部1045构成。在旋转框架13的外周侧上,多个吸气口1043以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的方式形成(即,形成在凸缘上)。作为一个例子,多个吸气口1043形成为矩形孔,但也可以是圆孔、网格状等。多个通风口1044形成在旋转框架13的后侧,即在朝向导风部1005和架台装置10的中框1021的一侧。具体地,多个通风口1044以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形成在基座部1042上。作为一个例子,多个通风口1044形成为矩形孔,但也可以是圆孔、网格状等。
多个扇叶部1045分别设置在多个通风口1044中,具体地,分别设置在基座部1042朝向架台装置10的中框1021的一侧。设置在相应的通风口1044中的扇叶部1045从通风口1044导出空气。各扇叶部1045形成为向后侧倾斜,当旋转框架13沿旋转方向T旋转时,各扇叶部1045以使空气流向后侧(即,导风部1005)的方式倾斜。多个扇叶部1045的靠近旋转框架13的中心侧的边缘成为圆形内径。扇叶部1045随着旋转框架13的旋转而旋转,各扇叶部1045沿着旋转方向T推动空气以产生涡旋气流,从而使空气向后侧的导风部1005流动。随着通风口1044内的空气流向导风部1005,在通风口1044形成负压,冷空气从旋转框架13的圆周方向外侧经由吸气口1043流入,并通过带走在旋转框架13的各部件产生的热量而成为热空气。热空气经由通风口1044排出至导风部1005并通过导风部1005进行引导。随着旋转框架13的连续旋转,热空气被不断地排出至导风部1005,使得导风部1005内的气压增大,由此热空气从导风部1005的后述排气口排出。由此,通过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空气通过旋转框架13旋转时的动能持续循环,并且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基座部1042上的X射线发生装置20等设备200的热量被释放到外部。
另外,吸气口1043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只要满足在旋转框架13旋转时流入足够量的空气的要求即可。通风口1044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满足旋转框架13旋转时将热空气及时排出的要求即可。此外,多个通风口1044可以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尺寸。例如,在位于通风口处的部件是产生大量热量的部件(例如,X射线发生装置20)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该通风口的尺寸来增加通过该通风口的风量,从而通过大风量的空气迅速带走热量。另一方面,在位于通风口处的部件是产生少量热量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减小通风口的尺寸来避免由旋转框架13引起的不必要的风阻力。此外,多个扇叶部1045可以以与旋转框架13的基座部1042一体形成的方式设置旋转框架13上,各扇叶部1045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通过螺栓等连接部件固定在旋转框架13上。
由此,在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的结构中,由于在旋转框架13的背面侧设置扇叶部1045,并通过旋转框架13的旋转产生压力差以促进空气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旋转框架13旋转时的动能。此外,与通过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相比,由于去除了风扇结构,因此能够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
以下,参照图20和图22,对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导风部100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导风部1005具有导风罩1051。图2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导风罩1051的立体示意图,是从导风罩1051的前侧观察的图。导风罩1051是″罩″的一个例子。
如图22所示,导风罩1051形成为环形,在导风罩1051的外周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一定距离的凸缘,在导风罩1051的内周上也形成有向前方突出一定距离的凸缘。上述两个凸缘形成为在导风罩1051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由此,在导风罩1051的前侧形成槽1052,该槽1052一边接收从旋转框架13流动的空气,一边收纳(收容)旋转框架13的扇叶部1045。槽1052是″收容部″的一个例子。在导风罩1051的上侧形成有将空气沿规定方向L导出的排气口1053。具体地,排气口1053形成在导风罩1051的外周侧凸缘上,并且以沿规定方向L(向上)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
如图20所示,导风罩1051固定在架台装置10的中框1021上,例如通过将导风罩1051的朝向后侧的端面焊接到中框1021的朝向前侧的端面来固定。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焊接或卡合来固定。导风罩1051以使槽1052与旋转框架13相向的方式配置,导风罩1051以沿进深方向与旋转框架13贴合的方式配置,并且槽1052作为收纳(收容)旋转框架13的扇叶部1045的部件而发挥作用。由此,由带有槽1052的环形的导风罩1051和旋转框架13包围而成的环形的密闭空间构成了导风部1005。
导风部1005由导风罩1051和旋转框架13形成,通过沿规定方向L导出空气,来防止从旋转框架13的通风口1044排出的热空气直接大面积且不规则地流向后方。由于后述的导风部1005的形状,热空气沿着由导风罩1051的槽1052形成的环形空间流到排气口1053,并沿规定方向L排出到外部。从旋转框架13的通风口1044排出的空气带有热量,并且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由于通过在导风罩1051的上方形成排气口1053来从上方集中排出热空气,因此提高热空气的排出效率。此外,由于排气口1053设置在上方,因此空气排出时的噪音难以向下方扩散,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
在此,作为导风部1005的形状,如图20所示,为了将从旋转框架13的通风口1044排出的热空气沿规定方向L有效地排出,导风罩1051形成为从图20所示的横方向观察时逐渐变细的倾斜形状。具体地,导风罩1051的朝向旋转框架13的端面平行于与旋转框架13的旋转中心正交的平面(由X轴和Y轴组成的XY平面),从横方向观察时,导风罩1051的上侧的进深方向的尺寸S1001大于下侧的进深方向的尺寸S1002,导风罩1051的朝向架台装置10的中框1021的端面相对于朝向旋转框架13的端面(或XY平面)在进深方向上倾斜。由于槽1052形成为下侧空间小而上侧空间宽的形状,因此从通风口1044排出的热空气通过导风罩1051的槽1052的形状被尽可能地引导至上方,并且更快地流向上方。
另外,上述导风部1005的形状是″导风机构″的一个例子。即,位于旋转框架13的排气侧的导风部1005通过上述形状能够在导风罩1051内将空气导出至排气口1053。
此外,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导风罩1051的排气口1053设置有防护垫1054,以防止由于异物或水蒸气进入导风罩1051内而导致的通风效率的降低。防护垫1054可以由透气性良好的吸水性材料形成。此外,如图20和图22所示,排气口1053可以由多个圆孔构成,以防止异物等从排气口1053进入导风罩1051的内侧。此外,排气口1053还可以具有矩形形状或网格形状等其他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设备200产生的热量通过X射线CT装置的旋转框架13旋转时的动能持续释放到导风部1005,热空气通过导风部1005沿规定方向L被导出至X射线CT装置的外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旋转框架13的旋转的动能,并且能够降低旋转框架13散热时产生的噪音。
图23A和图23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是从横方向观察X射线CT装置1的示意图。图23A为导风罩1051的内径尺寸S1003大于中框1021的外径尺寸S1004时的示意图,图23B为导风罩1051的内径尺寸S1003小于中框1021的外径尺寸S1004时的示意图。
例如,在图23A和图23B中,在旋转框架1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a较大地形成以搭载更大的设备200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架台装置10的整体尺寸b,需要改变架台装置10的中框1021的结构。即,通过改变中框1021的结构,不需要将架台装置10的整体尺寸b从旋转框架13的前侧向中框1021的后侧变化。
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中框1021在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型化。在图23A中,中框1021形成为其外径尺寸S1004小于导风罩1051的内径尺寸S1003。由此,整个中框1021以避让多个扇叶部1045和导风罩1051的方式配置在导风罩1051的内周侧。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在旋转框架1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a变大的情况下,中框1021由于在进深方向上更靠近旋转框架13并被收容在导风罩1051的内周侧,因此不需要改变架台装置10的整体尺寸b。
在图23B所示的例子中,在中框1021为了确保足够的结构强度而不能小型化的情况下,为了避让扇叶部1045,在中框1021形成避让槽等开口。具体地,在图23B中,导风罩1051的内径尺寸S1003小于中框1021的外径尺寸S1004,并且在中框1021的进深方向上,形成在中框1021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的避让槽1055。避让槽1055收容多个扇叶部1045。避让槽1055形成为朝向后侧凹入。导风罩1051(或称为导风板)设置在避让槽1055的朝向旋转框架13一侧的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罩1051是两个环形的导风板,该两个环形的导风板分别设置在远离旋转框架13的旋转中心的多个扇叶部1045的外周侧以及靠近旋转框架13的旋转中心的内周侧。各环形的导风板在进深方向上朝向中框1021的一端固定在中框1021上,在进深方向上朝向旋转框架13的另一端与旋转框架13的朝向中框1021的一侧的端面紧密接触。由此,导风部1005通过由形成在中框1021上的避让槽1055、固定于中框1021的环形的导风罩1051(或称为导风板)以及旋转框架13形成的环形的密封空间构成。在导风罩1051(或称为导风板)的纵方向的上侧,形成有将热空气沿规定方向L导出的排气口1053。在图23B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在旋转框架1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a变大的情况下,由于中框1021设置有避让槽1055并且能够在进深方向上靠近旋转框架13,因此没有必要改变架台装置10的整体尺寸b。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是从横方向观察X射线CT装置1的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导风部1005上没有设置导风罩1051。
例如,如图24所示,两个环形的密封板1059分别设置在远离旋转框架13的旋转中心的多个扇叶部1045的外周侧以及靠近旋转框架13的旋转中心的内周侧。两个密封板1059在进深方向上朝向中框1021的端面固定于中框1021在进深方向上朝向扇叶部1045的端面。两个密封板1059在进深方向上朝向旋转框架13的端面通过与旋转框架13在进深方向上朝向中框1021的一侧的端面紧密接触,从而在旋转框架13的通风口1044与中框1021之间形成收容多个扇叶部1045的环形的密封空间。导风部1005通过由中框1021、固定于中框1021的环形的密封板1059和旋转框架13形成的环形的密封空间构成。在外周侧的密封板1059的纵方向的上侧形成有将热空气沿规定方向L导出的排气口1058。
例如,扇叶部1045随着旋转框架13的旋转而旋转,各扇叶部1045使空气移动以产生涡旋气流,从而使空气流至导风部1005。当通风口1044中的空气沿导风部1005流动时,在通风口1044形成负压,冷空气从旋转框架13的圆周方向外侧经由吸气口1043流入,并带走在旋转框架13的各部件产生的热量而成为热空气。热空气经由通风口1044排出至导风部1005,并被导风部1005引导。随着旋转框架13的连续旋转,热空气被连续排出至导风部1005,使得导风部1005内的气压增大,由此热空气沿规定方向L从导风部1005的排气口1058排出。由此,通过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空气通过旋转框架13旋转时的动能持续循环,并且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基座部1042上的X射线发生装置20等设备200的热量被释放到外部。
另外,密封板1059的数量没有限定。只要在中框1021、密封板1059与旋转框架13之间形成环形的密封空间即可。可以使用两个环形的密封板,也可以通过将多个薄片状密封板拼接来形成两个环形结构。
根据以上说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通过旋转框架13的形状和具有导风机构的导风部1005,能够将空气导出至排气口1053。在此,在旋转框架13的通风部1041的结构中,由于扇叶部1045设置在旋转框架13的背面侧,并且通过旋转框架13的旋转产生压力差以促进空气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旋转框架13旋转时的动能。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能够提高设置于旋转框架13的各设备200的排热效率。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由于没有设置风扇,因此能够降低由风扇产生的噪音。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装置1中,由于不设置风扇而减少了需要维护的部件,因此能够提高部件的检查效率。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装置的各结构要素是功能概念性的,并不必须在物理上如图示那样构成。即,各装置的分散/合并的具体的方式不限于图示,能够将其全部或一部分根据各种负载、使用状况等、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分散/合并而构成。另外,由各装置进行的各处理功能其全部或者任意的一部分能够由CPU以及由该CPU来分析执行的程序(program)来实现,或者作为基于布线逻辑(wired logic)的硬件来实现。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能够通过由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或工作站(works tation)等计算机来执行预先准备的控制程序来实现。该控制程序可以经由因特网等网络分发。另外,该控制程序能够记录在硬盘、软盘(FD)、CD-ROM、MO、DVD等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中,通过由计算机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来执行。
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高设置于X射线CT装置的旋转框架的各设备的排热效率。
虽然说明了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X射线CT装置,其对于载置在寝台装置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转框架,其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
壳体,其收纳所述旋转框架;
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其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
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其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所述控制部以使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使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接近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的方式控制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部和所述第二排气部具有风扇,
所述控制部以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和所述第二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输入接口,其接收所述X射线CT装置的动作模式的输入;以及
存储部,其存储对应表,在所述对应表中,与所述X射线CT装置的动作模式相应的所述第一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和所述第二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彼此关联,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输入接口接收的动作模式,从所述对应表获取与所述动作模式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和所述第二排气部的风扇的转速,并根据获取的转速使各自的风扇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一排气量测量部,其测量由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排气量;
第二排气量测量部,其测量由所述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排气量,
所述控制部以由所述第一排气量测量部测量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第二排气量测量部测量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一个以上的设备各自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以使得由所述温度测量部测量的所述一个以上的设备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的总排气量,并基于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的总排气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总排气量。
7.一种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的旋转框架、收纳所述旋转框架的壳体、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以及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并对于载置在寝台装置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的X射线CT装置的电脑以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8.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使具有固定有一个以上的设备的旋转框架、收纳所述旋转框架的壳体、排出所述旋转框架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以及排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并对于载置在寝台装置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的X射线CT装置的电脑以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与由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排出的空气的总排气量彼此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排气部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排气部的驱动。
9.一种X射线CT装置,其对于载置在寝台装置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转部;
罩,其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旋转部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以及
导风机构,其在所述罩内将所述空气导出至所述排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风扇,其将所述旋转部内的空气排出;
壳体,其作为设置有所述排气口的所述罩,收纳所述旋转部,
所述导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从所述风扇排出的空气导出至所述排气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机构具有用于抑制所述空气在所述壳体内流向所述空气的吸入侧的隔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端部,或者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端部及下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环形的旋转部,其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通风部;
X射线发生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旋转部,并对被检体照射X射线;
X射线检测装置,其以与所述X射线发生装置相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旋转部,并检测穿过被检体的X射线;
架台,其设置于地面,其设置有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部的中框;以及
导风部,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旋转部的所述通风部的排气侧以将所述空气导出至所述排气口的所述导风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由具有收容部的环形的导风罩和所述旋转部包围而成的环形的密闭空间构成,
所述导风罩以所述收容部与所述旋转部相向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导风罩的上侧形成有所述排气口,
所述导风罩作为所述导风机构以朝向所述旋转部的端面平行于与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正交的平面,朝向所述中框的端面相对于朝向所述旋转部的端面在进深方向上倾斜,从横方向观察时,上侧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大于下侧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的方式形成为倾斜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是由形成于所述中框的避让槽、固定于所述中框的环形的导风板以及所述旋转部形成的环形的密封空间,在所述导风板的上侧形成有所述排气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是由所述中框、固定于所述中框的环形的密封板以及所述旋转部形成的密封空间,在所述密封板的上侧形成有所述排气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具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位于所述排气口,用于防止异物或水蒸气进入所述导向罩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具有:多个通风口,其形成在所述旋转部的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多个吸气口,其形成在所述旋转部的外周侧;以及多个扇叶部,其配置在所述通风口,并以在所述旋转部旋转时使所述空气流向所述导风部的方式倾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风口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尺寸。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的内径大于所述中框的外径,所述导风罩固定于所述中框的外周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CT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由多个圆孔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1624 | 2020-05-26 | ||
JP2020091624 | 2020-05-26 | ||
CN202021952655 | 2020-09-09 | ||
CN2020219526556 | 2020-09-09 | ||
PCT/JP2021/019861 WO2021241595A1 (ja) | 2020-05-26 | 2021-05-25 | X線ct装置、x線ct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18094A true CN116018094A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30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02992.XA Pending CN116018094A (zh) | 2020-05-26 | 2021-05-25 | 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程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18094A (zh) |
-
2021
- 2021-05-25 CN CN202180002992.XA patent/CN11601809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80689B2 (en) | Detector system for imaging device | |
JP5348940B2 (ja)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
JP4558446B2 (ja) | 走査されることになる対象物に対する調整されたエネルギビームを用いた放射線画像イメージングの方法及び装置 | |
US10478139B2 (en) |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having cooling system | |
KR20160146640A (ko) | Ct 검출기용 패키지 디자인 | |
JP2023539587A (ja) | 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用熱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前記システムの動作方法 | |
US11504080B2 (en) |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 |
JP2008164548A (ja) | 放射線撮像装置 | |
CN116018094A (zh) | 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程序 | |
JP7390192B2 (ja) | X線ct装置 | |
JP5042760B2 (ja) |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 | |
WO2021241595A1 (ja) | X線ct装置、x線ct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5931379B2 (ja)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
JP5042757B2 (ja) |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 | |
JP7009244B2 (ja) | X線ct装置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JP7182400B2 (ja) | X線ct装置 | |
JP2020005665A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JP7141264B2 (ja) | X線検出器及び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
CN114224370A (zh) | X射线ct装置 | |
JP2023147381A (ja) | X線ct装置 | |
JP2023061732A (ja) | X線ct装置 | |
JP2009072409A (ja) |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 | |
JP7563989B2 (ja) | 検出器モジュール及び放射線検出器 | |
JP7444752B2 (ja) | X線ct装置 | |
JP2018027239A (ja)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