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4317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4317B
CN116014317B CN202310091044.9A CN202310091044A CN116014317B CN 116014317 B CN116014317 B CN 116014317B CN 202310091044 A CN202310091044 A CN 202310091044A CN 116014317 B CN116014317 B CN 116014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blind hole
hole
protrusions
convex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14317A (zh
Inventor
徐卫东
熊永锋
陈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应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包括隔离构件,电阻构件的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隔离构件形成有贯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多个第一凸部设于第一表面并与第一通孔间隔设置,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有第一条状凸起;多个第二凸部设于第二表面并与第一通孔间隔设置,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有第二条状凸起;导电压块具有装配孔,导电压块靠近第一表面的表面具有适配第一凸部的第一盲孔。顶盖具有安装孔,顶盖靠近第二表面的表面具有适配第二凸部的第二盲孔。极柱具有柱体部,柱体部穿过安装孔、第一通孔和装配孔,与导电压块背离第一表面的表面固接;第一凸部插设于第一盲孔,第二凸部插设于第二盲孔。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如二次电池)包括壳体、端盖组件和设于壳体内的卷芯。其中,端盖组件包括隔离片、顶盖、导电压块和极柱,隔离片为中间具有通孔的片状构件,因量产过程中,隔离片等零件的尺寸有误差范围,隔离片中间的通孔尺寸通常做得比极柱的尺寸大,在后续装配过程中,隔离片的通孔套入极柱后有间隙,隔离片容易发生错位的问题,需要人工去调整位置,组装效率十分低下,进而使二次电池的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应用于储能装置。所述端盖组件包括隔离构件、多个第一凸部、多个第二凸部、导电压块、顶盖和极柱。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隔离构件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凸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通孔呈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通孔呈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所述导电压块具有装配孔,所述导电压块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具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适配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顶盖具有安装孔,所述顶盖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表面具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适配于所述第二凸部。所述极柱具有柱体部,所述柱体部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装配孔,并与所述导电压块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固接;所述第一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一盲孔,所述第二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二盲孔。
本申请的端盖组件中,隔离构件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凸部,且每个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导电压块朝向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与第一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在第一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一凸部对准导电压块对应的第一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的装配效率;且第一盲孔适配于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导电压块转动。隔离构件的第二表面设于多个第二凸部,且每个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顶盖朝向第二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二盲孔,第二盲孔与第二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在第二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二凸部对准顶盖对应的第二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顶盖的装配效率;且第二盲孔适配于第二凸部,第二凸部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顶盖转动;隔离构件夹设于顶盖与导电压块之间,其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一凸部与导电压块的第一盲孔配合限位,第二表面设置的第二凸部与顶盖的第二盲孔配合限位,不仅能够定位隔离构件防止其发生错位,而且可以限制导电压块相对于顶盖发生转动,提升储能装置的抗扭力能力,在储能装置后续组立成模块过程中,保护储能装置的结构,避免其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自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与所述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所述第二凸部自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沿所述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与所述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
可以看出,第一盲孔的深度D1大于第一凸部的高度H1,当第一凸部装配到对应的第一盲孔内时,使得第一凸部能够完全插入第一盲孔内,保证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若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小于0.45,第一凸部伸入第一盲孔的部分高度过小,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连接的稳定性较差。若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大于0.95,第一凸部不能完全插入第一盲孔内,容易造成翘曲。本申请中,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保证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连接的稳定性满足要求,以及保证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类似地,第二盲孔的深度D2大于第二凸部的高度H2,当第二凸部装配到对应的第二盲孔内时,使得第二凸部能够完全插入第二盲孔内,保证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若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小于0.45,第二凸部伸入第二盲孔的部分高度过小,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连接的稳定性较差。若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大于0.95,第二凸部不能完全插入第二盲孔内,容易造成翘曲。本申请中,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保证隔离构件与顶盖连接的稳定性满足要求,以及保证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可以理解,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取值可以等于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取值,当然,两个比值的取值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自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取值满足:0.42mm≤H1≤1.85mm;所述第二凸部自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沿所述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取值满足:0.42mm≤H2≤1.85mm。
可以看出,第一凸部的高度H1取值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例如,第一凸部的高度H1可以是0.68mm,且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保证第一凸部能够完全插入第一盲孔内,保证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还能够避免第一凸部的高度H1设置得过大,对应的第一盲孔的深度D1也要设置得较大,导致制作工时变长、成本增加;以及能够避免第一凸部的高度H1设置得过小,对应的第一盲孔的深度D1也要设置得较小,容易导致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第二凸部的高度H2取值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例如,第二凸部的高度H2可以是0.68mm,且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保证第二凸部能够完全插入第二盲孔内,保证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还能够避免第二凸部的高度H2设置得过大,对应的第二盲孔的深度D2也要设置得较大,导致制作工时变长、成本增加;以及能够避免第二凸部的高度H2设置得过小,对应的第二盲孔的深度D2也要设置得较小,容易导致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凸部的结构形状和第二凸部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盲孔的结构形状和第二盲孔的结构形状相同。可以理解,第一凸部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的高度H2均满足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以及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的深度D1满足H1:D1=0.45~0.95,第二凸部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的深度D2满足H2:D2=0.45~0.95的情况下,第一凸部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的高度H2可不相同,对应地,第一盲孔的深度D1和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取值可不同;或者,第一凸部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的高度H2相同,对应地,第一盲孔的深度D1和第二盲孔的深度D2的取值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取值满足:5.5mm≤H3≤9.5mm;所述第二凸部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取值满足:5.5mm≤H4≤9.5mm。
可以看出,第一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为第一凸部的轴线中心到第一通孔的轴线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一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的最小值为5.5mm,保证第一凸部与第一通孔之间有足够的间隙。第一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的最大值为9.5mm,避免第一凸部超出隔离构件的边沿,而降低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配合的抗扭力强度。第二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为第二凸部的轴线中心到第一通孔的轴线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的最小值为5.5mm,保证第二凸部与第一通孔之间有足够的间隙。第二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的最大值为9.5mm,避免第二凸部超出隔离构件的边沿,而降低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配合的抗扭力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第二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均可以是7.74mm,使得第一凸部与第一通孔之间、第二凸部与第一通孔之间均具有足够的间隙,防止第一凸部、第二凸部与第一通孔形成干涉,且保证第一凸部整体和第二凸部整体均位于隔离构件的边沿内,进而提升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配合的抗扭力强度、以及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配合的抗扭力强度;可以理解,第一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第二凸部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可不相同,只要满足5.5mm≤H3≤9.5mm、5.5mm≤H4≤9.5mm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厚度H5取值满足:0.35mm≤H3≤4.25mm。
可以看出,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厚度H5的最小值设置为0.35mm,避免隔离构件的结构强度过低,且保证导电压块与顶盖之间有足够的电气隔离距离,防止爬电短路。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厚度H5的最大值设置为4.25mm,避免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厚度H5太大,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质地较脆的隔离构件容易被导电压块压碎。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厚度H5的取值可以是0.7mm,保证隔离构件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保证导电压块与顶盖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隔离距离,防止爬电短路,保证储能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R1与所述柱体部的直径R2的比值范围满足R1:R2=1.01~1.45。
可以看出,第一通孔的直径R1与柱体部的直径R2的比值取值的最小值设为1.01,保证端盖组件装配时,隔离构件不会对极柱的柱体部造成干涉,并且降低了装配的精度要求。第一通孔的直径R1与柱体部的直径R2的比值取值的最大值设为1.45,避免第一通孔过大而导致隔离构件的结构强度过低,进而降低端盖组件抗扭力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凸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凸部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条状凸起从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第一凸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凸部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一凸部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所述第二条状凸起从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第二凸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二凸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的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二凸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所述倒角。
可以看出,第一条状凸起从第一表面沿第一凸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一凸部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且第一条状凸起靠近第一凸部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的一端具有倒角,倒角在第一凸部插入第一盲孔时,可以引导第一凸部从倒角的斜面抵接第一盲孔侧壁,使第一凸部顺滑插入第一盲孔,进一步强化第一条状凸起的导向作用,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配合时,使得第一凸部能够更准确地插入第一盲孔内,提升导电压块与隔离构件之间的装配效率。类似地,第二条状凸起从第二表面沿第二凸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二凸部远离第二表面一侧的表面,且第二条状凸起靠近第二凸部远离第二表面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与第一凸部的倒角结构相同),倒角在第二凸部插入第二盲孔时,可以引导第二凸部从倒角的斜面抵接第二盲孔侧壁,使第二凸部顺滑插入第二盲孔,进一步强化第二条状凸起的导向作用,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配合时,使得第二凸部能够更准确地插入第二盲孔内,提升顶盖与隔离构件之间的装配效率。可以理解,第一条状凸起和第二条状凸起的结构可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和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条状凸起沿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多个第二条状凸起沿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
可以看出,每个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置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导电压块与隔离构件装配时,可通过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实现导向,进一步强化第一条状凸起的导向作用。另外,储能装置组装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冲击,导电压块受到极柱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的扭转力,此时,第一条状凸起可用作第一次缓冲冲击的牺牲体,避免第一凸部直接破碎造成止转限位失效,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类似地,每个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置多个第二条状凸起,顶盖与隔离构件装配时,可通过多个第二条状凸起实现导向,进一步强化第二条状凸起的导向作用。另外,储能装置组装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冲击,顶盖受到极柱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的扭转力,此时,第二条状凸起可用作第一次缓冲冲击的牺牲体,避免第二凸部直接破碎造成止转限位失效,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凸部的位置,均与所述多个第二凸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通孔轴线的径向所在平面上错开设置。
可以看出,在沿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得到的投影面上,第一表面的多个第一凸部的位置均与第二表面的多个第二凸部的位置错开设置,防止多个第一凸部和多个第二凸部在隔离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即使第一凸部无法完全插入第一盲孔、第二凸部无法完全插入第二盲孔内,在隔离构件的厚度方向上,也不会使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顶壁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顶壁之间的间隙叠加,避免第一凸部插设于第一盲孔、第二凸部插设于第二盲孔内时,因无法完全插入而导致翘曲,降低第一凸部与第一盲孔、第二凸部与第二盲孔装配的精度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呈矩形,所述第一凸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部呈对角分布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凸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部呈对角分布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可以看出,隔离构件的本体呈矩形片状结构,设于第一表面的两个第一凸部位于隔离构件的一条对角线上,设于第二表面的两个第二凸部位于隔离构件的另一条对角线上,在沿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得到的投影面上,两个第一凸部和两个第二凸部均匀地分布于第一通孔的四周,止转的受力更加均匀,提升抗扭力效果。另外,第一凸部设于矩形结构的隔离构件的一条对角线上、第二凸部设于矩形结构的隔离构件的另一条对角线上,使得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最大限度地远离第一通孔,避免在铆接导电压块、顶盖和极柱时,导电压块向下压接隔离构件,导致隔离构件轻微变形,压坏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结构,造成止转失效,同时,还避免了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对第一通孔造成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呈长方形,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
可以看出,在长方形结构的隔离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用于导电压块压合过程中,错位的凸部导致的隔离构件扭曲应力的释放,防止隔离构件破裂。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作为易断裂部位,当隔离构件发生断裂时,保证凸部仍保持在第一盲孔中,隔离构件不会发生偏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3取值满足:3mm≤D3≤8mm。
可以看出,第一缺口在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距离D3的最小值设为3mm,避免第一缺口的距离D3过小,保证第一缺口能够在导电压块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导致的隔离构件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破裂。另外,若第一缺口的距离D3小于3mm,当隔离构件的扭曲应力过大时,第一缺口无法作为易断裂部位而导致隔离构件本体直接断裂,导致第一凸部从第一盲孔中脱离、第二凸部从第二盲孔中脱离而致使隔离构件偏移。第一缺口的距离D3的最大值设为8mm,避免第一缺口的距离D3过大,影响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设置,降低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缺口的距离D3的取值可以是5mm,使得第一缺口的距离D3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使得第一缺口能够在导电压块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导致的隔离构件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破裂;当隔离构件发生断裂时,第一缺口可以作为易断裂部位,保证第一凸部仍保持在第一盲孔中、第二凸部仍保持在第二盲孔中,隔离构件不会发生偏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小于D3,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隔离构件的本体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取值满足:1.5mm≤D4≤5.5mm。
可以看出,第二缺口沿隔离构件的本体的宽度方向的距离D4取值小于第一缺口的距离D3,且在端盖组件装配完成后,第二缺口相较于第一缺口更远离端盖组件的防爆阀,当储能装置内部的压强过大时,可以从第二缺口处释放部分压力,保证储能装置使用的安全性。类似地,第二缺口的距离D4取值的最小值设为1.5mm,避免第二缺口的距离D4过小,保证第二缺口能够在导电压块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导致的隔离构件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破裂。另外,若第二缺口的距离D4小于1.5mm,当隔离构件的扭曲应力过大时,第二缺口无法作为易断裂部位而导致隔离构件本体直接断裂,导致第一凸部从第一盲孔中脱离、第二凸部从第二盲孔中脱离而致使隔离构件偏移。第二缺口的距离D4的最大值设为5.5mm,避免第二缺口的距离D4过大,影响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设置,降低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缺口的距离D4的取值可以是3.5mm,使得第二缺口的距离D4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使得第二缺口能够在导电压块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导致的隔离构件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破裂;当隔离构件发生断裂时,第二缺口可以作为易断裂部位,保证第一凸部仍保持在第一盲孔中、第二凸部仍保持在第二盲孔中,隔离构件不会发生偏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构件为导电塑料制成的电阻构件。
可以看出,导电塑料制成的隔离构件,制作成本低、强度高、具有较好的韧性可抵抗较大的扭力冲击而不会破碎,使顶盖和导电压块之间形成弱导电(电阻率在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连接,保持储能装置的外壳与正极等电位,避免储能装置的壳体电化学腐蚀,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构件的电阻率在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
可以看出,将隔离构件的电阻率的取值设置为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保持储能装置的壳体与正极等电位,避免储能装置的壳体电化学腐蚀,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侧。
本申请的储能装置中,隔离构件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凸部,且每个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导电压块朝向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与第一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在第一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一凸部对准导电压块对应的第一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的装配效率;且第一盲孔适配于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导电压块转动。隔离构件的第二表面设于多个第二凸部,且每个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顶盖朝向第二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二盲孔,第二盲孔与第二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在第二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二凸部对准顶盖对应的第二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顶盖的装配效率;且第二盲孔适配于第二凸部,第二凸部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顶盖转动;隔离构件夹设于顶盖与导电压块之间,其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一凸部与导电压块的第一盲孔配合限位,第二表面设置的第二凸部与顶盖的第二盲孔配合限位,不仅能够定位隔离构件防止其发生错位,而且可以限制导电压块相对于顶盖发生转动,提升储能装置的抗扭力能力,在储能装置后续组立成模块过程中,保护储能装置的结构,避免其损坏。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的用电设备中,隔离构件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凸部,且每个第一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导电压块朝向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与第一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装配时,在第一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一凸部对准导电压块对应的第一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导电压块的装配效率;且第一盲孔适配于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导电压块转动。隔离构件的第二表面设于多个第二凸部,且每个第二凸部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顶盖朝向第二表面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二盲孔,第二盲孔与第二凸部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与顶盖装配时,在第二凸部的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的导向下,使得第二凸部对准顶盖对应的第二盲孔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与顶盖的装配效率;且第二盲孔适配于第二凸部,第二凸部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相对于顶盖转动;隔离构件夹设于顶盖与导电压块之间,其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一凸部与导电压块的第一盲孔配合限位,第二表面设置的第二凸部与顶盖的第二盲孔配合限位,不仅能够定位隔离构件防止其发生错位,而且可以限制导电压块相对于顶盖发生转动,提升储能装置的抗扭力能力,在储能装置后续组立成模块过程中,保护储能装置的结构,避免其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的隔离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的导电压块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的导电压块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的顶盖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装置100、端盖组件10、隔离构件11、本体111、第一表面113、第二表面115、第一通孔117、第一缺口118、第二缺口119、第一凸部12、第一条状凸起121、第二凸部13、第二条状凸起131、导电压块15、装配孔151、第一盲孔153、顶盖17、安装孔171、第二盲孔173、极柱19、柱体部191、法兰部193、电极组件20、壳体30、开口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30和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10,端盖组件10安装于壳体30的顶侧。请结合图4、图5和图7,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10包括隔离构件11、多个第一凸部12、多个第二凸部13、导电压块15、顶盖17和极柱19。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5,隔离构件11形成有贯通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5的第一通孔117。多个第一凸部12设于第一表面113,多个第一凸部12与第一通孔117呈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多个第二凸部13设于第二表面115,多个第二凸部13与第一通孔117呈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131。导电压块15具有装配孔151,导电压块15靠近第一表面113的表面具有第一盲孔153,第一盲孔153适配于第一凸部12。顶盖17具有安装孔171,顶盖17靠近第二表面115的表面具有第二盲孔173,第二盲孔173适配于第二凸部13。极柱19具有柱体部191,柱体部191依次穿过安装孔171、第一通孔117和装配孔151,并与导电压块15背离第一表面113的表面固接;第一凸部12插设于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插设于第二盲孔173。
本申请的端盖组件10和储能装置100中,隔离构件11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3设有多个第一凸部12,且每个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导电压块15朝向第一表面113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盲孔153,第一盲孔153与第一凸部12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在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121的导向下,使得第一凸部12对准导电压块15对应的第一盲孔153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的装配效率;且第一盲孔153适配于第一凸部12,第一凸部12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121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11相对导电压块15转动。隔离构件11的第二表面115设于多个第二凸部13,且每个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131,顶盖17朝向第二表面115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二盲孔173,第二盲孔173与第二凸部13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时,在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131的导向下,使得第二凸部13对准顶盖17对应的第二盲孔173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的装配效率;且第二盲孔173适配于第二凸部13,第二凸部13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131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11相对顶盖17转动;隔离构件11夹设于顶盖17与导电压块15之间,其第一表面113设置的第一凸部12与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配合限位,第二表面115设置的第二凸部13与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配合限位,不仅能够定位隔离构件11防止其发生错位,而且可以限制导电压块15相对于顶盖17发生转动,提升储能装置100的抗扭力能力,在储能装置100后续组立成模块过程中,保护储能装置100的结构,避免其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盲孔153的结构形状和第二盲孔173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盲孔153设有适配第一条状凸起121的部分,以使第一条状凸起121能够插入第一盲孔153内,对隔离构件11起到止转作用;第二盲孔173内设有适配第二条状凸起131的部分,以使第二条状凸起131能够插入第二盲孔173内,进一步对隔离构件11起到止转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电池柜、集装式储能装置100等。当储能装置1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以为方形电池或圆柱电池。
请结合图2,进一步地,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收容于壳体30内。壳体30形成有开口31,端盖组件10安装于壳体30的开口31所在的一侧,并遮挡壳体30的开口31。
请结合图6、图7和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2自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第二凸部13自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
可以看出,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大于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当第一凸部12装配到对应的第一盲孔153内时,使得第一凸部12能够完全插入第一盲孔153内,保证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若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小于0.45,第一凸部12伸入第一盲孔153的部分高度过小,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连接的稳定性较差。若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大于0.95,第一凸部12不能完全插入第一盲孔153内,容易造成翘曲。本申请中,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保证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连接的稳定性满足要求,以及保证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类似地,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大于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当第二凸部13装配到对应的第二盲孔173内时,使得第二凸部13能够完全插入第二盲孔173内,保证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若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小于0.45,第二凸部13伸入第二盲孔173的部分高度过小,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连接的稳定性较差。若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大于0.95,第二凸部13不能完全插入第二盲孔173内,容易造成翘曲。本申请中,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保证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连接的稳定性满足要求,以及保证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可以理解,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取值可以等于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取值,当然,两个比值的取值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进一步地,第一凸部12自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取值满足:0.42mm≤H1≤1.85mm;第二凸部13自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取值满足:0.42mm≤H2≤1.85mm。
可以看出,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取值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例如,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可以是0.68mm,且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保证隔离构件11能够完全插入第一盲孔153内,保证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还能够避免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设置得过大,对应的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也要设置得较大,导致制作工时变长、成本增加;以及能够避免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设置得过小,对应的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也要设置得较小,容易导致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取值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例如,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可以是0.68mm,且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保证第二凸部13能够完全插入第二盲孔173内,保证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时不会造成翘曲,还能够避免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设置得过大,对应的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也要设置得较大,导致制作工时变长、成本增加;以及能够避免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设置得过小,对应的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也要设置得较小,容易导致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可以理解,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均满足大于等于0.42mm且小于等于1.85mm,以及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与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满足H1:D1=0.45~0.95,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与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满足H2:D2=0.45~0.95的情况下,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可不相同,对应地,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和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取值可不同;或者,第一凸部12的高度H1和第二凸部13的高度H2相同,对应地,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和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取值相同。
请结合图5和图6,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取值满足:5.5mm≤H3≤9.5mm;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取值满足:5.5mm≤H4≤9.5mm。
可以看出,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为第一凸部12的轴线中心到第一通孔117的轴线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的最小值为5.5mm,保证第一凸部12与第一通孔117之间有足够的间隙。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的最大值为9.5mm,避免第一凸部12超出隔离构件11的边沿,而降低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配合的抗扭力强度。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为第二凸部13的轴线中心到第一通孔117的轴线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的最小值为5.5mm,保证第二凸部13与第一通孔117之间有足够的间隙。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的最大值为9.5mm,避免第二凸部13超出隔离构件11的边沿,而降低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配合的抗扭力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均可以是7.74mm,使得第一凸部12与第一通孔117之间、第二凸部13和第一通孔117之间均具有足够的间隙,防止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与第一通孔117形成干涉,且保证第一凸部12整体和第二凸部13整体均位于隔离构件11的边沿内,进而提升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配合的抗扭力强度、以及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配合的抗扭力强度;可以理解,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可不相同,只要满足5.5mm≤H3≤9.5mm、5.5mm≤H4≤9.5mm即可。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取值满足:0.35mm≤H5≤4.25mm。
可以看出,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的最小值设置为0.35mm,避免隔离构件11的结构强度过低,且保证导电压块15与顶盖17之间有足够的电气隔离距离,防止爬电短路。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的最大值设置为4.25mm,避免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太大,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质地较脆的隔离构件11容易被导电压块15压碎。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的取值可以是0.7mm,保证隔离构件11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保证导电压块15与顶盖17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隔离距离,防止爬电短路,保证储能装置100使用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17的直径R1与柱体部191的直径R2的比值范围满足R1:R2=1.01~1.45。
可以看出,第一通孔117的直径R1与柱体部191的直径R2的比值取值的最小值设为1.01,保证端盖组件10装配时,隔离构件11不会对极柱19的柱体部191造成干涉,并且降低了装配的精度要求。第一通孔117的直径R1与柱体部191的直径R2的比值取值的最大值设为1.45,避免第一通孔117过大而导致隔离构件11的结构强度过低,进而降低端盖组件10抗扭力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凸部12的位置,均与多个第二凸部13的位置在第一通孔117轴线的径向所在的平面上错开设置。
可以看出,在沿第一通孔117的轴线方向得到的投影面上,第一表面113的多个第一凸部12的位置均与第二表面115的多个第二凸部13的位置错开设置,防止多个第一凸部12和多个第二凸部13在隔离构件1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即使第一凸部12无法完全插入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无法完全插入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内,在隔离构件11的厚度方向上,也不会使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顶壁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顶壁之间的间隙叠加,避免第一凸部12插设于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插设于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内时,因无法完全插入而导致翘曲,降低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装配的精度要求。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进一步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呈矩形,第一凸部12为两个,两个第一凸部12呈对角分布设于第一表面113;第二凸部13为两个,两个第二凸部13呈对角分布设于第二表面115。
可以看出,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呈矩形片状结构,设于第一表面113的两个第一凸部12位于隔离构件11的一条对角线上,设于第二表面115的两个第二凸部13位于隔离构件11的另一条对角线上,在沿第一通孔117的轴线方向得到的投影面上,两个第一凸部12和两个第二凸部13均匀地分布于第一通孔117的四周,止转的受力更加均匀,提升抗扭力效果。另外,两个第一凸部12设于矩形结构的隔离构件11的一条对角线上、两个第二凸部13设于矩形结构的隔离构件11的另一条对角线上,使得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最大限度地远离第一通孔117,避免在铆接导电压块15、顶盖17和极柱19时,导电压块15向下压接隔离构件11,导致隔离构件11轻微变形,压坏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结构,造成止转失效,同时,还避免了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对第一通孔117造成干涉。
进一步地,隔离构件11为导电塑料制成的电阻构件。可以看出,导电塑料的隔离构件11,制作成本低、强度高、具有较好的韧性可抵抗较大的扭力冲击而不会破碎,使顶盖17和导电压块15之间形成弱导电(电阻率在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连接,保持储能装置100的壳体30与正极等电位,避免储能装置100的壳体30电化学腐蚀,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隔离构件11的电阻率在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可以看出,将隔离构件11的电阻率的取值设置为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保持储能装置100的壳体30与正极等电位,避免储能装置100的壳体30电化学腐蚀,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凸部12和多个第二凸部13为圆柱状,第一条状凸起121从第一表面113沿第一凸部12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一凸部12的远离第一表面113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第二条状凸起131从第二表面115沿第二凸部13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二凸部13远离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且靠近第二凸部13的远离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
可以看出,第一条状凸起121从第一表面113沿第一凸部12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一凸部12远离第一表面113一侧的表面,且第一条状凸起121靠近第一凸部12一侧的表面的一端具有倒角,倒角在第一凸部12插入第一盲孔153时,可以引导第一凸部12从倒角的斜面抵接第一盲孔153侧壁,使第一凸部12顺滑插入第一盲孔153,进一步强化第一条状凸起121的导向作用,第一凸部12与第一盲孔153配合时,使得第一凸部12能够更准确地插入第一盲孔153内,提升导电压块15与隔离构件11之间的装配效率。类似地,第二条状凸起131从第二表面115沿第二凸部13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第二凸部13远离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且第二条状凸起131靠近第二凸部13的远离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与第一凸部12的倒角结构相同),倒角在第二凸部13插入第二盲孔173时,可以引导第二凸部13从倒角的斜面抵接第二盲孔173侧壁,使第二凸部13顺滑插入第二盲孔173,进一步强化第二条状凸起131的导向作用,第二凸部13与第二盲孔173配合时,使得第二凸部13能够更准确地插入第二盲孔173内,提升顶盖17与隔离构件11之间的装配效率。可以理解,第一条状凸起121和第二条状凸起131的结构可相同。
请结合图5和图6,第一条状凸起121和第二条状凸起131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沿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多个第二条状凸起131沿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
可以看出,每个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设置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导电压块15与隔离构件11装配时,可通过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实现导向,进一步强化第一条状凸起121的导向作用。另外,储能装置100组装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冲击,导电压块15受到极柱19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的扭转力,此时,第一条状凸起121可用作第一次缓冲冲击的牺牲体,避免第一凸部12直接破碎造成止转限位失效,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类似地,每个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设置多个第二条状凸起131,顶盖17与隔离构件11装配时,可通过多个第二条状凸起131实现导向,进一步强化第二条状凸起131的导向作用。另外,储能装置100组装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冲击,顶盖17受到极柱19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的扭转力,此时,第二条状凸起131可用作第一次缓冲冲击的牺牲体,避免第二凸部13直接破碎造成止转限位失效,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条状凸起121和第二条状凸起131均包括四个。在沿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的周向上,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凸起121之间呈90度间隔设置;在沿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的周向上,相邻两个第二条状凸起131之间呈90度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呈长方形,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设有第一缺口118和第二缺口119。
可以看出,在长方形结构的隔离构件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第一缺口118和第二缺口119,第一缺口118和第二缺口119用于导电压块15压合过程中,错位的第一凸部12导致的隔离构件11扭曲应力的释放,防止隔离构件11破裂。第一缺口118和第二缺口119作为易断裂部位,当隔离构件11发生断裂时,保证第一凸部12仍保持在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中,隔离构件11不会发生偏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缺口118沿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3取值满足:3mm≤D3≤8mm。
可以看出,第一缺口118在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距离D3的最小值设为3mm,避免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过小,保证第一缺口118能够在导电压块15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导致的隔离构件11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11破裂。另外,若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小于3mm,当隔离构件11的扭曲应力过大时,第一缺口118无法作为易断裂部位而导致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直接断裂,导致第一凸部12从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中脱离、第二凸部13从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中脱离而致使隔离构件11偏移。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的最大值设为8mm,避免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过大,影响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设置,降低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的取值可以是5mm,使得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使得第一缺口118能够在导电压块15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导致的隔离构件11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11破裂;当隔离构件11发生断裂时,第一缺口118可以作为易断裂部位,保证第一凸部12仍保持在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仍保持在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中,隔离构件11不会发生偏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缺口119沿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小于D3,第二缺口119沿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取值满足:1.5mm≤D4≤5.5mm。
可以看出,第二缺口119沿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宽度方向的距离D4取值小于第一缺口118的距离D3,且在端盖组件10装配完成后,第二缺口119相较于第一缺口118更远离端盖组件10的防爆阀,当储能装置100内部的压强过大时,可以从第二缺口119处释放部分压力,保证储能装置100使用的安全性。类似地,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取值的最小值设为1.5mm,避免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过小,保证第二缺口119能够在导电压块15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导致的隔离构件11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11破裂。另外,若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小于1.5mm,当隔离构件11的扭曲应力过大时,第二缺口119无法作为易断裂部位而导致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直接断裂,导致第一凸部12从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中脱离、第二凸部13从第二盲孔173中脱离而致使隔离构件11偏移。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的最大值设为5.5mm,避免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过大,影响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设置,降低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的取值可以是3.5mm,使得第二缺口119的距离D4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使得第二缺口119能够在导电压块15压合过程中,实现错位的第一凸部12和第二凸部13导致的隔离构件11扭曲应力的释放,避免隔离构件11破裂;当隔离构件11发生断裂时,第二缺口119可以作为易断裂部位,保证第一凸部12仍保持在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第二凸部13仍保持在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中,隔离构件11不会发生偏移。
请参阅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极柱19还包括法兰部193,柱体部191设置于法兰部193上,柱体部191穿设安装孔171、第一通孔117和装配孔151,并与导电压块15背离第一表面113的表面固定连接,法兰部193抵接在顶盖17背离隔离构件11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该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为用电设备供电。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均适用于各种使用储能装置100的用电设备,例如,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手机、便携式设备、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本申请的用电设备中,隔离构件11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3设有多个第一凸部12,且每个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导电压块15朝向第一表面113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盲孔153,第一盲孔153与第一凸部12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装配时,在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121的导向下,使得第一凸部12对准导电压块15对应的第一盲孔153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11与导电压块15的装配效率;且第一盲孔153适配于第一凸部12,第一凸部12外周壁的第一条状凸起121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11相对导电压块15转动。隔离构件11的第二表面115设于多个第二凸部13,且每个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131,顶盖17朝向第二表面115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二盲孔173,第二盲孔173与第二凸部13一一对应并适配。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装配时,在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131的导向下,使得第二凸部13对准顶盖17对应的第二盲孔173插入定位更加方便,提高隔离构件11与顶盖17的装配效率;且第二盲孔173适配于第二凸部13,第二凸部13外周壁的第二条状凸起131还可以有效防止隔离构件11相对顶盖17转动;隔离构件11夹设于顶盖17与导电压块15之间,其第一表面113设置的第一凸部12与导电压块15的第一盲孔153配合限位,第二表面115设置的第二凸部13与顶盖17的第二盲孔173配合限位,不仅能够定位隔离构件11防止其发生错位,而且可以限制导电压块15相对于顶盖17发生转动,提升储能装置100的抗扭力能力,在储能装置100后续组立成模块过程中,保护储能装置100的结构,避免其损坏。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端盖组件(10),应用于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离构件(11),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5),所述隔离构件(11)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表面(113)和所述第二表面(115)的第一通孔(117);
多个第一凸部(12),多个所述第一凸部(12)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13),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2)与所述第一通孔(117)呈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
多个第二凸部(13),多个所述第二凸部(13)设于所述第二表面(115),所述多个第二凸部(13)与所述第一通孔(117)呈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条状凸起(131);
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2)和所述多个第二凸部(13)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条状凸起(121)从所述第一表面(113)沿所述第一凸部(12)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凸部(12)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3)一侧的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一凸部(12)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3)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倒角;所述第二条状凸起(131)从所述第二表面(115)沿所述第二凸部(13)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二凸部(13)远离所述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二凸部(13)的远离所述第二表面(115)一侧的表面一端具有所述倒角;
导电压块(15),所述导电压块(15)具有装配孔(151),所述导电压块(15)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3)的表面具有第一盲孔(153),所述第一盲孔(153)适配于所述第一凸部(12);
顶盖(17),所述顶盖(17)具有安装孔(171),所述顶盖(17)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15)的表面具有第二盲孔(173),所述第二盲孔(173)适配于所述第二凸部(13);
极柱(19),所述极柱(19)具有柱体部(191),所述柱体部(191)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171)、所述第一通孔(117)和所述装配孔(151),并与所述导电压块(15)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3)的表面固接;
所述第一凸部(12)插设于所述第一盲孔(153),所述第二凸部(13)插设于所述第二盲孔(17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自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与所述第一盲孔(153)的深度D1的比值范围满足H1∶D1=0.45~0.95;所述第二凸部(13)自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所述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与所述第二盲孔(173)的深度D2的比值范围满足H2∶D2=0.45~0.9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自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1取值满足:0.42mm≤H1≤1.85mm;所述第二凸部(13)自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所述高度方向凸起的高度H2取值满足:0.42mm≤H2≤1.8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2)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3取值满足:5.5mm≤H3≤9.5mm;所述第二凸部(13)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11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4取值满足:5.5mm≤H4≤9.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的厚度H5取值满足:0.35mm≤H5≤4.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7)的直径R1与所述柱体部(191)的直径R2的比值范围满足R1:R2=1.01~1.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状凸起(121)和所述第二条状凸起(131)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条状凸起(121)沿所述第一凸部(12)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二条状凸起(131)沿所述第二凸部(13)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2)的位置,均与所述多个第二凸部(13)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通孔(117)轴线的径向所在平面上错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呈矩形,所述第一凸部(1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部(12)呈对角分布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13);所述第二凸部(1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部(13)呈对角分布设于所述第二表面(11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呈长方形,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设有第一缺口(118)和第二缺口(119)。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118)沿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3取值满足:3mm≤D3≤8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119)沿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小于D3,所述第二缺口(119)沿所述隔离构件(11)的本体(111)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4取值满足:1.5mm≤D4≤5.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11)为导电塑料制成的电阻构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11)的电阻率在1×10的3次方 ohm/sq至1×10的10次方 ohm/sq之间。
15.一种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0)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10),所述端盖组件(10)安装于所述壳体(30)的顶侧。
16.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091044.9A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0143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44.9A CN116014317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44.9A CN116014317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17A CN116014317A (zh) 2023-04-25
CN116014317B true CN116014317B (zh) 2023-06-27

Family

ID=86033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44.9A Active CN116014317B (zh) 2023-02-09 2023-02-0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43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0127A (zh) * 2023-08-16 2023-09-19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996309A (zh) * 2024-03-29 2024-05-07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9816B2 (en) * 2001-11-09 2006-06-13 Textron Inc. Nut plate
US9246140B2 (en) * 2009-07-09 2016-01-26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a cap assembly having a first tab located outside of the case
FR2974157B1 (fr) * 2011-04-18 2014-02-14 Bollhoff Otalu Sa Insert pour support thermoplastique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e l'insert avec le support
JP2012248487A (ja) * 2011-05-31 2012-1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気器具
US10434952B2 (en) * 2017-07-10 2019-10-0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Anchor for removably attaching a component to a frame member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CN207183329U (zh) * 2017-07-28 2018-04-03 深圳市欣迪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及电池
CN109546018B (zh) * 2018-11-27 2021-09-17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及使用该电池顶盖的动力电池
DE102019207681A1 (de) * 2019-05-24 2020-11-26 Arnold Umformtechnik Gmbh & Co. Kg Verbindungselement
CN210110860U (zh) * 2019-09-11 2020-0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与二次电池
CN111785864A (zh) * 2020-06-06 2020-10-16 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铝壳锂电池及其电池盖板
KR20220054130A (ko) * 2020-10-23 2022-05-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213692205U (zh) * 2020-12-30 2021-07-1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顶盖和锂离子电池
CN113488730A (zh) * 2021-06-25 2021-10-08 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池盖板
CN113488731A (zh) * 2021-06-26 2021-10-08 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铝壳磷酸铁锂电池及其电池盖板
CN215816083U (zh) * 2021-09-23 2022-02-1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的顶盖组件、电池及储能装置
CN216389541U (zh) * 2021-11-30 2022-04-26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4927812A (zh) * 2022-06-13 2022-08-19 宁波震裕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的包覆式结构以及电池顶盖组件
CN115621667A (zh) * 2022-11-11 2023-01-1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17A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1431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US8237409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1436775B (zh) 再充电电池的保护电路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再充电电池组
EP2143158B1 (en) Polarity protection for multiple batteries
EP2562843B1 (en) Battery module
EP1760804B1 (en) No-welding contact 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5155267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599489B1 (ko)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용 안전 장치
EP1831941B1 (en) Battery case
EP2597705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A2593944A1 (en) Fuel cell stack
US20230123353A1 (en) Position assurance apparatus, connector assembly, battery, and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KR20170040636A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113794036A (zh)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CN215816075U (zh) 顶盖组件和电池
CN216213941U (zh)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EP2330660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140038016A1 (en) Battery pack
JP2011054316A (ja) 電池ホルダー
CN218731521U (zh) 电池装置
KR20070106842A (ko) 표준형 이너 충전 배터리
CN220984819U (zh) 一种电池绝缘件、电池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19246879U (zh) 二次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9226565U (zh) 箱体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3948827B (zh)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