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6858A -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 Google Patents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6858A
CN115996858A CN202180046379.8A CN202180046379A CN115996858A CN 115996858 A CN115996858 A CN 115996858A CN 202180046379 A CN202180046379 A CN 202180046379A CN 115996858 A CN115996858 A CN 115996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wiring member
housing
wheel motor
fix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63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高弘
山竹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96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68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7/0007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being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38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moving together with the wheel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92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axle being coaxial to the wheel ax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与轮内电动机连接的配线构件的路径的自由度。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具备:轮内电动机单元,包括轮内电动机和收容所述轮内电动机的外壳;及配线构件,连接所述轮内电动机与车体侧设备。在所述配线构件中,与所述轮内电动机连接的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继所述端部之后固定于车辆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位。在所述外壳设有供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的配线固定部。

Description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从车辆主体向轮内电动机供给电信号的配线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配线的端部固定于轮内电动机的连接器部分。为了降低对配线的端部的负荷,继配线的端部之后的固定部位固定于与方向盘旋转相应的轮胎转向角变更时的旋转中心即主销的附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71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提高与轮内电动机连接的配线构件的路径的自由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与轮内电动机连接的配线构件的路径的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具备:轮内电动机单元,包括轮内电动机和收容所述轮内电动机的外壳;及配线构件,连接所述轮内电动机与车体侧设备,在所述配线构件中,与所述轮内电动机连接的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继所述端部之后固定于车辆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位,在所述外壳设有供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的配线固定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与轮内电动机连接的配线构件的路径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轮内电动机单元中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区域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如下所述。
(1)一种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具备:轮内电动机单元,包括轮内电动机和收容所述轮内电动机的外壳;及配线构件,连接所述轮内电动机与车体侧设备,在所述配线构件中,与所述轮内电动机连接的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继所述端部之后固定于车辆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位,在所述外壳设有供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的配线固定部。通过将第二固定部位固定于外壳的配线固定部,无需将第二固定部位固定到配置于轮内电动机单元的周边的部件。由此,能够提高与轮内电动机连接的配线构件的路径的自由度。
(2)在(1)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壳形成有凹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固定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部分。由此,能够在从第一固定部位到第二固定部位之间将线状传输构件尽量不弯曲地固定。
(3)在(2)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壳包括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所述配线固定部。由此,能够利用设置散热翅片的空间来设置凹部。
(4)在(2)或(3)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布线构造还具备盖构件,该盖构件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处设置于所述配线构件的周围并覆盖所述开口部。由此,能够简单地将第二固定部位安装于外壳。
(5)在(4)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盖构件包括主体和所述主体的周围的外周部,所述主体由弹性材料形成,所述配线构件穿过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孔,所述外周部具有螺纹形状部,该螺纹形状部由与所述弹性材料相比为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为螺纹形状而成。由此,由于主体由弹性材料形成,因此能够与配线构件紧贴,能够抑制配线构件的晃动。另外,通过形成为螺纹形状的外周部,盖构件被简单地安装于外壳。
(6)在(5)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与所述外周部、所述配线构件和所述外壳紧贴。由此,设置了对凹部内部进行止水的简易的止水构造。
(7)在(6)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主体设有第一唇部、第二唇部和第三唇部,所述第一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外壳接触的部分,所述第二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外周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三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配线构件接触的部分。由此,提高了凹部内部的止水性。
(8)在(1)至(7)的任一个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配线构件包括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和覆盖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护套,所述护套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之间。由此,将第二固定部位向外壳进行安装时的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操作变得容易。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并旨在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的概略剖视图。
图1是与车体10的前后方向正交且通过车轮20的中心轴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在图1中,车轮20为剖视图。图2是表示轮内电动机单元41中的外壳44的主视图。图2是从车体10的左右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线切断的剖视图。在图3中,外壳44的一部分和盖构件60为剖视图。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具备轮内电动机单元41和配线构件50。配线构件50是连接轮内电动机单元41中的轮内电动机(In-wheel motor)42与车体侧设备80的配线用的构件。配线构件50沿着连接轮内电动机42与车体侧设备80的路径布线。
<关于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的应用对象>
为了便于说明,对应用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的对象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适用于车辆中的行驶系统。布线有配线构件50的一部分的车体10是汽车中的车体。图1中图示了车体10中的前侧的车轮20周围的部分。在图1中,车轮20作为通过转向操纵而转向的构件进行说明。配线构件50也可以是不通过转向操纵而转向的车轮用。另外,车轮20可以是前轮,也可以是后轮。
车体10具备地板部分12和车身部分14。地板部分12是面向地面的部分。车身部分14设置于地板部分12的上侧,构成车体10的外装。车体10可以是将作为刚体的车架和车身一体化而成的单壳体车身,也可以是将车身搭载到车架上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汽车通常行驶时的行驶方向称为前,将其相反侧称为后。
车轮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10。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车轮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挡泥板16内。悬架装置可以是以独立悬架方式等任何悬架方式支承车轮20的装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通过阻尼器28和下臂30支承车轮20的例子。图1所示的悬架装置是支柱式的悬架装置的一例。
车轮20具备辐板式车轮22和轮胎24。辐板式车轮22由铁、铝等金属形成。辐板式车轮22具备盘部22a和轮胎安装部22b。
盘部22a形成为圆板状。盘部22a例如固定于省略图示的轮毂。该轮毂由转向节部25、2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节部25、26经由阻尼器28和下臂30支承于车体10。
轮胎安装部22b是从盘部22a的周围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环状部分。在轮胎安装部22b的两侧缘突出有环状的轮辋。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轮胎24安装于上述轮胎安装部22b的外周。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转向节部25、26,设有上侧转向节部25和下侧转向节部26。
上侧转向节部25在比车轮20的旋转轴靠上方从轮毂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上侧转向节部25与车体10之间设有弹簧27和阻尼器28。更具体而言,阻尼器28的上端部在车轮20的上侧相对于车体10被支承。上侧转向节部25经由轴承部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阻尼器28的下端部。
下侧转向节部26在比车轮20的旋转轴靠下方从轮毂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下侧转向节部26由下臂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另外,在下侧转向节部26突出设置有承受转向操纵的力的臂部26a。
下臂30是由金属等形成的构件。下臂30的基端部在相对于车轮20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处以能够相对于地板部分12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下臂30的基端部摆动时成为中心的轴沿着车体10的前后方向。下臂30的基端部也可以相对于车轮20在斜前方、内侧、斜后方、后方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地板部分12。在这些情况下,下臂30摆动时的旋转轴可以沿着车体10的左右方向,也可以沿着前后方向,还可以沿着相对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
下臂30的前端部从地板部分12朝向挡泥板16内(在此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在下臂30的前端部设有轴承部31。下侧转向节部26经由轴承部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下臂30的前端部。轴承部31的旋转轴是车轮20在挡泥板16内旋转的转向旋转中心轴。
如上所述,由于下臂30的基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地板部分12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因此下臂30将车轮20以能够在挡泥板16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通过下臂30限制了车轮20的移动方向的状态下,阻尼器28介于上侧转向节部25与车体10之间。该阻尼器28和外装于该阻尼器28的弹簧27吸收行驶时的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冲击。
在臂部26a的前端部连结有横拉杆32。当方向盘18通过驾驶员的转向操纵而旋转时,该旋转运动经由转向轴18a和齿轮齿条机构等传递机构18b,作为车宽方向的运动而传递给横拉杆32。当横拉杆32在车宽方向上移动时,下侧转向节部26能够以轴承部31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由此,通过转向操纵,车轮20能够以转向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车轮20以转向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由此改变车体10的行进方向。
以下,对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中的各部分进行详细叙述。
<轮内电动机单元>
轮内电动机单元41包括轮内电动机42和外壳44。轮内电动机单元41组装于车轮20。
轮内电动机42是使车轮20旋转的行驶用的马达。轮内电动机42包括马达主体42a和马达轴42b。马达主体42a例如是三相感应电动机。马达主体42a也可以是三相感应电动机以外的电动机。马达轴42b由马达主体42a旋转驱动。轮毂安装于马达轴42b。马达轴42b与轮毂可以直接连结,也可以经由齿轮等传递机构或减速机构而安装。轮毂随着马达轴42b的旋转而旋转,由此固定于轮毂的盘部22a也旋转,从而车轮20旋转。
在轮内电动机42设置有配线连接部43。配线连接部43与配线构件50连接。这里,配线连接部43是连接器43。连接器43例如包括从马达主体42a的电路延伸的端子和收纳端子的外壳。配线连接部43不需要是连接器43。例如,配线连接部也可以是设置有螺栓固定部的端子台等。配线连接部43在外壳44的一个侧面44a向外方露出。
外壳44收容轮内电动机42。外壳44固定于将轮毂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的转向节部25、26。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外壳44设置在上侧转向节部25与下侧转向节部26之间。外壳44由金属或树脂等形成。外壳44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组合多个部件而构成。
在外壳44设置有配线固定部45。在此,在外壳44形成有凹部46。在凹部46的开口部设有配线固定部45。配线连接部43位于凹部46的底部。外壳44包括散热翅片47。散热翅片47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配线固定部45。
散热翅片47设置于外壳44中配线连接部43露出的侧面44a。散热翅片47形成为从侧面44a朝向外方突出的板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侧面44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侧面44a也可以朝向这以外的方向。配线连接部43从形成于侧面44a的孔向外方露出。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配线连接部43比侧面44a更向外方突出。配线连接部43也可以不比侧面44a更向外方突出。
在此,散热翅片47相互平行地设置有多个。一部分散热翅片47a在中间的区域被中断。该散热翅片47被中断的区域成为凹部46。即,凹部46是被散热翅片47包围的部分。在此,在散热翅片47被中断的部分设置有凸台48。
凸台48形成为圆筒状。凸台48以包围配线连接部43的方式设置于外壳44的侧面44a。凸台48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以外的形状。凸台48的内部成为凹部46。凸台48是凹部46的周壁。周壁48形成为环状。在周壁48设有螺纹形状部49。这里,在周壁48的开口部的内表面设有螺纹形状部49。
<配线构件>
配线构件50至少包含一个传输电或光的线状传输构件。线状传输构件例如是电线或光缆等。在此,配线构件50包含用于向轮内电动机42供给电力的电线。在图3中,示出了配线构件50包含四根电线53、54、55、56的例子。
各电线53、54、55、56是在芯线的周围形成包覆层而成的包覆电线。各电线53、54、55、56是导电路径为一个的单芯线。也可以代替多根单芯线而采用将多根芯线利用经挤出包覆而成的包覆部汇集成一根的电缆。电线53、54、55例如是向轮内电动机42供给三相交流电的电源线。电线56例如是传递信号的信号线。电线56是传感器用或控制用的信号线。代替电线53、54、55、56或除了电线53、54、55、56之外,配线构件50也可以包含光缆。多根电线53、54、55、56由护套57汇集。例如,护套57是挤出包覆于多根电线53、54、55、56的周围而成的构件。
在由护套57汇集的部分处,配线构件50的横截面的外形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在图3中,示出了配线构件50的横截面的外形形状呈圆形的例子。配线构件50的横截面的外形形状也可以呈椭圆形、长方形等。另外,所谓横截面,是相对于配线构件50的轴正交的面处的截面。
配线构件50的一端部与车体侧设备80连接。配线构件50的一端部可以相对于车体侧设备80进行连接器连接。配线构件50也可以从车体侧设备80直接拉出。配线构件50的一端部也可以经由其他配线构件与车体侧设备80连接。假定该车体侧设备80是对该轮内电动机42进行驱动的驱动单元。例如,在轮内电动机42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情况下,假定车体侧设备80为用于提供轮内电动机42的驱动用的U相、V相、W相的三相交流电的逆变器单元。
配线构件50的另一端部与轮内电动机42连接。在配线构件的另一端部设有连接器58。多根电线53、54、55、56的端部收纳于连接器58的外壳。配线构件50与轮内电动机42经由连接器58、43连接。配线构件50与轮内电动机42也可以不经由连接器58、43而直接连接。也可以是,在配线构件50的另一端部处,多根电线53、54、55、56分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部位。
从车体侧设备80朝向轮内电动机42的配线构件50的路径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配线构件50的路径以如下方式设定。配线构件50从车体10内的车体侧设备80延伸出,贯通挡泥板16,并被引导到挡泥板16内。在挡泥板16内,配线构件50经由阻尼器28的侧部、上侧转向节部25的前端部、上侧转向节部25与下侧转向节部26之间等被朝向轮内电动机单元41引导。在轮内电动机单元41中,配线构件50从外壳44的凹部46的开口部朝向底部延伸,并在底部的位置处与轮内电动机42的配线连接部43连接。
配线构件50中与轮内电动机42连接并被固定的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51。第一固定部位51固定于配线连接部43。第一固定部位51固定于凹部46的底部的位置。在第一固定部位51处,多根电线53、54、55、56从护套57的端部延伸出,成为松散的状态。
另外,配线构件50中继与轮内电动机42连接的端部之后固定于车辆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位52。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配线固定部45。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外壳44中的形成凹部46的开口部的部分。在第二固定部位52处,多根电线53、54、55、56由护套57汇集。因此,护套57的端部位于第一固定部位51与第二固定部位52之间。
配线构件50在第一固定部位51与第二固定部位52之间沿着外壳44延伸。并且,配线构件50以第二固定部位52为界,以从外壳44离开的方式朝向车体侧延伸。在该情况下,配线构件50中的沿着外壳44延伸的部分的一个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51,另一个端部成为第二固定部位52。另外,所谓配线构件50沿着外壳44延伸的部分,是在外壳44的内部延伸或者沿着外壳44的表面延伸的部分。
第二固定部位52经由盖构件60固定于凹部46的周壁48。因此,在此,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还具备盖构件60。另外,在挡泥板16内,配线构件50中的比第二固定部位52更靠车体10侧的部分由支承构件70支承。因此,在此,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还具备支承构件70。
<盖构件>
盖构件60在第二固定部位52处设置于配线构件50的周围。盖构件60覆盖凹部46的开口部。在此,盖构件60在凹部46的开口部处嵌入周壁48的内周侧。盖构件60也可以不嵌入周壁48的内周侧。例如,盖构件也可以位于比周壁48的端面靠外侧并堵塞凹部46的开口部。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盖构件的外缘设置向轴向突出的突出部,周壁48嵌入该突出部的内周侧。盖构件60包括主体62和外周部64。
主体62由弹性材料形成。主体62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在此,主体62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圆形。主体62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与凹部46的横截面形状相应的形状为宜。在主体62形成有孔62h。
孔62h贯通主体62。孔62h贯通主体62中朝向凹部46的底部的面和朝向其相反侧的面。配线构件50穿过孔62h,从盖构件60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孔62h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孔62h形成为与配线构件50中的第二固定部位52的横截面形状相应的形状。这里,配线构件50中的设有护套57的部分穿过孔62h。由于护套57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因此,在此,孔62h形成为圆形。
由于多根电线53、54、55、56由护套57汇集为一根,因此孔62h的数量为一个。在多根电线53、54、55、56未汇集为一根的情况下,孔62h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孔62h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孔62h的配置和穿过多个孔62h的多根电线53、54、55、56的配置可以为与多根电线53、54、55、56在连接器58中的配置相应的配置。
在被配线构件50穿过之前的孔62h的大小可以是任何形状。在被配线构件50穿过之前的孔62h的大小可以与配线构件50的大小(在此为护套57的大小)相同或比其稍小。在该情况下,在被配线构件50穿过时,孔62h扩大为宜。被配线构件50穿过之前的孔62h的大小也可以比配线构件50的大小(在此为护套57的大小)稍大。也可以在孔62h与配线构件50之间设有止水剂。孔62h的长度尺寸(主体62的厚度尺寸)可以是任何尺寸。从使配线构件50穿过孔62h的观点出发,孔62h尽可能短更优。从利用孔62h保持配线构件50的观点出发,孔62h具有能够保持配线构件50的程度的长度更优。
孔62h在主体62中的位置可以是任何位置。孔62h的位置形成于同与配线连接部43处于同轴上的位置相应的位置。所谓与配线连接部43处于同轴上的位置,是如图2所示,在外壳44的主视下,配线连接部43与孔62h重叠的位置。由此,配线构件50能够尽可能不弯曲地从第一固定部位51朝向第二固定部位52延伸。
外周部64是设置于主体62的周围的部分。外周部64具有螺纹形状部65。螺纹形状部65由与弹性材料相比为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此,在外周部64的朝外的面设有螺纹形状部65。螺纹形状部65紧固于周壁48的螺纹形状部49。螺纹形状部49、65形成为对应的形状。外周部64也可以具有沿着盖构件60的轴向突出的部分,并且在该突出部的朝内的面设有螺纹形状部。
外周部64中的螺纹形状部65和主体62旋转自如为宜。由此,抑制了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时,或螺纹形状部49、65的螺纹紧固被解除时,穿过主体62的配线构件50旋转的情况。例如,外周部64也可以具有将螺纹形状部65与主体62旋转自如地连结的轴承。也可以在主体62的外周侧设置轴承,并且在轴承的外周侧设置螺纹形状部65。
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抑制主体62相对于螺纹形状部65旋转的情况为宜。由此,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抑制了穿过主体62的配线构件50旋转的情况。例如,周壁48中比螺纹形状部49更靠底部侧的部分向内周侧突出,由此设有台阶S。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周壁48的台阶部分与主体62的外缘紧贴。由此,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通过周壁48与主体62之间的摩擦而抑制了主体62相对于螺纹形状部65的旋转。
在此,利用盖构件60对凹部46的内部进行了止水。对此,参照图4进行详细叙述。图4是图3的区域A的放大图。
具体而言,盖构件60中的主体62与外壳44、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分别紧贴。由此,抑制了水从主体62与外壳44、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各自之间的浸入。在此,主体62在配线构件50的径向上与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紧贴,在配线构件50的长度方向上与外周部64和外壳44紧贴。此时,在主体62,在与外壳44、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分别相接的部分设有唇部。作为该唇部,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设有第一唇部63a、第二唇部63b、63c和第三唇部63d。
第一唇部63a设置于主体62中的与外壳44接触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外壳44中的周壁48的台阶S形成为环状。主体62中的朝向轴向的端面之中的外周缘部与台阶S相接。在主体62中的该外周缘部呈环状地设有第一唇部63a。第一唇部63a与台阶S在轴向上排列。环状的第一唇部63a遍及整周地与台阶S相接。第一唇部63a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被台阶S和外周部64在轴向上夹持并按压为宜。
第二唇部63b、63c设置于主体62中的与外周部64接触的部分。更详细而言,第二唇部63b呈环状地设置于主体62中的设有第一唇部63a的端面的背面。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唇部63b设置于第一唇部63a的正背面,但第一唇部63a和第二唇部63b也可以沿着径向分内外地设置。第二唇部63b与外周部64在轴向上排列。环状的第二唇部63b遍及整周地与外周部64的环状的端面相接。第二唇部63b在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的状态下,被台阶S和外周部64在轴向上夹持并按压为宜。
另外,第二唇部63c在主体62中的与外周部64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以环状设置。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唇部63c在主体62的外周面沿轴向分离地设有两个。第二唇部63c与外周部64在径向上排列。环状的第二唇部63c遍及整周地与外周部64的内周面相接。
第三唇部63d设置于主体62中的与配线构件50接触的部分。更详细而言,第三唇部63d在主体62中的孔62h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地以环状设置。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三唇部63d在孔62h的内周面沿轴向分离地设有两个。第三唇部63d与配线构件50的护套57在径向上排列。环状的第三唇部63d遍及整周地与护套57的外周面相接。
但是,不需要利用盖构件60对凹部46的内部进行止水。另外,即使在利用盖构件60对凹部46的内部进行了止水的情况下,其构造也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唇部63a和第二唇部63b各设有一个,第二唇部63c和第三唇部63d各设有两个,但各唇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设定。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设有两种第二唇部63b、63c,但也可以省略第二唇部63b和第二唇部63c中的任一种。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盖构件60通过螺纹形状部49、65被螺纹紧固而安装于外壳44,但盖构件也可以被压入于外壳44。
而且,盖构件60也可以具有油封性。例如,也可以在凹部46的内部设置油,并由盖构件60抑制该油从凹部46泄漏的情况。作为该具有油封性的盖构件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盖构件也可以在第三唇部63d的外侧包含将第三唇部63d朝向配线构件50施力的施力构件。在该情况下,在主体62设置供施力构件安装的安装部为宜。该施力构件例如可以是螺旋弹簧等弹簧构件形成为环状而成的构件。
盖构件60是与配线构件50分开成型的构件,之后安装于配线构件50。
<支承构件70>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支承构件70安装于配线构件50。支承构件70被支承于上侧转向节部25。例如,支承构件70是托架。托架被螺纹固定于安装对象。
但是,支承构件70只要以上述布线方式支承配线构件50中的第二固定部位52与车体侧设备80之间即可,为此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支承构件可以是单个支承构件,也可以包括多个支承部分。另外,支承构件可以支承于车体10侧,也可以支承于车轮20侧。在此,所谓支承构件支承于车体10侧,是指支承于即使车轮20以转向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也不旋转的部分。例如,除了支承构件支承于车体10的情况之外,还有支承构件支承于上述阻尼器28或下臂30的情况。另外,所谓支承构件70支承于车轮20侧,是指支承于当车轮20以转向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时追随该旋转而旋转的部分。例如,是支承构件70支承于上侧转向节部25或下侧转向节部26的情况。
盖构件60和支承构件70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安装于车辆之前预先安装于配线构件50为宜。也可以将在配线构件50预先安装盖构件60和支承构件70中的一方或双方而成的构件视为配线模块。在预先将盖构件60和支承构件70这两者安装于配线构件50而成的配线模块中,从与轮内电动机42连接的端部侧起依次设置盖构件60、支承构件70。
<实施方式1的效果等>
根据以如上方式构成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40,通过将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外壳44的配线固定部45,从而不需要将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到配置于轮内电动机单元41的周边的部件。由此,能够提高与轮内电动机单元41连接的电线53、54、55、56的路径的自由度。更详细而言,为了减小施加于配线构件50的端部的压力,继端部之后的固定部位的位置有时被设定于端部附近(例如,以端部为基准在Xmm以内的位置。X例如为100至300中的任一值)。在该范围内将继端部之后的固定部位的位置设定于轮内电动机42附近的周边部件的情况下,由于该固定位置被限定,因此配线构件50的路径的自由度有可能降低。与此相对,在此,通过将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外壳44的配线固定部45,从而与第二固定部位52相比靠车体侧设备80的路径的自由度变高。另外,支承构件70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也变高。
另外,第一固定部位51固定于凹部46的底部的位置,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凹部46的开口部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从第一固定部位51到第二固定部位52之间将配线构件50尽可能不弯曲地固定。
另外,外壳44包括设置于凹部46的开口部的周缘的散热翅片47。由此,能够利用设置散热翅片47的空间来设置凹部46。散热翅片47构成了配线固定部45的一部分。在外壳44中的因设置散热翅片47而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凹部46。由此,能够抑制因形成凹部46而导致外壳44的尺寸变大的情况。
另外,配线构件50还具备盖构件60,该盖构件60在第二固定部位52处设置于配线构件50的周围并安装于凹部46的开口部。由此,能够经由盖构件60将第二固定部位52简单地安装于外壳44。
另外,由于盖构件60的主体62由弹性材料形成,因此能够与电线53、54、55、56紧贴,能够抑制电线53、54、55、56的晃动。另外,通过形成为螺纹形状的盖构件60的外周部64,盖构件60被简单地安装于外壳44。
另外,凹部46的周壁48和盖构件60对凹部46的内部进行了止水。具体而言,主体62与外壳44、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分别紧贴。由此,设置了对凹部46内部进行止水的简易的止水构造。另外,在主体62,在与外壳44、外周部64和配线构件50分别相接的部分,设有第一唇部63a、第二唇部63b、63c和第三唇部63d。由此,提高了凹部46内部的止水性。
另外,护套57的端部位于第一固定部位51与第二固定部位52之间。由此,将第二固定部位52向外壳44进行安装时的多根电线53、54、55、56的处理变得容易。
[变形例]
至此对设为在外壳44形成凹部4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并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配线连接部也可以位于外壳中未形成散热翅片的侧面。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固定部位51与第二固定部位52之间将配线构件50弯曲地布线。
另外,至此对设为在凹部46中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散热翅片4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在外壳中未设置散热翅片47的部分形成凹部46。
另外,至此对设为利用盖构件60将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配线固定部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托架等盖构件60以外的部件将第二固定部位52固定于配线固定部45。另外,配线固定部45也可以形成为夹子状等能够直接支承配线构件50的形状等而将第二固定部位52直接固定于外壳44。
另外,至此对设为盖构件60包括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主体62和与主体62相比为高刚性的外周部6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盖构件中省略外周部64。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盖构件压入于凹部46的开口部。另外,例如盖构件和凹部46也可以通过与螺纹形状部49、65不同的螺纹而将盖构件安装于凹部46。此时,也可以在凹部的周壁的外侧设置螺纹座,并在外周部中的与螺纹座对应的位置设置螺纹孔。另外,例如,盖构件也可以是将配线构件50作为嵌入物进行嵌件模制成型而成的嵌件模制成型体。
另外,至此设为多根电线53、54、55、56由护套57汇集为一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多根电线53、54、55、56也可以不被汇集为一根。另外,例如,将多根电线53、54、55、56汇集的构件也可以是护套57以外的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例如可以是波纹管,也可以是螺旋卷绕的胶带,还可以是树脂或金属管。另外,多根电线53、54、55、56不需要遍及其长度方向整体地汇集为一根。例如,也可以省略上述护套57,将多根电线53、54、55、56利用将配线构件50支承于恒定位置的盖构件60、托架等而汇集为一根。这里的托架也可以是支承构件70。
另外,配线构件50也可以包含轮内电动机单元41用的电线53、54、55、56以外的配线。该配线与配置于轮内电动机单元41的周边的外围设备连接。作为该外围设备,例如设想为传感器、电动制动器等。例如,传感器可以是检测车轮20的转速的传感器或者检测轮内电动机42等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电动制动器可以是在汽车驻停车时使用的电动泊车制动器,也可以是在汽车行驶时使用的制动器。
这些外围设备与外围设备用的配线之间的连接部可以设置于同电线53、54、55、56与轮内电动机42之间的连接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在外围设备与外围设备用的配线之间的连接部设置于同电线53、54、55、56与轮内电动机42之间的连接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下,电线53、54、55、56和外围设备用的配线可以在比盖构件60靠车体侧设备80侧分支。
利用外围设备用的配线与外围设备连接的车体侧设备只要是与外围设备之间收发信号或供给电力的设备即可。例如,车体侧设备也可以包含作为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或控制上述电动制动器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车体侧设备可以设置在车体10内,也可以设置在车体10外。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所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 车体
12 地板部分
14 车身部分
16 挡泥板
18 方向盘
18a 转向轴
18b 传递机构
20 车轮
22 辐板式车轮
22a 盘部
22b 轮胎安装部
24 轮胎
25 上侧转向节部
26 下侧转向节部
26a 臂部
27 弹簧
28 阻尼器
29 轴承部
30 下臂
31 轴承部
32 横拉杆
40 布线构造
41 轮内电动机单元
42 轮内电动机
42a 马达主体
42b 轴
43配线连接部(连接器)
44 外壳
44a 侧面
45 配线固定部
46 凹部
47 散热翅片
48凸台(凹部的周壁)
49 螺纹形状部
50 配线构件
51 第一固定部位
52 第二固定部位
53、54、55、56电线
57 护套
58 连接器
60 盖构件
62 主体
62h 孔
63a第一唇部
63b、63c第二唇部
63d 第三唇部
64 外周部
65 螺纹形状部
70 支承构件
80 车体侧设备

Claims (8)

1.一种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具备:
轮内电动机单元,包括轮内电动机和收容所述轮内电动机的外壳;及
配线构件,连接所述轮内电动机与车体侧设备,
在所述配线构件中,与所述轮内电动机连接的端部成为第一固定部位,继所述端部之后固定于车辆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位,
在所述外壳设有供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的配线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在所述外壳形成有凹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固定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固定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散热翅片,
所述散热翅片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所述配线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所述布线构造还具备盖构件,该盖构件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处设置于所述配线构件的周围并覆盖所述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所述盖构件包括主体和所述主体的周围的外周部,
所述主体由弹性材料形成,
所述配线构件穿过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孔,
所述外周部具有螺纹形状部,该螺纹形状部由与所述弹性材料相比为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为螺纹形状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所述主体与所述外周部、所述配线构件和所述外壳紧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在所述主体设有第一唇部、第二唇部和第三唇部,
所述第一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外壳接触的部分,
所述第二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外周部接触的部分,
所述第三唇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中的与所述配线构件接触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其中,
所述配线构件包括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和覆盖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护套,
所述护套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之间。
CN202180046379.8A 2020-07-13 2021-07-12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Pending CN1159968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761 2020-07-13
JP2020119761A JP7487591B2 (ja) 2020-07-13 2020-07-13 配線部材の配索構造
PCT/JP2021/026063 WO2022014511A1 (ja) 2020-07-13 2021-07-12 配線部材の配索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6858A true CN115996858A (zh) 2023-04-21

Family

ID=79555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6379.8A Pending CN115996858A (zh) 2020-07-13 2021-07-12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4619A1 (zh)
JP (1) JP7487591B2 (zh)
CN (1) CN115996858A (zh)
WO (1) WO20220145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9604B2 (ja) * 2010-03-25 2014-06-25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872358B2 (ja) 2012-03-30 2016-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6457801B2 (ja) * 2014-12-02 2019-01-23 Ntn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94619A1 (en) 2023-09-21
JP7487591B2 (ja) 2024-05-21
WO2022014511A1 (ja) 2022-01-20
JP2022016814A (ja)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2840B2 (ja) 車輪駆動装置
US5150763A (en) Wiring and pipin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motor
US10344813B2 (en) Brake actuator and brake apparatus
US20160304118A1 (en) Driving device
CN115996858A (zh) 配线构件的布线构造
WO2022014481A1 (ja) 車輪側機器及び足回り用配線装置
WO2023136086A1 (ja) 配線部材の配索構造
US5201673A (en) Wi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motor
US11718247B2 (en) Wire harness and wire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JP7001212B1 (ja) 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23136199A1 (ja) 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22014477A1 (ja) 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の配索構造
US11718248B2 (en) Wire harness and wire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CN115776952A (zh) 行走系统用配线模块和行走系统用配线模块的布置构造
KR20240033635A (ko) 차량용 휠 모듈
JP7380460B2 (ja) 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足回り用配線モジュールの配索構造
JPH11171029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TW202143610A (zh) 輪轂馬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