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6615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6615A
CN115996615A CN202310226871.4A CN202310226871A CN115996615A CN 115996615 A CN115996615 A CN 115996615A CN 202310226871 A CN202310226871 A CN 202310226871A CN 115996615 A CN115996615 A CN 115996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panel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photo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68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峰
吴曜东
曾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268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66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6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6615A/zh
Priority to US18/142,151 priority patent/US20240302922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10K39/30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10K39/32Organic image sensors
    • H10K39/34Organic image sensors integrated with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元件,位于衬底一侧;感光元件,与发光元件位于衬底的同一侧;触控电极,位于感光元件远离衬底的一侧;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发光元件对应发光区,感光元件位于非发光区;将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衬底的同一侧,且设置发光元件位于发光区、感光元件位于非发光区,以使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同一膜层基板设置,避免分膜层基板设置对显示面板膜层厚度的过多增加,且也能够弱化感光元件单独膜层设置时带来的显示面板整体弯折性能变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折叠屏的结构类型为,如图1所示出的,沿垂直于折叠屏厚度的方向上,包括显示层01、粘接在显示层01背光一侧的指纹识别单元02、与指纹识别单元02同层设置的厚度匹配件03,此外,折叠屏的膜层结构中至少还包括盖板05、金属框06和铰链背板07。指纹识别单元02和厚度匹配件03所在膜层的厚度大约在100μm左右,这一膜层结构会导致整个折叠屏模组的厚度比较大;此外,指纹识别单元02和厚度匹配件03之间会通过点胶04来连接,折叠屏的膜层结构较厚、以及额外材料(厚度匹配件03和点胶04)的引入给显示模组的弯折性能带来了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减薄折叠屏的模组厚度,进而提高折叠屏的弯折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还包括位于衬底一侧的发光元件,与发光元件位于衬底的同一侧的感光元件,位于感光元件远离衬底一侧的触控电极;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于发光区,感光元件位于非发光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将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衬底的同一侧,且设置发光元件位于显示面板的发光区,设置感光元件位于显示面板的非发光区,以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同一膜层结构中进行设置,从而避免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对显示面板膜层厚度的过多增加,且也能够弱化感光元件单独膜层设置时带来的显示面板整体弯折性能变差的问题。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屏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一种放大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一种排布方式;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另一种排布方式;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CC’的一种截面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透视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光控制电路的一种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架构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一种折叠屏的结构类型为,如图1所示出的,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屏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沿垂直于折叠屏厚度的方向上,包括显示层01、同层设置的指纹识别单元02和厚度匹配件03,指纹识别单元02和厚度匹配件03这一膜层的厚度大约在100μm左右,这一膜层结构会导致整个折叠屏模组的厚度比较大;此外,指纹识别单元02和厚度匹配件03之间会通过点胶04来连接,折叠屏的膜层结构较厚、以及额外材料(厚度匹配件03和点胶04)的引入给显示模组的弯折性能带来了风险。因此,亟待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折叠屏弯折性能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减小显示面板模组厚度,进而提高折叠屏的弯折性能。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一种放大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2-图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2;还包括位于衬底12一侧的发光元件13,与发光元件13位于衬底12的同一侧的感光元件14,位于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的一侧的触控电极15;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区10和非发光区11,发光元件13对应设置于发光区10,感光元件14位于非发光区11。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2和设置于衬底12同一侧的感光元件14和发光元件13,且同时设置发光元件13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区10,设置感光元件14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发光区11,使得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能够在同一膜层结构中进行设置;发光元件13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功能,感光元件14例如可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指纹识别功能,即将实现显示功能、指纹识别功能的发光元件13、感光元件14集成在一个膜层基板中(而非“同层设置”),从而避免显示面板100中同时设置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对显示面板100膜层厚度的过多增加,即尽可能避免出现发光元件13设置于一个膜层基板中、感光元件14设置于另一个膜层基板中对显示面板100膜层厚度的明显增加,如此,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设计需求;同时,发光元件13、感光元件14集成在一个膜层基板中设置,避免感光元件所在膜层和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之间还包括用于设置发光元件的膜层,使得感光元件14与显示面板100出光面一侧触摸体之间的间距更小,感光元件14感测到的触摸体的清晰度更加精确,在感光元件14用于指纹识别时可以提升其指纹识别精度;此外,将发光元件13、感光元件14集成在一个膜层基板中设置,也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提到的感光元件单独膜层基板设置时需要进一步设置同层的厚度匹配件、点胶等结构的情况,以避免厚度匹配件和点胶等材料的引入带来的显示面板整体弯折性能变差的问题,避免弯折相应显示模组时易出现断裂、接触不良等风险,从而有利于提升包括显示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的相应显示装置的弯折性能。
将感光元件14作为显示面板100中指纹识别功能的元器件进行使用,仅是本申请提供的感光元件的一种使用方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感光元件14可以用于距离检测或者光感成像等,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可根据产品设计需求对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中的实际作用进行选择设置。
同时,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还可进一步设置触控电极15,以结合感光元件14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感应功能,触控电极15可被设置于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的一侧;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本申请并不限定触控电极15和感光元件14之间一定存在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的关系、也不限定触控电极15和感光元件14之间一定存在正投影不交叠的关系,例如图3和图5所示出的,设置触控电极15和感光元件14之间不包括正投影交叠面积时,可以避免触控电极15对于感光元件14感光面积的影响,可以保障感光单元的感光效果,且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感应功能;例如图4和图6所示出的,设置触控电极15和感光元件14之间存在至少部分交叠面积时,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0中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或者说设置面积增大,从而能够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感光效果,且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感应功能。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包括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100结构简洁、制作工艺更加简单。
本申请并不限定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的膜层关系,即并不限定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需要同层设置,只要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被设置在同一膜层基板中,而非设置在两个不同的膜层基板中即可;由于本申请设置发光元件13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区10,设置感光元件14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发光区11,可根据需求来选择设置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同层设置,或是可选择发光元件13位于感光元件14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或是可选择设置发光元件13位于感光元件14朝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只要保障发光元件13和感光元件14能够在同一膜层基板中进行设置,避免对于显示面板100膜层厚度的过多增加,且同时保障显示面板100具有良好的显示功能和触控感应功能即可。
当发光元件13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类型时,发光元件13中会包括发光层132,例如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发光元件1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131、发光层132、阴极133,其中发光元件13的发光层132所在的区域可被称之为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区10;当显示面板100为OLED显示面板100时,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中会包括PDL(Pixel Definition Layer,像素定义层),发光元件13的至少部分材料会在PDL的开口区中进行设置,因此PDL的开口区对应的区域可被称之为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区;当显示面板100为Micro 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0时,Micro LED所在的区域可被称之为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区。
请参照图2和图5,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单元20,一个显示单元20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元件13;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B,第一显示区B包括m个显示单元20,第一显示区B包括n个感光元件14,其中,m>n,且m和n均为正整数。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显示单元20,每一显示单元20中可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元件13,其中,本申请对于一个显示单元20中所包括的发光元件13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选择设置一个显示单元20中仅包括2个发光元件13,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单个显示单元20中包括3个、4个等数量的发光元件13,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包括第一显示区B,该第一显示区B可为显示面板100的整个显示区,也可为显示面板100的部分显示区,本申请对于第一显示区B在显示面板100中的所占面积比例并不做具体限定;如图5所示出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B中可设置有数量为m的显示单元20,且第一显示区B中同时设置有数量为n的感光元件14,此时可选择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数量m大于该区中感光元件14的数量n,也即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设置数量比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大;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数量比感光元件14多,该种设置方式可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PPI(Pixels Per Inch,像素密度单元)相比触控PPI更高一些,可以保障显示面板100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且同时具有触控感应功能。
显示面板中,一个最小发光单位可看做是一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只可以发出单色(如红色、蓝色或绿色)的光,发出红色光的子像素称为红色子像素,发出绿色光的子像素称为绿色子像素,发出蓝色光的子像素称为蓝色子像素;显示面板中子像素的排列可以有多种排列方式,如图5所示出的,其中每一显示单元20可包括两个发光元件13,例如具体为每一显示单元20均包括一个绿色发光元件31和一个红色(或蓝色)发光元件,包含红色发光元件32和包含蓝色发光元件33的显示单元20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间隔排布。由于RGB(红绿蓝)三基色才能构成所有的颜色,两种颜色是不可以构成所有的颜色的,因此在显示面板100实际显示图像时,以图5所示出的发光元件13的排列方式中,每一个发光元件13会借用其周边发光元件13的发光点来构成RGB三基色,这也可称之为借色。如图5中所示出的显示单元201包括红色发光元件32和绿色发光元件31,可以从相邻设置的显示单元202中借用(共用)蓝色发光元件33,这里,把显示单元202中的蓝色发光元件33称为显示单元201的补偿子像素。其中,一个显示单元20可以和多个显示单元20共用发光元件13(子像素),例如显示单元201还可以和显示单元203共用蓝色发光元件33,显示单元202还可以和显示单元204共用红色发光元件32。
子像素的排列方式还有其他多种,此处并不做一一例举。
请参照图2、图3和图5,当设置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设置数量比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大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触控电极15包括电极线151,电极线151位于非发光区11;电极线151包括沿第一方向Y1延伸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沿第二方向Y2延伸的第二电极线1512,第一方向Y1与第二方向Y2交叉;第一电极线1511和第二电极线1512交叉限定第一子显示区41,至少一个第一子显示区41包括一个感光元件14。
具体地,可选择设置显示面板100中的触控电极15中包括触控电极线151,此时可设置触控电极15所包括的电极线151位于显示面板100中的非发光区11,以避免触控电极15的设置对于显示面板100发光区10的发光元件13所出射光线的遮挡,保障显示面板100的良好显示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电极线151可包括沿第一方向Y1延伸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沿第二方向Y2延伸的第二电极线1512,可利用沿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第二电极线1512来交叉限定出第一子显示区41,可选择将感光元件14设置于第一子显示区41中,由于触控电极15是设置在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一侧的,设置感光元件14位于触控电极15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第二电极线1512所交叉限定出的第一子显示区41内,以使得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触控电极15与感光元件14之间也不包括交叠面积,从而避免触控电极15的设置对于感光元件14感光面积及感光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
设置电极线151包括沿第一方向Y1延伸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沿第二方向Y2延伸的第二电极线1512时,该区域对应设置的显示单元20可为沿第三方向Y3进行排布设置,这里的第三方向Y3既与第一方向Y1相交、又与第二方向Y2相交;当然,这仅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单元20、电极线151、感光元件14等在显示面板100中的一种设置方式,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进一步地,触控电极15例如可包括多个沿第三方向Y3延伸设置的电极行,和沿与第三方向Y3垂直延伸设置的电极列,每一电极行或电极列中均可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子电极块,每一子电极块中包括前述的沿第一方向Y1延伸的第一电极线1511和沿第二方向Y2延伸的第二电极线1512。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2和图6-图8,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单元20,一个显示单元20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元件13;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B,第一显示区B包括m个显示单元20,第一显示区B包括n个感光元件14,其中,m≤n,且m和n均为正整数。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显示单元20,每一显示单元20中可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元件13,其中,本申请对于一个显示单元20中所包括的发光元件13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选择设置一个显示单元20中仅包括2个发光元件13,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单个显示单元20中包括3个、4个等数量的发光元件13,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包括第一显示区B,该第一显示区B可为显示面板100的整个显示区,也可为显示面板100的部分显示区,本申请对于第一显示区B在显示面板100中的所占面积比例并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B中可设置有数量为m的显示单元20,且第一显示区B中同时设置有数量为n的感光元件14,此时可选择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数量m小于或等于该区中感光元件14的数量n,也即如图6和图8所示出的,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设置数量等于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或是如图7所示出的,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设置数量小于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数量等于感光元件14的数量,或是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数量比感光元件14少,该种设置方式可使得触控PPI和显示PPI相同,或是使得触控PPI相比显示PPI较高一些,可以保障显示面板100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且同时提升触控功能的触控精度。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一种排布方式,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另一种排布方式;请结合图2和图6-图8参照图9、图10,例如当设置显示面板100中的显示单元20与感光单元为1:1设置时,其设置原则可为,在保证感光窗口最小间距不低于300PPI的前提下,找到距离两个相邻光源像素(一般为绿色发光元件31)距离最大的位置来设置感光元件14,因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显示单元20和感光元件14的设置方式如图9或图10所示的,其中,每一显示单元20包括三种颜色不同的发光元件13。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0中子像素的排列方式还有其他多种,此处不再一一示例。
请参照图2、图4、图6-图7,当设置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B中显示单元20的设置数量比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小、或是相同时,进一步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触控电极15包括电极线151,电极线151位于非发光区11;显示单元20沿第三方向Y3排布,电极线151包括沿第三方向Y3延伸的第三电极线153,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电极线153与感光元件14交叠。
具体地,可选择设置显示面板100中的触控电极15中包括触控电极线151,此时可设置触控电极15所包括的电极线151位于显示面板100中的非发光区11,以避免触控电极15的设置对于显示面板100发光区10的发光元件13所出射光线的遮挡,保障显示面板100的良好显示效果;以显示单元20沿第三方向Y3排布为例时,可选择设置触控电极线151中同时包括沿第三方向Y3延伸设置的第三电极线153,同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选择设置第三电极线153与感光元件14之间具有交叠面积,即,本申请可选择设置至少部分感光元件14与触控电极15存在交叠面积,不需要避开触控电极线151的设置位置来设置感光元件14,能够使得显示面板100中所设置的感光元件14的数量较多,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感光元件14的数量等于或大于显示单元20的数量,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精度。也即,为了提升触控PPI,可选择设置触控电极15与感光元件14之间具有正投影交叠,且与感光元件14交叠的第三电极线153一般不会有较大宽度,仍能够保证具有交叠面积的感光元件14具有良好的触控感光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图6-图7,可选地,发光元件13包括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感光元件14包括第一感光元件141;沿第四方向Y4,第一感光元件141位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且沿第四方向Y4第一感光元件141与第一发光元件311至少部分交叠,第一感光元件141与第二发光元件312至少部分交叠;第四方向Y4为第一发光元件311指向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方向;其中,第四方向Y4与第三方向Y3交叉。
具体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当设置第一显示区B中存在第三电极线153与感光元件14有交叠面积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设置显示面板100中的发光元件13包括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感光元件14包括第一感光元件141;沿与第三方向Y3相交的第四方向Y4上,可选择设置第一感光元件141位于相邻设置的、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且沿第四方向Y4上设置第一感光元件141与第一发光元件311之间具有至少部分交叠面积、第一感光元件141与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具有至少部分交叠面积;即,在设置感光元件14的数量等于或大于显示单元20的数量时,沿第四方向Y4上,设置第一感光元件141位于沿第四方向Y4设置的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如此设置,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能够避免第一发光元件311和/或第二发光元件312与第一感光元件141之间有交叠面积的情况发生,避免第一发光元件311和/或第二发光元件312的设置对第一感光元件141感光面积的影响,保障第一感光元件141的触控感应效果,提升该显示面板100相对应的显示装置的触控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图6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B中第三电极线153、第一感光元件141、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此外,如图8所示出的,本申请还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第一显示区B中还包括沿第四方向Y4延伸的第四电极线154,沿第三方向Y3相邻设置的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可设置感光元件14,沿第三方向Y3上,该感光元件14与第一发光元件311之间可具有交叠面积,且与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具有交叠面积。
此外,如图7所示出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可结合图6和图8所示出的实施例,进一步提升第一显示区B中所设置的感光元件14的设置数量,沿第四方向Y4在相邻设置的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设置感光元件14,且同时在沿第三方向Y3相邻设置的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设置感光元件14,以提升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B的感光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感应效果。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CC’的一种截面图,请结合图2、图4和图6参照图11,可选地,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交叠;沿第四方向Y4,第三子电极线155到第一发光元件311的距离为X',其中,Xmin≤X'≤Xmax
Figure BDA0004118829140000121
其中,P为沿第四方向Y4上,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的间距;D为沿第四方向Y4上感光元件14的尺寸;W为沿第四方向Y4上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宽度;h2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发光元件13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与第三子电极线155朝向衬底12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La为沿第四方向Y4上,第一发光元件311朝向第一感光元件141一侧与第一感光元件141远离该第一发光元件311一侧之间的间距。
具体地,以如图6和图11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为例,本申请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与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交叠面积的电极线151,通过上述公式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到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311(或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的距离,且同时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三子电极线155在第四方向Y4上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中间横向贯穿,并与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交叠面积,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在工作时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三子电极线155下表面产生的内反射直接射入感光器件,导致器件因接收到发光元件13的反射光线导致饱和无法工作;也即,本申请调整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避免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线被触控电极15反射至感光元件14,以使得感光元件14仅会接收触控操作相关的光线,即接收触摸物体向显示面板100的衬底12一侧反射回来的光线,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相对应的显示装置的触控感应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和图6、图11,可选地,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交叠;第三子电极线155位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连线的中垂线上。
具体地,以如图6和图11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为例,本申请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与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交叠面积的电极线151,可选择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位于沿第四方向Y4上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连接的中垂线上,以此使得第三子电极线155上的每一处与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的距离都是相同的,以避免第三子电极线155中的部分区域朝向衬底12的一侧会接收到第一发光元件311或第二发光元件312出射光线的问题;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三子电极线155在第四方向Y4上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正中间横向贯穿,即设置第一发光元件311与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的间距T1等于第二发光元件312与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的间距T2,并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交叠面积,从而避免第一发光元件311、第二发光元件31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三子电极线155下表面产生的内发射直接射入感光器件,导致器件因接收到发光元件13的反射光线饱和而无法工作;也即,避免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元件14,以使得感光元件14仅接收触摸物体向显示面板100的衬底12一侧反射回来的光线,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相对应的显示装置的触控感应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和图6、图11,可选地,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当设置感光元件14位于相邻设置的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时,可选择设置此处涉及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在屏下指纹识别中,主要使用绿色发光元件31作为光源,或是说以绿色发光元件31作为光源的主要部分,因此,本申请设置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发光颜色均为绿色,且沿第四方向Y4上设置第一感光元件141位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可以使得绿色发光元件31发出的绿色光线在出射至触摸体(如用户手指)时,经触摸体反射后的至少部分绿色光线被第一感光元件141接收,从而实现对于触摸体触摸操作的识别。也即,本申请此时采用绿色发光元件31作为指纹识别光源来使用。
再者,采用发光元件13作为指纹识别光源使用时,一般情况下,绿色发光元件31是一定要发光的,但是显示面板100中通常还包括的蓝色发光元件33和红色发光元件32是否发光是可选择的,因此,将第一感光元件141设置在两个相邻设置的绿色发光元件31之间,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相关显示装置的触控感应功能。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的一种局部放大图,请参照图2、图4、图6和图12,可选地,发光元件13还包括第三发光元件321和第四发光元件331,第三发光元件321、第四发光元件331、第一发光元件311的发光颜色各不相同;
沿第四方向Y4,第一发光元件311的开口尺寸为Lg,第三发光元件321的开口尺寸为Lr,第四发光元件331的开口尺寸为Lb,Lg=(Lr+Lb)/2。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显示面板100中通常会包括至少3中颜色不同的发光元件13,在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三发光元件321和第四发光元件331,第三发光元件321、第四发光元件331、第一发光元件311分别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例如可选择设置第一发光元件311的发光颜色为绿色,第三发光元件321和第四发光元件331的发光颜色为红色、蓝色。基于此,沿第四方向Y4上,可选择设置绿色发光元件31(第一发光元件311)的开口尺寸是红色发光元件32(第三发光元件321)和蓝色发光元件33(第四发光元件331)的开口尺寸之和的一半,一方面,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红色发光元件32和蓝色发光元件33之间会存在分别围绕红色发光元件32和蓝色发光元件33的触控电极15,因此,设置绿色发光元件31的开口尺寸相对小一些,能够避免绿色发光元件31与围绕红色发光元件32和蓝色发光元件33设置的触控电极15之间存在交叠面积,避免触控电极15的设置对于绿色发光元件31发光面积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避免绿色发光元件31所发出的光线过多照射至围绕红色发光元件32和蓝色发光元件33的触控电极15后、被触控电极15反射后对红色发光元件32和/或蓝色发光元件33对应区域的显示色彩的影响,即避免混光问题;另一方面,也不会使得绿色发光元件31的尺寸设置的过小,不足以满足其和周边设置的红色发光元件32和蓝色发光元件33的协作显示效果,同时也能够保障其用作指纹识别光源的照射效果,保障相应显示装置的触控效果。
此外,如图6所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的发光元件13采用钻石排列的方式,以使得发光元件13之间的间距更小,显示面板100具有更高的显示PPI,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分辨率,以提升用户体验。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透视图,请结合图2、图4、图6和图12参照图13,可选地,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与第一感光元件141交叠;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遮光层BM,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层BM位于触控电极15远离衬底12一侧;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层BM与第三子电极线155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以如图6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为例,本申请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三电极线153包括第三子电极线155,第三子电极线155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与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交叠面积的电极线151;如图4和图13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中包括有遮光层BM,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触控电极15被设置于发光元件13所在膜层远离衬底12一侧,遮光层BM可选择设置于触控电极15远离衬底12一侧。此时,为了保证第一感光元件141具有良好的感光效果,需要设置第一感光元件141的感光面积足够大,因此,第一感光元件141对应区域的遮光层BM会设置开口以供触摸反射光线照射到第一感光元件141的表面;但是,由于本申请设置触控电极15的第三子电极线155会与第一感光元件141交叠,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光线向衬底12一侧照射时,若是照射至第三子电极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第三子电极会反射这部分光线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这部分反射光线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因此,本申请提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可选择设置遮光层BM与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存在至少部分交叠面积,以减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光线向衬底12一侧照射时照射到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光线数量;具体地,可选择设置第三子电极线155整个被遮光层BM所覆盖,即如图13所示出的,可选择设置遮光层BM的面积比相对应的第三子电极线155的面积大一些,以使遮光层BM完全覆盖第三子电极线155,如此设置,可以消除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光线向衬底12一侧照射时照射到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光线,从而消除第三子电极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反射光线至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以达到在显示面板100具有高显示PPI、高触控PPI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图6和图12、图13,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层BM包括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透光孔61和第二透光孔62,第一透光孔61与感光元件14至少部分交叠,第二透光孔62与发光元件13至少部分交叠;沿第四方向Y4,第一透光孔61位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沿第四方向Y4,相邻设置的第一透光孔61与第二透光孔62之间的间距为W1,第一透光孔61的开口尺寸为W2,W2>W1。
具体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触控电极15远离衬底12的一侧设置有遮光层BM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可选择设置遮光层BM包括贯穿其厚度的两类通孔,这两类通孔分别为第一透光孔61和第二透光孔62,可选择设置其中的第一透光孔61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与感光元件14之间包括至少部分交叠面积,从而实现触摸体表面所接收到的光线在被反射后能够经过第一透光孔61向对应设置的感光元件14的表面进行出射,设置其中的第二透光孔62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与发光元件13具有至少部分交叠面积,从而实现发光元件13在显示装置所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第二透光孔62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进行出射。
此外,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设置遮光层BM包括透出发光元件13所发出光线的第二透光孔62,以使得各颜色发光元件13所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对应设置的第二透光孔62进行出射,也即遮光层BM的设置可以用于避免各颜色发光元件13之间的混光问题,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为了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具有良好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触控效果,本申请设置沿第四方向Y4上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包括第一感光元件141,且设置遮光层BM包括透出第一感光元件141的第一透光孔61;指纹识别光源(例如第一发光元件311)发出的光线在出射至触摸体(如用户手指)时,经触摸体反射后的至少部分光线透过第一透光孔61后被第一感光元件141接收,从而实现对于触摸体触摸操作的识别;进一步地,沿第四方向Y4,第一透光孔61位于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时,本申请可选择设置相邻设置的第一透光孔61与第二透光孔62之间的间距为W1,第一透光孔61的开口尺寸为W2,进而通过设置W2>W1,以使得第二透光孔62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具有足够大的透光尺寸,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相关显示装置的触控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遮光层BM围绕各发光元件13设置,以避免各颜色发光元件13之间的混光问题,保障显示面板100的良好显示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个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W2的取值范围为等于或大于8μm。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图6和图12、图13,可选地,沿第四方向Y4,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至少包括2个第一透光孔61,2个第一透光孔61之间的间距为W3,W3>W;其中,W为沿第四方向Y4上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宽度。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如图13所示出的,沿第四方向Y4上,相邻设置的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可设置有2个第一透光孔61,这两个第一透光孔61分别形成于第三子电极线155对应设置的遮光层BM的两侧;也即,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本申请设置遮光层BM与第三子电极线155至少部分交叠,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光线向衬底12一侧照射时照射到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光线;进一步地,沿第四方向Y4上,本申请设置第一发光元件311和第二发光元件312之间包括的2个第一透光孔61之间的间距W3大于对应的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宽度W,可以实现遮光层BM对于第三子电极线155的完全覆盖,以此消除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一侧的光线向衬底12一侧照射时向第三子电极线155的照射,从而可以消除第三子电极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反射光线至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避免反射光线对于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在显示面板100具有高显示PPI、高触控PPI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图6和图12、图13,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透光孔61的面积为S1,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积为S2,2×S1<S2。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可选择设置每一第一透光孔61的开口面积为S1,第一透光孔61对应设置的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积为S2,此时可选择设置感光元件14对应设置的2个第一透光孔61的面积之和(2×S1)小于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积S2,以使得经第一透光孔61传送的触摸体对应的反射光线能够更多的落入感光元件14的感光表面,以提升感光元件14的感光表面所接收到的经第一透光孔61传送的触摸体对应的反射光线的数量,从而提升相应显示装置的触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3所示出的仅是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透视图,示例出了第一透光孔61、感光元件14、第三子电极线155之间的设置关系,但是相关的第一透光孔61、感光元件14的正投影面积并不用于限制必须如图13进行设置,可根据需求设置正投影中第一透光孔61是位于感光元件14的正投影内部的;本申请对比并不做具体限定。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图4和图14,可选地,至少部分第一透光孔61中填充第一色阻63,第一色阻63与第一发光元件311颜色相同。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为了保证第一透光孔61的透光效果,如图14所示出的,本申请可选择设置第一透光孔61呈现为镂空状态,此外,也可选择在第一透光孔61中填充无色透明的材料,以避免第一透光孔61的变形问题,且同时能够起到对遮光层BM远离衬底12一侧所制作的其它膜层材料的支撑效果,避免出现膜层材料在第一透光孔61对应区域出现下沉问题,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稳定性。
此外,考虑到红光会从手指(触摸体)透过,形成本底噪声,所以一般做这种感光元件14都会要求过滤掉红光和红外光,也即需要避免红光和红外光向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照射,因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如图4所示出的,在第一透光孔61设置绿色色阻(第一色阻63),绿光强度高,可以过滤掉户外阳光中的红光和红外光,阻挡掉红光和红外光对感光单元感光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对应的显示装置的触控感应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4和图14,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发光元件13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131、出光层132、阴极133,阳极131位于出光层132朝向衬底12一侧;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阳极131朝向衬底12的一侧表面与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1,H1≥2μm。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131、出光层132、阴极133,其中阳极131是位于出光层132朝向衬底12一侧设置的,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阳极131朝向衬底12的一侧表面与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H1可设置为等于或大于2μm,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接收到大角度的光线,避免大角度光线对于感光元件14感光效果的影响;这里的大角度光线指的是显示面板100出光面一侧向衬底12一侧照射的光线中,通过相邻设置的发光元件13对应的第二透光孔62照射至感光元件14感光面的光线。
理论上讲是只要将感光元件14设置在阳极131朝向衬底12的一侧就可以,如果感光元件14的感光面距离阳极131靠太近的话,容易接收到大角度的光,即从临近设置的第二透光孔62中照射到感光面的大角度光,这会影响感光元件14的感光效果,因此,原则上设置衬底12的一侧表面与感光元件14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等于或是大于2μm比较好。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和图14,可选地,还包括像素定义层PDL;
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像素定义层PDL包括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发光元件1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71内;第二通孔72与感光元件14至少部分交叠,且与第一透光孔61至少部分交叠;其中,像素定义层PDL包括遮光材料。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显示面板100的制作中还包括像素定义层PDL,像素定义层PDL包括多个贯穿厚度的两类通孔,这两类通孔可包括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其中,第一通孔71可用于发光元件13的制作,第二通孔72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对于感光元件14设置,且同时与第一透光孔61至少部分交叠,以实现经触摸体反射后的光线通过第一透光孔61、第二通孔72后向感光元件14表面的照射。其中,可采用遮光材料来制作像素定义层PDL,此时,设置第二通孔72和对应的第一透光孔61之间具有交叠面积,以使得第二通孔72和第一透光孔61相配合来实现经触摸体反射的光线通过第二通孔72和第一透光孔61后向感光元件14的照射,以实现通过至少这两个膜层的两个孔(第二通孔72和第一透光孔61)对于出射至感光元件14感光面的光线的入射光的角度的限制,可以提升指纹成像的分辨率,提升显示面板100对应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感光元件14对应的膜层中仅包括第二通孔72和第一透光孔61用于对出射至感光元件14受光面光线的入射光的角度进行限制,但这只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可根据需求选择在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中设置3个、4个、5个等数量的通孔(透光孔)用于对出射至感光元件14受光面光线的入射光的角度进行限制,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且通孔(透光孔)在显示面板100中的具体膜层位置本申请也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换句话说,柔性显示屏的盖板相比于直屏的盖板厚度更小,通过设置两个通孔限定透光面积,以限定识别到的指纹面积即可;当然,多于2个通孔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通孔越多、遮光层BM的厚度就会越大、通孔的开口直径就要缩小。
如图4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电连接发光元件13的驱动元件TFT1,以及电连接感光元件14的驱动元件TFT2,驱动元件TFT1和驱动元件TFT2均分别包括沿衬底12朝向遮光层BM一侧依次设置的有源层、栅极、源漏极,其中,有源层和栅极之间包括绝缘层、栅极和源漏极之间也包括绝缘层,如此设置以保证驱动元件TFT1和驱动元件TFT2的正常工作,避免信号串扰问题。其中,电连接发光元件13的驱动元件TFT1可选择使用P型晶体管,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像素定义层PDL朝向遮光层BM的一侧,通常还可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无机层CVD1、喷墨层IJP、第二无机层CVD2、第一触控绝缘层TP-PV1、第二触控绝缘层TP-PV2,这只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种可选择的膜层结构图,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图11、图13,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像素定义层PDL朝向遮光层BM的一侧表面与遮光层BM朝向像素定义层PDL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4;沿第四方向Y4,感光元件14的尺寸为D,第一透光孔61的开口尺寸为W2;2(H1+H4)×tanθ=D+W2;其中,θ为第一透光孔61与感光元件14的准直角。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沿第四方向Y4上感光元件14的尺寸、第一透光孔61的尺寸、以及沿垂直于衬底12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像素定义层PDL和遮光层BM之间的间距、阳极131与感光元件14之间的间距之间的设置关系,以使得设计中可以根据需求依照该公式对H1、H4、D、W2中至少一个取值进行相应的调整限定,可通过调整以使得感光元件14能够具有足够大的受光量,且同时使得显示面板100具有薄型化的设计需求,提升相应显示装置触控效果的同时,满足用户对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需求。
具体地,θ为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中,第一透光孔的第一侧与感光元件的第二侧的第一连线,以及第一透光孔的第二侧与感光元件的第一侧的第二连线中,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最小夹角的一半角度数。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光控制电路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2、图4参照图15,可选地,还包括感光控制电路80,感光元件14与感光控制电路80电连接;感光控制电路80至少包括3个晶体管,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金属氧化物。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还可进一步设置有感光控制电路80,感光控制电路80与感光元件14电连接,用于实现对于感光元件14的控制,以及对于感光元件14所感受到触控识别光线的检测,从而实现感光元件14的指纹识别功能;其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感光控制电路80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感光控制电路80可至少包括3个晶体管,这3个晶体管可选择均使用N型晶体管,晶体管的有源层可包括金属氧化物;结合图15所示出的感光控制电路80,该感光控制电路80的检测其实是需要从M3的源极获得Q点感光信号的跟随电压值,只有N型晶体管的源极在M3和M4之间,如果是P型晶体管,则M3的源极是M3上方Vdd节点,则此像素读取到的不是Q点的电压,因此选择设置感光控制电路80中的晶体管均为N型晶体管,可以保障感光元件14的感光功能。感光控制电路80中的晶体管例如可均采用IGZO(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铟镓锌氧化物)晶体管。
感光控制电路80中所输出的M1、M2的双栅晶体管也可替换为单栅晶体管,即将M1、M2的双栅晶体管替换成一个单栅晶体管,M4、M5的双栅晶体管也可替换为单栅晶体管,即将M4、M5的双栅晶体管替换成一个单栅晶体管。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架构图,请进一步参照图16,此外,在显示面板100中,光学指纹传感器电路(如感光控制电路80)和显示相关的电路可分别具有独立的驱动芯片、独立的扫描电路和独立的多路复用器电路,如图16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独立设置的显示用扫描电路91,显示用扫描电路91与显示用驱动芯片95电连接;还包括独立设置的指纹用扫描电路92,指纹用扫描电路92与指纹用驱动芯片98电连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独立设置的指纹用多路复用器电路93,指纹用多路复用器电路93通过指纹用扇出区97与指纹用驱动芯片98电连接;附图16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中的显示用驱动芯片95可通过显示用扇出区94后直接去与显示面板100的数据信号线电连接,因此附图16中未示出显示用多路复用器电路,当然,也可根据需求设置显示用驱动芯片95通过显示用扇出区94后与独立设置的显示用多路复用器电路电连接,而后再去连接显示面板100中的数据线号线。其它未标识的区域均为走线区,可根据需求设置所需的走线。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6参照图1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触控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将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衬底的同一侧,且设置发光元件位于显示面板的发光区,设置感光元件位于显示面板的非发光区,以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同一膜层结构中进行设置,从而避免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对显示面板膜层厚度的过多增加,且也能够弱化感光元件单独膜层设置时带来的显示面板整体弯折性能变差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包括显示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的相应显示装置的弯折性能。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衬底一侧;
感光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
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所述发光元件对应所述发光区,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非发光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一个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m个所述显示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n个所述感光元件,其中,m>n,且m和n均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电极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电极线和所述第二电极线交叉限定第一子显示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包括一个所述感光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一个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m个所述显示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n个所述感光元件,其中,m≤n,且m和n均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
所述显示单元沿第三方向排布,所述电极线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线,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电极线与所述感光元件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包括第一感光元件;
沿第四方向,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且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指向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方向;
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线包括第三子电极线,所述第三子电极线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交叠;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三子电极线到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距离为X',其中,Xmin≤X'≤Xmax
Figure FDA0004118829120000021
P为沿所述第四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D为沿所述第四方向上所述感光元件的尺寸;W为沿所述第四方向上所述第三子电极线的宽度;h2为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三子电极线朝向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La为沿所述第四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朝向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一侧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远离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一侧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线包括第三子电极线,所述第三子电极线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交叠;
所述第三子电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连线的中垂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为绿色。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三发光元件和第四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四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各不相同;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开口尺寸为Lg,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开口尺寸为Lr,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开口尺寸为Lb,Lg=(Lr+Lb)/2。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线包括第三子电极线,所述第三子电极线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交叠;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远离所述衬底一侧;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与所述第三子电极线至少部分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包括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感光元件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透光孔与所述发光元件至少部分交叠;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一透光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子电极线之间;
沿所述第四方向,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第二透光孔之间的间距为W1,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开口尺寸为W2,W2>W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至少包括2个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2个所述第一透光孔之间的间距为W3,W3>W;
其中,W为沿所述第四方向上所述第三子电极线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透光孔的面积为S1,所述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积为S2,2×S1<S2。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光孔中填充第一色阻,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颜色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出光层、阴极,所述阳极位于所述出光层朝向所述衬底一侧;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阳极朝向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感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1,H1≥2μ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像素定义层;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发光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感光元件至少部分交叠,且与所述第一透光孔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遮光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像素定义层朝向所述遮光层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遮光层朝向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4;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感光元件的尺寸为D,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开口尺寸为W2;
2(H1+H4)×tanθ=D+W2;
其中,θ为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感光元件的准直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光控制电路,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感光控制电路电连接;
所述感光控制电路至少包括3个晶体管,所述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金属氧化物。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226871.4A 2023-03-09 2023-03-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9966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6871.4A CN115996615A (zh) 2023-03-09 2023-03-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8/142,151 US20240302922A1 (en) 2023-03-09 2023-05-02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6871.4A CN115996615A (zh) 2023-03-09 2023-03-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6615A true CN115996615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0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6871.4A Pending CN115996615A (zh) 2023-03-09 2023-03-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302922A1 (zh)
CN (1) CN1159966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2489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5611B2 (ja) * 2017-07-04 2023-03-2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有機光センサが組み込まれた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パネル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10286796B (zh) * 2019-06-27 2023-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2489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062489B (zh) * 2023-10-12 2024-01-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302922A1 (en) 202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068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756136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7229359B2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063493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CN107749419B (zh)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035609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4900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6456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0166058A (ja) 表示装置
CN115191037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24516254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7511051B2 (ja) 検出装置付き表示機器
JP2020184227A (ja) 検出装置
KR20230144108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US2023033749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230147741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CN11599661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576442A (zh) 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7467571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WO2021226817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TWI687742B (zh) 顯示裝置
WO2024113476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99008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29846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termina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