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0343A -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0343A
CN115980343A CN202310273099.1A CN202310273099A CN115980343A CN 115980343 A CN115980343 A CN 115980343A CN 202310273099 A CN202310273099 A CN 202310273099A CN 115980343 A CN115980343 A CN 115980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antibody
detection
nitrocellulose membrane
aun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30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80343B (zh
Inventor
崔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2730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03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0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0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80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0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用于在检测蛋白质分析物时减少交叉反应和假阳性。检测方法涉及侧流免疫检测试纸,检测试纸包括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分析物捕获抗体作为测试线,IgG抗体作为控制线。通过AuNP‑Ab‑HRP‑PEG共轭物在检测试纸上进行侧流免疫反应,进行特异性分析物的检测。检测时可以将共轭物制备在试纸中,然后加入分析物进行检测,也可以将共轭物与分析物混合后再添加到试纸中进行检测。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检测方法,通过AuNPs的PEG化可以有效减少蛋白质的吸附和非特异性的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反应,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流免疫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侧流免疫分析法(LFIA)发明于1956年,由于在各种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LFIA试纸的开发对于临床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尤为重要,这进一步实现了侧流免疫分析的家庭设置应用。由于生物液体中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浓度很低,因此非常需要超灵敏的检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十大“死亡疾病”之首。cTnI被认为是早期诊断AMI的“黄金标准生物标志物”,因为其浓度变化与AMI的不同发展阶段直接相关。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人血清中的cTnI可低至0.05ng/ml。因此,在AMI发病的前3小时,cTnI的浓度太低,无法检测。更重要的是,cTnI的浓度随AMI发病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对AMI患者来说,高度敏感和特异的cTnI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提高侧流免疫测定的灵敏度对许多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具有高灵敏度的新试纸,主要是通过将抗原或抗体与纳米材料共轭,如金纳米粒子(AuNPs)、磁性纳米粒子、量子点、和荧光微球。在这些方法中,将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同时连接到AuNPs上,可以产生有效的、超灵敏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LFIAs)。而导致假阳性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抗原和抗体之间以及蛋白质和硝酸纤维素膜之间的非特异性吸附。因此,LFIA急需一种将交叉反应降至最低的方法来实现其高精确度。
为减少假阳性错误以提高检测精度,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去除抗体的Fcre-gion,这是导致非特异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生物素化的抗体。将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转换为阿维菌素-生物素的相互作用,特异性结合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涉及到抗体结构的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结合反应性。另一种方法是一种基于水基两相系统的ELISA方法,它将检测抗体固定在水环境中的某个区域内,抗体被阻止相互作用,而交叉反应被消除了。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一个精确的微吸管,使其不适合大规模和快速检测。研究了具有增强的分散性的疏水性镉基量子点,作为检测SARS-CoV-2的探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反应,提高准确性。其他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NPs)、上转换NPs、和磁性氧化铁NPs也被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例如,利用抗体功能化的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来减少非特异性信号,并以高精确度检测双标志物。利用AuNPs结合的二级抗体,通过检测AuNPs的SPR信号,实现了对三种激素的多重检测,且无交叉反应。然而,这些方法涉及到纳米粒子的合成,而且程序比较复杂。此外,这些NPs的聚集也可能由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而导致错误的信号。使用超声波驻波技术来分散AuNPs,以消除抗体和AuNPs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将多联免疫测定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000倍。但是,超声波设备可能无法满足医疗点的检测。
减少纳米粒子免疫分析中的假阳性错误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分散性和减少纳米粒子的聚集。目前的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的聚乙二醇(PEG)化可以减少蛋白质和细胞的吸附,并且随着PEG的分子量和密度的增加,效率会更高。然而,化学发光LFIA的AuNPs的PEG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通过AuNPs的PEG化可以有效减少蛋白质的吸附和非特异性的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反应,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在检测蛋白质分析物时减少交叉反应和假阳性,通过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在检测试纸上进行侧流免疫反应,进行特异性分析物的检测。
优选的,所述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物理吸附法将HRP结合的分析物的检测抗体与AuNPs连接:将碳酸钠溶液加入到AuNP溶液中,然后再加入HRP标记的检测抗体,然后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
S2、通过Au-S键将mPEG共价连接到AuNPs上: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mPEG溶液,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进一步孵化;
S3、将BSA溶液与AuNPs孵育,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以阻断AuNPs上的额外反应位点,然后离心,之后加入pH8-9的硼酸盐缓冲溶液,得到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S4、将步骤S3得到的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悬浮在回收液中,回收液包含0.5-10%BSA、1-10%蔗糖和0.01-1%tween20的硼酸盐缓冲溶液,并储存备用。
优选的,所述检测试纸包括底板、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排列粘附在底板表面;硝酸纤维素膜表面设置有测试线和控制线,测试线是由捕获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控制线是由IgG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结合垫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优选的,所述检测试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捕获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测试线,然后将IgG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控制线;
b、将制备的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喷点到结合垫上;
c、将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粘附在底板上,然后切成1-10毫米宽的条状物,将条状物放在室温的干燥环境中备用。
上述的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分析物加入检测试纸的样品垫或结合垫中,检测试纸结合垫中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然后等待0.5-10分钟,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优选的,所述检测试纸包括底板、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排列粘附在底板表面;硝酸纤维素膜表面设置有测试线和控制线,测试线是由捕获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控制线是由IgG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结合垫不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优选的,所述检测试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分析物的捕获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测试线,然后将IgG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控制线;
b、将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粘附在底板上,然后切成1-10毫米宽的条状物,将条状物放在室温的干燥环境中备用。
上述的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分析物与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混合成混合液,然后将混合液加入检测试纸的样品垫或结合垫中,然等待0.5-10分钟,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AuNPs的PEG化可以有效减少蛋白质的吸附和非特异性的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反应,进一步提高蛋白质分析物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2、本发明中AuNPs被HRP结合的检测抗体功能化,mPEG-SH通过Au-S共价键与AuNPs共轭,在酶的化学发光底物存在的情况下,HRP可以有效地催化酶促反应,发出足够强的化学发光,可以被带有CMOS摄像头的手机轻松检测到。
3、本发明中AuNP-Ab-HRP-PEG共轭物被研究用于cTnI化学发光检测的侧流试验,还被研究用于不同及多种不同分析物的检测;通过AuNPs的PEG功能化,可以为便携式免疫分析装置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且检测时间短,程序简单,不仅可用于侧流化学发光检测,还可用于其他检测,如基于纳米颗粒的颜色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方法。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AuNP-Ab-HRP-PEG共轭物的制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PEG化AuNPs以提高CL-LFIA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的说明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AuNPs、AuNP-PEG、AuNP-PEG-Ab和、AuNP-Ab共轭物的动态光散射结果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共轭物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图和FTIR光谱图,其中A为不同共轭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图,B为A中500nm-600nm波长的放大吸光度曲线图,C为 AuNP-PEG共轭物的FTIR光谱图,D为C中2000 cm-1-1200cm-1波长的放大吸光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AuNP-Ab-HRP-PEG共轭物应用于CL-LFIA进行检测的说明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CL-LFIA测试优化中不同参数对LFIR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影响结果示意图,其中A为PEG浓度对测试线和控制线信号强度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器浓度为0,B为PEG浓度对测试线和控制线信号强度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器浓度为100 ng·mL-1,C为共轭抗体的浓度对CL-LFIA检测的影响示意图,D为光信号强度随获取时间变化的影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CL-LFIA测试优化的基础上, PBS缓冲液中cTnI的测定结果图,其中A为10 pg·mL-1-100 ng·mL-1的cTnI浓度的平均强度,B为cTnI的校准曲线图,C为灵敏度检测图。
附图标记
1、底板;2、样品垫;3、结合垫;4、硝酸纤维素膜;5、吸水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所有实验材料均为常规市购产品。
实施例
AuNP-Ab-HRP-PEG共轭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物理吸附法将HRP结合的抗cTnI检测抗体与AuNPs连接:将20 μL的0.02M碳酸钠溶液加入到0.5 mL的AuNP溶液中,然后再加入12.5 μL的1 mg·mL-1 HRP标记的抗cTnI检测抗体,然后在水平旋转器上轻轻搅拌30分钟;
S2、通过Au-S键将mPEG共价连接到AuNPs上: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20μL 5%的mPEG溶液,在水平旋转器上轻轻搅拌,进一步孵化30分钟;
S3、将50μL的10% BSA溶液与AuNPs孵育30分钟,在水平旋转器上轻轻搅拌,以阻断AuNPs上的额外反应位点,然后在10000 rpm下离心3次,12分钟后加入硼酸盐缓冲溶液,得到AuNP-Ab-HRP-PEG共轭物;
S4、将步骤S3得到的AuNP-Ab-HRP-PEG共轭物悬浮在200μL回收液中,并储存在4℃条件下备用。
其中,硼酸盐缓冲溶液的pH=8.5,回收液为包含1%BSA、2%蔗糖和0.05%tween20的硼酸盐缓冲溶液。
没有PEG化的AuNP-Ab-HRP共轭物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制备,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中不添加mPEG溶液。
成功制备两种共轭物后,进行了不同的表征方法:
使用激光光散射光谱仪测量不同共轭物的水合物颗粒大小。不同共轭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使用Shimadzu UV3600Plu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获得的。共轭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是通过使用FTIR分光光度计获得的。
用AuNP-Ab-HRP-PEG共轭物进行化学发光侧流免疫测定(CL-LIFA)的原理为:首先通过物理吸附将HRP结合的抗体(Ab)与AuNPs共轭,然后通过Au-S共价键将其进一步与mPEG-SH共轭,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在对AuNPs进行PEG化处理后(图2中A所示),与没有进行PEG功能化处理的AuNPs相比(图2中C所示),其他抗原在AuNPs上的非特异性吸附明显减少(图2中B所示)。
AuNP-Ab-HRP-PEG共轭物的特征:通过动态光散射(DLS)评估了不同共轭物的流体力学直径分布,包括AuNPs(图3中A所示)、AuNP-PEG(图3中B所示)、AuNP-PEG-Ab(图3中C所示)和AuNP-Ab共轭物(图3中D所示),其中左侧纵坐标表示共轭物直径的差异性分布,右侧纵坐标表示共轭物直径的累积分布。图3中A的差异分布线呈现两个明显的峰值,主要是因为一些AuNPs在PBS缓冲液中的聚集,在AuNP溶液中加入PEG可以使AuNPs在PBS缓冲液中更加分散。图3中A与图3中B比较、图3中C与图3中D比较,都表明聚集的纳米粒子的数量减少了,因为PEG化后的平均直径明显减少。PEG化可以防止纳米粒子聚集的原因主要是纳米粒子上覆盖的PEG层可以减少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图3中A的AuNPs曲线与图3中D的AuNPs-Ab曲线相比,图3中D的差异分布曲线中只有一个峰,这表明抗体和AuNPs之间的共轭。此外,如表1所示,加入抗体后,AuNPs的流体力学直径从51.79n m明显增加到86.64 nm,表明抗体被成功地结合到AuNPs上。如表1所示,在PEG化之后,AuNPs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从51.79 nm下降到50.96 nm,表明胶体金溶液变得更加分散。如表1所示,在PEG化之后,AuNP-Ab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从86.64纳米下降到71.90纳米,表明AuNP-Ab共轭物的聚集也被抑制。综合实验结果表明,PEG的加入减少了颗粒的平均直径,增加了扩散系数,表明聚集的AuNPs的数量减少。
表1不同共轭物的动态光散射结果
根据动态光散射的结果,可以得出PEG化的AuNP提高CL-LFIA的性能的机制。考虑到血液或其他溶液中有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和分子,不含PEG的共轭物可能通过静电吸引来吸附非特异性抗原,如图2中B所示;因为金纳米球表面有足够的空间,PEG化后,额外的活性位点被mPEG-SH占据,这改善了AuNP和非特异性抗原之间结合的立体阻碍,如图2中C所示。因此,非特异性吸附的减少将提高CL-LFIA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此外,加入PEG后,AuNPs的聚集倾向于停留在测试线上,通常会导致LFIA的假阳性线,然而,在AuNP表面的PEG可能会降低纳米颗粒之间的静电吸引力,这可能会阻止AuNPs之间的吸附,如图2中A所示,溶液会更加分散,这已经被DLS的结果所证实。
AuNP-Ab-HRP-PEG共轭物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FTIR分光光度计进行了表征:
由图4可知,AuNPs的吸收峰在波长534nm处,如图4中A和图4中B所示,表明AuNPs存在。AuNP-Ab共轭物的吸收峰从534纳米转移到541纳米,表明检测抗体被成功吸收到Au纳米颗粒上。AuNP-PEG-Ab的峰值波长介于AuNP和AuNP-Ab之间,是因为添加了mPEG-SH,防止了AuNPs的聚集,使胶体颗粒更加多样化。PEG化使流体力学直径从86.64nm下降到71.90nm,进一步改善了Au-Ab的分散性,并获得了紫外-可见光谱的蓝移。图4中C和图4中D的FTIR光谱进一步证明PEG已经成功地与颗粒共轭。在1650cm-1左右的波长是由于COO-离子和PEG的加入,显示出许多电子放弃基团,使得COO-的共轭作用更强,因此在1600cm-1的第二个峰更明显。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的第一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1.08 mg·mL-1 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捕获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4上,形成测试线,然后将1.5 mg·mL-1 山羊抗鼠IgG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4上,形成控制线;
b、将制备的AuNP-Ab-HRP-PEG共轭物喷点到结合垫3上;
c、将样品垫2、结合垫3、硝酸纤维素膜4和吸水垫5依次粘附在底板1上,然后切成2毫米宽的条状物,将条状物放在室温的干燥环境中备用。
检测方法为:检测时,将分析物加入样品垫2或结合垫3中,然后等待0.5-10分钟,然后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的第二种制备方法,制备过程中不添加AuNP-Ab-HRP-PEG共轭物,其他步骤与第一种制备方法相同。
检测方法为:检测时,将分析物与AuNP-Ab-HRP-PEG共轭物混合,然后将混合液滴入样品垫2或结合垫3中,然后等待0.5-10分钟,然后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AuNP-Ab-HRP-PEG共轭物应用于上述的第一种制备方法制备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如图5所示。将心肌肌钙蛋白cTnI与AuNP-Ab-HRP-PEG共轭物混合后,心肌肌钙蛋白cTnI将与AuNP-Ab-HRP-PEG共轭物上的山羊抗鼠IgG抗体结合。将混合物涂在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条上,抗原会进一步与试纸条上的固定化抗体结合,并在测试线上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额外的AuNP-Ab-HRP-PEG共轭物被控制线上的山羊抗鼠IgG抗体捕获。最后,由于金纳米粒子的红色,硝酸纤维素膜上有两条红线,表明成功检测到目标。
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测试的优化基于第一种制备方法制得的试纸。
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测试的优化:为了在试纸上获得最密集的光信号,对一些基本参数进行了评估和优化,包括抗体的浓度、PEG的浓度和检测时间。
(1)抗体的浓度的优化:
首先,将不同体积(1、2、3、4和5 μL)的1 mg·mL-1 cTnI检测抗体分别加入到100 μL的AuNPs中,其他步骤与AuNP-Ab-HRP-PEG共轭物的制备步骤和试纸条的制备步骤相同。制备完成后,在加入不同浓度抗体的结合垫上分析其光强度。其次,在AuNP溶液中分别加入2、4、6、8和10 μL的50 mg·mL-1 mPEG-SH,并分析其在试纸条上的光强度,以优化mPEG-SH的浓度。然后,优化分析物cTnI和共轭物溶液的混合时间。将10 μL 100 ng·mL-1的cTnI溶液加入到10μL的共轭物溶液中,并将它们分别充分混合1、2、3、5、10和30分钟。最后,将CL底物加入硝酸纤维素膜后,分析测试线上随信号获取时间变化的光信号的强度。光信号强度由光电倍增管每秒钟采集一次。
(2)PEG的浓度的优化:
PEG浓度对减少CL-LFIA试纸条中AuNPs聚集的影响。如图6中A所示,在没有分析物cTnI的情况下,不同PEG浓度的控制线的光强度都非常大,而测试线的光强度则小得多。控制线上的信号表明试纸条是有效的,而测试线上的信号表明测试线上有假阳性信号。当PEG浓度为0时,测试线处的光信号很强,假阳性非常明显。当PEG浓度足够高时,测试线处的假阳性减弱了。至于控制线,在PEG浓度为1-3 mg·mL-1时,光信号强度几乎相同。然而,当浓度高于3 mg·mL-1时,颗粒表面的PEG分子的大密度可能会掩盖酶催化反应的反应位点并削弱光强度。在没有分析物cTnI的情况下,当浓度高于3 mg·mL-1时,控制线上的光强度下降(图6中A所示),这表明非常高的PEG浓度可能会削弱光信号强度,非常低的PEG浓度可能会导致检测线上的假阳性,PEG的浓度不能太高或太低。同样,对于检测100 ng·mL-1 cTnI,控制线的光强度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 在PEG浓度高于3 mg·mL-1时,可以看到控制线和检测线的光强度都有所下降。根据图6中A和图6中B的结果,4mg·mL-1的PEG浓度是一个最佳浓度。
(3)检测时间的优化:
AuNP-Ab-HRP-PEG共轭物和分析物cTnI的混合时间也得到了优化,不同的混合时间(1、2、3、5、10和30分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一旦分析物cTnI和AuNP-Ab-HRP-PEG共轭物溶液充分混合,就可以将混合物加入试纸条中。最后,加入CL底物后,HRP结合的检测抗体的浓度和检测时间得到了优化,如图6中C和图6中D所示。浓度是通过每毫升的AuNP溶液中有多少微克的抗体来计算的,最佳的抗体浓度为40微克/毫升-1。较低的抗体浓度会限制HRP催化的酶促反应,削弱检测信号。抗体的浓度不能太高,这可能导致更多的HRP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被吸收,并可能导致高背景噪音信号。因此,在检测实验中,抗体的浓度被优化为40 μg·mL-1。随着检测时间的增加,试纸上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因此,最佳的检测时间是在加入CL底物后立即进行检测。
在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测试的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LFIA条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了评估灵敏度,将10 μL一定浓度的cTnI溶液(从0.01到100 ng·mL-1梯度设置)加入到10μL的共轭物溶液中并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溶液置于试纸上。10分钟后,在试纸上加入50 μL去离子水以减少背景噪音的干扰。再过10分钟后,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加入20 μL的CL底物溶液,并在黑暗环境中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立即获得信号。曝光时间为3秒,使用ImageJ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特异性和变异系数相关,变异系数是通过标准偏差(SD)除以平均值来计算的。y轴检测限(y-LOD)是根据y轴空白限(y-LOB)和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规定的准则中的SD计算的:y-LOD=LOB+1.645×SD低浓度分析物,y-LOB=平均空白+1.645×SD空白。从y-LOD值,可以从校准曲线上获得浓度检测限。
在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CL-LFIA)测试的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PBS缓冲液中cTnI的测定:如图7所示,10 pg·mL-1-100 ng·mL-1的cTnI浓度的平均强度的线性范围如图7中A所示。测试线的强度与cTnI的浓度范围大约成正比,如图7中B所示。对于1 ng·mL-1到90 ng·mL-1的cTnI,数据可以被拟合为多项式y=23.55-0.581x +0.00227x2(r2 =0.993),如图7中B中①线所示。还可以得到一个线性关系,对于1 ng·mL-1到90 ng·mL-1的cTnI,y=21.93+0.745x,r2=0.987,如图7中B中②线所示。然而,从r-square数据来看,多项式模型比线性模型更适合。因此,采用多项式模型作为校准曲线。 从图7中C中可以看出,浓度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 pg·mL-1。该方法的y轴空白限(y-LOB)可通过 “LOB=平均空白+1.645×SDblank”计算,确定为1.998a.u.,y-LOD可通过 “LOD=LOB+1.645×SDblank”计算,确定为3.515a.u.y-LOD和y-LOB均表示LFIA条上的化学发光强度。从校准曲线可以得出结论,感应cTnI的检测极限约为0.01ng·mL-1。该方法显示了更高的灵敏度。此外,从0.1ng·mL-1到100 ng·mL-1的误差变化低于10%,表明我们的方法检测cTnI的可靠性和实际适用性。
在未使用PEG的对照组实验中,检测高浓度的分析物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检测低浓度的cTnI时,出现了假阳性错误,大大影响了结果。当cTnI的浓度为0或不超过0.1ng·mL-1时,测试线的强度几乎相同。因此,对照实验可以进一步说明,AuNPs的PEG化可以减少假阳性误差,提高LFIA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试纸及其制备方法,通过AuNPs的PEG化可以有效减少蛋白质的吸附和非特异性的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反应,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用于在检测蛋白质分析物时减少交叉反应和假阳性,其特征在于:通过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在检测试纸上进行侧流免疫反应,进行特异性分析物的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物理吸附法将HRP结合的分析物的检测抗体与AuNPs连接:将碳酸钠溶液加入到AuNP溶液中,然后再加入HRP标记的检测抗体,然后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
S2、通过Au-S键将mPEG共价连接到AuNPs上: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mPEG溶液,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进一步孵化;
S3、将BSA溶液与AuNPs孵育,在旋转器上轻轻搅拌,以阻断AuNPs上的额外反应位点,然后离心,之后加入pH8-9的硼酸盐缓冲溶液,得到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S4、将步骤S3得到的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悬浮在回收液中,回收液包含0.5-10%BSA、1-10%蔗糖和0.01-1%tween20的硼酸盐缓冲溶液,并储存备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纸包括底板、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排列粘附在底板表面;硝酸纤维素膜表面设置有测试线和控制线,测试线是由捕获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控制线是由IgG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结合垫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捕获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测试线,然后将IgG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控制线;
b、将制备的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喷点到结合垫上;
c、将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粘附在底板上,然后切成1-10毫米宽的条状物,将条状物放在室温的干燥环境中备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分析物加入检测试纸的样品垫或结合垫中,检测试纸结合垫中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然后等待0.5-10分钟,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纸包括底板、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排列粘附在底板表面;硝酸纤维素膜表面设置有测试线和控制线,测试线是由捕获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控制线是由IgG抗体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形成的,结合垫不含有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分析物的捕获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测试线,然后将IgG抗体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控制线;
b、将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依次粘附在底板上,然后切成1-10毫米宽的条状物,将条状物放在室温的干燥环境中备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6或7所述的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分析物与金纳米颗粒-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聚乙二醇AuNP-Ab-HRP-PEG共轭物混合成混合液,然后将混合液加入检测试纸的样品垫或结合垫中,然后等待0.5-10分钟,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后,照相记录。
CN202310273099.1A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Active CN1159803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3099.1A CN115980343B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3099.1A CN115980343B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0343A true CN115980343A (zh) 2023-04-18
CN115980343B CN115980343B (zh) 2023-07-07

Family

ID=85959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3099.1A Active CN115980343B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化学发光法侧流免疫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8034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3422A (zh) * 2011-05-30 2012-01-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半定量同时检测cTnI和Myo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备
CN103777004A (zh) * 2014-02-14 2014-05-07 江南大学 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e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77949A (zh) * 2012-12-19 2014-06-2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糖蛋白富集的纳米金掺杂整体材料及其应用
CN204165984U (zh) * 2014-10-28 2015-02-18 广州天宝颂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心肌肌钙蛋白i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
CN109900909A (zh) * 2019-02-28 2019-06-18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一种检测骨桥蛋白的纳米金标记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
CN110702901A (zh) * 2019-10-10 2020-01-17 南京欧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心肌钙蛋白i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
CN113447647A (zh) * 2021-05-08 2021-09-28 浙江工业大学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免疫层析试纸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的方法
CN114008456A (zh) * 2019-06-12 2022-02-01 Gmd生物技术株式会社 基于侧流分析的免疫检测用偶联体和使用其的免疫检测方法
CN115524319A (zh) * 2022-09-06 2022-12-27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拉曼光谱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3422A (zh) * 2011-05-30 2012-01-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半定量同时检测cTnI和Myo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备
CN103877949A (zh) * 2012-12-19 2014-06-2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糖蛋白富集的纳米金掺杂整体材料及其应用
CN103777004A (zh) * 2014-02-14 2014-05-07 江南大学 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e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CN204165984U (zh) * 2014-10-28 2015-02-18 广州天宝颂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心肌肌钙蛋白i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
CN109900909A (zh) * 2019-02-28 2019-06-18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一种检测骨桥蛋白的纳米金标记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
CN114008456A (zh) * 2019-06-12 2022-02-01 Gmd生物技术株式会社 基于侧流分析的免疫检测用偶联体和使用其的免疫检测方法
CN110702901A (zh) * 2019-10-10 2020-01-17 南京欧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心肌钙蛋白i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
CN113447647A (zh) * 2021-05-08 2021-09-28 浙江工业大学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免疫层析试纸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的方法
CN115524319A (zh) * 2022-09-06 2022-12-27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拉曼光谱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ULA CIAURRIZ 等: "Comparison of four functionalization methods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BEILSTEIN J. NANOTECHNOL》, no. 8, pages 244 - 253, XP055662581, DOI: 10.3762/bjnano.8.2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0343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 et al. AIEgens enabled ultrasensitive point-of-care test for multiple targets of food safety: Aflatoxin B1 and cyclopiazonic acid as an example
US10094793B2 (en) Nanomaterial-based photothermal immunosensing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disease biomarkers
Lin et al. A nanoparticle label/immunochromatographic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US9599609B2 (en) Lateral flow strip assay with immobilized conjugate
Liu et al. Highly sensitive protein detection using enzyme-labeled gold nanoparticle probes
CN109991207B (zh) 一种用于检测酪氨酸酶的三明治结构的sers传感器及其制备和检测方法
Chen et al. Cascade reaction-mediated assembly of magnetic/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amplified magnetic biosensing
Zhao et al. Immunogold labeling-induced synergy effect for amplified photo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Song et al. Horseradish peroxidase-functionalized Pt hollow nanospheres and multiple redox probes as trace labels for a sensitive simultaneous multianalyte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Li et al. Label-free sandwich imaging ellipsometry immunosensor for serological detection of procalcitonin
KR101597413B1 (ko) 효소 모방 무기 나노입자를 이용한 고감도 측면유동 면역 발색칩 및 이를 이용한 검출 방법
Zhao et al. CdTe@ SiO2 signal reporters-based fluorescent immunosensor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CN110779905A (zh) 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金纳米标记的试纸条、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Zhang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urn-off” mode and “turn-on” mod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T-2 toxin detection
Zhang et al.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mmunosensor based on dual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of gold nanoparticles-dotted graphene composites and CdTe quantum dots coated silica nanoparticles
Han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antibody-horseradish peroxidase conjugates for highly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hs-CLIA)
Adeniyi et al.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anti-p53 autoantibodies based on nanomagnetic capture and separation with fluorescent sensing nanobioprobe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Ren et al. Minimizing cross-reactivity for the chemiluminescent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of cardiac troponin I based on pegyl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Li et al. An enhance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based on gold growth on the surface of E. coli carrier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ycotoxins
Tan et al. Biomineralized Mn3 (PO4) 2/aptamer nanosheets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Guan et al. Facile fabrication of highly quantum dot/AuNP-loaded tags for a dual-modal colorimetric/reversed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Duan et al. Integrated nanoparticle size with membrane porosity for improved analytical performance in sandwich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Zhu et al. Low-sample-consumption and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procalcitonin by boronate affinity recognition-enhance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biosensor
Luo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old nanoparticles based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assay and its application
US20160341723A1 (en) Au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nanocompoit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in rapid detection of an analy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