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4793A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4793A
CN115924793A CN202310158566.6A CN202310158566A CN115924793A CN 115924793 A CN115924793 A CN 115924793A CN 202310158566 A CN202310158566 A CN 202310158566A CN 115924793 A CN115924793 A CN 115924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jacking
mounting
positioning device
fron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585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肖鸿
杨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585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247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24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47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80Exchanging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e.g. removable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55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 B60K2001/0472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from bel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换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本申请旨在解决举升式充换电站存在的上侧空间占用大、视野受限、平台高度过高等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前轮定位装置,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后轮定位装置,设置于第二安装槽;两个第一顶升装置,设置于前轮定位装置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装置上设置的可伸缩第一顶升部件与前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两个第二顶升装置,设置于后轮定位装置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装置上设置的可伸缩第二顶升部件与后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本申请可以在减少顶升装置的空间占用,降低换电平台高度,改善用户换电体验。

Description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换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大,如何快速有效地为亏电的新能源汽车补能,成为众多用户和厂商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新能源补能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技术方案,相较于充电方案,换电方案以其时间短、对电池损伤小等优势,成为补能的重要发展方向。
换电通常在换电站内进行,市场上的换电站主要有举升式、舞台式(换电平台整体抬高以容纳换电机器人),下挖式(换电平台下方挖坑以容纳换电机器人)。相较于其它两种换电站,举升式换电站对于选址、基建、运输等要求比较低,有利于产品推广,但是其相应地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一部分举升式换电方案由于举升立柱的存在,对换电平台的上侧空间占用比较大,导致用户视野受限,并且举升立柱抬升车辆的高度较高,导致用户下车不方便,换电体验不佳。另一部分举升式换电方案将举升装置设置在车轮定位装置的下方,通过举升车轮实现车辆的抬升,但这种方式由于举升装置过度占用换电平台下方空间而导致换电平台的整体高度增加,不利于车辆驶入换电平台,换电体验较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举升式充换电站采用举升立柱存在平台上侧空间占用大、视野受限且下车不便,而采用车轮定位装置下方设置举升装置又导致平台高度过度增加不利于车辆驶入的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电平台,所述换电平台包括:
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
前轮定位装置,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后轮定位装置,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两个第一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一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两个第二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顶升装置和第二顶升装置,可以在减少顶升装置对平台空间占用的同时,大幅降低换电平台高度,明显改善用户换电体验。具体地,第一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第二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使得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在伸出时可以提供足够的顶升高度,方便对待换电车辆换电;而在缩回时又能保持足够低的高度,避免过多占用换电平台的上侧空间,造成用户视野受限。再者,由于第一顶升装置和第二顶升装置的顶升对象为前轮定位装置和后轮定位装置,这使得车辆的抬升高度得以降低,只需将车辆举升很低的高度即可完成换电操作,而且还可以减少对车身设计的限制。此外,由于第一顶升装置和第二顶升装置设置在前轮定位装置和后轮定位装置沿平台宽度方向的两侧,无需占用前轮定位装置和后轮定位装置的下方空间,这还使得平台本体的高度得以大幅降低,有利于车辆更加便利平稳地驶入换电平台,提升用户换电体验。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框和前轮辊筒组,所述第一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前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框,可以提升前轮辊筒组的安装精度,减少安装误差,同时提高抬升过程的稳定性。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框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可以降低前轮定位装置的设计制造难度,保证连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筋板,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筋板连接。
通过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架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轮辊筒组为V型辊筒组。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还包括前轮对中机构,所述前轮对中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
通过在第一安装框内设置前轮对中机构,可以提高前轮定位装置的整体性,提高换电精度。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二安装框和后轮辊筒组,所述第二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后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安装框,可以提升后轮辊筒组的安装精度,减少安装误差,同时提高抬升过程的稳定性。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框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可以降低后轮定位装置的设计制造难度,保证连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筋板,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筋板连接。
通过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架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轮辊筒组为I型辊筒组。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还包括后轮对中机构,所述后轮对中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内。
通过在第二安装框内设置后轮对中机构,可以提高后轮定位装置的整体性,提高换电精度。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通过第一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槽,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顶升装置对高度空间的占用,保证换电平台的平整度。通过第二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槽,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二顶升装置对高度空间的占用,保证换电平台的平整度。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顶升部件和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为多级顶升部件。
通过将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设置为多级顶升部件,可以最大化的降低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的高度空间占用,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最极致的换电体验。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和/或所述第二顶升装置为多级液压缸、多级气缸或多级电缸;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顶升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顶升部件的级数为三级或四级。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平台本体的高度小于等于200mm。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平台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斜坡。
通过在平台本体的一端设置斜坡,可以引导车辆引入换电平台,进一步提升车辆进入平台的便利性。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随动平台,所述随动平台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且位于所述平台本体的一侧,所述随动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连接。
通过设置随动平台,可以在抬升车辆后,借助随动平台作为上下车踏板,方便车内人员上下车,避免下车时踏空。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随动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铰接。
通过随动平台的两端与前轮定位装置和后轮定位装置铰接,可以提高随动平台升降过程的平顺性,减少卡滞。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随动平台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支撑框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上侧的第一条形踏板,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换电站,所述充换电站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电池架、换电机器人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
本申请的充换电站,由于采用了上述换电平台,可以减少顶升装置对换电平台上侧空间的占用,同时降低换电平台高度,改善用户换电体验。同时由于换电平台高度的降低以及抬升高度的降低,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充换电站整体高度,提高充换电站的适用广度,使得充换电站可以适用于地下车库等限高场景。
在上述充换电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内形成有换电室和充电室,所述换电平台设置于换电室,所述电池架设置于所述充电室,所述换电室与所述充电室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翻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
通过在隔板上设置翻转平台,方便车内人员在车辆抬升后利用翻转平台下车。
在上述充换电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翻转驱动装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与所述翻转平台连接,所述翻转驱动装置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翻转平台由竖直状态枢转至水平状态。
通过设置翻转驱动装置,可以实现翻转平台的自动翻转,提高换电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充换电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所述换电平台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翻转平台处于竖直状态时的顶侧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的底部。
在上述充换电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翻转平台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二支撑框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一侧的第二条形踏板,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
方案1.一种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包括:
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
前轮定位装置,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后轮定位装置,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两个第一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一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两个第二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和前轮辊筒组,所述第一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前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框连接。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筋板,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筋板连接。
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辊筒组为V型辊筒组。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还包括前轮对中机构,所述前轮对中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二安装框和后轮辊筒组,所述第二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后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框连接。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筋板,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筋板连接。
方案10.根据方案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辊筒组为I型辊筒组。
方案11.根据方案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还包括后轮对中机构,所述后轮对中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内。
方案12.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方案13.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部件和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为多级顶升部件。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和/或所述第二顶升装置为多级液压缸、多级气缸或多级电缸;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顶升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顶升部件的级数为三级或四级。
方案15.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的高度小于等于200mm。
方案16.根据方案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斜坡。
方案17.根据方案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随动平台,所述随动平台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且位于所述平台本体的一侧,所述随动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连接。
方案18.根据方案1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铰接。
方案19.根据方案1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平台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支撑框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上侧的第一条形踏板,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和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连接。
方案20.一种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换电站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电池架、换电机器人以及方案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
方案21.根据方案20所述的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形成有换电室和充电室,所述换电平台设置于换电室,所述电池架设置于所述充电室,所述换电室与所述充电室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翻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
方案22.根据方案21所述的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翻转驱动装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与所述翻转平台连接,所述翻转驱动装置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翻转平台由竖直状态枢转至水平状态。
方案23.根据方案21所述的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所述换电平台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翻转平台处于竖直状态时的顶侧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的底部。
方案24.根据方案21所述的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平台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二支撑框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一侧的第二条形踏板,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隔板。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装配图;
图2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的前轮定位装置、后轮定位装置、第一顶升装置和第二顶升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随动平台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局部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的充换电站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换电平台;11、平台本体;111、第一安装槽;112、第二安装槽;113、斜坡;114、轨道;12、前轮定位装置;121、第一安装框;122、前轮辊筒组;123、前轮对中机构;13、后轮定位装置;131、第二安装框;132、后轮辊筒组;133、后轮对中机构;14、第一顶升装置;15、第二顶升装置;16、第一连接部;161、第一安装座;162、第一连接架;1621、第一安装筋板;17、第二连接部;171、第二安装座;172、第二连接架;1721、第二安装筋板;18、随动平台;181、第一支撑框架;182、第一条形踏板;
20、箱体;21、换电室;22、充电室;23、隔板;24、翻转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本申请中以下实施方式描述的平台本体的长度方向即待换电车辆停放至换电平台时车辆的长度方向,平台本体的宽度方向即待换电车辆停放至换电平台时车辆的宽度方向。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换电平台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举升式充换电站采用举升立柱存在平台上侧空间占用大、视野受限且下车不便,而采用车轮定位装置下方设置举升装置又导致平台高度过度增加不利于车辆驶入的问题,本申请的换电平台10包括:平台本体11、前轮定位装置12、后轮定位装置13、两个第一顶升装置14以及两个第二顶升装置15。平台本体11上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前轮定位装置12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1,用于在换电过程中对待换电车辆(以下或简称车辆)的前轮定位,后轮定位装置13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12,用于在换电过程中对待换电车辆的后轮定位。两个第一顶升装置14设置于前轮定位装置12沿平台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第一顶升装置14都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并且每个第一顶升部件与前轮定位装置12的一端连接。两个第二顶升装置15设置于后轮定位装置13沿平台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第二顶升装置15都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并且每个第二顶升部件与后轮定位装置13的一端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中,换电开始前,待换电车辆驶入换电平台10并停于平台本体11上,待换电车辆的两个前轮位于前轮定位装置12,两个后轮位于后轮定位装置13。换电开始后,两个第一顶升装置14和两个第二顶升装置15同步动作,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同步伸出,分别将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顶升一定高度,使待换电车辆被抬升,然后换电机器人移动至待换电车辆的底部将亏电电池卸下,然后更换满电电池并安装在车底,安装好后,换电机器人移出车辆底部,两个第一顶升装置14和两个第二顶升装置15同步动作,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同步缩回,带动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回到原位,此时换电完成,车辆上电后可驶出换电平台10。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可以在减少顶升装置对平台空间占用的同时,大幅降低换电平台10高度,明显改善用户换电体验。具体地,第一顶升装置14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第二顶升装置15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使得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在伸出时可以提供足够的顶升高度,方便对待换电车辆换电;而在缩回时又能保持足够低的高度,避免过多占用换电平台10的上侧空间,造成用户视野受限。再者,由于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的顶升对象为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这使得车辆的抬升高度得以降低,只需将车辆举升很低的高度即可完成换电操作,而且还可以减少对车身设计的限制。此外,由于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设置在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沿平台宽度方向的两侧,无需占用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的下方空间,这还使得平台本体11的高度得以大幅降低,有利于车辆更加便利平稳地驶入换电平台10,提升用户换电体验。
下面参照图1至图5,对本申请的换电平台10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换电平台10包括平台本体11、前轮定位装置12、后轮定位装置13、两个第一顶升装置14、两个第二顶升装置15以及随动平台18。
如图1和图2所示,平台本体11由框架搭设而成,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第一安装槽111与第二安装槽112沿平台本体11的长度方向前后排列,且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均沿平台本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安装槽111用于容纳前轮定位装置12,第二安装槽112用于容纳后轮定位装置13。平台本体11在靠近第一安装槽111的一端形成有斜坡113,换电时,待换电车辆在斜坡113的引导下倒车进入换电平台10,行驶到位后,车辆的前轮位于前轮定位装置12,后轮位于后轮定位装置13。平台本体11的上侧还形成供换电机器人进出的轨道114,轨道114沿平台本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辆被抬升后,换电机器人通过轨道114移动至车辆的下方进行亏电电池的拆卸和满电电池的安装。
通过在平台本体11的一端设置斜坡113,可以引导车辆引入换电平台10,进一步提升车辆进入平台的便利性。
参见图2和图3,前轮定位装置12包括第一安装框121、前轮辊筒组122和前轮对中机构123。第一安装框121嵌设在第一安装槽111内,其上侧开口且截面大致成C型。前轮辊筒组122和前轮对中机构123均均安装在第一安装框121内,其中,前轮辊筒组122为V型辊筒组,且设置有两个,两个V型辊筒组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框121的两端内侧。前轮对中机构123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框121内且大部分位于V型辊筒组的下方,本申请中前轮对中机构123采用外推杆机构,且外推杆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外推杆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一安装框121内。设置好后,推杆伸出至V型辊筒组上方,工作时电机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外推杆由两端向中间移动,移动过程中与待换电车辆的前轮外侧抵接并推动车辆对中移动。
后轮定位装置13包括第二安装框131、后轮辊筒组132和后轮对中机构133。第二安装框131嵌设在第二安装槽112内,其上侧开口且截面大致成C型。后轮辊筒组132和后轮对中机构133均安装在第二安装框131内,其中,后轮辊筒组132为I型辊筒组,且设置有两个,两个I型固体弄足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框131的两端内侧。后轮对中机构133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框131内且大部分位于I型辊筒组的下方,本申请中后轮对中机构133采用外推杆机构,且外推杆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外推杆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二安装框131内。设置好后,推杆伸出至I型辊筒组上方,工作时电机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外推杆由两端向中间移动,移动过程中与待换电车辆的后轮外侧抵接并推动车辆对中移动。需要说明的是,V型辊筒组、I型辊筒组、前轮对中机构123以及后轮对中机构133的具体结构形式为本领域常见结构,在此不再细述。
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框121,可以提升前轮辊筒组122的安装精度,减少安装误差,同时提高抬升过程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安装框121内设置前轮对中机构123,可以提高前轮定位装置12的整体性,提高换电精度。通过设置第二安装框131,可以提升后轮辊筒组132的安装精度,减少安装误差,同时提高抬升过程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二安装框131内设置后轮对中机构133,可以提高后轮定位装置13的整体性,提高换电精度。
继续参见图2和图3,第一顶升装置1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槽111的端部,且第一顶升装置14的第一顶升部件通过第一连接部16与第一安装框121连接。与此类似地,第二顶升装置15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槽112的端部,且第二顶升部件通过第二连接部17与第二安装框131连接。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的具体连接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制,只要能够将二者有效固定即可。例如,可以采用螺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实现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的固定。
优选地,本申请中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均选用多级液压缸,且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的级数均为三级。多级液压缸包括缸体和设置于缸体内的多级套接的活塞杆(即顶升部件)等,通过控制液压油进出缸体的方向,可以实现多级活塞杆的逐级伸出或收缩。多级液压缸的具体结构较为常见,本申请中不再赘述,本申请以下重点介绍多级液压缸与换电平台10的结构连接方式。
参见图3,第一连接部16包括第一安装座161和第一连接架162,第一安装座161螺接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框121的端部,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一安装座161上侧且与第一安装座161铰接,第一连接架162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筋板1621,第一顶升部件与第一安装筋板1621连接。与此类似地,第二连接部17包括第二安装座171和第二连接架172,第二安装座171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框131的端部,第二连接件位于第二安装座171上侧且与第二安装座171铰接,第二连接架172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筋板1721,第二顶升部件与第二安装筋板1721连接。本申请中对于第一顶升部件与第一安装筋板1621、以及第二顶升部件与第二安装筋板172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其可以为螺接、法兰连接、铆接等。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16,可以降低前轮定位装置12的设计制造难度,保证连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通过第一安装座161和第一连接架162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17,可以降低后轮定位装置13的设计制造难度,保证连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通过第二安装座171和第二连接架172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通过第一顶升装置1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槽111,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顶升装置14对高度空间的占用,保证换电平台10的平整度。通过第二顶升装置15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槽112,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二顶升装置15对高度空间的占用,保证换电平台10的平整度。通过将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设置为多级顶升部件,可以最大化的降低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二顶升部件的高度空间占用,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最极致的换电体验。通过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采用多级液压缸,可以在保证顶升平稳性的同时,降低装置的结构复杂度。
参见图2和图4,随动平台18设置于平台本体11且位于平台本体11的一侧,随动平台18的两端分别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连接。具体地,随动平台18位于前轮定位装置12与后轮定位装置13之间,且位于待换电车辆停放于平台本体11后的主驾驶一侧。随动平台18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支撑框架181和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框架181上侧的第一条形踏板182,第一支撑框架181的两端分别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连接铰接。如此,在车辆抬升过程中,随动平台18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一同上升,驾驶员一侧的车内人员可以打开车门并借助随动平台18实现上下车。
通过设置随动平台18,可以在抬升车辆后,借助随动平台18作为上下车踏板,方便车内人员上下车,避免下车时踏空。通过随动平台18的两端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铰接,可以提高随动平台18升降过程的平顺性,减少卡滞。
参见图5,在按照上述方式设置好后,平台本体11的高度(即图5中h1)小于等于200mm,换电平台10的最高点的高度(即图5中h2)小于等于350mm。本申请中,平台本体11的高度也即车辆倒车进入平台后需要上升的高度,换电平台10的最高点即第一连接架162的顶面或第二连接架172的顶面所处的高度。可以看出,无论平台本体11的高度,还是换电平台10的整体高度,均处于极低的数值范围,这无疑可以为用户提供极致的换电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均为三级液压缸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二者的设置方式并非是限制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二者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替换为气缸或电缸,第一顶升部件和/或第二顶升部件的级数还可以为一级、二级、四级或更多。当然,级数越少意味着装置占用高度越高,级数越多,意味着结构越复杂,本申请选用了三级液压缸,可以兼顾空间占用和结构复杂度。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除了多级液压缸外,其他伸缩装置也可以应用于本申请中,即便他们不如多级液压缸的效果那样突出。例如,单级/多级伸缩连杆、单级/多级伸缩架、单级/多级剪刀叉等,均可以对多级液压缸进行替换。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结合第一顶升部件通过第一连接部16与第一安装框121连接进行说明的,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只要保证每个第一顶升部件与第一安装框121的一端连接即可。举例而言,第一顶升部件还可以直接与第一安装框121连接,此时第一安装框121的两端需设置相应的连接结构。再如,第一连接部16还的第一安装座161和第一连接架162还可以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然后分别与第一顶升部件和第一安装框121连接。与此类似地,第二顶升部件与第二安装框13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上调整。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结合前轮定位装置12包括第一安装框121、前轮辊筒组122和前轮对中机构123进行说明的,但是前轮定位装置12的具体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对其调整。举例而言,前轮定位装置12的第一安装框121可以调整为其他形状;再如前轮定位装置12可以仅包括前轮辊筒组122和前轮对中机构123中的一个,而将另一个设置在平台本体11的其他位置。再如前轮辊筒组122除V型辊筒组外也可以与I型辊筒组互换。与此类似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对后轮定位装置13的具体组成方式作出如上调整。
再如,虽然第一顶升装置14和第二顶升装置15是结合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内进行说明的,但是二者的具体安装位置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二者设置在例如平台本体11的外侧,或者是安装槽外的平台本体11上等。
再如,平台本体11上的斜坡113并非必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斜坡113的设置,或者在平台本体11的前方另外设置楔形导向条。
再如,上述设置方式中虽然是结合换电平台10上设置随动平台18进行说明的,但是随动平台18的设置并非必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省略该随动平台18的设置;或者也可以更改随动平台18的两端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等。
再如,随动平台18的具体组成方式并非唯一,在能够承托人员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随动平台18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参照图6,对本申请的充换电站进行介绍。
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充换电站包括箱体20,箱体20内设置有电池架、换电机器人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换电平台10。其中,电池架和换电机器人在图6中并未示出,二者的具体结构在本领域中较为常见,本申请不再赘述。
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箱体20内形成有换电室21和充电室22,换电平台10设置于换电室21,电池架设置于充电室22,换电室21与充电室22之间设置有隔板23,隔板23上设置有翻转平台24,翻转平台24可枢转地连接于隔板23。具体地,翻转平台24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二支撑框架和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框架一侧的第二条形踏板,隔板23的底部与换电平台10之间具有间隙,翻转平台24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二支撑框架的顶侧可枢转地连接于隔板23的底部。隔板23上设置有翻转驱动装置,翻转驱动装置与翻转平台24连接,翻转驱动装置被设置成能够驱动翻转平台24由竖直状态枢转至水平状态。例如,翻转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杆组,电机驱动传动杆组升降,传动杆组带动翻转平台24绕枢转轴在水平状态与竖直状态之间枢转切换,当切换至水平状态时,隔板23底部与换电平台10之间的间隙允许换电机器人穿过。其中,翻转平台24的具体组成结构可以参考随动平台18本申请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充换电站,由于采用了上述换电平台10,可以减少顶升装置对换电平台10上侧空间的占用,同时降低换电平台10高度,改善用户换电体验。同时由于换电平台10高度的降低以及抬升高度的降低,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充换电站整体高度,提高充换电站的适用广度,使得充换电站可以适用于地下车库等限高场景。通过在隔板23上设置翻转平台24,方便车内人员在车辆抬升后利用翻转平台24下车。通过设置翻转驱动装置,可以实现翻转平台24的自动翻转,提高换电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当然,充换电站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换电室21与充电室22之间可以不设置隔板23,相应地取消翻转平台24的设置。再如,翻转平台24还可以设置为竖直状态时第二支撑框架的底侧与隔板23底侧铰接,也就是说在需要使用的时候由上向下枢转展开。再如,翻转驱动装置可以不设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方式,只要能够驱动翻转平台24在竖直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即可。
下面对本申请的充换电站的工作原理作简要说明。
一种实施方式中,待换电车辆倒车进入平台本体11,直至两后轮支撑在I型辊筒组上,两前轮陷入V型辊筒组中,实现车辆在长度方向上的定位。接下来,前轮对中机构123和后轮对中机构133动作,由车辆的外侧推动车辆的前轮和后轮,直至所有的外推杆与车轮接触并且推力达到一定的阈值,实现车辆在宽度方向上的定位。由此,待换电车辆在停车平台上的定位完成。接下来,四个三级液压缸同时伸出,顶升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来抬升车辆,此时随动平台18与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同步上升。在车辆抬升的同时,翻转驱动装置启动,驱动翻转平台24由竖直状态枢转至水平状态。待车辆被抬升至预设高度后,换电机器人借助平台本体11上的轨道114移动至车辆下方,拆卸亏电电池,并将亏电电池运送回电池架充电,然后从电池架上接收满电电池。紧接着,换电机器人承载满电电池再次回到车辆下方,将满电电池安装在车辆底盘上,并移动出车辆底盘。最后,四个三级液压缸同时缩回,带动前轮定位装置12和后轮定位装置13同步下降,直至二者回到原位,此时换电完成,车辆上电后可驶出换电平台10。换电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主驾驶一侧的车内人员可以通过随动平台18下车,副驾驶一侧的车内人员则可以通过翻转平台24下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包括:
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
前轮定位装置,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后轮定位装置,所述后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两个第一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一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一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两个第二顶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升装置具有可伸缩的第二顶升部件,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的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和前轮辊筒组,所述第一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前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筋板,所述第一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一安装筋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辊筒组为V型辊筒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定位装置还包括前轮对中机构,所述前轮对中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二安装框和后轮辊筒组,所述第二安装框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后轮辊筒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内,每个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框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顶升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框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侧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筋板,所述第二顶升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筋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辊筒组为I型辊筒组。
CN202310158566.6A 2023-02-20 2023-02-20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Pending CN1159247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8566.6A CN115924793A (zh) 2023-02-20 2023-02-20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8566.6A CN115924793A (zh) 2023-02-20 2023-02-20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4793A true CN115924793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97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58566.6A Pending CN115924793A (zh) 2023-02-20 2023-02-20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247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1730B (zh) 电池驱动的地面输送机
CN105283375A (zh) 电池更换系统和技术
CN212555894U (zh) 一种换电站
CN109515395B (zh) 换电执行机构
CN212195158U (zh) 一种智能车辆自动换电站
CN113620201A (zh) 一种停车平台
CN111231740A (zh) 换电系统及包括其的换电站
CN115924793A (zh)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N219096675U (zh) 一种换电设备
CN219314480U (zh)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N115848321A (zh) 换电站停车机构和换电设备
CN114162095B (zh) 一种智能无线遥控挪车设备
CN109501763A (zh) 举升平台和换电站
CN212450449U (zh) 一种车辆检测用升降装置
CN213271649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交通管理用信息显示牌
CN216374252U (zh) 一种两次顶升电池升降机构
CN219523728U (zh) 一种汽车换电平台
CN219194367U (zh) 一种汽车换电站车辆举升机构
CN217804676U (zh) 一种行走机构、旋转机构及换电机器人
CN115870676B (zh) 一种用于工程施工的移动式焊接装置
CN114590165B (zh) 一种换电站用电池缓存装置及换电站
CN219823555U (zh) 汽车自动升降平台
CN114590163B (zh) 一种换电站的电池周转方法
CN217532809U (zh) 一种换电站堆垛机
CN220884344U (zh) 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补位的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