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8979A -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8979A
CN115918979A CN202211649302.2A CN202211649302A CN115918979A CN 115918979 A CN115918979 A CN 115918979A CN 202211649302 A CN202211649302 A CN 202211649302A CN 115918979 A CN115918979 A CN 115918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
air
aerosol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493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孙慎德
孔哲
黄先培
林云燕
李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493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189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18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897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801 priority patent/WO202404592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件和外壳结构,加热件内部设有一贯穿的第一容纳腔,气溶胶制品能够进入第一容纳腔内;外壳结构设有第一气孔和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环绕于所述加热件外,使加热件同时加热气溶胶制品和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气流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气孔连通,气流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在所述加热件加热后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加热件的内壁或外壁上设有红外辐射层,红外辐射层可吸收加热件产生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可透过第一包装层的红外线。综合热传递、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加热方式,可使烟草更均匀地被加热,有效解决气溶胶生成物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气溶胶制品。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不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可分为加热不燃烧电子烟和烟油雾化型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电子烟通过外部加热装置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烟支内的烟草进行加热,直至烟草加热至足够的温度,并产生烟气,供使用者吸食。
现有的加热装置通常采用热传导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在热传导加热方式中,热量的传导方向通常从烟支的外部向内部,或从烟支的内部向外部,这种加热方式容易导致烟支内部温度场受热不均,使得烟草释放气溶胶缓慢和不稳定,进而使得在抽吸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抽吸口感不一致。
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202123222395.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结构和管状体,管状体上设有电阻发热件,可通电产生热量,管状体内设有可容纳烟支的第一容纳腔,管状体设于外壳结构内,在管状体的外围环绕设有空气腔,管状体上设有多个联通第一容纳腔与空气腔的通气孔,可使管状体产生的热量同时加热空气腔和在第一容纳腔内的烟支。虽然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烟草加热不均匀和烟草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通过综合热传递、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加热方式,可使气溶胶制品更均匀地被加热,有效解决气溶胶生成物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气溶胶制品的加热,所述气溶胶制品具有可透过红外线的第一包装层和装设于所述第一包装层内的气溶胶生成物,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能够接电产生热辐射,所述加热件呈中空管状且其内部设有一贯穿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一端为入口端,气溶胶制品能够通过所述入口端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上设有第一气孔,所述外壳结构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环绕于所述加热件外,以使所述加热件能够同时加热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溶胶制品和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孔,气流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在所述加热件加热后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其中,所述加热件包括红外辐射层、加热薄膜和基体,所述基体呈中空管状,所述加热薄膜用于接电产生热辐射,所述红外辐射层设于所述基体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红外辐射层能够吸收所述加热薄膜产生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能够透过第一包装层的红外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基体、绝缘层、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金属管;
或,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基体、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陶瓷管;
或,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基体、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透明玻璃管;
其中,所述加热薄膜与所述电极电性连接并能够接电产生热辐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呈圆环状并套设于所述加热薄膜两端;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呈弧形板状并覆于所述加热薄膜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覆于所述加热薄膜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结构包括:
气道组件,所述气道组件内设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气道组件上,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
第一隔热组件,所述第一隔热组件设于所述气道组件背离所述出口端的一侧并与所述气道组件相连;
第二隔热组件,所述第二隔热组件设于所述气道组件靠近所述入口端的一侧并与所述气道组件相连,所述气道组件和所述第一隔热组件、所述第二隔热组件以及所述加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有所述气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道组件包括:
第一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呈中空管状且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在所述第一保温件与所述加热件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
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二保温件呈中空管状且套设于所述第一保温件外,在所述第二保温件与所述第一保温件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第二保温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并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第二保温件远离所述入口端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第一保温件靠近所述入口端的一侧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容纳腔在所述第一保温件远离所述入口端的一侧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通道内嵌设有第一导向件,在所述第二通道内嵌设有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均呈螺旋状;
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保温件的内壁以及所述加热件的外壁相抵靠,以形成螺旋状的第一气道;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以及所述第一保温套筒的外壁相抵靠,以形成螺旋状的第二气道;
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相互连通并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设有多个并绕所述第二保温件的中心线的周向均匀分布,各所述第一气孔的开孔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保温件的径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组件包括:
第一隔热盘,所述第一隔热盘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
阀体,所述阀体能够嵌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阀体用于遮蔽所述第一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整流件,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加热件背离所述出口端的一端与所述加热件相连,所述整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的第二容纳腔,并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气孔,若干所述第二气孔沿所述整流件周向等间距设置,且其开口方向均指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中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内设有整流段,所述整流段呈喇叭形且其口径朝向所述整流件靠近所述发热件的一侧扩张;
所述第二容纳腔贯穿所述整流件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组件包括:
第二隔热盘,所述第二隔热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入口端相连通;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呈环状且嵌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呈环状且嵌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加热件之间;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密封件能够与所述气溶胶制品过盈配合。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制品,所述气溶胶制品能够插入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加热装置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气溶胶制品包括:
第一包装层,所述第一包装层由可透过红外线的材料制成;
气溶胶生成物,所述气溶胶生成物装设于第一包装层内,其能够被加热生成气溶胶介质;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第一包装层的外壁能够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壁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制品还包括:
过滤件;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过滤件和所述气溶胶生成物之间且与二者相连,所述缓冲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冷却腔;
第二包装层,所述第二包装层包覆于所述过滤件和所述缓冲件外并于所述第一包装层相连;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冷却腔一部分能够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生成物内嵌设有导气件,所述导气件呈管状,其一端插入气溶胶生成物内,另一端与所述气溶胶生成物的端部齐平或伸出端部外;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导气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并引导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气流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物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的长度为所述气溶胶生成物的长度的0.3~0.7倍。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由于加热件在接电后产生的热辐射可传导至第一容纳腔内,对气溶胶制品进行周向热传递加热,并且红外辐射层可吸收加热件产生的热辐射将其转化为可透过烟纸的红外线,对烟纸内的烟草进行红外线热辐射加热;此外,外壳结构内的气流通道环绕于加热件外,可使气流通道内的冷空气加热为热空气,并传导至第一容纳腔内,对气溶胶生成物进行热对流加热。综合热传递、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加热方式,可使气溶胶制品更均匀地被加热,有效解决气溶胶生成物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保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整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隔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沿图12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视图D的放大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加热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视图E的放大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加热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视图F的放大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气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气溶胶制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视图G的放大图。
其中:
01、加热装置;011、第一容纳腔;012、第一气道;013、第二气道;
1、第二隔热盘; 101、第三凸台; 102、第二通孔;
2、密封件; 3、隔热件;
4、第二保温件;401、第一气孔;
5、第二导向件;6、第一保温件;7、第一导向件;
8、加热件;801、第一电极;802、第二电极;803、保护层;804、加热薄膜;805、绝缘层;806a、金属管;806b、陶瓷管;806c、透明玻璃管;807、红外辐射层;
9、整流件;901、第二气孔;902、第一区段;903、第二区段;904、第三区段;905、第二容纳腔;
10、第一隔热盘;1001、第二凸台;1002、第一凸台;1003、环形凹槽;1004、第一通孔;
11、阀体;
02、气溶胶制品;021、气溶胶生成物;022、缓冲件;023、过滤件;024、导气件;025、第二包装层;026、第一包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制品以烟支进行说明,其中气溶胶生成物为烟草,第一包装层为包覆烟草的烟纸,第一包装层由可透过红外线的材料制成,烟草在烟纸内呈蓬松的多孔体,便于气流的流通。
虽然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制品以烟支作为说明,但应注意的是,其他与本实施例具有相同结构的气溶胶制品,例如雪茄等,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01,加热件8在接电后产生的热辐射可传导至第一容纳腔011内,对气溶胶制品02进行周向热传递加热,并且红外辐射层807可吸收加热件8产生的热辐射将其转化为可透过烟纸的红外线,对烟纸内的烟草进行红外线热辐射加热;此外,外壳结构内的气流通道环绕于加热件8外,可使气流通道内的冷空气加热为热空气,并传导至第一容纳腔011内,对气溶胶生成物021进行热对流加热。综合热传递、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加热方式,可使气溶胶制品更均匀地被加热,有效解决气溶胶生成物021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01包括加热件8和外壳结构,加热件8呈管状,中部设有一贯穿的第一容纳腔011,第一容纳腔011的上端为入口端,烟支的下端为可燃端,可燃端可通过该入口端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被加热,加热件8在接电后可向第一容纳腔011内进行周向热传导和红外线热辐射加热。
具体的,如图12-14所示,加热件8包括由内至外的红外辐射层807、金属管806a、绝缘层805、加热薄膜804和电极,金属管806a为圆管,其可由单质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金属管806a优选采用不锈钢管或钛合金管,在金属管806a的内壁上可通过浸泡渗透、喷涂以及印刷等手段制备红外辐射层807,在金属管806a的外壁上先制备绝缘层805,然后再制备加热薄膜804和电极,绝缘层805用于隔离金属管806a与加热薄膜804,防止加热薄膜804上的电流传导至金属管806a,避免金属管806a和加热薄膜804均作为加热元件而导致电阻降低,进而避免影响加热件8的加热效果。
其中,红外辐射层807用于吸收加热件8产生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可透过第一包装层026的红外线,本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807优选为黑体红外辐射涂层,由陶瓷、碳化硅、碳纳米管以及烧结剂等材料混合制成,其具有高辐射和高吸收的特性,使得红外热辐射的表面发射率可达到0.95以上,可提高红外辐射层807转化红外线的效率,提高加热装置01均匀加热的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807也可采用远红外辐射涂料、耐高温红外辐射涂料等。
进一步地,加热薄膜804为金属材质的加热薄膜804,可为金、铂、钯、镍、铬、锆、钛等单质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为银金合金、银铂合金、银钯合金、金铂合金、金钯合金、铂钯合金镍铬合金、钛镍合金、钛铬合金、钛锆合金、铁铬铝合金、不锈钢合金等合金材料制成。
电极包括第一电极801和第二电极802,第一电极801和第二电极802均为银电极,在第一电极801与第二电极802之间设有保护层803,保护层803敷设于加热薄膜804的外壁上,用于保护加热薄膜804,同时也为了防止第一电极801与第二电极802相互导通,保护层803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保护层803优选采用陶瓷釉制成,也可采用云母片、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具体的,第一电极801、第二电极802和保护层803均为圆筒状,第一电极801和第二电极802分别套设于加热薄膜804的两端,保护层803设于中部。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803也可由多个环形圆筒拼合而成。
如图2和3所示,外壳结构包括气道组件、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二隔热组件,气道组件套设于加热件8外,第一隔热组件设于下侧,第二隔热组件设于上侧,气道组件、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二隔热组件以及加热件8共同围合形成有气流通道。
具体的,气道组件包括第一保温件6和第二保温件4,第一保温件6和第二保温件4均为镀银双玻璃保温管,其内壁上涂覆有镀银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可防止热量损失,并保证气流通道内热空气的温度足够高。第一保温件6套设于加热件8外,且第一保温件6的内壁与加热件8外壁之间设有0.5~2mm的间隙,该间隙形成有第一通道,在第一保温件6外套设有第二保温件4,第二保温件4的内壁与第一保温件6的外壁之间设有0.5~2mm的间隙,该间隙形成有第二通道,在第二保温件4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孔401,第一气孔401与第二通道相连通,可将外界空气引入第二通道内,第一通道与第一容纳腔011相连通,可将第一通道内的热空气传导至第一容纳腔011内,供烟支内的烟草加热。
其中,第二保温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二隔热组件紧密相连,第一保温件6的下端与第一隔热组件紧密相连,上端与第二隔热组件之间设有间隙,可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互相导通,而加热件8的下端与第一通道的下端相导通,可使从第一气孔401进入的冷空气可依次沿着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使得气流通道的长度足够长,保证冷空气在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内充分被加热,可进一步提高热对流的气流温度,提高热对流的加热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气溶胶制品的均匀加热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温件6上设有通孔或通槽,可将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
在另一实施例中,加热件8外仅套设有第二保温件4,在第二保温件4与加热件8之间形成有第二气道,冷空气可从第一气孔401进入第二气道内,然后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
在一优选可行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通道内设有螺旋状的第一导向件7,第一导向件7的外轮廓分别与第一保温件6的内壁以及加热件8的外壁相抵接,使得第一通道内形成有沿着第一保温件6的螺旋状的第一气道012。同理,在第二通道内设有螺旋状的第二导向件5,第二导向件5的外轮廓分别与第二保温件4的内壁以及第一保温件6的外壁相抵接,使得在第二通道内形成有沿着第二保温件4的螺旋状的第二气道013,第一气道012和第二气道013相互连通组合为气流通道。第一气道012和第二气道013均为螺旋状,可使气流通道更长,冷空气在气流通道内加热时间也更长,进而使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的热空气温度更高。
作为优选的,第一导向件7与第二导向件5的旋向相反,图2中,第一导向件7为右旋,第二导向件5为左旋,使得第一气道012与第二气道013的旋向也相反,由于第一气道012内气流从下往上流动,第二气道013内气流从上往下流动,当气流从第一气道012进入第二气道013时,其具有一定的初始速度,在进入第二气道013后仍可沿着初始速度的方向进行流动,可减少气流的紊乱程度,使得气流流动时更顺畅。
此外,如图4和5所示,在第二保温件4的外壁下侧设有多个绕第二保温件4的中心线的周向均匀分布的第一气孔401,外界冷空气可通过第一气孔401进去第二通道内。作为优选的,第一气孔401倾斜设置,每各第一气孔401的开孔方向垂直于第二保温件4的径向,可使空气从第二保温件4内壁相切的方向进入第二气道013内,从而形成旋状气流,且第一气孔401朝第二气道013入口的方向倾斜设置,气流可更快、更顺畅的沿着第二气道013螺旋流动。第二保温件4上的第一气孔401的数量也可为一个,其形状也可为任意方向,只要冷空气可通过第一气孔401进入第二通道内,均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
作为优选的,如图10所示,当第一导向件7插入第一通道内时,第一导向件7与与第一保温件6的内壁以及加热件8的外壁相抵接。同理,当第二导向件5插入第二通道内时,第二导向件5与第二保温件4的外壁以及第一保温件6的内壁相抵接。当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的截面为圆形时,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的接触面积更小,更容易装配安装,当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的截面为腰圆形时,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第一气道012和第二气道013的密闭性更好。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的截面也可为其它形状,例如矩形、椭圆形等。
作为优选的,第一导向件7和第二导向件5可采用耐高温塑胶、保温隔热毡等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制成,可减少第一导向件7向第一保温件6的热传导以及第二导向件5向第二保温件4的热传导,防止第一气道012和第二气道013内热空气的热量损失。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通道无第一导向件7,第二通道内无第二导向件5,当用户通过烟支吸食烟气时,热空气沿着第二通道向第一通道流动,进而流入第一容纳腔011内。
具体的,如图2、3以及图8所示,第一隔热组件包括第一隔热盘10和阀体11,第一隔热盘10呈圆环状,其中部设有圆形的第一通孔1004,阀体11可塞入第一通孔1004内,使第一通孔1004被遮蔽,第一通孔1004设于第一容纳腔011的正下方,当阀体11从第一通孔1004内取出时,可使用清洁工具深入第一容纳腔011内,对第一容纳腔011内的焦油和污渍进行清洗,或直接向第一容纳腔011内喷射清洗液。其中,第一隔热盘10的上端面设有环形的第一凸台1002和第二凸台1001,第一凸台1002设于内侧,第二凸台1001设于外侧,在第一凸台1002与第二凸台1001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1003,第一保温件6嵌设于环形凹槽1003内,第二保温件4的内壁紧贴第二凸台1001的外壁,使得第一保温件6和第二保温件4与第一隔热组件紧密相连,可防止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热空气流失。
如图2、3以及图9所示,第二隔热组件包括第二隔热盘1、密封件2和隔热件3,第二隔热盘1也呈圆环状,其中部设有第二通孔102,第二通孔102设于第一容纳腔011的正上方并与第一容纳腔011相连通,烟支可通过第二通孔102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密封件2为硅胶材料制成的密封圈,嵌设于第二通孔102内,在烟支插入第一容纳腔011时,密封件2在受挤压变形后可夹紧烟支,使得密封件2与烟支过盈配合,防止第一容纳腔011内的热空气流失。在第二隔热盘1的底面设有第三凸台101,第三凸台101呈圆环结构,其内径大于第二通孔102,隔热件3卡设与第三凸台101内部,由陶瓷制成的隔热件3作为缓冲,嵌设于密封件2与加热件8之间,可有效防止密封件2受高温变形,隔热件3与加热件8相连的一端设有环形槽,可使加热件8嵌入环形槽中,使加热件8与隔热件3紧密连接。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隔热组件和加热件8之间还设有整流件9,其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905,在整流件9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气孔901,且多个第二气孔901沿整流件周向等间距设置,可使第一通道内气流均匀地进入第一容纳腔内,使得第二容纳腔905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且第二气孔901的开口方向指向第二容纳腔905的中心,当第一通道内的有旋气流进入第二气孔901时,由于第二气孔901倾斜设置,可将有旋气流整流为无旋气流,进而使得进入第一容纳腔011内的气流更均匀稳定的进入烟支内部,使烟支加热地更均匀。
作为优选的,如图2、3以及图6、7所示,整流件9呈圆筒状,其中部设有贯穿的第二容纳腔905,整流件9由相连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区段902、第二区段903和第三区段904,第一区段902位于上端,呈阶梯孔状,其大孔的内径与加热件8的外径相等,或略大于加热件8的外径,第一区段902可套设于加热件8的端部,使第一容纳腔011与第二容纳腔905相连通。第三区段904位于整流件9的底部,其嵌入第一凸台1002的圆环孔内,第三区段904中部的口径与第一通孔1004的内径相等,可使第二容纳腔905与第一通孔1004相连通。第二区段903为整流段,其设于第一区段902和第三区段904之间,在第二区段903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气孔901,第一通道内的热空气可通过第二气孔901进入第二容纳腔905内,第二区段903呈喇叭形,其口径朝向上侧扩张,可使焦油和污渍沿着第二区段903的内壁落入第三区段904和第一通孔1004内,防止焦油和污渍进入第二通孔102并流向第一通道,也可防止清洗时清洗液流入第一通道。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
如图15和16所示,加热件8包括由内至外的红外辐射层807、陶瓷管806b、加热薄膜804和电极,由于陶瓷管806b本身不导电,故不需在陶瓷管806b外壁上设置绝缘层805,陶瓷管806b为圆管,本实施例中陶瓷管806b优选采用氮化铝陶瓷管806b、氮化硅陶瓷管806b、碳化硅陶瓷管806b、氧化铝陶瓷管806b等,其导热性能良好,有利于热传导对烟支进行加热。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
如图17和18所示,加热件8包括由内至外的透明玻璃管806c、红外辐射层807、加热薄膜804和电极,由于玻璃管本身不导电,也不需在玻璃管的外壁设置绝缘层805。此外,由于透明玻璃管806c的表面较为光滑,不便于在其内壁直接加工红外辐射层807,需先在砂纸等打磨工具将透明玻璃管806c的外壁打磨为磨砂状态,然后在其外壁上制备红外辐射层807。本实施例中,透明玻璃管806c优选采用石英管、钢化玻璃管等导热系数高、红外线热辐射高透过率的材料制备。
第四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
如图19和20所示,第一电极801和第二电极802呈弧形板状,且二者相对设于加热薄膜804两侧,使得加热薄膜804分为两部分,在第一电极801与第二电极802之间分别设有一个弧形板状的保护层803,使得第一电极801、第二电极802以及两个保护层803可围合为一个圆筒,此时加热薄膜804两部分为并联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803也可超过两个,多个保护层803相连拼合并设于第一电极801与第二电极802之间。
第五实施例
如图21-2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制品,该气溶胶制品可插入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01的第一容纳腔011内,该气溶胶制品02可为烟支或雪茄。
如图22和23所示,气溶胶制品02包括第一包装层026、气溶胶生成物021、过滤件023、缓冲件022和第二包装层025,第一包装层026包覆于气溶胶生成物021外,第二包装层包025覆于过滤件023和缓冲件022外,并与第一包装层026相连,气溶胶生成物021为烟草,可在受热后产生气溶胶状的烟气,过滤件023为滤嘴,可由多孔纤维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醋酸纤维,可有效减少焦油吸入量。缓冲件022设于气溶胶生成物021与过滤件023之间,其中部设有贯穿的冷却腔,当烟支完全插入第一容纳腔011内时,缓冲件022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011内,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仅可接收少量来自加热件8的热量,并且缓冲件022为薄壁结构,散热性能较好,温度较高的烟气可在冷却腔内冷却,防止烟气烫嘴。
在另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物021直接与过滤件023相连,气溶胶生成物021在加热后产生的烟气直接被过滤件023过滤。
其中,第一包装层026为可透过红外线的玻璃材料或透明塑料制成,例如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将加热件8产生的热量传导给内部的气溶胶生成物021。此外,第一包装层026为透明材料,红外线的穿透能力强,便于加热内部气溶胶生成物021,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
在一优选可行例中,如图21和22所示,在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嵌设有导气件024,导气件024为管状,本实施例中导气件024优选采用石英毛细管,其热稳定性好,不易变形,便于高温下热气流进入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通常热气流从烟支的底部逐渐向烟支内部扩散,而导气件024直接将一部分热气流直接导入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可使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与端部同时加热,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
导气件024的长度可为气溶胶生成物021的0.3~0.7倍,可使第二容纳腔905内的热空气到达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使气溶胶生成物021的内部与端部同时加热,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作为优选的,导气件024的长度为气溶胶生成物021的0.5倍,其端部与气溶胶生成物021的端部齐平,恰好可将热气流导入气溶胶生成物021正中心,热气流可均匀地在气溶胶生成物021内扩散,均匀加热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气件024的端部也可伸出气溶胶生成物021的端部外。
本实施例的气溶胶制品02结合加热装置01,可实现综合热传递、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加热方式,可使气溶胶生成物021更均匀地被加热,有效解决气溶胶生成物021释放气溶胶缓慢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气溶胶制品的加热,所述气溶胶制品具有可透过红外线的第一包装层和装设于所述第一包装层内的气溶胶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能够接电产生热辐射,所述加热件呈中空管状且其内部设有一贯穿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一端为入口端,气溶胶制品能够通过所述入口端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上设有第一气孔,所述外壳结构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环绕于所述加热件外,以使所述加热件能够同时加热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溶胶制品和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孔,气流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气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在所述加热件加热后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其中,所述加热件包括红外辐射层、加热薄膜和基体,所述基体呈中空管状,所述加热薄膜用于接电产生热辐射,所述红外辐射层设于所述基体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红外辐射层能够吸收所述加热薄膜产生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能够透过第一包装层的红外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基体、绝缘层、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金属管;
或,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基体、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陶瓷管;
或,所述加热件包括由内至外的所述基体、所述红外辐射层、所述加热薄膜和电极,所述基体为透明玻璃管;
其中,所述加热薄膜与所述电极电性连接并能够接电产生热辐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呈圆环状并套设于所述加热薄膜两端;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呈弧形板状并覆于所述加热薄膜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覆于所述加热薄膜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结构包括:
气道组件,所述气道组件内设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气道组件上,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
第一隔热组件,所述第一隔热组件设于所述气道组件背离所述出口端的一侧并与所述气道组件相连;
第二隔热组件,所述第二隔热组件设于所述气道组件靠近所述入口端的一侧并与所述气道组件相连,所述气道组件和所述第一隔热组件、所述第二隔热组件以及所述加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有所述气流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组件包括:
第一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呈中空管状且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在所述第一保温件与所述加热件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
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二保温件呈中空管状且套设于所述第一保温件外,在所述第二保温件与所述第一保温件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第二保温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并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第二保温件远离所述入口端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第一保温件靠近所述入口端的一侧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容纳腔在所述第一保温件远离所述入口端的一侧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通道内嵌设有第一导向件,在所述第二通道内嵌设有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均呈螺旋状;
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保温件的内壁以及所述加热件的外壁相抵靠,以形成螺旋状的第一气道;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以及所述第一保温套筒的外壁相抵靠,以形成螺旋状的第二气道;
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相互连通并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孔设有多个并绕所述第二保温件的中心线的周向均匀分布,各所述第一气孔的开孔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保温件的径向。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组件包括:
第一隔热盘,所述第一隔热盘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
阀体,所述阀体能够嵌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阀体用于遮蔽所述第一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整流件,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加热件背离所述出口端的一端与所述加热件相连,所述整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的第二容纳腔,并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气孔,若干所述第二气孔沿所述整流件周向等间距设置,且其开口方向均指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件内设有整流段,所述整流段呈喇叭形且其口径朝向所述整流件靠近所述发热件的一侧扩张;
所述第二容纳腔贯穿所述整流件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组件包括:
第二隔热盘,所述第二隔热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入口端相连通;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呈环状且嵌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呈环状且嵌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加热件之间;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密封件能够与所述气溶胶制品过盈配合。
14.一种气溶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制品能够插入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加热装置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气溶胶制品包括:
第一包装层,所述第一包装层由可透过红外线的材料制成;
气溶胶生成物,所述气溶胶生成物装设于第一包装层内,其能够被加热生成气溶胶介质;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第一包装层的外壁能够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壁相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气溶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制品还包括:
过滤件;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过滤件和所述气溶胶生成物之间且与二者相连,所述缓冲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冷却腔;
第二包装层,所述第二包装层包覆于所述过滤件和所述缓冲件外并于所述第一包装层相连;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冷却腔一部分能够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气溶胶制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溶胶生成物内嵌设有导气件,所述导气件呈管状,其一端插入气溶胶生成物内,另一端与所述气溶胶生成物的端部齐平或伸出端部外;
当所述气溶胶制品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导气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并引导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气流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物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气溶胶制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气件的长度为所述气溶胶生成物的长度的0.3~0.7倍。
CN202211649302.2A 2022-08-30 2022-12-21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Pending CN1159189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9302.2A CN115918979A (zh) 2022-12-21 2022-12-21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PCT/CN2023/107801 WO2024045920A1 (zh) 2022-08-30 2023-07-18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气溶胶生成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9302.2A CN115918979A (zh) 2022-12-21 2022-12-21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8979A true CN115918979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555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49302.2A Pending CN115918979A (zh) 2022-08-30 2022-12-21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1897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5920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气溶胶生成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5920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气溶胶生成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75086C2 (ru) Электронагреваемая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 торцевым нагревателем
EP3158882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ing assembly and atomizing element thereof
WO2015043132A1 (zh) 电子烟
WO2016154792A1 (zh) 一种电子烟
FI109519B (fi) Putkimainen kuumennin sähköisessä savuketuotteessa käyttöä varten
WO2018192057A1 (zh) 一种烧烟草电子烟烟锅结构
KR20200060555A (ko) 끽연 가능한 재료를 가열하기 위한 장치
CN115918979A (zh) 加热装置及气溶胶制品
JPH03192677A (ja) 電気的に作動する線状加熱素子
WO2022063233A1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534705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206284398U (zh) 烟雾生成器、电子烟及可拆卸安装的雾化装置
WO2019084913A1 (zh) 一种辐射加热型电子烟烟弹和辐射加热型分体式电子烟
CN207383539U (zh) 一种加热件以及烟支加热装置
WO2023098364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32830U (zh) 一种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气流通道装置
WO2022156715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94279A1 (zh) 加热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677573U (zh) 具有复合型导热发热体的加热卷烟烟具
CN115226957A (zh) 加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496264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70166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0074460B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产生烟雾的方法
CN210580961U (zh) 一种包含口味棒的电子烟
CN211910552U (zh) 低温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