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7938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17938A CN115917938A CN202180052688.6A CN202180052688A CN115917938A CN 115917938 A CN115917938 A CN 115917938A CN 202180052688 A CN202180052688 A CN 202180052688A CN 115917938 A CN115917938 A CN 1159179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oil
- gear
- rotation axis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02—Cleaning of lubricants, e.g. filters or magnets
- F16H57/0404—Lubricant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36—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6—Electric machines and gearing, i.e. joint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6—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fixed gear rati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1—Electric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3—Lubr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Hou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2001/288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two axially spaced central gears, i.e. ring or sun gear, engaged by at least one common orbital gear wherein one of the central gears is forming the outpu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2—Axle units; Transfer casings for four wheel dri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2057/085—Bearings for orbital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 F16H37/08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and additional planetary reduction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减少油泵进气。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电动机、与电动机的下游连接的齿轮机构、经由泵入口来吸引油的泵、以及具有收纳齿轮机构的第一室和配置有泵入口的第二室的箱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齿轮机构(行星减速齿轮与差动机构)。
在齿轮机构的外周侧(径向外侧)配置有对向齿轮机构供给的油进行过滤、并供给油泵的过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523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齿轮机构旋转时,齿轮机构的外周侧的油被刮起,可能使过滤器的吸入口附近的油量减少。当在吸入口附近的油量减少的状态下油泵吸引油时,可能吸入空气。
在动力传递装置中,要求减少油泵进气。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某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电动机;
齿轮机构,其与所述电动机的下游连接;
泵,其经由泵入口而吸引油;
箱体,其具有:收纳所述齿轮机构的第一室、以及配置所述泵入口的第二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某方式,能够减少油泵进气。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图。
图2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动力传递装置的行星减速齿轮周围的放大图。
图4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差动机构周围的放大图。
图5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差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7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8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9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10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11是说明集油部的图。
图12是说明板部件的图。
图13是说明板部件的图。
图14是从电动机侧观察第四箱体的图。
图15是从电动机侧观察第四箱体的图。
图16是说明驻车锁止机构的图。
图17是说明驻车锁止机构的图。
图18是说明驻车锁止机构的图。
图19是过滤器室周围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油泵的结构例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油泵的结构例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油泵的结构例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过滤器室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过滤器室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过滤器室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过滤器室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过滤器室的布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在如下的说明中,在叙述与第一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连接的第二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与第一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的下游连接的第二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与第一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的上游连接的第二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的情况下,表示第一主要部件与第二主要部件可动力传递地连接。动力的输入侧为上游,动力的输出侧为下游。另外,第一主要部件与第二主要部件也可以经由其它主要部件(离合器、其它齿轮机构等)连接。
“从规定方向观察重叠”是指在规定方向上排列有多个主要部件,与记为“在规定方向上重叠”的情况是相同的意思。“规定方向”例如是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在附图上图示了多个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于规定方向上排列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对从规定方向观察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的文章。
“从规定方向观察不重叠”、“从规定方向观察错位”是指多个主要部件未排列在规定方向上,与记为“在规定方向上不重叠”、“在规定方向上错位”的情况是相同的意思。“规定方向”例如是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在附图上图示了多个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未排列在规定方向上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对从规定方向观察不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的文章。
“从规定方向观察,第一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位于第二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与第三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之间”是指在从规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观察到第一主要部件处于第二主要部件与第三主要部件之间。“规定方向”是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例如,第二主要部件、第一主要部件、以及第三主要部件按照该顺序沿着轴向排列的情况,可以说是从径向观察,第一主要部件位于第二主要部件与第三主要部件之间。在附图上图示了从规定方向观察第一主要部件处在第二主要部件与第三主要部件之间的情况,也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对从规定方向观察第一主要部件处在第二主要部件与第三主要部件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的文章。
从轴向观察,在两个主要部件(配件、部分等)重叠时,两个主要部件同轴。
“轴向”是指构成动力传递装置的配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径向”是指与构成动力传递装置的配件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配件例如是电动机、齿轮机构、差动齿轮机构等。
图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概要图。
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动力传递装置1的行星减速齿轮4周围的放大图。
图4是动力传递装置1的差动机构5周围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电动机2、使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减速并向差动机构5(差速齿轮)输入的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机构)、传动轴DA、DB、以及驻车锁止机构3。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沿着围绕电动机2的旋转轴X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有驻车锁止机构3、行星减速齿轮4、差动机构5、以及传动轴DA、DB(驱动轴)。行星减速齿轮4与差动机构5为齿轮机构。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在由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并向差动机构5输入后,经由传动轴DA、DB,向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W、W传递。
在此,行星减速齿轮4与电动机2的下游连接,差动机构5与行星减速齿轮4的下游连接,传动轴DA、DB与差动机构5的下游连接。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的主箱体10(箱体)具有:收纳电动机2的第一箱体11、外插在第一箱体11的第二箱体12。主箱体10具有:安装在第一箱体11的第三箱体13、以及安装在第二箱体12的第四箱体14。
第一箱体11具有: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以及在支承壁部111的一端111a设置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12。
第一箱体11以使支承壁部111沿着电动机2的旋转轴X的方向进行设置,在支承壁部111的内侧收纳有电动机2。
接合部112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方向进行设置,并且以比支承壁部111大的外径形成。
第二箱体12具有:圆筒状的周壁部121、在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设置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2、以及在周壁部121的另一端121b设置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3。
周壁部121以可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外插的内径形成。
第一箱体11与第二箱体12通过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外插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来相互进行安装。
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侧的接合部12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抵接。上述接合部122、112由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
在第一箱体11中,在支承壁部111的外周设有多个凹槽111b。多个凹槽111b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着间隔进行设置。凹槽111b各自遍及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整个周进行设置。
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外插有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凹槽111b的开口被周壁部121封堵。在支承壁部111与周壁部121之间形成有冷却液CL流通的多个冷却通路CP。
在周壁部121的接合部122侧设有冷却液CL的导入口124a,在接合部123侧设有冷却液CL的排出口124b。导入口124a及排出口124b是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贯通周壁部121的孔,各自连接有冷却液CL流通的配管(未图示)。冷却液CL利用水泵(未图示),在车辆内部配设的配管(未图示)中循环。冷却液CL从导入口124a导入冷却通路CP,对后面叙述的电动机室Sa内的油OL进行冷却。
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的外周,在设有凹槽111b的区域的两侧形成有环状槽111c、111c。密封环113、113外嵌、安装在环状槽111c、111c。
上述密封环113与在支承壁部111外插的周壁部121的内周压接,对支承壁部111的外周与周壁部121的内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第二箱体12的另一端121b设有从接合部123向内径侧延伸的梁部120。梁部120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方向进行设置。在梁部120的与旋转轴X交叉的区域设有传动轴DA插通的开口120a。
在梁部120的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的面设有包围开口120a的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
电动机支承部125插入后面叙述的线圈端部253b的内侧。电动机支承部125隔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与转子芯21的端部21b对置。
在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电动机轴20的外周经由轴承B1,由电动机支承部125进行支承。
在电动机支承部125与接合部123之间形成有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延伸的多个开口120b。多个开口120b在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进行设置。经由开口120b,第二箱体12与第四箱体14的内部连通。
图2图示了以动力传递装置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为基准的铅垂方向沿着图的上下方向。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在铅垂方向的下侧区域的径向厚度比上侧区域厚。
油槽部128在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并设置在该径向厚度较厚的区域。
油槽部128经由在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设置的连通孔112a,与在第三箱体13的接合部132设置的轴向油路138连通。
第三箱体13具有与旋转轴X正交的壁部130。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形成环状的接合部132设置在壁部130的外周部。
从第一箱体11观察,第三箱体13位于与差动机构5相反的一侧(图中右侧)。第三箱体13的接合部13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接合。第三箱体13与第一箱体11由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在该状态下,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的接合部122侧(图中右侧)的开口被第三箱体13封堵。
在第三箱体13中,在壁部130的中央部设有传动轴DA的插通孔130a。
在插通孔130a的内周设有唇型密封件RS。唇型密封件RS使未图示的唇型部与传动轴DA的外周弹性接触。插通孔130a的内周与传动轴DA的外周的间隙被唇型密封件RS密封。
在壁部130的第一箱体11侧(图中左侧)的面设有包围插通孔130a的周壁部131。传动轴DA经由轴承B4,支承在周壁部131的内周。
从周壁部131观察,在电动机2侧(图中左侧)设有电动机支承部135。电动机支承部135形成为隔着间隔包围旋转轴X的筒状。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外周连接有圆筒状的连接壁136。连接壁136以比壁部130侧(图中右侧)的周壁部131大的外径形成。连接壁136以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进行设置,在与电动机2分离的方向上延伸。连接壁136连接电动机支承部135与第三箱体13的壁部130。
电动机支承部135经由连接壁136,由第三箱体13进行支承。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从电动机2侧向周壁部131侧贯通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侧。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电动机轴20的外周经由轴承B1,由电动机支承部135进行支承。
在连接壁136设有开口136a。由连接壁136包围的空间(内部空间Sc)经由该开口136a,与后面叙述的电动机室Sa连通。
第四箱体14具有:包围行星减速齿轮4与差动机构5的外周的周壁部141、以及在周壁部141的第二箱体12侧的端部设置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42。
从第二箱体12观察,第四箱体14位于差动机构5侧(图中左侧)。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二箱体12的接合部123接合。第四箱体14与第二箱体12由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
在动力传递装置1的主箱体1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电动机2的电动机室Sa、以及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与差动机构5的齿轮室Sb(第一室)。
电动机室Sa形成在第一箱体11内的、第二箱体12的梁部120与第三箱体13的壁部130之间。
齿轮室Sb形成在第四箱体14内的第二箱体12的梁部120与第四箱体14的周壁部141之间。电动机室Sa与齿轮室Sb经由梁部120的开口120b而连通。在主箱体10的内部封入有用于润滑电动机2、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动机构5等的油OL。在图2中以粗线进行了表示,在电动机室Sa及齿轮室Sb形成有贮存油OL的油贮存部OP。油贮存部OP的油OL经由开口136a,也可流入所述的内部空间Sc。
在齿轮室Sb的内部设有板部件8(板)。
板部件8由螺栓B固定在第四箱体14。
板部件8将齿轮室Sb区划为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与差动机构5的第一齿轮室Sb1、以及收纳驻车锁止机构3的第二齿轮室Sb2。
在旋转轴X方向上,第二齿轮室Sb2位于第一齿轮室Sb1与电动机室Sa之间。第二齿轮室Sb2经由梁部120的开口120b,与电动机室Sa连通。
电动机2具有:电动机轴20、转子芯21(转子)、以及定子芯25(定子)。电动机轴20为圆筒状。传动轴DA贯通电动机轴20的内周而配置。转子芯21为圆筒状,外插在电动机轴20。定子芯25隔着间隔,包围转子芯21的外周。
在电动机轴20中,轴承B1、B1外插并固定在转子芯21的两侧。
从转子芯21观察,位于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图中右侧)的轴承B1在第三箱体13的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进行支承。位于另一端20b侧的轴承B1在第二箱体12的圆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进行支承。
电动机支承部135、125在后面叙述的线圈端部253a、253b的内径侧,隔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与转子芯21的一方的端部21a和另一方的端部21b对置而配置。
转子芯21层压多个硅钢板而形成。硅钢板各自在与电动机轴2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外插在电动机轴20。
从电动机轴20的旋转轴X方向观察,硅钢板形成为环状。在硅钢板的外周侧,未图示的N极与S极的磁体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交替进行设置。
包围转子芯21的外周的定子芯25层压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定子芯25在第一箱体11的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的内周进行固定。
电磁钢板各自具有:磁轭部251、齿部252、以及线圈253。磁轭部251为环状,固定在支承壁部111的内周。齿部252从磁轭部251的内周向转子芯21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53通过跨过多个齿部252卷绕绕组(未图示)而形成。形成线圈253的绕组可以使用已知的铜线等。需要说明的是,线圈253在向转子芯21侧突出的多个齿部252各自可以为分布卷绕了绕组的结构,也可以为集中卷绕的结构。
在定子芯25中,使旋转轴X方向的线圈253的长度比转子芯21长地进行设定。定子芯25的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线圈253的两端部的线圈端部253a、253b在旋转轴X方向分别比转子芯21更伸出。线圈端部253a、253b形成为隔着齿部252对称的形状。
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向差动机构5侧(图中左侧)贯通在第二箱体12的梁部120(电动机支承部125)设置的开口120a,从而位于第四箱体14内。
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在第四箱体14的内侧,隔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与后面叙述的侧齿轮54A对置。
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轴20中,在位于第四箱体14内的区域设有台阶部201。在电动机轴20中,从台阶部201至另一端20b附近的区域为在外周设有花键的嵌合部202。
在嵌合部202的外周花键嵌合有驻车锁止机构3的驻车齿轮30、以及太阳齿轮41。
驻车齿轮30的旋转轴X方向的一方的侧面与台阶部201抵接。在驻车齿轮30的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方的侧面抵接有太阳齿轮41的圆筒状基部410的一端410a。
在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螺合的螺母N从旋转轴X方向压接到基部410的另一端410b。
太阳齿轮41与驻车齿轮30在嵌入螺母N与台阶部201之间的状态下,相对于电动机轴20不可相对旋转地进行设置。
太阳齿轮41在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的外周具有齿部411。在齿部411的外周啮合有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
带台阶的小齿轮43具有:与太阳齿轮41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31、以及直径比大径齿轮部431小的小径齿轮部432。
带台阶的小齿轮43是大径齿轮部431与小径齿轮部432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轴线X1方向排列、且一体设置的齿轮配件。
大径齿轮部431以比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径R2大的外径R1形成。
带台阶的小齿轮43以沿着轴线X1的方向进行设置。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位于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
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周与环形齿轮42的内周啮合。环形齿轮42形成为隔着间隔包围旋转轴X的环状。在环形齿轮42的外周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合齿421。多个卡合齿421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进行设置。
在环形齿轮42的外周设置的卡合齿421与在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设置的齿部146a花键嵌合。环形齿轮42围绕旋转轴X的旋转被限制。
带台阶的小齿轮43具有在轴线X1方向上贯通大径齿轮部431与小径齿轮部432的内径侧的贯通孔430。
带台阶的小齿轮43在贯通了贯通孔430的小齿轮轴44的外周,经由滚针轴承NB、NB,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轴44的内部设有轴内油路440。轴内油路440沿着轴线X1,从小齿轮轴44的一端44a贯通至另一端44b。
在小齿轮轴44设有使轴内油路440与小齿轮轴44的外周连通的油孔442、443。
此外,在小齿轮轴44设有用于将油OL导入轴内油路440的导入通路441。
导入通路441与在后面叙述的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形成的壳体内油路781连通。
后面叙述的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流入壳体内油路781。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径侧移动的油OL流入壳体内油路781。
从壳体内油路781流入导入通路441的油OL流入小齿轮轴44的轴内油路440。流入轴内油路440的油OL从油孔442、443向径向外侧排出。从油孔442、443排出的油OL对在小齿轮轴44外插的滚针轴承NB进行润滑。
在小齿轮轴44中,在比设有导入通路441的区域更靠近另一端44b侧设有贯通孔444。贯通孔444在直径线方向上贯通小齿轮轴44。
小齿轮轴44使贯通孔444与后面叙述的第二壳体部7侧的插入孔782的围绕轴线X1的相位结合进行设置。在插入孔782中插入的定位销P贯通小齿轮轴44的贯通孔444。由此,小齿轮轴44在围绕轴线X1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由第二壳体部7侧进行支承。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轴4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44a侧,从带台阶的小齿轮43突出的区域为第一轴部445。第一轴部445由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设置的支承孔61a进行支承。
在小齿轮轴4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44b侧,从带台阶的小齿轮43突出的区域为第二轴部446。第二轴部446由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二壳体部7设置的支承孔71a进行支承。
在此,第一轴部445表示小齿轮轴44的未外插有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一端44a侧的区域。第二轴部446表示小齿轮轴44的未外插有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另一端44b侧的区域。
小齿轮轴44的第二轴部446的轴线X1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轴部445的轴线X1方向的长度长。
下面,说明差动机构5的主要结构。
图5是差动机构5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差动机构5的差速器壳体50在旋转轴X方向上安装第一壳体部6与第二壳体部7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与第二壳体部7具有作为支承行星减速齿轮4的小齿轮轴44的托架的功能。
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与第二壳体部7之间设有三个小齿轮配合齿轮52、以及三个小齿轮配合轴51。小齿轮配合轴51用作为支承小齿轮配合齿轮52的支承轴。
小齿轮配合轴51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进行设置。小齿轮配合轴51各自的内径侧的端部以共同的连结部510相互连结。
小齿轮配合齿轮52外插在各小齿轮配合轴51。小齿轮配合齿轮52各自从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与连结部510接触。
在该状态下,小齿轮配合齿轮52各自由小齿轮配合轴51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如图4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中,侧齿轮54A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连结部510的一方侧,侧齿轮54B位于另一方侧。侧齿轮54A由第一壳体部6可旋转地进行支承。侧齿轮54B由第二壳体部7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侧齿轮54A从旋转轴X方向的一方侧与小齿轮配合齿轮52啮合。侧齿轮54B从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方侧与小齿轮配合齿轮52啮合。
第一壳体部6具有环状的基部61。在基部61的中央部设有开口60。在基部61的与第二壳体部7相反一侧(图中右侧)的面设有包围开口60的筒壁部611。筒壁部611的外周经由轴承B3,由板部件8进行支承。
如图5所示,在基部61的第二壳体部7侧的面设有向第二壳体部7侧延伸的三个连结梁62。
连结梁62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进行设置。连结梁62具有:相对于基部61正交的基部63、以及宽度比基部63宽的连结部64。
如图4所示,在连结部64的前端面设有用于支承小齿轮配合轴51的支承槽65。
在连结部64的内径侧(旋转轴X侧),以沿着小齿轮配合齿轮52的外周的形状,形成有圆弧部641。
由圆弧部641支承小齿轮配合齿轮52的外周。
在连结梁62,在基部63与连结部64的边界部连接有齿轮支承部66。齿轮支承部66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方向进行设置。齿轮支承部66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60。该贯通孔660外插在侧齿轮54A的筒状壁541。
在基部61设有支承孔61a。支承孔61a外插在小齿轮轴44的一端44a。
第二壳体部7具有环状的基部71。
在基部71的中央部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基部71的贯通孔70。
在基部71的与第一壳体部6相反一侧(图中左侧)的面设有包围贯通孔70的筒壁部72、以及隔着间隔包围筒壁部72的周壁部73。
在周壁部73的内径侧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基部71的狭缝710。在围绕旋转轴的周向上相邻的狭缝710、710之间设有突出壁711。突出壁711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突出壁711跨越外径侧的周壁部73与内径侧的筒壁部72进行设置。
在周壁部73的外径侧,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相邻的支承孔71a、71a之间设有向纸面进深侧凹进的螺栓收纳部76、76。
螺栓的插通孔77在螺栓收纳部76的内侧开口。插通孔77在厚度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基部71。
在基部71的第一壳体部6侧(图中右侧)的面设有向第一壳体部6侧突出的连结部74。
如图4所示,在连结部74的前端面设有用于支承小齿轮配合轴51的支承槽75。在连结部74的内径侧(旋转轴X侧)设有沿着小齿轮配合齿轮52的外周的圆弧部741。由圆弧部741支承小齿轮配合齿轮52的外周。
如图5所示,在侧齿轮54B的背面设有圆筒状的筒壁部540。垫圈55外插在筒壁部540。在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设有向第一壳体部6侧(图中右侧)突出的引导部78。
如图4所示,在沿着轴线X1的剖视中,小齿轮轴44从第一壳体部6侧插入引导部78的支承孔71a中。
在差速器壳体50中,轴承B2外插在第二壳体部7的筒壁部72。在筒壁部72外插的轴承B2由第四箱体14的支承部145进行保持,差速器壳体50的筒壁部72经由轴承B2,由第四箱体14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贯通了第四箱体14的开口部145a的传动轴DB从旋转轴X方向插入支承部145。传动轴DB由支承部14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在开口部145a的内周固定有唇型密封件RS。唇型密封件RS的未图示的唇型部与在传动轴DB外插的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弹性接触。
由此,对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与开口部145a的内周的间隙进行密封。
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经由在筒壁部611外插的轴承B3,由板部件8进行支承。
如图2所示,贯通了第三箱体13的插通孔130a的传动轴DA从旋转轴方向插入第一壳体部6的内部。
传动轴DA在旋转轴X方向横穿过电动机2的电动机轴20、以及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齿轮41的内径侧进行设置。
如图4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的内部,在传动轴DA、DB的前端部的外周花键嵌合有侧齿轮54A、54B。侧齿轮54A、54B与传动轴DA、DB围绕旋转轴X可一体旋转地进行连结。
在该状态下,侧齿轮54A、54B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着间隔对置而配置。小齿轮配合轴51的连结部510位于侧齿轮54A、54B之间。
如图5所示,小齿轮配合齿轮52支承在各小齿轮配合轴51。小齿轮配合齿轮52以使相互的齿部啮合的状态,安装在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齿轮54A以及位于另一方侧的侧齿轮54B。
如图2所示,在将动力传递装置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差速器壳体50的下部侧位于油贮存部OP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梁62位于最下部侧时,油OL贮存至连结梁62位于油贮存部OP内的高度。
油贮存部OP的油OL在传递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时,被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刮起。
图6至图11是说明集油部15的图。
图6是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第四箱体14的俯视图。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图6所示的集油部15的立体图。
图8是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第四箱体14的俯视图。图8表示了配置有差速器壳体50的状态。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图8所示的集油部15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从上方观察动力传递装置1的情况下集油部15与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及图8中,为了明确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与支承壁部146的位置,使用阴影进行了表示。另外,图6及图8省略了板部件8的图示。
如图6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第四箱体14设有隔着间隔包围中央的开口部145a的支承壁部146。支承壁部146的内侧(旋转轴X)为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
在第四箱体14内的上部形成有集油部15的空间、以及通气室16的空间。
在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在与铅垂线VL交叉的区域设有连通口147。连通口147使集油部15与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连通。
集油部15与通气室16分别位于隔着与旋转轴X正交的铅垂线VL的一方侧(图中左侧)与另一方侧(图中右侧)。
集油部15配置在与通过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中心(旋转轴X)的铅垂线VL错位的位置。当从上方观察集油部15时,集油部15配置在与差速器壳体50的正上方错位的位置。
在此,铅垂线VL是以动力传递装置1在车辆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VL。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铅垂线VL与旋转轴X正交。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说明中,水平线HL是以动力传递装置1在车辆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水平线HL。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水平线HL与旋转轴X正交。
在图6中,集油部15形成至比支承壁部146更靠近纸面进深侧。
在集油部15的下缘,向纸面近前侧突出而设有支承台部151(棚架部)。支承台部151设置在比支承壁部146更靠近纸面近前侧、且直至比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更靠近纸面进深侧的范围内。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集油部15的铅垂线VL侧(图中右侧)设有连通口147。连通口147切除支承壁部146的一部分而形成。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连通口147设置在从通气室16侧(图中右侧)向集油部15侧(图中左侧)横穿过铅垂线VL的范围内。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前进行驶时,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差速器壳体50在围绕旋转轴X的逆时针方向CCW上旋转。
因此,集油部15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而且,连通口147的周向宽度中隔着铅垂线VL的左侧比右侧宽。在此,连通口147的隔着铅垂线VL的左侧为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右侧为上游。由此,由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大多能够流入集油部15内。
此外,如图11所示,所述的小齿轮轴44的第二轴部446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与大径齿轮部431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错位。第二轴部446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位于比大径齿轮部431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更靠近内径侧。
因此,第二轴部446在外径侧具有空间上的裕度。利用该空间设置集油部15,可有效利用主箱体10内的空间。
如图11所示,从电动机2观察,第二轴部446向小径齿轮部432的进深侧突出。第二轴部446的周边部件(例如支承第二轴部446的差速器壳体50的引导部78)位于接近集油部15的位置。
由此,能够顺畅地从该周边部件向集油部15供给油OL(润滑油)。
如图7所示,油孔151a的外径侧的端部向支承台部151的进深侧开口。油孔151a在第四箱体14内向内径侧延伸。油孔151a的内径侧的端部在支承部145的内周开口。
如图4所示,在支承部145中,油孔151a的内径侧的端部在唇型密封件RS与轴承B2之间开口。
如图8及图11所示,在支承台部151载置有导油器152。
导油器152具有:收集部153、以及从收集部153向第一箱体11侧(图8中的纸面近前侧)延伸的引导部154。
如图11所示,从上方观察,在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在与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上,避免与带台阶的小齿轮43(大径齿轮部431)干涉地设有支承台部151。
从旋转轴X的径向观察,收集部153设置在小齿轮轴44的与第二轴部446重合的位置。此外,引导部154设置在小齿轮轴44的第一轴部445与大径齿轮部431重合的位置上。
因此,在差速器壳体50围绕旋转轴X旋转时,被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的一部分向收集部153与引导部154侧移动。
在收集部153的外周缘设有在远离支承台部151的方向(上方)上延伸的壁部153a。由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的一部分贮存在导油器152中。
在收集部153的进深侧(图9中的纸面进深侧),在壁部153a设有切口部155。
切口部155设置在与油孔151a对置的区域。在收集部153中贮存的油OL的一部分从切口部155的部分向油孔151a排出。
引导部154以随着与收集部153的分离而逐渐向下的方向倾斜。在引导部15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壁部154a、154a。壁部154a、154a遍及引导部154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而设置。壁部154a、154a与包围收集部153的外周的壁部153a连接。
在收集部153中贮存的油OL的一部分也向引导部154侧排出。
如图10所示,引导部154在避免与差速器壳体50(参照图2)干涉的位置上向第二箱体12侧延伸。引导部154的前端154b位于驻车锁止机构3(参照图2)的上方。如图10的箭头所示,到达引导部154的前端154b的油OL向下方落下,以供给驻车锁止机构3(参照图2)。
如图2所示,在第三箱体13的壁部130的接合部132之间设有径向油路137。径向油路137与在接合部132内设置的轴向油路138连通。
轴向油路138经由在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设置的连通孔112a,与在第二箱体12的下部设置的油槽部128连通。
油槽部128在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周壁部121内,与电动机室Sa及齿轮室Sb的油贮存部OP连通。
在齿轮室Sb,圆板状的板部件8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方向进行设置。如上所述,板部件8将第四箱体14内的齿轮室Sb区划为差速器壳体50侧的第一齿轮室Sb1、以及电动机2侧的第二齿轮室Sb2。
图12及图13是说明板部件8的图。
图12是从电动机2侧观察板部件8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A-A剖视图。
如图13所示,板部件8具有面80a和面80b。面80b(对置面)与齿轮机构即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速器壳体50(参照图2)对置。相反一侧的面80a(背面)与电动机2(参照图2)对置。
如图12所示,从电动机2侧观察,板部件8具有环状的基部80。在基部80的中央部设有包围贯通孔800的环状支承部801。
如图12所示,在基部80的外周缘80c设有连接片81、82、83、84。
连接片81、82、83、84各自从基部80的外周缘80c向径向外侧延出。在连接片81、82、83、84设有各个螺栓孔81a、82a、83a、84a。
连接片81在板部件8的上部,设置在与铅垂线VL交叉的位置上。连接片81沿着铅垂线VL,在远离基部80的方向上延伸。
在铅垂线VL的一方侧(图12中的左侧),在隔着水平线HL的上侧与下侧分别逐一设有连接片82、83。上述连接片82、83也在远离基部80的方向上延伸。
在铅垂线VL的另一方侧(图12中的右侧),在比水平线HL更靠近下侧设有连接片84。该连接片84在水平线HL的下侧,从与通过所述连接片83的下缘且相对于水平线HL平行的直线HLa交叉的位置向下方突出。
在铅垂线VL的另一方侧(图12中的右侧),在比水平线HL更靠近上侧设有连接片85。连接片85设置为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具有宽度的圆弧状。在连接片85的靠近铅垂线VL的位置设有螺栓孔85a。在靠近水平线HL的位置设有支承销85b。支承销85b向纸面近前侧突出。
在板部件8的电动机2侧的面80a(参照图13)设有止动销861(参照图17)的支承凸台86。在支承凸台86设有止动销861插通的孔86a(参照图12)。支承凸台86在位于铅垂线VL上的连接片81的下侧,与连接片81邻接进行设置。
如图12所示,在支承凸台86的下侧设有安装凸台87。安装凸台87设置在与通过支承销85b且平行于所述水平线HL的直线HLb交叉的位置上。安装凸台87比支承凸台86更突出至纸面近前侧。
此外,在铅垂线VL方向的支承销85b的下侧设有与安装凸台87配对的安装凸台88。
从安装凸台87观察,在与支承销85b相反一侧(图中左侧)设有后面叙述的支承件33的安装部89。
在安装部89,在水平线方向上邻接而设有两个螺栓孔89a、89a。
图14是从电动机2侧观察第四箱体14、并对支承板部件8的外周缘的台阶部148d、149d、17d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为了明确周壁部148、149、弧状壁部17的位置、以及台阶部148d、149d、17d的位置,使用阴影表示了上述位置。
图15是从电动机2侧观察第四箱体14、并对安装了板部件8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4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第四箱体14设有周壁部148、149。周壁部148、149在支承壁部146的设有齿部146a的区域的外径侧进行设置。
周壁部148、149形成为以旋转轴X为中心的圆弧状。
周壁部148在铅垂线VL方向上,位于所述集油部15的下侧。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周壁部148设置在从上侧向下侧横穿过通过旋转轴X的水平线HL的范围内。
周壁部148的上侧的端部148a位于支承台部151的附近。周壁部148的下侧的端部148b位于直线HLa的附近。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周壁部148的内周148c形成为沿着所述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的圆弧状。周壁部148的内周148c的内径比板部件8的外径稍大。在此,内周148c的内径与板部件8的外径以旋转轴X为基准。
在周壁部148的内侧设有向纸面进深侧凹进的台阶部148d。
在将板部件8安装在第四箱体14时,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缘从旋转轴X方向与台阶部148d抵接。
具有螺栓孔18a的凸台部18与周壁部148一体地形成在周壁部148的外侧。凸台部18设置在周壁部148的上侧的端部148a侧与下侧的端部148b的附近。凸台部18、18比周壁部148更突出至纸面近前侧。
周壁部149位于所述通气室16的下侧。周壁部149位于比区划通气室16的壁部160更靠近纸面进深侧。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周壁部149的上侧的端部149a在铅垂线VL上与凸台部18连接。在凸台部18此外连接有向集油部15侧延伸的侧壁部159。周壁部149的下侧的端部149b在通气室16的下侧与第四箱体14的周壁部141连接。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周壁部149的内周149c形成为沿着所述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的圆弧状。周壁部149的内周149c的内径比板部件8的外径稍大。在此,内周149c的内径与板部件8的外径以旋转轴X为基准。
在周壁部149的内侧设有向纸面进深侧凹进的台阶部149d。在将板部件8安装在第四箱体14时,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缘从旋转轴X方向与台阶部149d抵接。
具有螺栓孔18a的凸台部18、18与周壁部149一体地形成在周壁部149的外侧。
凸台部18、18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进行设置。凸台部18在周壁部149的上侧的端部148a的外周、以及位于通气室16的下侧的区域的外周进行设置。
凸台部18、18比周壁部149更突出至纸面近前侧。
在第四箱体14中,在通气室16的下侧、且比水平线HL更靠近下侧的区域设有弧状壁部17。弧状壁部17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设置在相对于周壁部148错开大致180°相位的位置上。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弧状壁部17的内周17c形成为沿着所述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的圆弧状。弧状壁部17的内周17c的内径比板部件8的外径稍大。在此,内周17c的内径与板部件8的外径以旋转轴X为基准。
在弧状壁部17,在与所述直线HLa交叉的位置形成有具有螺栓孔18a的凸台部18。凸台部18比弧状壁部17更向纸面近前侧突出。
在凸台部18的内周,在旋转轴X方向上突出而设有台阶部17d。
在将板部件8安装在第四箱体14时,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缘从旋转轴X方向与台阶部17d抵接。
在此,板部件8在第四箱体14的安装首先使板部件8(基部80)的外周缘从旋转轴X方向与周壁部148、149的台阶部148d、149d、以及弧状壁部17的台阶部17d抵接。然后,通过将贯通了连接片81~85的螺栓孔81a~85a的螺栓B螺入对应的凸台部18的螺栓孔18a中,将板部件8固定在第四箱体14(参照图16)。
图16、图17及图18是说明驻车锁止机构3的图。图16是从斜上方观察设有驻车锁止机构3的第四箱体14的立体图。图17是从电动机2侧观察设有驻车锁止机构3的第四箱体14的俯视图。图18是从上方观察驻车锁止机构3的图。
如图16所示,驻车锁止机构3具有:驻车齿轮30、驻车杆31、驻车连杆32、支承件33、保持件34、手动板35、止动弹簧36、以及手动轴37。
驻车锁止机构3是线控驻车式驻车锁止机构。驻车锁止机构3在由传感器对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行驶模式/驻车模式的切换进行检测时,利用促动器ACT,使手动轴37围绕旋转轴Y(参照图18)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30、驻车杆31、驻车连杆32、支承件33以及保持件34位于板部件8的电动机2侧(图18中的下侧)。手动板35、止动弹簧36、以及手动轴37位于其相反一侧。
保持件34为板状部件。保持件34具有用于支承驻车杆31的突起部341。如图16及图17所示,驻车杆31经由保持件34,由板部件8进行支承。
驻车杆31是具有具有插通孔310d的第一板状部310、以及具有爪部311c的第二板状部311的一体配件。
在驻车杆31的插通孔310d插入有保持件34侧的突起部341。驻车杆31由突起部341可转动地进行支承。在驻车杆31的第一板状部310中,弯曲部310e之前的区域沿直线Lx2延伸。该区域的前端侧为由驻车连杆32的凸轮320进行操作的被操作部310c。
被操作部310c载置在由支承件33支承的凸轮320。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第二板状部311的下部设有爪部311c。爪部311c为与驻车齿轮30的卡合部。爪部311c从第二板状部311的下部向旋转轴X侧膨出而形成。
在驻车杆31的第一板状部310中,在插通孔310d的侧方设有卡止孔310f。在板部件8的支承销85b外插的弹簧Sp的一端卡合在卡止孔310f中。驻车杆31利用弹簧Sp作用的作用力,始终在使爪部311c与驻车齿轮30分离的方向(在图17中为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上施力。
如图3所示,驻车杆31的第一板状部310在旋转轴X方向上,配置在保持件34与板部件8之间。第二板状部311位于比第一板状部310更靠近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第二板状部311在保持件34的内径侧向下方延伸。
如图17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驻车连杆32以沿着与旋转轴X正交且通过比水平线HL更靠近上侧的直线Lx3的方向进行设置。
驻车连杆32将外插的凸轮320的前端侧向着驻车杆31侧(通气室16侧)进行设置。凸轮320插入支承件33与驻车杆31的被操作部310c之间。
当驻车连杆32在将凸轮320推入支承件33与驻车杆31的被操作部310c之间的方向(图18中的右方向)位移时,凸轮320将被操作部310c推起。
由此,驻车杆31在图17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配置在卡合位置。卡合位置是使爪部311c与驻车齿轮30的外周卡合的位置。
当驻车连杆32在从支承件33与驻车杆31的被操作部310c之间拔出凸轮320的方向(图18中的左方)上位移时,驻车杆31因弹簧Sp的作用力而在图17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驻车杆31配置在脱离位置上。脱离位置是使爪部311c与驻车齿轮30的外周脱离的位置。
如图18所示,驻车连杆32的另一端32b由手动板35的连结部355进行支承。在该状态下,驻车连杆32在从连结部355的脱落被阻止的状态下,在轴向上可位移地进行设置。
手动板35具有:基部351、腕部353及卡合部352。基部351外插在手动轴37。腕部353及卡合部352从基部351的外周,在手动轴37的旋转轴Y的径向上延伸。
基部351在与手动轴37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固定在手动轴37。
腕部353从基部351的外周向与电动机2接近的方向延伸。从旋转轴X的径向观察,腕部353在电动机2侧横穿过板部件8的外径侧。
如图16所示,腕部353的前端侧在向下侧(旋转轴)侧弯曲后,与上表面固定有连结部355的支承部354连接。
如图18所示,止动弹簧36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361由螺栓B固定在第四箱体14。止动弹簧36的设有辊体365的前端侧在手动板35的基部351的径向上可弹性位移。止动弹簧36的前端侧压接在手动板35的基部351的外周(凹部)。
在实施方式中,与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行驶模式/驻车模式的切换联动,手动轴37围绕旋转轴Y转动。
当手动轴37转动时,在手动轴37固定的手动板35也围绕旋转轴Y转动。这样,从手动板35的基部351延伸的腕部353、以及在腕部353的前端的支承部354固定的连结部355在围绕旋转轴Y的周向上位移。与连结部355连结的驻车连杆32也在驻车连杆32的长度方向上位移。
如图2所示,在第四箱体14的齿轮室Sb的下方,与齿轮室Sb邻接而设有过滤器室SR(第二室)。在过滤器室SR的内部配置有过滤器90。由于在图2中示意性地进行了图示,所以省略,过滤器90由未图示的固定件,固定在过滤器室SR内。
图19是过滤器室SR周围的放大图。
如图19所示,过滤器室SR是被支承壁部146、护套部143、以及盖部144包围的空间,与齿轮室Sb分离而设置。换言之,过滤器室SR利用第四箱体14的内壁即支承壁部146,与齿轮室Sb隔开。
在支承壁部146的下部设有由多个阶梯形成的阶梯部146c。阶梯部146c从与盖部144的接合部146b向与第二箱体12的接合部142阶段性地扩径。
护套部143是覆盖阶梯部146c的外周(径向外侧)的壁部。护套部143沿旋转轴X方向延伸。在阶梯部146c的旋转轴X方向的一端侧设置的基端部143a在第四箱体14的下部与接合部142连接。盖部144与在阶梯部146c的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的接合部143b接合。
护套部143的内壁面143c经由间隙,相对于阶梯部146c对置,但间隙从接合部143b向基端部143a逐渐缩窄。护套部143的接合部143b与支承壁部146的接合部146b形成过滤器室SR的开口部SRo。盖部144对过滤器室SR的开口部SRo进行封闭。
这样,利用支承壁部146的阶梯部146c设置的过滤器室SR相对于齿轮室Sb,在旋转轴X方向及旋转轴X的径向上重叠。在第四箱体14中,支承壁部146的阶梯部146c的外径随着远离第二箱体12而减小。因此,在阶梯部146c的外径侧具有空间上的裕度。该空间随着朝向图19的左侧,径向上的大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空间设有过滤器室SR。阶梯部146c相对于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缩径。如图2所示,过滤器室SR的护套部143的一部分与构成电动机室Sa的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在旋转轴X方向上重叠。
在阶梯部146c形成有连通齿轮室Sb与过滤器室SR的开口部146d。开口部146d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板部件8的面80b侧。开口部146d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贯通支承壁部146,向铅垂方向上方开口。经由该开口部146d,齿轮室Sb的油贮存部OP的油OL的一部分也流入过滤器室SR的内部,在过滤器室SR内部形成有油槽。
在过滤器室SR的内部配置的过滤器90具有主体部91、以及吸引口92(泵入口)。主体部91例如为中空的容器。主体部91在内部配置有对油OL进行过滤的滤油器F。吸引口92例如可以为从主体部9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筒状部件。过滤器90之中至少吸引口92浸入、即淹没在过滤器室SR内的油槽中。油OL经由吸引口92,导入主体部91的内部。
过滤器90经由配管PI,与在过滤器室SR的外部设置的油泵95(泵)的吸引口95a连接。油泵95例如可以使用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油泵。油泵95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驱动。
油泵95的排出口95b经由在车辆的内部配置的未图示的配管,与在主箱体10的上部形成的油孔Ha、Hb、Hc(参照图2)连接。油孔Ha在第四箱体14的上部、且差速器壳体50的外径侧形成。油孔Hb在第二箱体12的上部、且电动机2的线圈端部251b的外径侧形成。油孔Hc在第三箱体13的上部、且电动机2的线圈端部253a的附近形成。
对该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沿着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有行星减速齿轮4、差动机构5、以及传动轴DA、DB。
当电动机2进行驱动、转子芯21围绕旋转轴X旋转时,经由与转子芯21一体旋转的电动机轴20,向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齿轮41输入旋转。
如图3所示,在行星减速齿轮4,太阳齿轮41为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输入部。支承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为被输入的旋转的输出部。
当太阳齿轮41通过输入的旋转围绕旋转轴X旋转时,带台阶的小齿轮43(大径齿轮部431、小径齿轮部432)通过从太阳齿轮41侧输入的旋转,围绕轴线X1旋转。
在此,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与在第四箱体14的内周固定的环形齿轮42啮合。因此,带台阶的小齿轮43围绕轴线X1自转,并且围绕旋转轴X公转。
在此,在带台阶的小齿轮43,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径R2比大径齿轮部431的外径R1小(参照图3)。
由此,支承带台阶的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以比从电动机2侧输入的旋转低的旋转速度,围绕旋转轴X旋转。
因此,被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齿轮41输入的旋转因带台阶的小齿轮43而被大幅减速。被减速的旋转向差速器壳体50(差动机构5)输出。
然后,差速器壳体50通过输入的旋转围绕旋转轴X旋转,由此,在差速器壳体50内,与小齿轮配合齿轮52啮合的传动轴DA、DB围绕旋转轴X旋转。由此,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未图示)利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
如图2所示,在电动机室Sa及齿轮室Sb的内部形成有贮存润滑用油OL的油贮存部OP。在油贮存部OP中贮存的油OL由于电动机2的旋转而被刮起,对电动机2进行冷却。另外,被刮起的油OL的一部分经由连接壁136的开口136a,也流入内部空间Sc,对轴承B1、B4进行润滑。
在齿轮室Sb中,在传递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时,在油贮存部OP中贮存的油OL被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刮起。
利用被刮起的油OL,对太阳齿轮41与大径齿轮部431的啮合部、小径齿轮部432与环形齿轮42的啮合部、以及小齿轮配合齿轮52与侧齿轮54A、54B的啮合部进行润滑。
如图8所示,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差速器壳体50在围绕旋转轴X的逆时针方向CCW上旋转。
在第四箱体14的上部设有集油部15。集油部15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由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大多流入集油部15内,向在集油部15内载置于支承台部151的导油器152供给。如图10所示,向导油器152供给的油OL的一部分从前端154b落下,对位于下方的驻车锁止机构3的驻车齿轮30等(参照图3)进行润滑。
这样,虽然由差速器壳体50刮起的油OL大多流入集油部15,但伴随重力而落下的油OL返回油贮存部OP进行贮存。在油贮存部OP中贮存的油OL的一部分伴随重力而流入油槽部128。由于电动机2、差速器壳体50的刮起,油OL的温度上升,但通过流入油槽部128,被在冷却通路CP流通的冷却液CL冷却。
如图19所示,在油贮存部OP中贮存的油OL的一部分由于重力及因差速器壳体50的刮起而产生的离心力,经由开口部146d,流入过滤器室SR。另外,油OL的一部分也由于油泵95的吸引而产生的负压,流入过滤器室SR。
当驱动油泵95时,过滤器室SR内的油OL经由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而被吸引。向过滤器90的主体部91导入的油OL通过滤油器F,由此来对杂质进行过滤。过滤过的油OL经由配管PI,被吸引到油泵95的吸引口95a。
被吸引到油泵95的油OL从排出口95b排出。从排出口95b排出的油OL分别向主箱体10内部的油孔Ha、Hb、Hc(参照图2)供给。向油孔Ha供给的油OL向第四箱体14内的行星减速齿轮4以及差速器壳体50等供给。向油孔Hb供给的油OL向电动机2的线圈端部253b侧、以及驻车锁止机构3供给。向油孔Hc供给的油OL向电动机2的线圈端部253a侧供给。这样,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对在各配件的润滑及冷却中使用的油OL进行过滤并使之循环的机构。
在实施方式中,将过滤器90配置在过滤器室SR。过滤器室SR与收纳有齿轮机构即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速器壳体50的齿轮室Sb隔开而设置。具体而言,过滤器室SR利用支承壁部146与齿轮室Sb隔开。在此,也可以考虑将过滤器90淹没在齿轮室Sb的油贮存部OP中进行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差速器壳体50刮起油贮存部OP的油OL,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附近的油OL的量可能减少。当在该状态下使油泵95工作时,油泵95产生进气,可能会影响油泵95的吸引性能。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将过滤器90配置在与齿轮室Sb隔开的过滤器室SR。由此,减少由于差速器壳体50刮起油OL而使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附近的油OL的量减少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油泵95进气。
另外,在将过滤器90的主体部91配置在齿轮室Sb内的情况下,因为过滤器90需要空间,所以其它配件的布局容易被限制。通过将过滤器90配置在过滤器室SR,能够确保主体部91的容积,并且使齿轮室Sb内的配件的布局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利用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的阶梯部146c,设置过滤器室SR。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方向及旋转轴X的径向上与齿轮室Sb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方向及径向上相对于齿轮室Sb露出的情况,动力传递装置1的布局性提高。另外,因为过滤器室SR位于齿轮室Sb的下方,所以,由于重力,油OL容易从油贮存部OP流入过滤器室SR。另外,过滤器室SR的护套部143的一部分与构成电动机室Sa的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在旋转轴X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相对于电动机室Sa露出的情况。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如下的结构。
(1)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
电动机2;
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动机构5(齿轮机构),其与电动机2的下游连接;
油泵95(泵),其经由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泵入口)而吸引油OL;
主箱体10(箱体),其具有: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动机构5(齿轮机构)的齿轮室Sb(第一室)、以及配置有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泵入口)的过滤器室SR(第二室)。
在将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泵入口)配置在齿轮室Sb内的情况下,随着构成差动机构5(差速齿轮)的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差速器壳体50的外周侧的油OL被刮起。由于该刮起,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附近的油量减少,油泵95可能产生进气。
与齿轮室Sb(第一室)隔开(隔离)而设置的过滤器室SR(第二室)难以受到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而使油量减少的影响。由此,通过在过滤器室SR配置泵入口即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能够减少油泵95进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室是指“被第一壁包围的空间”,第二室是指“被第二壁包围的空间”。但是,第一壁与第二壁也可以共用其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齿轮室Sb(第一室)是被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包围的空间,过滤器室SR(第二室)是被支承壁部146与护套部143包围的空间。齿轮室Sb与过滤器室SR共用支承壁部146。
需要说明的是,换言之,上述结构可以说是在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泵入口)与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动机构5(齿轮机构)之间设有隔壁部的结构。
“泵入口”与油槽接触,即浸没在油槽中,并且与油泵95的吸引口95a连接。如实施方式所述,在油泵95的吸引口95a连接有过滤器90的情况下,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对应于“泵入口”。另外,例如在油泵95的吸引口95a直接与油槽接触(浸没)的情况下,油泵95的吸引口95a对应于“泵入口”。该情况将在后面叙述的第一变形例中进行说明。
“齿轮机构”是包括齿轮的机构整体。例如,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齿轮机构由行星减速齿轮4与差动机构5(差速齿轮)构成。
“与下游连接”是指动力从在上游配置的配件向在下游配置的配件传递的连接关系。例如在谈及“与电动机2的下游连接的行星减速齿轮4”的情况,是指从电动机2向行星减速齿轮4传递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机构例如也可以经由变速机构、离合器等,与电动机2的下游连接。在该情况下,形成为电动机2的动力经由变速机构、离合器等向齿轮机构进行动力传递的连接关系。变速机构是具有变速功能的机构,例如包括有级变速机构、无级变速机构。
“动力传递装置”是搭载有旋转电机的动力传动装置(变速器、减速器等)。
(2)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与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齿轮机构)的下游连接且贯通电动机2的内周而配置的传动轴DA(驱动轴)。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1中,通过将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泵入口)配置在过滤器室SR(第二室),也可以不考虑用于在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及差动机构5(齿轮机构)的齿轮室Sb(第一室)配置吸引口92的布局,能够提高齿轮室Sb的布局设计的自由度。
(3)主箱体10(箱体)具有连通齿轮室Sb(第一室)与过滤器室SR(第二室)的开口部146d。
通过设置开口部146d,利用重力或差速器壳体50的刮起而产生的离心力,能够从齿轮室Sb向过滤器室SR导入油OL。由此,能够促进增加过滤器室SR的油量,进一步减少油泵95进气。
(4)泵入口作为过滤器90的吸引口92而构成。过滤器90的主体部9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过滤器室SR(第二室)。
过滤器90的主体部91在配置上需要空间。通过在与齿轮室Sb隔离的过滤器室SR配置主体部91,能够提高齿轮室Sb的布局自由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将主体部91的全部配置在过滤器室SR,但也可以将主体部91的一部分配置在过滤器室SR,将剩下的部分配置在过滤器室SR的外部。由此,能够扩大主体部91的容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由配管等将在过滤器室SR的内部与外部配置的主体部91彼此连接。
(5)过滤器室SR(第二室)与齿轮室Sb(第一室)在旋转轴X方向(轴向)上重叠。
在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室SR利用第四箱体14的阶梯部146c进行设置,与齿轮室Sb在旋转轴X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向齿轮室Sb的径向外侧露出的情况,提高动力传递装置1的布局性。
(6)过滤器室SR(第二室)与齿轮室Sb(第一室)在旋转轴X的径向(径向)上重叠。
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方向上相对于齿轮室Sb露出的情况,提高布局性。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使过滤器室SR与齿轮室Sb在旋转轴X方向及旋转轴X的径向双方重叠。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的径向及旋转轴X方向双方露出,可实现平衡性良好的布局。
(7)过滤器室SR(第二室)位于齿轮室Sb(第一室)的下方。
通过在由于重力而使油OL容易贮存的位置配置齿轮室Sb,能够促进增加过滤器室SR内的油量。需要说明的是,“齿轮室Sb的下方”是指动力传递装置1搭载在车辆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的下侧。
(8)齿轮机构包括行星减速齿轮4。
如上所述,齿轮机构是指包括齿轮的机构整体,但在实施方式中,作为齿轮机构,包括行星减速齿轮4。
(第一变形例)
图20~图22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油泵95的结构例的图。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对油OL进行过滤并使之循环的机构由油泵95以及过滤器90构成的例子(参照图2)。但是,油OL的循环机构不限于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省略过滤器90而构成。
如图20所示,在省略了过滤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与油泵95的吸引口95a连接的配管PI的内部配置对杂质进行过滤的滤油器F。
在图20的情况下,当驱动油泵95时,油OL从配管PI的端部PE被吸引,通过滤油器F被吸引到油泵95的吸引口95a。即,配管PI的端部PE对应于“泵入口”。
图21也与图20相同,是配管PI的端部PE对应于“泵入口”的例子,但在图21中,使配管PI的端部PE扩径,并在端部PE配置有滤油器F。通过如图21所示地构成,能够增大滤油器F的尺寸。
在图20及图21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油泵95与配管PI双方配置在过滤器室SR(参照图2)。或者也可以将油泵95配置在过滤器室SR的外部,将配管PI的一部分配置在过滤器室SR。在该情况下,最好至少将配管PI的端部PE配置在过滤器室SR内,使之浸没在油OL中而配置。
图22是配管也被省略的例子,将滤油器F直接配置在油泵95的吸引口95a。在该情况下,吸引口95a对应于“泵入口”。在图22的结构的情况下,最好将油泵95配置在过滤器室SR内,使吸引口95a浸没在过滤器室SR内贮存的油OL中而配置。
(第二变形例)
图23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过滤器室SR的结构的图。
在第二变形例中,说明省略过滤器90、将过滤器室SR自身作为过滤器而构成的例子。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也利用第四箱体14的阶梯部146c来设置过滤器室SR,但盖部144安装在比实施方式更靠近接合部142侧。由此,使过滤器室SR比实施方式更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曾经将连通齿轮室Sb与过滤器室SR的开口部146d设置在板部件8的面80b侧(参照图19),而在第二变形例中,将开口部146d设置在板部件8的面80a侧。
在过滤器室SR的内部配置有对油OL进行过滤的滤油器F。过滤器室SR与油泵95的吸引口95a经由配管PI而连接。
在第二变形例中,在支承壁部146设置的开口部146d为过滤器的吸引口,用作为“泵入口”。而且,配置有滤油器F的过滤器室SR的内部用作为对油OL进行过滤的过滤器的主体部。
与实施方式相同,利用重力及差速器壳体50的刮起而产生的离心力,油OL从齿轮室Sb的油贮存部OP,经由开口部146d,流入过滤器室SR内。
此外,当驱动油泵95时,齿轮室Sb的油OL经由吸引口即开口部146d,被吸引到过滤器室SR内。油OL通过在过滤器室SR内配置的滤油器F来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油OL通过配管PI,被吸引到油泵95。
在第二变形例中,对应于“泵入口”的开口部146d向铅垂方向上方开口,所以,利用重力,容易吸入油OL。另外,使开口部146d从板部件8的与齿轮机构(行星减速齿轮4、差速器壳体50)对置的面80b侧向与电动机2对置的面80a侧移动。
如上所述,由于差速器壳体50对油OL的刮起,在差速器壳体50的附近油量可能减少。在第二变形例中,通过将对应于“泵入口”的开口部146d配置在远离差速器壳体50的位置,能够减少油泵95进气。
另外,开口部146d开口的第二齿轮室Sb2与电动机室Sa经由梁部120的开口120b来连通。由热源即电动机2的定子芯25加热的油OL从开口120b(排出口)排出,贮存在第二齿轮室Sb2的油贮存部OP中。因此,第二齿轮室Sb2的、在接近定子芯25的位置设置的开口部146d容易吸引由定子芯25加热的油OL。在低温时,油OL的粘度容易增高,但通过将开口部146d配置在电动机2附近,即使在油OL的粘度容易增高的低温时,也能够提高油泵95的吸引性能。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通过使过滤器与过滤器室SR一体化,能够使过滤器室SR小型化,并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1的布局性。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室SR也可以为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容积,由此,能够扩大过滤器的容积。
如上所述,第二变形例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如下的结构。
(9)泵入口在过滤器室SR(第二室)的内壁即支承壁部146设置为开口部146d。
用于吸引油OL的泵入口自身占有的面积较小,所以,通过在过滤器室SR的内壁即支承壁部146进行设置,能够提高泵入口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通过将泵入口配置在过滤器室SR的内壁,如下所述,可增加布局的选项,所以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A)可以将与泵入口的下游连接的配件(油泵及/或过滤器)配置在过滤器室SR之外。
例如,如第二变形例所述,可以将油泵95配置在过滤器室SR之外。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过滤器室SR整体用作为过滤器的吸引口,而不在过滤器室SR的内部配置滤油器F。在该情况下,可以在过滤器室SR的外部另外设置配置有滤油器F的过滤器的主体部。
(B)可以将与泵入口的下游连接的配件(泵及/或过滤器)配置在过滤器室SR内的、与泵入口分离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应用图20及图21的结构,在过滤器室SR内配置油泵95,使油泵95的吸引口95a与开口部146d由配管PI直接连接。
(第三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过滤器室SR设置在齿轮室Sb下方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过滤器室SR的位置可以适当变更。
图24~图27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过滤器室SR的布局的示意图。
在图24~图27中,示意性地表示了主箱体10及过滤器室SR的配置关系,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内部结构,但可以应用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结构。
如图24所示,过滤器室SR可以配置在电动机室Sa的下方。
如图25所示,过滤器室SR可以配置在电动机室Sa的侧方。
在图24及图25的结构中,过滤器室SR(第二室)在与电动机2于径向上重叠的位置上进行配置。虽然未图示,但过滤器室SR与电动机室Sa由油路连接。如图中箭头所示,使电动机室Sa内的油OL流入过滤器室SR。油路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相同,设置在主箱体10的内壁,作为连通过滤器室SR与电动机室Sa的开口部。另外,如图26的例子所示,也可以将油路设置在电动机室Sa的上部及下部双方,使油OL容易流入。
电动机室Sa内的油OL由作为热源的电动机2的定子芯25加热。由电动机室Sa加热的油OL流入过滤器室SR。由此,即使在油OL的粘度增高的低温时,也能够提高过滤器的吸引口(泵入口)的油吸入性能。
如图26所示,可以将过滤器室SR设置在主箱体10的上方。
设置过滤器室SR的范围未限定,但例如也可以跨着电动机室Sa及齿轮室Sb,在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而设置。或者,也可以在电动机室Sa或齿轮室Sb的任意一方的上方进行设置。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由于差速器壳体50、电动机2的旋转而刮起的油OL导入过滤器室SR。例如,可以设置油路等,以使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刮起而流入集油部15(参照图9)的油OL导入过滤器室SR。
在图25及图26中,将过滤器室SR配置在电动机室Sa的侧方或上方,由此,过滤器室SR(第二室)与电动机室Sa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方向上相对于电动机室Sa露出的情况,提高布局性。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过滤器室SR配置在齿轮室Sb的侧方或上方。在该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相同,过滤器室SR(第二室)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与齿轮室Sb(第一室)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在旋转轴X方向上相对于齿轮室Sb露出的情况,提高布局性。
如图27所示,可以将过滤器室SR设置在传动轴DA、DB各自的外周(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图27表示了在传动轴DA、DB双方的外周设置过滤器室SR的例子。虽然未图示,但传动轴DA侧的过滤器室SR与电动机室Sa由油路进行连接,流入有电动机室Sa内的油OL。传动轴DB侧的过滤器室SR与齿轮室Sb由油路进行连接,流入有齿轮室Sb内的油OL。
通过在两个位置设置过滤器室SR,能够增大过滤器的容积,但也可以只在任意一方进行设置。另外,通过围绕传动轴DA、DB设置过滤器室SR,过滤器室SR(第二室)与齿轮室Sb(第一室)在旋转轴X方向(轴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过滤器室SR向齿轮室Sb的径向外侧露出,提高布局性。
如上所述,第三变形例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一个例子具有如下的结构。
(10)过滤器室SR(第二室)与电动机2在径向上重叠。
如图27所示,通过在与作为热源的电动机2接近的位置配置过滤器室SR(第二室),即使在油OL的粘度较高的低温时,也可以利用电动机2的热量,对过滤器室SR内的油OL加热。由此,即使在低温时也能够提高在过滤器室SR配置的泵入口(例如过滤器的吸引口)的油吸入性能。
(其它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油泵95而使用电动油泵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机械式油泵。机械式油泵例如也可以在主箱体10的电动机室Sa内进行配置,利用电动机2的旋转进行驱动。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之一,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动力传递装置;10主箱体;2电动机;4行星减速齿轮(齿轮机构);5差动机构(齿轮机构);90过滤器;91主体部;92吸引口(泵入口);95油泵(泵);DA传动轴(驱动轴);SR过滤器室(第二室);Sb齿轮室(第一室)
Claims (10)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动机;
齿轮机构,其与所述电动机的下游连接;
泵,其经由泵入口而吸引油;
箱体,其具有:收纳所述齿轮机构的第一室、以及配置有所述泵入口的第二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轴,该驱动轴与所述齿轮机构的下游连接,贯通所述电动机的内周而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的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入口作为过滤器的吸引口而构成,
所述过滤器的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室。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室的内壁。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室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一室重叠。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室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室重叠。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室位于所述第一室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室在径向上与所述电动机重叠。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机构包括行星减速齿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9856 | 2020-10-07 | ||
JP2020169856 | 2020-10-07 | ||
PCT/JP2021/032965 WO2022074995A1 (ja) | 2020-10-07 | 2021-09-08 | 動力伝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17938A true CN115917938A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1175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52688.6A Pending CN115917938A (zh) | 2020-10-07 | 2021-09-08 | 动力传递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66093B2 (zh) |
EP (1) | EP4228129A4 (zh) |
JP (1) | JPWO2022074995A1 (zh) |
CN (1) | CN115917938A (zh) |
WO (1) | WO20220749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48350A (ja) * | 2021-09-28 | 2023-04-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駆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63419U (zh) | 1978-05-08 | 1979-11-15 | ||
JP4959354B2 (ja) | 2007-01-29 | 2012-06-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駆動装置の油圧回路 |
JP4485566B2 (ja) | 2007-11-13 | 2010-06-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式動力装置 |
EP2537235B1 (de) * | 2010-02-19 | 2015-04-22 |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
JP5290217B2 (ja) * | 2010-02-25 | 2013-09-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JP2012082930A (ja) | 2010-10-14 | 2012-04-26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
WO2012140963A1 (ja) * | 2011-04-13 | 2012-10-1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ユニットの潤滑制御装置 |
DE102012202460A1 (de) * | 2011-10-05 | 2013-04-11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Elektromotorische Getriebevorrichtung mit einstückigem Gehäuse |
US9303698B2 (en) * | 2011-11-26 | 2016-04-05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ular electric drive apparatus |
US10190671B2 (en) * | 2013-09-30 | 2019-01-29 | Aisin Aw Co., Ltd. | Vehicle drive device |
JP7020196B2 (ja) | 2018-03-06 | 2022-02-16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駆動伝達装置 |
CN112840538A (zh) | 2018-10-05 | 2021-05-2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和马达单元 |
JP2020085026A (ja) | 2018-11-16 | 2020-06-0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
-
2021
- 2021-09-08 EP EP21877298.6A patent/EP4228129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9-08 WO PCT/JP2021/032965 patent/WO20220749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08 US US18/042,061 patent/US12066093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9-08 JP JP2022555317A patent/JPWO2022074995A1/ja active Pending
- 2021-09-08 CN CN202180052688.6A patent/CN11591793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28129A1 (en) | 2023-08-16 |
JPWO2022074995A1 (zh) | 2022-04-14 |
US12066093B2 (en) | 2024-08-20 |
US20240026963A1 (en) | 2024-01-25 |
WO2022074995A1 (ja) | 2022-04-14 |
EP4228129A4 (en) | 2024-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086479A1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EP4086482A1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JP755126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4901969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15917938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15885458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JP7551266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5053089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JP7573932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7321950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4901971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15053088A (zh) | 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 | |
JP2021124185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4901968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JP7392220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7118578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7415105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7547024B2 (ja) | 装置 | |
WO2021137291A1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6981866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17545945A (zh) | 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