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1969B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969B
CN114901969B CN202080091115.XA CN202080091115A CN114901969B CN 114901969 B CN114901969 B CN 114901969B CN 202080091115 A CN202080091115 A CN 202080091115A CN 114901969 B CN114901969 B CN 114901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oil
pinion
shaft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11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1969A (zh
Inventor
加贺见鹰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01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1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 F16H37/08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and additional planetary reduction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9Gears or bearings on planet carr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6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fixed gear rati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增加润滑量。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与第一驱动轴及第二驱动轴连接的差动机构、收纳差动机构并具有油孔的壳体、由壳体支承的小齿轮轴、以小齿轮轴为轴心的小齿轮、位于小齿轮轴与小齿轮之间并经由朝向壳体的外侧开口的油孔而被润滑的轴承。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和行星齿轮机构的电动汽车用的动力传递装置。该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具有大径小齿轮和小径小齿轮的阶梯式小齿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4025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动力传递装置中,该动力传递装置的构成部件密集地配置。为了适当地润滑密集地配置的各构成部件,需要进行各种研究,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希望增加润滑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第一驱动轴;
第二驱动轴;
差动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连接;
壳体,其收纳所述差动机构;
小齿轮轴,其由所述壳体支承;
小齿轮,其以所述小齿轮轴为轴心;
轴承,其位于所述小齿轮轴与所述小齿轮之间,经由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开口的所述油孔而被润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润滑设计的自由度高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动力传递装置的行星减速齿轮周围的放大图。
图4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差动机构周围的放大图。
图5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差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差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一壳体部的图。
图8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一壳体部的图。
图9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一壳体部的图。
图10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一壳体部的图。
图11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2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3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4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5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6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7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8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19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20是说明差动机构的第二壳体部的图。
图21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图22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图23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图24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图25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图26是说明油挡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概略图。
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动力传递装置1的行星减速齿轮4周围的放大图。
图4是动力传递装置1的差动机构5周围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电动机2和将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减速并输入到差动机构5的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机构)。动力传递装置1还具有驱动轴9和停车锁止机构3。驱动轴9具有驱动轴9A(第二驱动轴)和驱动轴9B(第一驱动轴)。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沿着电动机2的绕旋转轴X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置有停车锁止机构3、行星减速齿轮4、差动机构5、驱动轴9(9A、9B)。驱动轴9(9A、9B)的轴线与电动机2的旋转轴X同轴。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由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并输入到差动机构5后,经由驱动轴9(9A、9B)传递到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W、W。
在此,行星减速齿轮4与电动机2的下游连接,差动机构5与行星减速齿轮4的下游连接,驱动轴9(9A、9B)与差动机构5的下游连接。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的主体箱体10具有:收纳电动机2的第一箱体11、和外插在第一箱体11上的第二箱体12。主体箱体10还具有:组装在第一箱体11上的第三箱体13、和组装在第二箱体12上的第四箱体14。
第一箱体11具有: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设置于支承壁部111的一端111a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12。
第一箱体11以使支承壁部111沿着电动机2的旋转轴X的朝向设置。在支承壁部111的内侧收纳有电动机2。
接合部112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朝向设置。接合部112以比支承壁部111大的外径形成。
第二箱体12具有:圆筒状的周壁部121、设置在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2、设置在周壁部121的另一端121b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3。
周壁部121以能够外插于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上的内径形成。
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通过将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外插于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而相互组装。
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侧的接合部12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抵接。这些接合部122、112通过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
在第一箱体11中,在支承壁部111的外周设有多个凹槽111b。多个凹槽111b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各个凹槽111b遍及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整周而设置。
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上外插有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凹槽111b的开口被周壁部121封闭。在支承壁部111与周壁部121之间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多个冷却路CP。
在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的外周,在设有凹槽111b的区域的两侧形成有环形槽111c、111c。在环形槽111c、111c中外嵌安装有密封环113、113。
这些密封环113压接在外插于支承壁部111的周壁部121的内周,密封支承壁部111的外周与周壁部121的内周之间的间隙。
在第二箱体12的另一端121b设有向内径侧延伸的壁部120。壁部120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朝向设置。在壁部120的与旋转轴X交叉的区域开设有供驱动轴9A插通的开口120a。
在壁部120上,在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的面上设有包围开口120a的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
电动机支承部125插入后述的线圈端253b的内侧。电动机支承部125与转子铁芯21的端部21b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
第二箱体12的周壁部121在以动力传递装置1搭载于车辆上的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方向的下侧的区域中,径向的厚度比上侧的区域厚。
在该径向的厚度较厚的区域,沿旋转轴X方向贯通地设有油积存部128。
油积存部128经由连通孔112a与设于第三箱体13的接合部132的轴向油路138连通。连通孔112a设置在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上。
第三箱体13具有与旋转轴X正交的壁部130。在壁部130的外周部设有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呈环状的接合部132。
从第一箱体11观察,第三箱体13位于差动机构5的相反侧(图中右侧)。第三箱体13的接合部13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接合。第三箱体13和第一箱体11通过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在该状态下,第一箱体11的支承壁部111的接合部122侧(图中右侧)的开口被第三箱体13堵塞。
在第三箱体13上,在壁部130的中央部设有驱动轴9A的插通孔130a。
在插通孔130a的内周设有唇形密封RS。唇形密封RS使未图示的唇部与驱动轴9A的外周弹性接触。插通孔130a的内周与驱动轴9A的外周之间的间隙通过唇形密封RS密封。
在壁部130的第一箱体11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包围插通孔130a的周壁部131。驱动轴9A经由轴承B4支承在周壁部131的内周。
从周壁部131观察,在电动机2侧(图中左侧)设有电动机支承部135。电动机支承部135呈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的筒状。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外周连接有圆筒状的连接壁136。连接壁136形成为外径比壁部130侧(图中右侧)的周壁部131大。连接壁136以沿着旋转轴X的朝向设置,向远离电动机2的方向延伸。连接壁136连接电动机支承部135和第三箱体13的壁部130。
电动机支承部135经由连接壁136由第三箱体13支承。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从电动机2侧向周壁部131侧贯通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侧。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电动机轴20的外周经由轴承B1由电动机支承部135支承。
在与轴承B1相邻的位置设有唇形密封RS。
在第三箱体13上,后述的油孔136a在连接壁136的内周开口。油OL从油孔136a流入由连接壁136包围的空间(内部空间Sc)。唇形密封RS是为了阻止连接壁136内的油OL向电动机2侧流入而设置的。
第四箱体14具有:包围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的外周的周壁部141、设置在周壁部141的第二箱体12侧的端部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42。第四箱体14作为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的箱体发挥功能。
从第二箱体12观察,第四箱体14位于差动机构5侧(图中左侧)。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二箱体12的接合部123接合。第四箱体14和第二箱体12通过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
在动力传递装置1的主体箱体1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电动机2的电动机室Sa、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的齿轮室Sb。
电动机室Sa在第一箱体11的内侧形成于第二箱体12的壁部120与第三箱体13的壁部130之间。
齿轮室Sb在第四箱体14的内径侧形成于第二箱体12的壁部120与第四箱体14的周壁部141之间。
在齿轮室Sb的内部设有板部件8。
板部件8固定在第四箱体14上。
板部件8将齿轮室Sb划分为收纳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的第一齿轮室Sb1、和收纳停车锁止机构3的第二齿轮室Sb2。
在旋转轴X方向上,第二齿轮室Sb2位于第一齿轮室Sb1与电动机室Sa之间。
电动机2具有:圆筒状的电动机轴20、外插于电动机轴20上的圆筒状的转子铁芯21、隔开间隔地包围转子铁芯21的外周的定子铁芯25。
在电机轴20上,轴承B1、B1外插并固定在转子铁芯21的两侧。
从转子铁芯21观察位于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图中右侧)的轴承B1由第三箱体13的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支承。位于另一端20b侧的轴承B1由第二箱体12的圆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支承。
电动机支承部135、125在后述的线圈端253a、253b的内径侧,与转子铁芯21的一端部21a和另一端部21b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相对配置。
转子铁芯21是层叠多个硅钢板而形成的结构。各个硅钢板以与电动机轴2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外插在电动机轴20上。
从电动机轴20的旋转轴X方向观察,硅钢板呈环状。在硅钢板的外周侧,未图示的N极和S极的磁铁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包围转子铁芯21的外周的定子铁芯25是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结构。定子铁芯25固定于第一箱体11的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的内周。
各电磁钢板具有:固定在支承壁部111的内周的环状的轭部251、以及从轭部251的内周向转子铁芯21侧突出的齿部252。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跨越多个齿部252而分布卷绕绕组253的结构的定子铁芯25。定子铁芯25在旋转轴X方向上的长度比转子铁芯21仅长出在旋转轴X方向上突出的线圈端253a、253b的量。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向转子铁芯21侧突出的多个齿部252的每一个上集中卷绕绕组的结构的定子铁芯。
在第二箱体12的壁部120(电动机支承部125)上设有开口120a。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在差动机构5侧(图中左侧)贯通开口120a而位于第四箱体14内。
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在第四箱体14的内侧与后述的侧齿轮54A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
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轴20上,在位于第四箱体14内的区域设有台阶部201。台阶部201位于电动机支承部125的附近。在台阶部201与轴承B1之间的区域的外周,抵接有由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支承的唇形密封RS。
唇形密封RS划分出收纳电动机2的电动机室Sa、和第四箱体14内的齿轮室Sb。
在第四箱体14的内径侧封入有用于润滑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动机构5的油OL(参照图2)。
唇形密封RS是为了阻止油OL向电动机室Sa流入而设置的。
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轴20上,从台阶部201到另一端20b附近的区域成为在外周设有花键的嵌合部202。
在嵌合部202的外周花键嵌合有停车齿轮30和太阳轮41。
停车齿轮30的旋转轴X方向上的停车齿轮30的一侧面与台阶部201抵接(图中右侧)。太阳轮41的圆筒状的基部410的一端410a与停车齿轮30的另一侧面抵接(图中左侧)。
与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螺合的螺母N从旋转轴X方向压接在基部410的另一端410b上。
太阳轮41和停车齿轮30以被夹在螺母N与台阶部201之间的状态,相对于电动机轴20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
太阳轮41在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的外周具有齿部411。在齿部411的外周啮合有作为小齿轮的阶梯式小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
阶梯式小齿轮43具有:与太阳轮41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31、和直径比大径齿轮部431小的小径齿轮部432。
阶梯式小齿轮43是大径齿轮部431和小径齿轮部432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轴线X1方向上排列并一体设置的齿轮部件。
大径齿轮部431以比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径R2大的外径R1形成。
阶梯式小齿轮43以沿着轴线X1的朝向设置。在该状态下,大径齿轮部431位于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
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周与齿圈42的内周啮合。齿圈42呈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的环状。在齿圈42的外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合齿421。多个卡合齿421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
齿圈42的设置在外周的卡合齿421与设置于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的齿部146a花键嵌合。齿圈42绕旋转轴X的旋转被限制。
阶梯式小齿轮43具有沿轴线X1方向贯通大径齿轮部431和小径齿轮部432的内径侧的贯通孔430。
阶梯式小齿轮43经由作为轴承的滚针轴承NB、NB可旋转地支承在贯通了贯通孔430的小齿轮轴44的外周。
在小齿轮轴44的外周,在支承大径齿轮部431的内周的滚针轴承NB与支承小径齿轮部432的内周的滚针轴承NB之间夹设有中间垫片MS。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轴44的内部设有轴内油路440。轴内油路440沿着轴线X1从小齿轮轴44的一端44a贯通至另一端44b。
在小齿轮轴44上设有使轴内油路440与小齿轮轴44的外周连通的油孔442、443。
油孔443在设有支承大径齿轮部431的内周的滚针轴承NB的区域开口。
油孔442在设有支承小径齿轮部432的内周的滚针轴承NB的区域开口。
在小齿轮轴44上,油孔443、442在外插有阶梯式小齿轮43的区域内开口。
进而,在小齿轮轴44上设有用于将油OL导入轴内油路440的导入路441。
在小齿轮轴44的外周,导入路441在位于后述的第二壳体部7的支承孔71a内的区域开口。导入路441使轴内油路440与小齿轮轴44的外周连通。
壳体内油路781在支承孔71a的内周开口。壳体内油路781使从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突出的引导部78的旋转轴X侧的外周与支承孔71a的内周连通。
在沿轴线X1的剖视中,壳体内油路781相对于轴线X1倾斜。壳体内油路781随着朝向旋转轴X侧而以接近设置于基部71的狭缝状的油孔710的朝向倾斜。
后述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流入壳体内油路781。另外,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径侧移动的油OL流入壳体内油路781。
从壳体内油路781流入导入路441的油OL流入小齿轮轴44的轴内油路440。流入轴内油路440的油OL从油孔442、443向径向外侧排出。从油孔442、443排出的油OL对外插于小齿轮轴44的滚针轴承NB进行润滑。
在小齿轮轴44上,在比设有导入路441的区域更靠另一端44b侧设有贯通孔444。贯通孔444沿直径线方向贯通小齿轮轴44。
小齿轮轴44设置成使贯通孔444和后述的第二壳体部7侧的插入孔782绕轴线X1的相位一致。插入到插入孔782中的定位销P贯通小齿轮轴44的贯通孔444。由此,小齿轮轴44以绕轴线X1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被支承在第二壳体部7侧。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轴4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44a侧,从阶梯式小齿轮43突出的区域成为第一轴部445。第一轴部445由设置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上的支承孔61a支承。
在小齿轮轴4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44b侧,从阶梯式小齿轮43突出的区域成为第二轴部446。第二轴部446由设置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二壳体部7上的支承孔71a支承。
在此,第一轴部445是指小齿轮轴44的未外插阶梯式小齿轮43的一端44a侧的区域。第二轴部446是指小齿轮轴44的未外插阶梯式小齿轮43的另一端44b侧的区域。
在小齿轮轴44上,第二轴部446在轴线X1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轴部445长。
以下,说明差动机构5的主要结构。
图5是差动机构5的差速器壳体50周围的立体图。
图6是差动机构5的差速器壳体50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至图6所示,作为壳体的差速器壳体50收纳差动机构5。差速器壳体50通过在旋转轴X方向上组装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7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7具有作为支承行星减速齿轮4的小齿轮轴44的行星齿轮架的功能。
如图6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7之间设置有三个小齿轮对齿轮52和三个小齿轮对轴51。小齿轮对轴51作为支承小齿轮对齿轮52的支承轴发挥功能。
小齿轮对轴51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参照图6)。
各个小齿轮对轴51的内径侧的端部与共同的连结部510连结。
小齿轮对齿轮52一个一个地外插在小齿轮对轴51的每一个上。各个小齿轮对齿轮52分别从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与连结部510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小齿轮对齿轮52分别由小齿轮对轴51可旋转地支承。
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对轴51上外插有球面状垫圈53。球面状垫圈53与小齿轮对齿轮52的球面状的外周接触。
在差速器壳体50中,侧齿轮54A位于旋转轴X方向上的连结部510的一侧,侧齿轮54B位于另一侧。侧齿轮54A由第一壳体部6可旋转地支承。侧齿轮54B由第二壳体部7可旋转地支承。
侧齿轮54A从旋转轴X方向上的一侧与三个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侧齿轮54B从旋转轴X方向上的另一侧与三个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
图7至图10是说明第一壳体部6的图。
图7是从第二壳体部7侧观察第一壳体部6的立体图。
图8是从第二壳体部7侧观察第一壳体部6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9用假想线表示小齿轮对轴51和小齿轮对齿轮52的配置。
图10是图8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10省略了纸面里侧的连结梁62的图示,并用假想线表示侧齿轮54A、阶梯式小齿轮43和驱动轴9A的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壳体部6具有环状的基部61。基部61是在旋转轴X方向上具有厚度W61的板状部件。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基部61的中央部设有开口60。在基部61的与第二壳体部7相反侧(图中右侧)的面上设有包围开口60的筒壁部611。筒壁部611的外周经由轴承B3由板部件8支承(参照图2)。
在基部61的第二壳体部7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向第二壳体部7侧延伸的三个连结梁62。
连结梁62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参照图7及图8)。
连结梁62具有:与基部61正交的基部63、和比基部63宽度宽的连结部64。
如图9所示,连结部64的前端面64a是与旋转轴X正交的平坦面。在前端面64a上设有用于支承小齿轮对轴51的支承槽65。
如图8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支承槽65沿着环状的基部61的半径线L形成为直线状。支承槽65从内径侧向外径侧横穿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连结部64的中央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支承槽65呈沿着小齿轮对轴51的外径的半圆形。支承槽65形成为具有能够收纳圆柱状小齿轮对轴51的一半的深度。即,支承槽65以相当于小齿轮对轴51的直径Da的一半(=Da/2)的深度形成。
在连结部64的内径侧(旋转轴X侧),以沿着小齿轮对齿轮52的外周的形状形成有圆弧部641。
在圆弧部641,小齿轮对齿轮52的外周经由球面状垫圈53而被支承。
在圆弧部641,以沿着上述半径线L的朝向设有油槽642。油槽642设置在从小齿轮对轴51的支承槽65直至固定于连结部64的内周的齿轮支承部66的范围内。
齿轮支承部66与基部63和连结部64的边界部连接。齿轮支承部66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朝向设置。齿轮支承部66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60。
如图8所示,齿轮支承部66的外周与三个连结部64的内周连接。在该状态下,贯通孔660的中心位于旋转轴X上。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齿轮支承部66上,在与基部61相反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包围贯通孔660的凹部661。在凹部661中收纳有支承侧齿轮54A的背面的环状的垫圈55。
在侧齿轮54A的背面设有圆筒状的筒壁部541。垫圈55外插于筒壁部541上。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齿轮支承部66的凹部661侧的面上设有三个油槽662。油槽662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
油槽662沿着上述半径线L从齿轮支承部66的内周到达外周。油槽662与上述圆弧部641侧的油槽642连通。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基部61上开设有小齿轮轴44的支承孔61a。支承孔61a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连结梁62、62之间的区域开口。
在基部61上设有包围支承孔61a的凸台部616。外插在小齿轮轴44上的垫圈Wc(参照图10)从旋转轴X方向与凸台部616接触。
在基部61上,在从中央的开口60直至凸台部616的范围内设有油槽617。
如图8所示,油槽617形成为越接近凸台部616,则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宽度越变窄的前端变细形状。油槽617与设置在凸台部616的油槽618连通。
在连结部64,在支承槽65的两侧设有螺栓孔67、67。
第二壳体部7侧的连结部74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壳体部6的连结部64接合。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7通过将贯通第二壳体部7侧的连结部74的螺栓B拧入螺栓孔67、67而相互接合。
图11至图20是说明第二壳体部7的图。
图11是从第一壳体部6侧观察第二壳体部7的立体图。
图12是从第一壳体部6侧观察第二壳体部7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13用假想线表示小齿轮对轴51和小齿轮对齿轮52的配置。
图14是图12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14省略了纸面里侧的连结部74的图示,并用假想线表示侧齿轮54B、阶梯式小齿轮43和驱动轴9B的配置。
图15是从第一壳体部6的相反侧观察第二壳体部7的立体图。
图16是从第一壳体部6的相反侧观察第二壳体部7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的B-B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6中的C-C剖面示意图。
图20是说明肋711的作用的图。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二壳体部7具有环状的基部71。
基部71是在旋转轴X方向上具有厚度W71的板状部件。
在基部71的中央部设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基部71的贯通孔70。
在基部71的与第一壳体部6相反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包围贯通孔70的筒壁部72、和以规定间隔包围筒壁部72的圆筒状的引导部73。
如图17所示,在筒壁部72的外周设有台阶部722。筒壁部72的基部71侧的外径比前端侧的外径大。从基部71到台阶部722的高度h72比从基部71到引导部73的高度h73高(h73<h72)。
在引导部73的前端设有向旋转轴X侧突出的突起部73a。突起部73a设置为遍及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整周。
如图16所示,在引导部73的外径侧开设有小齿轮轴44的三个支承孔71a。
支承孔71a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在引导部73的内径侧设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基部71的三个油孔710。油孔710朝向旋转轴X方向上的差速器壳体50的外侧开口。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油孔710呈沿着引导部73的内周的弧状。油孔710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规定的角度范围形成。
如图13所示,油孔710的外周缘与引导部73的内周面731成为同一面。
如图16所示,在第二壳体部7上,油孔710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各个油孔710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横穿支承孔71a的内径侧而设置。
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相邻的油孔710、710之间设有向纸面跟前侧突出的肋711。肋711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直线状延伸。肋711跨越外径侧的引导部73和内径侧的筒壁部72而设置。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的肋711的一侧和另一侧形成有凹槽711a、711b。
这些凹槽711a、711b形成在从内径侧的筒壁部72直至引导部73的突起部73a的范围内。
如图16所示,三个肋711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三个肋711相对于油孔710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错开大致45度相位而设置。
在引导部73的外径侧,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相邻的支承孔71a、71a之间设有向纸面里侧凹陷的螺栓收纳部76、76。这些螺栓收纳部76、76以将半径线L夹在中间而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螺栓收纳部76在基部71的外周71c开口。
在螺栓收纳部76的内侧开设有螺栓的插通孔77。插通孔77在厚度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基部71。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基部71的第一壳体部6侧(图中右侧)的面上设有向第一壳体部6侧突出的三个连结部74。
连结部74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连结部74以与第一壳体部6侧的连结部64相同的周向的宽度W7形成。
如图13所示,连结部74的前端面74a是与旋转轴X正交的平坦面。在前端面74a上设有用于支承小齿轮对轴51的支承槽75。
如图12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支承槽75沿着基部71的半径线L形成为直线状。支承槽75从内径侧向外径侧横穿连结部74而形成。
如图5所示,支承槽75呈沿着小齿轮对轴51的外径的半圆形。
如图13所示,支承槽75以能够收纳圆柱状小齿轮对轴51的一半的深度形成。即,支承槽75以相当于小齿轮对轴51的直径Da的一半(=Da/2)的深度形成。
在连结部74的内径侧(旋转轴X侧)设有沿着小齿轮对齿轮52的外周的圆弧部741。
在圆弧部741,小齿轮对齿轮52的外周经由球面状垫圈53而被支承(参照图13及图14)。
在圆弧部741,以沿着上述半径线L的朝向设有油槽742。油槽742设置在从小齿轮对轴51的支承槽75直至位于连结部74内周的基部71的范围内。
油槽742与设置在基部71的表面71b上的油槽712连通。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油槽712沿着半径线L设置,形成至设置在基部71上的贯通孔70。
在基部71的表面71b载置有支承侧齿轮54B的背面的环状的垫圈55。在侧齿轮54B的背面设有圆筒状的筒壁部540。垫圈55外插在筒壁部540上。
在包围贯通孔70的筒壁部72的内周,在与油槽712交叉的位置形成有油槽721。在筒壁部72的内周,油槽721以沿着旋转轴X的朝向遍及筒壁部72的旋转轴X方向的全长而设置。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上,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部74、74之间设有引导部78。引导部78向第一壳体部6侧(纸面跟前侧)突出。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引导部78呈筒状。引导部78包围设置在基部71上的支承孔71a。引导部78的外周部沿着基部71的外周71c被切除。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沿轴线X1的剖视中,小齿轮轴44从第一壳体部6侧插入引导部78的支承孔71a。小齿轮轴44以绕轴线X1的旋转被定位销P限制的状态而被定位。
在该状态下,外插在小齿轮轴44上的阶梯式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将垫圈Wc夹在中间,从轴线X1方向与引导部78抵接。
如图4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中,在第二壳体部7的筒壁部72上外插有轴承B2。轴承B2使内圈从旋转轴X方向与设于筒壁部72外周的台阶部722抵接。外插于筒壁部72的轴承B2由第四箱体14的支承部145保持。差速器壳体50的筒壁部72经由轴承B2由第四箱体14可旋转地支承。
贯穿第四箱体14的开口部145a的驱动轴9B从旋转轴X方向插入支承部145。驱动轴9B由支承部145可旋转地支承。筒壁部72作为支承驱动轴9B的外周的轴支承部发挥功能。
在开口部145a的内周固定有唇形密封RS。唇形密封RS的未图示的唇部与外插在驱动轴9B上的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弹性接触。
由此,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与开口部145a的内周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经由外插于筒壁部611的轴承B3由板部件8支承(参照图2)。
贯通第三箱体13的插通孔130a的驱动轴9A从旋转轴X方向插入第一壳体部6的内部。
驱动轴9A在旋转轴X方向上横穿电动机2的电动机轴20和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的内径侧而设置。
如图4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的内部,在驱动轴9(9A、9B)的前端部的外周花键嵌合有侧齿轮54A、54B。侧齿轮54A、54B和驱动轴9(9A、9B)以绕旋转轴X可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该状态下,侧齿轮54A、54B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小齿轮对轴51的连结部510位于侧齿轮54A、54B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计三个小齿轮对轴51从连结部510向径向外侧延伸。小齿轮对齿轮52支承在每个小齿轮对轴51上。小齿轮对齿轮52与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一侧的侧齿轮54A和位于另一侧的侧齿轮54B以相互的齿部啮合的状态组装。
如图2所示,在第四箱体14的内部贮存有润滑用油OL。差速器壳体50的下部侧位于贮存的油OL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梁62位于最下部侧时,油OL贮存至连结梁62位于油OL内的高度。
贮存的油OL在电动机2传递输出旋转时,被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
图21至图26是说明油挡部15的图。
图21是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第四箱体14的俯视图。
图22是从斜上方观察图21所示的油挡部15的立体图。
图23是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第四箱体14的俯视图,是表示配置有差速器壳体50的状态的图。
图24是从斜上方观察图23所示的油挡部15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3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26是说明从上方观察动力传递装置1的情况下的油挡部15与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21和图23中,为了明确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和支承壁部146的位置,标注阴影线来表示。
如图21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第四箱体14上设有以规定间隔包围中央的开口部145a的支承壁部146。支承壁部146的内侧(旋转轴X)成为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
在第四箱体14内的上部形成有油挡部15的空间和通气室16的空间。
在第四箱体14的支承壁部146,在与铅垂线VL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使油挡部15与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连通的连通口147。
油挡部15和通气室16分别位于隔着与旋转轴X正交的铅垂线VL的一侧(图中左侧)和另一侧(图中右侧)。
油挡部15配置在从通过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中心(旋转轴X)的铅垂线VL偏移的位置。如图26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油挡部15时,油挡部15配置在从差速器壳体50的正上方偏移的位置。
在此,铅垂线VL是以动力传递装置1设置在车辆上的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VL。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铅垂线VL与旋转轴X正交。
如图22所示,油挡部15形成为到达比支承壁部146更靠纸面里侧。在油挡部15的下缘设置有向纸面跟前侧突出的支承台部151。支承台部151设置在比支承壁部146靠纸面跟前侧且直至比第四箱体14的接合部142靠纸面里侧的范围内。
如图21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在油挡部15的铅垂线VL侧(图中右侧),通过切除支承壁部146的一部分而形成有连通口147。连通口147使油挡部15与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连通。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连通口147设置在将铅垂线VL从通气室16侧(图中右侧)横切到油挡部15侧(图中左侧)的范围内。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前进行驶时,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差速器壳体50向绕旋转轴X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因此,油挡部15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而且,连通口147的周向的宽度为,隔着铅垂线VL的左侧比右侧宽。隔着铅垂线VL的左侧是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右侧是上游侧。由此,由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大部分能够流入油挡部15内。
进而,如图26所示,第二轴部446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和大径齿轮部431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偏移。第二轴部446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一方位于比大径齿轮部431的旋转轨道的外周位置更靠内径侧。
因此,在第二轴部446的外径侧具有空间余量,通过利用该空间设置油挡部15,能够有效利用主体箱体10内的空间区域。
而且,从电动机2观察,第二轴部446向小径齿轮部432的里侧突出。第二轴部446的周边部件(例如,支承第二轴部446的差速器壳体50的引导部73)位于接近油挡部15的位置。
因此,能够顺畅地从该周边部件向油挡部15供给油OL(润滑油)。
另外,如图26所示,在第二轴部446与旋转轴X之间,引导部73和油孔710位于第二轴部446的内径侧(旋转轴X侧)。因此,驱动轴9B位于第二轴部446的内径侧(内周)。油孔710位于驱动轴9B的外径侧(外周)。进而,驱动轴9A位于第一轴部445和阶梯式小齿轮43的内径侧(内周)。
如图22所示,在支承台部151的里侧,油路151a的外径侧的端部开口。油路151a作为箱体内油路在第四箱体14内向内径侧延伸。油路151a的内径侧的端部在支承部145的内周开口。
如图2所示,在支承部145中,油路151a的内径侧的端部在唇形密封RS与轴承B2之间开口。
如图24及图26所示,在支承台部151载置有导油部152。
导油部152具有:挡部153、和从挡部153向第一箱体11侧(图24中的纸面跟前侧)延伸的引导部154。
如图26所示,从上方观察,支承台部151在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在与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避开与阶梯式小齿轮43(大径齿轮部431)的干涉而设置。
从旋转轴X的径向观察,挡部153设置在与小齿轮轴44的第二轴部446重叠的位置。进而,引导部154设置在小齿轮轴44的第一轴部445与大径齿轮部431重叠的位置。
因此,当差速器壳体50绕旋转轴X旋转时,由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朝向挡部153和引导部154侧移动。
如图24所示,在挡部153的外周缘设有向远离支承台部151的方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153a。通过壁部153a,使由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一部分贮存在导油部152中。
在挡部153的里侧(图24中的纸面里侧),在壁部153a上设有切口部155。
切口部155设置在与油路151a相对的区域。贮存在挡部153中的油OL的一部分从切口部155的部分向油路151a排出。
引导部154随着远离挡部153而向下方倾斜。在引导部15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壁部154a、154a。壁部154a、154a遍及引导部154的长边方向的全长设置。壁部154a、154a与包围挡部153的外周的壁部153a连接。
贮存在挡部153中的油OL的一部分也向引导部154侧排出。
如图25及图26所示,引导部154在避开与差速器壳体50干涉的位置向第二箱体12侧延伸。引导部154的前端154b与设于第二箱体12的壁部120的贯通孔126a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
如图25所示,在壁部120的外周设有包围贯通孔126a的凸台部126。配管127的一端从旋转轴X方向嵌入凸台部126。
配管127通过第二箱体12的外侧到达第三箱体13。配管127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三箱体13的圆筒状的连接壁136上的油孔136a(参照图2)连通。
由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并到达油挡部15的油OL的一部分通过引导部154和配管127供给到连接壁136的内部空间Sc。
在第三箱体13设有与内部空间Sc连通的径向油路137。
径向油路137从内部空间Sc向径向下侧延伸。径向油路137与设置在接合部132内的轴向油路138连通。
轴向油路138经由设置在第一箱体11的接合部112上的连通孔112a与设置在第二箱体12的下部的油积存部128连通。
油积存部128沿旋转轴X方向贯通周壁部121内。油积存部128与设置在第四箱体14上的第二齿轮室Sb2连通。
对该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沿着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有行星减速齿轮4、差动机构5、驱动轴9(9A、9B)。
如图2所示,当转子铁芯21通过电机2的驱动而绕旋转轴X旋转时,则旋转经由与转子铁芯21一体旋转的电机轴20输入到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
如图3所示,在行星减速齿轮4中,太阳轮41成为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输入部。支承阶梯式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成为被输入的旋转的输出部。
当太阳轮41通过输入的旋转而绕旋转轴X旋转时,阶梯式小齿轮43(大径齿轮部431、小径齿轮部432)通过从太阳轮41侧输入的旋转而绕轴线X1旋转。
在此,阶梯式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与固定在第四箱体14内周的齿圈42啮合。因此,阶梯式小齿轮43一边绕轴线X1自转,一边绕旋转轴X公转。驱动轴9B位于阶梯式小齿轮43的公转轨道的内周。
在此,阶梯式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径R2比大径齿轮部431的外径R1小(参照图3)。
由此,支承阶梯式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第一壳体部6、第二壳体部7)以比从电动机2侧输入的旋转低的转速绕旋转轴X旋转。
因此,输入到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的旋转被阶梯式小齿轮43大幅减速。减速后的旋转输出到差速器壳体50(差动机构5)。
然后,差速器壳体50通过输入旋转而绕旋转轴X旋转,在差速器壳体50内,与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的驱动轴9(9A、9B)绕旋转轴X旋转。由此,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W、W(参照图1)通过所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
如图2所示,在第四箱体14的内部贮存有润滑用油OL。因此,在传递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时,所贮存的油OL被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
通过被搅起的油OL润滑太阳轮41与大径齿轮部431的啮合部、小径齿轮部432与齿圈42的啮合部、小齿轮对齿轮52与侧齿轮54A、54B的啮合部。
如图23所示,从第三箱体13侧观察,差速器壳体50绕旋转轴X沿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在第四箱体14的上部设有油挡部15。油挡部15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由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大部分流入油挡部15内。
如图26所示,在油挡部15内设置有载置于支承台部151上的导油部152。
导油部152的引导部154和挡部153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第一壳体部6的径向外侧和差速器壳体50的第二壳体部7的径向外侧。
因此,由差速器壳体50搅起并流入油挡部15内的油的大部分被导油部152捕获。
被导油部152捕获的油OL的一部分从设置在壁部153a上的切口部155排出。排出的油OL流入在支承台部151的上表面一端开口的油路151a。
油路151a的内径侧的端部在支承部145的内周开口(参照图2)。因此,流入油路151a的油OL被排出到第四箱体14的支承部145的内周与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之间的间隙Rx。
排出到间隙Rx中的油OL的一部分对由支承部145支承的轴承B2进行润滑。润滑了轴承B2的油OL在差速器壳体50的外侧(轴承B2侧)因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径侧移动(参照图17、图18)。
在差速器壳体50的外径侧设有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呈环状的引导部73。因此,移动到外径侧的油OL在引导部73的部分被捕获。
如图13所示,在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上,沿着引导部73的内周面731设置有油孔710。引导部73防止油OL进一步向外径侧移动。移动受到阻碍的油OL通过在引导部73的内周开口的油孔710而到达第一壳体部6侧。
在此,在第二壳体部7的轴承B2侧的面上,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相邻的油孔710、710之间设有肋711(参照图16)。
如图16及图20所示,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前进行驶时,差速器壳体50(第二壳体部7)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油OL向外径侧移动。如图20中的虚线箭头所示,未直接流入油孔710的油OL在向外径侧移动的同时向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肋711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到下游侧的油OL的流动被肋711阻挡。
被肋711阻挡并滞留的油OL的区域朝向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扩展。朝上游侧扩散的油OL到达油孔710并流入油孔7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肋711的侧面设有凹槽711a、711b。因此,到达肋711的油OL的大部分不越过肋711而在肋711滞留。
另外,凹槽711a是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前进行驶时有助于油OL滞留的部位。凹槽711b是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后退行驶时有助于油OL滞留的部位。
进而,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引导部73上设有突起部73a。突起部73a的与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之间的内周面731作为油槽发挥功能。
油OL通过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到达引导部73。到达引导部73的油OL的大部分不越过引导部73而在内周面731的侧方流入向旋转轴X方向开口的油孔710。
如图4所示,在油孔710的第一壳体部6侧,壳体内油路781在引导部78的内周开口。已通过油孔710的油OL的一部分由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流入壳体内油路781内。
流入壳体内油路781的油OL通过导入路441流入小齿轮轴44的轴内油路440。流入轴内油路440的油OL从油孔442、443向径向外侧排出。排出的油OL润滑外插在小齿轮轴44上的滚针轴承NB。
在此,如图13所示,壳体内油路781以随着朝向旋转轴X侧(内径侧)而与油孔710的分离距离Dc变短的朝向相对于轴线X1倾斜。
因此,通过油孔710流入差速器壳体50内部的油OL的大部分在因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扩散之前流入壳体内油路781。
另外,当壳体内油路781的旋转轴X侧的开口781a与油孔710之间的分离距离Dc变大时,在到达开口781a之前,因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扩散的油OL的量增加。其结果是,流入壳体内油路781的油OL的总量减少。
进而,在通过油孔710到达第一壳体部6侧的油OL中,未流入壳体内油路781的油OL的大部分润滑位于阶梯式小齿轮43的内径侧的小齿轮对齿轮52、和小齿轮对齿轮52与侧齿轮54A、54B的啮合部。
进而,如图14所示,排出到间隙Rx中的油OL的一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二壳体部7的筒壁部72的内周的油槽721。通过了油槽721的油OL被供给到支承侧齿轮54B的背面的垫圈55,并润滑垫圈55。
进而,油OL通过设置在第二壳体部7的基部71上的油槽712和设置在圆弧部741上的油槽742。通过了油槽742的油OL被供给到支承小齿轮对齿轮52的背面的球面状垫圈53,并润滑球面状垫圈53。
另外,被油挡部15的导油部152捕获的油OL的一部分向引导部154侧排出(参照图24)。引导部154的前端154b与设置在第二箱体12的壁部120上的贯通孔126a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参照图25)。
因此,排出到引导部154侧的油OL的大部分流入第二箱体12的贯通孔126a。
在壁部120的外周设有包围贯通孔126a的凸台部126。配管127的一端从旋转轴X方向嵌入凸台部126。
配管127通过第二箱体12的外侧到达第三箱体13。配管127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三箱体的圆筒状的连接壁136上的油孔136a(参照图2)连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到达油挡部15的油OL的一部分通过引导部154和配管127供给到连接壁136的内部空间Sc。
从油孔136a排出到内部空间Sc的油OL贮存在内部空间Sc中。油OL还润滑由第三箱体13的周壁部131支承的轴承B4。
排出到内部空间Sc中的油OL的一部分通过驱动轴9A的外周与电动机轴20的内周之间的间隙,移动到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
如图10所示,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插入侧齿轮54A的筒壁部541的内侧。在筒壁部541的内周设置有与侧齿轮54A的背面连通的连通路542。
因此,移动到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而排出到筒壁部541的内侧的油OL的一部分通过连通路542。通过了连通路542的油OL被供给到侧齿轮54A的背面的垫圈55,并润滑垫圈55。
进而,润滑了侧齿轮54A的背面的垫圈55的油OL通过设置在第一壳体部6的齿轮支承部66上的油槽662和设置在圆弧部641上的油槽642。通过了油槽642的油OL被供给到支承小齿轮对齿轮52的背面的球面状垫圈53,并润滑球面状垫圈53。
另外,如图2所示,第三箱体13的内部空间Sc经由径向油路137、轴向油路138、连通孔112a和设于第二箱体12下部的油积存部128与设于第四箱体14的第二齿轮室Sb2连通。
因此,内部空间Sc内的油OL被保持在与贮存在第四箱体14内的油OL相同的高度位置。
这样,由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大部分流入油挡部15内。油OL从油挡部15供给到第四箱体14的支承部145内,对轴承B2进行润滑。油OL还被供给到第三箱体13内的内部空间Sc,对轴承B4进行润滑。
然后,润滑了这些轴承B2、B4的油OL最终返回到第四箱体14内,由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
因此,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在驱动轮W、W旋转时,第四箱体14内的油OL被搅起,用于轴承、齿轮彼此的啮合部的润滑。用于润滑的油OL返回到第四箱体14内,再次被搅起。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1)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
驱动轴9A(第二驱动轴)和驱动轴9B(第一驱动轴);
与驱动轴9A、9B连接的差动机构5;
收纳差动机构5并具有油孔710的差速器壳体50(壳体);
由差速器壳50支承的小齿轮轴44;
以小齿轮轴44为轴心的阶梯式小齿轮43(小齿轮);
位于小齿轮轴44与阶梯式小齿轮43之间的滚针轴承NB(轴承)。
油孔710朝向差速器壳体50的外侧开口,滚针轴承NB由经由油孔710供给的油OL润滑。
将位于差速器壳体50外侧的油OL(润滑油)送入朝向差速器壳体50外侧开口的油孔710中。由此,能够增加小齿轮轴44的轴承即滚针轴承NB的润滑量。
即,通过形成朝向差速器壳体50的外侧开口的油孔710,能够有效利用以往未被利用的差速器壳体50的外侧的油OL(润滑油),能够增加小齿轮轴44的轴承即滚针轴承NB的润滑量。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2)驱动轴9B位于阶梯式小齿轮43的公转轨道的内周。
油孔710位于驱动轴9B的外周。
通过在阶梯式小齿轮43和差动机构5不密集的驱动轴9B侧形成油孔710,能够顺畅地向油孔710导入油OL(润滑油)。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用语“位于外周”与在外侧沿径向重叠同义。“位于内周”与在内侧沿径向重叠同义。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3)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第四箱体14(箱体),该第四箱体14收纳阶梯式小齿轮43、差动机构5和差速器壳体50。
在第四箱体14上形成有油路151a(箱体内油路),该油路151a将因阶梯式小齿轮43的公转及/或自转而搅起的油OL(润滑油)引导至驱动轴9B。
当差速器壳体50绕旋转轴X旋转时,与驱动轴9B的周边相比,驱动轴9A的周边搅起的油OL(润滑油)的量更多。因此,通过在第四箱体14的驱动轴9B侧形成油路151a(箱体内油路),能够进一步增加对支承阶梯式小齿轮43的滚针轴承NB的润滑量。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4)油孔710朝向旋转轴X方向外侧开口。
通过将油孔710设置为朝向旋转轴X方向外侧(与从驱动轴9A朝向驱动轴9B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开口,与朝向上侧的开口相比,容易导入油OL(润滑油)。
另外,开口面不需要与轴向正交,例如,即使开口面倾斜,只要能够导入来自轴向侧的润滑油,就可以说是朝向轴向外侧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5)在支承驱动轴9B(第二驱动轴)的差速器壳体50的第二壳体部7,具有配置在支承驱动轴9B的外周的筒壁部72(轴支承部)的外周的引导部73。
引导部73的内周面731与油孔710邻接。
利用由第二壳体部7的引导部73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差速器壳体50外侧的油OL(润滑油)向油孔710移动,从而能够顺畅地导入油孔710内。
另外,引导部73可以与差速器壳体50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
在此,引导部73的内周面731与油孔710邻接。换言之,油OL(润滑油)经由引导部73的内周面731的表面被导入油孔710。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6)小齿轮轴44位于驱动轴9A、9B的外周。
通过使小齿轮轴44沿旋转轴X方向较长地延伸,能够缩短从油孔710到小齿轮轴44的距离,能够减少油路阻力。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以下结构。
(7)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与阶梯式小齿轮43啮合的太阳轮41。
在动力传递装置1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电动机2位于太阳轮41的上游侧。
驱动轴9A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太阳轮41和电动机2的电动机轴20的内周。
本发明是单轴电动汽车用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提供紧凑的动力传递装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可以在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符号说明
1:动力传递装置
14:第四箱体(箱体)
151a:油路(箱体内油路)
2:电动机
20:电动机轴
41:太阳轮
43:阶梯式小齿轮(小齿轮)
44:小齿轮轴
5:差动机构
50:差速器壳体(壳体)
7:第二壳体部
710:油孔
72:筒壁部(轴支承部)
73:引导部
731:内周面
9A:驱动轴(第二驱动轴)
9B:驱动轴(第一驱动轴)
NB:滚针轴承(轴承)
OL:油(润滑油)
X:旋转轴

Claims (7)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第一驱动轴;
第二驱动轴;
差动机构,其与所述第二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的第一侧齿轮;第二侧齿轮;与所述第一侧齿轮及所述第二侧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对齿轮;与所述第一侧齿轮及所述第二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对齿轮;支承所述第一小齿轮对齿轮的第一小齿轮对轴;支承所述第二小齿轮对齿轮的第二小齿轮对轴;
壳体,其收纳所述差动机构并具有油孔;
小齿轮轴,其由所述壳体支承;
小齿轮,其以所述小齿轮轴为轴心,并具有小径齿轮部和大径齿轮部;
轴承,其位于所述小齿轮轴与所述小齿轮之间,经由在所述小径齿轮部侧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开口的所述油孔而被润滑,
所述小径齿轮部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小齿轮对轴和所述第二小齿轮对轴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轴位于所述小齿轮的公转轨道的内周,
所述油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外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具有箱体,所述箱体收纳所述小齿轮、所述差动机构和所述壳体,
在所述箱体形成有箱体内油路,该箱体内油路将由所述小齿轮的公转及/或自转而搅起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驱动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油孔朝向轴向外侧开口。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具有配置在支承所述第二驱动轴的所述壳体的轴支承部的外周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油孔邻接。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小齿轮轴位于所述第一侧齿轮和所述第二侧齿轮的外周。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具有:
太阳轮,其与所述小齿轮啮合;
电动机,其配置在所述太阳轮的上游,
所述第一驱动轴贯通所述太阳轮及所述电动机的内周。
CN202080091115.XA 2019-12-30 2020-12-07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14901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40039 2019-12-30
JP2019-240039 2019-12-30
PCT/JP2020/045420 WO2021137278A1 (ja) 2019-12-30 2020-12-07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969A CN114901969A (zh) 2022-08-12
CN114901969B true CN114901969B (zh) 2023-03-28

Family

ID=7668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1115.XA Active CN114901969B (zh) 2019-12-30 2020-12-07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6885B2 (zh)
EP (1) EP4086475A4 (zh)
JP (1) JP7109874B2 (zh)
CN (1) CN114901969B (zh)
WO (1) WO20211372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32675B3 (de) 2022-12-08 2024-02-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asslaufendes Kegelraddifferential und elektrisch betreibbarer Achsantriebsstra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0254A (ja) * 1995-03-06 1996-09-17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120519A (ja) * 2005-10-25 2007-05-17 Honda Motor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11174583A (ja) * 2010-02-25 2011-09-0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174327A (ja) * 2012-02-27 2013-09-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5048890A (ja) * 2013-08-31 2015-03-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CN104620024A (zh) * 2012-10-03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JP2018189193A (ja) * 2017-05-09 2018-11-2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9810A (ja) * 1995-05-25 1996-12-03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機構の潤滑装置
US5643127A (en) 1995-03-06 1997-07-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having fluid-tight enclosure accommodating lubricating points and storing lubricating oil delivered from mechanical oil pump
JP4815187B2 (ja) * 2005-10-25 2011-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US8049384B2 (en) * 2009-06-19 2011-11-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nic drive unit
JP4981152B2 (ja) * 2010-04-20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オイルポンプ
JP2013029195A (ja) * 2011-06-24 2013-02-07 Jtekt Corp モータ駆動力伝達装置
JP6087008B2 (ja) 2016-03-17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529835A (ja) * 2016-09-29 2019-10-17 ボルグワーナー スウェーデン エービー 車軸駆動装置用の注油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0254A (ja) * 1995-03-06 1996-09-17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120519A (ja) * 2005-10-25 2007-05-17 Honda Motor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11174583A (ja) * 2010-02-25 2011-09-0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174327A (ja) * 2012-02-27 2013-09-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4620024A (zh) * 2012-10-03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JP2015048890A (ja) * 2013-08-31 2015-03-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JP2018189193A (ja) * 2017-05-09 2018-11-2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7278A1 (ja) 2021-07-08
CN114901969A (zh) 2022-08-12
EP4086475A4 (en) 2023-09-13
US11746885B2 (en) 2023-09-05
JP7109874B2 (ja) 2022-08-01
EP4086475A1 (en) 2022-11-09
JPWO2021137278A1 (zh) 2021-07-08
US20230029562A1 (en)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37289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4901970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1490196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15053089A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23155466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10773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35045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39222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4901968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711857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21137280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11994197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JP745549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37131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21137282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37526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11033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11033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