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9543A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低温罐式集装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99543A CN115899543A CN202111169077.8A CN202111169077A CN115899543A CN 115899543 A CN115899543 A CN 115899543A CN 202111169077 A CN202111169077 A CN 202111169077A CN 115899543 A CN115899543 A CN 1158995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ooseneck
- shell
- reinforcing
- section
-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44000261422 Lysimachia clethroides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包括内罐、外壳、两组支撑组件、第一端框、鹅颈组件及多个加强圈;外壳包围内罐;两组支撑组件沿外壳轴向间隔布置;每组支撑组件包括沿外壳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分别连接内罐和外壳;第一端框位于外壳的一端,支撑外壳;鹅颈组件包括沿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多个加强圈沿外壳轴向间隔地布置于外壳的外表面,每一加强圈沿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鹅颈梁连接固定。本发明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可以具有较大的容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低温罐式集装箱(常简称为“低温罐箱”)用于储运低温介质,并且适合陆运、海运以及海陆联运,在市场上有广泛的运用。常见的大容积的低温罐箱的规格例如40英尺、45英尺。
低温罐箱主要包括框架和由框架所制成的罐体,框架的外形尺寸受限于标准要求,罐体内部容积越大,则单趟运输的介质越多,相应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低温罐箱的罐体通常为双层结构,并在夹层内设置绝热层,这就要求罐体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同时,为了保证罐体的强度,罐体的内壁通常设置加强圈,这将占用一部分夹层空间。另外,为了适配于带有鹅颈结构的半挂车,低温罐箱底部需要设置相应的鹅颈槽,而鹅颈槽的设置也会影响到罐体的结构。这些因素均会限制罐体的尺寸进而限制罐体的内部容积,如何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提升罐体的容积是业界的难题以及发展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提升内部容积的低温罐式集装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包括:
内罐,呈卧式放置;
外壳,包围所述内罐;
两组支撑组件,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布置;每组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分别连接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
第一端框,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支撑所述外壳;
鹅颈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
多个加强圈,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每一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低温罐式集装箱还包括沿所述外壳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鞍座,每一所述鞍座支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鹅颈梁的另一端连接至邻近所述第一端框的一所述鞍座。
可选地,其中一组所述支撑组件在沿所述外壳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框与所述鞍座之间。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的沿所述外壳轴向的两侧分别相邻地设置有所述加强圈。
可选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向外突出于所述外壳的外支撑件;所述多个加强圈中具有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固定的支撑加强圈,所述支撑加强圈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支撑单元的外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外支撑件的内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面向所述内罐;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的隔热件。
可选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支撑件的外周并层叠设置的多层加强垫板,位于内层的加强垫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的支撑单元处还设有至少一纵向加强件,所述纵向加强件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并连接至与所述支撑组件相邻的一加强圈。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加强筋板分别连接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
可选地,所述加强筋板具有与所述加强圈的外表面适配连接的第一连接边、与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边,以及背离所述外壳的外侧边;所述外侧边由下而上往外倾斜设置。
可选地,与所述鹅颈梁相连接的所述加强圈具有位于两所述鹅颈梁之间的加强段,所述加强段的端部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段的底面不低于所述鹅颈槽的顶面。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具有竖立的连接段以及连接在连接段的下端并水平延伸的承载段;所述连接段的上端连接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承载段构成所述鹅颈槽的顶壁;所述加强圈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与所述第一端框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一端连接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框的底角部。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与所述加强管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盒。
可选地,所述加强圈具有切口段,所述切口段的截面小于所述加强圈的与所述切口段相邻的位置的截面;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切口段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切口段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可选地,所述切口段的中部设有断开口,而使所述切口段分为间隔的两部分,所述加强板覆盖所述断开口所在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在两个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之间连续地延伸。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的低温罐式集装箱中,将加强圈布置于外壳的外表面而提升外壳的强度和刚度,加强圈不占用外壳与内罐之间的夹层空间,利于减小外壳与内罐之间的夹层间距,相应利于内罐尺寸的增大而提升内罐的容积;外壳与内罐之间采用两组支撑组件形成多点支撑,保证外壳对内罐的有效支撑;外壳底部的鹅颈梁与端部的第一端框及周向延伸的加强圈连接为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作为载荷传递区有效地进行载荷的传递及分担罐体载荷,可以保证在内罐具有大容积的同时,罐箱整体的结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低温罐式集装箱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右视图。
图5是图1中A-A处的罐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1中B-B处的罐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5中C-C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6中D-D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E-E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G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一种变形方式示意图。
图14是加强圈在外壳外部设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图2中H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罐体;11、内罐;111、内筒体;12、外壳;121、外筒体;123、加强板;
13、滑动端支撑组件;131、滑动端支撑单元;1311、内支撑件;1312、外支撑件;13121、凹槽;1313、隔热件;1314、加强垫板;
14、固定端支撑组件;141、固定端支撑单元;1411、内支撑件;1412、外支撑件;1413、隔热件;1414、加强垫板;1415、定位件;
2、第一端框;21、第一角件;22、第一立柱;23、第一端上梁;24、第一端下梁;25、第一斜撑;26、支座;
3、第二端框;31、第二角件;32、第二立柱;33、第二端上梁;34、第二端下梁;35、第二斜撑;38、底部支撑盒;39、底支撑件;
4、鹅颈组件;41、鹅颈梁;410、鹅颈槽;411、连接段;412、承载段;413、鹅颈主体段;415、垫板;42、加强管;43、加强盒;45、加强筋板;451、第一连接边;452、第二连接边;453、外侧边;
5、加强圈;51、加强段;52、切口段;521、断开口;53、封板;5a、支撑加强圈;
6、鞍座;
7、阀件箱;
8、纵向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主要包括罐体1、分别支撑罐体1两端的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设置于罐体1的一端底部的鹅颈组件4、设置于罐体1外表面的多个加强圈5,以及支撑罐体1底部的多个鞍座6。
罐体1为卧式罐,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分别支撑罐体1轴向的两端。鹅颈组件4位于靠近第一端框2的一端,鹅颈组件4的一端连接第一端框2,另一端连接相邻的一鞍座6。多个加强圈5沿罐体1的轴向间隔布置,其中对应于鹅颈组件4处的多个加强圈5与鹅颈组件4连接固定。另外,罐体1的外侧在靠近第二端框3的一端还安装有阀件箱7。
结合图1、图2、图5和图6,罐体1主要包括内罐11、包围内罐11的外壳12,以及一组滑动端支撑组件13和一组固定端支撑组件14。本实施例的罐体1为卧式罐,内罐11和外壳12均呈卧式放置。内罐11和外壳12之间具有夹层空间,夹层空间内设置为绝热层,绝热层的材料及设置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内罐11用于盛装低温介质,其结构主要包括内筒体111和连接于内筒体111两端的内封头(图中未示出)。内罐11的容积限定了低温罐式集装箱的储运容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内罐11具有尽可能大的尺寸而增加容积。相应地,内罐11所盛装的低温介质越多时,罐体1也将具有更大的载荷。
外壳12包围在内罐11的外侧,外壳12主要包括外筒体121和连接在外筒体121两端的外封头(图中未标号)。外筒体121与内筒体111可以是同轴设置的,也可以是两者的轴线平行但具有间隔。
滑动端支撑组件13和固定端支撑组件14这两组支撑组件沿外壳12的轴向间隔布置,分别靠近外壳12的两端部。滑动端支撑组件13分别连接内罐11和外壳12,并允许内罐11与外壳12有一定的轴向相对滑动,以适应于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固定端支撑组件14固定连接内罐11和外壳12,并使内罐11和外壳12相对固定。
如图5所示,滑动端支撑组件13包括沿外壳12周向间隔分布的四个滑动端支撑单元131。如图6所示,固定端支撑组件14包括沿外壳12周向间隔分布的四个固定端支撑单元141。四个滑动端支撑单元131和四个固定端支撑单元141均分别连接内罐11和外壳12。从而,内罐11和外壳12之间形成八点支撑,可以确保内罐11与外壳12之间的有效支撑,提高罐体1的强度可靠性。
参阅图5和图7,滑动端支撑单元131主要包括内支撑件1311、外支撑件1312以及隔热件1313。
内支撑件1311呈板状,贴合于内罐11的内筒体111的外表面,并与内筒体111连接固定。
外支撑件1312呈内端开口的帽状,其内部形成凹槽13121。外支撑件1312固定于外壳12的外筒体121上,其外端向外突出于外筒体121。外支撑件1312的结构形式可以便于减小内罐11与外壳12之间的夹层间距,同时又可保证足够的隔热距离。
隔热件1313呈筒状,一端固定于外支撑件1312的凹槽13121内,另一端滑动接触在内支撑件1311的表面。隔热件1313采用热传导系数小且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支撑,例如玻璃钢等。
当内罐11因热胀冷缩造成长度微小变化时,内支撑件1311随着内罐11相对于外支撑件1312在沿外壳12轴向上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内支撑件1311上还可设置一些导向结构以引导隔热件1313仅沿外壳12轴向移动。
滑动端支撑单元131进一步包括套设在外支撑件1312的外周的两层加强垫板1314,两层加强垫板1314层叠设置,位于内层的加强垫板1314贴合于外筒体121的外表面。位于内层的加强垫板1314相比于位于外层的加强垫板1314具有相对更大的外轮廓尺寸。通过层叠设置的这些加强垫板1314可以进一步增强外支撑件1312与外壳12的连接强度。
参阅图6和图8,固定端支撑单元141包括内支撑件1411、外支撑件1412、隔热件1413、定位件1415以及加强垫板1414。
其中,内支撑件1411、外支撑件1412、隔热件1413的结构可以参考滑动端支撑单元131的对应结构。
与滑动端支撑单元131相区别的是,固定端支撑单元141中增加了定位件1415,定位件1415固定于内支撑件1411上。定位件1415呈筒状,伸入于隔热件1413内,与隔热件1413的内壁抵接。从而,隔热件1413与定位件1415连接固定,由此,由固定端支撑单元141连接的外筒体121和内筒体111将形成固定连接。
再参阅图9,在一种变形结构的固定端支撑单元141中,定位件1415也可以是套接在隔热件1413的外周以固定隔热件1413。
接下来回头参阅图3,第一端框2主要包括位于四个角落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角件21,连接在上下相对的两个第一角件21之间的第一立柱22,连接在上方的两个第一角件21之间的第一端上梁23,以及连接在两第一立柱22下端之间的第一端下梁24。另外,第一立柱22与第一端上梁23、第一端下梁24之间还均设置有第一斜撑25。
第一端框2的四个第一角件21的布置满足规范要求,可以用于低温罐式集装箱的栓固或起吊。第一立柱22、第一端上梁23、第一端下梁24和第一斜撑25的结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限于图示结构。第一端框2与外壳12的支撑形式例如可以是由四个第一斜撑25与外壳12焊接固定。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一端框2的结构及其与外壳12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只要第一端框2能够与外壳12固定并支撑外壳12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下梁24略高于位于下方的第一角件21,第一端下梁24的底面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支座26。支座26可采用板材折弯形成具有内部空腔的截面形状,支座26的端部可通过封板封闭。
参阅图4,第二端框3的结构与第一端框2类似,第二端框3主要包括第二角件31、第二立柱32、第二端上梁33、第二端下梁34和第二斜撑35。其中与第一端框2所区别的是,第二端下梁34连接位于下方的两个第二角件31。
第二端框3同样可以通过第二斜撑35与外壳12。结合图2,外壳12底部在靠近第二端框3的一端还可设置底部支撑盒38,第二端框3与底部支撑盒38之间还连接有底支撑件39,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
同样地,第二端框3与外壳12的支撑方式也并不限于采用图示结构。
回头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鞍座6布置为两个,分别靠近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其中靠近第一端框2的鞍座6相比于滑动端支撑组件13更远离第一端框2,靠近第二端框3的鞍座6相比于固定端支撑组件14更远离第二端框3。即:在沿外壳12轴向上,滑动端支撑组件13位于第一端框2和一鞍座6之间,固定端支撑组件14位于第二端框3和另一鞍座6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鞍座6与两组支撑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鞍座6沿着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横向延伸,鞍座6具有与外筒体121的截面形状相配合的承托面,例如对于图5示意的截面呈圆形的外筒体121而言,鞍座6的承托面可以是相应的圆弧形。通过鞍座6对外壳12的支撑,可利用鞍座6分担罐体1的载荷,在罐体1轴向上增加载荷传递途径,减小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处的受力,使罐体1整体受力更为均匀,更利于大容积罐体1的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视情况增加鞍座6的数量。鞍座6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仍然图1和图2,鹅颈组件4包括沿外壳12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41,两鹅颈梁41间隔地连接于外壳12的底部。鹅颈梁41的一端与第一端框2的支座26连接,另一端与鞍座6连接,从而第一端框2、鹅颈梁41及鞍座6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鹅颈梁41延伸的范围为载荷传递区,该整体结构形式的布置保证该载荷传递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有效地传递和分担罐体1载荷,特别有利于大容积的罐体1。其中,鹅颈梁41所延伸的长度范围覆盖了滑动端支撑组件13所在的截面处,也可便于加强滑动端支撑组件13处的罐体1强度,提高罐体1的结构可靠性。
较佳地,鹅颈梁41与第一端框2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42,加强管42一端连接鹅颈梁41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第一端框2的底角部。通过加强管42可以进一步加强鹅颈梁41与第一端框2的连接,强化端部整体结构的强度。加强管42例如可以是方管、圆管等。加强管42的端部可以进行适应性加工,以便与鹅颈梁41和第一端框2贴合连接。加强管42与第一端框2的连接位置较佳是第一端框2的位于下方的第一角件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与第一端下梁24相连接。
进一步地,鹅颈梁41的外侧面与加强管4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盒43,加强盒43填充在鹅颈梁41的外侧面与加强管42端部的夹角空间里,起到进一步的加固作用,并分散鹅颈梁41与加强管42的连接处的应力,提升鹅颈梁41处的强度。
接着参阅图10和图11,两鹅颈梁41之间形成鹅颈槽410,两鹅颈梁41面向于鹅颈槽410的内侧面的形状可以根据鹅颈槽410的要求进行设计。其中,由于鹅颈槽410由间隔的两鹅颈梁41形成,结构上较为轻便,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工灵活性。鹅颈梁41例如可以采用板材折弯成型。
本实施例中,鹅颈梁41包括连接段411、从连接段411的下端向外折弯水平延伸的承载段412,以及从承载段412的外端向下折弯处的鹅颈主体段413。
连接段411的上端连接外壳12的外表面,图中,连接段411的上端通过贴合于外壳12的外表面的一垫板415与外壳12连接。
两个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平齐,鹅颈主体段413相对,从而两个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与鹅颈主体段413相围合出鹅颈槽410。承载段412构成鹅颈槽410的顶壁。鹅颈主体段413的形状依据鹅颈槽410要求的形状进行设计。
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与鹅颈梁41相连接的加强圈5沿外壳12的周向延伸,并与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外表面连接固定。通过在外壳12外表面设置加强圈5对外壳12进行加强,保证外壳12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且加强圈5不占用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的夹层空间,有利于减小外壳12与内罐11的夹层间距,相应利于内罐11尺寸的增大从而提升内罐11的容积。同时,加强圈5与鹅颈梁41连为整体,也加强了鹅颈梁41与外壳12之间的连接,提升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鹅颈梁41与加强圈5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45,加强筋板45垂直于外壳12的轴向,加强筋板45分别连接鹅颈梁41和加强圈5,加强鹅颈梁41与加强圈5之间的连接。加强筋板45具有与加强圈5的外表面适配连接的第一连接边451、与鹅颈梁41的外侧面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边452,以及背离外壳12的外侧边453;外侧边453由下而上往外倾斜设置。该加强筋板45的形状使得其与加强圈5、鹅颈梁41均具有较大的接触长度,连接更可靠,同时也适应于载荷传递路径,方便载荷的传递。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板45还可设置在鹅颈梁41与外壳12的外表面之间。
加强圈5还具有位于两鹅颈梁41之间的加强段51,加强段51的端部与鹅颈梁41的连接段411连接固定,加强段51的底面高于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本实施例中,分别与两个鹅颈梁41相连的加强段51是断开的,加强段51的底面设置为平板。该加强段51能够起到加强外壳12底部的作用,同时也不会与下方的鹅颈槽410造成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鹅颈梁41的连接段411上开设供加强圈5穿过的缺口,使得加强圈5穿过连接段411的部分构成该加强段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加强段51为独立的一小段,其与加强圈5位于鹅颈梁41外侧的部分相分离。
参阅图10和图12,本实施例的加强圈5在对应于外壳12横向的最外侧部分设置有切口段52,切口段52的截面小于加强圈5的与该切口段52相邻的位置的截面。该切口段52可以通过对完整的加强圈5进行切割而形成,例如图示结构可以理解为将原本沿外壳12周向延伸的加强圈5沿上下方向切割掉一部分。切口段52处可设置封板53进行封闭。
切口段52的中部设有断开口521,使得切口段52分为间隔的两部分,切口段52的该结构将使外壳12的外表面暴露于断开口521处。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内表面对应于切口段52设有加强板123,加强板123贴合于外筒体121的内表面,加强板123与切口段52沿外壳12的径向相对,并且加强板123覆盖断开口521所在的区域,即切口段52被断开口521所分隔的两部分均与同一个加强板123相对。
该结构中,通过切口段52的设置,便于保证罐体1及加强圈5位于由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所限制的周向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而在外壳12内表面设置的加强板123可以对切口段52部分进行补强,提高外壳12的强度和刚度。该结构方式在保证外壳12强度的同时还可以允许外壳12具有较大的周向尺寸,从而利于罐体1容积的增加。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加强圈5对应于外壳12顶部的位置设置切口段52。
参阅图13,在另一种变形方式中,切口段52也可以是不具有断开口521的整段结构,封板53封闭切口段52并遮盖外壳12的外表面。此时,外壳12在外筒体121的内表面设置加强板123与切口段52相对,从而提高强度。该方式中,可以认为是将完整的加强圈5切除一小部分,切除的部分尺寸小于加强圈5的截面尺寸。
参阅图14,如果尺寸允许,加强圈5也可以是沿外壳12的周向连续地延伸为一整圈。其中,对于鹅颈梁41处的加强圈5,可以是在两个鹅颈梁41的外侧面之间沿外壳12的周向连续地延伸。
再参阅图1和图2,在沿外壳12的轴向上,任意相邻两加强圈5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依实际情况设置。各个加强圈5均是沿外壳12的周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各个加强圈5均在沿外壳12横向两侧设有切口段52。在鹅颈梁41延伸长度范围内设置的多个加强圈5的底部均断开,并设置为加强段51。在鹅颈梁41延伸长度范围之外的加强圈5可以在底部连续地延伸。依据加强圈5所设置的位置,加强圈5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
本实施例中,在滑动端支撑组件13和固定端支撑组件14的沿外壳12轴向的两侧,均分别相邻地设置有加强圈5,以增加这两组支撑组件处的外壳12强度。进一步地,在这两组支撑组件所在的截面处也设置有一支撑加强圈5a,直接对支撑组件进行加强。
以图8所示意的固定端支撑组件14处截面为例,支撑加强圈5a分为多段,分别连接四个固定端支撑单元141的外支撑件1412。
参阅图15,进一步地,在外支撑件1412处还可设置两个纵向加强件8,纵向加强件8沿外壳12轴向延伸,纵向加强件8的一端连接外支撑件1412,另一端连接与支撑加强圈5a相邻的另一加强圈5。利用纵向加强件8将支撑单元与相邻的加强圈5连接起来,提高支撑单元处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在支撑单元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纵向加强件8也可以省略。
上述的各个加强圈5的截面可以是槽型、T型、L型、弧形、一字型的任意一种,相应地,加强圈5可采用槽钢、T型钢、角钢、梯形钢、弧形钢、扁钢中的任意一种形成。其中,对应加强圈5的截面具有开口的情形,较佳截面开口朝向外壳12,加强圈5与外壳12之间形成封闭腔室。
基于上述的介绍,本发明的低温罐式集装箱中,将加强圈5布置于外壳12的外表面而提升外壳12的强度和刚度,加强圈5不占用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的夹层空间,利于减小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的夹层间距,相应利于内罐11尺寸的增大而提升内罐11的容积;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采用两组支撑组件形成多点支撑,保证外壳12对内罐11的有效支撑;外壳12底部的鹅颈梁41与端部的第一端框2及沿外壳12周向延伸的加强圈5连接为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作为载荷传递区可以有效地进行载荷的传递及分担罐体1载荷,可以保证在内罐11具有大容积的同时,罐箱整体的结构稳定可靠。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在40英尺的罐箱中达到52.6立方的内部容积,相比于常规的40英尺容积46立方的罐箱,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部容积可以提升14%。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7)
1.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罐,呈卧式放置;
外壳,包围所述内罐;
两组支撑组件,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布置;每组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分别连接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
第一端框,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支撑所述外壳;
鹅颈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
多个加强圈,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每一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罐式集装箱还包括沿所述外壳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鞍座,每一所述鞍座支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鹅颈梁的另一端连接至邻近所述第一端框的一所述鞍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所述支撑组件在沿所述外壳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框与所述鞍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沿所述外壳轴向的两侧分别相邻地设置有所述加强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向外突出于所述外壳的外支撑件;所述多个加强圈中具有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固定的支撑加强圈,所述支撑加强圈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支撑单元的外支撑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撑件的内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面向所述内罐;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的隔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支撑件的外周并层叠设置的多层加强垫板,位于内层的加强垫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支撑单元处还设有至少一纵向加强件,所述纵向加强件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并连接至与所述支撑组件相邻的一加强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加强筋板分别连接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板具有与所述加强圈的外表面适配连接的第一连接边、与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边,以及背离所述外壳的外侧边;所述外侧边由下而上往外倾斜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鹅颈梁相连接的所述加强圈具有位于两所述鹅颈梁之间的加强段,所述加强段的端部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段的底面不低于所述鹅颈槽的顶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具有竖立的连接段以及连接在连接段的下端并水平延伸的承载段;所述连接段的上端连接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承载段构成所述鹅颈槽的顶壁;所述加强圈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与所述第一端框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一端连接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框的底角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与所述加强管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盒。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圈具有切口段,所述切口段的截面小于所述加强圈的与所述切口段相邻的位置的截面;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切口段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切口段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段的中部设有断开口,而使所述切口段分为间隔的两部分,所述加强板覆盖所述断开口所在的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在两个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之间连续地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9077.8A CN115899543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9077.8A CN115899543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99543A true CN115899543A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6482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69077.8A Pending CN115899543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99543A (zh)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11169077.8A patent/CN11589954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78332B1 (ko) | Iso lng 탱크 컨테이너 | |
EP2214953B1 (en) | Anti-sloshing structure for lng cargo tank | |
US9180938B2 (en) | Liquefied gas storage tank and marine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16010398U (zh)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
KR102668761B1 (ko) | 액화 가스 저장 및 수송용 컨테이너 | |
CN215951095U (zh)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
JP2014118206A (ja) | 液化ガス用輸送容器 | |
US3298345A (en) | Double hulled ship | |
KR20200144178A (ko) | Lng 저장탱크의 단열시스템 | |
US3337079A (en) | Stressed membrane liquified gas container | |
CN115899543A (zh)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
CN106838603B (zh) | 一种储罐 | |
US3477606A (en) | Membrane tank structures | |
CN219389379U (zh) | 一种冷屏结构 | |
KR102614525B1 (ko) | Lng 저장탱크의 단열시스템 | |
KR20090010775U (ko) | 슬로싱 저감수단을 가지는 멤브레인 타입 lng 저장탱크및 상기 lng 저장탱크를 가지는 부유식 해상 구조물 | |
RU179806U1 (ru) | Контейнер-цистерна для хранения 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жидкостей | |
KR20200091989A (ko) | 액화천연가스 저장탱크의 단열시스템 | |
KR100839748B1 (ko) | Lng 수송선의 저장탱크 구조 | |
CN116045195A (zh)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
KR102707026B1 (ko) | 액화가스 저장탱크의 단열시스템 | |
CN113551147A (zh) | 一种超低温介质用夹层低热传导支撑结构及超低温介质容器 | |
KR101210915B1 (ko) | 2열 배치 구조를 가지는 멤브레인형 lng 저장탱크 | |
JP2023533924A (ja) | 極低温流体を貯蔵する装置及びかかる装置を含む車両 | |
KR100918199B1 (ko) | Lng 저장탱크 및 상기 lng 저장탱크를 가지는 부유식 해상구조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