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0398U - 低温罐式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低温罐式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0398U
CN216010398U CN202122617869.9U CN202122617869U CN216010398U CN 216010398 U CN216010398 U CN 216010398U CN 202122617869 U CN202122617869 U CN 202122617869U CN 216010398 U CN216010398 U CN 216010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oseneck
reinforcing
shell
r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78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霄婷
张亚萍
周小翔
蒋平安
沈卫东
张云凯
海航
刘磊
朱小林
余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78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0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0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0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包括内罐、包围内罐的外壳、支撑内罐和外壳的轴向一端的端部支撑单元、环绕内罐周向设置的支撑圈、支撑外壳一端的第一端框、与第一端框相连的鹅颈组件及布置于外壳外表面的多个加强圈;支撑圈呈锥筒状,支撑圈的小端连接所述内罐,支撑圈的大端连接外壳;鹅颈组件包括沿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每一加强圈沿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鹅颈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可以具有较大的容积。

Description

低温罐式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低温罐式集装箱(常简称为“低温罐箱”)用于储运低温介质,并且适合陆运、海运以及海陆联运,在市场上有广泛的运用。常见的大容积的低温罐箱的规格例如40英尺、45英尺。
低温罐箱主要包括框架和由框架所制成的罐体,框架的外形尺寸受限于标准要求,罐体内部容积越大,则单趟运输的介质越多,相应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低温罐箱的罐体通常为双层结构,并在夹层内设置绝热层,这就要求罐体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同时,为了保证罐体的强度,罐体的内壁通常设置加强圈,这将占用一部分夹层空间。另外,为了适配于带有鹅颈结构的半挂车,低温罐箱底部需要设置相应的鹅颈槽,而鹅颈槽的设置也会影响到罐体的结构。这些因素均会限制罐体的尺寸进而限制罐体的内部容积,如何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提升罐体的容积是业界的难题以及发展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提升内部容积的低温罐式集装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包括:
内罐,呈卧式放置;
外壳,包围所述内罐;
端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内罐的轴向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
支撑圈,其呈锥筒状,环绕于所述内罐周向设置,支撑圈的小端连接所述内罐,支撑圈的大端连接所述外壳;
第一端框,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支撑所述外壳;
鹅颈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
多个加强圈,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每一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所述鹅颈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圈的大端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外壳周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连接件与其中一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在沿所述外壳轴向的两端分别超出与其相对的所述加强圈。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具有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延伸的连接板,所述支撑圈搭接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圈上沿其自身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通孔。
可选地,所述端部支撑单元包括内支撑筒、包围内支撑筒的外支撑筒、连接于内支撑筒和外支撑筒之间的隔热环;所述内支撑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壳的端部,所述外支撑筒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或者,所述内支撑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所述外支撑筒连接所述外壳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端部支撑单元包括绕所述内罐的轴线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拉带,每一支撑拉带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壳。
可选地,所述支撑拉带连接于所述外壳的端部与其中一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可选地,所述端部支撑单元还包括一支撑垫板,所述支撑垫板呈环状,贴合于所述内罐端部的外表面;所述多个支撑拉带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撑垫板上。
可选地,所述低温罐式集装箱还包括沿所述外壳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鞍座,每一所述鞍座支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鹅颈梁的另一端连接至邻近所述第一端框的一所述鞍座。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加强筋板分别连接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
可选地,与所述鹅颈梁相连接的所述加强圈具有位于两所述鹅颈梁之间的加强段,所述加强段的端部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段的底面不低于所述鹅颈槽的顶面。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具有竖立的连接段以及连接在连接段的下端并水平延伸的承载段;所述连接段的上端连接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承载段构成所述鹅颈槽的顶壁;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加强圈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鹅颈梁与所述第一端框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一端连接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框的底角部。
可选地,所述加强圈具有切口段,所述切口段的截面小于所述加强圈的与所述切口段相邻的位置的截面;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切口段设有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与所述切口段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可选地,所述切口段的中部设有断开口,而使所述切口段分为间隔的两部分,所述内加强板覆盖所述断开口所在的区域。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低温罐式集装箱中,将加强圈布置于外壳的外表面而提升外壳的强度和刚度,加强圈不占用外壳与内罐之间的夹层空间,利于减小外壳与内罐之间的夹层间距,相应利于内罐尺寸的增大而提升内罐的容积;外壳与内罐之间通过端部支撑单元和一个锥筒状的支撑圈进行支撑,其中,端部支撑单元位于外壳和内罐的端部,对夹层空间的影响小,而支撑圈为环绕内罐整周的锥筒状结构,其锥形小端和大端分别连接内罐和外壳,支撑圈本身的该结构特点使得其所需要的夹层空间小,特别适用于夹层间距较小的情形,并且支撑圈作为整体结构,结构强度较高,保证外壳对内罐的有效支撑;外壳底部的鹅颈梁与端部的第一端框及周向延伸的加强圈连接为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作为载荷传递区有效地进行载荷的传递及分担罐体载荷,可以保证在内罐具有大容积的同时,罐箱整体的结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温罐式集装箱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罐体的纵剖面图,图中示意了与支撑圈相对的加强圈。
图4是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端部支撑单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图中去除了外封头。
图8是图3中的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9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1至图13是图10的不同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9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中的第一端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E-E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6中G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8的一种变形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罐体;11、内罐;111、内筒体;112、内封头;12、外壳;121、外筒体;122、外封头;123、内加强板;
13/13a、端部支撑单元;131、内支撑筒;132、外支撑筒;133、隔热环;134、固定环;135、加强垫板;136、支撑加强筋;138、支撑拉带;139、支撑垫板;
14、周向支撑单元;141、支撑圈;1411、小端;1412、大端;1413、通孔;142、第一连接件;1421、连接板;1422、翼板;143、第二连接件;
2、第一端框;21、角件;22、立柱;23、端上梁;24、端下梁;25、斜撑;26、支座;
3、第二端框;38、底部支撑盒;39、底支撑件;
4、鹅颈组件;41、鹅颈梁;410、鹅颈槽;411、连接段;412、承载段;413、鹅颈主体段;415、垫板;42、加强管;43、加强盒;45、加强筋板;451、第一连接边;452、第二连接边;453、外侧边;
5、加强圈;51、加强段;52、切口段;521、断开口;53、封板;
6、鞍座;
7、阀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主要包括罐体1、支撑罐体1前端的第一端框2、支撑罐体1后端的第二端框3、设置于罐体1的前端底部的鹅颈组件4、设置于罐体1外表面的多个加强圈5,以及支撑罐体1底部的多个鞍座6。另外,罐体1的外侧在靠近后端的位置还安装有阀件箱7。
该低温罐式集装箱中,罐体1为卧式的双层罐,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以利于装载低温介质。多个加强圈5沿罐体1的轴向间隔布置,每一加强圈5沿罐体1的周向延伸,加强圈5对罐体1进行加强,并且不占用罐体1内部的夹层空间;任意相邻两加强圈5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依实际情况设置,其中位于鹅颈组件4延伸范围内的加强圈5与鹅颈组件4相连接。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可以与运输车辆连接固定并实现载荷的传递,同时还能够实现吊装、堆码等功能。通过鹅颈组件4能够适配于带鹅颈的半挂车。鞍座6能够坐落在半挂车上增加罐体1与半挂车之间载荷传递路径,进一步提升对罐体1的支撑强度。
结合图1至图3,罐体1主要包括内罐11、包围内罐11的外壳12、支撑内罐11和外壳12一端部的端部支撑单元13,以及环绕内罐11周向设置的周向支撑单元14。本实施例的罐体1为卧式罐,相应地内罐11和外壳12均呈卧式放置。内罐11和外壳12之间具有夹层空间,夹层空间内设置为绝热层,绝热层的材料及设置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如图3所示,内罐11用于盛装低温介质,其结构主要包括内筒体111和连接于内筒体111两端的内封头112。内罐11的容积限定了低温罐式集装箱的储运容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内罐11具有尽可能大的尺寸而增加容积。相应地,内罐11所盛装的低温介质越多时,罐体1也将具有更大的载荷。内罐11配置有相应的管路系统以实现低温介质的充注和卸液,管路系统与外界相通的接口较佳集中设置在阀件箱7内,图中省略了管路系统的示意。
外壳12包围在内罐11的外侧,外壳12主要包括外筒体121和连接在外筒体121两端的外封头122。外筒体121与内筒体111较佳为同轴设置。外壳12的外表面通过轴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加强圈5进行加强,各个加强圈5均沿外筒体121周向延伸,并与外筒体121的外表面连接固定。
端部支撑单元13位于内罐11的轴向的一端,分别连接内罐11的外表面和外壳12的内表面。
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端部支撑单元13主要包括内支撑筒131、外支撑筒132、隔热环133及固定环134。
内支撑筒131呈中空的筒状,其一端固定连接于内封头112的外表面,另一端朝向外封头122但与外封头122之间具有间隔。
外支撑筒132同样呈中空的筒状,其内径大于内支撑筒131的外径。外支撑筒13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外封头122的内表面,另一端包围内支撑筒131,外支撑筒132端部与内封头112之间具有间隔。
隔热环133呈环状,连接于内支撑筒131和外支撑筒132之间。具体地,隔热环133固定在外支撑筒132内,被外支撑筒132内壁的台阶以及固定于外支撑筒132内的固定环134所固定。隔热环133可滑动地套接在内支撑筒131的外周,从而允许内支撑筒131与外支撑筒132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轴向位移,以补偿内罐11因热胀冷缩造成的长度微小变化。隔热环133采用热传导系数小且具有一定硬度的非金属材料支撑,例如玻璃钢等。
图4所示结构中,内封头112的外表面还贴合地设有加强垫板135,另外,外封头122的内表面根据载荷强度选择性地设置有支撑加强筋136。
图4所示的端部支撑单元13还可以倒过来安装在外壳12和内罐11之间,即外支撑筒132连接于内封头112的外表面,而内支撑筒131则连接于外封头122的内表面。
参阅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端部支撑单元13a包括多个支撑拉带138,每一支撑拉带138的一端连接内封头112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到外壳12的外封头122的内表面。
接着参阅图6,在图5所示的端部支撑单元13a的一变形结构中,支撑拉带138的一端连接内封头112,另一端连接到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内表面。其中,较佳地,支撑拉带138连接外筒体121的端部是与外壳12外表面的一加强圈5沿外筒体121的径向相对,从而可以利用加强圈5进行加强。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圈5具有一定的宽度,也即在沿外壳12轴向上具有一定长度范围,支撑拉带138连接于外筒体121的端部位于加强圈5所覆盖的轴向长度范围内即可。
再参阅图7,上述端部支撑单元13a的多个支撑拉带138绕内罐11的轴线周向间隔分布。支撑拉带138的数量例如为3~6个,在沿内罐11周向上,支撑拉带138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非均匀分布。
较佳地,端部支撑单元13a包括一支撑垫板139,支撑垫板139呈环状,贴合于内封头112的外表面。各个支撑拉带138的端部均连接于支撑垫板139上从而与内封头112形成连接。利用该支撑垫板139分散支撑拉带138与内封头112的连接应力,并且将多个支撑拉带138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提高支撑强度。
结合图3、图8和图9,周向支撑单元14主要包括一支撑圈141,该支撑圈141呈锥筒状,从图8所示意的截面图上看其呈等腰梯形。支撑圈141的一端具有相对较小的直径而称为小端1411,另一端具有相对较大的直径而称为大端1412。支撑圈141环绕于内罐11的内筒体111的周向设置,支撑圈141的小端1411连接内筒体111的外表面,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连接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内表面。支撑圈141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支撑在外壳12和内罐11之间,具有较高的支撑强度。
较佳地,支撑圈141上沿其自身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通孔1413。这些通孔1413可以减轻了支撑圈141的重量,同时降低支撑圈141的应力。通孔1413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圆形、多边形、长圆形等。图8所示意的结构中,通孔1413位于支撑圈141沿其自身轴向的中部,在其他结构中,通孔1413也可以设置在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边缘和/或小端1411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圈141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1413。
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较佳通过一第一连接件142与外筒体121固定连接。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42为沿外筒体121轴向延伸的连接板1421,该连接板1421呈圆筒状,与外筒体121的形状相配合,连接板1421贴合于外筒体121的内表面。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搭接在连接板1421的表面,连接方便且稳定可靠。连接板1421贴合于外筒体121有利于应力的分散,提升连接强度。
参阅图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2的截面还可以呈槽型。第一连接件142包括沿外筒体121轴向延伸的连接板1421以及从连接板1421的两侧朝向外筒体121延伸的两翼板1422,两翼板1422的末端连接外筒体121的内表面,连接板1421与外筒体121具有间隔,第一连接件142与外筒体121之间将形成一空腔。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同样搭接在连接板1421的表面。该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42可以是由槽钢制作而成的圆筒状结构。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连接件142可以增加支撑圈141与外筒体121的连接强度,同时相比于图10结构可以减少漏热。
参阅图12,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2的截面还可以呈L型。第一连接件142包括沿外筒体121轴向延伸的连接板1421以及从连接板1421的一侧朝向外筒体121延伸的一翼板1422,翼板1422的末端连接外筒体121的内表面,连接板1421与外筒体121具有间隔。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同样搭接在连接板1421的表面,并且连接处位于远离翼板1422的一侧。该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42可以是由角钢制作而成的圆筒状结构。
图13示意了图12的一种变形方式,图13所示意的实施例中,翼板1422位于靠近支撑圈141的一侧,支撑圈141的大端1412搭接在连接板1421的表面,且连接处位于靠近翼板1422的一侧。
上述图10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连接件142,外筒体121的外表面均设有一加强圈5,加强圈5与第一连接件142沿外筒体121的径向内外相对。通过该加强圈5可对支撑圈141所在位置的外壳12进行加强,提升强度。较佳第一连接件142在沿外壳12轴向的两端分别超出该加强圈5。
图示结构中,加强圈5的截面呈槽型,其槽型开口面向外筒体121,加强圈5相应可由槽钢制作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圈5的截面还可以是T型、L型、弧形、一字型的任意一种,相应地,加强圈5可采用槽钢、T型钢、角钢、梯形钢、弧形钢、扁钢中的任意一种形成。
参阅图14,支撑圈141的小端1411较佳通过一第二连接件143连接在内筒体111上。第二连接件143的结构与第一连接件142的结构相似,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图10至图13所示意的第一连接件142的结构以及上文对第一连接件142的介绍,此处不再对第二连接件143重复描述。
接下来参阅图15,第一端框2主要包括位于四个角落呈矩形分布的四个角件21,连接在上下相对的两个角件21之间的立柱22,连接在上方的两个角件21之间的端上梁23,以及连接在两立柱22下端之间的端下梁24。另外,立柱22与端上梁23、端下梁24之间还均设置有斜撑25。
第一端框2的四个角件21的布置满足规范要求,可以用于低温罐式集装箱的栓固或起吊。立柱22、端上梁23、端下梁24和斜撑25的结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限于图示结构。第一端框2与外壳12的支撑形式例如可以是由四个斜撑25与外壳12焊接固定。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一端框2的结构及其与外壳12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只要第一端框2能够与外壳12固定并支撑外壳12即可。
本实施例中,端下梁24略高于位于下方的角件21,端下梁24的底面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支座26。支座26可采用板材折弯形成具有内部空腔的截面形状,支座26的端部可通过封板封闭。
结合图1和图2,第二端框3的结构与第一端框2类似,也是由四个角件和连接角件的多个梁组成。其中与第一端框2所区别的是,第二端框3无需设置支座26。
第二端框3与外壳12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第一端框2与外壳12的连接方式。参阅图2,外壳12底部在靠近第二端框3的一端还可设置底部支撑盒38,第二端框3与底部支撑盒38之间还连接有底支撑件39,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
同样地,第二端框3与外壳12的连接方式也并不限于采用图示结构。
仍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鞍座6布置为两个,分别靠近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
鞍座6沿着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横向延伸,鞍座6具有与外筒体121的截面形状相配合的承托面,例如对于截面呈圆形的外筒体121而言,鞍座6的承托面可以是相应的圆弧形。通过鞍座6对外壳12的支撑,可利用鞍座6分担罐体1的载荷,在罐体1轴向上增加载荷传递途径,减小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处的受力,使罐体1整体受力更为均匀,更利于大容积罐体1的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视情况增加鞍座6的数量。鞍座6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继续参阅图1和图2,鹅颈组件4包括沿外壳12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41,两鹅颈梁41间隔地连接于外壳12的底部。鹅颈梁41的前端与第一端框2的支座26连接,后端与鞍座6连接,从而第一端框2、鹅颈梁41及鞍座6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鹅颈梁41延伸的范围为载荷传递区,该整体结构形式的布置保证该载荷传递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有效地传递和分担罐体1载荷,特别有利于大容积的罐体1。
较佳地,鹅颈梁41与第一端框2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42,加强管42一端连接鹅颈梁41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第一端框2的底角部。通过加强管42可以进一步加强鹅颈梁41与第一端框2的连接,强化端部整体结构的强度。加强管42例如可以是方管、圆管等。加强管42的端部可以进行适应性加工,以便与鹅颈梁41和第一端框2贴合连接。加强管42与第一端框2的连接位置较佳是第一端框2的位于下方的角件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与端下梁24相连接。
进一步地,鹅颈梁41的外侧面与加强管4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盒43,加强盒43填充在鹅颈梁41的外侧面与加强管42端部的夹角空间里,起到进一步的加固作用,并分散鹅颈梁41与加强管42的连接处的应力,提升鹅颈梁41处的强度。
接下来参阅图16和图17,两鹅颈梁41之间形成鹅颈槽410,两鹅颈梁41面向于鹅颈槽410的内侧面的形状可以根据鹅颈槽410的要求进行设计。其中,由于鹅颈槽410由间隔的两鹅颈梁41形成,结构上较为轻便,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工灵活性。鹅颈梁41例如可以采用板材折弯成型。
本实施例中,鹅颈梁41包括连接段411、从连接段411的下端向外折弯水平延伸的承载段412,以及从承载段412的外端向下折弯处的鹅颈主体段413。
连接段411的上端连接外壳12的外表面,图中,连接段411的上端通过贴合于外壳12的外表面的一垫板415与外壳12连接。
两个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平齐,鹅颈主体段413相对,从而两个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与鹅颈主体段413相围合出鹅颈槽410。承载段412构成鹅颈槽410的顶壁。鹅颈主体段413的形状依据鹅颈槽410要求的形状进行设计。
结合图1和图2,在鹅颈梁41延伸的轴向范围内,外壳12上设置有多个加强圈5,这些加强圈5均分别与两鹅颈梁41连接固定,加强了鹅颈梁41与外壳12之间的连接,提升整体强度。
主要参阅图17,本实施例中,鹅颈梁41与加强圈5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45,加强筋板45垂直于外壳12的轴向,加强筋板45分别连接鹅颈梁41和加强圈5,加强鹅颈梁41与加强圈5之间的连接。加强筋板45具有与加强圈5的外表面适配连接的第一连接边451、与鹅颈梁41的外侧面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边452,以及背离外壳12的外侧边453;外侧边453由下而上往外倾斜设置。该加强筋板45的形状使得其与加强圈5、鹅颈梁41均具有较大的接触长度,连接更可靠,同时也适应于载荷传递路径,方便载荷的传递。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板45还可设置在鹅颈梁41与外壳12的外表面之间。
加强圈5还具有位于两鹅颈梁41之间的加强段51,加强段51的端部与鹅颈梁41的连接段411连接固定,加强段51的底面高于鹅颈梁41的承载段412。本实施例中,分别与两个鹅颈梁41相连的加强段51是断开的,加强段51的底面设置为平板。该加强段51能够起到加强外壳12底部的作用,同时也不会与下方的鹅颈槽410造成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鹅颈梁41的连接段411上开设供加强圈5穿过的缺口,使得加强圈5穿过连接段411的部分构成该加强段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加强段51为独立的一小段,其与加强圈5位于鹅颈梁41外侧的部分相分离。
再参阅图16和图18,本实施例的加强圈5在对应于外壳12横向的最外侧部分设置有切口段52,切口段52的截面小于加强圈5的与该切口段52相邻的位置的截面。该切口段52可以通过对完整的加强圈5进行切割而形成,例如图示结构可以理解为将原本沿外壳12周向延伸的加强圈5沿上下方向切割掉一部分。切口段52处可设置封板53进行封闭。
切口段52的中部设有断开口521,使得切口段52分为间隔的两部分,切口段52的该结构将使外壳12的外表面暴露于断开口521处。外壳12的外筒体121的内表面对应于切口段52设有内加强板123,内加强板123贴合于外筒体121的内表面,内加强板123与切口段52沿外壳12的径向相对,并且内加强板123覆盖断开口521所在的区域,即切口段52被断开口521所分隔的两部分均与同一个内加强板123相对。
参阅图19,在另一种变形方式中,切口段52也可以是不具有断开口521的整段结构,封板53封闭切口段52并遮盖外壳12的外表面。此时,外壳12在外筒体121的内表面设置内加强板123与切口段52相对,从而提高强度。该方式中,可以认为是将完整的加强圈5切除一小部分,切除的部分尺寸小于加强圈5的截面尺寸。
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较佳在每一个加强圈5上均设置有上述切口段52,各个加强圈5上的切口段52平齐。通过切口段52的设置,便于保证罐体1及加强圈5位于由第一端框2和第二端框3所限制的周向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而在外壳12内表面设置的内加强板123可以对切口段52部分进行补强,提高外壳12的强度和刚度。该结构方式在保证外壳12强度的同时还可以允许外壳12具有较大的周向尺寸,从而利于罐体1容积的增加。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加强圈5对应于外壳12顶部的位置设置切口段52。
如果尺寸允许,加强圈5也可以是沿外壳12的周向连续地延伸为一整圈。其中,对于鹅颈梁41处的加强圈5,可以是在两个鹅颈梁41的外侧面之间沿外壳12的周向连续地延伸,加强圈5的底部断开并设置为加强段51。
基于上述的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低温罐式集装箱中,将加强圈5布置于外壳12的外表面而提升外壳12的强度和刚度,加强圈5不占用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的夹层空间,利于减小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的夹层间距,相应利于内罐11尺寸的增大而提升内罐11的容积;外壳12与内罐11之间通过端部支撑单元13和一个锥筒状的支撑圈141进行支撑,其中,端部支撑单元13位于外壳12和内罐11的端部,对夹层空间的影响小,而支撑圈141为环绕内罐11整周的锥筒状结构,其小端1411和大端1412分别连接内罐11和外壳12,支撑圈141本身的该结构特点使得其所需要的夹层空间小,特别适用于夹层间距较小的情形,并且支撑圈141作为整体结构,结构强度较高,保证外壳12对内罐11的有效支撑;外壳12底部的鹅颈梁41与端部的第一端框2及周向延伸的加强圈5连接为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作为载荷传递区有效地进行载荷的传递及分担罐体1载荷,可以保证在内罐11具有大容积的同时,罐箱整体的结构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可以在40英尺的罐箱中达到52.6立方的内部容积,相比于常规的40英尺容积46立方的罐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容积可以提升14%。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6)

1.一种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罐,呈卧式放置;
外壳,包围所述内罐;
端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内罐的轴向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
支撑圈,其呈锥筒状,环绕于所述内罐周向设置,支撑圈的小端连接所述内罐,支撑圈的大端连接所述外壳;
第一端框,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支撑所述外壳;
鹅颈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的两鹅颈梁,两鹅颈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每一鹅颈梁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端框,两鹅颈梁之间形成一鹅颈槽;
多个加强圈,沿所述外壳轴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每一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延伸;其中至少一加强圈与所述鹅颈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的大端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外壳周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连接件与其中一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在沿所述外壳轴向的两端分别超出与其相对的所述加强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延伸的连接板,所述支撑圈搭接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上沿其自身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撑单元包括内支撑筒、包围内支撑筒的外支撑筒、连接于内支撑筒和外支撑筒之间的隔热环;所述内支撑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壳的端部,所述外支撑筒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或者,所述内支撑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所述外支撑筒连接所述外壳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撑单元包括绕所述内罐的轴线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拉带,每一支撑拉带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罐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拉带连接于所述外壳的端部与其中一所述加强圈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撑单元还包括一支撑垫板,所述支撑垫板呈环状,贴合于所述内罐端部的外表面;所述多个支撑拉带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撑垫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罐式集装箱还包括沿所述外壳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鞍座,每一所述鞍座支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鹅颈梁的另一端连接至邻近所述第一端框的一所述鞍座。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所述加强筋板分别连接所述鹅颈梁和所述加强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鹅颈梁相连接的所述加强圈具有位于两所述鹅颈梁之间的加强段,所述加强段的端部与所述鹅颈梁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段的底面不低于所述鹅颈槽的顶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具有竖立的连接段以及连接在连接段的下端并水平延伸的承载段;所述连接段的上端连接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承载段构成所述鹅颈槽的顶壁;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加强圈连接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梁与所述第一端框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一端连接所述鹅颈梁的外侧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框的底角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圈具有切口段,所述切口段的截面小于所述加强圈的与所述切口段相邻的位置的截面;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切口段设有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与所述切口段沿所述外壳的径向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低温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段的中部设有断开口,而使所述切口段分为间隔的两部分,所述内加强板覆盖所述断开口所在的区域。
CN202122617869.9U 2021-10-28 2021-10-28 低温罐式集装箱 Active CN216010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7869.9U CN216010398U (zh) 2021-10-28 2021-10-28 低温罐式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7869.9U CN216010398U (zh) 2021-10-28 2021-10-28 低温罐式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0398U true CN216010398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26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7869.9U Active CN216010398U (zh) 2021-10-28 2021-10-28 低温罐式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03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8035A (zh) * 2022-08-01 2022-11-01 浙江大学 一种大口径碳纤维复合材料耐压结构端部封装连接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8035A (zh) * 2022-08-01 2022-11-01 浙江大学 一种大口径碳纤维复合材料耐压结构端部封装连接结构
CN115258035B (zh) * 2022-08-01 2023-11-17 浙江大学 一种大口径碳纤维复合材料耐压结构端部封装连接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51484A (en) Intermodal tank container
CN101473163B (zh) 用于船上的运输低温液化气的圆筒形容器的结构
KR101978332B1 (ko) Iso lng 탱크 컨테이너
US8381937B2 (en) Double-walled tank container
US4674674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iberglass insulated mobile cryogenic tankage
WO2015188572A1 (zh) 低温容器、低温罐箱和低温罐车
CN216010398U (zh) 低温罐式集装箱
WO2014203471A1 (ja) 二重殻タンクおよび液化ガス運搬船
US11608939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shortened cryogenic transport trailer
US11713848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cryogenic transport trailer
US20160040829A1 (en) Storage tank containment system
US4579249A (en) Fiberglass insulation for mobile cryogenic tankage
CN202244799U (zh) 一种低温贮运容器
CN215951095U (zh) 低温罐式集装箱
CN207527289U (zh) 一种用于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结构
EP0090334A2 (en) Improved fiberglass insulation for mobile cryogenic tankage
CN110939866A (zh) 一种冷冻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
EP3792200B1 (en) Tank container
CN116045195A (zh) 低温罐式集装箱
CN107035964A (zh) 罐式集装箱
CN115899543A (zh) 低温罐式集装箱
CN112555680A (zh) 一种双层低温球罐
WO2019019566A1 (zh) 一种罐式集装箱及其罐体
JP2023533924A (ja) 極低温流体を貯蔵する装置及びかかる装置を含む車両
CN214778200U (zh) 罐式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429, Chenggang Road, Chongchuan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00

Patentee after: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after: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000 155 Chenggang Road, Gangzha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