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8815A -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8815A
CN115868815A CN202111150107.0A CN202111150107A CN115868815A CN 115868815 A CN115868815 A CN 115868815A CN 202111150107 A CN202111150107 A CN 202111150107A CN 115868815 A CN115868815 A CN 115868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ipeline
heating pipeline
liquid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01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010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68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68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8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加热元件用于对流经加热管路的液体进行加热;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用于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本发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体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液体加热装置通常用于产生蒸汽或对液体进行加热,在使用过程中,液体加热装置的管路中容易产生水垢,水垢通常附着在管路内壁,难以清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加热元件用于对流经加热管路的液体进行加热;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用于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
本发明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输液组件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内,加热元件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后在加热管路内流动,加热元件上电工作,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传导至加热管路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装置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中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通过交替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使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将循环次数设置为两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再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多次循环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保证加热管路上的大部分垢物能够脱落。在多次制冷和加热之间均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清除,起到了及时将垢物排出的作用,能够避免脱落的垢物过多导致加热管路堵塞。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体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相连接,换热装置能够存储冷媒;第一制冷装置,与第一换热装置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用于对换热装置内的冷媒进行制冷。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第一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一换热装置储存有冷媒。第一换热装置与第一制冷装置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存储的冷媒用于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在第一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后,通过第一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的换热,实现了对加热管路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该设计中的制冷组件对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路进行去除垢物的方法包括:首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在第一制冷装置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温度检测装置持续对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送液体,以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通过将加热管路加热至第一设定温度,且制冷组件中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则能够保证在除垢过程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存在较大的温差,保证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接近,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温度过高导致的老化和损坏。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设定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相连接;冷媒管路,冷媒管路与换热装置相连通;第二制冷装置,与冷媒管路相连通,制冷装置能够存储冷媒,并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泵体,设置于冷媒管路,用于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入至第二换热装置。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第二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二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冷媒管路设置在第二换热装置与第二制冷装置之间,第一泵体运行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能够先控制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第二制冷装置运行能够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中冷媒进行制冷降温,制冷降温后的冷媒暂时存储在第二制装置中,此时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完成加热步骤之后,控制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之前,运行第二制冷装置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进行降温制冷,使冷媒温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升温之前,将用于对加热管路制冷的冷媒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在加热管路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后,直接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快速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降温,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后无需预留冷媒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通过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冷却降温的步骤包括: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温度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的过程中,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用于向输液组件供液;第三制冷装置,用于对冷媒进行制冷;换向阀,换向阀的第一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制冷装置相连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进液管路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换向阀和第三制冷装置。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降温冷却后,将冷媒输送至输液组件中,通过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通过将冷媒直接通入所需制冷的加热管路中,能够使加热管路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存储冷媒。在对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存储在内部的冷媒进行制冷,此时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流入加热管路中,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媒,由于冷媒在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之前,就已经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开始运行对冷媒进行制冷,在冷媒下降至第二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进行降温冷却。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上述任一可能的设计中,冷媒可选为盐水等冷媒,保证冷媒到第二设定温度时不会凝固,保证冷媒的流动性,避免冷媒堵塞导致对加热管路的冷却降温失效。
具体地,将冷媒选为食用盐水,在冷媒流经加热管路时,避免了冷媒对加热管路造成污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与加热管路相连通;第二泵体,设置于输液管路,用于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出液管路,与加热管路相连通,用于排出加热管路内的液体。
在该设计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与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路相连通。控制第二泵体运行,从而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中,随着第二泵体的持续运行,进入到加热管路中的液体通过出液管路排出。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输液组件,能够保证液体在加热管路中的流动性,保证了液体处理装置对液体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包括: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基于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注液。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输液组件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内,加热元件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后在加热管路内流动,加热元件上电工作,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传导至加热管路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加热管路的温度升高至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装置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中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通过先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对处于较高温度的加热管路进行制冷冷却,使加热管路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从而使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控制第一制冷装置运行,以使第一换热装置内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第一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一换热装置储存有冷媒。第一换热装置与第一制冷装置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存储的冷媒用于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在第一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后,通过第一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的换热,实现了对加热管路的制冷效果。
首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在第一制冷装置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温度检测装置持续对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送液体,以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通过将加热管路加热至第一设定温度,且制冷组件中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则能够保证在除垢过程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存在较大的温差,保证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接近,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温度过高导致的老化和损坏。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设定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冷媒管路、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第二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相连,第二制冷装置通过冷媒管路与第二换热装置相连通,第一泵体设置于冷媒管路,控制加热元件运行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直至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第二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二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冷媒管路设置在第二换热装置与第二制冷装置之间,第一泵体运行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能够先控制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第二制冷装置运行能够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中冷媒进行制冷降温,制冷降温后的冷媒暂时存储在第二制装置中,此时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完成加热步骤之后,控制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
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之前,运行第二制冷装置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进行降温制冷,使冷媒温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升温之前,将用于对加热管路制冷的冷媒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在加热管路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后,直接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快速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降温,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后无需预留冷媒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控制第一泵体运行,以使冷媒进入第二换热装置内。
在该设计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至第一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温度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的过程中,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第三制冷装置和换向阀,第三制冷装置用于对冷媒进行制冷,换向阀的第一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制冷装置相连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进液管路相连通,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控制第三制冷装置运行,以使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控制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端导通,并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使冷媒进入加热管路内。
在该设计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换向阀和第三制冷装置。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降温冷却后,将冷媒输送至输液组件中,通过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通过将冷媒直接通入所需制冷的加热管路中,能够使加热管路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存储冷媒。在对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存储在内部的冷媒进行制冷,此时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流入加热管路中,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媒,由于冷媒在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之前,就已经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开始运行对冷媒进行制冷,在冷媒下降至第二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进行降温冷却。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上述任一可能的设计中,冷媒可选为盐水等冷媒,保证冷媒到第二设定温度时不会凝固,保证冷媒的流动性,避免冷媒堵塞导致对加热管路的冷却降温失效。
具体地,将冷媒选为食用盐水,在冷媒流经加热管路时,避免了冷媒对加热管路造成污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第二泵体和出液管路,输液管路与加热管路相连通,第二泵体设置在输液管路上,出液管路与加热管路相连通,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注液,包括:基于加热管路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控制第二泵体运行,以向加热管路输液;第三设定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
在该设计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与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路相连通。控制第二泵体运行,从而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中,随着第二泵体的持续运行,进入到加热管路中的液体通过出液管路排出。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输液组件,能够保证液体在加热管路中的流动性,保证了液体处理装置对液体的加热效率。
在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过程中,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则判定此时加热管路中的垢物的大部分已经脱落,控制第二泵体运行,将外界液源的液体输入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进行冲洗清洁,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注液之后,还包括:获取输液组件的运行次数;基于运行次数未达到设定次数,返回执行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
在该设计中,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多次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液体处理装置在接收到除垢指令后,确定所需执行除垢步骤的次数,即输液组件的运行的设定次数。在输液组件运行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冲洗次数未到设定次数,则返回执行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的步骤,在检测到冲洗次数达到设定次数之后,则判定完成液体处理装置的除垢流程,控制液体处理装置停止运行。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基于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注液。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装置用于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输液组件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内,加热元件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后在加热管路内流动,加热元件上电工作,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传导至加热管路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装置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中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通过交替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使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将循环次数设置为两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再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运行,将加热管路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多次循环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保证加热管路上的大部分垢物能够脱落。在多次制冷和加热之间均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清除,起到了及时将垢物排出的作用,能够避免脱落的垢物过多导致加热管路堵塞。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中限定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因而具有上述第三方面中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设计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中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一;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二;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三;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四;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五;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液体处理装置,120输液组件,122输液管路,124第二泵体,126出液管路,140加热装置,142加热管路,144加热元件,160制冷组件,161第一制冷装置,162第一换热装置,163第二制冷装置,164第二换热装置,165第一泵体,166第三制冷装置,167进液管路,168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液体处理装置、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100,包括:输液组件120、加热装置140和制冷组件160。
其中,加热装置140包括加热元件144和加热管路142,加热管路142连通于输液组件120,加热元件144能够对流经加热管路142的液体进行加热;
制冷组件160与加热管路142相连接,制冷组件160能够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100包括输液组件120、加热装置140和制冷组件160。加热装置140包括加热管路142和加热元件144,加热管路142与输液组件120相连通,输液组件120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142内,加热元件144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142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100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120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140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140后在加热管路142内流动,加热元件144上电工作,加热元件144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142传导至加热管路142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40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140,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144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140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142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120向加热管路142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142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140。
加热装置140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142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140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160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142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144运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控制制冷组件160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142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142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120向加热装置140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142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142,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100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100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140中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160,通过交替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使加热管路142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120将加热管路142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100中设置了制冷组件160,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142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142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142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142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140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40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140,加热元件144选为电热件,将循环次数设置为两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142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160运行,将加热管路142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120向加热管路142中输水,将加热管路142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142。再次控制电热件运行将加热管路142加热至100℃,控制制冷组件160运行,将加热管路142冷却至-5℃,控制输液组件120向加热管路142中输水,将加热管路142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142。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多次循环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和制冷,能够保证加热管路142上的大部分垢物能够脱落。在多次制冷和加热之间均通过输液组件120将加热管路142中脱落的垢物清除,起到了及时将垢物排出的作用,能够避免脱落的垢物过多导致加热管路142堵塞。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第一换热装置162和第一制冷装置161。
第一换热装置162连接至加热管路142,第一换热装置162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一换热装置162中的冷媒能够与加热管路142进行换热,以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冷却降温;
第一制冷装置161连通至第一换热装置162,第一制冷装置161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162中存储的冷媒进行制冷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第一换热装置162和第一制冷装置161,第一换热装置162连接至加热管路142,第一换热装置162储存有冷媒。第一换热装置162与第一制冷装置161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161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162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162中存储的冷媒用于与加热管路142进行换热,在第一制冷装置161对冷媒制冷后,通过第一换热装置162与加热管路142的换热,实现了对加热管路142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该设计中的制冷组件160对加热装置140中的加热管路142进行去除垢物的方法包括:首先控制加热元件144运行,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持续检测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值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第一制冷装置161对第一换热装置162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162中的冷媒与加热管路142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162中的冷媒在第一制冷装置161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温度检测装置持续对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值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120向加热管路142中输送液体,以将加热管路142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142。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通过将加热管路142加热至第一设定温度,且制冷组件160中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则能够保证在除垢过程中。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值存在较大的温差,保证了对加热管路142的除垢效果。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与加热装置140的工作温度接近,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142和加热元件144温度过高导致的老化和损坏。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设定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之间。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第二换热装置164、第一泵体165和第二制冷装置163。
第二制冷装置163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和制冷,第二制冷装置163通过冷媒管路与第二换热装置164相连通;
第一泵体165设置在冷媒管路上,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163中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内;
第二换热装置164与加热管路142相接触,能够对加热管路142进行换热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第二换热装置164、第二制冷装置163和第一泵体165。第二制冷装置163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二换热装置164连接至加热管路142,第二换热装置164能够与加热管路142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降温。冷媒管路设置在第二换热装置164与第二制冷装置163之间,第一泵体165运行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163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中。在对加热管路142进行除垢的过程中,能够先控制第二制冷装置163运行,第二制冷装置163运行能够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163中冷媒进行制冷降温,制冷降温后的冷媒暂时存储在第二制装置中,此时控制加热元件144运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142完成加热步骤之后,控制第一泵体165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163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内,以使第二换热装置164能够与加热管路142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加热管路142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控制加热元件144运行的步骤之前,运行第二制冷装置163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163内的冷媒进行降温制冷,使冷媒温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加热元件144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升温之前,将用于对加热管路142制冷的冷媒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在加热管路142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后,直接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中,以使第二换热装置164能够快速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冷却降温,在加热管路142温度升高后无需预留冷媒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对加热管路142除垢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加热管路142进行除垢的过程中,通过制冷组件160对加热管路142冷却降温的步骤包括:第一泵体165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163中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加热管路142加热升温之前,第二制冷装置163中的冷媒温度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冷却制冷的过程中,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164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142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142的除垢效果。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换向阀168、进液管路167和第三制冷装置166。
换向阀168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连通至输液组件120,第二端连通至第三制冷装置166,第三端连通至进液管路167;
第三制冷装置166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降温,输液组件120能够通过进液管路167进液。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60包括进液管路167、换向阀168和第三制冷装置166。第三制冷装置166对冷媒降温冷却后,将冷媒输送至输液组件120中,通过输液组件120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142中,从而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冷却制冷。通过将冷媒直接通入所需制冷的加热管路142中,能够使加热管路142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制冷降温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对加热管路142除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制冷装置166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存储冷媒。在对加热管路142加热升温之前,控制第三制冷装置166对存储在内部的冷媒进行制冷,此时换向阀168将进液管路167与输液组件120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166与加热管路142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166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142中。在加热管路142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168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166与输液组件120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166中的冷媒流入加热管路142中,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冷媒,由于冷媒在加热管路142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之前,就已经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142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142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142的除垢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144对加热管路142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换向阀168将进液管路167与输液组件120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166与加热管路142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166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142中。在加热管路142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168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166与输液组件120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166开始运行对冷媒进行制冷,在冷媒下降至第二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120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142中,以对加热管路142进行降温冷却。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冷媒可选为盐水等冷媒,保证冷媒到第二设定温度时不会凝固,保证冷媒的流动性,避免冷媒堵塞导致对加热管路142的冷却降温失效。
具体地,将冷媒选为食用盐水,在冷媒流经加热管路142时,避免了冷媒对加热管路142造成污染。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输液组件120包括输液管路122、出液管路126和第二泵体124。
输液管路122和出液管路126均连通至加热管路142;
第二泵体124设置在输液管路122上,在第二泵体124运行的情况下,液体通过输液管路122进入加热管路142内,通过出液管路126排出加热管路142。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组件120包括输液管路122、出液管路126和第二泵体124。输液管路122和出液管路126均与加热装置140中的加热管路142相连通。控制第二泵体124运行,从而将输液管路122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142中,随着第二泵体124的持续运行,进入到加热管路142中的液体通过出液管路126排出。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100中设置输液组件120,能够保证液体在加热管路142中的流动性,保证了液体处理装置100对液体的加热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液体处理装置运行,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其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和加热管路,加热管路连通于输液组件,加热元件能够对流经加热管路的液体进行加热;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制冷组件能够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402,响应于除垢指令,控制加热元件开始运行;
步骤404,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
步骤406,判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是否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408,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404;
步骤408,控制制冷组件运行,以使加热管路降温冷却;
步骤410,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输液组件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内,加热元件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后在加热管路内流动,加热元件上电工作,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传导至加热管路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加热管路的温度升高至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装置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中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通过先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对处于较高温度的加热管路进行制冷冷却,使加热管路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从而使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
第一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一换热装置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能够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降温;
第一制冷装置连通至第一换热装置,第一制冷装置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中存储的冷媒进行制冷降温。
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502,响应于除垢指令,控制加热元件开始运行;
步骤504,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
步骤506,判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是否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508,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504;
步骤508,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
步骤510,判断第一换热装置内冷媒是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512,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508;
步骤512,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在这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第一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一换热装置储存有冷媒。第一换热装置与第一制冷装置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存储的冷媒用于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在第一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后,通过第一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的换热,实现了对加热管路的制冷效果。
首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在第一制冷装置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温度检测装置持续对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送液体,以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通过将加热管路加热至第一设定温度,且制冷组件中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则能够保证在除垢过程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存在较大的温差,保证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接近,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温度过高导致的老化和损坏。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设定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之间。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一泵体和第二制冷装置。
第二制冷装置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和制冷,第二制冷装置通过冷媒管路与第二换热装置相连通;
第一泵体设置在冷媒管路上,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
第二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相接触,能够对加热管路进行换热降温。
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602,响应于除垢指令,控制第二制冷装置对冷媒进行制冷;
步骤604,判断第二制冷装置内冷媒是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606,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602;
步骤606,控制加热元件开始运行;
步骤608,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
步骤610,判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是否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612,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608;
步骤612,控制第一泵体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
步骤614,判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是否下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值,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616,判断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612;
步骤616,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第二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二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冷媒管路设置在第二换热装置与第二制冷装置之间,第一泵体运行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能够先控制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第二制冷装置运行能够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中冷媒进行制冷降温,制冷降温后的冷媒暂时存储在第二制装置中,此时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完成加热步骤之后,控制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
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之前,运行第二制冷装置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进行降温制冷,使冷媒温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升温之前,将用于对加热管路制冷的冷媒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在加热管路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后,直接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快速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降温,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后无需预留冷媒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率。
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至第一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温度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的过程中,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换向阀、进液管路和第三制冷装置。
换向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连通至输液组件,第二端连通至第三制冷装置,第三端连通至进液管路;
第三制冷装置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降温,输液组件能够通过进液管路进液。
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702,响应于除垢指令,控制加热元件开始运行;
步骤704,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
步骤706,判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是否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708,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704;
步骤708,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
步骤710,判断第三制冷装置内冷媒是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712,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708;
步骤712,控制换向阀动作,使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泵送至加热管路内;
步骤714,控制换向阀动作,使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换向阀和第三制冷装置。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降温冷却后,将冷媒输送至输液组件中,通过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通过将冷媒直接通入所需制冷的加热管路中,能够使加热管路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存储冷媒。在对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存储在内部的冷媒进行制冷,此时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流入加热管路中,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媒,由于冷媒在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之前,就已经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开始运行对冷媒进行制冷,在冷媒下降至第二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进行降温冷却。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冷媒可选为盐水等冷媒,保证冷媒到第二设定温度时不会凝固,保证冷媒的流动性,避免冷媒堵塞导致对加热管路的冷却降温失效。
具体地,将冷媒选为食用盐水,在冷媒流经加热管路时,避免了冷媒对加热管路造成污染。
如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
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连通至加热管路;
第二泵体设置在输液管路上,在第二泵体运行的情况下,液体通过输液管路进入加热管路内,通过出液管路排出加热管路。
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802,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
步骤804,在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下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泵体向加热管路内输液。
其中,第三设定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与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路相连通。控制第二泵体运行,从而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中,随着第二泵体的持续运行,进入到加热管路中的液体通过出液管路排出。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输液组件,能够保证液体在加热管路中的流动性,保证了液体处理装置对液体的加热效率。
在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过程中,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则判定此时加热管路中的垢物的大部分已经脱落,控制第二泵体运行,将外界液源的液体输入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进行冲洗清洁,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确定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输液的运行次数,在确定运行次数小于设定次数的情况下,返回执行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加热的步骤。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多次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液体处理装置在接收到除垢指令后,确定所需执行除垢步骤的次数,即输液组件的运行的设定次数。在输液组件运行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冲洗次数未到设定次数,则返回执行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的步骤,在检测到冲洗次数达到设定次数之后,则判定完成液体处理装置的除垢流程,控制液体处理装置停止运行。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900,用于控制液体处理装置运行,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其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和加热管路,加热管路连通于输液组件,加热元件能够对流经加热管路的液体进行加热;制冷组件与加热管路相连接,制冷组件能够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900,具体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902,用于响应于除垢指令,控制第二制冷装置对冷媒进行制冷;
第二控制模块904,用于在加热管路升温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制冷组件运行,以使加热管路降温冷却;
第三控制模块906,用于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加热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输液组件能够将液体输送至加热管路内,加热元件运行能够对加热管路内的液体加热。在液体处理装置进行加热运行的过程中,输液组件运行将外部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内部,液体进入加热装置后在加热管路内流动,加热元件上电工作,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热量经过加热管路传导至加热管路内的液体,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选为流道式加热装置,用于蒸箱,其中,加热元件选为电热件。加热装置接收运行开始指令,控制电热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加热到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内输水,水进入到高温状态下的加热管路被雾化,雾化的水蒸气排出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加热管路的内管壁处容易形成垢物,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制冷组件运行,能够去除加热管路中的水垢。具体来说,在去除水垢的过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加热管路的温度升高至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由于加热管路与管壁上的垢物的热胀冷缩系数不相同,则受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加热管路的管壁上的垢物脱落。在垢物脱落后,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装置中输水,水流经加热管路能够将垢物冲出加热管路,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用于对加热装置中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制冷组件,通过先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在对处于较高温度的加热管路进行制冷冷却,使加热管路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从而使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脱落,再通过输液组件将加热管路中的垢物冲走。由于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制冷组件,则不需要对加热管路加热到过高的温度,就能够保证加热管路的冷热温差较大,在实现对加热管路垢物清除的前提下,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温度过高导致的管路老化损坏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
第二控制模块904,具体用于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将第一换热装置中冷媒温度制冷至第二设定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第一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一换热装置储存有冷媒。第一换热装置与第一制冷装置相连通,第一制冷装置能够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存储的冷媒用于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在第一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后,通过第一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的换热,实现了对加热管路的制冷效果。
首先控制加热元件运行,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上升至第一设定温度,控制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媒在第一制冷装置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温度检测装置持续对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中输送液体,以将加热管路中脱落的垢物冲出加热管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通过将加热管路加热至第一设定温度,且制冷组件中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则能够保证在除垢过程中。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存在较大的温差,保证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接近,避免了由于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温度过高导致的老化和损坏。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设定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之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一泵体和第二制冷装置。
第二制冷装置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和制冷,第二制冷装置通过冷媒管路与第二换热装置相连通;
第一泵体设置在冷媒管路上,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
第二换热装置与加热管路相接触,能够对加热管路进行换热降温。
第二控制模块904,具体用于控制第二制冷装置将第二制冷装置中冷媒温度制冷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加热管路升温至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泵体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第二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对冷媒进行存储。第二换热装置连接至加热管路,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冷媒管路设置在第二换热装置与第二制冷装置之间,第一泵体运行能够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能够先控制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第二制冷装置运行能够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中冷媒进行制冷降温,制冷降温后的冷媒暂时存储在第二制装置中,此时控制加热元件运行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当加热管路完成加热步骤之后,控制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泵送至第二换热装置内,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与加热管路进行换热。
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控制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之前,运行第二制冷装置对存储在第二制冷装置内的冷媒进行降温制冷,使冷媒温度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升温之前,将用于对加热管路制冷的冷媒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在加热管路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后,直接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以使第二换热装置能够快速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降温,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后无需预留冷媒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率。
在对加热管路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在加热管路温度升高至第一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泵体运行,将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温度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在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的过程中,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装置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换向阀、进液管路和第三制冷装置。
换向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连通至输液组件,第二端连通至第三制冷装置,第三端连通至进液管路;
第三制冷装置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降温,输液组件能够通过进液管路进液。
第二控制模块904,具体用于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制冷,在第三制冷装置内冷媒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换向阀动作,使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泵送至加热管路内,控制换向阀动作,使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
第三控制模块906,具体用于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对加热管路进行冲洗。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换向阀和第三制冷装置。第三制冷装置对冷媒降温冷却后,将冷媒输送至输液组件中,通过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从而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却制冷。通过将冷媒直接通入所需制冷的加热管路中,能够使加热管路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降温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对加热管路除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制冷装置不仅能够对冷媒进行制冷,还能够存储冷媒。在对加热管路加热升温之前,控制第三制冷装置对存储在内部的冷媒进行制冷,此时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流入加热管路中,对加热管路进行冷媒,由于冷媒在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之前,就已经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直接将已经下降至第二设定温度的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实现了使加热管路的温度迅速下降,提高了对加热管路的除垢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先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换向阀将进液管路与输液组件相连通,即第三制冷装置与加热管路不连通,保证第三制冷装置内的冷媒不会流入加热管路中。在加热管路加热升温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换向阀动作,将第三制冷装置与输液组件相连通,第三制冷装置开始运行对冷媒进行制冷,在冷媒下降至第二温度时,控制输液组件将冷媒输送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进行降温冷却。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至-3℃,第三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5℃至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冷媒可选为盐水等冷媒,保证冷媒到第二设定温度时不会凝固,保证冷媒的流动性,避免冷媒堵塞导致对加热管路的冷却降温失效。
具体地,将冷媒选为食用盐水,在冷媒流经加热管路时,避免了冷媒对加热管路造成污染。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
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连通至加热管路;
第二泵体设置在输液管路上,在第二泵体运行的情况下,液体通过输液管路进入加热管路内,通过出液管路排出加热管路。
第三控制模块906,具体用于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加热管路的温度值下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泵体向加热管路内输液,其中,第三设定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出液管路和第二泵体。输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与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路相连通。控制第二泵体运行,从而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加热管路中,随着第二泵体的持续运行,进入到加热管路中的液体通过出液管路排出。通过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输液组件,能够保证液体在加热管路中的流动性,保证了液体处理装置对液体的加热效率。
在制冷组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制冷的过程中,持续检测加热管路的温度值,在检测到加热管路的温度值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则判定此时加热管路中的垢物的大部分已经脱落,控制第二泵体运行,将外界液源的液体输入至加热管路中,以对加热管路中的垢物进行冲洗清洁,避免在正常使用液体处理装置时,垢物随加热后的液体排出装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确定输液组件向加热管路输液的运行次数,在确定运行次数小于设定次数的情况下,返回执行控制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加热的步骤。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对加热装置除水垢的效果,可选择循环多次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制冷和输水的步骤。液体处理装置在接收到除垢指令后,确定所需执行除垢步骤的次数,即输液组件的运行的设定次数。在输液组件运行向加热管路中输水冲洗次数未到设定次数,则返回执行加热元件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的步骤,在检测到冲洗次数达到设定次数之后,则判定完成液体处理装置的除垢流程,控制液体处理装置停止运行。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10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900,因而具有上述第三个实施例中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9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1100,包括存储器1102和处理器1104。
存储器1102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1104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六:
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
其中,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发明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液组件;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所述加热管路与所述输液组件相连通,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对流经所述加热管路的液体进行加热;
制冷组件,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加热管路进行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第一换热装置,与所述加热元件相连接,所述换热装置能够存储冷媒;
第一制冷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一制冷装置用于对所述换热装置内的所述冷媒进行制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第二换热装置,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接;
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与所述换热装置相连通;
第二制冷装置,与所述冷媒管路相连通,所述制冷装置能够存储冷媒,并能够对所述冷媒进行制冷;
第一泵体,设置于所述冷媒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换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进液管路,用于向所述输液组件供液;
第三制冷装置,用于对冷媒进行制冷;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输液组件相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制冷装置相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与所述进液管路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组件包括:
输液管路,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通;
第二泵体,设置于所述输液管路,用于将所述输液管路中的液体泵送至所述加热管路;
出液管路,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通,用于排出所述加热管路内的液体。
6.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所述加热管路与所述输液组件相连通,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所述加热元件运行;
基于所述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制冷组件对所述加热管路进行制冷;
控制所述输液组件向所述加热管路内注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制冷装置,所述控制所述制冷组件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制冷装置运行,以使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内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第二换热装置、冷媒管路、第二制冷装置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所述第二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一泵体设置于所述冷媒管路,所述控制所述加热元件运行之前,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制冷装置运行,直至所述第二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制冷组件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泵体运行,以使所述冷媒进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进液管路、第三制冷装置和换向阀,第三制冷装置用于对冷媒进行制冷,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输液组件相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制冷装置相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与所述进液管路相连通,所述控制所述制冷组件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制冷,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三制冷装置运行,以使所述第三制冷装置中的冷媒达到第二设定温度;
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端导通,并控制输液组件运行,以使所述冷媒进入所述加热管路内。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路、第二泵体和出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泵体设置在所述输液管路上,所述出液管路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通,所述控制所述输液组件向所述加热管路内注液,包括:
基于所述加热管路达到第三设定温度,控制所述第二泵体运行,以向所述加热管路输液;
所述第三设定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输液组件向所述加热管路内注液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输液组件的运行次数;
基于所述运行次数未达到设定次数,返回执行控制所述加热元件运行的步骤。
13.一种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所述液体处理装置包括输液组件、加热装置和制冷组件,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路和加热元件,所述加热管路与所述输液组件相连通,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加热管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运行;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加热管路达到第一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制冷组件对所述加热管路进行制冷;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输液组件向所述加热管路内注液。
14.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
15.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6.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111150107.0A 2021-09-29 2021-09-29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868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0107.0A CN115868815A (zh) 2021-09-29 2021-09-29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0107.0A CN115868815A (zh) 2021-09-29 2021-09-29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8815A true CN115868815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56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0107.0A Pending CN115868815A (zh) 2021-09-29 2021-09-29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688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8236B1 (en) Washing machine
CN102348938B (zh) 热泵式热水器
CN100504256C (zh) 热水供给装置
CN101793445B (zh) 制冷装置
EP3328259B1 (en) Warewasher with heat recovery system
US10722099B2 (en) Warewasher with heat recovery system
US10722097B2 (en) Warewasher with heat recovery system
JP6343570B2 (ja) 空冷式熱源機の散水システムおよび散水方法
EP3328258B1 (en) Warewasher with heat recovery system
CN115868815A (zh) 液体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93224A1 (zh) 制冷系统
CN205939817U (zh)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218738854U (zh) 热泵式洗碗机
CN109084477A (zh) 相变热水器
JP5534789B2 (ja) 冷却装置
WO2024041072A1 (zh) 热泵式洗碗机
CN117652986A (zh) 热泵式洗碗机
JP2004011961A (ja) 製氷機
JP3000907B2 (ja) 蓄氷型冷水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23124176A (ja) 給湯機
JP2014214984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CN114869196A (zh) 洗涤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