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3614A -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3614A
CN115853614A CN202211646293.1A CN202211646293A CN115853614A CN 115853614 A CN115853614 A CN 115853614A CN 202211646293 A CN202211646293 A CN 202211646293A CN 115853614 A CN115853614 A CN 115853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outlet pipe
inlet
pip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462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伟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462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36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3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36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该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和管路组件,机油冷却器串接于发动机和机油滤清器之间,机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由发动机进入机油滤清器的机油,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管和第一出管,第一进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和散热器连接,以使与发动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回流至散热器,第一出管的两端分别与散热器和发动机连接,以使通过散热器散热后的冷却介质返回至发动机并与发动机进行换热,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进管,第二进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管和机油冷却器连接,以使第一出管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进管进入机油冷却器并在机油冷却器内与机油进行换热;该摩托车包括前述的发动机总成。

Description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热量,这些热量需传导至发动机外,以降低发动机的各零部件的温度,确保各零部件的正常工作。这些热量中的一部分通过散热器散发至外界,另一部分传导至机油,使得机油的温度增高。
当机油的温度过高时,会导致机油的润滑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因此,传统的发动机通常配置有机油冷却器,利用冷却介质与机油进行换热,进而降低机油的温度。然而,冷却介质的管路布置较复杂,不仅需要占用较多空间,而且还容易与其他管路或构件发生干涉。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机油冷却器的冷却介质的管路布置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和管路组件,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所述机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由所述发动机进入所述机油滤清器的机油;
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管和第一出管,所述第一进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散热器连接,以使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出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发动机连接,以使通过所述散热器散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返回至所述发动机并与所述发动机进行换热;
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进管,所述第二进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管和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管内的一部分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二进管进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并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内与所述机油进行换热。
上述发动机总成,冷却介质通过发动机、第一进管、散热器和第一出管形成一个循环,冷却介质与发动机换热,以带走发动机的一部分热量,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进管进入散热器并将热量散发掉,随后经过第一出管再次进入发动机进行换热;发动机的另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机油,机油经由机油冷却器冷却后进入机油滤清器进行过滤,进入机油冷却器内的机油与经由第二进管进入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机油的冷却处理;由于机油冷却器的冷却介质直接取材于第一出管,一方面,无需引入新的冷源管路,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新增冷源管路造成与其他构件或管路干涉,同时还减少了空间占用。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管设有第一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进管通过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出管内的一部分所述冷却介质顺流进入所述第二进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出管,所述第二出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油冷却器和所述第一出管连接,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与所述机油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第一出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管还设有第一进液接头,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与所述机油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顺流回流至所述第一出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头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出管,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的上游;或
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头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出管,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的下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接头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远离所述第一出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管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所述第二进管和所述第二出管均位于所述第一进管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油冷却器设有第二进液接头和第二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二出液接头设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朝向所述第一出管的一侧;所述第二进管通过所述第二进液接头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第二出液接头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管能够弯折,所述第二进管朝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弯折;或/和,所述第二出管能够弯折,所述第二出管朝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弯折。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述任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上述摩托车包括前述的发动机总成,冷却介质通过发动机、第一进管、散热器和第一出管形成一个循环,冷却介质与发动机换热,以带走发动机的一部分热量,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进管进入散热器并将热量散发掉,随后经过第一出管再次进入发动机进行换热;发动机的另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机油,机油经由机油冷却器冷却后进入机油滤清器进行过滤,进入机油冷却器内的机油与经由第二进管进入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机油的冷却处理;由于机油冷却器的冷却介质直接取材于第一出管,一方面,无需引入新的冷源管路,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新增冷源管路造成与其他构件或管路干涉,同时还减少了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的一个视角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的另一个视角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的再一个视角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进管、第一出管、第二进管和第二出管的布置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第二进管、第二出管以及第一出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第二进管、第二出管以及第一出管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发动机;200、散热器;300、机油冷却器;310、第二进液接头;320、第二出液接头;400、机油滤清器;510、第一进管;520、第一出管;521、第一出液接头;522、第一进液接头;5221、弯折部;530、第二进管;540、第二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摩托车通过发动机100提供动力,以实现行走。发动机100与散热器200、机油滤清器400等部件一起构成了发动机100总成,以装配于车体上。
请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100总成,包括发动机100、散热器200、机油冷却器300、机油滤清器400和管路组件,机油冷却器300串接于发动机100和机油滤清器400之间,机油冷却器300用于冷却由发动机100进入机油滤清器400的机油。
如图1至图3所示,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管510和第一出管520,第一进管510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100和散热器200连接,以使与发动机100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回流至散热器200,第一出管520的两端分别与散热器200和发动机100连接,以使通过散热器200散热后的冷却介质返回至发动机100并与发动机100进行换热。
发动机100设有第一换热腔道,散热器200设有第二换热腔道,第一进管5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腔道的一端和第二换热腔道的一端连接,第一出管5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腔道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腔道的另一端连接,以形成第一冷却循环系统,冷却介质在该第一冷却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
当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腔道内流动时,冷却介质与发动机100换热并吸收发动机100的一部分热量,随后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在散热器200上将热量散发出,然后,散热后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进而再次返回至发动机100进行换热,如此循环,便实现对发动机100的循环冷却。
可选地,散热器200对冷却介质的散热可以通过风冷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换热介质的方式。
可选地,第二换热腔道可以是散热器200上扁管或翅片的内部通道,并以风冷的方式使冷却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以实现对通过第一进管510回流至散热器200内的换热介质的冷却。
如图4所示,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进管530,第二进管5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管520和机油冷却器300连接,以使第一出管520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进管530进入机油冷却器300并在机油冷却器300内与机油进行换热。
第二进管530直接与第一出管520连通,以使由散热器200通过第一出管520朝发动机100流动的冷却介质的一部分进入第二进管530,并进一步通过第二进管530进入机油冷却器300内与升温后的机油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机油的冷却,使得机油冷却器300的冷源直接取材于散热器200的冷却介质。
该发动机100总成能够应用于摩托车,冷却介质通过发动机100、第一进管510、散热器200和第一出管520形成一个循环,冷却介质与发动机100换热,以带走发动机100的一部分热量,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进管510进入散热器200并将热量散发掉,随后经过第一出管520再次进入发动机100进行换热;发动机100的另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机油,机油经由机油冷却器300冷却后进入机油滤清器400进行过滤,进入机油冷却器300内的机油与经由第二进管530进入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机油的冷却处理;由于机油冷却器300的冷却介质直接取材于第一出管520,一方面,无需引入新的冷源管路,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新增冷源管路造成与其他构件或管路干涉,同时还减少了空间占用。
可选地,冷却介质为液态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一出管520设有第一出液接头521,第二进管530通过第一出液接头521与第一出管520连接,第一出液接头521的延伸方向与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以使第一出管520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顺流进入第二进管530。
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进管530进入机油冷却器300,因而设置第一出液接头521,第一出液接头521由第一出管520为起点进行延伸,且第一出液接头521的延伸方向与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这样设置之后,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在朝发动机100顺流的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冷却介质能够自发的由第一出液接头521进入第二进管530,并进一步到达机油冷却器300,从而避免因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的液压而导致冷却介质难以进入第二进管530的情况出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出管540,第二出管540的两端分别与机油冷却器300和第一出管520连接,以使机油冷却器300内的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回流至第一出管520。
经过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出管540回流至第一出管520。考虑到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不会对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造成过大影响,因此,使第二出管540直接与第一出管520连接,以将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排入第一出管520,并进一步到达发动机100进行换热。另外,如此设置,还可以降低机油冷却器300上冷却介质排出管路的结构复杂度,并无需新增管路,并避开其他构件,使结构更加紧凑。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管540的两端可以是与机油冷却器300和第一进管510连接,以使机油冷却器300内的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流入第一进管510,并进一步经过散热器200进行散热,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一出管520还设有第一进液接头522,第二出管540通过第一进液接头522与第一出管520连接,第一进液接头522的延伸方向与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以使机油冷却器300内的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顺流回流至第一出管520。
如图4所示,与机油换热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出管540排入第一出管520。由于第一出管520内本身存在朝发动机100流动的冷却介质,为了避免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的液压对第二出管540排入的第一出管520的冷却介质造成阻碍,设置第一进液接头522,第一进液接头522由第一出管520为起点进行延伸,并朝与第一出管520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呈钝角的方向进行延伸,而第二出管540通过第一进液接头522与第一出管520连接,进而使第二出管540内排出的冷却介质也能够顺着第一出管520内冷却介质的流动进行排出,避免流向冲突而导致难以排出的情况出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进液接头522和第一出液接头521间隔设于第一出管520,且第一进液接头522相对于第一出液接头521位于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的上游。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进液接头522和第一出液接头521间隔设于第一出管520,沿着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第一进液接头522和第一出液接头521以此设置。如此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与第一进液接头522连接的第二出管540能够与其他构件避开,进而实现与第一出管520的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液接头522和第一出液接头521间隔设于第一出管520,且第一进液接头522相对于第一出液接头521位于冷却介质在第一出管520内的流动方向的下游。
结合图6可知,将第一进液接头522设置于第一出液接头521的下游,使得上游的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出液接头521进入第二进管530并进入机油冷却器300进行换热,换热后温度升高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二出管540并通过第一进液接头522进入第一出管520。这样,排入第一出管520内的升温后的冷却介质不会对上游的进入第二进管530内的温度造成影响,提高机油冷却器300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液接头522、第一出液接头521和第一出管520为一体铸造构件。例如,第一进液接头522、第一出液接头521和第一出管520可以是铸铁等材料一体铸造而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一进液接头522设有弯折部5221,弯折部5221设于第一进液接头522的远离第一出管520的一端,第二出管540通过弯折部5221与第一出管520连接。
由于第一进液接头5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管520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考虑到发动机100总成的空间占用布置,若直接进行第二出管540与第一进液接头522的连接,则不仅需要加长第二出管540的长度,而且还需要对第二出管540进行多次弯折,布置十分不便。通过弯折部5221的设置,使第二出管540无需多次弯折即可与第一进液接头522进行连接。
可选地,弯折部5221朝第二出管540的一侧或冷却器的一侧弯折,以便于进行第二出管540与第一出管520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一进管510位于发动机100的一侧,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均位于第一进管510的远离发动机100的一侧。
如图4所示,第一进管510的一部分和第一出管520的一部分大致并行设置,而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均与第一出管520连接,且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均位于第一进管510的外侧部分,也即第一进管510位于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的朝向发动机100的一侧,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因管路组件的布置而占用的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机油冷却器300设有第二进液接头310和第二出液接头320,第二进液接头310和第二出液接头320设于机油冷却器300的朝向第一出管520的一侧。第二进管530通过第二进液接头310与机油冷却器300连接,第二出管540通过第二出液接头320与机油冷却器300连接。
如图4所示,第二进液接头310和第二出液接头320相邻设置并设于机油冷却器300的朝向第一出管520的一侧,以便于第二出管540和第二进管530与第一出管520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进液接头3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出液接头320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
可选地,机油冷却器300内设有第三换热腔道和第四换热腔道,第三换热腔道和第四换热腔道互不连通,且第三换热腔道与第四换热腔道之间具有共用腔壁。发动机100内升温后的机油通过第三换热腔道经由机油冷却器300朝机油滤清器400内流动,第二进管530内的冷却介质经由机油冷却器300并通过共用腔壁与机油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由第二出管540排入第一出管520,从而形成第二冷却循环系统,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二进管530能够弯折,第二进管530朝远离散热器200的一侧弯折。第二出管540能够弯折,第二出管540朝远离散热器200的一侧弯折。
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能够弯折,以在装配的时候根据空间进行弯折处理,以便于进行具体的连接布置。
可选地,第二进管530和第二出管540可以是塑料管或橡胶管。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100总成。
该摩托车包括前述的发动机100总成,冷却介质通过发动机100、第一进管510、散热器200和第一出管520形成一个循环,冷却介质与发动机100换热,以带走发动机100的一部分热量,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经由第一进管510进入散热器200并将热量散发掉,随后经过第一出管520再次进入发动机100进行换热;发动机100的另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机油,机油经由机油冷却器300冷却后进入机油滤清器400进行过滤,进入机油冷却器300内的机油与经由第二进管530进入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机油的冷却处理;由于机油冷却器300的冷却介质直接取材于第一出管520,一方面,无需引入新的冷源管路,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新增冷源管路造成与其他构件或管路干涉,同时还减少了空间占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散热器、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和管路组件,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所述机油冷却器用于冷却由所述发动机进入所述机油滤清器的机油;
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管和第一出管,所述第一进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散热器连接,以使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出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发动机连接,以使通过所述散热器散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返回至所述发动机并与所述发动机进行换热;
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进管,所述第二进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管和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管内的一部分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二进管进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并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内与所述机油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管设有第一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进管通过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出管内的一部分所述冷却介质顺流进入所述第二进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出管,所述第二出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油冷却器和所述第一出管连接,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与所述机油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第一出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管还设有第一进液接头,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与所述机油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顺流回流至所述第一出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头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出管,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的上游;或
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头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出管,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出管内的流动方向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远离所述第一出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出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管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所述第二进管和所述第二出管均位于所述第一进管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设有第二进液接头和第二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进液接头和所述第二出液接头设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朝向所述第一出管的一侧;所述第二进管通过所述第二进液接头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二出管通过所述第二出液接头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管能够弯折,所述第二进管朝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弯折;或/和,所述第二出管能够弯折,所述第二出管朝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弯折。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CN202211646293.1A 2022-12-21 2022-12-21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Pending CN1158536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6293.1A CN115853614A (zh) 2022-12-21 2022-12-21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6293.1A CN115853614A (zh) 2022-12-21 2022-12-21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3614A true CN115853614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74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46293.1A Pending CN115853614A (zh) 2022-12-21 2022-12-21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36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7945B2 (ja) 多流体式2次元熱交換器
JP3809147B2 (ja) モータ・ステータの波形ホースによる冷却
US6189603B1 (en) Double heat exchanger having condenser and radiator
BRPI0714372A2 (pt) trocador de calor com um conector do fluxo
KR20140116419A (ko) 컬렉터를 포함하는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JP2014500941A (ja) 熱交換器、及び関連する流動摂動体の形成方法
US20150107807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090056650A1 (en) Oil cooler for vehicle
JP2006522311A (ja) 乗物用のオイル・クーラー
KR20130065173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JP5985387B2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JP6460281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
CN115853614A (zh)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CN113383205B (zh) 换热器
CN219220549U (zh) 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JP5019646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冷却水通路装置
JP2011185489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JP4058824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JP405882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JP3677898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KR20150089897A (ko) 인몰딩된 입구 반경 피쳐를 갖춘 열 교환기 입구 탱크
JP5387436B2 (ja) 熱交換器
KR200366719Y1 (ko) 열교환기
KR20070102171A (ko)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