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4599A -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4599A
CN115844599A CN202211537490.XA CN202211537490A CN115844599A CN 115844599 A CN115844599 A CN 115844599A CN 202211537490 A CN202211537490 A CN 202211537490A CN 115844599 A CN115844599 A CN 115844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action
driving rod
tail frame
connecting part
distract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374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44599B (zh
Inventor
程磊
甄超
张勋
段红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44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4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44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4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驱动杆,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一对侧向连接臂,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上,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植骨效果佳,撑开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逐渐发现常规融合器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现有市面上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2111307020.X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该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通过驱动杆驱动头部撑开块靠近尾部框,以使撑开体向外张开,虽然其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以及尾部框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均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且顶推斜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燕尾状凸台和燕尾状滑槽,但在其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稳定性仍然较差,撑开体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骨效果佳,撑开稳定性好的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所述竖梁,另一侧设有所述竖梁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和斜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所述斜梁的前边缘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的前部两侧设有避让槽;
和/或,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
和/或,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设有驱动杆通道;
和/或,所述插接开口为圆形孔、方形孔、五边形孔、六边形孔、七边形孔、八边形孔、梅花孔或不规则异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所述斜向导轨和导轨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向导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和第二斜向导轨;
或者,所述斜向导轨为一体设置且横跨所述前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其中:
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和/或,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顶推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5-55度。
另一方面,提供上述可撑开融合器的设计方法,所述可撑开融合器的各撑开体上均设有多孔结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
步骤2:调整各撑开体上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使可撑开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之差在预设范围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其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融合器的驱动杆位于前部,尾部框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在植入人体撑开后,融合器内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融合器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融合器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未撑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未撑开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下撑开体的立体图,(b)为上撑开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头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立体图,(b)为另一个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b)为另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撑开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撑开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如图1-19所示,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其中:
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头部撑开块3、位于后部的尾部框4、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即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杆5,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尾部框4包括前连接部41、后连接部42、以及连接前连接部41和后连接部42的一对侧向连接臂43,尾部框4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40,驱动杆5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41上,后连接部42上设有与植骨空腔40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44;
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可以为槽-轨形式的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可以为槽-轨形式的导向限位装置)。
术中使用时,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首先处于图1-2所示的并拢状态,利用持取器夹持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中,待融合器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融合器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利用操作器械穿过尾部框4后连接部42的插接开口44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具体的,尾部框4因被持取器夹持其位置不发生变化,头部撑开块3在驱动杆5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尾部框4),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通过顶推斜面顶推各撑开体,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即图3所示状态);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可撑开融合器,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后取出器械;最后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通过插接开口44放入植骨空腔40内即可。
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其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融合器的驱动杆位于前部,尾部框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在植入人体撑开后,融合器内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融合器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融合器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可撑开融合器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本发明主要适用于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手术尤其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手术,具体为一种前侧平行撑开,尾部有大植骨空腔的可撑开融合器,可将融合器调整到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从而使融合器稳定性好,融合性佳,满足临床要求。
本发明适用于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手术,具体为一种前侧平行撑开,尾部有大植骨通道(插接开口)的可撑开融合器,可将融合器调整到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更好、融合性更佳,满足临床要求,不仅可植入骨泥还可以植入大体积骨块,骨融合率远高于现有产品,且有充足的植骨空腔,可植入大量骨泥或骨块,增加了融合器的骨融合效果。
本发明中的插接开口44可为任意形状,例如圆形孔、方形孔、五边形孔、六边形孔、七边形孔、八边形孔、梅花孔或不规则异形孔,在保证植骨器械通过插接开口44和融合器强度的前提下,以尽可能扩大插接开口44尺寸,提高骨融合效果(参见图6)。
根据导向限位装置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发明可以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竖梁11(前后边缘均为直边),另一者上设有与竖梁11相配合的竖梁滑槽21,竖梁11和竖梁滑槽21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各撑开体凭借前后两端的顶推斜面(即后面描述的燕尾状凸台18、24和燕尾状滑槽17、23)和竖梁11与竖梁滑槽21三者进行滑动,相当于是三点固定(参见图18中黑点),更好的保证融合器撑开后整体的稳定性,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待融合器撑开至预期高度后,竖梁11与竖梁滑槽21仍有接触,不仅确保融合器的稳定性,还可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确保融合器不会轻易损坏,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竖梁滑槽21可以具有前挡边211和后挡边212,后挡边212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21所在撑开体2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的厚度之和,前挡边211具有向对侧撑开体1延伸的延伸部213,使得前挡边211的高度大于后挡边212的高度,对侧撑开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延伸部213的凹入槽12,这样在融合器初始撑开过程中,前挡边211的延伸部213在凹入槽12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初始撑开时角度固定,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延伸部213可增大竖梁11和竖梁滑槽21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融合器发生翻转、晃动。
竖梁滑槽21的前挡边211的前边缘可以为斜边,该斜边用作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这样在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前挡边211的前边缘同时与头部撑开块3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各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斜边的倾斜角度可以与顶推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优选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竖梁11,另一侧设有竖梁滑槽21,也即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装配时为中心对称,降低加工成本。
如图6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的前部两侧可以设有避让槽45,以便于避让各撑开体上的竖梁11。
实施例2
如图9-13所示,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斜梁13,另一者上设有与斜梁13相配合的斜梁滑槽22,斜梁13和斜梁滑槽22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斜梁13在斜梁滑槽22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更好的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融合器撑开稳定性更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根据斜梁13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施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如图9和图11中(a)所示,斜梁13的前边缘可以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
结构形式二:如图11中(b)所示,斜梁13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可以为斜边且呈八字形,更好的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
进一步的,斜梁13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可以用作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这样在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斜梁13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同时与头部撑开块3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该斜边的倾斜角度可以与顶推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如图13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的前部两侧可以设有避让槽45,以便于避让各撑开体上的斜梁13。
实施例3
如图14-17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可以设有斜向导轨46(具体的,斜向导轨46呈锐角倾斜设置),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斜向导轨46相配合的导轨滑槽15、25,斜向导轨46和导轨滑槽15、25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斜向导轨46在导轨滑槽15、25内滑动,多个配合点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斜向导轨46呈锐角倾斜设置,强度更高,更好的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更好的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即对融合器提供了极大的抗压能力),使融合器在撑开后整体结构得到增强,融合器撑开稳定性更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根据斜向导轨46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施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如图14和图17中(a)所示,斜向导轨46可以为分体设置,且包括分别设置在前连接部41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461和第二斜向导轨462;
结构形式二:如图17中(b)所示,斜向导轨46可以为一体设置且横跨前连接部41的左右两侧。
在以上实施例中,为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3和图5-7所示,头部撑开块3上可以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驱动杆5的头部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内,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这样通过驱动杆5可精准调节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进而精准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且驱动杆5驱动后不会占用植骨空腔40。
如图3和图7-8所示,驱动杆5的中部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1,环形凹槽51内设有与前连接部41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6(C形),这样在驱动杆5装配完成后,将卡环6置入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1内,使得头部撑开块3、尾部框4和驱动杆5变为无法拆卸状态,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后脱出/回退。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器械操作孔53(可以为梅花孔),以方便器械操作。
进一步的,为使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6-7所示,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环形凸台52,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48,环形凸台52的前端面与环形挡台48的后端面挡止配合,以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前脱出,使得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
如图4、图6、图11-13、以及图16-17所示,为稳定的撑开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以及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燕尾状凸台和燕尾状滑槽相配合,可防止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在撑开过程中脱离。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32,尾部框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49,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17、23,与尾部框4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18、24。
如图6所示,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持取器槽421,以方便器械持取。此时,可利用持取器夹持持取器槽421,以持取融合器将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之中。如图4所示,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可以设有驱动杆通道16,以方便安装驱动杆5而不产生干涉。
如图2所示,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可撑开椎间融合器的顶点可以位于可撑开融合器总长的1/2-1/3处,并且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可以呈多角度的倾斜角度,更加符合椎间的生理角度。如图1-2示,头部撑开块3的前端优选呈子弹头型,以方便植入。如图3、图10和图15,可撑开融合器能够形成多个生长孔,可使植骨空腔40内骨泥溢出,提高骨融合率。
如图19所示,顶推斜面的倾斜角度α可以为45-55度,例如46度、47度、48度、49度、50度、52度、54度等,原理如下:
当α<45度时,在相同S的情况下,α越小植入物所产生的S越小,而因植入物自身的长度受人体椎间盘限制,没有足够的横向移动行程S是无法达到需求的S;S和S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3978336750000111
其中,S为植入物自身的横向移动距离,S为撑开体的撑开高度;
当α>55度时,在相同F的情况下,α越大植入物所产生的F越小,而因人自身的力量有限,且相关器械(扳手)与植入物的零部件均有扭力限制,故无法无限制加压,没有足够的F导致F过小,植入物无法撑开;F和F满足以下公式:
F=Fcosα
其中,F为对撑开体产生的撑开力,F为由驱动杆5产生的对植入物尾部的推力。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可撑开融合器的设计方法,可撑开融合器的各撑开体上均设有多孔结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
步骤2:调整各撑开体上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使可撑开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之差在预设范围内。
本步骤中,患者骨质情况可分为四级:致密(T≥1)、正常(1≥T≥-1)、疏松(T<-2.5)、以及严重骨质疏松(T值<-2.5,且发生骨折),T值为与青年人相比标准差的倍数,这样可根据患者骨密度级别情况,通过调整各撑开体上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改变可撑开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使其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相同或近似,以做出生物适配型假体。
各撑开体均可以为3D打印件,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同时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各撑开体的材料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等多种材料。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度可任意调节,尾部有大植骨通道及植骨空腔的可撑开融合器,将融合器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融合器通过梅花扳手进行高度任意调整,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融合器尾部的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放入植骨空腔内,增强融合器的融合效果,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并且利用融合器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保障脊柱稳定等优点。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所述竖梁,另一侧设有所述竖梁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和斜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所述斜梁的前边缘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的前部两侧设有避让槽;
和/或,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
和/或,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设有驱动杆通道;
和/或,所述插接开口为圆形孔、方形孔、五边形孔、六边形孔、七边形孔、八边形孔、梅花孔或不规则异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所述斜向导轨和导轨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向导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和第二斜向导轨;
或者,所述斜向导轨为一体设置且横跨所述前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其中:
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和/或,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5-55度。
10.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撑开融合器的各撑开体上均设有多孔结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
步骤2:调整各撑开体上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使可撑开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之差在预设范围内。
CN202211537490.XA 2022-08-08 2022-12-02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Active CN115844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59469 2022-08-08
CN202222065946 2022-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4599A true CN115844599A (zh) 2023-03-28
CN115844599B CN115844599B (zh) 2023-08-22

Family

ID=8566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37490.XA Active CN115844599B (zh) 2022-08-08 2022-12-02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459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90985A2 (en) * 2001-08-16 2003-03-12 Iql Industrias Quirurgicas De Levante S.L. Intersomatic cage for posterior fusion surgery to the lumbar column and for surgery involving the insertion of a transforaminal implant
CN107224341A (zh) * 2017-07-17 2017-10-03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CN107510524A (zh) * 2017-09-29 2017-12-26 珠海康弘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椎间融合器及其调节工具
CN213310613U (zh) * 2020-06-10 2021-06-0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3262085A (zh) * 2021-04-28 2021-08-17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退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 2021-11-05 2022-03-04 天津市天津医院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5960471U (zh) * 2021-08-26 2022-03-0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一种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
CN114271998A (zh) * 2021-12-13 2022-04-05 天津市天津医院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90985A2 (en) * 2001-08-16 2003-03-12 Iql Industrias Quirurgicas De Levante S.L. Intersomatic cage for posterior fusion surgery to the lumbar column and for surgery involving the insertion of a transforaminal implant
CN107224341A (zh) * 2017-07-17 2017-10-03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CN107510524A (zh) * 2017-09-29 2017-12-26 珠海康弘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椎间融合器及其调节工具
CN213310613U (zh) * 2020-06-10 2021-06-0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3262085A (zh) * 2021-04-28 2021-08-17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退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5960471U (zh) * 2021-08-26 2022-03-0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一种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 2021-11-05 2022-03-04 天津市天津医院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4271998A (zh) * 2021-12-13 2022-04-05 天津市天津医院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4599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00641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cage
US11123200B2 (en) Variable lordotic interbody spacer
JP4197845B2 (ja) 拡大可能な脊椎骨間スペーサー
EP3111896B1 (en) Prosthetic device
US7261738B2 (en) C-shaped disc prosthesis
US9005294B2 (en) Artificial disk f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nd insertion assembly thereof
US8062373B2 (en) Spine surgery method and motion preserving implant
JP2796544B2 (ja) 人工脊椎融合挿入材
US20070179611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place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US20060265074A1 (en) Posterior spinal arthroplasty-development of a new posteriorly inserted artificial disc, a new anteriorly inserted artifical disc and an artificial facet joint
MXPA03010083A (es) Protesis de disco intervertebral y herramientas de ajuste.
KR20020035005A (ko) 신장가능한 고정 장치 및 방법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8792651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5844599A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9271241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6777128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N219000747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979348U (zh)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979346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30

Address after: G356, 3rd floor, building 1, yard 9, CHENGWA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Patentee after: Beijing natong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4 G356, Floor 3, Building 1, Yard 9, Chengwa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natong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