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77128U -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77128U
CN216777128U CN202122700473.0U CN202122700473U CN216777128U CN 216777128 U CN216777128 U CN 216777128U CN 202122700473 U CN202122700473 U CN 202122700473U CN 216777128 U CN216777128 U CN 216777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rod
intervertebral implant
distracting
distrac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04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强
马信龙
许书富
程磊
王卡
甄超
张勋
董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IANJI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27004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7712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0001 priority patent/WO202307766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77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77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88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4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中间结构,中间结构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撑开体,中间结构包括前端、后端、以及撑开结构,撑开结构包括驱动杆,驱动杆与撑开体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撑开体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驱动杆位于中间结构的前部,驱动杆的尾部操作端与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骨效果好,骨融合率高,能够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
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逐渐发现常规植入物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现有市面上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骨效果好,骨融合率高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撑开体,所述中间结构包括前端、后端、以及撑开结构,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撑开体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所述撑开体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所述驱动杆位于所述中间结构的前部,所述驱动杆的尾部操作端与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
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结构包括设置在后部的尾部框,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后连接部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置于所述前连接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头部撑开块,所述头部撑开块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所述驱动杆的头部与所述头部撑开块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头部撑开块靠近或远离尾部框,所述头部撑开块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也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所述头部撑开块和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的顶推斜面呈八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撑开块与所述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前连接部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为螺纹杆,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设有环形凹槽,其中:
所述前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驱动杆安装孔相联通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有销钉,所述销钉的末端伸入至所述环形凹槽内;
或者,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结构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后端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
所述主体框内中部设有隔板,所述主体框内在所述隔板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内且位于所述隔板前方的前端移动块;
所述驱动杆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前端移动块和隔板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以在驱动杆旋转过程中驱动前端移动块前后移动;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为螺纹杆,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设有环形凹槽,其中:
所述前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驱动杆安装孔相联通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有销钉,所述销钉的末端伸入至所述环形凹槽内;
或者,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结构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后端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
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内的前端移动块,所述主体框内在所述前端移动块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前端移动块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或通过顶推斜面顶推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驱动杆位于中间结构的前部,驱动杆的尾部操作端与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撑开结构整体位于前部,后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中间结构的后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骨效果好,骨融合率高,能够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中尾部撑开块一种结构形式下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尾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中头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销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中尾部撑开块另一种结构形式下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9为图8中尾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C形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中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2中主体框、驱动杆和前端移动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3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3撑开后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3中主体框、驱动杆和前端移动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如图1-21所示,包括中间结构(主要起支撑和撑开作用),中间结构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撑开体,中间结构包括前端、后端、以及撑开结构,其中:
撑开结构包括驱动杆3、3’、3”,驱动杆3、3’、3”与撑开体2、2’、2”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撑开体2、2’、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驱动杆3、3’、3”位于中间结构的前部,驱动杆3、3’、3”的尾部操作端与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D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10、10’、10”;
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10、10’、10”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5-4。
术中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首先处于图2所示的并拢状态,待植入人体后(即放入椎间隙后,如图19所示),通过影像设备观察植入物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5-4驱动驱动杆3、3’、3”旋转,驱动杆3、3’、3”驱动撑开体2、2’、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即图3所示状态);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通过控制驱动杆3、3’、3”,自由调节撑开体2、2’、2”的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后取出器械;最后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通过插接开口5-4放入植骨空腔10、10’、10”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驱动杆位于中间结构的前部,驱动杆的尾部操作端与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撑开结构整体位于前部,后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中间结构的后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骨效果好,骨融合率高,能够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脊柱后路尤其是腰椎融合固定手术,具体为一种前侧平行撑开,尾部有大植骨空腔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根据中间结构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头部撑开块+尾部框)
如图1-11所示,为形成植骨空腔,中间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后部的尾部框5,尾部框5包括前连接部5-6、后连接部5-7、以及连接前连接部5-6和后连接部5-7的一对侧向连接臂5-8,后连接部5-7构成中间结构的后端,尾部框5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植骨空腔10,驱动杆3的尾部设置于前连接部5-6上,也即驱动杆3的尾部操作端位于前连接部5-6处,插接开口5-4设置于后连接部5-7上。
为使驱动杆3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可以采用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撑开结构还包括头部撑开块1,头部撑开块1构成中间结构的前端,驱动杆3的头部与头部撑开块1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头部撑开块1靠近或远离尾部框5,头部撑开块1和撑开体2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此时,驱动驱动杆3旋转,驱动杆3驱动头部撑开块1靠近或远离尾部框5,进而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本实施例可以仅前侧撑开,后侧不撑开,也可以前侧和后侧同时撑开,当需要仅前侧撑开,后侧不撑开时,撑开体的后端可以铰接在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当需要前侧和后侧同时撑开,尾部框5的后连接部5-7与撑开体2相对的表面上也可以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头部撑开块1和尾部框5的后连接部5-7上的顶推斜面呈八字形。
为方便增大撑开距离,本实用新型中的撑开体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1-2所示,撑开体2包括位于尾部框5-7上方的上撑开体以及位于尾部框5下方的下撑开体。具体来说,上撑开体和头部撑开块1之间的顶推斜面可以为从前至后逐渐变低,上撑开体和尾部框5-7的后连接部5-7之间的顶推斜面可以为从前至后逐渐变高,该两顶推斜面呈倒八字形,这样能够方便的将上撑开体向外侧(即植入物上侧)撑开;下撑开体和头部撑开块1之间的顶推斜面可以为从前至后逐渐变高,下撑开体和尾部框5的后连接部5-7之间的顶推斜面可以为从前至后逐渐变低,该两顶推斜面呈正八字形,这样能够方便的将下撑开体向外侧(即植入物下侧)撑开。
可以想到的是,如果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只需要单侧撑开的话,则可以只设置上撑开体或只设置下撑开体。
如图4-5和图11所示,为稳定的撑开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头部撑开块1与撑开体、以及尾部框5的后连接部与撑开体2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置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燕尾状凸台和燕尾状滑槽相配合,可防止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在撑开过程中脱离。图中所示实施例中,是在头部撑开块1以及尾部撑开块5上设有燕尾状凸台1-1、5-3,在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设有与该燕尾状凸台1-1、5-3相配合燕尾状滑槽2-1、2-2。
当然,为避免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在撑开过程中脱离,也可以不采用燕尾槽结构,也可以在上下撑开体的两侧上设置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互相重叠的连接片,两者的连接片上其中一个上设置沿竖向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导向槽,另一个上设置卡入所述导向槽的定位柱,通过导向槽和定位柱之间的限位来防止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在撑开过程中脱离。
为驱动头部撑开块1靠近或远离尾部框5,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前连接部5-6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5-1,驱动杆3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即可原地转动)的装配在驱动杆安装孔5-1内,驱动杆3为螺纹杆,头部撑开块1上设有与螺纹杆相配合的螺纹孔1-2。驱动杆3的后端可以设有驱动部如梅花孔3-3,术中医生可使用梅花扳手穿过操作孔(即插接开口5-4)操作梅花孔3-3旋转驱动杆3。这样通过螺纹杆可精准调节头部撑开块1相对尾部撑开块5的移动,进而精准调节撑开体2的撑开距离,且螺纹杆移动后不会占用植骨通道10。
为方便实现驱动杆3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驱动杆安装孔5-1内,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
如图3-4和图6-7所示,驱动杆3的后端可以设有环形凹槽3-2,前连接部5-6上设有与驱动杆安装孔5-1相联通的销孔5-2,销孔5-2内设有销钉4,销钉4的末端4-2伸入至环形凹槽3-2内。使用时,将销钉4沿销孔5-2插入驱动杆3后端的环形凹槽3-2内,即可实现驱动杆3的后端原地转动的装配在驱动杆安装孔5-1内。销钉4可以卡接在销孔5-2内,然而为提高固定牢固性,销孔5-2优选为螺纹孔,销钉4为螺纹连接在该螺纹孔内的螺钉(即图7所示的结构),螺钉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至环形凹槽3-2内的防退轴4-2,螺钉的后端可以设有一字驱动槽4-1。
结构形式二:
如图6和图8-10所示,驱动杆3的后端可以设有环形凹槽3-2,驱动杆安装孔5-1内设有卡环凹槽5-1-1,环形凹槽3-2和卡环凹槽5-1-1内设有C形卡环6。使用时,将C形卡环6安装在卡环凹槽5-1-1内,然后将驱动杆3穿过C形卡环6,即可实现驱动杆3的后端原地转动的装配在驱动杆安装孔5-1内。图中所示实施例中,C形卡环6上设有开口6-1。
实施例2(主体框,内设隔板)
如图12-15所示,为形成植骨腔,中间结构可以包括主体框5’,主体框5’的前端和后端构成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主体框5’内中部设有隔板51’,主体框5’内在隔板51’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植骨空腔10’。
为使驱动杆3’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可以采用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主体框5’内且位于隔板51’前方的前端移动块1’;驱动杆3’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前端移动块1’和隔板51’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以在驱动杆3’旋转过程中驱动前端移动块1’前后移动;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传动连接。
图中所示实施例,隔板51’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驱动杆3’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3’为螺纹杆,驱动杆3’的头部与前端移动块1’螺纹连接。此时,驱动驱动杆3’在驱动杆安装孔转动,即可驱动前端移动块1’前后移动,进而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为方便实现驱动杆3’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隔板51’的驱动杆安装孔内,可参考前述结构形式一和结构形式二,此处不再赘述。
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的传动连接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通过连杆连接或通过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图中所示实施例,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通过连杆11’连接,即连杆11’的一端铰接在前端移动块1’上,另一端铰接在撑开体2’上;前端移动块1’具体可以为横向套环。为方便增大撑开距离,撑开体2’包括位于主体框5’上方的上撑开体以及位于主体框5’下方的下撑开体。顶推斜面配合方式与上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主体框,内不设隔板)
如图16-20所示,为形成植骨空腔,中间结构可以包括主体框5”,主体框5”的前端和后端构成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主体框5”内的前端移动块1”,主体框5”内在前端移动块1”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植骨空腔10”。
为使驱动杆3”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驱动杆3”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主体框5”的前端和前端移动块1”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传动连接。
图中所示实施例,驱动杆3”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前端移动块1”上,驱动杆3”的头部与主体框5”的前端螺纹连接。此时,驱动驱动杆3”在前端移动块1”上的驱动杆安装孔内转动,即可驱动前端移动块1”前后移动,进而驱动撑开体2”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为方便实现驱动杆3”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前端移动块1”的驱动杆安装孔上,可参考前述结构形式一和结构形式二,此处不再赘述。
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的传动连接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通过连杆连接或通过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图中所示实施例,前端移动块1”与撑开体2”之间通过连杆11’连接,即连杆11’的一端铰接在前端移动块1”上,另一端铰接在撑开体2”上;前端移动块1”具体可以为横向套环。为方便增大撑开距离,撑开体2”包括位于主体框5”上方的上撑开体以及位于主体框5”下方的下撑开体。顶推斜面配合方式与上相同此处,此处不再赘述。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撑开体2、2’、2”的外表面可以设有沿中间结构的前端向后端逐渐降低的斜面2-6,该斜面2-6的倾斜角度为1-7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未撑开时,撑开体2、2’、2”的前端点优选位于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总长的1/2-1/3处,这样更加符合椎间的生理角度,在撑开体2、2’、2”撑开后能够理想的恢复生理前凸,恢复脊椎生理曲度。
如图2所示,为方便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植入,中间结构的前端优选呈子弹头型。如图4所示,为方便持取器夹持植入物,中间结构的后端两侧可以设有一对持取槽5-5。如图11中(b)所示,为提高植入物的骨融合率,撑开体2、2’、2”上可以设有与植骨通道10相联通的植骨孔2-5。如图11中(a)所示,为增加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牢固性,撑开体2、2’、2”的外表面可以设有凸齿,凸齿还可以向中间结构的后端方向倾斜,以便于植入物植入。
为增加骨融合,撑开体2、2’、2”上可以设有多孔结构。如图11中(a)所示,为确保撑开体2、2’、2”的整体强度,撑开体2、2’、2”优选包括实心外框区2-3和位于该实心外框区2-3内的多孔结构区2-4。
撑开体2、2’、2”优选为3D打印制造,或者酸洗等工艺形成,使得撑开体表面形成多孔结构,便于与骨融合。撑开体2、2’、2”的材料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或金属/非金属可吸收材料等。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高度可任意调节,其尾部有大植骨通道及植骨空间,将植入物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植入物通过梅花扳手进行高度调整,可将植入物调整到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尾部的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入物内,增强植入物的融合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撑开体为3D打印制造,或者酸洗等工艺形成,并附加有多孔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利用椎间植入物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椎间植入物骨性融合增加,保障脊柱稳定,其后半部分有充足空间,可植入大量骨填充材料,增加了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骨融合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撑开体,所述中间结构包括前端、后端、以及撑开结构,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撑开体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所述撑开体向外张开或向内合拢;
所述驱动杆位于所述中间结构的前部,所述驱动杆的尾部操作端与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在中间结构的后部形成植骨空腔;
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包括设置在后部的尾部框,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后连接部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后端,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置于所述前连接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头部撑开块,所述头部撑开块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所述驱动杆的头部与所述头部撑开块传动连接以在旋转过程中驱动头部撑开块靠近或远离尾部框,所述头部撑开块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也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顶推斜面,所述头部撑开块和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的顶推斜面呈八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撑开块与所述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所述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部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为螺纹杆,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设有环形凹槽,其中:
所述前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驱动杆安装孔相联通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有销钉,所述销钉的末端伸入至所述环形凹槽内;
或者,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后端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
所述主体框内中部设有隔板,所述主体框内在所述隔板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内且位于所述隔板前方的前端移动块;
所述驱动杆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前端移动块和隔板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以在驱动杆旋转过程中驱动前端移动块前后移动;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传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有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装配在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为螺纹杆,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设有环形凹槽,所述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后端构成所述中间结构的前端和后端;
所述撑开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内的前端移动块,所述主体框内在所述前端移动块的后方所围成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主体框的前端和前端移动块其中一个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与另一个螺纹连接;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移动块与所述撑开体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或通过顶推斜面顶推配合。
CN202122700473.0U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ctive CN216777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0473.0U CN216777128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PCT/CN2022/070001 WO2023077664A1 (zh) 2021-11-05 2022-01-01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0473.0U CN216777128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77128U true CN216777128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3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0473.0U Active CN216777128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77128U (zh)
WO (1) WO20230776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1734B1 (en) * 2013-08-09 2017-10-31 Nuvasive, Inc. Lordotic expandable interbody implant
CN103610523A (zh) * 2013-12-18 2014-03-05 广州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创侧方入路椎间融合器
US9642720B2 (en) * 2013-12-19 2017-05-09 Amendia, Inc.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US10610376B2 (en) * 2015-10-16 2020-04-07 Warsaw Orthopedic, Inc.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system and method
CN107334566B (zh) * 2017-08-09 2023-10-17 丁金勇 椎间融合器及用于扩张该融合器的辅助组件
CN109758272B (zh) * 2019-02-26 2020-01-17 珠海维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中间植骨高度可调的可撑开融合器
CN213310613U (zh) * 2020-06-10 2021-06-0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3607208U (zh) * 2020-09-23 2021-07-06 宋恩 一种运用于脊柱微创手术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CN113262085A (zh) * 2021-04-28 2021-08-17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退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7664A1 (zh) 2023-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22182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0463502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device and tool for inserting same
JP4197845B2 (ja) 拡大可能な脊椎骨間スペーサー
CN103356311B (zh) Tlif用人工椎间盘及其插入组件
AU2008282493B2 (en) Inter-body implant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6258125B1 (en) Intervertebral allograft spacer
JP2796544B2 (ja) 人工脊椎融合挿入材
USRE38614E1 (en) Intervertebral allograft spacer
US2003017181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expandable spinal fusion cage
WO2017120045A1 (en) Pivoting wedge expanding spinal implant and method of implanting same
US20070179611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place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CN108697512A (zh) 齿轮传动凸轮可扩展的椎间植入物和植入方法
US20090326543A1 (en) Spine surgery method and extractor
CA2764837A1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JP7289564B2 (ja) 横方向に拡張可能な最小侵襲性椎間ケージならびに挿入および抽出デバイス
CN105025845A (zh) 可侧向扩张的椎间融合植入物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979346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6777128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792651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09847471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8247502U (zh) 高度可视化微创椎间融合器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7286193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