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47471U - 一种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47471U
CN209847471U CN201920457194.6U CN201920457194U CN209847471U CN 209847471 U CN209847471 U CN 209847471U CN 201920457194 U CN201920457194 U CN 201920457194U CN 209847471 U CN209847471 U CN 209847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groove
state
shaped opening
ope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71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骁
行勇刚
李志宇
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9204571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47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47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47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以使后凸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重建满意的前凸,从而实现矫正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以及片状撑开部,其中:融合器主体包括两个支撑体,两个支撑体通过铰接轴铰接,其中一个支撑体朝向另一个支撑体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且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第一凹槽包括第一槽段和位于第一槽段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第二槽段;片状撑开部能够以第一状态由支撑体的侧端面插入第一凹槽内,当旋转至第二状态时,片状撑开部的一侧边缘能够卡持进第二槽段,将融合器主体撑开。

Description

一种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Oblique Lumber Interbody Fusion,简称OLIF)是较新的脊柱外科手术方式,该种手术方式入路损伤小,可植入体积更大的椎间融合器,有助于植骨骨性融合,并且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前凸及冠状面平衡,同时还可以间接减压,从而减少神经损伤及粘连。
对于患有脊柱后凸畸形的病人,两椎体之间的间隙在靠近身体前侧的一侧较小,而靠近身体后侧的一侧较大,如果植入等厚度的椎间融合器的话,达不到矫正脊柱的效果。现有的一种针对脊柱后凸畸形的椎间融合器,这种椎间融合器的第一侧厚度较大,第二侧厚度较小,在植入两椎体之间时,椎间融合器的第一侧靠近患者的身体前侧设置,第二侧靠近患者的身体后侧设置,而如果要达到矫正畸形的效果,椎间融合器的第一侧的厚度必然要大于当前的椎间隙高度,这样就导致在植入椎间融合器时会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之间产生干涉,强行植入的话往往会损伤椎体终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在不损伤椎体终板的前提下使后凸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并重建满意的前凸,从而实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包括融合器主体以及片状撑开部,其中:
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两个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通过铰接轴铰接,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朝向另一个所述支撑体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槽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槽段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第二槽段;
所述片状撑开部包括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一状态,以及使其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二状态,所述片状撑开部能够以第一状态由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片状撑开部的一侧边缘能够卡持进所述第二槽段,且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槽段的底部和另一个支撑体的内端面抵接,将所述融合器主体撑开;
其中,w3>h2>h1,w3>w2≥h3,w1+w2≥w3,h1为第一槽段的深度,w1为第一槽段的宽度,h2为第二槽段的深度,w2为第二槽段的宽度,h3为片状撑开部的厚度,w3为片状撑开部的宽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与上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所述支撑体的内端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与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支撑体的内端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对于未开设所述第一凹槽的所述支撑体,该支撑体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撑开部的另一侧边缘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靠近铰接轴的一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未开设所述第一凹槽的支撑体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所述第二凹槽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内壁形成所述限位台阶,其中:h2+h4<w3,h4为第二凹槽的深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以第一状态由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时,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相抵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挡板可与上位椎体固定连接;或者,
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挡板可与下位椎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片状撑开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相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片状撑开部上开设有呈蜂窝状排布的多个微孔结构。
在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植入两椎体之间时,首先将融合器主体置入两椎体之间,并使铰接轴位于靠近患者身体后侧的一侧,两个支撑体铰接形成的开口侧位于靠近患者身体前侧的一侧,然后将片状撑开部以第一状态插入其中一个支撑体的第一凹槽内,之后旋转片状撑开部至第二状态,使片状撑开部的一侧边缘卡持进第一凹槽的第二槽段,从而将片状撑开部以第二状态在融合器主体内固定,这样,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与第二槽段的底部和另一个支撑体的内端面抵接,从而将两个支撑体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此时的融合器主体呈后侧厚度小、前侧厚度大的梯形体,这样就可以使患有脊柱后凸的患者的椎间隙恢复至正常高度,并重建满意的前凸,从而实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是采用先植入两椎体之间、后在两椎体之间撑开的方式来实现正畸的效果,在通过旋转片状撑开部撑开融合器主体的过程中,应力主要集中于融合器主体与片状撑开部之间,而不是融合器主体与椎体之间,因此对椎体终板造成损伤的风险大大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椎间融合器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片状撑开部插入第一凹槽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片状撑开部插入第一凹槽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片状撑开部旋转至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融合器主体 20-片状撑开部 11-支撑体 12-第一凹槽
13-第一槽段 14-第二槽段 15-限位台阶 16-第二凹槽
21-挡板 22-微孔结构 23-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在不损伤椎体终板的前提下使后凸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并重建满意的前凸,从而实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包括融合器主体10以及片状撑开部20,其中:
融合器主体10包括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两个支撑体11,两个支撑体11通过铰接轴(图中未示出)铰接,其中一个支撑体11朝向另一个支撑体11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且第一凹槽12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第一凹槽12包括第一槽段13和位于第一槽段13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第二槽段14;
片状撑开部20包括使其厚度方向与第一凹槽12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一状态,以及使其宽度方向与第一凹槽12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二状态,片状撑开部20能够以第一状态由支撑体11的侧端面插入第一凹槽12内,当片状撑开部20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片状撑开部20的一侧边缘能够卡持进第二槽段14,且片状撑开部20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与第二槽段14的底部和另一个支撑体11的内端面抵接,将融合器主体10撑开;
其中,w1+w2≥w3,w3>h2>h1,w3>w2≥h3,h1为第一槽段13的深度,w1为第一槽段13的宽度,h2为第二槽段14的深度,w2为第二槽段14的宽度,h3为片状撑开部20的厚度,w3为片状撑开部20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槽段13与第二槽段14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和深度尺寸分别为沿x、y、z三个方向的尺寸。第一凹槽12既可以开设于与上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支撑体11的内端面,也可以开设于与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支撑体11的内端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融合器主体的具体材质不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聚醚醚酮材质;片状撑开部的具体材质不限,本实用实施例中优选采用钛合金材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融合器主体10的厚度在10mm左右,也就是说,每一个支撑体11的厚度约为5mm,在将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时,两个支撑体11铰接的一侧保持在10mm左右,而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侧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决定撑开高度,这样就需要使用到不同尺寸规格的片状撑开部20。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片状撑开部20可具有多种尺寸规格,手术时只需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应规格的片状撑开部20即可。
在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植入两椎体之间时,首先将融合器主体10置入两椎体之间,并使铰接轴位于靠近患者身体后侧的一侧,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侧位于靠近患者身体前侧的一侧,然后将片状撑开部20以第一状态插入其中一个支撑体11的第一凹槽12内,之后旋转片状撑开部20至第二状态,使片状撑开部20的一侧边缘卡持进第一凹槽12的第二槽段14,从而将片状撑开部20以第二状态在融合器主体10内固定,这样,片状撑开部20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与第二槽段14的底部和另一个支撑体11的内端面抵接,从而将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此时的融合器主体10呈后侧厚度小、前侧厚度大的梯形体,这样就可以使患有脊柱后凸的患者的椎间隙恢复至正常高度,并重建前凸,从而实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是采用先植入两椎体之间、后在两椎体之间撑开的方式来实现正畸的效果,在通过旋转片状撑开部20撑开融合器主体10的过程中,应力主要集中于融合器主体10与片状撑开部20之间,而不是融合器主体10与椎体之间,因此对椎体终板造成损伤的风险大大减小。
其中,为了使片状撑开部20能够以第一状态插入第一凹槽12内,第一槽段13的宽度w1与第二槽段14的宽度w2之和应不小于片状撑开部20的宽度w3;为了使片状撑开部20在旋转至第二状态后边缘能够卡进第二槽段14,第一槽段13底部与第二槽段14底部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也就是说第二槽段14的深度h2应大于第一槽段13的深度h1,并且第二槽段14的宽度w2应不小于片状撑开部20的厚度h3;同时,为了使片状撑开部20旋转至第二状态后能够将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片状撑开部20的宽度w3应大于第二槽段14的深度h2;以及,为了使片状撑开部20能够以第二状态卡持于第二槽14段内,片状撑开部20的宽度w3还应大于第二槽段14的宽度w2。此外,为了保证片状撑开部20将两个支撑体11的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后,两个支撑体11沿长度方向能够受力均衡,优选的,片状撑开部20的长度与支撑体11的长度相等。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未开设第一凹槽12的支撑体11,该支撑体11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15,限位台阶15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当片状撑开部20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片状撑开部20的另一侧边缘限位于限位台阶15靠近铰接轴的一侧。采用该方案,可以使片状撑开部20较为牢靠地卡持于两个支撑体11之间,提高了椎间融合器的使用可靠性。在具体设置限位台阶15时,参考图2、图3和图4所示,未开设第一凹槽12的支撑体11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11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第二凹槽16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内壁形成限位台阶15,并且为了使片状撑开部20旋转至第二状态后能够将两个支撑体11铰接形成的开口撑开,第二槽段14的深度h2与第二凹槽16的深度h4之和应不大于片状撑开部20的宽度w3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片状撑开部20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挡板21,当片状撑开部20以第一状态由支撑体11的一侧端面插入第一凹槽12内时,挡板21与支撑体11的侧端面相抵接,从而将插入第一凹槽12内的片状撑开部20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定位,避免片状撑开部20由支撑体11的另一侧端面伸出,影响片状撑开部20的支撑稳定性。
优选的,参考图6所示,当片状撑开部20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挡板21,当片状撑开部20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挡板21可与上位椎体固定连接;或者,当片状撑开部20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挡板21可与下位椎体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将片状撑开部20与上位椎体或者下位椎体连接,就能够使片状撑开部20牢靠地固定于两个支撑体11之间。
更优的,片状撑开部20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21,当片状撑开部20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两个挡板21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固定连接。采用该实施例方案,通过将片状撑开部20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分别连接,使片状撑开部20更为牢靠地固定在两个支撑体21之间,进一步提高了椎间融合器的使用可靠性。较佳的,挡板21上还开设有安装孔23,这样,通过螺钉即可将挡板21与椎体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片状撑开部20上开设有呈蜂窝状排布的多个微孔结构22。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在片状撑开部20上开孔有利于促进骨长入,提高了椎间融合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主体以及片状撑开部,其中:
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两个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通过铰接轴铰接,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朝向另一个所述支撑体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槽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槽段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第二槽段;
所述片状撑开部包括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一状态,以及使其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同向时的第二状态,所述片状撑开部能够以第一状态由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片状撑开部的一侧边缘能够卡持进所述第二槽段,且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槽段的底部和另一个支撑体的内端面抵接,将所述融合器主体撑开;
其中,w3>h2>h1,w3>w2≥h3,w1+w2≥w3,h1为第一槽段的深度,w1为第一槽段的宽度,h2为第二槽段的深度,w2为第二槽段的宽度,h3为片状撑开部的厚度,w3为片状撑开部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与上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所述支撑体的内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与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支撑体的内端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对于未开设所述第一凹槽的所述支撑体,该支撑体的内端面远离铰接轴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延伸方向与铰接轴的延伸方向同向;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撑开部的另一侧边缘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靠近铰接轴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未开设所述第一凹槽的支撑体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该支撑体的内端面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端面,所述第二凹槽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的内壁形成所述限位台阶,其中:h2+h4<w3,h4为第二凹槽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以第一状态由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时,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撑体的侧端面相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挡板可与上位椎体固定连接;或者,
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挡板可与下位椎体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撑开部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当所述片状撑开部由第一状态旋转至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撑开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撑开部上开设有呈蜂窝状排布的多个微孔结构。
CN201920457194.6U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09847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7194.6U CN209847471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7194.6U CN209847471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47471U true CN209847471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6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7194.6U Active CN209847471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474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4516A (zh) * 2019-09-04 2019-11-19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111839835A (zh) * 2020-08-31 2020-10-3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4516A (zh) * 2019-09-04 2019-11-19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111839835A (zh) * 2020-08-31 2020-10-3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CN111839835B (zh) * 2020-08-31 2022-04-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5064B2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EP2328495B1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US8641765B2 (en) Posterior spinal implant system
KR101852966B1 (ko) 추간 장치 및 이용 방법
US20090299478A1 (en) Lordotic Implant for Posterior Approach
US20070288092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and method
US20090088765A1 (en) Spinal Interbody Distractor
US20090099568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variably adjusting 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and lordosis
US2006000984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kinematic retaining cervical plating
US20020065558A1 (en) Method of implanting an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20140039625A1 (en) A minimally-invasive, laterovertically expanding, intervertebral disc scaffolding
US20090182428A1 (en) Flanged interbody device
NZ530383A (en) Novel banana cage
CN209847471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US11399952B2 (en) Medical implant having an anchor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7357636B2 (ja) 頸椎固定外科手術のための一体式インプラントおよび方法
EP3349686B1 (en) Adjustable, implantable spinal disc device for deformity correction in intervertebral fusion procedures
US20130073048A1 (en) Positioning insert for intervertebral disc disorder
CN110464516B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US2022000064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spinal surgery
US20210015629A1 (en) Expandable TLIF or PLIF Implants
CN112089509B (zh) 一种一体化椎间处理融合器
AU2021257918B1 (en) An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 implant and surgical procedure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