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9348U -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9348U
CN218979348U CN202223542399.5U CN202223542399U CN218979348U CN 218979348 U CN218979348 U CN 218979348U CN 202223542399 U CN202223542399 U CN 202223542399U CN 218979348 U CN218979348 U CN 218979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head frame
groove
screw
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23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朋鹤
张勋
董亚龙
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23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9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9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9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框架、尾部撑开块、以及驱动杆,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植骨通道,尾部撑开块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插接开口;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骨空腔大,植骨量多,能够更好的适配不同节段椎体生理角度。

Description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和脊柱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达到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及维持脊柱稳定的效果。随着近些年骨科脊柱植入物的发展,脊柱融合器手术方式越来越多,植入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及结构,促进了脊柱内固定的发展。目前常规的脊柱内固定手术,采用的是常规的PEEK融合器,其优异的力学强度及低廉的制作方法,成为了目前主流的脊柱植入形式。
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常规融合器的问题逐渐暴露,如现有市面上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空腔小,植骨量少,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并且常规融合器由于采用机加工的方式,其设置的高度规格无法达到患者最佳植入高度及角度,植入过程中需要进行敲击放置,对患者有一定伤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2110615798.0和202111520400.1的专利申请均公开了一种融合器,各融合器均能够实现盖板/撑开体左右单侧撑开(即盖板/撑开体左右两侧撑开幅度不同),以适配不同节段的椎体生理角度,但是其相关结构仍有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骨空腔大,植骨量多,能够更好的适配不同节段椎体生理角度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框架、位于所述头部框架后部的尾部撑开块、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框架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
或者,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与另一个撑开体采用斜直导轨-斜直滑槽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槽,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上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一上螺旋导轨和与所述第二上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二上螺旋导轨;
和/或,所述下撑开体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槽,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一下螺旋导轨和与所述第二下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二下螺旋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一上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所述第二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
和/或,所述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一下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所述第二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螺旋槽、第二上螺旋槽、第一上螺旋导轨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第二下螺旋槽、第一下螺旋导轨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旋转中心相同;
所述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槽的旋向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槽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上螺旋导轨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旋向与所述第一下螺旋导轨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所述燕尾状凸台的两外侧面和所述燕尾状滑槽的两内侧面均为弧面,该弧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旋转中心所在轴线为同一轴线。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所述导向轴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杆段的直径,所述导向轴与所述螺杆段之间设有导向斜面,其中:
所述导向轴的后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和/或,所述导向轴的后端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为台阶孔且包括与所述环形凸台相配合的大径段和与所述导向轴相配合的小径段。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沿其宽度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为0-30度;
和/或,所述尾部撑开块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后部内表面均设有驱动杆避让孔;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后部内表面均设有植骨避让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设有多孔结构;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为3D打印结构;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材料均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头部框架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以及连接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尾部撑开块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头部框架沿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前后方向延伸,使得头部框架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这样在利用驱动杆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可同时调节植入物的角度及撑开高度,以实现植入物撑开过程中角度及撑开高度的改变,可将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的角度及高度,以更好的适配不同节段椎体生理角度,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保障脊柱稳定,并且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接触面积大,配合平顺,旋转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撑开前的示意图,(b)为撑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后视图;
图4为图1中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后视图;
图5为图1中头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后视图;
图6为图1中尾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后视图;
图7为图1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C形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驱动杆、C形卡环和尾部撑开块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即融合器),如图1-10所示,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其中:
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框架3、位于头部框架3后部的尾部撑开块4、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的驱动杆5,头部框架3包括前侧壁31、后侧壁32、以及连接前侧壁31和后侧壁32的一对侧向连接臂33,头部框架3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30,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上设有与植骨空腔30相联通的植骨通道34,尾部撑开块4上与植骨通道3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41;
尾部撑开块4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与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O旋转张开。
术中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首先处于图2中(a)所示的并拢/未撑开状态,利用持取器夹持植入物放入椎间隙中,待植入物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植入物在椎间隙内的位置,利用操作器械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尾部撑开块4通过顶推斜面顶推各撑开体,且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与相应撑开体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使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O旋转张开(即图2中(b)所示状态),进而调节椎间植入物的角度及撑开高度;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椎间植入物,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撑开体的角度及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合适后取出操作器械;最后使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41和植骨通道34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30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头部框架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以及连接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尾部撑开块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头部框架沿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前后方向延伸,使得头部框架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这样在利用驱动杆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可同时调节植入物的角度及撑开高度,以实现植入物撑开过程中角度及撑开高度的改变,可将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的角度及高度,以更好的适配不同节段椎体生理角度,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保障脊柱稳定,并且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接触面积大,配合平顺,旋转平稳。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脊柱融合内固定手术,尤其适用于腰椎融合固定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利用植入物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椎间植入物骨性融合增加,保障脊柱稳定,可将椎间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位置、角度及撑开高度,以适配不同节段的椎体生理角度,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植入物性能稳定,融合效率高,操作便捷。本实用新型中图3-6中所示的弧线均以旋转中心O为圆心。
可以想到的是,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与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可以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实现上下两侧双侧变角度旋转撑开;也可以是,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与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中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与另一个撑开体采用斜直导轨-斜直滑槽配合(或是单斜面配合),以实现上下两侧其中一侧变角度旋转撑开,另一侧平行撑开,可以根据术中使用需求灵活选择。图中所示实施例,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与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
如图3-5所示,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的具体结构优选如下:
上撑开体1的两内侧面分别可以设有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二上螺旋槽12,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一上螺旋槽11相配合的第一上螺旋导轨35和与第二上螺旋槽12相配合的第二上螺旋导轨36;下撑开体2的两内侧面分别可以设有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二下螺旋槽22,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一下螺旋槽21相配合的第一下螺旋导轨37和与第二下螺旋槽22相配合的第二下螺旋导轨38,以便于实现上下两侧双侧变角度旋转撑开。图中所示实施例,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一下螺旋槽21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二上螺旋槽12和第二下螺旋槽22的数量均为一个,相对应的,第一上螺旋导轨35和第一下螺旋导轨37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二上螺旋导轨36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数量均为一个。
进一步的,为便于实施,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一上螺旋导轨35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可以相同,第二上螺旋槽12和第二上螺旋导轨36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即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一上螺旋导轨35的旋转中心与第二上螺旋槽12和第二上螺旋导轨36的旋转中心相同,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一上螺旋导轨35的螺径与第二上螺旋槽12和第二上螺旋导轨36的螺径不同;也就是说,上撑开体1左右两侧的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二上螺旋槽12的旋转中心相同,但螺径不同;
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一下螺旋导轨37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可以相同,第二下螺旋槽22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即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一下螺旋导轨37的旋转中心与第二下螺旋槽22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旋转中心相同,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一下螺旋导轨37的螺径与第二下螺旋槽22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螺径不同;也就是说,下撑开体2左右两侧的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二下螺旋槽22的旋转中心相同,但螺径不同。
进一步的,为实现各撑开体均向同一侧旋转张开,第一上螺旋槽11、第二上螺旋槽12、第一上螺旋导轨35和第二上螺旋导轨36的旋转中心可以与第一下螺旋槽21、第二下螺旋槽22、第一下螺旋导轨37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旋转中心相同;第一上螺旋槽11和第二上螺旋槽12的旋向与第一下螺旋槽21和第二下螺旋槽22的旋向相反,第一上螺旋导轨35和第二上螺旋导轨36的旋向与第一下螺旋导轨37和第二下螺旋导轨38的旋向相反。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头部框架3上的第一上螺旋导轨35到旋转中心O距离取为R1,第二上螺旋导轨36到旋转中心O距离为R2,
Figure BDA0004027983500000091
值(即螺径之差比值)越大其旋转变角度越大,另外,随着头部框架3、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上螺旋螺距的增加其旋转变角度越小。
如图3-4和图6所示,尾部撑开块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42,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燕尾状凸台42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13、23,燕尾状凸台42的两外侧面和燕尾状滑槽13、23的两内侧面均优选为(沿尾端视图)弧面,该弧面的中心轴线与旋转中心O所在轴线为同一轴线,以实现各撑开体沿同一轴线向同一侧旋转张开。图中所示实施例,尾部撑开块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42,各撑开体与尾部撑开块4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13、23。
为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5所示,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上可以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尾部撑开块4上与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驱动杆5的头部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内,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内,这样通过驱动杆5可精准调节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进而精准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
如图7所示,驱动杆5可以包括导向轴51,导向轴51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内的螺杆段52,导向轴51的直径大于螺杆段52的直径,导向轴51与螺杆段52之间设有导向斜面53,这样在使用操作器械驱动驱动杆5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的过程中,导向斜面53逐渐靠近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并与该后侧壁32相贴合/抵接,此时为椎间植入物的极限撑开尺寸。
为使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内,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7-9所示,导向轴51的后部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4,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内设有卡环凹槽44,环形凹槽54和卡环凹槽44内设有C形卡环6,使得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内。
进一步的,导向轴51的后端可以设有环形凸台55,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为台阶孔且包括与环形凸台55相配合的大径段431和与导向轴51相配合的小径段432,由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为台阶孔,可提高驱动杆5的稳定性,防止驱动杆5晃动。环形凹槽54可以位于环形凸台55的前边缘,也即环形凸台55的前表面用作为环形凹槽54的后侧壁,这样可增大环形凹槽54后侧壁与C形卡环6后表面的接触面积,防止C形卡环6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装配过程可以参考如下:
装配时,分别将上撑开体1的螺旋槽和下撑开体2的螺旋槽沿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的两外侧面相应的螺旋导轨螺旋滑入,将各撑开体撑开到合适高度及角度,再将尾部撑开块4的燕尾状凸台42与各撑开体相应的燕尾状滑槽13、23自闭合方向滑入,闭合各撑开体,此时各撑开体、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装配为一个整体,然后将C形卡环6沿尾部撑开块4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塞入,使得C形卡环6的外圈与卡环凹槽44配合,再将驱动杆5沿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3插入,直至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4与C形卡环6的内圈卡接配合,此过程中由于驱动杆5上设置有导向斜面53,使得驱动杆5的导向轴51容易穿过C形卡环6的内孔,并且装配完成时,驱动杆5的螺杆段52刚好旋入头部框架3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内,驱动杆5只可相对尾部撑开块4轴向旋转,旋动驱动杆5即可实现椎间植入物的撑开及闭合,以实现角度及撑开高度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撑开过程可以参考如下:
使用时,将植入物植入至椎间后,各撑开体均与相应椎体贴合,但存在角度丢失,需要对植入物的角度及撑开高度同时调整,利用配合工具插入驱动杆5尾端的器械操作孔(梅花孔)56,驱动驱动杆5旋转,驱动杆5在旋转过程中其螺杆段52与头部框架3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9相配合,其环形凸台55的前边缘(台肩)压紧C形卡环6后表面,从而使C形卡环6前表面压紧尾部撑开块4,使得头部框架3与尾部撑开块4相互靠近,此时燕尾状凸台42与燕尾状滑槽13、23、以及螺旋槽与螺旋导轨均相配合,以使各撑开体均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当驱动杆5的导向斜面53与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相贴合/抵接,此时为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极限撑开尺寸。
在改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均沿其宽度方向倾斜,倾斜角度α可以为0-30度,例如5度、8度、12度、20度、25度等,植入过程中植入物闭合,以满足初始角度匹配。尾部撑开块4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持取器槽45,以方便持取器持取。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后部内表面均可以设有驱动杆避让孔14、24,以便于避让驱动杆5,方便驱动杆5安装。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后部内表面均可以设有植骨避让孔15、25,以便于避让植骨器械,方便向椎间植入物的植骨空腔30内植骨。
为促进植骨融合,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可以设有多孔结构。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可以为3D打印结构,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同时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并且植入过程中无需进行敲击植入,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的材料均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等多种材料。另外,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也可以为机加工制造。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可通过配合器械(扳手)调节驱动杆使椎间植入物撑开/缩回,椎间植入物的角度及撑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任意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其植骨通道与驱动杆安装孔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将椎间植入物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椎间植入物通过配合器械进行角度及撑开高度的调整,达到最佳效果,椎间植入物尾部设置独立插接开口(植骨孔),植骨器械可通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人工骨)植入融合器内部,增强融合器的融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具备角度及撑开高度可调节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通过驱动杆将尾部撑开块与头部框架拉近或远离,并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下,植入物实现撑开过程中角度及撑开高度的改变,撑开方式为螺旋撑开,可将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角度及撑开高度,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且螺旋撑开结构具有配合平顺,接触面积大,旋转平稳,使椎间植入物配合更稳定等优点,此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具有结构稳定,融合操作便捷的特点,另外由于独立植骨,配合大植骨窗设计,便于后期植骨,促进植骨融合,融合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框架、位于所述头部框架后部的尾部撑开块、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框架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至少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相应撑开体沿螺旋的旋转中心旋转张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
或者,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中一个撑开体采用螺旋导轨-螺旋槽配合,与另一个撑开体采用斜直导轨-斜直滑槽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槽,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上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一上螺旋导轨和与所述第二上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二上螺旋导轨;
和/或,所述下撑开体的两内侧面分别设有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槽,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两外侧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一下螺旋导轨和与所述第二下螺旋槽相配合的第二下螺旋导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一上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所述第二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
和/或,所述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一下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所述第二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螺距、旋向、螺径及旋转中心均相同,该两个旋转中心相同,但该两个螺径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螺旋槽、第二上螺旋槽、第一上螺旋导轨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第二下螺旋槽、第一下螺旋导轨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旋转中心相同;
所述第一上螺旋槽和第二上螺旋槽的旋向与所述第一下螺旋槽和第二下螺旋槽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上螺旋导轨和第二上螺旋导轨的旋向与所述第一下螺旋导轨和第二下螺旋导轨的旋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所述燕尾状凸台的两外侧面和所述燕尾状滑槽的两内侧面均为弧面,该弧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旋转中心所在轴线为同一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所述导向轴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杆段的直径,所述导向轴与所述螺杆段之间设有导向斜面,其中:
所述导向轴的后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C形卡环;
和/或,所述导向轴的后端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为台阶孔且包括与所述环形凸台相配合的大径段和与所述导向轴相配合的小径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沿其宽度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为0-30度;
和/或,所述尾部撑开块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后部内表面均设有驱动杆避让孔;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后部内表面均设有植骨避让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设有多孔结构;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均为3D打印结构;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材料均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
CN202223542399.5U 2022-12-29 2022-12-29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ctive CN218979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2399.5U CN2189793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2399.5U CN2189793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9348U true CN218979348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24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2399.5U Active CN2189793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9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1301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cage
US11399951B2 (en) Expandable vertebral prosthesis
US11291551B2 (en) Expandable vertebral prosthesis
US9393128B2 (en) Expandable vertebral prosthesis
AU2015387084B2 (en)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KR102032786B1 (ko) 확장 가능한 추간 케이지
CN208552140U (zh) 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8979348U (zh) 螺旋变角度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289651U (zh)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WO2023077664A1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7286193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系统
CN115990079A (zh) 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JP2022016391A (ja) 拡張可能な椎体間固定デバイス
WO2023055783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cage
CN117717444A (zh) 一种运用于脊柱微创手术的膨胀式锥间融合器
CN114795597A (zh) 多维立体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