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1242U -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1242U
CN219271242U CN202223188348.7U CN202223188348U CN219271242U CN 219271242 U CN219271242 U CN 219271242U CN 202223188348 U CN202223188348 U CN 202223188348U CN 219271242 U CN219271242 U CN 219271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ing lever
fusion
tail frame
head
conn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83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磊
张勋
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883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1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1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1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撑开块、尾部框、以及驱动杆;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一对侧向连接臂,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上,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头部撑开块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尾部框前连接部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抵接部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底面时,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植骨效果佳,能够准确控制撑开高度。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逐渐发现常规融合器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现有市面上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际撑开高度是通过螺纹驱动杆的螺纹行程来控制的,但因螺纹的实际加工误差,螺纹驱动杆的有效行程无法准确控制,与实际移动行程相差较大,导致融合器的最终高度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无法得到理想的撑开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骨效果佳,能够准确控制撑开高度的可撑开融合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底面时,所述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为圆柱头,所述圆柱头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杆的直径;
和/或,所述抵接部上设有厚度可选的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和/或,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和/或,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所述竖梁,另一侧设有所述竖梁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和斜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梁的前边缘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
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
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的前部两侧设有避让槽;
和/或,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设有驱动杆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所述斜向导轨和导轨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向导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和第二斜向导轨;
或者,所述斜向导轨为一体设置且横跨所述前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所述持取器槽内设有定位槽,其中:
所述持取器槽为矩形槽,所述定位槽为圆形孔槽;
和/或,所述持取器槽的高度为所述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高度的1/5-2/5。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其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融合器的驱动杆位于前部,尾部框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在植入人体撑开后,融合器内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融合器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融合器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头部撑开块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尾部框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抵接部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底面时,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这样能够准确控制驱动杆的有效行程,与实际移动行程相当,能够准确控制融合器的撑开高度,使融合器的最终高度与实际需求相当,进而得到理想的撑开高度,满足临床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未撑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未撑开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一个侧剖视图,(c)为另一个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下撑开体的立体图,(b)为上撑开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头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1的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立体图,(b)为另一个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2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侧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b)为另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的实施例3的尾部框的后连接部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与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相配合的持取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如图1-19所示,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其中:
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头部撑开块3、位于后部的尾部框4、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即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杆5,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尾部框4包括前连接部41、后连接部42、以及连接前连接部41和后连接部42的一对侧向连接臂43,尾部框4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40,驱动杆5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41上,后连接部42上设有与植骨空腔40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44;
头部撑开块3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驱动杆5的头部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内,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驱动杆5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抵接部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底面时,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
术中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首先处于图1-2所示的并拢状态,利用持取器7夹持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中,待融合器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融合器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利用操作器械穿过尾部框4后连接部42的插接开口44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具体的,尾部框4因被持取器7夹持其位置不发生变化,头部撑开块3在驱动杆5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尾部框4),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通过顶推斜面顶推各撑开体,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即图3所示状态);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可撑开融合器,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后取出器械;最后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通过插接开口44放入植骨空腔40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其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融合器的驱动杆位于前部,尾部框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在植入人体撑开后,融合器内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融合器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融合器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头部撑开块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尾部框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驱动杆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抵接部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底面时,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这样能够准确控制驱动杆的有效行程,与实际移动行程相当,能够准确控制融合器的撑开高度,使融合器的最终高度与实际需求相当,进而得到理想的撑开高度,满足临床需求。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手术尤其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手术,具体为一种前侧平行撑开,尾部有大植骨空腔的可撑开融合器,可将融合器调整到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从而使融合器稳定性和固定性更好,融合性更佳,满足临床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尾部有大植骨通道(插接开口),不仅可植入骨泥还可以植入大体积骨块,骨融合率远高于现有产品,且有充足的植骨空腔,可植入大量骨泥或骨块,增加了融合器的骨融合效果。
根据抵接部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如图3、图7、图10和图15所示,抵接部可以为圆柱头54,圆柱头54的直径优选小于驱动杆5的直径,以方便圆柱头54插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这样术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情况,选择不同高度的圆柱头54,术中操作时只需持续驱动驱动杆5使圆柱头54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底面,可撑开融合器便达到最大撑开高度,也即术中理想的撑开高度,以较好的进行椎间矫形;
结构形式二(未示出):抵接部上可以设有厚度可选的垫片,这样术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情况,选择不同厚度的垫片,术中操作时只需持续驱动驱动杆5使垫片抵接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1底面,可撑开融合器便达到最大撑开高度,也即术中理想的撑开高度,以较好的进行椎间矫形。
如图3和图7-8所示,驱动杆5的中部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1,环形凹槽51内设有与前连接部41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6(C形),这样在驱动杆5装配完成后,将卡环6置入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1内,使得头部撑开块3、尾部框4和驱动杆5变为无法拆卸状态,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后脱出/回退。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器械操作孔53(可以为梅花孔),以方便器械操作。
进一步的,为使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6-7所示,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环形凸台52,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48,环形凸台52的前端面与环形挡台48的后端面挡止配合,以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前脱出,使得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
如图4、图6、图11-13、以及图16-17所示,为稳定的撑开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以及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燕尾状凸台和燕尾状滑槽相配合,可防止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在撑开过程中脱离。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32,尾部框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49,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17、23,与尾部框4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18、24。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通过卡环6使所有零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其无法解体,由于可撑开融合器是由各单个零件组合而成(上撑开体2、下撑开体1、头部撑开块3、尾部框4和驱动杆5),若不通过卡环6使融合器进行最终锁定,则融合器装配后容易发生解体;当上撑开体2、下撑开体1、头部撑开块3、尾部框4和驱动杆5依次装配完成后,使卡环6发生弹性形变并置于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1内,使驱动杆5与卡环6连接为无法分离的一体,当需降低融合器高度时,驱动驱动杆5向后运动(向右运动),因卡环6在环形凹槽51内,卡环6随之向后运动,进而带动尾部框4向后运动,使头部撑开块3与尾部框4二者之间距离增大,进而使上下撑开体向中间运动,使融合器高度降低;当融合器降低到最低时,融合器因上下撑开体已相互接触整体高度无法继续下降,且当驱动杆5想继续向后运动时,卡环6会因尾部框4的阻挡阻止驱动杆5继续向后运动,以保证融合器无法发生解体。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可撑开融合器在其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稳定性仍然较差,撑开体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化。为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可以为槽-轨形式的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可以为槽-轨形式的导向限位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施例的可撑开融合器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
根据导向限位装置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竖梁11(前后边缘均为直边),另一者上设有与竖梁11相配合的竖梁滑槽21,竖梁11和竖梁滑槽21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竖梁11在竖梁滑槽21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待融合器撑开至预期高度后,竖梁11与竖梁滑槽21仍有接触,可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竖梁滑槽21可以具有前挡边211和后挡边212,后挡边212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21所在撑开体2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的厚度之和,前挡边211具有向对侧撑开体1延伸的延伸部213,使得前挡边211的高度大于后挡边212的高度,对侧撑开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延伸部213的凹入槽12,这样在融合器初始撑开过程中,前挡边211的延伸部213在凹入槽12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初始撑开时角度固定,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延伸部213可增大竖梁11和竖梁滑槽21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融合器发生翻转、晃动。
竖梁滑槽21的前挡边211的前边缘可以为斜边,该斜边用作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这样在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前挡边211的前边缘同时与头部撑开块3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各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优选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竖梁11,另一侧设有竖梁滑槽21,也即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装配时为中心对称,降低加工成本。
如图6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的前部两侧可以设有避让槽45,以便于避让各撑开体上的竖梁11。
实施例2
如图9-13所示,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1的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斜梁13,另一者上设有与斜梁13相配合的斜梁滑槽22,斜梁13和斜梁滑槽22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斜梁13在斜梁滑槽22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更好的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融合器撑开稳定性更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根据斜梁13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施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如图9和图11中(a)所示,斜梁13的前边缘可以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
结构形式二:如图11中(b)所示,斜梁13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可以为斜边且呈八字形,更好的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
进一步的,斜梁13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可以用作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这样在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斜梁13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同时与头部撑开块3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如图13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的前部两侧可以设有避让槽45,以便于避让各撑开体上的斜梁13。
实施例3
如图14-17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可以设有斜向导轨46(具体的,斜向导轨46呈锐角倾斜设置),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斜向导轨46相配合的导轨滑槽15、25,斜向导轨46和导轨滑槽15、25形成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斜向导轨46在导轨滑槽15、25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更好的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更好的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即对融合器提供了极大的抗压能力),使融合器强度更高,融合器撑开稳定性更好,以保障脊柱稳定。
根据斜向导轨46的结构形式不同,本实施例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如图14和图17中(a)所示,斜向导轨46可以为分体设置,且包括分别设置在前连接部41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461和第二斜向导轨462;
结构形式二:如图17中(b)所示,斜向导轨46可以为一体设置且横跨前连接部41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融合器为前置撑开形式,相关机构全部在融合器前部,以保证融合器尾部具有足够的植骨空间,并且因融合器为撑开式融合器,术中融合器在植入椎间盘内并撑开达到预期高度后才会进行植骨,因此必须保证融合器尾部插接开口44无任何遮挡,只能依靠融合器尾部框4后连接部42的持取器槽421保证夹持融合器时的稳定性。
故如图6和图18-19所示,优选的,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421,持取器槽421内设有定位槽422,便于持取器7夹持融合器并置入椎间盘内,并且在持取器槽421内增加定位槽422,可以和持取器7完美贴合,以保证持取器7夹持融合器后不会发生滑动现象。此时,可利用持取器7夹持持取器槽421和定位槽422,以持取融合器将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之中。持取器槽421优选为矩形槽,定位槽422优选为圆形孔槽。持取器槽421的高度为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高度的1/5-2/5(也即1/3左右),若太小则无法在夹持时保证稳定及强度,若太大则影响尾部框4的自身强度,持取器槽421的长度方向优选贴近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的实际长度。
如图4所示,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可以设有驱动杆通道16,以方便安装驱动杆5而不产生干涉。
如图2所示,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可撑开椎间融合器的顶点可以位于可撑开融合器总长的1/2-1/3处,并且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可以呈多角度的倾斜角度,更加符合椎间的生理角度。如图1-2示,头部撑开块3的前端优选呈子弹头型,以方便植入。如图3、图10和图15,可撑开融合器能够形成多个生长孔,可使植骨空腔40内骨泥溢出,提高骨融合率。
为增加骨融合,各撑开体上均可以设有多孔结构。各撑开体均可以为3D打印件,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同时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各撑开体的材料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等多种材料。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可任意调节,尾部有大植骨通道及植骨空腔的可撑开融合器,将融合器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融合器通过梅花扳手进行高度任意调整,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融合器尾部的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放入植骨空腔内,增强融合器的融合效果,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并且利用融合器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保障脊柱稳定等优点。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头端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底面时,所述可撑开融合器达到最大撑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为圆柱头,所述圆柱头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杆的直径;
和/或,所述抵接部上设有厚度可选的垫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和/或,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和/或,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燕尾状凸台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设有导向限位装置,或者各撑开体的侧面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限位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为相同结构,其一侧设有所述竖梁,另一侧设有所述竖梁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和斜梁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梁的前边缘为斜边,后边缘为直边;
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
或者,所述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的前部两侧设有避让槽;
和/或,各撑开体的后部内侧设有驱动杆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所述斜向导轨和导轨滑槽形成所述导向限位装置,其中:
所述斜向导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向导轨和第二斜向导轨;
或者,所述斜向导轨为一体设置且横跨所述前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器槽,所述持取器槽内设有定位槽,其中:
所述持取器槽为矩形槽,所述定位槽为圆形孔槽;
和/或,所述持取器槽的高度为所述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高度的1/5-2/5。
CN202223188348.7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Active CN219271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8348.7U CN219271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8348.7U CN219271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1242U true CN219271242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1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8348.7U Active CN219271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1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30239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JP4197845B2 (ja) 拡大可能な脊椎骨間スペーサー
US8480748B2 (en) Lordotic expandable interbody implant and method
AU2014236698B2 (en) Bodiless bone fusion device, apparatus and method
AU2014268740B2 (en) Adjustable implant and insertion tool
CN101394814B (zh) 用于椎间融合移植物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和用于移植椎间融合器的器械
CN112153951A (zh) 具有集成伸展和角度调节机构的椎间笼
US20050010292A1 (en) Method for correcting a deformity in the spinal column and its corresponding implant
KR20020035005A (ko) 신장가능한 고정 장치 및 방법
US20160095717A1 (en) Expandable interbody implant
JPH09503416A (ja) 前方式体内癒着装置
WO2001041681A1 (en) Facet screw and bone allograft intervertebral support and fusion system
CN115919514A (zh) 可扩展的脊椎椎体间组件
US20200093610A1 (en) Spinal Implant
CN105342680A (zh) 一种颈椎前路钢板cage一体化内固定系统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8979346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271241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218792651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US20220104854A1 (en) Bone anchor based retractor/distractor
CN215307057U (zh) 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