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2445A - 马达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2445A
CN115842445A CN202211120907.2A CN202211120907A CN115842445A CN 115842445 A CN115842445 A CN 115842445A CN 202211120907 A CN202211120907 A CN 202211120907A CN 115842445 A CN115842445 A CN 115842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hub
axial direction
contact
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209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池宏友
大山诚一
长泽直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42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2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6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axle parts
    • B62M6/65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axle parts with axle and driving shaft arranged coax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及车辆。马达包括减速装置及能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轮毂。减速装置具有包围中心轴且能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环状齿轮。环状齿轮具有第一接触部。轮毂具有包围中心轴的圆盘轮毂。圆盘轮毂具有圆盘部及第二接触部。圆盘部配置于比环状齿轮更靠轴向其中一方,包围中心轴且沿径向扩展。第二接触部配置于圆盘部的轴向另一侧,可与第一接触部在周向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搭载于电动自行车的前轮的轮毂马达(hub motor)。轮毂马达的原动力经由行星齿轮机构等减速装置传递至与轮胎等一体地旋转的轮毂(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9-38480号公报)。
减速装置的输出齿轮(例如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例如通过螺固而与轮毂在轴向连结。为了将两者螺固,需要在输出齿轮确保用于螺固于减速装置的输出部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38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若确保所述空间,则难以使输出齿轮的齿数增加,因此难以提高从减速装置向轮毂的力矩的传递效率。例如内齿轮的情况下,难以使径向内方侧的齿数增加。因此,难以从内齿轮向轮毂输出更大的力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从减速装置向轮毂的力矩的传递效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马达包括主轴、转子、定子、减速装置及轮毂。所述主轴沿着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延伸。所述转子能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与所述主轴一起旋转。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相向。所述减速装置连接于所述主轴。所述轮毂能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所述减速装置具有环状齿轮。所述环状齿轮包围所述中心轴,能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环状齿轮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轮毂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的圆盘轮毂。所述圆盘轮毂具有圆盘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圆盘部配置于比所述环状齿轮更靠轴向其中一方,包围所述中心轴且沿径向扩展。所述第二接触部配置于所述圆盘部的轴向另一侧,可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周向接触。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车辆包括所述马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马达、车辆,可提高从减速装置向轮毂的力矩的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马达的截面图。
图2为马达的外观图。
图3为轮毂及环状齿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圆盘轮毂的轴向另一侧的外观图。
图5为圆盘轮毂与环状齿轮的组装体的外观图。
图6为表示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7为搭载马达的车辆的概略图。
[符号的说明]
1:马达
2:主轴
3:转子
4:定子
5:定子固持器
6:减速装置
7:轮毂
31:单向离合器
32:转子铁芯
33:磁铁
41:定子铁芯
42:绝缘体
43:线圈部
51、611、713、725:轴承固持器
52:支架
53:固持器部
54:基板
61:基座
62:太阳齿轮
63:行星主轴
64:行星架
65:行星齿轮
66:小齿轮
67:环状齿轮
71:圆盘轮毂
72:轮毂筒部
81:凹部
82:凸部
83:粘接剂
84:缺口部
100:车辆
110:车体
111:前叉
112、113:车轴
114:踏板
120:前轮
121:辐条
122:轮框
123:轮胎
130:后轮
140:把手
150:电池
511、6111、7131、7251:轴承
521:支撑部
612:基座板部
613:基座筒部
671、721:筒部
672、7221、7222:凸缘部
673:第一接触部
711:圆盘部
712:第二接触部
714:连结部
723:肋
724:底板
6731:第一凹部
6732:第一凸部
6733:第一缺口部
7121:第二凹部
7122:第二凸部
7123:第二缺口部
CX:中心轴
Da:轴向其中一方
Db:轴向另一方
d1、d2a、d2b:径向宽度
h1:轴向宽度
W1a、W1b、W2a、W2b:周向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本说明书中,将与作为马达1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CX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轴向中,将从后述的转子3朝向圆盘轮毂71的方向称为“轴向其中一方Da”,将从圆盘轮毂71朝向转子3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方Db”。而且,将与中心轴CX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径向中,将朝向中心轴CX接近的方向称为“径向内方”,将从中心轴CX远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方”。
而且,本说明书中,“环状”除了在绕中心轴CX等规定轴的方向全域不断开而连续地连成一个的形状以外,还包含在以所述轴为中心的全域的一部分具有一个以上的断开的形状。而且,也包含以所述轴为中心且在与中心轴CX交叉的曲面中描画闭曲线的形状。
而且,方位、线及面中的任一个与另外任一个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不仅是指两者无论延长至何处均完全不相交的状态,而且还包含实质上平行的状态。而且,“垂直”及“正交”分别不仅包含两者互相以90度相交的状态,而且还包含实质上垂直的状态及实质上正交的状态。即,“平行”、“垂直”及“正交”分别包含两者的位置关系具有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程度的角度偏移的状态。
此外,这些仅为用于说明的名称,并非意在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方向及名称等。
<1.马达1>
图1为马达1的截面图。图2为马达1的外观图。图1表示以包含中心轴CX的假想的平面切断的、马达1的截面结构。
马达1包括主轴2、转子3、定子4、定子固持器5、减速装置6及轮毂7。
<1-1.主轴2>
主轴2为能以中心轴CX为中心旋转的圆柱形状。如上文所述,马达1包括主轴2。主轴2沿着中心轴CX沿轴向延伸。此外,中心轴CX沿轴向延伸。在主轴2的径向外侧面,配置有转子3和减速装置6的后述的太阳齿轮62。主轴2可旋转地支撑转子3及太阳齿轮62。
<1-2.转子3>
转子3能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CX为中心与主轴2一起旋转。如上文所述,马达1包括转子3。转子3具有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31、转子铁芯32及磁铁33。单向离合器31为包围中心轴CX的筒状,固定于主轴2的径向外侧面。转子铁芯32固定于单向离合器31的径向外端部,包围主轴2且沿轴向延伸。转子铁芯32是使用磁性体材料而形成,作为磁铁33的轭(yoke)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为将沿径向扩展的环状的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磁铁33配置于转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面。磁铁33中,互不相同的磁极(N极及S极)在周向交替排列。磁铁33可为包围中心轴CX的环状的构件,也可为包含在周向配置的多个磁石片的结构。
<1-3.定子4>
定子4与转子3在径向相向。如上文所述,马达1包括定子4。定子4配置于比转子3更靠径向外方。定子4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体42及多个线圈部43。定子铁芯41是使用磁性体材料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为将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绝缘体42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线圈部43为在定子铁芯41隔着绝缘体42配置导线(图示省略)而成的构件。此外,导线例如为瓷漆被覆铜线、经绝缘构件被覆的金属线等,通过卷绕于定子铁芯41从而形成线圈部43。若对各线圈部43供给驱动电流,则定子4受到励磁而将转子3驱动。
<1-4.定子固持器5>
定子固持器5保持定子4。定子固持器5具有筒状的轴承固持器51、轴承511、支架52、固持器部53及基板54。轴承固持器51包围中心轴CX,沿轴向延伸。在轴承固持器51,穿插有主轴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而且,在轴承固持器51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有轴承511。轴承固持器51经由轴承511可旋转地支撑主轴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支架52从轴承固持器51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向径向外方扩展。在支架52,连接有后述的车轴113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此外,车轴113从支架52向轴向另一方Db延伸。固持器部53从支架52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其中一方Da延伸,沿周向扩展。固持器部53包围定子4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在固持器部53的径向内侧面,固定有定子铁芯41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基板54配置于比轴承固持器51更靠径向外方,沿径向扩展。基板54搭载定子4的驱动单元等各种电子零件,支撑于从支架52向轴向其中一方Da突出的支撑部521。
<1-5.减速装置6>
减速装置6连接于主轴2。如上文所述,马达1包括减速装置6。实际上,减速装置6的输入侧连接于主轴2。减速装置6的输出侧连接于轮毂7。减速装置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行星齿轮机构,将从主轴2传递的转子3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传递至轮毂7。减速装置6具有基座(base)61、太阳齿轮62、多个行星主轴63、行星架64、多个行星齿轮65、多个小齿轮66及环状齿轮67。此外,环状齿轮67将于下文说明。
基座61固定于定子4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支撑各行星主轴63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基座61具有筒状的轴承固持器611、轴承6111、基座板部612及基座筒部613。轴承固持器611包围中心轴CX,沿轴向延伸。在轴承固持器611,穿插有主轴2。而且,在轴承固持器611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有轴承6111。轴承固持器611经由轴承6111可旋转地支撑主轴2。基座板部612从轴承固持器611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向径向外方扩展。在基座板部612,连接有后述的车轴11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此外,车轴112从基座板部612向轴向其中一方Da延伸。而且,基座筒部613从基座板部612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b延伸,沿周向扩展。基座筒部613包围定子4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在基座筒部613的径向内侧面,固定有定子铁芯41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
太阳齿轮62固定于主轴2的径向外侧面,能以中心轴CX为中心与主轴2一起旋转。太阳齿轮62可与主轴2为一体,也可与主轴2分立且牢固地固定于主轴2的径向外侧面。
行星主轴63在太阳齿轮62的径向外方,沿着太阳齿轮62的径向外端部配置。行星主轴63在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周向排列,沿轴向延伸。行星主轴63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连接于行星架64。行星主轴63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连接于基座板部612。
在各行星主轴63的径向外侧面,可旋转地配置有一个行星齿轮65和一个小齿轮66。行星齿轮65及小齿轮66在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周向排列。
行星架64连接于后述的车轴11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支撑各行星主轴63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此外,车轴112配置于比主轴2更靠轴向其中一方Da,沿轴向延伸。行星架64配置于比基座61更靠轴向其中一方Da,从车轴112向径向外方延伸。
行星齿轮65及小齿轮66配置于轴向的基座61和行星架64间。而且,行星齿轮65绕太阳齿轮62配置,与太阳齿轮62啮合。行星齿轮65例如相对于基座61,能以行星主轴63为中心旋转。
小齿轮66在行星齿轮65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与行星齿轮65同轴地配置,且可与行星齿轮65一起旋转。小齿轮66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行星齿轮65为一体,但也可与行星齿轮65分立。各小齿轮66与环状齿轮67啮合。
<1-6.环状齿轮67>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3对环状齿轮67进行说明。图3为轮毂7及环状齿轮67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齿轮67为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谓内齿轮(Internal Gear)。环状齿轮67包围中心轴CX,能以中心轴CX为中心旋转。如上文所述,减速装置6包括环状齿轮67。环状齿轮67配置于比小齿轮66更靠径向外方,与小齿轮66啮合。而且,环状齿轮67与轮毂7连接,将减速装置6的输出传递至轮毂7。此外,环状齿轮67与轮毂7的连接结构将在下文中说明。
环状齿轮67具有筒部671及凸缘部672。筒部671为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筒状且沿轴向延伸,包围行星架64及多个小齿轮66。在筒部671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图示省略)。多个齿与各小齿轮66啮合。由此,根据小齿轮66的旋转,环状齿轮67以中心轴CX为中心在周向旋转。凸缘部672从筒部671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方扩展且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包围筒部671的环状。
而且,环状齿轮67还具有第一接触部673。第一接触部673配置于凸缘部67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与后述的圆盘轮毂71的第二接触部712在周向接触。第一接触部673的详情将在下文中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齿轮67的材料为树脂。若如此设定,则与环状齿轮67为金属制的情况相比,可使环状齿轮67更为轻量化,第一接触部673在周向容易弹性变形。因此,即便在力矩未施加于周向的第一接触部673和第二接触部712间时因第一接触部673、第二接触部712的公差而存在两者不接触的部位,也若在两者间施加力矩,便可通过第一接触部673的弹性变形使两者在所述部位接触。因此,可防止对于圆盘轮毂71的、环状齿轮67的力矩的传递效率的降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不排除环状齿轮67的材料为树脂以外的结构。
<1-7.轮毂7>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5对轮毂7进行说明。图4为圆盘轮毂71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外观图。图5为环状齿轮67与圆盘轮毂71的组装体的外观图。轮毂7能以中心轴CX为中心旋转。如上文所述,马达1包括轮毂7。转子3的旋转经由主轴2及减速装置6从环状齿轮67传递至轮毂7。轮毂7的材料例如为铝或其合金等金属。
轮毂7具有圆盘轮毂71及有底筒状的轮毂筒部72。
圆盘轮毂71连接于环状齿轮67。如上文所述,轮毂7具有圆盘轮毂71。圆盘轮毂71为包围中心轴CX的圆盘形状。圆盘轮毂71具有圆盘部711及第二接触部712。圆盘部711配置于比环状齿轮67更靠轴向其中一方Da,包围中心轴CX且沿径向扩展。第二接触部712配置于圆盘部711的轴向另一方Db侧,可与第一接触部673在周向接触。例如,当环状齿轮67向周向其中一方旋转时,第二接触部712的周向其中一个端部与第一接触部673的周向另一个端部在周向接触。此外,在未对环状齿轮67施加有力矩时,第二接触部712可在周向与第一接触部673接触,也可在周向不与第一接触部673接触。通过使环状齿轮67的第一接触部673与圆盘轮毂71的第二接触部712在周向接触,从而可将环状齿轮67的旋转传递至圆盘轮毂71。因此,即便不配置将减速装置6的环状齿轮67与圆盘轮毂71在轴向连结的部分,也可从转子3经由主轴2、减速装置6将旋转传递至轮毂7。因此,可提高从减速装置6向轮毂7的力矩的传递效率。此外,第二接触部712的详情将在下文中说明。
而且,圆盘轮毂71还具有轴承固持器713、轴承7131及连结部714。轴承固持器713包围中心轴CX,沿轴向延伸。在轴承固持器713,穿插有车轴112。而且,在轴承固持器713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有轴承7131。轴承固持器713经由轴承7131可旋转地支撑车轴112。
连结部714配置于圆盘部711的径向外端部,与轮毂筒部72在轴向连结。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714为多个,且沿着圆盘部711的径向外端部在周向排列。
轮毂筒部72包围环状齿轮67及第二接触部712,沿轴向延伸。如上文所述,轮毂7具有轮毂筒部72。轮毂筒部7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连结于圆盘部711的径向外端部。即,轮毂筒部7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由圆盘轮毂71覆盖。轮毂筒部72在内部收容转子3、定子4、定子固持器5及减速装置6。
轮毂筒部72具有筒部721、凸缘部7221、凸缘部7222、底板724、轴承固持器725及轴承7251。
筒部721为包围转子3、定子4、定子固持器5及减速装置6的筒状,沿轴向延伸。筒部721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与连结部714连结。由此,轮毂筒部7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连接于圆盘轮毂71。
凸缘部7221、凸缘部7222配置于筒部721的径向外侧面,从筒部721向径向外方扩展且沿周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7221、凸缘部7222为包围筒部721的环状。凸缘部7221配置于筒部721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凸缘部7222配置于筒部721的轴向另一方Db侧。
肋(rib)723在轮毂筒部72(详细而言为筒部721)的径向内端部向径向内方突出,沿周向延伸。如上文所述,轮毂筒部72具有肋723。肋723配置于比环状齿轮67更靠轴向另一方Db,从轴向观看与环状齿轮67(特别是筒部671)的径向外端部重叠。换句话说,肋723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比环状齿轮67(特别是筒部671)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内方。若如此设定,则可利用肋723来防止环状齿轮67向轴向另一方Db移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肋723为多个,且空开间隙在周向排列。若如此设定,则在组装马达1时,可使肋723不妨碍配置于比肋723更靠轴向另一方Db侧的构件的安装。例如,在马达1安装轮毂筒部72后安装减速装置6时,可使行星齿轮65通过所述间隙,由此不与肋723触碰。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肋723为单个的结构、在周向的多个肋723间并无间隙的结构等。例如,肋723也可为包围中心轴CX的环状。
底板724从筒部721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向径向内方扩展。底板724为包围车轴113的圆板形状,配置于比定子固持器5更靠轴向另一方Db。
轴承固持器725为从底板724的径向内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轴承固持器725,穿插有车轴113。而且,在轴承固持器725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有轴承7251。轴承固持器725经由轴承7251可旋转地支撑车轴113。
本实施方式中,筒部721、凸缘部7221、凸缘部7222、肋723、底板724及轴承固持器725为一体。但是,不限定于所述例示,这些中的至少一部也可与另一部分分立。
<1-8.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
接下来,参照图1及图3至图6对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进行详细说明。图6为表示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连接结构的图。此外,图6从径向外方朝径向内方观看两者的连接结构,与图5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VI对应。
环状齿轮67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673具有多个第一凹部6731及多个第一凸部6732。第一凹部6731及第一凸部6732配置于凸缘部67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第一凹部6731向轴向另一方Db凹陷,沿径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一凹部6731为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一凸部6732间的空间。第一凸部6732向轴向其中一方Da突出,沿径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一凸部6732为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一凹部6731间的、凸缘部672的一部分。
而且,圆盘轮毂7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712具有多个第二凹部7121及多个第二凸部7122。第二凹部7121及第二凸部7122配置于圆盘部711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中的径向外方侧的区域。第二凹部7121向轴向其中一方Da凹陷,沿径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二凹部7121为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二凸部7122间的空间。第二凸部7122向轴向另一方Db突出,沿径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二凸部7122为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二凹部7121间的、圆盘部711的一部分。
第一凸部6732配置于第二凹部7121的内部,换句话说,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二凸部7122间。当环状齿轮67向周向其中一方旋转时,第一凸部6732的周向其中一个端面接触第二凹部712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侧面,换句话说,与第二凸部712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接触。
第二凸部7122配置于第一凹部6731的内部,换句话说,配置于在周向相邻的第一凸部6732间。当环状齿轮67向周向其中一方旋转时,第二凸部7122的周向其中一个端面接触第一凹部673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侧面,换句话说,与第一凸部673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接触。
也可在第一凸部6732与第二凹部7121或第二凸部7122之间(换句话说,第一凹部6731或第一凸部6732与第二凸部7122之间),填充有粘接剂83。即,也可在第一接触部673和第二接触部712间填充有粘接剂83。若如此设定,则可利用粘接剂83将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间牢固地固定。因此,可对圆盘轮毂71更牢固地连接环状齿轮67。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对于圆盘轮毂71的、环状齿轮67的力矩的传递效率。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在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间未填充有粘接剂83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不排除第一凸部6732及第一凹部6731的至少一者为单个的结构、第一接触部673仅具有第一凸部6732及第一凹部6731的任一者的结构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不排除第二凸部7122及第二凹部7121的至少一者为单个的结构、第二接触部712仅具有第二凸部7122及第二凹部7121的任一者的结构等。
而且,以下有时将第一凹部6731及第二凹部7121的任一者称为“凹部81”。而且,有时将第一凸部6732及第二凸部7122中配置于凹部81的内部的一者称为“凸部82”。
在圆盘轮毂71与环状齿轮67的连接部分,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中的一者具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81。此外,凹部81在所述其中一者为第一接触部673的情况下为第一凹部6731,在所述其中一者为第二接触部712的情况下为第二凹部7121。而且,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中的另一者具有凸部82。凸部82在轴向突出,配置于凹部81的内部。此外,凸部82在所述另一者为第二接触部712的情况下为第二凸部7122,在所述另一者为第一接触部673的情况下为第一凸部6732。通过凹部81和凸部82的啮合,当环状齿轮67旋转时,凹部81的朝向周向其中一方的内侧面与凸部8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接触。由此,可将环状齿轮67的朝向周向其中一方的旋转传递至圆盘轮毂71。
优选为凹部81的最小的周向宽度比凸部82的最大的周向宽度更宽。例如,第一凹部6731的最小的周向宽度W1a比第二凸部7122的最大的周向宽度W2b更宽。而且,第二凹部7121的最小的周向宽度W2a比第一凸部6732的最大的周向宽度W1b更宽。若如此设定,则与凸部82的最大的周向宽度相对于凹部81的最小的周向宽度相同或更宽的结构相比,凸部82容易嵌入凹部81。因此,可对环状齿轮67更容易地安装圆盘轮毂71。而且,可将凸部82更顺利地嵌入凹部81。例如,可防止凸部82在凹部81的内侧面卡住的可能性。或者,可防止凹部81的朝向周向的内侧面与凸部82的周向端面的滑动。因此,可防止嵌合时的凹部81及凸部82的损耗。
优选为当环状齿轮67向周向其中一方旋转时,在至少一个第一凹部6731中,第一凹部6731的朝向周向其中一方的内侧面的全域与第二凸部712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接触。而且,在至少一个第一凸部6732中,第一凸部6732的周向其中一个端面的全域与第二凹部712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侧面(或第二凸部712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接触。即,在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673中,第一接触部673的周向的朝向第二接触部712侧的周向端面的全域与第二接触部712接触。通过使第一接触部673对第二接触部712的接触面积更广,从而可提高对于圆盘轮毂71的、环状齿轮67的力矩的传递效率。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在所有的第一接触部673中第一接触部673的周向的朝向第二接触部712侧的周向端面的全域不与第二接触部712接触的结构。
而且,优选为第二凹部7121的朝向周向其中一方的内侧面比第一凸部673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更广。而且,第二凸部7122的周向其中一个端面比第一凹部673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侧面(或第一凸部6732的周向另一个端面)更广。即,第二接触部712的第一接触部673侧的周向端面比第一接触部673的第二接触部712侧的周向端面更广。例如,第二凹部7121或第二凸部7122的径向宽度d2a、径向宽度d2b也可比第一凹部6731或第一凸部6732的径向宽度d1更宽。而且,第二凹部7121或第二凸部7122的轴向宽度h2也可比第一凹部6731或第一凸部6732的轴向宽度h1更宽。若如此设定,则可使圆盘轮毂71的第二接触部712的所述周向端面的面积比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间的接触部分的接触面积更广。由此,可使第二接触部712的所述周向端面的径向宽度d2a、径向宽度d2b及轴向宽度h2的至少一者比所述接触部分更宽。因此,即便第二接触部712的尺寸、位置有误差,也可防止所述接触面积的减少。因此,可防止对于圆盘轮毂71的、环状齿轮67的力矩的传递效率的降低。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第二接触部712的第一接触部673侧的周向端面的面积为第一接触部673的第二接触部712侧的周向端面的面积以下的结构。
第一凹部6731及第二凸部7122的一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优选为第一凹部6731及第二凸部7122两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换句话说,第一凸部6732及第二凹部7121的一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优选为第一凸部6732及第二凹部7121两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即,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至少一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若如此设定,则可在环状齿轮67的旋转时,抑制或防止作用于环状齿轮67和圆盘轮毂71间的力矩的周向的偏差。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多个第一接触部673及多个第二接触部712两者在周向并未等间隔地配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6732具有第一缺口部6733。第一缺口部6733在第一凸部6732的顶端部中,配置于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其中一个端面间、与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另一个端面间两者。或者,第一缺口部6733也可仅配置于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其中一个端面间、与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另一个端面间的任一者。第一缺口部6733为在第一凸部673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配置有曲面或平面的部分。例如,第一缺口部6733可为经所谓R倒角(Round chamfering)的部分,或也可为经所谓C倒角(beveling)的部分。R倒角的情况下,在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间配置有曲面。从径向观看,所述曲面朝轴向其中一方Da且沿周向突出,沿径向延伸。C倒角的情况下,在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间,将所述角倾斜地切落,配置有与轴向倾斜地交叉且沿径向延伸的平面。
而且,第二凸部7122具有第二缺口部7123。第二缺口部7123在第二凸部7122的顶端部中,配置于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其中一个端面间、与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另一个端面间的两者。或者,第二缺口部7123也可仅配置于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其中一个端面间、与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另一个端面间的任一者。第二缺口部7123为在第二凸部712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配置有曲面或平面的部分。例如,第二缺口部7123可为经所谓R倒角(Round chamfering)的部分,或也可为经所谓C倒角(beveling)的部分。R倒角的情况下,在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间配置有曲面。从径向观看,所述曲面朝轴向另一方Db且沿周向突出,沿径向延伸。C倒角的情况下,在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面和周向端面间,将所述角倾斜地切落,配置有与轴向倾斜交叉且沿径向延伸的平面。
此外,以下有时将第一缺口部6733及第二缺口部7123的至少一者称为“缺口部84”。
不限定于所述例示,也可将第一缺口部6733及第二缺口部7123的任一者省略。即,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至少一者也可具有配置于轴向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的缺口部84。例如,缺口部84在凸部82的顶端部中,配置于轴向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通过配置缺口部84,从而在通过使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至少一者沿轴向移动从而在周向与另一者接触时,轴向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的角不触碰另一者,因而容易使两者接触。例如,在所述凹部81及凸部82的嵌合中,通过在凸部82的顶端配置所述缺口部,从而容易将凸部82配置于凹部81的内部。而且,如后述那样,在利用粘接剂83将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间粘接时,可在缺口部84形成粘接剂83滞留的空间。由此,例如粘接剂83不易从两者间渗出。
而且,优选为在第二凸部7122(或第二凹部7121)中,其轴向另一方Db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d2b比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d2a更窄。即,第二接触部71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d2b比第二接触部71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d2a更窄。若如此设定,则第二接触部712的环状齿轮67侧的径向宽度d2b比圆盘部711侧的径向宽度d2a更窄。因此,容易在轮毂筒部72(即筒部721)的内侧配置第二接触部712。因此,可对圆盘轮毂71容易地连结轮毂筒部72。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第二接触部712的环状齿轮67侧的径向宽度d2b为圆盘部711侧的径向宽度d2a以上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至少一个第一凸部6732中,第一凸部673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与第二凹部7121的朝向轴向另一方Db的底面在轴向接触。但是,不限定于所述例示,也可在至少一个第二凸部7122中,第二凸部712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与第一凹部6731的朝向轴向其中一方Da的底面在轴向接触。即,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任一者的轴向端部,与环状齿轮67及圆盘轮毂71中的具有第一接触部673及第二接触部712的另一者的构件在轴向接触。通过所述那样的轴向的接触,可容易地决定相对于环状齿轮67及圆盘轮毂71中的一者的、另一者的轴向的位置。但是,所述例示不排除在所有第一接触部673中第一接触部673与圆盘轮毂71在轴向不接触的结构,或不排除在所有第二接触部712中第二接触部712与环状齿轮67在轴向不接触的结构。而且,所述例示也不排除下述结构,即:在至少一个第一凸部6732中,第一凸部6732的轴向其中一方Da侧的端部与第二凹部7121的朝向轴向另一方Db的底面在轴向接触,并且在至少一个第二凸部7122中,第二凸部7122的轴向另一方Db侧的端部与第一凹部6731的朝向轴向其中一方Da的底面在轴向接触。
<2.车辆100>
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为所谓轮毂马达,搭载于车辆100。图7为搭载马达1的车辆100的概略图。图7的车辆100为电动助力自行车。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不排除将马达1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以外的车辆100的结构。
如图7所示,车辆100包括马达1。车辆100中,即便不在马达1配置将减速装置6的后述的环状齿轮67与圆盘轮毂71在轴向连结的连结部,也可将转子3的旋转从减速装置6传递至轮毂7。
车辆100还包括车体110、前轮120、后轮130、把手140及电池150。
车体110包含前叉(fork)111及前轮120的车轴112、车轴113。前叉111经由车轴112、车轴113支撑前轮120。车轴112、车轴113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前轮120的马达1。车轴112、车轴113的另一端在前叉111的顶端部无法旋转地受到支撑。
在车体110的前部,安装有前轮120及把手140。前轮120具有马达1、多个辐条(spoke)121、轮框(rim)122及轮胎123。辐条121在周向排列,对马达1支撑轮框122。轮框122为包围中心轴CX及马达1的环状的构件。辐条121的径向内端部固定于马达1(详细而言为凸缘部7221、凸缘部7222)。辐条121的径向外端部固定于轮框122的径向内端部。轮胎123安装于轮框122的径向外端部。
在车体110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有后轮130。后轮130根据使用者的对踏板114进行踩踏的力而旋转。
而且,在车体110安装有电池150。电池150为可充放电的电池,向马达1供给电力。
车辆100中,根据后轮130的旋转,前轮120的轮胎123以中心轴CX为中心旋转。此时产生的绕中心轴CX的力矩经由轮框122及辐条121传递至马达1。所述力矩经由轮毂7、环状齿轮67、减速装置6及主轴2传递至转子3,使转子3绕中心轴CX旋转。马达1具有探测主轴2、转子3、减速装置6的齿轮65、齿轮66及行星架64等、环状齿轮67、轮毂7的至少任一个的旋转的传感器(图示省略),视需要使转子3向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周向其中一方或另一方旋转。转子3的力矩附加于用于使车辆100行驶的力矩。即,马达1视需要辅助车辆100的行驶所需要的力矩。
<3.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在不偏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对所述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而实施。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可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任意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对于向可旋转的构件传递转子的旋转的装置来说有用。

Claims (14)

1.一种马达,包括:
主轴,沿着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延伸;
转子,能够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与所述主轴一起旋转;
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相向;
减速装置,连接于所述主轴;以及
轮毂,能够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减速装置具有:环状齿轮,包围所述中心轴,能够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环状齿轮具有第一接触部,
所述轮毂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的圆盘轮毂,
所述圆盘轮毂具有:
圆盘部,配置于比所述环状齿轮更靠轴向其中一方,包围所述中心轴且沿径向扩展;以及
第二接触部,配置于所述圆盘部的轴向另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周向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者具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另一者具有在轴向突出而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部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凹部的最小的周向宽度比所述凸部的最大的周向宽度更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者具有配置于轴向端面和周向端面之间的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者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周向的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侧的周向端面的全域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侧的周向端面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侧的周向端面更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轮毂还具有:轮毂筒部,包围所述环状齿轮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轮毂筒部的轴向其中一个端部连结于所述圆盘部的径向外端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其中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宽度更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轮毂筒部具有:肋,在所述轮毂筒部的径向内端部向径向内方突出,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肋配置于比所述环状齿轮更靠轴向另一方,从轴向观看,与所述环状齿轮的径向外端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肋为多个,且空开间隙在周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任一者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环状齿轮及所述圆盘轮毂中的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另一者的构件在轴向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齿轮的材料为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间填充有粘接剂。
14.一种车辆,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2211120907.2A 2021-09-22 2022-09-15 马达及车辆 Pending CN115842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4883 2021-09-22
JP2021154883 2021-09-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2445A true CN115842445A (zh) 2023-03-24

Family

ID=85383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20907.2A Pending CN115842445A (zh) 2021-09-22 2022-09-15 马达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6226A (zh)
CN (1) CN115842445A (zh)
DE (1) DE102022123909A1 (zh)
TW (1) TWI82356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8735B2 (ja) * 2012-02-17 2014-10-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92225B2 (ja) * 2018-03-16 2022-12-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N209896844U (zh) * 2019-07-22 2020-01-03 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尾撑杆电机齿轮箱
CN112407135B (zh) * 2020-11-23 2021-12-31 八方电气(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多挡变速调节的中置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3566B (zh) 2023-11-21
DE102022123909A1 (de) 2023-03-23
TW202313397A (zh) 2023-04-01
JP2023046226A (ja) 202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01085B1 (en) Hub unit for use in electrically movable wheels and vehicle comprising the hub unit
EP1354744B1 (en) Driv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2106948B1 (en) Housing structure of in-wheel motor
CN101809846B (zh)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US20090266640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2413474A2 (en) Direct-current motor and hub unit
JP535985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用ロ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並びにブラシレスモータ用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08141893A (ja) 人力駆動車用発電機構のコイル組立体及び人力駆動車用発電ハブ
JP5144468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3018031A (ja) 電動車両用モータ
JP2014065396A (ja) 車輪駆動装置
CN110959247B (zh) 车轮驱动装置
JPH10285891A (ja) ホイール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車輌
CN115842445A (zh) 马达及车辆
US20180342927A1 (en) Drive apparatus
WO2007013742A2 (en) Motor with power transmission of one body type
TW201332834A (zh) 車輪驅動裝置
US20120161589A1 (en) Bicycle generator hub stator and bicycle generator hub
JP7330011B2 (ja)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ワイパーモータ
US20200395817A1 (en) Coreless motor
JPH0796752A (ja) ホイールモータ
WO2022230610A1 (ja) ハブ及び電動車両
JP2004120910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配線構造
JP2023175187A (ja) 電動車両用モータ
JP2003095179A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