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6189A -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36189A
CN115836189A CN202080101836.4A CN202080101836A CN115836189A CN 115836189 A CN115836189 A CN 115836189A CN 202080101836 A CN202080101836 A CN 202080101836A CN 115836189 A CN115836189 A CN 115836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der
reinforcing member
heat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8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柳晓
前田刚志
伊东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3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61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 F28F9/013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formed by wires, e.g. helically coi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 F28F9/0135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formed by grids having only one tube per closed grid op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 F28F9/0135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formed by grids having only one tube per closed grid opening
    • F28F9/0136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formed by grids having only one tube per closed grid opening formed by intersecting str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5/00Reinforc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22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for dra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不损害排水性和通风性就能够抑制扁平管的管轴方向的压曲。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传热部件(11),它们彼此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制冷剂在它们的内部流通;第一集管(12a),其沿第一方向(X)延伸,与多个传热部件(11)各自的一端连接;第二集管(12b),其沿第一方向(X)延伸,与多个传热部件(11)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以及加强部件(20),其沿着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延伸,具备开口部(25),在设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时,加强部件(25)相对于多个传热部件(11)被配置于第三方向(Z)中的至少一方,且被固定于第一集管(12a)及第二集管(12b)。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抑制传热部件的压曲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制冷循环装置的高性能化和轻量化为目的,作为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中使用的传热管,越来越多地引入铝制扁平管来代替以往的铜制圆管。此外,近年来,全球变暖潜能值高的制冷剂的使用量的削减成为重要的课题,要求开发与以往的使用铝制扁平管的热交换器相比扁平管的管内容积更小且性能更高的热交换器。
例如,为了使扁平管的管内容积比使用铝制扁平管的以往的热交换器更小,提出了一种热交换器,其是将扁平管的短轴长度设为例如不足1mm,并将多个扁平管沿集管的轴向平行地连接而构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短轴长度是指扁平管的垂直截面中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在相邻的扁平管之间设置有沿着制冷剂流路的排列方向延伸的辅助部件,保持相邻的扁平管的间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62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仅具备单一的加强部件,难以抑制扁平管的管轴方向的压曲。此外,热交换器通过具备多个加强部件,能够抑制扁平管的管轴方向的压曲,但存在冷凝水的排水性及通风性恶化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害排水性及通风性就能够抑制扁平管的管轴方向的压曲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传热部件,它们彼此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制冷剂在该多个传热部件的内部流通;第一集管,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各自的一端连接;第二集管,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以及加强部件,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具备开口部,在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时,所述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三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本发明的热交换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热交换器中,沿着多个传热部件并列的第一方向及多个传热部件延伸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加强部件固定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因此,加强部件在多个传热部件的管轴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保持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多个传热部件在轴向上发生压曲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加强部件20与集管12的固定部的变形例。
图5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a的立体图。
图6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a的侧视图。
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b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热交换器10b的加强部件20b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的俯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的侧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俯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相对尺寸关系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此外,为了容易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些表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那样记载的,并不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朝向。在说明书中,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各构成部件的延伸方向以及各构成部件的排列方向原则上是热交换器被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延伸方向以及排列方向。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100)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在图1中,使用虚线表示的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0中的流动方向,使用实线表示的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0中的流动方向。首先,使用图1,对具备热交换器1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0示例了空调装置,但制冷循环装置100例如用于冰箱或冷冻库、自动售货机、空调装置、冷冻装置、热水器等制冷用途或空调用途。另外,图示的制冷剂回路110是一个例子,对于回路要素的结构等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能够在实施方式的技术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将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内热交换器103、减压装置10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05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而得到的制冷剂回路110。在室外热交换器105和室内热交换器103中的至少一方使用后述的热交换器10。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室外机106和室内机107。在室外机106收纳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5及减压装置104、以及向室外热交换器10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机108。在室内机107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103和向室内热交换器103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机109。室外机106与室内机107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2根延长配管111及延长配管112而连接。
压缩机101是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的流体机械。流路切换装置102例如是四通阀,是通过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控制,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路的装置。
室内热交换器103是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机109供给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减压装置104例如是膨胀阀,是使制冷剂减压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104,可以使用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来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105是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108供给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05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时,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3,与由室内送风机109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从室内热交换器103流出,通过减压装置104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5,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8供给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被吸入压缩机101。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10中流动的制冷剂向与制热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即,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5,与由室外送风机108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从室外热交换器105流出,通过减压装置104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3,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109供给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被吸入压缩机101。
(热交换器10)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侧视图。使用图2和图3,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10具备多个传热部件11、与多个传热部件11的端部连接的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以及固定于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的加强部件20。多个传热部件11在X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此外,多个传热部件11使管轴沿着Y方向配置。在实施方式1中,Y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但是,热交换器10的配置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Y方向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地配置。此外,多个传热部件11的间隔分别为等间隔,在X方向上隔开宽度w1的间隔而配置。
在多个传热部件11的管轴方向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一集管12a。此外,在多个传热部件11的管轴方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二集管12b。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使长边方向朝向多个传热部件11的并列方向而配置。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的长边方向彼此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统称为集管12的情况。
多个传热部件11的端部分别被插入到集管12,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此外,多个传热部件11均在X方向上并列。多个传热部件11使作为端部以外的部分的传热部14位于第一集管12a的下表面与第二集管12b的上表面之间。
加强部件20与X方向及Y方向平行地配置,且配置于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空气沿着Z方向流过热交换器10。即,多个传热部件11和加强部件20在流入热交换器1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串联配置。在实施方式1中,加强部件20被配置成在Z方向上覆盖多个传热部件11的一个面。另外,存在将多个传热部件11并列的X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多个传热部件11的管轴方向即Y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将与X方向及Y方向垂直的Z方向称为第三方向的情况。
(传热部件11)
多个传热部件11分别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多个传热部件11分别在第一集管12a与第二集管12b之间延伸。多个传热部件11分别在X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w1地排列,并沿着集管12的延伸方向并列。多个传热部件11分别形成为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状、椭圆形状或矩形形状,并且使截面形状的长轴沿着Z方向配置。多个传热部件11的沿着截面形状的长轴的侧面15被配置成彼此对置。在多个传热部件11中的相邻的两个传热部件11的对置的侧面15之间形成有成为空气的流路的间隙。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使用多个扁平管作为多个传热部件11,但并不仅限于扁平管。例如,传热部件11也可以是利用板状的部件将多个细的圆管之间在Z方向上彼此连接而形成的部件。
热交换器10中,将多个传热部件11的排列方向、即X方向设为水平方向。但是,多个传热部件11的排列方向并不限定于水平方向,可以是铅垂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同样地,热交换器10中,将多个传热部件11的延伸方向设为铅垂方向。但是,多个传热部件11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铅垂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
多个传热部件11中的相邻的两个传热部件11彼此的侧面15未通过传热促进部件连接。传热促进部件例如是板状翅片、或波纹翅片等。即,多个传热部件11分别仅通过集管12相互连接。
(集管12)
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分别沿X方向延伸,构成为在内部流通制冷剂。如图2所示,例如,制冷剂从与第二集管12b的一端连接的制冷剂流通管42流入,制冷剂被分别分配到多个传热部件11。通过了多个传热部件11的制冷剂在第一集管12a中合流,从与第一集管12a的一端连接的制冷剂流通管41流出。
在图2和图3中,集管12的外形为圆柱形状,但形状没有限定。集管12的外形例如可以是长方形、或椭圆柱等,截面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此外,集管12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例如两端封闭的筒状体、由形成有狭缝的板状体层叠而成的结构等。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分别形成有能够供制冷剂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口。
(加强部件20)
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器10中,加强部件20被配置成覆盖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中的一方。即,加强部件20将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面朝向多个传热部件11配置。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20以流体能够在与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面垂直的方向、即Z方向上通过的方式设置有开口部25。
加强部件20在从Z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矩形,具备形成外周缘的框部件21和将框部件21的内侧的区域分隔为多个的分隔部件22。加强部件20的框部件21具备:第一框部件21a,其沿着第一集管12a配置;第二框部件21b,其沿着第二集管12b配置;以及两个第三框部件21c,它们将第一框部件21a和第二框部件21b的两端部彼此连接。第一框部件21a、第二框部件21b以及两个第三框部件21c组合成矩形。第一框部件21a和第二框部件21b形成矩形的框部件21的对置的边。两个第三框部件21c也形成矩形的框部件21的对置的边。
在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中,分隔部件22由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分隔部件22a和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分隔部件22b构成。分隔部件22被配置成将框部件21的内侧的区域分隔为多个区域。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分隔部件22a和第二分隔部件22b被配置成垂直,并组合成网状。即,加强部件20形成为网状,各个网眼成为开口部25。开口部25分别由分隔部件22彼此形成,或者由分隔部件22与框部件21形成。
加强部件20通过组合框部件21和分隔部件22而构成为抵抗XY平面内的变形。由此,加强部件20至少固定于第一集管12a以及第二集管12b,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集管12a与第二集管12b的相对移位,能够抑制热交换器10的整体变形。即,能够抑制多个传热部件11向Y方向的压曲变形以及向X方向的倾倒。这样,利用加强部件20,热交换器10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部件的增加来实现强度的提高。
开口部25的大小可以适当设定。通过在实施方式1中适当变更分隔部件22的间隔,加强部件20能够抑制异物向热交换器10流入。此外,在搬运热交换器10或搭载有热交换器1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时,加强部件20能够保护传热部件11。
加强部件20由强度比构成多个传热部件11的材料的强度高的材料构成即可。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传热部件11的扁平管例如以铝作为材料,因此加强部件20例如使用不锈钢等刚性及强度比铝高的材料即可。
热交换器10具备固定部,加强部件20和集管12被固定于该固定部。在图2和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10中,加强部件20与集管12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固定部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进行的固定、嵌合或者卡定来固定。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加强部件20与集管12的固定部的变形例。变形例的固定部30由加强部件20的第一框部件21a和设置于第一集管12a的卡合部31a及31b构成。固定部30配置于矩形的加强部件20的4个角部,将加强部件20固定于集管12。如图4所示,固定部30以加强部件20的第一框部件21a被卡合部31a以及31b抱住的方式嵌合。第一框部件21a通过卡合部31a及31b而在Y方向及Z方向上不能移动。此外,固定部30配置于第一框部件21a的X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在第一框部件21a的两端部连接的第三框部件21c被卡合部31b卡住,抑制了加强部件20向X方向的移位。
固定部30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与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的固定进行组合而将加强部件20与集管12彼此固定。
(变形例)
图5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a的立体图。图6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a的侧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a相对于多个传热部件11在Z方向的两侧配置有加强部件20。即,热交换器10a的Z方向的两个面、即正面及背面两者均由加强部件20形成。
两个加强部件20固定于第一集管12a和第二集管12b的Z方向的两个面。两个集管12通过两个加强部件20连接,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相比,能够实现强度的提高。
此外,加强部件20覆盖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的两侧。因此,加强部件20能够抑制异物从Z方向的两侧进入,并且在热交换器210的搬运时等能够保护多个传热部件11。
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b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热交换器10b的加强部件20b的主视图。作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0b的加强部件20b中,分隔部件27a以及27b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地延伸。如图8所示,分隔部件27a与分隔部件27b被配置成彼此垂直。并且,开口部25由倾斜的分隔部件27a以及27b形成,或者由分隔部件27a、27b以及框部件21形成。
关于加强部件20b,由于分隔部件27a以及27b倾斜地配置,因此即使在加强部件20b产生结露的情况下,排水性也高。即,在以Y方向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10b的情况下,附着于分隔部件27a以及27b的水滴由于重力的影响而沿着倾斜流下。因此,热交换器10b不会在分隔部件27a以及27b上持续滞留结露水。因此,能够抑制结露水的滞留以及结露水冻结引起的结霜,热交换器10b抑制了通风性的下降。
此外,加强部件20b是将沿X方向及Y方向延伸的框部件21与倾斜的分隔部件27a及27b组合而形成的,因此针对XY平面内的变形的强度高。因此,热交换器10b能够利用加强部件20b针对多个传热部件11向X方向倾倒那样的变形提高强度。而且,对于将多个传热部件11压曲的方向的载荷,不仅第三框部件21c,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分隔部件27a以及27b也能够承受载荷。因此,热交换器10b针对在Y方向上施加的载荷的强度也得到提高。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进行说明。热交换器2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以及20b的形状变更而成的。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的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的俯视图。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10在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上配置有加强部件220。加强部件22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以及20b,变更了X方向的两端部的形状。加强部件220在X方向的两端部向Z方向的反方向弯折。即,加强部件220在X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向Z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弯曲部24。
实施方式2的加强部件220与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b同样地具备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的分隔部件27a及27b。而且,配置于加强部件22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的分隔部件27a以及27b被延长,也配置于第一弯曲部24。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弯曲部24配置分隔部件27a及27b。
如图10所示,在从上表面观察热交换器210时,加强部件220的第一弯曲部24被配置成在X方向上夹着集管12。加强部件220在俯视视图中形成为“U”字形,针对在沿着XZ面的方向上的变形的强度高。此外,加强部件220与集管12接合,热交换器210也抑制了在沿着XZ面的方向上的变形。
位于加强部件220的Y方向的两端的第一框部件21a和第二框部件21b在X方向的两端弯曲,作为第一弯曲部24向Z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此外,加强部件220具备形成第一弯曲部24的Z方向相反侧的端部的第四框部件21d。第一弯曲部24的Z方向的端部配置有第三框部件21c。另外,第三框部件21c也可以省略,但在存在第三框部件21c的情况下对热交换器210进行加强的效果较高。
加强部件220通过在X方向的端部具备沿Z方向延伸的第一弯曲部24,刚性变高,因此对热交换器210进行加强的效果变高。此外,由于第一弯曲部24形成于X方向的端部,因此不会妨碍热交换器210的通风。
在实施方式2中,加强部件220的分隔部件27a及27b与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b同样地倾斜配置,因此排水效果高,也能够提高强度。另外,加强部件220的分隔部件27a及27b也可以不倾斜地配置,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分隔部件22a及第二分隔部件22b同样地沿着X方向及Y方向配置。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进行说明。热交换器3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以及20b的形状变更而成的。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的立体图。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的俯视图。热交换器310具备加强部件320。如图12所示,加强部件320在X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弯折。热交换器310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a同样地,Z方向的两侧被加强部件320覆盖。加强部件320的配置于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的两侧的面320a与320b通过第一弯曲部324连接。即,通过第一弯曲部324连接的面320a与320b构成为从Z方向的两侧夹着热交换器310。另外,存在将面320a称为第一部分,将面320b称为第二部分的情况。
加强部件320一体地形成,部件数量少,能够降低热交换器310的成本,也能够容易制造热交换器310。
实施方式3中的加强部件320具备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分隔部件27a,不具有与分隔部件27a交叉的分隔部件27b。分隔部件27a从加强部件320的面320a连续配置到面320b,因此,在Z方向上观察热交换器310时,面320a的分隔部件27a与面320b的分隔部件27a看上去交叉。因此,若展开加强部件320,则分隔部件27a遍及整个加强部件320向一个方向倾斜地配置,但在组装于热交换器310的状态下,在热交换器310的正面和背面,分隔部件27a分别以倾斜方向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以多个传热部件11向X方向倾倒的方式对热交换器310施加了力的情况下、与以多个传热部件11向X方向的反方向倾倒的方式对热交换器310施加了力的情况下,加强部件320能够同样地抵抗力。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进行说明。热交换器4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以及20b的形状变更而成的。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的立体图。图14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的侧视图。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410具备加强部件420。如图14所示,加强部件420在Y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弯折。热交换器410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a同样地,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的两侧被加强部件420覆盖。在多个传热部件11的Z方向上配置的加强部件420的面420a与420b通过第二弯曲部28连接。即,加强部件420被配置成从Z方向的两侧夹着热交换器410,通过第二弯曲部28连接的面420a和面420b在Z方向上夹着热交换器410。此外,第二弯曲部28沿着第一集管12a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延伸。
实施方式4中的加强部件420具备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分隔部件27a,不具有与分隔部件27a交叉的分隔部件27b。分隔部件27a从加强部件420的面420a连续地配置到面420b,因此,在Z方向上观察热交换器410时,面420a的分隔部件27a与面420b的分隔部件27a看上去交叉。因此,若展开加强部件420,则分隔部件27a遍及整个加强部件420向一个方向倾斜地配置,但在组装于热交换器410的状态下,在热交换器410的正面和背面,分隔部件27a分别以倾斜方向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以多个传热部件11向X方向倾倒的方式对热交换器410施加了力的情况下、与以多个传热部件11向X方向的反方向倾倒的方式对热交换器410施加了力的情况下,加强部件420能够同样地抵抗力。
实施方式5
对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进行说明。热交换器5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加强部件20以及20b的形状变更而成的。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5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立体图。图16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俯视图。图17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侧视图。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510的加强部件520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10的加强部件320同样地构成为覆盖热交换器510的正面和背面。此外,加强部件520具备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分隔部件527a。分隔部件527a遍及加强部件520的整个区域同样地形成,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分隔部件527a在热交换器510的正面和背面彼此交叉。
在配置于加强部件520的面520a的分隔部件527a设置有突出部件529。突出部件529是板状的部件,分别沿着面520a的分隔部件527a接合。突出部件529设置于空气流入的面520a即可。在实施方式5中,空气向Z方向的反方向流动。突出部件529也能够用作传热面,能够弥补所谓的无翅片热交换器、即热交换器510的传热面积的不足。
如图17所示,热交换器510的多个传热部件511具备从各自的Z方向端缘延伸的板状的传热板16。加强部件520也可以与传热板16的Z方向的端缘接触或接合。通过这样构成,加强部件520与传热板16热连接,热交换器510能够将加强部件520用作传热面,并且能够提高热交换器510的强度。
关于加强部件520,由于分隔部件527a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因此结露水不会滞留于突出部件529,能够确保热交换器510的通风性。此外,例如在热交换器510搭载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情况下,加强部件520的突出部件529配置于接近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外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构成为比传热部件11及集管12先产生腐蚀。特别是,通过由离子化倾向比传热部件11和集管12大的金属构成加强部件520,能够优先使其腐蚀。因此,热交换器510能够抑制传热部件11的腐蚀,能够抑制由腐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还能够减小传热部件11以及集管12的壁厚而使成本降低。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所说明的结构。例如,实施方式1~5的热交换器10、10a、10b、210、310、410及510也可以将各自的特征组合而构成。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将热交换器10b的具有分隔部件27a以及27b的加强部件20的结构应用于热交换器310等。
标号说明
10:热交换器;10a:热交换器;10b:热交换器;11:传热部件;12:集管;12a:第一集管;12b:第二集管;14:传热部;15:侧面;16:传热板;20:加强部件;20b:加强部件;21:框部件;21a:第一框部件;21b:第二框部件;21c:第三框部件;21d:第四框部件;22:分隔部件;22a:第一分隔部件;22b:第二分隔部件;24:第一弯曲部;25:开口部;27a:分隔部件;27b:分隔部件;28:第二弯曲部;30:固定部;30a:固定部;31a:卡合部;31b:卡合部;41:制冷剂流通管;42:制冷剂流通管;100:制冷循环装置;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内热交换器;104:减压装置;105:室外热交换器;106:室外机;107:室内机;108:室外送风机;109:室内送风机;110:制冷剂回路;111:延长配管;112:延长配管;210:热交换器;220:加强部件;310:热交换器;320:加强部件;320a:面;320b:面;324:第一弯曲部;410:热交换器;420:加强部件;420a:面;420b:面;510:热交换器;511:传热部件;520:加强部件;520a:面;527a:分隔部件;529:突出部件。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
多个传热部件,它们彼此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制冷剂在该多个传热部件的内部流通;
第一集管,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各自的一端连接;
第二集管,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以及
加强部件,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具备开口部,
在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时,
所述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三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备:
框部件,其形成外周缘;以及
分隔部,其对所述框部件的内侧的区域进行分隔,
所述开口部由所述框部件及所述分隔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
所述分隔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多个传热部件接合,
所述分隔部向所述第三方向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弯折而形成的、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弯曲部,
所述第一弯曲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弯折而形成的、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弯曲部,
所述第二弯曲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中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备:第一部分,其覆盖所述多个传热部件的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一方;和第二部分,其覆盖所述多个传热部件的所述第三方向中的另一方,
所述第二弯曲部对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进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由离子化倾向比所述多个传热部件、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大的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具有固定部,所述加强部件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对所述加强部件进行卡合。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080101836.4A 2020-06-15 2020-06-15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58361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3377 WO2021255781A1 (ja) 2020-06-15 2020-06-15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6189A true CN115836189A (zh) 2023-03-21

Family

ID=79268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836.4A Pending CN115836189A (zh) 2020-06-15 2020-06-15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7615A1 (zh)
EP (1) EP4166886A4 (zh)
JP (1) JP7387000B2 (zh)
CN (1) CN115836189A (zh)
WO (1) WO20212557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2575A (en) * 1990-08-27 1991-08-2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vaporator core having biocidal fixture
JP2002147986A (ja) * 1993-04-26 2002-05-22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JP3008014B2 (ja) 1996-05-07 2000-02-14 株式会社福地建装 ネット下地による現場樹脂発泡断熱方法
KR20010012282A (ko) * 1997-05-07 2001-02-15 볼프강 후텐로커 자동차의 냉각기를 충돌 입자로부터 방호하기 위한 장치
JP4251171B2 (ja) 2004-12-06 2009-04-08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ドーナツ状ガラス基板のエッチング方法
FR3060106B1 (fr) * 2016-12-12 2019-05-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change de chaleur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JP2018162953A (ja) 2017-03-27 2018-10-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R3079453B1 (fr) * 2017-05-02 2021-03-0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change de chaleur comprenant un filet de protection
DE102017221083A1 (de) * 2017-11-24 2019-05-2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tausch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9158845A (zh) 2018-08-13 2019-01-08 南宁市安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汽车散热圆管的制备方法及汽车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7000B2 (ja) 2023-11-27
JPWO2021255781A1 (zh) 2021-12-23
US20230127615A1 (en) 2023-04-27
WO2021255781A1 (ja) 2021-12-23
EP4166886A1 (en) 2023-04-19
EP4166886A4 (en) 2023-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7587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3650798A1 (en) Heat exchanger
JP6890509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4184918A1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1213010A (zh) 空调机
JP6820750B2 (ja)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8225252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I768340B (zh) 熱交換器及冷凍循環裝置
CN111448438A (zh) 热交换器
JP2001027484A (ja) サーペンタイン型熱交換器
US20170328615A1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JP7387000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112274A (ja) 熱交換器
JP6939869B2 (ja) 熱交換器
EP416357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in which same is used
CN113785168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20982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5121344A (ja) 熱交換器
JP7496832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熱交換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23032155A1 (ja)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21234954A1 (ja) 熱交換器、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0105095A (ja) 熱交換器
WO202319946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89927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5015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