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9712A -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9712A
CN115799712A CN202211528195.8A CN202211528195A CN115799712A CN 115799712 A CN115799712 A CN 115799712A CN 202211528195 A CN202211528195 A CN 202211528195A CN 115799712 A CN115799712 A CN 115799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main body
spoiler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281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99712B (zh
Inventor
郑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281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97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9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9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99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9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储能装置包括箱体、多组电池模组以及多个扰流件,箱体包括底板及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侧板,多组电池模组间隔设置于容纳空间中,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之间的间隙与箱体的底板之间形成风道主体,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的相对的端面形成为风道主体的两个风道侧面,侧板的两相对侧上分别设有与风道主体贯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多个扰流件沿入风口向出风口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于风道主体内,且相邻的两个扰流件在风道主体内交错设置。通过在风道主体中设置交错设置的多个扰流件,从而能够对风道主体中的换热气流进行扰流,延长换热气流通过风道主体的时间,提高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的电池模组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了实现对电池模组的散热,通常在多个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风道,风道包括相对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冷风可通过进风口进入风道内对多个电池模组进行降温,然后再从出风口排出。然而,目前的风道设计中冷风自进风口进入风道内快速从出风口排出,冷风在通道内的停留时间较短,进而造成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延长冷风在风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侧板;
多组电池模组,所述多组电池模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箱体的底板之间形成风道主体,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的相对的端面形成为所述风道主体的两个风道侧面,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风道主体贯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
多个扰流件,所述多个扰流件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风道主体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在所述风道主体内交错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沿风道主体的入风口向出风口的方向间隔设置的扰流件,并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在风道主体内交错设置,从而当换热气流(例如冷风)自入风口进入风道主体中时,对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而言,靠近入风口的一个扰流件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而当换热气流移动到另一个扰流件的位置时,另一个扰流件同样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其转向的方向与之前一个扰流件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延长换热气流通过风道主体的时间,使得换热气流能够充分与电池模组的端面(即风道侧面)进而接触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散热、换热效率。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扰流件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或者,多个所述扰流件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
多个扰流件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时,即,多个扰流件沿风道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由此,能够实现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扰流,使其在通过相邻两个扰流件时方向发生改变,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而多个扰流件沿箱体的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时,即,相邻的两个扰流件在风道主体中的设置高度不同,从而同样能够加强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风道侧面上,或者,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当扰流件设置在风道侧面上时,即,扰流件设置在电池模组的端面上,从而不仅能够便于扰流件在电池模组上的安装,而且还有利于延长换热气流和电池模组的端面的接触时间,确保散热、换热效率。
当扰流件设置在底板上时,能够阻止换热气流从底板上直接通过,从而使得换热气流尽可能地从电池模组的端面通过,同样有利于延长换热气流和电池模组的端面的接触时间,确保散热、换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中,其中一个所述扰流件的一侧延伸至与其中一所述风道侧面连接,另一个所述扰流件的一侧延伸至与另一所述风道侧面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沿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侧面向另一个所述风道侧面的方向上交错设置(即沿着箱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或者,
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风道侧面上时,所述扰流件的朝向所述箱体的底板的一侧至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距,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中,其中一个所述扰流件的朝向所述箱体的底板的一侧至所述底板的距离为H1,另一个所述扰流件的朝向所述箱体的底板的一侧至所述底板的距离为H2,H1≠H2,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沿所述箱体的底部向所述箱体的顶部的方向上(即沿着箱体的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
当扰流件设置在底板上时,由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中的一个延伸至与其中一风道侧面连接,另一个扰流件延伸至与另一个风道侧面连接,这样,相邻的两个扰流件能够沿着其中一个风道侧面向另一个风道侧面的方向上,即,风道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由此,能够实现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扰流,使其在通过相邻两个扰流件时方向发生改变,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而当扰流件设置在风道侧面上时,通过设置相邻的两个扰流件至底板之间具有的间距不同,即,沿着箱体的底部向顶部的方向上(换言之风道主体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扰流件在风道主体中的设置高度不同,从而同样能够加强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时,所述扰流件自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连接。由于电池模组通常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当将扰流件自与底板的连接处延伸至电池模组的顶部,并与电池模组的顶部连接时,一方面,能够增加扰流件的连接强度,避免其由于仅与底板连接导致在换热气流作用下可能发生连接处不稳固,影响扰流效果的情况。另一方面,扰流件延伸至电池模组的顶部,能够使得扰流件充分对应电池模组的整个端面,使得换热气流在扰流件的作用下,能够与电池模组的整个端面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换热效果。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设有汇流件,所述扰流件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于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中的至少一组所述电池模组上的所述汇流件。
扰流件通过连接杆与电池模组上的汇流件连接,能够增大扰流件与电池模组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强扰流件与电池模组的连接可靠性。此外,扰流件通过连接杆与汇流件连接,还能够便于扰流件与电池模组的连接,使二者的连接更加快捷、简便。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扰流件沿所述风道主体的第一方向延伸,且延伸长度为H3,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侧面至另一所述风道侧面之间的距离为H4,1/2H4≤H3≤2/3H4;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风道主体的其中一风道侧面向另一所述风道侧面的方向。
通过限定扰流件沿风道主体的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与风道主体的两个风道侧面之间的距离(即风道主体的宽度)的比值,能够避免扰流件因在风道主体中的延伸长度过长而影响风道主体的进风,确保有足够的进风量,避免遮挡住换热气流导致其无法在风道主体中流动,同时,还能够有效确保扰流件在风道主体中有一定的延伸长度,从而实现一定的扰流效果,避免因扰流件的延伸长度太小导致扰流效果不佳,换热气流直接通过的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扰流件包括主体部以及导流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风道主体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连接于所述风道侧面,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与所述主体部成夹角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风道主体的其中一风道侧面向另一所述风道侧面的方向。
通过导流部的设置,且导流部与主体部成夹角设置,一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扰流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扰流后的换热气流进行导流,使其沿着扰流后的方向流动,由此起到良好的扰流、导流作用。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扰流件上设有缓流微孔,所述缓流微孔的开口方向沿所述通道主体的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这样,利用缓流微孔,能够在扰流件对换热气流起到扰流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缓流的作用,进一步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缓流微孔在所述扰流件上的开孔面积占比为1/3至2/3之间。这样,缓流微孔的开孔面积合适,能够有效控制缓流作用,避免因开孔面积太大或者是太小导致缓流效果不佳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扰流件上设有多个缓流微孔,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缓流微孔的位置错开设置;和/或,
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缓流微孔的排布密度逐渐减小;和/或,
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缓流微孔的孔径逐渐减小。
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上的缓流微孔的开孔面积或者是开孔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缓流效果,避免换热气流直接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的缓流微孔中通过。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微孔具有朝向所述入风口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出风口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口径。
通过设置缓流微孔在同一个扰流件上的开口口径沿着风道主体的入风口向出风口的方向上由大变小,能够进一步增加缓流微孔对换热气流的缓流作用,使其在出风口的方向上流动更加缓慢,从而延长其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缓流微孔的口径逐渐减小。即,缓流微孔为锥形孔,这样,能够有效确保缓流微孔对换热气流的缓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通过速度更慢,从而能够与电池模组充分接触,进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抽风装置,所述抽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沿所述风道主体的入风口向所述风道主体的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扰流件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加。
从而,在越靠近入风口的位置处,相邻的两个扰流件之间的间距越小,即,扰流件设置越密,从而对刚从入风口进入的换热气流的扰流作用越佳,从而使得换热气流可尽可能地在风道主体中停留,而非快速从出风口排出,有利于延长换热气流与电池模组的接触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风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这样,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较远,能够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中的停留时间,避免换热气流从入风口直接从出风口排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箱体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侧板以封盖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所述多个扰流件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板。
通过将扰流件连接至箱体的顶板,一方面可以增加扰流件和箱体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扰流件对顶板起到一定加强作用,防止顶板局部出现坍塌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沿风道主体的入风口向出风口的方向间隔设置的扰流件,并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在风道主体内交错设置,从而当换热气流(例如冷风)自入风口进入风道主体中时,对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而言,靠近入风口的一个扰流件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而当换热气流移动到另一个扰流件的位置时,另一个扰流件同样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其转向的方向与之前一个扰流件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延长换热气流通过风道主体的时间,使得换热气流能够充分与电池模组的端面(即风道侧面)进而接触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换热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散热、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储能装置(省略顶板)的一种结构(扰流件上下交错)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侧向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储能装置(省略顶板)的另一种结构(扰流件左右交错)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图7中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扰流件上设置缓流微孔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缓流微孔为锥形孔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10、箱体;11、底板;110、容纳空间;111、风道主体;111a、风道侧面;111b、入风口;111c、出风口;12、侧板;13、顶板;20、电池模组;21、汇流件;30、扰流件;30a、第一表面;30b、第二表面;31、连接杆;32、主体部;33、导流部;34、缓流微孔;40、抽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100,其包括箱体10、多组电池模组20以及多个扰流件30。该箱体10可包括底板11以及侧板12,该侧板12连接于底板11并与底板11围合形成容纳空间110。多组电池模组20可间隔设置在容纳空间110中,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之间的间隙和箱体10的底板11之间形成风道主体111,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的相对的端面则形成为风道主体111的两个风道侧面111a。该侧板12上设有与风道主体111贯通的入风口111b和出风口111c。该多个扰流件30沿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风道主体111内,且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内交错设置。
通过设置多个沿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间隔设置的扰流件30,并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内交错设置,从而当换热气流(例如冷风)自入风口111b进入风道主体111中时,对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而言,靠近入风口111b的一个扰流件30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而当换热气流移动到另一个扰流件30的位置时,另一个扰流件30同样能够对换热气流进行对切扰流并使风向转向,其转向的方向与之前一个扰流件30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延长换热气流通过风道主体111的时间,使得换热气流能够充分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即风道侧面111a)进而接触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20的散热、换热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散热、换热效率。
可选地,该入风口111b和出风口111c可沿风道主体111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这样,入风口111b和出风口111c之间的距离较远,能够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停留时间,避免换热气流从入风口111b直接从出风口111c排出。
可选地,该箱体10可为例如方形箱体10,沿着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即风道主体111的延伸方向)为该箱体10的长度方向X(如图3所示),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箱体10中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20,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通道主体的长度方向与箱体10的长度方向X一致,从而使得风道主体111可设置更长,从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池模组20的散热、换热效果。
可选地,该入风口111b可为设置在侧板12上的一个或多个通孔,从而既能够兼顾进风作用,同时还能够对侧板起到减重作用。
进一步地,该箱体10的高度可大致与电池模组20的高度相适配,例如该箱体10的高度可等于或者是略大于电池模组20的高度,从而能将电池模组20容纳在箱体10中,以对电池模组20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基于此,该箱体10还可包括顶板13,该顶板13可与底板11相对设置并连接于侧板12以封盖该容纳空间110的开口,当箱体10中设置有该多个扰流件30时,该扰流件30的背离底板11的一侧可延伸至与该顶板13连接。这样,利用扰流件30可实现对顶板13的局部加强,避免顶板13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出现局部坍塌的情况。可见,本申请的扰流件30的设置,不仅能够对进入风道主体111中的换热气流起到扰流作用,以加强换热、散热效果,而且还能够对顶板13起到局部加强作用(即该扰流件30连接于顶板13时类似于在顶板13上设置加强筋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对扰流件30的结构复用,无需额外在顶板13上设置加强结构,既有效节省材料,也能够减少对箱体10内部空间的占用。
可选地,该多组电池模组20在箱体10中的排列方向可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排列,举例来说,该电池模组20为两组时,则两组电池模组20的排列方向为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如图3所示)排列,即,使得形成于两组电池模组20之间的风道主体111的宽度方向也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池模组20为更多组,例如三组、四组时,该三组、四组电池模组20的排列方向同样可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这样,在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之间,即可形成宽度方向与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一致,且长度方向也与箱体10的长度方向X一致的风道主体111。
进一步地,前述提及的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的相对的端面形成为风道主体111的两个风道侧面111a是指:该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相互朝向的端面,例如,同样以该电池模组20为两组为例,其中一组电池模组20的一个端面可形成风道主体111的一个风道侧面111a,而另一组电池模组20的一个端面(与该其中一组电池模组20的一个端面相互朝向且相对)可形成为风道主体111的另一个风道侧面111a,即,利用该两组电池模组20的相对的端面,来限定风道主体111在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
可选地,每一组电池模组20可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一组电池模组20中的多个电池单体可沿着箱体10的长度方向X依序排列,从而在箱体10中可排列更多个电池单体,提高储能装置100的能量。
作为示例,当在风道主体111中设置多个扰流件30时,该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中的设置数量可少于每一组电池模组20包括的电池单体的数量,举例来说,若一组电池模组20包括8个电池单体,则该扰流件30可选择设置为三个,例如,该8个电池单体沿着箱体10的长度方向X依序排列,则该三个扰流件30中,第一个扰流件30可对应靠近入风口111b的两个电池单体设置,第二个扰流件30可对应中间的三个电池单体设置,第三个组件则可对应靠近出风口111c的三个电池单体设置。当然,上述仅为示例,扰流件30的设置数量也可与电池模组20的电池单体的数量对应,例如,可以多设置一些扰流件30,即,使得每一个扰流件30可对应每一个电池单体设置。
可选地,该多个扰流件30在沿着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方向排布时,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之间的间距可相同,或者,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之间的间距也可设置为不同。举例来说,当风道主体111中设置三个扰流件30时,该三个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都相等。或者,该三个扰流件30中,沿着风道主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逐渐增大,即,靠近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的排列间距更小,而靠近出风口111c的扰流件30的排列间距更大,即,在越靠近入风口111b的位置处,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之间的间距越小,即,扰流件30设置越密,从而对刚从入风口111b进入的换热气流的扰流作用越佳,从而使得换热气流可尽可能地在风道主体111中停留,而不会快速从出风口111c排出,有利于延长换热气流与电池模组20的接触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池模组20的散热、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沿着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扰流件30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加时,该储能装置100还可包括抽风装置40,该抽风装置40可设置在出风口111c处,从而可利用该抽风装置40,将换热后的换热气流及时从出风口111c排出,避免换热后的换热气流依然滞留在风道主体111中而影响散热效果的情况。
可选地,该抽风装置40可为抽风机,其可通过例如螺钉固定或者是粘接固定的方式固定在箱体10的侧板12上,且该抽风装置40可位于该箱体10的外部,从而避免占用箱体10的内部空间,同时还可将换热后的气流及时排出至箱体10外部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在风道主体111中设置多个扰流件30时,该多个扰流件30可沿箱体10的高度方向Z(如图3所示)上交错设置,或者,该扰流件30可沿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上交错设置。
多个扰流件30沿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上交错设置时,即,多个扰流件30沿风道主体111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由此,能够实现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扰流,使其在通过相邻两个扰流件30时方向发生改变,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停留时间,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而多个扰流件30沿箱体10的高度方向Z上交错设置时,即,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中的设置高度不同,从而同样能够加强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进而使得换热气流能够更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更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上述情况下,该扰流件30设置在风道主体111中时,其可设置在箱体10的底板11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电池模组20的端面上(即风道主体111的风道侧面111a上),以下将分别进行说明。
结合图3至图6所示,一种示例中,当扰流件30设置在风道侧面111a上时,不仅能够便于扰流件30在电池模组20上的安装,而且还有利于延长换热气流和电池模组20的端面的接触时间,确保散热、换热效率。具体地,该扰流件30设置在风道侧面111a上时,扰流件30的朝向箱体10的底板11的一侧至底板11之间具有间距。具体而言,沿着箱体10的高度方向Z上,该扰流件30的底部至箱体10的底板11之间具有间距。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中,其中一个扰流件30的底部至底板11的距离为H1,另一个扰流件30的底部至底板11的距离为H2,H1≠H2,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沿箱体10的底部向箱体10的顶部方向上(即箱体10的高度方向Z上)交错设置,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沿着箱体10的高度方向上,该两个扰流件30是交错设置的,即其中一个扰流件30更靠近箱体的顶部,另一个扰流件30更靠近箱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当扰流件30设置在风道侧面111a上时,其可通过例如粘接或者是插接的方式设置在风道侧面111a,从而使得扰流件30能够与风道侧面111a紧密连接,避免其自风道主体111上掉落。
请参见图7和图8,另一种示例中,当扰流件30设置在底板11上时,对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而言,其中一个扰流件30的一侧延伸至与其中一个风道侧面111a连接,另一个扰流件30的一侧延伸至与另一个风道侧面111a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沿着其中一个风道侧面111a向另一个风道侧面111a的方向上(即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上)交错设置。这样,能够实现对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扰流,使其在通过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时方向能够发生改变,以延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停留时间,由此提高换热、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上交错设置,因此,该扰流件30在与风道侧面111a连接时,即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连接时,还能够对电池模组20在箱体10中的排布位置起到一定限位作用。即,通常来说,在电池模组20未排布在箱体10中时,该扰流件30已经固定在箱体10的底板11上,因此,在箱体10中排布该电池模组20时,可以利用扰流件30的所在位置,对电池模组20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0之间形成的间隙(即风道主体111)的位置确定,同时也减缓了电池模组20在箱体10中出现晃动的情况。
示例性的,如,8所示,图8中示出了沿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设置的两个扰流件30,换热气流如箭头所示从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处进入风道主体111内,当换热气流抵达靠近入风口111b的第一个扰流件30的时候,由于第一个扰流件30遮挡了部分风道主体111的空间,换热气流会在第一个扰流件30处被扰流并发生转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第一个扰流件30对换热气流进行了对切扰流,使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形成紊流状态,由于紊流状态下的气体热阻很小,这样风道主体111中的换热气流就具有很高的换热效率,可以从电池模组20的端面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了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20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第一个扰流件30遮挡了部分风道主体111的空间,换热气流就不会在风道侧面111a快速通过,而在风道侧面111a即电池模组20的端面形成了较强换热效果的缓流换热气流,使得整个风道主体111中的换热气流的换热效率提高了很多,提高了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20的散热换热效率。相应的,换热气流通过第二个扰流件30后也会生转向,其转向的方向与第一个扰流件30的方向相反,如图中箭头所示,同样的在风道主体111中形成紊流状态的换热气流,在风道侧面111a电池模组20的端面形成了较强换热效果的缓流换热气流。
可见,在风道主体111中设置多个扰流件30时,不论该多个扰流件30是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交错设置,还是沿着风道主体111的高度方向交错设置,都能够在整个风道主体111的空间形成紊流状态的高效换热气流,同时,在两个风道侧面111a,即电池模组20的端面也形成了较强换热效果的缓流换热气流,由此使得整个风道主体111中的换热气流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进行热交换时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了换热气流对电池模组2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对电池模组20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以该扰流件30设置在底板11上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9至图11所示,可选地,该扰流件30可为长条板状,其设置在底板11上时,可通过例如粘接或者是插接的方式设置在底板11上,从而避免扰流件30与底板11脱离。具体地,为了提高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中的设置可靠性,扰流件30可自与底板11的连接处延伸至电池模组20的顶部,以与电池模组20的顶部连接。即,该扰流件30可延伸至箱体10的顶部上。由于电池模组20通常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当将扰流件30自与底板11的连接处延伸至电池模组20的顶部,并与电池模组20的顶部连接时,一方面,能够增加扰流件30的连接强度,避免其由于仅与底板11连接导致在换热气流作用下可能发生连接处不稳固,影响扰流效果的情况。另一方面,扰流件30延伸至电池模组20的顶部,能够使得扰流件30充分对应电池模组20的整个端面,使得换热气流在扰流件30的作用下,能够与电池模组20的整个端面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该电池模组20的顶部可设置有汇流件21,该扰流件30上可设置有连接杆31,该连接杆31可连接于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0中的至少一组电池模组20上的汇流件21。例如,该连接杆31可连接于其中一组电池模组20的汇流件21,或者,该连接杆31也可以同时连接于该两组电池模组20的汇流件21。
扰流件30通过连接杆31与电池模组20上的汇流件21连接,能够增大扰流件30与电池模组20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强扰流件30与电池模组20的连接可靠性。此外,扰流件30通过连接杆31与汇流件21连接,还能够便于扰流件30与电池模组20的连接,使二者的连接更加快捷、简便。
示例性的,该连接杆31可为横杆,其长度延伸方向可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从而该扰流件30的底部可与底板11连接,形成第一固定位置,扰流件30的顶部则通过连接杆31和电池模组20的汇流件21连接,形成第二固定位置,这样,能够提高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中的设置可靠性,避免其自底板11上脱落或者是出现局部变形而影响对换热气流的扰流效果的情况。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该箱体10还包括顶板13,该扰流件30还可与顶板13连接,即,该扰流件30还通过该连接杆31与箱体10的顶板13连接,从而实现对箱体10的顶板13的局部加强作用。
可选地,由前述可知,多个扰流件30是沿着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交错设置的,因此,该扰流件30可沿风道主体111的第一方向延伸且延伸长度为H3,其中一个风道侧面111a至另一个风道侧面111a之间的距离为H4,即,风道主体111的宽度为H4,则有1/2H4≤H3≤2/3H4,示例性的H3可为1/2H4、3/5H4或者是2/3H4等。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风道主体111的其中一风道侧面111a向另一所述风道侧面111a的方向。通过限定扰流件30沿风道主体111的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与风道主体111的两个风道侧面111a之间的距离(即风道主体111的宽度)的比值,能够避免扰流件30因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延伸长度过长而影响风道主体111的进风,确保有足够的进风量,避免遮挡住换热气流导致其无法在风道主体111中流动,同时,还能够有效确保扰流件30在风道主体111中有一定的延伸长度,从而实现一定的扰流效果,避免因扰流件30的延伸长度太小导致扰流效果不佳,换热气流直接通过的情况。
可选地,由前述可知,该扰流件30可为长条板状,其可包括主体部32以及导流部33,该主体部32可沿风道主体111的第一方向延伸,且该主体部32沿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该第一侧连接于风道侧面111a,该导流部33可设置于第二侧并与该主体部32成夹角设置。即,该导流部33与该主体部32可形成大致90°夹角,从而使得该扰流件30形成为L形板状结构。这样,通过导流部33的设置,且导流部33与主体部32成夹角设置,一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扰流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扰流后的换热气流进行导流,使其沿着扰流后的方向流动,由此起到良好的扰流、导流作用。另外,导流部33的设置,还可使得该扰流件30整体可沿箱体10的宽度方向Y以及箱体10的长度方向X上分别对换热气流进行扰流,从而进一步提高扰流效果。
进一步地,该主体部32可为平板状结构,而该导流部33可为块状结构,且其表面为弧面,从而能够对扰流后的换热气流进行导流,使其沿着扰流后的方向流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在扰流件30上设置缓流微孔34,以增加对换热气流的缓流效果。具体地,在扰流件30上设置缓流微孔34时,缓流微孔34的开口方向可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这样,当风道主体111中的换热气流到达扰流件30上的时候,有少量的换热气流穿过缓流微孔34到达扰流件30的另一侧,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侧面111a形成换热效果更好的缓流换热气流,提高了换热气流与电池模组20的端面的热交换效果。
可选地,对于同一个扰流件30而言,该缓流微孔34在扰流件30上的开孔面积的占比可为1/3至2/3之间,示例性的可为1/3、1/2、3/5、2/3等,即,该缓流微孔34的开孔面积占扰流件30的表面积的1/3至2/3。由前述可知,扰流件30包括主体部32和导向部,该缓流微孔34可设置在主体部32上,即,该缓流微孔34的开孔面积占主体部32的表面积的1/3至2/3。这样,缓流微孔34的开孔面积合适,能够有效控制缓流作用,避免因开孔面积太大或者是太小导致缓流效果不佳的问题。
可选地,缓流微孔34具有朝向入风口111b的第一开口和朝向出风口111c的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第二开口的口径。具体地,该扰流件30具有沿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方向上的第一表面30a和第二表面30b,对于同一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而言,该缓流微孔34可自第一表现贯通至第二表面30b,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表面30a,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表面30b。通过设置缓流微孔34在同一个扰流件30上的开口口径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由大变小,能够进一步增加缓流微孔34对换热气流的缓流作用,使其在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流动更加缓慢,从而延长其在风道主体111中的停留时间。
进一步地,沿第一表面30a至第二表面30b的方向上(即沿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缓流微孔34的口径逐渐减小。即,缓流微孔34为锥形孔,这样,能够有效确保缓流微孔34对换热气流的缓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气流在风道主体111中的通过速度更慢,从而能够与电池模组20充分接触,进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换热效果。
可选地,由于扰流件30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因此,对于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而言,其同样有相应的设置方向,以下将分别说明。
一种示例中,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风道主体111的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位置错开设置,即,第一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与第二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交错设置,这样,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开孔位置不同,从而进一步增加缓流效果,避免换热气流直接从相邻的两个绕路组件的缓流微孔34中通过。
另一种示例中,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风道主体111的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排布密度逐渐减小,即,在靠近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排布密度较大,而在远离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排布密度较小。这样,能够使得在靠近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密度大能够更好地提供缓流效果,使得换热气流通过扰流件30的速度更慢,从而在扰流件30处形成更好的扰流效果。而在远离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即靠近出风口111c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密度大,能够减弱缓流微孔34的缓流作用,使得已经经过热量交换的换热气流能够顺畅地自出风口111c排出,避免聚集在出风口111c处而影响散热效果的情况。
再一种示例中,沿着风道主体111的入风口111b向风道主体111的出风口111c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孔径逐渐减小,即,在靠近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孔径较大,而在远离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孔径较小。这样,能够使得在靠近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孔径大能够更好地提供缓流效果,即,使得更多的换热气流能够进入至缓流微孔34中,使得换热气流通过扰流件30的速度更慢,从而在扰流件30处形成更好的扰流效果。而在远离入风口111b的扰流件30上(即靠近出风口111c的扰流件30上),缓流微孔34的孔径小,能够减弱缓流微孔34的缓流作用,使得已经经过热量交换的换热气流能够自出风口111c排出,避免聚集在出风口111c处而影响散热效果的情况。
由此可见,不论是通过设置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排布密度,还是缓流微孔34的孔径,都是为了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上的缓流微孔34的开孔面积不同,由此实现缓流效果,避免换热气流直接从相邻的两个扰流件30的缓流微孔34中通过的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储能装置100。具体地,该储能系统还可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与储能装置100电连接,以对储能装置100上的各电池模组20进行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侧板;
多组电池模组,所述多组电池模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箱体的底板之间形成风道主体,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的相对的端面形成为所述风道主体的两个风道侧面,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风道主体贯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
多个扰流件,所述多个扰流件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风道主体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在所述风道主体内交错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扰流件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和/或,多个所述扰流件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扰流件设置于所述风道主体的风道侧面上,和/或,多个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扰流件自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设有汇流件,所述扰流件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于相邻的两组所述电池模组中的至少一组所述电池模组上的所述汇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沿所述风道主体的第一方向延伸,且延伸长度为H3,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侧面至另一所述风道侧面之间的距离为H4,1/2H4≤H3≤2/3H4;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风道主体的其中一风道侧面向另一所述风道侧面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包括主体部以及导流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风道主体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风道侧面,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并与所述主体部成夹角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风道主体的其中一风道侧面向另一所述风道侧面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上设有用于缓流的至少一个微孔,所述至少一个微孔的开口方向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在所述扰流件上的开孔面积占比为1/3至2/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上设有多个所述微孔,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微孔的位置错开设置;和/或,
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微孔的排布密度逐渐减小;和/或,
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件上的所述微孔的孔径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具有朝向所述入风口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出风口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口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所述微孔的口径逐渐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抽风装置,所述抽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
沿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扰流件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风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侧板以封盖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所述多个扰流件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板。
16.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
CN202211528195.8A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Active CN115799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8195.8A CN115799712B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8195.8A CN115799712B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9712A true CN115799712A (zh) 2023-03-14
CN115799712B CN115799712B (zh) 2024-01-26

Family

ID=8544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28195.8A Active CN115799712B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97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76747A (zh) * 2023-11-16 2023-12-22 深圳市山木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池模块安全保护结构
CN118073722B (zh) * 2024-04-18 2024-06-25 深圳永泰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扰流智能均温控温的电池模组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503A (zh) * 2017-02-23 2017-05-31 苏州祥弘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散热便于清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11629182U (zh) * 2020-03-30 2020-10-0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具有它的储能系统
CN213109804U (zh) * 2020-09-08 2021-05-04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送风装置以及带有送风装置的通风系统
CN213546405U (zh) * 2020-10-23 2021-06-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DE202021107025U1 (de) * 2020-12-29 2022-03-08 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Limited Batteriekasten und Batteriepack
CN217086696U (zh) * 2022-01-28 2022-07-29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的冷却结构及储能电池插箱
CN217468570U (zh) * 2022-05-09 2022-09-20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217641638U (zh) * 2022-06-22 2022-10-21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柜及电池储能系统
CN115395139A (zh) * 2022-09-25 2022-11-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电化学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503A (zh) * 2017-02-23 2017-05-31 苏州祥弘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散热便于清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11629182U (zh) * 2020-03-30 2020-10-0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具有它的储能系统
CN213109804U (zh) * 2020-09-08 2021-05-04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送风装置以及带有送风装置的通风系统
CN213546405U (zh) * 2020-10-23 2021-06-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DE202021107025U1 (de) * 2020-12-29 2022-03-08 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Limited Batteriekasten und Batteriepack
CN217086696U (zh) * 2022-01-28 2022-07-29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的冷却结构及储能电池插箱
CN217468570U (zh) * 2022-05-09 2022-09-20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217641638U (zh) * 2022-06-22 2022-10-21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柜及电池储能系统
CN115395139A (zh) * 2022-09-25 2022-11-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电化学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76747A (zh) * 2023-11-16 2023-12-22 深圳市山木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池模块安全保护结构
CN117276747B (zh) * 2023-11-16 2024-01-30 深圳市山木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池模块安全保护结构
CN118073722B (zh) * 2024-04-18 2024-06-25 深圳永泰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扰流智能均温控温的电池模组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9712B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2035B (zh) 一种换热板、热交换器及通信基站的机柜
CN115799712A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08306444A (zh) 电机机壳水道结构及电机
CN109729702A (zh) 一种多热管流道风冷密封机箱结构
CN212412128U (zh) 动力电池包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CN209191684U (zh) 导风结构及车辆
CN106659063A (zh) 一种内置风道式密封机箱
CN217656288U (zh) 散热箱及其配电设备
CN201540526U (zh) 一种改良三通道散热风道结构的刀片服务器
CN106101029A (zh) 交换机
CN113540613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软包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115411402A (zh) 散热装置及电池模组
CN113202702B (zh) 散热系统及包括其的风力发电机组
CN209183685U (zh) 第一集流体及电池包
CN114335793A (zh) 一种集装箱用散热结构及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CN114421056A (zh) 一种储能风冷电池包
CN113631021A (zh) 储能系统
CN214505603U (zh) 电池组
CN112895846A (zh) 电动车辆、电加热器及其电加热腔总成
KR20160078044A (ko) 배터리 모듈 패키지
CN202215338U (zh) 防护罩和车辆
CN113847627B (zh) 一种散热好的电磁烹饪装置
CN217406904U (zh) 柜体通风件及户外机柜
CN219371115U (zh) 一种模组安装梁为冷却水道的铝合金电池包下箱体
CN212786371U (zh) 一种风冷式控制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