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3882A -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3882A
CN115793882A CN202211484680.XA CN202211484680A CN115793882A CN 115793882 A CN115793882 A CN 115793882A CN 202211484680 A CN202211484680 A CN 202211484680A CN 115793882 A CN115793882 A CN 115793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area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46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仝可蒙
何帆
樊聪
董向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8468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38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3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388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8102 priority patent/WO202410947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触控走线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一延伸段过孔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本公开有助于实现更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屏幕感官追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显示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显示产品的显示质量和整机外观等要求越来越高。超窄边框设计,即显示屏的边框较窄,可以给用户较好的使用体验。目前,显示屏的边框较宽,需做更进一步的减窄设计。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有助于实现更窄边框设计。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触控区、第一走线区和绑定区,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走线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
触控层,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层和设于相邻两层所述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分布于所述导电层且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触控电极,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触控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且所述触控走线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触控走线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包括第一电极连接段,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与所述触控电极接触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区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区和所述第一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一连接区的第二侧齐平。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区的外边界与该第一过孔区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间隔阵列排布;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一电极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二电极组;
所述触控走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接触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包括至少一段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且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二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不同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导向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错位排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间隔排布且顺次连接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均具有所述第二过孔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
所述第一子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与相邻所述第二子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子段的所述第二连接区和所述第二子段的所述第二连接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均为连续导电线;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二侧;
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二侧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均大于0,且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不超过1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区的外边界与该第二过孔区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还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且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
所述第二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二延伸段过孔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不小于10μm,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为大于等于3μm,且小于10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基板还包括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走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三延伸段过孔连接,所述第三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三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间隔阵列排布;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一电极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二电极组;
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包括第二电极连接段,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区,所述触控走线通过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与所述第二电极组接触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三连接区,所述第三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三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三连接区的线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区和所述第三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组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组的第二侧,所述第三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三连接区的第二侧齐平。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包括至少一段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或所述第二走线区,且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
所述第二导向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四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四连接区,所述第四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四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四连接区的线宽;
不同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二导向段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二导向段的所述第四过孔区错位排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为网格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层和封装层;
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像素电路用于一一对应地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发光;
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公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走线的第一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一延伸段过孔连接,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如此,有助于减小触控走线在第一走线区的占用空间,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更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衬底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1-A2截面图;
图5是图2中B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第一子段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第二子段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B区域触控走线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B区域触控走线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第一子段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第二子段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C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F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D区域或E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中B1-B2截面图。
图中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Y-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100-衬底基板;110-触控区;121-第一走线区;122-第二走线区;123-绑定区;215-遮光层;216-有源层;217-第一栅绝缘层;218-第一栅金属层;219-第二栅绝缘层;220-第二栅金属层;221-层间介质层;222-第一源漏层;223-第一平坦化层;224-第二源漏层;225-第二平坦化层;226-第一电极层;227-发光功能层;228-第二电极层;229-像素定义层;230-封装层;300-触控层;301-第一导电层;302-第二导电层;303-第一绝缘层;304-第二绝缘层;305-保护层;306-触控走线;307-第一触控电极;070-第一电极组;071-第一桥接线;308-第二触控电极;080-第二电极组;081-第二桥接线;310-第一延伸段;311-第一电极连接段;312-第一过孔区;313-第一连接区;314-第一子连接段;315-第二子连接段;316-第一导向段;317-第二过孔区;318-第二连接区;319-第一子段;320-第二子段;330-第二延伸段;340-第三延伸段;341-第二电极连接段;342-第三过孔区;343-第三连接区;344-第三子连接段;345-第四子连接段;346-第二导向段;347-第四过孔区;348-第四连接区;400-触控集成电路;500-柔性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主要技术创意。
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目前采用柔性触控(Flexmeshlayeroncell,FMLOC)的方式形成柔性触控显示屏,该柔性触控显示屏包括的触控层集成到了柔性显示基板上,其最上方用有机层保护触控层。对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屏,触控走线连接触控电极和外围芯片。目前,触控显示屏中触控走线排布所占空间较大,无法满足用户对更窄边框设计的追求。
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0和触控层300,衬底基板100包括触控区110、第一走线区121和绑定区123,绑定区123位于触控区110在第一方向Y上的一侧,第一走线区121位于触控区110和绑定区123之间。触控层300设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触控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层和设于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303,触控层300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306,触控电极分布于导电层且位于触控区110,触控走线306的一端连接触控电极,另一端延伸至绑定区123,触控走线306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走线区121且触控走线306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触控走线306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触控走线306包括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310,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第一延伸段31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一延伸段310通过第一绝缘层303的过孔连接,第一延伸段31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本公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延伸段31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一延伸段310过孔连接,第一延伸段31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如此,有助于减小触控走线306在第一走线区121的占用空间,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更窄边框设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0和设于衬底基板100一侧的触控层300。
如图1和图2所示,衬底基板100包括触控区110、第一走线区121和绑定区123,绑定区123位于触控区110在第一方向Y上的一侧,第一走线区121位于触控区110和绑定区123之间。绑定区123可用于装配触控集成电路400(touch integrated circuit,也可称为触控IC)以及柔性电路板500(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等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100还包括第二走线区122,第二走线区122位于触控区110在第二方向X上的至少一侧。第二走线区1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触控区110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侧。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其夹角可以为85°-90°。进一步地,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大致垂直。衬底基板100可以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具体本公开不做限定。
如图2和图15所示,触控层300设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触控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层和设于相邻两层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303,触控层300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306,触控电极分布于导电层且位于触控区110,触控走线306的一端连接触控电极,另一端延伸至绑定区123,用于与绑定区123的触控集成电路400或柔性电路板500连接。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07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08,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07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08间隔阵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07沿第一方向Y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一电极组07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08沿第二方向X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二电极组080。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相互绝缘。第一触控电极307和第二触控电极308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大致为菱形,进一步地,第一触控电极307和第二触控电极308同层设置,即第一触控电极307和第二触控电极308采用同材料和同工艺形成。第一触控电极307和第二触控电极308为网格状的电极块。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07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08交替排布形成棋盘结构。第一电极组070中的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307之间可通过第一桥接线071连接,第二电极组080中的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308之间可通过第二桥接线081连接。第一桥接线071和第二桥接线081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导电层,且第一桥接线071和第二桥接线08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至少两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301和第二导电层302,第二导电层302设于第一导电层30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绝缘层303设于第一导电层301和第二导电层302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307、第二触控电极308和第一桥接线071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二桥接线081分布于第二导电层302。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桥接线071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一触控电极307、第二触控电极308和第二桥接线081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
第一电极组070可以为与触控集成电路400中的驱动电路连接的驱动电极组,第二电极组080可以为与探测电路连接的探测电极组。或,第一电极组070为与触控集成电路400中的探测电路连接的探测电极组,第二电极组080为与驱动电路连接的驱动电极组。具体地,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可通过触控走线306与各自对应的驱动电路或探测电路连接。当用户手指触摸显示面板的可触控区域时,触控点处绝缘交叉设置的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的互电容发生改变。驱动电路逐条扫描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中的驱动电极组,每扫描一条驱动电极组的同时读取各条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中探测电极组的信号,通过一轮扫描,便可以确定出触摸点的坐标,基于触摸点的坐标进行触摸操作对应的内容响应。
如图2至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图3为图2中A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图5、图8和图9为图2中B区域触控走线不同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触控走线306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走线区121且触控走线306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触控走线306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触控走线306包括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310,如图2中A区域和B区域中的部分。第一延伸段31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一延伸段310过孔连接,第一延伸段31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举例而言,第一延伸段31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不小于10μm,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为大于等于3μm,且小于10μm。
单条触控走线306可包括多个第一延伸段310,不同的第一延伸段310可分布于衬底基板100的不同位置。如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310包括至少一段第一导向段316,第一导向段316位于第一走线区121且第一导向段316与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第一导向段316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过孔区317和至少一段第二连接区318,第二过孔区317和第二连接区318交替排列,第二过孔区317设有过孔,第二过孔区317的线宽大于第二连接区318的线宽。进一步地,第二过孔区317的外边界与该第二过孔区317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以保证过孔连接的稳定性。
第二过孔区317和第二连接区318均具有靠近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触控电极的第二侧;第二过孔区317的第一侧和第二连接区318的第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二过孔区317的第二侧和第二连接区318的第二侧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如图5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均大于0,且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差值不超过1μm,优选地,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大致相等。如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位于第二过孔区317在第二方向X上两侧的两个第二连接区318中,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区318的第一侧和第二过孔区317的第一侧之间的间距为0,另一个第二连接区318的第二侧和第二过孔区317的第二侧之间的间距为0。
在具体实施例中,不同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向段316沿第一方向Y间隔排布,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向段316的第二过孔区317错位排布。进一步地,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向段316的第二过孔区317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电段的第二连接区318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举例而言,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向段316的第二连接区318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为3μm,则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一导向段316的第二过孔区317由于是错位排布,因此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可以小于3μm,如此,有助于减少多条触控走线306在第一方向Y上排布所占空间,进而减小第一走线区121的宽度,实现更窄边框设计。
如图8至图11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6包括间隔排布且顺次连接的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第一子段319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二子段320分布于第二导电层302;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均具有第二过孔区317和第二连接区318;第一子段319的第二过孔区317与相邻第二子段320的第二过孔区317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子段319的第二连接区318和第二子段320的第二连接区318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即,第一导向段316由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沿其延伸方向交替连接而成。进一步地,该种由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不同子段交替连接的结构,可推导应用至整个触控走线306,即每一条触控走线306均是由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不同子段交替连接而成。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第一导电层301和第二导电层302的材料均包含钛(Ti)和铝(Al),且第一导电层301和第二导电层302为多层层叠结构,具体为钛(Ti)-铝(Al)-钛(Ti)结构,即由钛(Ti)金属层、铝(Al)金属层和钛(Ti)金属层层叠而成。第一导电层301和第二导电层302的厚度不同,根据实际需求,第一导电层301的厚度可大于第二导电层302的厚度,或第二导电层302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电层301的厚度,当触控走线306由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不同子段交替连接而成时,有助于减小触控走线306间的电阻差异,减小对触控走线306进行电阻补偿的工艺难度。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6包括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第一子段319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二子段320分布于第二导电层302;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均为连续导电线;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子段319和第二子段320均具有第二过孔区317和第二连接区318;第一子段319的第二过孔区317与相邻第二子段320的第二过孔区317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第一子段319的第二连接区318和第二子段320的第二连接区318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叠。即,第一导向段316由位于不同导电层的连续的导电线组合而成。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6也由位于不同导电层连续的导电线组合而成,如此,有助于降低触控走线306的电阻,降低功耗。
如图2和图12所示,图12为图2中C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6还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二延伸段330,第二延伸段330连接相邻两条第一延伸段310,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Y不平行且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X不平行;第二延伸段33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二延伸段330过孔连接,第二延伸段330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第二延伸段330的线宽不小于10μm。
如图2、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为图2中F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2中D区域或E区域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6还包括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340,第三延伸段34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三延伸段340过孔连接,第三延伸段34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三延伸段34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举例而言,第三延伸段34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不小于10μm,第三延伸段34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为大于等于3μm,且小于10μm。
单条触控走线306可包括多个第三延伸段340,不同的第三延伸段340可分布于衬底基板100的不同位置。如图2和图14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340包括至少一段第二导向段346,第二导向段346位于第一走线区121或第二走线区122,且第二导向段346与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第二导向段346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四过孔区347和至少一段第四连接区348,第四过孔区347设有过孔,第四过孔区347的线宽大于第四连接区348的线宽。第四过孔区347的外边界与该第四过孔区347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进一步地,第四过孔区347和第四连接区348均具有靠近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触控电极的第二侧;第四过孔区347的第一侧和第四连接区348的第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四过孔区347的第二侧和第四连接区348的第二侧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均大于0,且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差值不超过1μm,优选地,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大致相等。当然,第二导向段346的结构也可参照图8和图9中第一导向段316的结构设计,在此不详细赘述。
如图2和图14所示,不同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向段346沿第二方向X间隔排布,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向段346的第四过孔区347错位排布。进一步地,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向段346的第四过孔区347在第二方向X上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电段的第四连接区348在第二方向X上的间距。举例而言,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向段346的第四连接区348在第二方向X上的间距为3μm,则相邻两条触控走线306的第二导向段346的第四过孔区347由于是错位排布,因此在第二方向X上的间距可以小于3μm,如此,有助于减少多条触控走线306在第二方向X上排布所占空间,进而减小第二走线区122的宽度,实现更窄边框设计。
触控走线306可与第一电极组070和第二电极组080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6与第一电极组070连接,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310包括第一电极连接段311,第一电极连接段311与触控电极接触连接;第一电极连接段311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过孔区312和至少一段第一连接区313,第一过孔区312设有过孔,第一过孔区312的线宽大于第一连接区313的线宽。第一过孔区312的外边界与该第一过孔区312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L1不小于2.5μm。触控走线306通过第一电极连接段311与第一触控电极307组接触连接。
第一过孔区312和第一连接区313均具有靠近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触控电极的第二侧,第一过孔区312的第二侧和第一连接区313的第二侧齐平。如此,第一过孔区312的部分区域可位于触控区110,从而减少触控走线306在第一走线区121所占空间,为减小第一走线区121宽度提供结构基础。
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为图3中A1-A2方向的截面图,进一步地,第一电极连接段311包括第一子连接段314和第二子连接段315,其中,第一子连接段314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二子连接段315分布于第二导电层302,第一子连接段314和第二子连接段315两者中,其中一者与第一触控电极307分布于同一导电层且与第一触控电极307直接接触。第一子连接段314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连接段315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一步地,第一子连接段314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连接段315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率不小于90%。
如图2和图13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6与第二电极组080连接,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340包括第二电极连接段341,第二电极连接段341位于第二走线区122,触控走线306通过第二电极连接段341与第二电极组080接触连接;第二电极连接段341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过孔区342和至少一段第三连接区343,第三过孔区342设有过孔,第三过孔区342的线宽大于第三连接区343的线宽。第三过孔区342的外边界与该第三过孔区342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第三过孔区342和第三连接区343均具有靠近第二电极组080的第一侧和远离第二电极组080的第二侧,第三过孔区342的第二侧和第三连接区343的第二侧齐平。如此,第三过孔区342的部分区域可位于触控区110,从而减少触控走线306在第二走线区122所占空间,为减小第二走线区122宽度提供结构基础。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第二电极连接段341包括第三子连接段344和第四子连接段345,其中,第三子连接段344分布于第一导电层301,第四子连接段345分布于第二导电层302,第三子连接段344和第四子连接段345两者中,其中一者与第二触控电极308分布于同一导电层且与第二触控电极308直接接触。第三子连接段344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和第四子连接段345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一步地,第三子连接段344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和第四子连接段345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率不小于90%。
触控层300还可包括保护层305,保护层305设于第二导电层30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如图15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衬底基板100和触控层300之间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层和封装层230;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发光层设于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用于一一对应地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封装层230覆盖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以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驱动电路层包括有源层216、第一栅绝缘层217、第一栅金属层218、第二栅绝缘层219、层间介质层221、第一源漏层222、第一平坦化层223、第二源漏层224和第二平坦化层225。
有源层216设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栅绝缘层217设于有源层216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栅绝缘层217覆盖有源层216;第一栅金属层218设于第一栅绝缘层217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栅金属层218可包括晶体管的栅极和电容的第一极板。第二栅绝缘层219设于第一栅金属层218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219覆盖第一栅金属层218;第二栅金属层220设于第二栅绝缘层219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二栅金属层220可包括电容的第二极板,层间介质层221设于第二栅绝缘层219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源漏层222设于层间介质层2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源漏层222包括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源极和漏极连接于有源层216。第一平坦化层223设于第一源漏层2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二源漏层224设于第一平坦化层22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二平坦化层225设于第二源漏层224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进一步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遮光层215,设于衬底基板100和有源层216之间。
发光层设于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发光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229,像素定义层229分隔多个发光器件。
像素定义层229设置于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229包含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限定出的范围即为一发光器件的范围。像素开口的形状,即像素开口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轮廓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光滑的封闭曲线或其它形,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进一步地,网格状的触控电极,其网格格口与像素开口对应,避免遮挡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
以发光器件为OLED发光器件为例,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00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226、发光功能层227和第二电极层228。第一电极层226可作为发光器件的阳极层。发光功能层227覆盖第一电极层226,第二电极层228覆盖发光功能层227。第一电极层226可与晶体管的源/漏极连接。第二电极层228可覆盖发光功能层227,其可作为发光器件的阴极层,第二电极层228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其材料可包括导电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发光功能层227至少部分设于像素开口内,且可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可通过使空穴和电子在发光材料层复合成激子,由激子辐射光子,从而产生可见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
封装层230设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其可用于保护发光层,阻隔外界的水、氧对发光器件造成侵蚀。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薄膜封装(Thin-FilmEncapsulation,TFE)的方式实现封装,具体而言,封装层230可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覆盖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表面,有机层可设于第一无机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表面,且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的边界的内侧,第二无机层覆盖有机层和未被有机层覆盖的第一无机层,可通过第二无机层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具有柔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触控层300设于封装层23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触控层30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304,第二绝缘层304设于封装层230和第一导电层301之间。
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基板100,衬底基板100包括触控区110、第一走线区121和绑定区123,绑定区123位于触控区110在第一方向Y上的一侧,第一走线区121位于触控区110和绑定区123之间;
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触控层300,触控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层和设于相邻两层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303,触控层300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306,触控电极分布于导电层且位于触控区110,触控走线306的一端连接触控电极,另一端延伸至绑定区123,触控走线306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走线区121且触控走线306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触控走线306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触控走线306包括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310,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第一延伸段310分布于至少两层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导电层的第一延伸段310通过第一绝缘层303的过孔连接,第一延伸段310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第一延伸段310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均应视为本公开的一部分。
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公开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公开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公开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公开。

Claims (20)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触控区、第一走线区和绑定区,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走线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
触控层,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层和设于相邻两层所述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分布于所述导电层且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触控电极,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触控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且所述触控走线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触控走线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包括第一电极连接段,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与所述触控电极接触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区的线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区和所述第一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一连接区的第二侧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区的外边界与该第一过孔区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间隔阵列排布;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一电极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二电极组;
所述触控走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接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段第一延伸段包括至少一段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且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二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线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不同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导向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错位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间隔排布且顺次连接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均具有所述第二过孔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
所述第一子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与相邻所述第二子段的所述第二过孔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子段的所述第二连接区和所述第二子段的所述第二连接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向段包括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子段分布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均为连续导电线;
所述第一子段和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第二侧;
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二侧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均大于0,且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不超过1μm。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区的外边界与该第二过孔区内过孔孔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走线还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且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
所述第二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二延伸段过孔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不小于10μm,所述第一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为大于等于3μm,且小于1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还包括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位于所述触控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走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分布于至少两层所述导电层且分布于不同所述导电层的所述第三延伸段过孔连接,所述第三延伸段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三延伸段不设有过孔的区域的线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间隔阵列排布;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一电极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相互连接形成第二电极组;
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包括第二电极连接段,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区,所述触控走线通过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与所述第二电极组接触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三连接区,所述第三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三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三连接区的线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孔区和所述第三连接区均具有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组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组的第二侧,所述第三过孔区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三连接区的第二侧齐平。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延伸段包括至少一段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或所述第二走线区,且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触控电极不直接接触;
所述第二导向段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一个第四过孔区和至少一段第四连接区,所述第四过孔区设有过孔,所述第四过孔区的线宽大于所述第四连接区的线宽;
不同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二导向段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二导向段的所述第四过孔区错位排布。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为网格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层和封装层;
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像素电路用于一一对应地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发光;
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211484680.XA 2022-11-24 2022-11-24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7938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4680.XA CN115793882A (zh) 2022-11-24 2022-11-24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CT/CN2023/128102 WO2024109473A1 (zh) 2022-11-24 2023-10-31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4680.XA CN115793882A (zh) 2022-11-24 2022-11-24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3882A true CN115793882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4680.XA Pending CN115793882A (zh) 2022-11-24 2022-11-24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3882A (zh)
WO (1) WO20241094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473A1 (zh) * 2022-11-24 2024-05-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202B (zh) * 2016-01-29 2018-09-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2493339B1 (ko) * 2017-10-10 2023-01-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CN109064903A (zh) * 2018-09-21 2018-12-2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0515505B (zh) * 2019-08-29 2024-06-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
CN112255850B (zh) * 2020-11-13 2022-03-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扇出走线结构及显示面板
CN214409944U (zh) * 2021-01-25 2021-10-15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CN115793882A (zh) * 2022-11-24 2023-03-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18938924U (zh) * 2022-11-24 2023-04-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473A1 (zh) * 2022-11-24 2024-05-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9473A1 (zh)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1352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31746B (zh) 觸控顯示裝置
KR20180047536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093154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65999B (zh) 显示装置及其自容式触控面板
KR2018007112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2768495A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1462840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244115B (zh) 一种显示用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187159A1 (ja) 表示デバイス
KR102603603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86143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90052327A (ko) 표시장치
CN218938924U (zh)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4109473A1 (zh)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324688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745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558108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049173A (ko) 표시장치
KR2021008081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9007391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169672B1 (ko) 터치스크린패널 일체형 표시장치
US2024018837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863305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7220084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