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4555A - 双对重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对重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4555A
CN115744555A CN202211455333.4A CN202211455333A CN115744555A CN 115744555 A CN115744555 A CN 115744555A CN 202211455333 A CN202211455333 A CN 202211455333A CN 115744555 A CN115744555 A CN 115744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car
wire rope
steel wire
guid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553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英杰
童正国
吴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5533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45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4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4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轿厢、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第一钢丝绳一端与轿厢相连,另一端通过曳引机和第一导向轮组与第一对重相连;第二钢丝绳一端与轿厢相连,另一端通过曳引机和第二导向轮组与第二对重相连;第一对重和第二对重布置在轿厢两侧且与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当轿厢与两对重交汇时,轿厢与第一对重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等于轿厢与第二对重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本发明在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轿厢受到来自于两侧对重间空气压力增大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冲击力,两个冲击力互相抵消,从而改善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产生的晃动问题。

Description

双对重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梯装置如图1所示,电梯的轿厢11和对重21布置于电梯井道内,分别由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进行导向,由卷挂在曳引机上的牵引绳悬挂。轿厢11和对重21由布置于机房中的曳引机驱动,在曳引机的驱动下二者在电梯井道内沿垂直方向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当轿厢11和对重21在电梯井道内运行交汇(同一高度)时,大量空气被挤入轿厢11与对重21之间的狭小空间,这就导致在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瞬间增大,由此对轿厢11会产生瞬间的冲击力,推动轿厢11产生剧烈的晃动。而且,随着电梯运行速度的提高,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的冲击越大,轿厢晃动越严重,从而影响了电梯乘坐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轿厢与对重运行交汇时因轿厢受到较大冲击力而导致轿厢晃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和轿厢,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
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布置在所述轿厢的两侧且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一对重、所述第二对重交汇时,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一对重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和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二对重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的形状和重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较佳地,所述曳引机设于所述轿厢的上方。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轮组设于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对重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组设于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对重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均相同。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和轿厢,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
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布置在所述轿厢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对重位于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轿厢之间,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同且二者始终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对重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对重和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
较佳地,所述曳引机设于所述轿厢的上方。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位于所述第一对重的上方,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位于第一导向轮组与所述第一对重、所述第二对重之间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对重的重量。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的重量与所述第二对重和所述轿厢的重量之和的重量差等于轿厢额定载重量CAP的2倍。
较佳的,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第二对重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第二对重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轿厢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第一,本发明在电梯轿厢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对重,控制两个对重与电梯轿厢的运行方向相反,两个对重与轿厢交汇时对重与轿厢之间形成的空间相同,这样使得两个对重与轿厢之间的两个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对轿厢的冲击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从而使得两个冲击力相互抵消,消除轿厢与对重交汇时因受到冲击产生的晃动;
第二,本发明在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两个对重,且一个对重设于另一个对重和轿厢之间,轿厢与靠近轿厢的对重保持同方向运行且处于同一高度,这样使得轿厢与靠近轿厢的对重之间的空间保持基本恒定,从而确保远离轿厢的对重与轿厢交汇时不会对轿厢产生冲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双对重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双对重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为轿厢;21为对重;
1为电梯井道;2为曳引机;3为第一导向轮组;4为第二导向轮组;5为第一钢丝绳;6为第二钢丝绳;7为第一对重;8为第二对重;9为轿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双对重电梯装置设置于电梯井道1中,如图2所示,包括曳引机2、轿厢9、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
所述第一钢丝绳5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后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后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布置在所述轿厢9的两侧且与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所述第二对重8交汇时,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和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的形状和重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d1等于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d2。
此外,所述曳引机2设于所述轿厢9的上方。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第一对重7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钢丝绳5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6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对重7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均相同。
当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同时交汇时,大量空气被挤入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所述第二对重二之间的狭小空间,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使所述轿厢9受到向右的冲击力F1,同时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使所述轿厢9受到向左的冲击力F2。由于所述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的外形、重量相同且对称布置于所述轿厢9的左右两侧,因此所述轿厢9受到的两个冲击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两个冲击力相互抵消,从而消除了所述轿厢9与对重7、8交汇时电梯轿厢由于冲击力产生的晃动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2和轿厢9,如图3所示,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
所述第一钢丝绳5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后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后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布置在所述轿厢9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对重8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轿厢9之间,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同且二者始终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对重7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对重8和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反。
所述曳引机2设于所述轿厢9的上方。
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的上方,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的上方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的下方,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钢丝绳5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6卷绕在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的重量不同。具体地,所述第一对重7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对重8的重量。优选地,所述第一对重7的重量与所述第二对重8和所述轿厢9的重量之和的重量差等于轿厢9额定载重量CAP的2倍。
此外,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第二对重8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这样可以减少第一对重7与第一对重8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对第一对重8与轿厢9之间的局部压力的影响。
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第二对重8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轿厢9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当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所述第二对重8交汇时,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瞬间增大,使得所述第二对重8受到向右的冲击力。但是,由于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二对重8保持同方向运行,所述轿厢9与所示第二对重8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保持基本恒定,从而确保在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交汇时,不出现晃动问题。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其它等效置换和改进,均应视为在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内。

Claims (14)

1.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2)和轿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
所述第一钢丝绳(5)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后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后与所述第一对重(8)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布置在所述轿厢(9)的两侧且与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所述第二对重(8)交汇时,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和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的形状和重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2)设于所述轿厢(9)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钢丝绳(5)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均相同。
7.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2)和轿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
所述第一钢丝绳(5)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后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后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布置在所述轿厢(9)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对重(8)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轿厢(9)之间,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同且二者始终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对重(7)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对重(8)和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2)设于所述轿厢(9)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的上方,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与所述第一对重(7)、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钢丝绳(5)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
所述第二钢丝绳(6)卷绕在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对重(8)的重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的重量与所述第二对重(8)和所述轿厢(9)的重量之和的重量差等于所述轿厢(9)额定载重量的2倍。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第二对重(8)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第二对重(8)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轿厢(9)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CN202211455333.4A 2022-11-21 2022-11-21 双对重电梯装置 Pending CN1157445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55333.4A CN115744555A (zh) 2022-11-21 2022-11-21 双对重电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55333.4A CN115744555A (zh) 2022-11-21 2022-11-21 双对重电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4555A true CN115744555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3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55333.4A Pending CN115744555A (zh) 2022-11-21 2022-11-21 双对重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45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67761B2 (en) Arrangement for damping lateral sways of a rope-like means fixed to an elevator car
US5533595A (en) Traction-type elevator
KR100961038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004155519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9455877U (zh) 一种电梯安全减速装置
EP1302430A1 (en) Elevator device
EP1481935A1 (en) Elevaltor apparatus
US5625174A (en) Linear motor elevator
CN1802308A (zh) 电梯装置
JP429215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5744555A (zh) 双对重电梯装置
KR20140035485A (ko)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JP475010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3476789B1 (en) Traction system for elevator and elevator
JP2000351556A (ja) エレベータ
CN211393460U (zh)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JP7100304B1 (ja) 調速機及びエレベータ
CN205602981U (zh) 一种电梯平衡补偿装置
CN219885403U (zh) 一种对重绕绳装置
CN111924679B (zh) 高曳引比分绕式电梯曳引系统
CN111448157A (zh) 无机房电梯
CN210710289U (zh) 一种垂直电梯轿厢重量平衡装置
EP2154099A1 (en) Elevator device
CN214879384U (zh) 主机倒置式别墅梯结构
CN210393339U (zh) 一种电梯扶梯涨紧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