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907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9076A
CN115729076A CN202210338066.6A CN202210338066A CN115729076A CN 115729076 A CN115729076 A CN 115729076A CN 202210338066 A CN202210338066 A CN 202210338066A CN 115729076 A CN115729076 A CN 115729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transf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80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冈智章
黑田光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29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90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旋转的转印滚筒;旋转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同轴设置,并与所述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所述环回部件被卷挂在所述旋转部件上,并随着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该记录介质;以及转印单元,其具有如下的转印带,该转印带在夹持位置处与所述转印滚筒夹持所述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在沿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夹持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2-22081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承载像的带状的像承载体;卷挂承载有所述像的所述像承载体并使其移动的驱动辊;卷挂通过所述驱动辊进行移动的所述像承载体并对所述像承载体赋予张力的第一张力辊;具有产生所述张力的第一弹性部件、并支承所述第一张力辊的旋转轴的一方的第一弹性支承部;具有产生所述张力的第二弹性部件、并支承所述第一张力辊的旋转轴的另一方的第二弹性支承部;卷挂被卷挂在所述张力辊上的所述像承载体的支承辊;具有周面的凹部、并与卷挂在所述支承辊上的所述像承载体抵接而形成转印辊隙的转印辊;以及卷挂被卷挂在所述支承辊上的所述像承载体、并对所述像承载体赋予张力的第二张力辊。
在日本特开2002-10804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调色剂像承载体,并设置有多个调色剂像形成单元,该调色剂像形成单元将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调色剂像承载体上,并且具备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被转印形成在上述各个调色剂像承载体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将被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进一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架设辊,其将上述中间转印带架设成具有2个以上的如下的平面部的形状,该平面部与设置于上述调色剂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像承载体相对配置;以及位移单元,其使上述多个架设辊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中间转印带的架设状态变化,上述调色剂像承载体中的至少一个和中间转印带被设置成通过该中间转印带的架设状态的变化而分离或接触。
发明内容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考虑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旋转的转印滚筒;链轮等旋转部件,其与转印滚筒的同轴设置,并与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链条等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卷挂于旋转部件而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记录介质;以及转印单元,其具有在夹持位置处与转印滚筒夹持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的转印带。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时由环回部件以及旋转部件产生的振动经由与转印滚筒的夹持位置而传播到具有转印带的转印单元,从而转印单元被施振。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夹持位置侧的相反侧的结构相比,抑制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旋转的转印滚筒;旋转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同轴设置,并与所述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所述环回部件被卷挂在所述旋转部件上,并随着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该记录介质;以及转印单元,其具有如下的转印带,该转印带在夹持位置处与所述转印滚筒夹持所述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夹持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旋转的转印滚筒;旋转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同轴设置,并与所述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所述环回部件被卷挂在所述旋转部件上,随着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该记录介质;以及转印单元,其具有如下的转印带,该转印带在夹持位置处与所述转印滚筒夹持所述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几何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单元具有清洁所述转印带的清洁部,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清洁部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单元具有支承所述转印带的实心的支承辊,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支承辊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支承辊是向所述转印带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部,所述质量重心点位于如下的位置:对于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中的在所述转印带的环回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夹持位置的紧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比配置于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的所述环回方向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更接近。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在所述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滚筒具有形成于外周面的凹部,所述转印单元具有对置辊,所述对置辊与所述转印滚筒对置地配置,并隔着所述转印带而被按压于所述转印滚筒的所述外周面。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凹部是收纳所述保持部的凹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包含所述转印滚筒、所述旋转部件、所述保持部以及环回部件的传送单元的质量为所述转印单元的质量的2倍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具备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形成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质量为100kg以上。
(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二方案,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几何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清洁部位于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容易使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夹持位置侧。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实心的支承辊位于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容易使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夹持位置侧。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中空支承辊是驱动辊的结构相比,在使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夹持位置侧的同时,抑制了驱动辊的弯曲变形。
根据所述第六方案,与质量重心点位于比多个图像形成部中的在转印带的环回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夹持位置的紧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更接近配置于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的环回方向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的位置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在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夹持位置的紧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在具有由凹部形成的阶梯差的结构中,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在具有由收纳保持部的凹部所形成的阶梯差的结构中,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在传送单元的质量为转印单元的质量的2倍以上的结构中,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在图像形成部的质量为100kg以上的结构中,与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单元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与夹持位置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单元被施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链条、链轮以及转印滚筒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夹持器保持了记录介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评价了效果的评价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10)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示意图。
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表示装置的上方(铅垂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铅垂下方)。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上,有时省略“装置”的词语来表示。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仅表示为“上方”。
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有时将“上下方向”以“上方以及下方的双方”或“上方以及下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有时将“左右方向”以“右方以及左方的双方”或“右方以及左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左右方向”也可以称为横向、水平方向。有时将“前后方向”以“前方以及后方的双方”或“前方以及后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前后方向相当于后述的链轮25的轴向,而且也可以说是横向、水平方向。另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向)。
另外,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近前朝向里侧的箭头。另外,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里侧朝向近前的箭头。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墨图像(图像的一例)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介质收纳部12、传送单元16以及图像形成机构14。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介质收纳部12、传送单元16以及图像形成机构14)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是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构成部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有形成为箱状的框体11A和设置于框体11A的下端部的脚部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例如,介质收纳部12、图像形成机构14以及传送单元16设置于框体11A的内部。脚部11B在框体11A的底面设置有多个。多个脚部11B各自的底面11C与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的地面100接地。并且,框体11A被多个脚部11B支承。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也可以是不具有脚部11B的结构。
(介质收纳部12)
介质收纳部12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收纳记录介质P的部分。被收纳于该介质收纳部12的记录介质P向传送单元16供给。具体而言,被收纳在介质收纳部12中的记录介质P由传送辊等传送部件12A朝向传送单元16送出。
作为记录介质P,例如使用纸张。此外,作为记录介质P,不限于纸张,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等,只要是能够形成图像的介质即可。
(传送单元16)
图1所示的传送单元16是传送记录介质P的单元。另外,单元是指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构成单位。因此,单元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作为一个集合的某个单位来处理的构成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装卸的单位。换言之,单元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一体地移动的单位。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单元16具有转印滚筒50、一对链轮25、一对链条22和夹持器24。另外,如图1所示,传送单元16具有一对链轮37和一对链轮45。一对链轮25是“旋转部件”的一例。一对链条22是“环回部件”的一例。夹持器24是“保持部”的一例。
此外,在图1中,示出一对链条22的一方,示出一对链轮25、37、45的一方。另外,在图1中,简化表示链轮25、37、45、链条22以及夹持器24等。而且,在图2中,简化表示夹持器24。
(转印滚筒50)
如图2所示,转印滚筒50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换言之,转印滚筒50在后视时形成为大致圆形状。
另外,后视是指从相对于对象(在此为转印滚筒50)的前方朝向后方观察该对象的情况。即,后视是指,向作为沿着一对链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的后方观察的情况。因此,后视是“在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的一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4在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1个。该凹部54沿着转印滚筒50的轴向变长,并且具有沿着转印滚筒50的径向的深度。具体而言,凹部54从转印滚筒50的轴向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凹部54在转印滚筒50的轴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开口,在轴向上贯通转印滚筒50。
而且,如图2所示,凹部54成为收纳夹持器24的凹部。因此,凹部54的沿着转印滚筒50的径向的深度以及沿着转印滚筒50的周向的宽度比夹持器24的大小大。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凹部54与在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微观地形成的凹部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4在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1个,但也可以是设置有多个的结构。
(一对链轮25、37、45以及一对链条22)
如图2所示,一对链轮25设置在转印滚筒50的轴向两端侧。该一对链轮25与转印滚筒50同轴设置,构成为与转印滚筒50一体地旋转。转印滚筒50以及一对链轮25由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
如图1所示,一对链轮45配置在相对于一对链轮25的左方侧(即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一对链轮45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一对链轮37配置在一对链轮25以及一对链轮45的下方侧且相对于一对链轮25的左方侧(即,一对链轮45侧)。该一对链轮37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如图1所示,一对链条22形成为环状。如图2所示,该一对链条2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该一对链条22中的各个链条卷挂在一对链轮25、37、45中的各个链轮上。即,一对链条22中的各个链条与一对链轮25、37、45中的各个链轮啮合。
然后,转印滚筒50和一对链轮25被一体地向旋转方向B(图1和图2的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由此一对链轮37、45旋转,并且一对链条22向环回方向C(图1和图2的箭头C方向)环回。即,随着一对链轮25、37、45的旋转而一对链条22环回。
(夹持器24)
如图3所示,夹持器24作为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保持部发挥功能。如图2所示,夹持器24安装于在一对链条22之间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安装部件23。即,夹持器24经由安装部件23设置于一对链条22。
安装部件23沿着链条22的环回方向C以预先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安装部件2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安装于一对链条22中的各个链条。
如图2所示,多个夹持器24沿着前后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安装于安装部件23。如图3所示,该夹持器24具有爪24A和爪台24B。在夹持器24中,通过在爪24A与爪台24B之间夹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来保持记录介质P。另外,夹持器24例如通过弹簧等将爪24A按压于爪台24B,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使爪24A相对于爪台24B开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的一例的夹持器24从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但不限于此。作为保持部的一例,例如可以是从记录介质P的两侧的侧方侧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保持部,只要是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保持部即可。
在传送单元16中,如图3所示,由夹持器24保持从收纳有记录介质P的介质收纳部12供给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在夹持器24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链条22向环回方向C环回,从而传送记录介质P,使其通过后述的转印位置TA。此时,夹持器24在收纳于转印滚筒50的凹部54的状态下,通过后述的转印位置TA(即,转印滚筒50与对置辊65之间)。
(图像形成机构14)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机构14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机构14使用墨对由传送单元16传送的记录介质P形成图像。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机构14具有喷出单元15A、15B、15C、15D、15E、15F(以下,称为15A~15F)和具有转印带62的转印单元60。
(喷出单元15A~15F)
喷出单元15A~15F分别具有形成从转印带62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喷出单元15A~15F分别是将预先规定的颜色的墨滴向转印带62喷出而在转印带62的外周面形成各色的图像的单元。预先规定的颜色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此外,喷出单元15A~15F分别是“图像形成部”的一例。
(转印单元60)
如上所述,转印单元60是具有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带62的单元。具体而言,转印单元60包括转印带62、对置辊65、多个支承辊64和清洁部70。
另外,转印单元60还包括支承转印单元60的各个部分(具体而言,转印带62、对置辊65、多个支承辊64、清洁部70等)的支承体(省略图示)。该支承体具有分别配置在相对于转印带62的前方侧以及后方侧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
(转印带62、对置辊65以及多个支承辊64)
转印带62形成为环状(具体而言为无端状),并且通过卷挂于对置辊65以及多个支承辊64,从而被对置辊65以及多个支承辊64支承。
对置辊65在转印带62配置在与转印滚筒50之间的状态下与转印滚筒50对置地配置。具体而言,对置辊65配置在相对于转印滚筒50的右上侧。该对置辊65例如通过弹性部件(省略图示)的弹性力,隔着转印带62被按压于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辊65与转印鼓50对置的对置位置是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位置TA。转印位置TA是“夹持位置”的一例。另外,在转印位置TA处,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而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因此也可以说是图像形成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中的附图标记(A)、(B)、(C)和(D)所示,在转印带62的内周侧设置有4个支承辊64。支承辊64(A)、64(B)在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下方侧且右方侧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支承辊64(C)配置在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上方侧且右方侧。支承辊64(D)配置在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上方侧且左方侧。支承辊64(C)、64(D)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转印带62通过卷挂于对置辊65和4个支承辊64,在后视时,呈由包含第一面91、第二面92和第三面93的5个面形成的大致五边形状。
转印带62的第一面91是在支承辊64(C)和支承辊64(D)之间朝向上方的面。转印带62的第二面92是在支承辊64(B)与支承辊64(C)之间朝向右斜下方侧的面。转印带62的第三面93是在对置辊65与支承辊64(D)之间朝向左斜下侧的面。
喷出单元15A、15B、15C与转印带62的第一面91相对,向转印带62的第一面91喷出墨滴而形成图像。喷出单元15D、15E、15F与转印带62的第二面92相对,向转印带62的第二面92喷出墨滴而形成图像。
在4个支承辊64中,支承辊64(D)是将驱动力传递到转印带62的驱动辊。支承辊64(D)由驱动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另外,支承辊64(D)为实心的支承辊。另一方面,支承辊64(A)、64(B)、64(C)是中空的支承辊,被设为从动辊。因此,支承辊64(D)的质量大于支承辊64(A)、64(B)、64(C)各自的质量。另外,中空的支承辊是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支承辊,实心的支承辊是指在轴的内部不具有空洞的支承辊。作为一例,支承辊64使用具有轴和设置于该轴的外周的橡胶层的辊。
而且,转印带62通过支承辊64(D)被旋转驱动而,向环回方向A(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环回。该环回的转印带62在转印位置TA处与转印滚筒50一起夹住传送单元16传送的记录介质P,将形成于自身的外周面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由此,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
(清洁部70)
清洁部70具有清洁转印带62的功能。具体而言,清洁部70具有去除附着于转印带62的异物的功能。作为异物,有从作为记录介质P的一例的纸张上产生的纸粉以及墨等。
如图1所示,清洁部70与转印带62的第三面93相对配置。该清洁部70具有刮板72和在内部配置有刮板72的框体74。
刮板72具有作为与转印带62接触而从转印带62去除异物的接触部的一例的功能。具体而言,刮板72与转印带62的被卷挂在支承辊64(D)上的部分接触。即,在转印带62配置在刮板72与支承辊64(D)之间的状态下,刮板72配置为与支承辊64(D)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刮板72与转印带62的被卷挂在支承辊64(D)上的部分接触,以刮除附着在转印带62上的异物,从而从转印带62去除异物。
框体74在转印带62的第三面93侧(即,支承辊64(D)侧)具有开口74A,并且通过开口74A收纳由刮板72去除的异物。
另外,作为与转印带62接触的接触部的一例,并不限定于刮板72。作为接触部的一例,也可以是刷子等,只要能够从转印带62去除异物即可。此外,作为接触部的一例的刮板72可以与转印带62的未卷挂在支承辊64上的部分接触。在该情况下,在转印带62配置于与刮板72之间的状态下,配置与刮板72对置的辊等部件。
(转印单元60中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
在转印单元60中,在后视时,转印位置TA位于转印单元60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于中心60T的左方侧。中心60T是在左右方向上转印单元60的右端60R和转印单元60的左端60L的中央的位置。因此,从中心60T到右端60R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图1的长度LA)与从中心60T到左端60L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图1的长度LB)相等。
“位于相对于中心60T的左方侧”是指以中心60T为基准位于左方侧,上下方向的位置不限。另外,左右方向是“水平方向”的一例。左方侧是“一侧”的一例。
在转印单元60中,清洁部70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此外,在转印单元60中,在后视时,作为驱动辊的支承辊64(D)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位于相对于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是指以中心60T为基准而位于转印位置TA侧(即,左方侧),上下方向的位置不限。
而且,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是指认为作用于转印单元60的各部分的重力的合力发挥作用的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转印位置TA侧。几何中心60S是指在后视时处于在属于转印单元60的外形的全部的点上取得的算术平均的位置的点。另外,假设转印单元60是具有均匀密度的物体,则质量重心点60G与几何中心60S一致。换言之,几何中心60S也可以说是假设转印单元60为具有一样的密度的物体的情况下的质量重心点60G。
另外,“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转印位置TA侧”换言之是指质量重心点60G位于质量重心点60G与转印位置TA之间的距离(图1的虚线LX的距离)比几何中心60S与转印位置TA之间的距离(图1的虚线LY的距离)短的位置处的状态。此外,在转印位置TA在转印带62的环回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情况下,“与转印位置TA的距离”是指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质量)
包含转印滚筒50、一对链轮25、37、45、一对链条22以及夹持器24的传送单元16的质量为转印单元60的质量的2倍以上。具体而言,设转印单元60的质量为300kg,传送单元16的质量例如设为600kg。
另外,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为100kg以上。具体而言,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被设为120kg以上且130kg以下的范围。此外,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包括填充于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墨的质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3所示,由夹持器24保持从收纳有记录介质P的介质收纳部12供给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在夹持器24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链条22向环回方向C环回,从而传送记录介质P,使其通过转印位置TA。此时,夹持器24在收纳于转印滚筒50的凹部54的状态下,通过转印滚筒50与对置辊65之间。
然后,转印带62在转印位置TA与转印滚筒50夹持记录介质P,将形成于自身的外周面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由此,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
在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存在如下情况: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中由链条22以及链轮25等产生的振动经由转印位置TA从转印滚筒50向具有转印带62的转印单元60传播,转印单元60被施振。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置辊65隔着转印带62被按压在转印鼓50的外周面,因此当转印鼓50的凹部54通过转印位置TA时,由于凹部54的阶梯差,容易在转印位置TA处产生振动(以下称为主要原因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传送单元16的质量为转印单元60的质量的2倍以上,因此转印单元60容易因传送单元16所产生的振动而振动(以下,称为主要原因B)。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为100kg以上,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大型化,转印单元60容易被施振(以下,称为主要原因C)。当转印单元60被施振时,在从转印带62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图像中产生条带等图像紊乱。此外,条带是指在图像中出现条纹状的浓淡的图像紊乱。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
因此,即使在经由转印位置TA而从转印滚筒50向具有转印带62的转印单元60传播的情况下,与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以下,称为结构A)相比,转印单元60也不易被施振。
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于前述的主要原因A、B、C而转印单元60易于被施振的结构中,与结构A相比,转印带62的施振被抑制,从而形成于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的图像紊乱被抑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说是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转印位置TA侧的结构。
因此,即使在经由转印位置TA从转印滚筒50向具有转印带62的转印单元60传播的情况下,与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以下,称为结构B)相比,转印单元60也难以被施振。
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于前述的主要原因A、B、C而转印单元60易于被施振的结构中,与结构B相比,转印带62的施振被抑制,从而形成于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的图像紊乱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部70在后视时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于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
因此,与清洁部70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容易使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实心的支承辊64(D)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
因此,与实心的支承辊64(D)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相比,容易使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实心支承辊64(D)是将驱动力传递至转印带62的驱动辊。因此,与中空支承辊是驱动辊的结构相比,在后视时,使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并且抑制了支承辊64(D)的弯曲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20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是使用墨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此。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例如可以是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形成图像的装置即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结构的示意图。此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像形成机构214)
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图像形成机构214来代替图像形成机构14。图像形成机构214具有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的一例)的功能。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机构214具有: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B、222C、222D、222E、222F(以下,称为222A~222F);以及具有转印带62的转印单元60。
(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至222F)
图4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具有形成从转印带62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是使用预先规定的颜色的调色剂形成各色的图像的单元。预先规定的颜色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此外,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是“图像形成部”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以外同样地构成,因此代表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在图4中对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C的各部标注附图标记。
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具有向一个方向(例如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224。另外,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具有带电器223、曝光装置240和显影装置238。
在各个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带电器223使感光体224带电。而且,曝光装置240对通过带电器223被带电的感光体224进行曝光,在感光体224上形成静电潜像。另外,显影装置238对通过曝光装置240形成于感光体224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
此外,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还具有支承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的各部(具体而言,感光体224、带电器223、曝光装置240以及显影装置238等)的支承体(省略图示)。该支承体具有分别配置在相对于感光体224的前方侧以及后方侧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另外,作为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只要是至少具有感光体224的单元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B、222C与转印带62的第一面91对置,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B、222C各自的感光体224与转印带62的第一面91接触。另外,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D、222E、222F与转印带62的第二面92对置,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D、222E、222F各自的感光体224与转印带62的第二面92接触。
另外,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的质量设为100kg以上。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的质量被设为120kg以上且130kg以下的范围。
(转印单元60)
图4所示的转印单元60具有将由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分别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功能。具体而言,转印单元60将各色的感光体224的调色剂像重叠而一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62上,并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如图4所示,转印单元60除了具有转印带62、对置辊65、多个支承辊64以及清洁部70之外,还具有一次转印辊226。
一次转印辊226是在感光体224与一次转印辊22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处将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至222F各自的感光体224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带62上的辊。具体而言,各个一次转印辊226与各个感光体224在一次转印位置T1处夹住转印带6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次转印辊226与感光体224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场,形成在感光体224上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1处被转印到转印带62上。而且,通过在对置辊65与转印鼓50之间施加二次转印电场,转印到转印带62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位置TA处被转印到通过转印带62与转印鼓50夹持的记录介质P上。
(定影装置280)
图像形成装置200还具备将转印于记录介质P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该记录介质P的定影装置280。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280包括加压辊281和加热辊2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链轮45设置在加压辊281的轴向两端侧。该一对链轮45与加压辊281同轴配置,并且构成为与加压辊281一体地旋转。另外,在加压辊281的外周形成有收纳夹持器24以及安装部件23的凹部284。
在定影装置280中,加热辊282配置在相对于加压辊281的上方侧。该加热辊282在辊内部具有卤素灯等加热源282A。
而且,在定影装置280中,在通过加热辊282和加压辊281夹持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P,并且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在夹持器24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链条22向环回方向C环回,由此,传送单元16使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位置TA和加压辊281与加热辊282之间的定影位置NP。然后,在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T1处重叠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62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位置TA被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在定影位置NP处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单元60除了具有一次转印辊226之外,被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单元60相同,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单元60中,质量重心点60G还位于如下位置:对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在转印带62的环回方向A上配置于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紧下游侧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比配置于相对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的环回方向A的下游侧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更接近。
“在转印带62的环回方向A上配置于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紧下游侧”是指配置于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且从转印位置TA向环回方向A的下游侧观察的距离最近的位置。
另外,“位于接近的位置”是指位于一次转印位置T1(即感光体224与转印带62的接触位置)与质量重心点60G之间的距离(图4中用虚线所示的距离)短的位置。另外,在一次转印位置T1在转印带62的环回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情况下,“一次转印位置T1与质量重心点60G之间的距离”是指与一次转印位置T1的环回方向上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这里,在转印单元60中,在以转印位置TA为基准观察的情况下,转印带62的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下游侧为被拉拽的一侧,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上游侧为拉拽的一侧。因此,转印带62成为与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上游侧相比,在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下游侧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从转印滚筒50经由转印位置TA向转印带62传播的振动容易向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环回方向下游侧传播。其结果是,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相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容易被施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面所述,质量重心点60G位于如下位置:对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更接近。
因此,与质量重心点60G位于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更接近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中的任一个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被施振。
(评价)
在评价中,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的位置改变为转印单元60的左右方向,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对在该图像上产生的条带的产生的有无进行了评价。
在本评价中,分别使用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单色的半色调图像(图像浓度20%),通过目视确认了条带的产生。
(评价基准)
A:无法确认条带的产生
B:能够确认条带的发生
(实施例1)
将质量重心点60G的位置设定在距转印单元60的右端60R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1)为1000mm、距转印单元60的左端60L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2)为600mm的位置。
另外,实施例1为如下结构: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另外,实施例1也是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转印位置TA侧的结构。
(比较例1)
将质量重心点60G的位置设定在距转印单元60的右端60R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1)为800mm、距转印单元60的左端60L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2)为800mm的位置。
比较例1是在后视时质量重心点60G被设定在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一致的位置的结构。另外,在比较例1中,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被设定在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比较例2)
将质量重心点60G的位置设定在距转印单元60的右端60R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1)为600mm、距转印单元60的左端60L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距离(图4的距离L2)为1000mm的位置。
比较例2是在后视时质量重心点60G设定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结构。另外,在比较例2中,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被设定在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评价结果)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1、2中,确认到条带的产生。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未确认到条带的产生。认为该条带是由于转印单元60被施振而产生的。因此,根据图5所示的结果,认为与比较例1、2相比,在实施例1中抑制了转印单元60被施振。
(变形例)
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前面所述,具有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的结构(以下,称为第一结构)、和在后视时转印单元60的质量重心点60G位于相对于转印单元60的几何中心60S的转印位置TA侧的结构(以下,称为第二结构),但不限于此。作为转印单元60,只要具有第一结构以及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清洁部70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清洁部70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实心的支承辊64(D)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转印位置TA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实心的支承辊64(D)在后视时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60T的与转印位置TA侧相反的一侧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实心支承辊64(D)是将驱动力传递至转印带62的驱动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中空的支承辊为驱动辊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54,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未形成凹部54的转印滚筒50。在该情况下,例如构成为:利用配置于转印滚筒50的轴向两端侧的保持部从记录介质P的两侧的侧方侧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即,使用不需要收纳于凹部54的保持部。另外,形成于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的凹部54也可以是用于收纳作为保持部的一例的夹持器24的用途以外的用途的凹部。
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环回部件的一例,使用了链条22,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例,使用了链轮25,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环回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在内周具有凹凸的同步带,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同步带轮(即,在外周具有凹凸的带轮)。另外,作为环回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带,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通过摩擦使带环回的带轮。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传送单元16的质量为转印单元60的质量的2倍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传送单元16的质量小于转印单元60的质量的2倍的结构。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被设为100kg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喷出单元15A~15F各自的质量也可以小于100kg。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的质量被设为100kg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各自的质量也可以小于100kg。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质量重心点60G位于如下的位置:对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更接近,但不限于此。
例如,质量重心点60G位于对于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中的任意1个或多个更接近的位置即可。进一步而言,质量重心点60G例如也可以是位于比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222F中的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A更接近调色剂像形成单元222B、222C、222D、222E、222F中的任一个的位置的结构。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述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多个而构成。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旋转的转印滚筒;
旋转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同轴设置,并与所述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
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所述环回部件被卷挂在所述旋转部件上,并随着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该记录介质;以及
转印单元,其具有转印带,该转印带在夹持位置处与所述转印滚筒夹持所述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夹持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旋转的转印滚筒;
旋转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同轴设置,并与所述转印滚筒一体地旋转;
环回部件,其设置有保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保持部,所述环回部件被卷挂在所述旋转部件上,并随着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环回,从而传送该记录介质;以及
转印单元,其具有转印带,该转印带在夹持位置处与所述转印滚筒夹持所述环回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而转印图像,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质量重心点位于相对于所述转印单元自身的几何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具有清洁所述转印带的清洁部,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清洁部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具有支承所述转印带的实心的支承辊,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向上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支承辊位于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中心的所述夹持位置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辊是向所述转印带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部,
所述质量重心点位于如下的位置:对于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中的、在所述转印带的环回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夹持位置的紧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比配置于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的所述环回方向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更接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滚筒具有形成于外周面的凹部,
所述转印单元具有如下的对置辊,所述对置辊与所述转印滚筒对置地配置,并隔着所述转印带而被按压于所述转印滚筒的所述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是收纳所述保持部的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包含所述转印滚筒、所述旋转部件、所述保持部以及环回部件的传送单元的质量为所述转印单元的质量的2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形成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
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质量为100kg以上。
CN202210338066.6A 2021-08-25 2022-04-01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7290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7595A JP2023031842A (ja) 2021-08-25 2021-08-2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37595 2021-08-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9076A true CN115729076A (zh) 2023-03-03

Family

ID=81325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8066.6A Pending CN115729076A (zh) 2021-08-25 2022-04-0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7141A1 (zh)
EP (1) EP4141563A1 (zh)
JP (1) JP2023031842A (zh)
CN (1) CN11572907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8045A (ja) 2000-09-27 2002-04-10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68975A (ja) * 2006-03-31 2007-10-18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20812A (ja) 2011-04-12 2012-11-12 Seiko Epson Corp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1515B2 (ja) * 2019-07-19 2023-08-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転写部材、転写胴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2514B2 (ja) * 2019-08-14 2023-09-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ジャケット、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67141A1 (en) 2023-03-02
JP2023031842A (ja) 2023-03-09
EP4141563A1 (en)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247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427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72907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620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518700A (zh) 像载体单元及具备该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572907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01998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belt
CN11571840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897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03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01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45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4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1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5208A (ja) 回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15556A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39195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5209A (ja) 回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S631372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5211A (ja) 回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39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031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75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31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04761A (ja) ベルト走行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